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据安全解决方案模板

数据安全解决方案模板

数据安全解决方案模板
数据安全解决方案模板

数据安全解决方案

数据安全解决方案

目录

数据安全解决方案 (2)

1. 数据安全与防泄密保护系统模型 (3)

1.1. 数据威胁模型 (3)

2. 数据安全与防泄密系统模型形式化描述 (6)

3. 数据加密与封装技术 (8)

3.1. 数据加密保护机制 (8)

3.2. 数据加密策略 (9)

3.3. 数据加密保护流程 (10)

4. 密钥管理技术 (14)

4.1. 密胡管理模型 (14)

5. 数字证书 (16)

5.1. 签名和加密 (16)

5.2. 一个加密通信过程的演化 (17)

5.2.1. 第一阶段 (17)

5.2.2. 第二阶段 (18)

5.2.3. 第三阶段 (20)

5.2.4. 第四阶段 (20)

5.2.5. 第五阶段 (24)

5.2.6. 完整过程 (25)

5.3. 数字证书原理 (26)

6. 内容安全 (27)

1.数据安全与防泄密保护系统模型

1.1.数据威胁模型

数据的安全技术主要建立在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和可用性(Availability)三个安全原则基础之上。实际上,数据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下图所示),主要受到通信因素、存储因素、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发布、审计因素、制度因素和人员问题八大因素,具体因素内容在图2-1中详细的列举出来。

数据威胁模型

(1)通信威胁

通信威胁指数据在网络通信和传输过程中所面临的威胁因素,主要包括数据截获算改、盗窃和监听、蠕虫和拒绝服务攻击。

(2)存储因素

存储因素是指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由于物理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导致的数据破坏、盗窃或者丢失。

(3)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因素是指数据面临的各种与身份认证有关的威胁,包括外部认证服务遭受攻击、经过非法方式(如使用特洛伊木马、网络探等)获取用户认证信息、身份抵赖。

(4)访问控制因素

访问控制因素是指数据面临的所有对用户授权和访问控制的威胁因素,主要包括未经授权的数据访问、用户错误操作或滥用权限、经过推理通道获取一些无权获取的信息。

(5)数据发布因素

数据发布因素是指在开放式环境下,数据发布过程中所遭受的隐私侵犯、数据盗版等威胁因素。

(6)审计因素

审计因素是指在审计过程中所面临的威胁因素,如审计记录无法分析、审计记录不全面、审计攻能被攻击者或管理员恶意关闭。(7)法律制度因素

法律制度因素是指由于法律制度相关原因而使数据面临威胁,主要原因包括信息安全保障法律制度不健全、对攻击者的法律责任追究不够。

(8)内部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是指因为内部人士的疏忽或其它因素导致数据面临威胁,如管理员滥用权力、用户滥用权限、管理员的安全意识不强等。

2.数据安全与防泄密系统模型形式化描述

一个安全的数据防泄密信任模型包括主体、客体、数据内容加密保护、权限许可状态管理等四部分。其中,数据内容瞬态加密保护是最为核心也最为基础的阶段,而权限许可状态决定了数据使用控制的安全许可粒度。

数据安全与防泄密系统模型

(1)主体

数据安全与防泄密信任模型中主体是指数据使用主体、分发主体、创立主体、管理主体。其中,前两者是数据用户,而后两者则是用于管理数据的主体。

(2)客体

客体是指授权主体执行权限的对象,包括一切形式的电子数据作

品。

(3)数据内容加密保护

数据内容瞬态加密保护模型本质上是在内核态安全执行环境(Kemel environment, KE)下,对原始明文内容在特定的密钥管理组件控制下实施瞬态同步(SYN)加解密(Crypto),生成受保护内容C的一个复合模型。涉及到相关加解密(对称加解密、非对称加解密)、摘要和签名等基本操作,而对称加密涉及到ECB、CBC、OFB、CFB等加密模式密钥包括密胡的生成、分发、吊销、更新等环节。

(4)权限许可状态管理

权限许可状态管理模型经过不同的授权方式(比如用户授权、使用时间、设备授权、环境授权、文件授权等)对文件设置不同的操作权限,细化到阅读次数、使用有效期限、使用地点等权限,防止用户非法拷贝、复制、打印、下载文件、经过电子邮件、移动硬盘等传输介质泄密。

3.数据加密与封装技术

3.1.数据加密保护机制

数据加密保护基于如下机制:

(1)过滤驱动文件透明加\解密:

采用系统指定的加解密策略(如加解密算法、密钥和文件类型等),在数据创立、存储、传输的瞬态进行自动加密,整个过程完全不需要用户的参与,用户无法干预数据在创立、存储、传输、分发过程中的安全状态和安全属性。

(2)内容加密:

系统对数据使用对称加密密钥加密,然后打包封装。数据能够在分发前预先加密打包存储,也能够在分发时即时加密打包。

(3)内容完整性:

内容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数据时,数据包包含数据的Hash值,接收方收到数据包解密后获得数据明文,计算Hash值,并与对应数据包中携带的Hash值作比较,两者相同表示该数据信息未在传输过程中被修改。

(4)身份认证:

所有的用户都各自拥有自己唯一的数字证书和公私钥对,发送方和接收方经过PKI证书认证机制,相互确认对方身份的合法性。(5)可靠与完整性:

为保证数据包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数据包中携带的重要信息(如内容加密密钥)采用接收方的公钢进行加密封装,从而将数据包绑定到该接收方,确保仅有指定的接收方才能正确解密该数据包,使用其私钥提取内容加密密钢。另外,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数据包前,先用其私钥对封装后的数据包进行数字签名。接收方对收到的数据包采用发送方的公朗对数字签名进行验证,从而确认数据包是否来自于发送方,且在传输过程中未被修改。

3.2.数据加密策略

数据加解密系统采用系统指定的加解密策略(如加解密算法、密钥和文件类型等)自动的对数据进行加解密操作,从而对数据安全方便有效的进行保护。针对不同的文件类型,系统将自动采用不同的密钥以及算法对数据文件进行加密,实时动态的对数据进行保护。数据加密策略主要包括加解密算法、密钥生成算法、密钥保护算法、密钥类型以及文件类型等。

本模型主要采用的密码学算法列表如下:

数据加解密策略列表

3.3.数据加密保护流程

开放络环境下数据加密保护流程包括:

开放网络环境下数据加密保护流程图

●数据创立者创立电子文档,客户端采用过滤驱动透明加解密技

术对电子文档进行加密,数据以密文形式存储在终端中

●创立者设置数据消息安全属性Leve/ (如密级)以及相关权限信

息Metedata.不同的等级对应不同的权限操作

●创立者将内容加密密钥以服务端的公钥进行加密

●创立者将数据明文作Hash计算,并将数据密文、明文Hash

值、密钥加密密钥以及权限信息进行打包封装

●创立者经过私钥对数据包进行签名以保证数据包的可靠性和完

整性,发送给服务端备份存储

●服务端收到数据包后,用创立者的公钥验证数据签名以确认数

据包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并利用自己的私钥提取内容加密密钥以及数据的相关安全属性

服务端经过提取出来的内容加密密钥对数据密文进行解密后,将得到的数据明文做Hash计算与数据包中提取出来的Hash值做比较,若比较一致,则根据相关安全属性对数据进行备份存储场景描述:A:发送方 B:接收方

A要发送一段消息给B,可是又不想以明文发送,因此就需要对消息进行加密.如果采用对称加密技术,那么加密与解密用的是同一把秘钥.除非B事先就知道A的秘钥,而且保存好.这样才能够解密A发来的消息.

由于对称技术只有一把秘钥,因此秘钥的管理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而非对称技术的诞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非对称加密与解密使用的是不同的秘钥,而且秘钥对是一一对应的,即用A的私钥加密的密文只有用A的公钥才能解密.

这样的话,每个人都有两把秘钥,私钥和公钥,私钥是只有自己才知道的,不能告诉别人,而公钥是公开的,大家都能够知道.这样,当A想要发送消息给B 的时候,只需要用B的公钥对消息进行加密就能够了,由于B的私钥只有B才拥有,因此A用B的公钥加密的消息只有B才能解开.而B想更换自己的密钥时也很方便,只须把公钥告诉大家就能够了.

那么,既然非对称加密如此之好,对称加密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啊,其实不然,由于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开销很大,因此如果直接以非

对称技术来加密发送的消息效率会很差.那么怎么办呢?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把对称加密技术与非对称加密技术结合起来使用. A要发送一个消息给B

●A先生成一个对称秘钥,这个秘钥能够是随机生成的,

●A用B的公钥加密第一步生成的这个对称秘钥

●A把加密过的对称秘钥发给B

●A用第一步生成的这个对称秘钥加密实际要发的消息

●A把用对称秘钥加密的消息发给B

对于B

●她先收到A发来的对称秘钥,这个秘钥是用B的公钥加密过的,

因此B需要用自己的私钥来解密这个秘钥然后B又收到A发来的密文,这时候用刚才解密出来的秘钥来解密密文

这样子的整个过程既保证了安全,又保证了效率.

4.密钥管理技术

4.1.密胡管理模型

在一个安全系统中,总体安全性依赖于许多不同的因素,例如算法的强度、密钥的大小、口令的选择、协议的安全性等,其中对密钥或口令的保护是特别重要的。根据柯克霍夫假设(KerckhoffsAssumption),密码系统的安全完全取决于可随时改变的密钥。即使密码算法公开,也不会危及密码体制的安全性,可是,当密钥丢失时,非法用户将有可能窃取保密信息。另外,有预谋的修改密钥和对密钥进行其它形式的非法操作,将涉及到整个安全系统的安全性。因此,密钥管理在整个密码系统中是极其重要的。密钥管理包括密钥的产生、装入、存储、备份、分配、更新、吊销和销毁等环节,是提供数据保密性、数据完整性、可用性、可审查性和不可抵赖性等安全技术的基础。

5.数字证书

5.1.签名和加密

我们说加密,是指对某个内容加密,加密后的内容还能够经过解密进行还原。比如我们把一封邮件进行加密,加密后的内容在网络上进行传输,接收者在收到后,经过解密能够还原邮件的真实内容。

这里主要解释一下签名,签名就是在信息的后面再加上一段内容,能够证明信息没有被修改过,怎么样能够达到这个效果呢?一般是对信息做一个hash计算得到一个hash值,注意,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无法经过hash值得出原来的信息内容。在把信息发送出去时,把这个hash值加密后做为一个签名和信息一起发出去。接收方在收到信息后,会重新计算信息的hash 值,并和信息所附带的hash值(解密后)进行对比,如果一致,就说明信息的内容没有被修改过,因为这里hash计算能够保证不同的内容一定会得到不同的hash值,因此只要内容一被修改,根据信息内容计算的hash值就会变化。当然,不怀好意的人也能够修改信息内容的同时也修改hash值,从而让它们能够相匹配,为了防止这种情况,hash值一般都会加密后(也就是签名)再和信息一起发送,以保证这个hash值不被修改。至于如何让别人能够解密这个签名,这个过程涉及到数字证书等概念,我们后面在说到数

字证书时再详细说明,这里您先只需先理解签名的这个概念。5.2.一个加密通信过程的演化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现在假设“服务器”和“客户”要在网络上通信,而且她们打算使用RSA(参看前面的RSA简介)来对通信进行加密以保证谈话内容的安全。由于是使用RSA这种公钥密码体制,“服务器”需要对外发布公钥(算法不需要公布,RSA的算法大家都知道),自己留着私钥。“客户”经过某些途径拿到了“服务器”发布的公钥,客户并不知道私钥。“客户”具体是经过什么途径获取公钥的,我们后面再来说明,下面看一下双方如何进行保密的通信。

5.2.1.第一阶段

●“客户”->“服务器”:你好

●“服务器”->“客户”:你好,我是服务器

●“客户”->“服务器”:????

因为消息是在网络上传输的,有人能够冒充自己是“服务器”来向客户发送信息。黑客在“客户”和“服务器”之间的某个路由器上截获“客户”发给服务器的信息,然后自己冒充“服务器”。例如上面的消息能够被黑客截获如下:

●“客户”->“黑客”:你好

●“黑客”->“客户”:你好,我是服务器

因此“客户”在接到消息后,并不能肯定这个消息就是由“服务器”发出的,某些“黑客”也能够冒充“服务器”发出这个消息。如何确定信息是由“服务器”发过来的呢?有一个解决方法,因为只有服务器有私钥,因此如果只要能够确认对方有私钥,那么对方就是“服务器”。因此通信过程能够改进为如下:

5.2.2.第二阶段

●“客户”->“服务器”:你好

●“服务器”->“客户”:你好,我是服务器

●“客户”->“服务器”:向我证明你就是服务器

●“服务器”->“客户”:你好,我是服务器 {你好,我是服务

器}[私钥|RSA]

注意:这里约定一下,{} 表示RSA加密后的内容,[ | ]表示用什么密钥和算法进行加密,后面的示例中都用这种表示方式,例如上面的 {你好,我是服务器}[私钥|RSA] 就表示用私钥对“你好,我是服务器”进行加密后的结果。

为了向“客户”证明自己是“服务器”,“服务器”把一个字符串用自己的私钥加密,把明文和加密后的密文一起发给“客户”。对于这里的例子来说,就是把字符串“你好,我是服务器”和这个字符串用私钥加密后的内容 {你好,我是服务器}[私钥|RSA] 发给客户。

“客户”收到信息后,她用自己持有的公钥解密密文,和明文

进行对比,如果一致,说明信息的确是由服务器发过来的。也就是说“客户”把 {你好,我是服务器}[私钥|RSA] 这个内容用公钥进行解密,然后和“你好,我是服务器”对比。因为由“服务器”用私钥加密后的内容,由而且只能由公钥进行解密,私钥只有“服务器”持有,因此如果解密出来的内容是能够对得上的,那说明信息一定是从“服务器”发过来的。

假设“黑客”想冒充“服务器”:

●“黑客”->“客户”:你好,我是服务器

●“客户”->“黑客”:向我证明你就是服务器

●“黑客”->“客户”:你好,我是服务器 {你好,我是服务

器}[???|RSA]

●“客户”->“黑客”:????

这里黑客无法冒充,因为她不知道私钥,无法用私钥加密某个字符串后发送给客户去验证。

由于“黑客”没有“服务器”的私钥,因此它发送过去的内容,“客户”是无法经过服务器的公钥解密的,因此能够认定对方是个冒牌货!

到这里为止,“客户”就能够确认“服务器”的身份了,能够放心和“服务器”进行通信,可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通信的内容在网络上还是无法保密。为什么无法保密呢?通信过程不是能够用公钥、私钥加密吗?其实用RSA的私钥和公钥是不行的,我们来具体分析下过程,看下面的演示:

5.2.3.第三阶段

●“客户”->“服务器”:你好

●“服务器”->“客户”:你好,我是服务器

●“客户”->“服务器”:向我证明你就是服务器

●“服务器”->“客户”:你好,我是服务器 {你好,我是服务

器}[私钥|RSA]

●“客户”->“服务器”:{我的帐号是aaa,密码是123,把我

的余额的信息发给我看看}[公钥|RSA]

●“服务器”->“客户”:{你的余额是100元}[私钥|RSA]

注意上面的的信息 {你的余额是100元}[私钥],这个是“服务器”用私钥加密后的内容,可是我们之前说了,公钥是发布出去的,因此所有的人都知道公钥,因此除了“客户”,其它的人也能够用公钥对{你的余额是100元}[私钥]进行解密。因此如果“服务器”用私钥加密发给“客户”,这个信息是无法保密的,因为只要有公钥就能够解密这内容。然而“服务器”也不能用公钥对发送的内容进行加密,因为“客户”没有私钥,发送给“客户”也解密不了。

这样问题就又来了,那又如何解决呢?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一般是经过引入对称加密来解决这个问题,看下面的演示:

5.2.4.第四阶段

●“客户”->“服务器”:你好

(安全生产)数据安全及备份方案

云南省广播电视厅办公大楼计算机网络数据安全及备份方案

一、前言 从计算机诞生那一刻起,人们就不能忍受辛苦得来的数据在一瞬间消失无踪的痛苦,数据的存储和备份也就成为保护数据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如今几十个年头过去了,它不但没有随时光流逝而失色,反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七十年代曾是PC机的天下,使用软盘进行数据备份就可以满足基本的需要。进入八十年代,局域网的兴起使得分布式存储管理渐入佳境,磁带记录方式成为数据备份的首选。那时,小数据量的本地备份还没有对应用系统的性能造成明显影响。进入九十年代,光盘技术曾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想,但是,已经小型化的自动磁带库以其良好的性能价格比,始终占据着存储备份的绝大部分市场,与此同时,曾风光一时的分布式存储管理的弊端逐渐显现,集中式存储管理被提上议事日程。Internet的迅速崛起可以说是九十年代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这使得数据的属性发生了质的变化,促进了数据存储和备份技术的变革与进步。 Internet的发展带来了数据量的爆炸性增长。据IDG调查统计,至1998年底有1亿人在使用Internet,到2002年这个数字将会增长到3.2亿。如果平均每人拥有6MB的个人电子信箱,那么对新增存储容量的要求将会达到1320TB!快速增长的海量数据还包括资源和资料数据、电子商务数据、视频数字化数据和企业自动化管理数据。数据量爆炸性增长的后果不仅促进了存储设备的不断扩容,而且对数据存储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以上理论,有人提出:继CPU、网络之后,数据存储将是计算机领域的第三次浪潮。大约在两、三年前,出现了有关存储局域网(Storage Area Network)的概念和实验。SAN以数据存储为中心,将计算机系统的存储设备集中管理,形成一个存储容量可以无缝扩充的虚拟的存储局域网络,系统中的任何主机都可以采用光通道直接连接的方式,共享虚拟存储局域网络内的数据文件,既提高了数据存储管理的效率,又减轻了应用系统的网络资源负担。SAN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直接连接实现多平台、异结构的计算机系统对数据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 目前,各主要IT厂商都推出了基于光纤通道连接方式的主机和存储设备,但是光纤通道通信协议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此外,各种SAN管理软件还只是能够做到支持同平台主机的存储设备共享,每台主机的文件系统彼此独立,要进行文件系统属权的转移还必须依靠容错技术。预计明年,同平台的容错文件系统出台将极大有助于实现同平台容错系统的数据共享,同时,异构平台主机的存储设备共享的管理软件也有望投入实际使

数据安全对企业的重要性

数据安全对企业的重要性 在企业中计算机被普遍运用,数据安全也逐渐成为一个重点课题。数据是任何企业的命脉,例如电子邮件、财务报表和员工档案等都是公司的重点数据,没有它们就无法顺利运作。信息也是资产的观念已被企业所认可,企业如何保护“信息资产”成为数据安全的重中之重。 一、企业有哪些数据需要保护? 1、财务:财务数据对企业的运作起着根本的作用,那串敏感的数字预示着企业的实力。若财务数据一旦丢失,那么企业的一切行动都要被迫停止,所有的计划与交易可能都会因财务数据丢失的不明朗因素而导致搁浅,造成企业直接的损失。 2、人事:人才作为一个企业的重要支持,是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如何对人事部门的资料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将是企业壮大与发展的重要一环。如果大量的人事数据掉失或泄密的话,后果可想而知。 3、客户:客户信息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持,一旦客户信息方面的数据掉失或遭到竞争对手的窃取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4、知识产权:产品研发是制造型企业生存根本。作为一个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依据之一,在于拥有的知识产权,专利的多少,如技术、设计、创意等等,这些都是企业的重要财富。 二、企业数据保护中存在哪些问题? 1、重视力度不够:导致数据丢失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数据保护意识或存在侥幸心理,造成数据丢失无法恢复等灾难性事件的大部分因素是由于企业对数据安全缺乏必要的重视力度及相应的防护措施不够而引起的。在进入知识经济的今天,在备份上心存侥幸,无异于将企业主体资产用于高风险赌博。 2、财政预算所限:企业的财政力度对数据安全的支持不足,很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企业经济能力的客观因素制约,虽然他们意识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与面临问题的严重性,但昂贵的专业存储备份设备对他们而言似乎遥不可及。动辄数万或数十万的SAN、磁带机、RAID柜等中高端存储备份设备不是他们可以涉猎的范畴,而诸如网络硬盘、Ghost、移动硬盘等一些低端的存储备份设备又不能使他们宝贵的数据得到有效的保障。这就造就所谓中小型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3、缺少相关的专业人员或资讯:企业如果存在着严重的侥幸心理,可能根本不会购买备份设备,所有数据都只是存放于日常工作的PC上,但操作系统对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管理规定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管理 规定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制度为加强我司计算机信息数据备份与恢复的管理,避免信息数据丢失,根据相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本办法适用于司内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数据的备份与管理。 二、我司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备份工作由信息中心管理,负责全司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备份工作。 三、提高数据备份的自动化运行管理水平,做好本地数据冷备份,减少人的操作与干预,或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避免误操作。 四、计算机信息数据备份具体包括:数据备份系统,服务器全部数据及相关服务器数据的备份工作,各工作站上的数据库及其它数据文件。 五、信息数据的备份包括定期备份和临时备份两种。定期备份指按照规定的日期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临时备份指在特殊情况(如软件升级、设备更换、感染病毒等)下,临时对信息数据进行备份。 六、信息数据根据系统情况和备份内容,可以采取以下备份方式: (一) 完全备份:对备份的内容进行整体备份。 (二) 增量备份:仅对备份相对于上一次备份后新增加和修改过的数据。 (三) 差分备份:仅备份相对于上一次完全备份之后新增加和修改过的数据。 (四) 按需备份:仅备份应用系统需要的部分数据。

七、为保证所备份的内容可再现系统运行环境,数据备份内容应包括网络系统的所有关键数据。具体指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数据和应用数据。 八、数据备份可选择硬盘、光盘、U盘等存储介质,要确保备份数据的可恢复性。存储介质应存放在无磁性、辐射性的安全环境。 九、数据备份时必须建立备份文件档案及档案库,详细记录备份数据的信息。数据备份的文卷应专人专地保管,所有备份要有明确的标识,具体包括:运行环境、备份人。 十、备份数据的保存时间根据我司信息系统的数据重要程度和有效利用周期以及具体使用情况确定。根据各种数据的重要程度及其容量,确定备份方式、备份周期和保留周期。我司重大或关键性数据,应定期完整、真实、准确地转储到不可更改的介质上,并按有关规定妥善保存,无相关规定的至少保存10年。 十一、数据备份至少应保留两份拷贝,一份在数据处理现场,以保证数据的正常快速恢复和数据查询,另一份统一放在我司档案室,确保备份数据万无一失。 十二、对计算机或设备进行软件安装、系统升级或更改配置时,应进行系统和数据、设备参数的完全备份。应用系统更新后,应对原系统及其数据的完全备份资料保存二十年以上。 十三、任何数据恢复均要专题报告说明理由与过程,经集体讨论后进行。

数据传输安全解决方案

数据传输安全解决方案 传输安全解决方案 (1) 一.总体框架 (2) 二.安全需求 (3) 2.1 应用集成和政务集成中的安全需求 (3) 2.2 OA 产品的安全需求 (4) 1.安全电子邮件 (4) 2.电子签章 (5) 3.数字水印 (5) 4.防拷屏 (5) 5.安全加密文档 (5) 2.3方案中解决的安全问题和需求 (6) 三 PKI 方案 (7) 3.1 PKI 简介 (7) (1) 提供用户身份合法性验证机制 (7) (2) 保证敏感数据通过公用网络传输时的保密性 (8) (3) 保证数据完整性 (8) (4) 提供不可否认性支持 (8) 3.2 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简介 (8) 3.3 PKI 的组成部分 (9) 3.3.1 认证和注册审核机构(CA/RA) (10) 3.3.2 密钥管理中心 (11) 3.3.3 安全中间件 (12) 四. PMI 部分 (13) 4.1 什么是PMI (13) 4.2 为什么需要PMI (14) 4.3 PMI 发展的几个阶段 (15) 4.4 PMI 的安全体系模型 (16)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 的全球化,信息共享的程度进一步提高。数字信息越来越深入的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上应用,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网络正逐步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通用性,网上的所有信息对所有人都是公开的,所以网络上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政府部门、金融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日益重视这一重要问题。如何保护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最大限度的减少或避免因信息泄密、破坏等安全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对企业形象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妥善解决的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课题。 网络的飞速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大批用户借助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创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管理制度

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制度 为加强我司计算机信息数据备份与恢复的管理,避免信息数据丢失,根据相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本办法适用于司内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数据的备份与管理。 二、我司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备份工作由信息中心管理,负责全司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备份工作。 三、提高数据备份的自动化运行管理水平,做好本地数据冷备份,减少人的操作与干预,或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避免误操作。 四、计算机信息数据备份具体包括:数据备份系统,服务器全部数据及相关服务器数据的备份工作,各工作站上的数据库及其它数据文件。 五、信息数据的备份包括定期备份和临时备份两种。定期备份指按照规定的日期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临时备份指在特殊情况(如软件升级、设备更换、感染病毒等)下,临时对信息数据进行备份。 六、信息数据根据系统情况和备份内容,可以采取以下备份方式: (一) 完全备份:对备份的内容进行整体备份。 (二) 增量备份:仅对备份相对于上一次备份后新增加和修改过的数据。 (三) 差分备份:仅备份相对于上一次完全备份之后新增加和修改过的数据。 (四) 按需备份:仅备份应用系统需要的部分数据。

七、为保证所备份的内容可再现系统运行环境,数据备份内容应包括网络系统的所有关键数据。具体指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数据和应用数据。 八、数据备份可选择硬盘、光盘、U盘等存储介质,要确保备份数据的可恢复性。存储介质应存放在无磁性、辐射性的安全环境。 九、数据备份时必须建立备份文件档案及档案库,详细记录备份数据的信息。数据备份的文卷应专人专地保管,所有备份要有明确的标识,具体包括:运行环境、备份人。 十、备份数据的保存时间根据我司信息系统的数据重要程度和有效利用周期以及具体使用情况确定。根据各种数据的重要程度及其容量,确定备份方式、备份周期和保留周期。我司重大或关键性数据,应定期完整、真实、准确地转储到不可更改的介质上,并按有关规定妥善保存,无相关规定的至少保存10年。 十一、数据备份至少应保留两份拷贝,一份在数据处理现场,以保证数据的正常快速恢复和数据查询,另一份统一放在我司档案室,确保备份数据万无一失。 十二、对计算机或设备进行软件安装、系统升级或更改配置时,应进行系统和数据、设备参数的完全备份。应用系统更新后,应对原系统及其数据的完全备份资料保存二十年以上。 十三、任何数据恢复均要专题报告说明理由与过程,经集体讨论后进行。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管理规定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管 理规定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制度为加强我司计算机信息数据备份与恢复的管理,避免信息数据丢失,根据相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本办法适用于司内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数据的备份与管理。 二、我司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备份工作由信息中心管理,负责全司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备份工作。 三、提高数据备份的自动化运行管理水平,做好本地数据冷备份,减少人的操作与干预,或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避免误操作。 四、计算机信息数据备份具体包括:数据备份系统,服务器全部数据及相关服务器数据的备份工作,各工作站上的数据库及其它数据文件。 五、信息数据的备份包括定期备份和临时备份两种。定期备份指按照规定的日期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临时备份指在特殊情况(如软件升级、设备更换、感染病毒等)下,临时对信息数据进行备份。 六、信息数据根据系统情况和备份内容,可以采取以下备份方式: (一) 完全备份:对备份的内容进行整体备份。 (二) 增量备份:仅对备份相对于上一次备份后新增加和修改过的数据。 (三) 差分备份:仅备份相对于上一次完全备份之后新增加和修改过的数据。 (四) 按需备份:仅备份应用系统需要的部分数据。

七、为保证所备份的内容可再现系统运行环境,数据备份内容应包括网络系统的所有关键数据。具体指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数据和应用数据。 八、数据备份可选择硬盘、光盘、U盘等存储介质,要确保备份数据的可恢复性。存储介质应存放在无磁性、辐射性的安全环境。 九、数据备份时必须建立备份文件档案及档案库,详细记录备份数据的信息。数据备份的文卷应专人专地保管,所有备份要有明确的标识,具体包括:运行环境、备份人。 十、备份数据的保存时间根据我司信息系统的数据重要程度和有效利用周期以及具体使用情况确定。根据各种数据的重要程度及其容量,确定备份方式、备份周期和保留周期。我司重大或关键性数据,应定期完整、真实、准确地转储到不可更改的介质上,并按有关规定妥善保存,无相关规定的至少保存10年。 十一、数据备份至少应保留两份拷贝,一份在数据处理现场,以保证数据的正常快速恢复和数据查询,另一份统一放在我司档案室,确保备份数据万无一失。 十二、对计算机或设备进行软件安装、系统升级或更改配置时,应进行系统和数据、设备参数的完全备份。应用系统更新后,应对原系统及其数据的完全备份资料保存二十年以上。 十三、任何数据恢复均要专题报告说明理由与过程,经集体讨论后进行。

数据安全解决方案(DOC)

绿盾信息安全管理软件 解决方案 广东南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2013年3月 ?版权所有·南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一、背景简介 (4) 二、现状 (4) 三、绿盾简介 (5) 3.1系统架构 (5) 3.2系统概述 (5) 3.3绿盾主要功能 (6) 四、绿盾功能介绍 (6) 1、文件自动加密 (6) 1.1 文件自动加密 (6) 1.2文件外发途径管理 (7) 1.3文件审批流程 (8) 1.4文件自动备份 (8) 1.5离线管理 (8) 1.6终端操作员管理 (9) 2外网安全管理 (10) 2.1网页浏览监控 (10) 2.2上网规则 (10) 2.3 流量统计 (10) 2.4 邮件内容监控 (10) 3、内网安全管理 (11) 3.1屏幕监控 (11) 3.2实时日志 (11) 3.3聊天内容记录 (11) 3.4程序窗口变化记录 (11) 3.5文件操作日志 (11) 3.6应用程序限制 (11) 3.7远程操作 (12) 3.8资源管理器 (12) 4、设备限制 (12) 5、USB存储设备认证 (12)

五、绿盾优势 (12) 1、产品优势 (12) 2、功能优势 (13) 2.1高强度的加密体系 (13) 2.2完全透明的文件自动、实时加密 (13) 2.3文件外发管理功能 (13) 2.4灵活的自定义加密策略 (14) 2.5强大的文件备份功能 (14) 2.6全面的内网管理功能 (14) 2.7良好的平台兼容性 (14) 3、技术优势 (14) 3.1驱动层加密技术 (14) 3.2自主研发性能优越的数据库 (15) 3.3可自定义的受控程序 (15) 4、实施优势 (16) 六、服务体系 (16) 1、技术支持服务内容 (16) 2、响应时间 (16) 3、维护 (16)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管理制度(正式版)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管理制度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管理制度 温馨提示:该文件为本公司员工进行生产和各项管理工作共同的技术依据,通过对具体的工作环节进行规范、约束,以确保生产、管理活动的正常、有序、优质进行。 本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为加强我司计算机信息数据备份与恢复的管理, 避免信息数据丢失, 根据相关规定, 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本办法适用于司内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数据的备份与管理。 二、我司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备份工作由信息中心管理, 负责全司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备份工作。 三、提高数据备份的自动化运行管理水平, 做好本地数据冷备份, 减少人的操作与干预, 或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 避免误操作。 四、计算机信息数据备份具体包括:数据备份系统, 服务器全部数据及相关服务器数据的备份工作, 各工作站上的数据库及其它数据文件。 五、信息数据的备份包括定期备份和临时备份两种。定期备份指按照规定的日期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临时备份指在特殊情况(如软件升级、设备更换、感染病毒等)下, 临时对信息数据进行备份。 六、信息数据根据系统情况和备份内容, 可以采取以下备份方式: (一) 完全备份:对备份的内容进行整体备份。 (二) 增量备份:仅对备份相对于上一次备份后新增加和修改过的数据。

数据库备份方案

《客户名称》备份管理系统设计方案上海鸿翼数字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

目录 1.项目概述 (3) 2.系统需求分析 (3) 1.1系统现状分析 (3) 1.2备份系统风险评估 (3) 1.3备份系统需求分析 (4) 3.系统备份理念 (5) 3.1系统设计指引 (5) 3.2数据保护技术选择 (5) 3.3连续数据保护 (6) 3.4备份管理系统组成 (6) 4.系统备份结构设计 (8) 4.1整体系统架构设计 (9) 5.系统备份方案介绍 (10) 5.1W INDOWS服务器自身备份 (10) 5.2方案2:双机热备 (12) 5.3方案3:爱数备份 (13)

1.项目概述 上海鸿翼数字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将根据《》的网络实际需求,制定一套完整的集数据备份、灾难恢复、服务器整合及虚拟化一身的方案。一个完整的企业数据备份与恢复解决方案就意味着数据安全与性能(机器和网络)的完美结合,一条龙式的服务标准(产品的服务与支持)。所以在选择备份系统时,既要做到满足系统容量不断增加的需求,又要所用的备份方式能够支持多系统平台操作。要达到这些,就要充分使用网络数据存储系统,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通过专业的数据存储软件,配合系统备份及双机备份,结合相应的硬件和存储设备,对网络的数据备份进行集中管理,从而实现自动化备份、文件归档、数据分级存储和灾难恢复。 2.系统需求分析 1.1系统现状分析 《》网络基础结构是基于Windows平台,现在拥有X台服务器。《》的文档管理系统包含了文件服务器、转档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持。主要数据库包含了Microsoft SQL Server、Oracle、DB2等。 1.2备份系统风险评估 《》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十分重视数据的保护,在没有备份软件的情况下,已经采用了重要数据镜像备份、服务器系统镜像备份等常规保护方法,为企业的数据财产提供了安全的保障。但是以上方法很难实现快速备份和灾难后的迅速恢复,很难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管理制度(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管理 制度(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4493-96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管理制度(正 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为加强我司计算机信息数据备份与恢复的管理,避免信息数据丢失,根据相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本办法适用于司内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数据的备份与管理。 二、我司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备份工作由信息中心管理,负责全司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备份工作。 三、提高数据备份的自动化运行管理水平,做好本地数据冷备份,减少人的操作与干预,或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避免误操作。 四、计算机信息数据备份具体包括:数据备份系统,服务器全部数据及相关服务器数据的备份工作,各工作站上的数据库及其它数据文件。

五、信息数据的备份包括定期备份和临时备份两种。定期备份指按照规定的日期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临时备份指在特殊情况(如软件升级、设备更换、感染病毒等)下,临时对信息数据进行备份。 六、信息数据根据系统情况和备份内容,可以采取以下备份方式: (一) 完全备份:对备份的内容进行整体备份。 (二) 增量备份:仅对备份相对于上一次备份后新增加和修改过的数据。 (三) 差分备份:仅备份相对于上一次完全备份之后新增加和修改过的数据。 (四) 按需备份:仅备份应用系统需要的部分数据。 七、为保证所备份的内容可再现系统运行环境,数据备份内容应包括网络系统的所有关键数据。具体指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数据和应用数据。 八、数据备份可选择硬盘、光盘、U盘等存储介质,要确保备份数据的可恢复性。存储介质应存放在

备份与恢复管理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

信息系统备份与恢复管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公司信息系统的安全,使得在计算机系统失效或数据丢失时,能依靠备份尽快地恢复系统和数据,保护关键应用和数据的安全,保证数据不丢失,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对于信息系统涉及到的网络设备、网络线路、加密设备、计算机设备、应用系统、数据库、维护人员,采取备份措施,确保在需要时有备用资源可供调配和恢复。 第三条本管理办法中涉及到的设备主要指运行在信息技术部主机房中的网络设备、加密设备及计算机设备。

第四条信息系统备份手段根据不同信息的重要程度及恢复时间要求分为实时热备份和冷备份等。同一平台的系统应尽量使用同样的备份手段,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技术部负责信息系统的备份与恢复管理,并制定数据备份计划,对数据备份的时间、内容、级别、人员、保管期限、异地存取和销毁手续等进行明确规定。第五条信息技术部应根据各系统的重要程度、恢复要求及有关规定要求制定系统配置、操作系统、各应用系统及数据库和数据文件的备份周期和保存期限。 第六条对于重要系统和数据的备份周期及备份保存期限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至少要保留一份全系统备份。 (二) 每日运行中发生变更的文件,都应进行备份。

(三) 生产系统程序库要定期做备份,每月至少做一次。 (四) 生产系统有变更时,须对变更前后的程序库进行备份。 (五) 批加工若有对主文件的更新操作,则应进行批加工前备份。 (六) 每天批加工结束后都要对数据文件进行批后备份,对核心数据须进行第二备份。 (七) 对批加工生成的报表也要有相应的备份手段,并按规定的保留期限进行保留。 (八) 用于制作给用户数据盘的文件应有备份。 (九) 各重要业务系统的月末、半年末、年末以及计息日等特殊日的数据备份须永久保留。 (十) 定期将生产系统的数据进行删减压缩,并将删减的数据备份上磁带,永久保留。 (十一) 以上未明确保存期限的各项备份的保存至少应保存一周。

数据安全设计处理方案.doc

数据安全处理设计方案 一、说明: 为保证税务数据的存储安全,保障数据的访问安全,对数据库的用户采取监控机制,分布式处理各种应用类型的数据,特采取三层式数据库连接机制。 二、作用机理: 1、对于整个系统而言,均采用统一的用户名称、用户密码进行登陆。这个阶 段的登陆主要用于获取数据库的对应访问用户、密码及其对应访问权限。 2、登陆成功后,读取用户本地机的注册信息、密码校验信息,然后到通用用 户对应的数据表中去读取对应的记录。该记录主要为新的用户名和密码。 3、获取对应权限、用户和密码后,断开数据库连接,然后按新的数据库用户 和密码进行连接。 4、连接成功后,开始个人用户的登陆。 三、核心内容: 该安全方案的核心内容为:三层式数据访问机制、数据加密处理机制。 三层式数据访问机制的内容: 第一层:通用用户方式登陆。对于通用用户而言,所有用户均只有一个表的访问权限,并且对该表只能读取和修改。 第二层:本地注册(或安装)信息的读取和专用数据库用户密码的对应获取。 根据安装类型,获取对应的(数据库)用户和密码,此用户一般有多个表的操作权限。 第三层:断开通用连接,以新的用户和密码进行登陆。登陆成功后,再用个人用户帐号和密码进行登陆处理。 数据加密处理机制主要对数据库的访问密码和个人密码进行加密处理。采用当前较为流行的基数数据加密机制,主要方式为:采用数据基数数组方式进行加密与解密。变动加解密机制时,只需修改对应的基数位置或基数值即可。实现方式简单方便,而解密则极为困难。 四、数据库设计: 系统主要涉及到的数据库为用户登陆数据库表。这张表与数据库的使用用户表数据内容类似,主要保存类用户信息。

能源系统数据安全方案

能源系统数据安全方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延伸,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最初,在人们的价值观中,只有计算机的硬件设备才能反映其价值;而后有更多的人意识到人们是通过软件来对计算机进行操作的,软件也应具有相应的价格体现;进而更深地认识到,存储于计算机中的数据才是真正的财富,人们通过对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实质上是为了利用其中的数据资源,数据的价值大于设备的价值已不是天方夜谭。 数据爆炸是人们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这主要是由于多媒体、大型数据库、网络、Internet、电子商务等的应用越来越广。“数字化生存”观念已为人们接受,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与计算机中的数据是紧密联系的,并且将越来越依赖这些数据。如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是信息化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存储备份是一种数据安全策略,是将原始数据完全一样地复制,严格来说应复制两份,保存在异地。在原始数据丢失或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利用存储备份的数据把原始的数据恢复出来,使系统能够正常工作。重要数据的存在隐患 : 数据丢失的原因自然灾害地震、火灾、雷电、洪水、飓风;安全风险盗窃、故意破坏、病毒;软硬件故障如硬盘划伤;人为因素误操作、误删除硬件故障、软件错误、人的误操作是数据丢失的最主要原因。50%以上的数据丢失是由于硬件故障或软件错误造成的,30%以上的数据丢失是由于人的误操作造成的,病毒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数据丢失不到15%。 存储备份的理由硬盘驱动器毁坏:由于一个系统或电器的物理损坏使你的文件丢失。 人为错误:你偶然地删除一个文件或重新格式化一个磁盘。 黑客:有人在你的计算机上远程侵入并破坏信息。 病毒:你的硬盘驱动器或磁盘被病毒感染。 盗窃:有人从你的计算机上复制或删除信息或侵占整个单元系统。 自然灾害:火灾或洪水破坏你的计算机和硬盘驱动器。 电源浪涌:一个瞬间过载电功率损害在你的硬盘驱动器上的文件。 磁干扰:你的软盘接触到有磁性的物质,比如有人用曲别针盒,使文件被清

道孚县人民法院大数据安全系统存储及备份容灾系统建设方案设计

道孚县人民法院 数据安全存储及备份容灾系统建设方案 一、建设意义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飞 速发展,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日趋明显。但是作为信息安全的一个重 要内容数据备份的重要性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只要发生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和数据交换,就有可能产生系统失效、数据丢失或遭到破坏。如果没有采取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手段与措施,就会导致数据 丢失或损毁,给数据中心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与估量的。 道孚县人民法院近年来越来越依赖于数据处理来进行管理及办公,对业务系统的依赖性也随之增加。我法院从2010年开始着重推 进信息化,但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灾难也随之潜伏进来,使得 业务系统在潜伏着威胁的环境里运行。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 中保证法院的业务系统连续运行及数据处理的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 已经成为首先要考虑。 二、我院可能面临的灾难事故风险 1、存储介质风险:,包括存储和服务器硬盘,设备老化,影响 数据安全,发生概率较高。 2、应用服务器风险:服务器硬件故障,影响应用业务间断,发 生概率比较高。 3、逻辑错误风险:受人为误操作,病毒,升级等因素。影响数 据和应用,发生概率非常高。 4、机房环境风险:机房断点,异常电压,灰尘,气温等,影 响数据和应用。 5、自然灾害风险:地震、火灾、动乱等发生将是彻底灾难事故。影响数据和应用。 如果不能对风险采取有效治理,一旦数据由于上述某种原因丢失,就有可能造成整个法院在管理及办公上的严重问题,法院的形 象也将受到影响。如果核心数据丢失,严重时完全有可能造成整个 法院的瘫痪。

三、我院现状 道孚县人民法院地处甘北入口之重县,目前下设三个派出法庭,在未来几年还将再建四个派出法庭。随着“数字法院”的建设发展,业务应用系统的增加现有的数据保障模式已无法满足我院及其派出 法庭的数据安全和应用持续性保护。 (1)道孚县人民法院机房业务环境有: 法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它包括:案件绩效评估系统,审判管理 系统,OA系统,邮件系统,人事系统等;科技法庭系统还在建设之中。全院服务器有两台,一台为数据库服务器,一台为中间件服务器,均为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服务器由Sybase数据库支撑。 (2)道孚县法院存储数据主要类型: 1、日常材料的扫描图片; 2、服务器业务运行产生的文件; 3、以后科技法庭建成后所产生的大量音视频文件; (3)备份数据的主要类型: 1、日常材料的扫描件; 2、服务器操作系统; 3、服务器业务运行产生的文件; 4、应用模块产生的业务数据,数据库等; 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和升级问题,法院系统可能会出现故障。随 着硬件使用逐渐老化,应用程序故障等其他问题,会导致系统时常 停顿。保障这些业务系统不间断运行,需要构建一套能够及时恢复 故障设备,应用高可用性保障系统。 四、方案设计要求 (1)异地容灾: 方案设计需考虑备份的数据往往会因为非人为操作错误外的其 他因素所影响而导致毁坏,如地震、火灾、丢失等。因此必须在不 同的地点建立备份系统。

数据安全管理办法

数据安全管理办法 为保护公司重要经营数据安全,结合各部门实际情况及保密需求,制定本规定。 一、结合公司实际硬件配置情况,公司目前实行双硬盘数据加密共享备份机制。 二、数据加密共享备份以部门为单位,备份所需的专用硬盘安装于部门负责人的电脑上。总监及以上人员配备专用移动硬盘存放日常重要文件。 三、专用硬盘的安装及使用 1、公司在各部门负责人的台式电脑上安装500G大容量硬盘,该硬盘仅用于备份部门重要数据。 2、信息技术员将在安装数据备份专用硬盘的计算机上以部门内每个员工的姓名拼音建立帐户,设置初始密码,并在专用数据备份硬盘上建立一个以员工姓名命名的文件夹。 3、员工在备份资料时应及时请部门负责人更改初始密码。 4、部门负责人有权限查看和使用部门内所有员工的备份资料,员工仅有权限查看和使用个人备份的资料(信息技术员已在设置备份时设置完成此项功能)。 5、员工可通过远程共享访问部门经理的计算机,将欲备份的文件拷贝到个人姓名的文件夹里。

6、数据备份操作说明: 主要操作内容涉及三部分:(1)部门负责人修改密码操作;(2)员工备份数据操作;(3)部门负责人查看备份文件夹内的资料。 操作一:部门经理修改员工帐号密码步骤 (1)在桌面我的电脑图标点右键,选择管理,打开。如图: (2)展开本地用户和组,点击用户,右侧会显示所有用户名。 (3)找到在欲修改密码的用户名,点右键,选择设置密码,会提示如图,点继续。

(4)如下图,输入新的密码,点确定,即完成密码修改。 操作二:员工备份数据的步骤 (1)以财务部阎旭升为例,在个人电脑上上打开网上邻居—查看工作组计算机,找到部门经理姚滢的电脑,双击打开,会提示如图: (2)输入用户名/密码,并勾选记住我的密码,以后就不用再输入密码(注意1:非本部门员工在访问共享文档时,也会提示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输入任意用户名和密码即可)。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管理制度编号:LX-FS-A98962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管理制度标准 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管理制度标准 范本 使用说明:本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为加强我司计算机信息数据备份与恢复的管理,避免信息数据丢失,根据相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本办法适用于司内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数据的备份与管理。 二、我司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备份工作由信息中心管理,负责全司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备份工作。 三、提高数据备份的自动化运行管理水平,做好本地数据冷备份,减少人的操作与干预,或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避免误操作。

四、计算机信息数据备份具体包括:数据备份系统,服务器全部数据及相关服务器数据的备份工作,各工作站上的数据库及其它数据文件。 五、信息数据的备份包括定期备份和临时备份两种。定期备份指按照规定的日期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临时备份指在特殊情况(如软件升级、设备更换、感染病毒等)下,临时对信息数据进行备份。 六、信息数据根据系统情况和备份内容,可以采取以下备份方式: (一) 完全备份:对备份的内容进行整体备份。 (二) 增量备份:仅对备份相对于上一次备份后新增加和修改过的数据。 (三) 差分备份:仅备份相对于上一次完全备份之后新增加和修改过的数据。 (四) 按需备份:仅备份应用系统需要的部分数

数据安全与数据备份

数据安全与数据备份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数据安全与数据备份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是信息的主要载体,数据安全保证了信息的可用性。而数据备份作为保证数据安全的方法之一,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阐述了数据安全与数据备份的定义及重要性,列举了影响数据安全的因素,总结了数据备份的一些方法,从而得出数据安全与数据备份之于信息使 用的关键性与重要性的结论。 关键词:数据安全数据备份 1.简介:计算机里的重要的数据、档案或者历史记录,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当我们辛苦备战几个通宵准备的文稿却因电脑突然出现死机而导致尚未保存的数据全部丢失,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当黑客入侵、病毒,抑或是各种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企业的数据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而恢复或者重建这些数据可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更甚者,有些是无法恢复的。然而,此时后悔莫及已毫无意义,我们能做的只有防患于未然。数据备份,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了解影响数据安全的因素,掌握并熟练地使用数据备份的方法,从而令今后的数据使用更加安全、放心。 2.正文: 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的定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定义是: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用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1] 数据安全包括了数据的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 数据的物理安全是数据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含义是指用于存储和保存数据的机器、磁盘等设备物理上的安全。比如人为的错误和不可抗拒的灾难,需要数据储存备份/容灾等手段的保护。 数据的逻辑安全包括文档保护和数据删除安全两个方面。比如防止病毒的破坏、黑客入侵等,需要系统的安全维护。 影响数据安全的因素 硬盘驱动器毁坏:由于一个系统或电器的物理损坏使你的文件丢失;

数据安全与数据备份

数据安全与数据备份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是信息的主要载体,数据安全保证了信息的可用性。而数据备份作为保证数据安全的方法之一,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阐述了数据安全与数据备份的定义及重要性,列举了影响数据安全的因素,总结了数据备份的一些方法,从而得出数据安全与数据备份之于信息使用的关键 性与重要性的结论。 关键词:数据安全数据备份 1.简介:计算机里的重要的数据、档案或者历史记录,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当我们辛苦备战几个通宵准备的文稿却因电脑突然出现死机而导致尚未保存的数据全部丢失,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当黑客入侵、病毒,抑或是各种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企业的数据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而恢复或者重建这些数据可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更甚者,有些是无法恢复的。然而,此时后悔莫及已毫无意义,我们能做的只有防患于未然。数据备份,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了解影响数据安全的因素,掌握并熟练地使用数据备份的方法,从而令今后的数据使用更加安全、放心。 2.正文: 2.1数据安全 2.1.1数据安全的定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定义是: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用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1] 数据安全包括了数据的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 数据的物理安全是数据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含义是指用于存储和保存数据的机器、磁盘等设备物理上的安全。比如人为的错误和不可抗拒的灾难,需要数据储存备份/容灾等手段的保护。 数据的逻辑安全包括文档保护和数据删除安全两个方面。比如防止病毒的破坏、黑客入侵等,需要系统的安全维护。 2.1.2影响数据安全的因素 ●硬盘驱动器毁坏:由于一个系统或电器的物理损坏使你的文件丢失; ●人为错误:你偶然地删除一个文件或重新格式化一个磁盘;

数据安全方案

数据安全方案 1、双机热备 2、磁带(库)、虚拟带库备份 3、数据双活 4、异地备份 5、两地三中心

一、双机热备方案 双机热备针对的是服务器的临时故障所做的一种备份技术,通过双机热备,来避免长时间的服务中断,保证系统长期、可靠的服务。 1.集群技术 在了解双机热备之前,我们先了解什么是集群技术。 集群(Cluster)技术是指一组相互独立的计算机,利用高速通信网络组成一个计算机系统,每个群集节点(即集群中的每台计算机)都是运行其自己进程的一个独立服务器。这些进程可以彼此通信,对网络客户机来说就像是形成了一个单一系统,协同起来向用户提供应用程序、系统资源和数据,并以单一系统的模式加以管理。一个客户端(Client)与集群相互作用时,集群像是一个独立的服务器。计算机集群技术的出发点是为了提供更高的可用性、可管理性、可伸缩性的计算机系统。一个集群包含多台拥有共享数据存储空间的服务器,各服务器通过内部局域网相互通信。当一个节点发生故障时,它所运行的应用程序将由其他节点自动接管。其中,只有两个节点的高可用集群又称为双机热备,即使用两台服务器互相备份。当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可由另一台服务器承担服务任务,从而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保证系统能持续对外提供服务。可见,双机热备是集群技术中最简单的一种。 2.双机热备适用对象 一般邮件服务器(不间断提供应用类的都适用)是要长年累月工作的,且为了工作上需要,其邮件备份工作就绝对少不了。有些企业为了避免服务器故障产生数据丢失等现象,都会采用RAID技术和数据备份技术。但是数据备份只能解决系统出现问题后的恢复;而RAID技术,又只能解决硬盘的问

系统安全和备份方案

1.1 系统安全方案 1.1.1认证与授权 认证与授权是系统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信息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法访问,它是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护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本部分主要从用户身份管理、认证管理和授权管理三个部分描述认证与授权的控制措施。 ●身份管理 业务运营管理系统内的用户身份信息需要进行统一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和命名规则,确保用户与身份标识的维一性。 ●认证管理 业务管理系统对于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本系统采用了不同的认证方式。 对于内部用户可以采取传统的用户名—口令的认证方式,系统提供灵活的口令维护和配置功能,包括对弱口令的识别、口令定期更改的提示等。 对于外部用户可以采用数字签名技术,服务器端和客户端证书采用CA中心颁发的证书。服务器采用Web服务器证书,安装在Web服务器上;而个人使用个人证书,存放在较为安全的存储介质(如USB Key)上。 安全代理服务器是用于服务器端的建立安全通信信道的软件,通过数字证书实现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与交易安全,可以满足用户对于

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及身份认证的需要。 数字签名系统为客户提供了基于Web 浏览器和Web 服务器的数字签名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对Web 页面中的指定内容和文件进行数字签名和验证。 安全代理产品及数字签名产品,其主要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CA 认证工作流程 WEB 证书通过与客户端个人证书的结合,可以实现用户的安全登录,通过证书检验身份,其作用相当于一串1024位密码,这样就避免了因简单的用户名、密码被猜到、试到或黑客破解的风险。 访问管理 通常访问控制模式主要分为自主访问控制(DAC )、强制访问控制(MAC )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航空安全管理平台需要支持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式,如下图所示: 用户群组角色权限n:n n:n n:n 角色访问控制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