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8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摘要:本文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研究了城市聚居条件、建设水平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并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综合评价,概括人居环境空间特征,为城市发展建设提供对策。
关键词:人居环境潍坊市
assessment of urban habitat environmental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bstract:the paper studied the conditions of urban
settlements,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nd land use 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ity living,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general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urban
development provide a solution.
keyword: habitat environmentalweifang city
1 引言
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居民生存活动的地理空间和场所,不仅指一切服务于城市居民并为居民所利用的各种物质实体和空间,还包括贯穿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居住紧张、供水不足、缺少绿地、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城市人居环境问题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遍关注:1978年联合国成立了人类住区委员会,并在1976年和1996年6月召开两次会议,分别通过了《温哥华宣
言》和《伊斯坦布尔宣言》; 1994年我国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把人类居住区放在工业、交通、农业与农村等方而持续发展的首位。
2 人居环境现状
2.1 城镇化水平分析
2.1.1人口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潍坊市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为40.6%,比全省平均水(38.2%)高2.4个百分点,在全省各个市中,市域人口城镇化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比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市的平均水平(48.8%)低8.2个百分点,在山东半岛城市群的8个城市中,潍坊的城镇化水平居第7位,仅仅高于日照市。
2.1.2人口城镇化水平与市域经济结构基本相适应
人口城镇化是一个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的过程,区域人口城镇化水平的高低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特征相适合,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才能促进城乡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表3.1.2 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市城镇人口比重与主要经济指标
注:城镇人口比重采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gdp非农比采用2002年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2000年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03中国城市发展报告》。
从横向对比来看,潍坊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并且,由于潍坊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全市经济的产业结构中,农业产业占有较大比重,gdp的非农化水平在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市中相对较低。从产业结构的特点来看,潍坊市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于半岛城市群其他多数城市的现状与其自身经济发展特点有较强的相关性。
2.2 建设水平分析
2.2.1 固定资产投资
潍坊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变化很不稳定,呈现波浪式增长特征。在80年代、90年代初及近几年出现了几次投资高峰,年递增达到50%以上,在1993、2003年竟高达80%以上。
表3.2.1 潍坊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一览表
图3.2.1潍坊市历年投资增长曲线
分析表明,资本对潍坊gdp增长的贡献高达43.5%,而劳动力的贡献仅1%左右,结合2002年以来潍坊投资的急剧增长,表明潍坊的经济增长已开始进入投资推动阶段,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重化工业转型,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融资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2.2.2 基础设施投资
世界银行在1994年发展报告中推荐: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应该占其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9%~15%、gdp的3%~5%,而我国城市建设投资的额度远远偏小。《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
中基础设施的统计口径包括三个方面:公共设施(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施与排污、固体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管道煤气);公共工程(公路大坝和灌溉及排水渠道工程);其它交通部门(城际铁路、城市交通、港口和水路、机场)。
潍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6.95%,低于世界银行报告的下限,占gdp的比重为3.49%,介于世界银行的建议值,但仍然有提高的必要和空间。
3 土地利用研究
3.1 用地布局的比较分析
1993年潍坊城区分为中心城区、寒亭区、坊子区三片,呈组团式布局。各城区之间相隔有一定的距离。中心城区规模较大,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他两个城区规模较小。2005年,该地域内实际存在着6个区级辖区范围,分别是奎文、潍城、坊子、寒亭、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分析2005年城区现状用地布局可以看出:①城区工业用地增加较多,其中东面和东南面新增工业用地布局不合理,对城市环境、生活居住区的合理布局有较大的负面影响;②老城区有相当数量的用地功能发生了置换,一些工业企业迁出,商业服务和居住功能得以强化;③市政府周围规划的教育科研用地发生改变;④居住用地:基本符合94版规划的布局,但没能实现预期的规模。
图4.1.1 1993年潍坊用地现状图 图4.1.22005年潍坊用地现状
图
3.2 用地紧凑度的比较分析
用地紧凑度是反映城市用地形状特征的指标,可用于同一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用地形状的对比。计算公式:建成区面积/建成区的最小外接圆面积。
由于1993年以来潍坊“一城两镇”均以向心发展为主,在整体上城区用地紧凑度有很大的提高。但若分别计算“一城两镇”的用地紧凑度,情况则完全不同。中心城区的用地紧凑度比93年略有降低。寒亭、坊子的用地紧凑度明显低于中心城区,且有较大的减少。这是用地快速扩张背景下,寒亭、坊子受到中心城区的强力吸引所导致的结果。说明除中心城区——潍奎组团空间形态紧凑程度较高外,其他区块仍然分散,潍坊城市形态仍有较重的“一城多镇”色彩。
表4.2潍坊城区用地紧凑度比较
用地紧凑度 中心城区 寒亭区 坊子区
1993年 69.9% 39.7% 48.3%
2005年 62.9% 27.3% 27.6%
4. 人居环境综合评价及对策
潍坊人居环境综合评价如下表所示:
表5.1 综合评价表
注:未经标注数据来源于《2004年山东省城市建设统计年报》。
[1] 在《2004年山东省城市建设统计年报》的基础数据上通过计算所的;
[2] 来源于 相关资料。
4.1居住条件
建成区人口密度低于标准值,而人均居住面积大大高于标准值,说明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不高的同时,居住用地的比重过大,这也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圈层式发展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应尽快转变城市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在提倡土地集约利用的大背景下,以北部滨海新城的发展为契机,抓住机遇,城市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4.2 资源水平
人均用电量略低于标准值,人均用水量明显低于标准值,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潍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因素。家庭燃气普及率、电话普及率低于标准值等同。
总体来看,潍坊市资源水平良好,可以给城市发展有力的支撑。
4.3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人均公建面积较大,人均道路低于标准值,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明显低于标准值。
潍坊道路网系统建设不够完善,特别是支路系统建设力度不足,交通条件较为不理想。伴随汽车保有量的突增,现有道路系统与交
通需求量之间的矛盾有扩大趋势。此外,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的偏低,作为地区中心城市其医疗服务面对着其他地市和广大农村地区,这就促使潍坊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重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配套。
4.4 其他
在就业率,养老保险参保率及人均期望寿命上,较为理想。稳定的社会状态将为潍坊的在加速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每万人高等学历人数和万人藏书量均低于标准水平,应尽快解决教育资源的缺乏与需求量的矛盾。
5 结语
潍坊市近年来人居环境状况逐年得以改善,2004年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已属于较高的阶段。以“循环经济”为准则,从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出发,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人到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改善聚居条件、完善聚居建设以及增强城市可持续性,必将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
[2] 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年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 [m]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 胡和兵. 安徽省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与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5(10)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