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去观课和评课

如何去观课和评课

如何去观课和评课
如何去观课和评课

如何去观课和评课

一、听课、评课

目前,听课、评课仍是中小学校本教研和教学指导的主流形式。

㈠、对听课、评课的认识:1、对听课、评课的认识,既熟悉又陌生!2、开展听课、评课研究,既普通又重要!3、对听课、评课的要求,既严格又宽松!说它熟悉、普通和要求严格,是因为听课、评课是每一位老师都做过的事,是每一所学校都会开展的常规教研活动,是有学校制度保证的事。说它陌生,是因为我们一路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说它重要,是因为听课、评课的质量,直接反映一位老师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能反映一所学校教研水平的高低。说对它的要求宽松,是因为学校里平时听课、评课走过场的多,动真格的少。

㈡、听课、评课的作用:1、学习别人,弥补自己(理解力);2、帮助别人,成就自己(指导力);3、点评别人,提升自己(鉴赏力);要想评好课,必须会听课!

㈢、听课的技术要领:1、听课要关注什么?⑴、关注教学目标;⑵、关注教学过程;

⑶、关注教学方式;⑷、关注学生反应。听课中该记什么、怎么记?1、记的内容:应是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教学框架、片断或点滴,可以是成功的,也可以是失败的,不求面面俱到。

2、记的形式:以条目式为佳,便于在听课阶段思考加工和在拟定阶段的梳理利用。

3、记的技巧:熟练运用字母、符号、数字编号等方式组织和串联听课所记录下的素材。如何梳理听课记录?1、听课时梳理:听课时,顺便将能够说明相同问题的素材梳理出来,做上相同的记号,把映证不同观点的素材用不相同的记号区分出来。2、听完课后梳理:就是从有相同记号的听课素材中,提炼出主要观点,然后以观点统领相关听课素材,为有理有据地评课打好基础。

㈣、支持听好课的工具:一张表:要熟悉本地区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它既是评好课的主要依据,也是听好课的有力工具。一个本:用好听课记录本。学校没有统一的就自己制作。一支笔:录音笔。

㈤、评课的技术要领:1、评课是什么?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角度对一些课堂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2、评课主要评什么?⑴、关注教学目标,评议教学理念;⑵、关注教学过程,评议业务水平;⑶、关注教学方式,评议教学能力;⑷、关注学生反应,评议教学效果。

3、怎样评?

⑴、对所听的课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⑵、所提的观点和看法要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新课标精神:⑶、所提的观点和看法要有事实依据。4、评课的原则:⑴、促进发展原则:尊重授课教师的劳动,把发现课堂教学的闪光点放在第一位,避免求全责备;⑵、实事求是原则:优点要谈足,不足也要点透,不能含含糊糊;⑶、就课论课原则:要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好要指出好在何处?为什么好?差要说明差在哪里?为什么差?既不能“贴标签”,也不要“萝卜烧萝卜”;⑷、差异对待原则:授课教师情况不同,听课目的不同,评课的重点也就应有所不同。1、对于骨干教师的优质课,我们突出一个“严”字,倡导一个“学”字;2、对于合格教师的研讨课,我们突出一个“研”字,倡导一个“争”字;3、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我们突出一个“引”字,倡导一个“实”字。

㈥、评课的类型:1、从覆盖面来看:全面性评课、片断性评课。2、从侧重点来看:研究性评课、针对性评课、延伸性评课、追踪式评课。3、从功能上看:诊断性评课、激励性评课4、从参与主体来看:反思性评课、指导性评课、互动式评课。

㈦、当前听课评课中存在的问题:1、听课被动式、任务式、盲目式、应付式。2、评课过程形式化;3、评课内容表面化;4、评课结论两极化;5、评课效果零散化。

㈧、评课“八忌”:一忌听后不评,重听轻评;二忌平淡肤浅,不痛不痒;三忌东拉西扯,不切关键;四忌面面俱到,不分主次;五忌好好先生,知病不语;六忌条理不清,语无伦次;七忌孔中观人,以偏概全;八忌评新弃旧,追赶时髦。

二、观课、议课。

观课、议课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接受,它是听课、评课这种教研形式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㈠、观课是什么?观课是“课堂观察”的简称,是一种比听课更为精细化的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的活动,一般需要分工合作完成。

㈡、观课与听课有什么不同?“听”指向声音,“听”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观”是指用多种感官,使用一定的观察工具,分项收集课堂信息。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

㈢、观课的技术要领:1、观课主要观什么?(1)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2)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的充分性;(4)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5)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的表现;(6)学生在课堂上情感体验的愉悦性。2、怎么观?可以是个人根据自己的目的或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独立观课;也可以是以观察小组的形式全面观课,小组成员根据分工每人观察一个方面;还可以是小组成员根据分工每人共同观察一个方面的专题性课堂观察。

㈣、支持观好课的观课工具。1、一个标准:要熟悉课程标准的要求,要熟悉新课程下好课的标准。2、多张表格:用好听课记录本。学校没有统一的就自己制作。3、一支笔:录音笔、数码相机、摄像机等。

㈤、议课是什么?所谓议课,是参与者(包括观课者和授课者)在相互交流中呈现课堂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平等对话和反思,以促进参与双方加强理解和省悟,达到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研修活动。

㈥、观课、议课的完整操作:观课、议课分三个阶段:1、课前会议;2、课堂观察;3、课后议课。课前会议,就是要双方互动讨论明确这堂课到底要观察什么。课后议课,就是建立在课堂观察记录与报告基础之上的对话与反思。

㈦、评课与议课的区别。评课是比较和判断,对课堂好坏下结论、作出判断有评与被评之分,被评者往往处于“失语”状态。要根据预设的标准,较为零散地提出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信息讨论、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超越了“谁说了算”,强调彼此间的平等参与,谁都有自我表达的权利和倾听、理解对方的

义务。反对面面俱到,要求集中话题,关注焦点,超越现象,通过对话,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多种可能。

㈧、观课、议课的局限性:1、虽然观课、议课比听课评课来得更专业、更有研究和指导的价值,但是这种新的形式也存在它的局限性,需要专门对老师进行培训,费时费力,在教师人数少的学校难以有效开展。2、提出议课,并不是要否定评课,评课是水平性的评价和选拨性评价,而议课属于发展性评价。围绕课堂教学的教研方式的演进:听课评课→观课议课→观课辩课。

三、关于观课、辩课。

听课、评课是教师的日常生活。观课、议课是专业学习。观课、辩课是合作研究。

㈠、什么是辩课。所谓辩课,就是教师在备课、上课或者说课的基础上,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方面,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加深理解,真正促进辩论双方的共同提高。辩课,是近年来在说课、评课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研形式。它能有效克服评课中“信息单向交流、缺乏双向及时互动;说空话套话,走过场”、议课中“老师各说各话,没有共鸣”等的缺陷,切实搬除三座大山:1、领导的话语霸权——“极端”与“武断”;2、某些“专家”的胡言乱语——“违心”与“无奈”;3、同事的彼此相轻——“跟风”与“嫉妒”。

㈡、辩课的目标:1、促进相互理解,2、在于求同辨异,3、在于深度挖掘,4、在于共同提高。

㈢、辩课的原则:1、实践第一原则,不惟理论。我们在辩课中,应该联系课堂中实际出现的问题,独立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诉说自己的困惑,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不同观点,进行探讨、争鸣。2、平等对话原则,不惟专家。辩课的各方要坐在同一平台上,因为只有大家地位是平等的,氛围才能是民主的,思维才能是自由的,才能更好地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深度参与。3.就课辩课原则,不要对人。我们要辩的是上课老师提供的案例,而不是人。辩课中可能把课辩得面目全非,但是这堂课跟上课的老师已没有关系。4.注重过程原则,不惟答案。辩课能达成共识更好,说明我们在辩的过程中达到了求同存异;暂时不能形

成共识也没关系,我们追求的是在辩的过程中大家一直在思考,通过思考你可能很快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也可能以后才会明白某个道理。5、心有辩点原则,有序深入。虽然为了辩论的即时性、创造性,一般不会预置辩点,但辩手可根据观课目的预设辩点,这样可以避免泛泛而谈,也能防止辩论跑题。6、不计输赢原则,注重实质。辩手不宜太注重辩辞上的输赢。辩论精不精彩,是要比比谁看得准、看得清,谁有更深入的思考?谁有更多的措施?7、有理有据原则,不纠缠不休。辩手在辩论过程中,说话要讲究依据,用当堂的观课记录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不宜装腔作势咄咄逼人,也不应该固执己见。应该抱着开明交流的心态,积极地探讨,以求在教学上获得更明确的认识。

㈣、关于辩课的三个误区:1、以为辩课的目标就是要辩赢,2、以为正方就是要全盘肯定,反方就是要全盘否定,3、四处开火,缺乏焦点,无法深入,等同于平时的评课。事实上,辩课是以辩论的形式(是为了更多人的参与)辨(注意此辨非彼辩)课。因为是辨课,所以没有绝对的阵营和对错,有的是大家对教学的不同看法,所以辨完之后大家都获得了某种程度的提高。技术路线图:第一步:继承传统,在常规校本教研中,进一步提高听课、评课的实效性;第二步:立足现实,大力开展观课、议课的实践与研究,以教研形式的创新提升校本教研的有效性;第三步:面向未来,积极开展观课、辩课的尝试与探索,努力开创校本教研的新格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