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

一、音韵学

1,什么是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语音学和音韵学

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从生理、物理属性两方面对语音进行研究。

主要有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

还有所谓的实验语音学。

普通语音学。

音韵学是研究某种语言的语音和该语言语音系统中语音功能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音位学,包括研究某种语言历史上的语音变化等。

音韵总与一种具体的语言相联系,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

它们在观点、方法上也有不同。

音韵学侧重音类的划分,侧重语音系统的归纳整理;

语音学则侧重于发音原理的分析。

3,音韵学的功用

二、汉语语音的分期:

研究汉语语音的历史情况,主要凭借书面文字材料。根据文字材料性质,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期:公元四世纪以前(晋代以前)对应语音上古音研究上古音的称之为古音学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中古音今音学近古期: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近代音北音学现代期:公元十七世纪到现代现代音现代音的研究一般包括在现代汉语里

古代还有一种研究和分析汉语语音的专门学问——等韵学。

这样,汉语音韵学分为四个部门: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严格来说,这只包括一半内容,只把几个代表时期横的面进行了剖析,属于共时的研究,都不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

对于语音发展规律的研究,形成了汉语语音史这个部门。

三、汉字标音方法:

1,反切以前的标音方法:

早期,直接口授法

后来,形声字的偏旁曾经被当作识字的拐棍用过

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譬况法(包括读若法)、直音法。

2,反切

3,音位学标音法

1913年开“读音统一会”时,经过多方商榷研究,得到两个系统:

(1)1918年11月23日,公布“注音字母”四十文,取笔画最简单的汉字组成,是汉字形式的拼音字母。

(2)1928年9月26日,公布“国语罗马字”,用西方语言字母为汉字注音。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6年2月拟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8年2月由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为正式方案推行。

四、音韵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1,关于声母的概念:

现代汉语从两方面入手,即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传统对发音部位的分析结果主要有五音;

对发音方法的分析结果主要有清浊。

A,五音是指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

这些名称出现较早,在《玉篇》中就有所谓《五声定论》。

B,清浊的概念

据《隋书》记载,三国魏李登所著《声类》中就有,但早期并无解释。

按现代语音学理论分析,清浊实际上是两方面问题,一是声带颤动不颤动,二是送气不送气。所谓全清,指的是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所谓次清,指的是不带音,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所谓全浊,指的是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所谓次浊,指的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C,在音韵学里,声母也简称“声”,又叫做“纽”,或合起来叫“声纽”

与现代汉语语音学看法不同的是,传统音韵学认为,声母是一个字起头的音。

这个音固然可以是辅音,也可以是元音;

一个音节开头有一个音,反切也用一个汉字来表示。如《韵镜》中“喻母”,就是元音开头的字。

甚至主要元音前无别的的音,切语中也用一个字表示。如“安,乌寒切”

表示声母名称的还有“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

传统的音韵学家任意选用一些字来代表声母;唐宋时音韵学家选用了一套声母代表字,后来一般被沿用下来。

另外还有一个概念叫“声类”,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

它与声母不完全一致,有的一个声类就是一个声母;有的只是一个声母的条件变体。

2,关于韵母的概念

A,韵母是指一个声母后面的部分,传统音韵学里很少用韵母这个概念。

B,韵,是指韵腹、韵尾、声调都相同的字所形成的类。

韵类,是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它包括韵头。

韵部,是韵腹、韵尾相同的字所形成的类,它不管声调和介音。在上古和近代语音分析中常用此概念。

韵目,是韵书中韵或韵部的标目,也就是韵或韵部的代表字。

C,关于韵尾:

(1),现代汉语把普通话韵尾分成三大类:

开韵尾:没有韵尾

元音韵尾:以元音i,u为韵尾

鼻韵尾:以鼻音n,ng为韵尾

另外一些方言中有塞音韵尾,以[-p,-t,-k]为韵尾。

(2),音韵学传统的分法是分三类: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

入声韵:以塞音收尾的韵。

3,关于声调的概念

主要有两个:

调值:指各种方言中实际读音的高低升降形式;

调类:指某种方言里的字调归类。

第二章今音学

今音学是研究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的,当然也分析研究中古时期其他语音材料(如《玉篇》、《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反切系统等等。)

今音学研究始于明清之际,但真正系统地分析研究始于晚清的陈澧,他用反切系联法归纳出了《广韵》切语上下字的体系。

一、《切韵》和《广韵》

1,韵书产生的背景

韵书是按照字音分韵编排文字的一种工具书。

古代的工具书,

按照意义编排的《尔雅》出现于战国末期;

按照形体编排的《说文解字》出现于公元100年。

反切的大量运用,表明人们能把汉语音节分为声韵两部分,这是汉魏时期的事;

南北朝时期,沈约等人发现了汉语的声调有平上去入四声;

这为韵书的编制准备了充分条件。

促使韵书产生是因为文学创作的要求。

2,六朝韵书与陆法言《切韵》

甲、六朝韵书

韵书推三国魏李登的《声类》为鼻祖。

据清代谢启昆《小学考》所录,魏晋南北朝时声韵类著作有27种,还有70种音义书。均亡佚。

敦煌本和故宫本《刊谬补缺切韵》中记载了吕静、夏侯该、阳休之、李季节、杜台卿五家韵书与《切韵》分韵的异同,从中可以看出六朝韵书分韵的大体情况。

乙、陆法言的《切韵》

陆的《切韵》在《隋书》未著录,《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载有“陆慈《切韵》五卷”字样。一般认为即唐写本韵书残卷中的陆词。

《切韵》原书今已不存,只有敦煌传本残页及新疆两件断片。

陆的自序《切韵序》是认识《切韵》的钥匙。从中可知:

1)其编写纲纪是开皇初年八位著名学者集体讨论拟就的。编纂目的不仅为“广文路”,更为了“赏知音”

2)其制作前有所承,是集六朝韵书大成的作品

3)编书标准是既照顾“南北是非”,又照顾“古今通塞”,不斤斤计较于一时一地方音丙、《切韵》音系的性质

一般的,认为是这一时期或更早以前一些语音的综合反映。

3,唐人对《切韵》的修订

《切韵》问世后,“时俗共重,以为典规。然苦字少,复阕字义”,不少人为之增字加训。宋以前近于韵书的书目约有一百六七十种,学者们研究认为,《切韵》以后韵书发展,主要是对《切韵》进行增补、刊谬,做修订。

a,影响较大的首推王仁朐(?)的《刊谬补缺切韵》作于唐中宗年间(705-710)。

现存编号P2011的敦煌本王一;项子京跋本王二;宋濂跋本王三。

王三为研究主要依据。

王书所加字约六千,增加50%,原书11500字左右,王书18000字左右。

b,《唐韵》也是增补《切韵》的,孙湎(?)作。比陆书增加3000多字,在唐代影响极大。

c,李舟《切韵》在韵部次序对陆书有调整,其成就多为后来韵书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