关于“让儿童拥有话语权”的理性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95.67 KB
- 文档页数:2
于“让儿童拥有话语权’’的理性思考
在小学语文低年级的课堂上,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活跃的身
影,听到孩子清脆的童音。但随着年
级的升高,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孩子
越来越少,很多孩子主动放弃了话
语权,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沉
闷的语文课堂怎么学得好语言?学
语言,儿童不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
又怎么行?怎么样让孩子在语文课
堂上真正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这值
得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深思。
思考一:发言是一种义务
儿童之所以不喜欢发言,是因
为很多时候发言只是课堂里的一种
形式而已。什么时候发言,请谁发
言,怎样发言……实际上都是老师
说了算。说得好还行,万一说不到老
师的点子上,徒增烦恼罢了。因此有
很多儿童认为:不发言比发言更安
全,更自由。为了举手发言,必须非
常认真地听课、必须非常主动地思
考,否则就表达不出自己的真实思
想。不发言就自由多了,轻松多了,
甚至有时听不听都没关系。还有儿
童认为:课堂上发不发言与自己关
系不大。我不发言,自然还有其他同
学呢。一旦儿童形成了“发言与我无
关”“发言可有可无”这样消极的认
识,课堂自然就是一片沉寂。
要让儿童真正拥有话语权,教
师必须要让他们明白:发言是每一
个人在每一堂课上应尽的义务。我
经常跟孩子们说:“要相信自己的思
想,你的声音对大家来说很重要!如
果~节课上,你只有倾听没有发言,
那么你的学习是不完整的。老师相
信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尽到自 @季科平
己发言的义务。”一堂课结束了,我
就引导孩子学着问问自己:我发言
了吗?我主动发言了n-57只有坚持经
常这样做,我们的孩子才会真正认
识到:“发言是我的事情,我必须要
承担这样的义务。”当然,一节课的
时间是个常数,要让每个儿童在集
体交流时一一发言,这是有难度的,
也是不现实的。所以作为老师,我们
还要为儿童创造在小组内发言的机
会。让儿童在小组内展开生生对话,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也
是一种非常好的历练。
一次,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黄
果树听瀑》,发现班内45个孩子都
曾举过手,100%的举手率!我为孩
子们感到自豪,每一个孩子都有积
极发言的意愿。可见,“发言是一种
义务”的认识已经在孩子们的心里
扎下了根。学生叶涛在“微作文”中
这样写道:“我举手了,可季老师没
叫我。我没有放弃,心想,季老师,你
快叫我呀!季老师似乎读懂了我的
心声,我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学
生周金丹写道:“看着一个又一个的 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我的心里不
免有些着急了。我不停地向季老师
‘发信息’,可季老师好像在应对众
多信息,硬是忽略了我。终于,季老
师叫到我了。”学生钱嘉涛甚至写
道:“啊,终于叫到我了,万岁!只不
过我一时着急说错了话。可是我记
得‘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这句
话,它让我信心十足。”学生的感觉
是最重要的感觉,当课堂上学生盼
望着老师叫到自己,让自己有机会
表达真实的想法,这是多么好的学
习状态!课后,没机会发言的同学不
是庆幸,而是惋惜。有的甚至当面向
我“抗议”:“季老师,你怎么不叫我
啊?我还向您‘发信息’呢。”这样的
抗议让我感到甜蜜。学生徐一杰这
样写道:“在季老师亲切的微笑里,
我渐渐的不害怕了。同学们都踊跃
地回答问题,那一只只举起的小手
仿佛一面面自信的旗帜。我想:季老
师到底是用什么让我们产生了如此
大的动力呢?忽然,我想到了答案,
是——信赖。”
思考二:出错是一份权利
按理说,拥有话语权就拥有了
更多的学习机会,儿童不应该感到
害怕。可实际上有很多儿童就是因
为害怕而主动放弃了话语权。随着
年级的升高,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
越强,他变得越来越要面子,越来越
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课堂上,儿
童怕自己说不好,怕自己说错,怕同
学取笑,怕老师责怪。不知从什么时
候起,很多孩子形成了这样的意
识——举手发言就必须回答正确的
答案,回答老师需要的答案。在这样 的意识的支配下,孩子没有绝对的
把握是不可能来举手发言的,他心
里更多的是在揣摩老师的想法,而
不是考虑学习本身。女儿曾经告诉
我,他们的语文老师特别喜欢叫她
回答问题,因为她往往能答到老师
的心坎里。她说:“我知道语文老师
想要什么样的答案,尽管很多时候
我不是这样想的。”看着女儿,我很
无语,我问她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真
言”说出来,她说老师不喜欢。
课堂上,儿童的话语不正确、不
规范、不全面,这是非常正常的。如
果儿童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说清
楚了,那么也就不需要展开学习的
过程了。我们要让每一个儿童明白:
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出错是自
己的学习权利!语文课堂上,只要儿
童站起来发出自己的真实声音,无
论回答正确与否,我们都要予以尊
重。儿童表达清楚,老师要肯定赞
扬,听到精彩的发言,老师要带领大
家向他学习;儿童表达模糊了,老师
要引导纠正,时常还不忘说上一句:
谢谢你的提醒。允许学生尝试错误,
这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应该做到的。
只有这样,儿童才会觉得自己在课
堂上是安全的,才会渐渐地消除内
心的恐惧,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交
流发言,这样他才能真正拥有自己
的课堂话语权。
每每新接一个班,我就在班内
大讲特讲: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
出错是我们自己的一份权利。陈神
通是当时班里比较特殊的学生,4tg
不爱语文学习,也很自卑,总认为自
己比别人笨,刚开始时,上课根本听
不到他的声音。就是这样的一名学
生,在我一次又一次“出错权利”的
鼓励下,他甚至也敢在公开课上发
出自己真实的声音。一次笔者执教
的是《给予是快乐的》。课前谈话时,
我问学生今天快乐吗?学生神通说:
“今天,学校里来了许多外国老师,
我感到很高兴。”他把“外校老师”说
成了“外国老师”,大家都哈哈大笑。
我走到他身边,摸着他的头,笑着 说:“神通可真了不起,说出了自己
的真实想法,这么多老师来听我们
上课确实让人有点儿紧张的。不过
他们不是外国老师,而是……”我巧
妙地引导着神通纠正了错误。后来
这个学生越来越喜欢举手发言,越
来越喜欢展示自己,越来越喜欢学
习语文。他变得充满阳光,充满自
信。他说自己是季老师最好的学生,
永远永远的好学生。
思考三:举手是一个习惯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有好些孩
子失去了举手发言的好习惯。他渐
渐的习惯了被动倾听,习惯了主动
沉默。当课堂上提出问题没人举手
的时候,老师就只能请没举手的同
学来回答。可奇怪的是,没举手的同
学一样可以把问题回答清楚。为什
么儿童明明知道问题的答案却不举
手发言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观
察、课后询问,我才明白原来我们的
孩子正在渐渐地失去举手发言的好
习惯。没有举手,儿童又怎么来拥有
自己的话语权呢? 要让举手成为一个持久的好习
惯,我认为首先要丰富举手的方式,
让儿童知道自己的小手会“说话”。
新接一个班,我就会和儿童聊聊举
手的话题。“你会举手吗?”当我这样
问时,他们确实感到有点意外,“会
吗?”我又追问。好多孩子都在点头。
“那就举起来看看!”一些孩子下意
识地把手举了起来。“你知道吗?举
起的小手会‘说话’。”我示范了一个
标准而最常见的举手姿势,让他们
也跟着这样举举,然后问他们:“这
样举,小手似乎在说什么呢?”有的
说:“小手好像在说‘我知道’。”有的
说:“小手好像在说‘我要回答’。”
……我又示范了一个高高扬起的举
手姿势,让学生也学着样子这样举
举,说说这样举,小手又似"-T- ̄说什
么呢?有的说:“小手好像在说‘ 陕叫
我回答吧!’。”有的说:“小手迫不及
待了。”有的说:“小手好像在说‘我
的答案很精彩’。”……“如果真的很
想很想回答问题,你还可以让举起 的小手手心朝前,并尽力张开五指,
让老师注意到你。如果老师还是没
注意到你,你还没有争取到过发言
的机会,你就向着老师‘发信息’
——晃动手掌。来,我们一起试试
看。”他们兴致勃勃地做着这一切。
在这样的交流中,他们自然地一次
次举起了自己的小手,饶有兴趣地
了解了举手的新方式。在语文课堂
里,孩子们一次次实践着这样的新
方式,兴趣盎然。很快我又发现了新
的问题,当别的同学回答出问题后,
没争取到机会的同学总是很失望,
甚至有的还怪同学抢了先。于是我
故作神秘地告诉孩子们:放下的小
手也会“说话”。孩子们特别惊讶,放
下的小手会说什么呢?“放下的小手
在说‘英雄所见略同哦!’。当同学回
答完问题,你也把小手放下时,老师
就知道你的想法和同学的一样,你
也一样的了不起!”于是课堂上再碰
到这样的情况时,孩子就会非常自
豪地把手放下,不再嘟囔,不再失
落。 习惯是需要强化的,用“精神鼓
励”“物质奖励”的方式来强化能取
得一定的效果,一部分学生课堂发
言越来越积极。但光有这些还是不
够的,有的学生就是躲在角落里不
出声。于是我采用“堂堂清”的方式
来督促每一个儿童都来举手,逐步
养成主动发言的好习惯。一段时间 内,在每节语文课结束前的五分钟,
我请举手发言过的同学把时间和空
间让出来,让这一堂课里还没完成
此项任务的同学来举手、来发言。同
时,老师有意降低问题的难度,让这
些孩子更有勇气举起自己的小手。
实际上,对儿童来说,最难的是“第
一次”,突破了这道坎,一切就会自
然起来。习惯的强化需要不同的方
式,更需要持久的时间。据说一个好
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坚持21天,
就能让儿童养成这样的好习惯,何
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福全
镇中心小学) @
I话文戢掌通讯 困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