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移民的劳动就业问题与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移民的劳动就业问题与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移民的劳动就业问题与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移民的劳动就业问题与思考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10), 1707-1713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c317914790.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c317914790.html,/10.12677/ass.2019.810233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Employment of New Immigrants

in Cities in China

Yujiao Zhang, Tiantian Liu

School of Political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Received: Sep. 20th, 2019; accepted: Oct. 4th, 2019; published: Oct. 11th, 2019

Abstract

New urban immigrants have contributed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 construc-tion, but their right to work and employment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guaranteed, and there are problems in low-end employment, low wages, high unemployment rate and low proportion of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To properly solve the labor and employment problems of urban new immigrants is not only a new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urban development, but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 of unfair employment of urban new immigrants, and aiming at the difficulties of income differentiation and unemployment risk caused by the lack of employment righ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ways to optimize their employment rights.

Keywords

Urban New Immigrants, Labor Employment, Income Differentiation, Unemployment Risk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移民的劳动就业问题与思考

张玉娇,柳田田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收稿日期:2019年9月20日;录用日期:2019年10月4日;发布日期:2019年10月11日

摘要

城市新移民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贡献了力量,但其劳动就业权利仍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存在低

张玉娇,柳田田

端就业、工资低、失业率较高、专业技能培训比重低的问题。因此,妥善解决城市新移民劳动就业方面的问题,既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新理念,也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城市新移民群体劳动就业不公平问题,探索由于劳动就业权利缺失所引致的收入分化、失业风险高的困境,提出优化其劳动就业权利的路径。

关键词

城市新移民,劳动就业,收入分化,失业风险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c317914790.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早期,俞可平教授将从中国农村大量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称作是新移民,而将这一些现象称作是城市新移民运动,他认为新移民运动能有效地推进我国社会的结构调整和制度变迁[1]。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城市新移民的内涵发生了深刻而丰富的变化。所谓的城市新移民,特指那些通过正式途径或非正式途径将家庭迁移进城市,并且有一定的收入来源且有在城市长期定居意愿的人群。这个群体主要是由来本地上学的大学生或刚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外地的农民工、国外移民等等这样一些人所构成的。他们不仅助推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且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贡献了力量。现如今,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新移民群体的数量出现了大幅增长。依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17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652万人,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城市新移民比本地城市新移民人数约多5700万人[2]。城市新移民在数量和规模上的增长,已经在无形中改变着中国的社会结构,但由此也可能潜伏和滋生大量的劳动就业问题和社会风险。因此,解决好城市新移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劳动就业问题,才能不断提升城市新移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 城市新移民劳动就业的现状

刚刚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新移民处在一个边缘地带,由于其自身身份的特殊性,他们既不能享受到在农村的相关扶持政策,也不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相关权益。我国城市新移民劳动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城市新移民就业受歧视严重、就业选择空间小

首先,在我国,就业歧视受历史制度因素的深刻影响,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成为城市新移民无法逾越的身份鸿沟,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职业身份的差异化。在推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允许城市新移民自由流动,提升了新移民的选择空间,但在就业问题上,新移民群体仍然受农村户籍的影响,不能灵活充分的实现自主就业,再加上年龄、受教育水平等客观因素影响,就业歧视问题使该群体无法实现广泛就业。城市新移民在城市就业面临的歧视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城市流动时的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了一些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其次,我国城市新移民的就业选择性不强、选择空间小,绝大部分处于产业链底端,干了许多城市居民不愿意干的高强度、脏、险、苦累的工作,但并未融入到城市当中,其社会身份与现实矛盾加剧,忍受着诸多的不公正待遇并过着“边缘化”和“污名

张玉娇,柳田田

化”的生活[3]。据统计,2018年我国城市新移民从事第二产业的比重是49.1%,相比2017年降低了2.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占27.9%,建筑业占18.6%,分别比2017年下降了2.0和0.3个百分点。城市新移民从事第三产业的比重是50.5%,相比2017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占12.1%,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业分别占6.6%、6.7%和12.2%,除了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未发生变化,其他两项分别比2017年提高了0.5、0.9个百分点[2]。另外,尽管在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方面城市新移民所占比重较低,但却在逐年增加。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从事第二产业的城市新移民群体人数在递减;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在递增;从事对学历、专业技能等要求高的行业比率依然有待提高。这就说明,虽然城市新移民的就业情况有所好转,但是他们依然很难进入高工资的工作行业。相比专业素养较高、可替代性较弱的城市居民群体,城市新移民所从事的大多都是较为低端的体力劳动,不需要很强的专业性,这将不利于该群体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2.2. 城市新移民工资待遇水平不均

一是外地务工新移民月收入增速明显快于在本地务工的新移民。总体来看,2018年我国城市新移民的月均收入3721元,比上年增长了236元,增速比2017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然而,外出务工的新移民比本地务工的新移民月均收入多767元,增速比在本地务工的新移民高2.6个百分点。城市新移民在城市中的生活大多都是不稳定的,而这种现状会刺激城市新移民的心理,城市新移民群体为了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更多的选择了外出务工,这将会为城市公共治理和社会服务带来极大的挑战。二是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就业的新移民月均收入增速明显高于西部。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新移民月均收入3955元,比上年增加278元,增长7.6%,增速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新移民月均收入3568元,比上年增加237元,增长7.1%,增速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新移民月均收入3522元,比上年增加172元,增长5.1%,增速比上年回落2.4个百分点;在东北地区就业的新移民月均收入3298元,比上年增加44元,增长1.4%,增速比上年回落4.8个百分点[2]。工资水平的地区分布不均,会导致大量的城市新移民流入东部沿海城市。

2.3. 城市新移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

据统计,在全部的新移民群体中,未上过学的占1.2%,小学文化程度占15.5%,初中文化程度占55.8%,高中文化程度占16.6%,大专及以上占10.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新移民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在外出移民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3.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在本地移民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2]。与前几年相比,尽管城市新移民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增长的速度不够迅速,且有一半的新移民文化程度为初中,情况不容乐观。以北京市为例,根据《北京人口蓝皮书: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8)》显示,2017年的北京外来移民主要以初中教育为主,其所占的比例高达56.1%,尽管高学历的外来移民占比在提高,但接受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外来移民只占到12.5%。北京是高学历城市,新移民比例有所提高,但整体而言,城市新移民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不能跻身于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领域,难以满足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对所需人才的要求,这将会增加了城市新移民的失业风险。

3. 新时期城市新移民群体存在的就业困境——以广东为例

多年以来,广州为外来的移民群体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成为了我国包容外来移民的主要城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州逐渐的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蓝领群体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劳动强度大;非洲裔群体存在着语言差异和社会认同的问题;白领群体受到教育背景和文化认同的影响较大。本部分

张玉娇,柳田田

将详细阐述这三类城市新移民群体面临的具体问题。

3.1. 非裔移民群体

现如今,非裔移民群体主要聚集在广州市的市区和郊区,这已然成为移民的一大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不管这些外籍移民在广州市居住是合法的,亦或是非法的,都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已经成为这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还面临着各种问题。首先,语言及文化差异。非裔移民群体与本地居民在交流上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大多数的本地居民不会使用英文,而非裔移民群体又不太会使用中文,这就使得这两个群体相互交融比较困难,不能满足彼此的需求。另外由于两个群体的生长环境不同,所接受的文化教育自然不同,他们在文化上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两个问题都将是阻碍非裔移民这一群体在广州很好发展下去的障碍。其次,认同困境。非裔移民群体会在某种程度上给予广州本地居民一定的文化冲击。因为在原本一定的社会空间内,突然聚集的大量国外移民,这会在无形中加大分享公共资源这块蛋糕的密度。从这个一角度来讲,广州市的本地居民不愿意与非裔移民这一群体有着过密的接触,甚至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尽管广州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但是2015万居民将加大城市管理的难度。另外,在原本不变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资源基础上,人口的增加无疑会使居民对各种资源的紧张使用的问题更加突出。最后,管理非法移民的问题。现如今,有很多的非法移民潜入我国,并且在我国非法就业。非法居住。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遏制这种现象的出现,但是成效甚微。

3.2. 白领移民群体

尽管白领群体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但是在身份认同等这些问题上仍然十分焦虑。尽管白领移民群体在上学、生活、工作等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当地文化习俗的影响,但是由于其自身生长环境、地理差异等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都使得这一群体在文化娱乐、生活饮食等方面与本地居民存在着很大的偏好倾向。

同时这一群体受到出生地文化习俗的影响也无法消除。

3.3. 蓝领移民群体

从工作性质来看,蓝领群体主要是通过劳动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的。但是现如今蓝领群体依然面临着在制度上的各种限制。首先,在教育方面的限制。城市新移民群体子女的受教育权利时常遭到歧视,有些学校会对其设置很高的入学门槛,进而导致城市新移民群体感到无能为力。其次,就业歧视。城市新移民群体一直处在低端劳动的阶段,在大多数眼中,蓝领移民群体就是脏活、累活的代表,而且从事的工作一般情况下都危险系数较高。再次,户籍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户籍制度仍然是城市居民和城市新移民群体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拥有城市户口的城市居民,不论在社会保障、医疗、子女受教育等等各个方面都比城市新移民群体拥有较大的优势,而城市新移民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在城市中的市民身份始终得不到认可,进而也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最后,矛盾加剧。有限的公共资源,面对不断增加的人口,只能缩减每个人的所占比例。但是这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他们心中不免会有所不满。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新移民群体也想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他们没有合法的渠道满足自己的需求,只能铤而走险,不遵纪守法,进而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4. 城市新移民劳动就业问题所面临的社会风险

城市新移民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权利的缺失问题,而权利的缺失会引发一定的社会风险,短期来看,会导致城市新移民的失业风险,使城市新移民在劳资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长远来看,这会使社会分化严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

张玉娇,柳田田4.1. 城市新移民劳动就业权利缺失导致失业风险

失业风险是城市新移民群体劳动就业权等相关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所导致的又一社会风险。根据《失业保险》相关条例,其保障的对象只是城市中的企事业单位员工。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每年会有大量的城市新移民群体到城镇中找工作,慢慢的成为城市企业单位中的一员。但是由于城市新移民自身或者是外部的各种原因,导致城市新移民承受着比城镇居民更大的失业风险。目前,对城市新移民的相关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这将会使城市新移民群体的就业困境更加严重。城市新移民失业风险的表现如下:

首先,劳动就业保障的缺失风险。城市新移民和城市职工一样,都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所以他们应该享受和城市职工一样的劳动待遇和保障。然而,城市中的社会保障对城市新移民的覆盖面很低,城市新移民也承担着较高的失业风险。一方面是因为城市新移民自身薄弱的经济收入,不愿为社会保险支付额外的费用。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市新移民群体的非正式就业,他们享受不到应当享受的各种优惠待遇,进而导致失业保险的参保率较低。其次,失业生活补助落实难以到位。根据相关规定,企业单位所聘用的城市新移民合同制工人,所在单位帮其缴纳失业保险费。如若提前与企业解除劳动聘用关系的话,则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工人工作年限的长短,来对其支出一次性的生活补贴,而具体补贴的方案由工人所在的直辖市、自治区、省人民政府来制定,各地的规定不尽相同。另外,大多数城市新移民群体对失业保险的认识不足,他们宁愿多拿些钱在手里,也不愿把钱花在看不见的失业保险上,而企业单位也特别乐意城市新移民群体这样的做法,由此造成了城市新移民群体失业保险覆盖率低的现状。此外,根据相关规定,对生活补助的领取必须是中途劳动合同解约或是到期未续才可以,而城市新移民群体大多数是非正式职工,自然也就享受不到失业保险。上述的种种都将会导致城市新移民的失业保险覆盖率越来越低,应对失业风险正常的生活补助得不到保障,从而加剧了城市新移民的失业风险。最后,工资待遇水平不高的风险。按国家规定,失业保险金的标准需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规定“农民合同制职工不是自愿失业且交失业保险期满一年的,可根据其缴纳失业保险时间的长短,来一次性发放其生活补助金”,具体生活补助金的发放标准如下:如若失业保险交满一年的,按照其失业前12个月的月平均缴费工资的12%发放生活补助;此后每多缴纳失业保险一个月,生活补助的发放将追加月平均缴费工资的1%。2016年,上海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790元,可领取的失业保险金是790元;2015年城市新移民平均月收入是3072元,若缴纳失业保险交够一年,则最低可以领取368.64元,相较于城镇职工而言,仅为他们的一半[4]。而城市新移民群体去城市工作,所得的微薄收入除了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还要赡养老人和子女,根本无暇顾及失业保险,长此以往,就会加剧他们在城市生存的难度,同时也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他们会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将就的过日子,没有了对生活的积极性。

4.2. 城市新移民劳动就业权利缺失会造成收入分化风险,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

收入分化是城市新移民群体劳动就业权相关权益等不到有效保障所导致的社会风险之一,收入分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相悖。社会主义的改革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成果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民大众的激情,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改革的真正目标是一切为了人民。两极分化问题的存在,使得城市新移民的很多应当享有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从而使城市新移民群体不能像城市居民一样来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这样会使城市新移民群体对改革是为了人民的这一宗旨产生怀疑。加上现在所存在的大量不合法收入现象,使得城市新移民这类低收入群体对社会发展产生不满情绪,甚至会将这种情绪转移到政府,进而对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产生怀疑和不信任。随着城市新移民多层次需求的转变,对政府治理

张玉娇,柳田田

提出了新要求。

城市新移民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如果城市新移民劳动就业权利缺失,不仅会阻碍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而且也会影响社会的长久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马克思基本原理指出,消费是生产的动力,而生产又决定着消费。如果通过降低消费进而去增加资本积累的话,在短时间内,可以使低级循环得以正常运行,但如果长期如此,会使得市场经济萧条,供大于求。如果这种低消费,高生产的消费生产模式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甚至是经济危机,将严重阻碍经济的健康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社会的是否满意是影响社会稳定与否的重要因素,若存在大量城市新移民群体对当前自己生活状态的不满意,对自己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抱怨过大,这将会产生社会动荡。而想要社会安全稳定最主要的是要人们群众对社会满意,而想要人民群众对社会满意最重要的就是要公平公正的协调利益,有效实现城市新移民就业权利。城市新移民不完善的劳动就业权利与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相违背,这将不利于社会的健康稳定。

5. 保障城市新移民劳动就业权利的思考

现如今,想要解决劳动力移民面临的问题,提高其自身的质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首先,各类企业及各种社会组织应当加强对移民群体的教育培训力度。根据《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在广州市关于人力资源的服务机构有职业介绍机构以及人才中介机构共2016家,帮助农村转移就业人数达到4.66万人次。目前,需要不断地完善社会产业结构、逐步提高劳动力移民的质量,让他们自身掌握一定的就业技能,从而提高其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其次,要不断的完善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对于社会公民不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采取统一的户籍管理办法。这样可以保证移民群体与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权利,从而逐步提高移民群体的城市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最后,相关政府机构需要规范劳动力移民群体进城的途径,引导移民群体与相关企业的相互关系,切实保障劳动力移民群体的相关权益,合理保护他们就业的相关权益,尤其是是劳动技能较低的劳动力移民群体。

关于非洲裔移民群体现如今的问题,相关部门机构需根据国外移民的现状来提供相关的服务,进而加强对他们的管理。首先,相关政府机构应该建构相关的服务网络,尽力引导非洲裔移民群体与我国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相适应,进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因非正式网络的建构而导致的管理风险。其次,建立多元化的社区连接网络,改革非洲裔移民群体生活社区的管理形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不仅有利于非洲裔移民群体的有序化管理,而且可以为非洲裔移民群体提供必须的服务需求。此外还可以打破非洲裔移民群体封闭式的组织生活,提高社区网络的效率。

关于白领移民群体,首先,政府应该制定一些合理的人才引进政策,加速优秀人才的流动速度,解决人才匮乏的困境,这样能够有效提高移民群体的整体质量。此外,政府应该将人才与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其次,保证白领移民群体的正当权益。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时刻关注移民群体的社会保障情况及与当地居民的融合情况,进而能够有效的化解移民群体与当地居民因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冲突,并赢得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为移民群体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为了使移民群体能够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及时了解移民群体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尽可能的让移民群体在这个城市中感受到幸福感和归属感,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促进城市的健康快速发展。最后,学习国外开放的就业观念。可以通过学习其他城市的开放就业精神,逐步的解决白领移民群体的就业问题和落户情况。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我们要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重视民生领域建设,着力解决城市新移民最关心的劳动就业问题,认真践行我们党和国

张玉娇,柳田田

家关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劳动就业的指导思想,让城市新移民真正可以劳有所得。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扎实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实践证明,充分保障城市新移民的劳动就业权利,不仅仅是城市新移民简单的实现自主择业,而是要在政府、社会的共同帮助下,充分发挥政府、工会、企业三者的协调机制。在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完善失业风险预警与响应机制的前提下,提供给城市新移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公平机会,帮助其实现劳动薪酬与劳动付出相匹配。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城市新移民社会权利构建研究”(14BZZ01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俞可平. 新移民运动、公民身份与制度变迁——对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农民工进城的一种政治学解释[J]. 经济

社会体制比较, 2010(1): 1-11.

[2]国家统计局. 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https://www.doczj.com/doc/c317914790.html,/shuju/2019-04/29/content_5387627.htm,

2019-04-29.

[3]文军, 吴鹏森. 中国城市底层群体研究[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 12.

[4]杨祯容, 高向东. 农民工失业保险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 社会保障研究, 2017(6): 53-59.

书法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

浅谈书法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法这一博大精深的艺术正越来越远离大众。书法作为本民族一种特殊艺术,一方面需要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弘扬中华文化;一方面也要随时代的发展寻求自身的出路,从而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而介入到世界大文化艺术格局中。书法在当今社会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和艰难的处境,我想结合我自己的专业——教育技术系,浅谈一下书法未来的发展。 当今社会书法艰难的发展。主要原因是书法已经跟不上文化发展的速度,书法越来越远离文化和精神,徒存一些表面的形式。书法应该以文化和精神为依托的书法,否则难以表现书法本体意义的。现在我们只是用用中国古代文化形态的书法来表现中国现代文化,这无疑成为制约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点也正反映出现今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强烈的滞后性。在传统意义上书法是中国文化赖以传播的汉字,在个体上的唯一表达方式,这一点也是支撑中国书法发展的关键。但是由于社会科技的发展,书法的这种特殊职能已经被现代科技所取代,导致其本有的强大公用性和实用性在现代社会无法完全实现。硬笔取代毛笔,键盘取代硬笔,这已经是无法挽回的发展事实。书写正失去实用性与公用性的基础,离开了公共传播的领域,在大众的个体传播之间也显的微不足道。往日的传书基本上已经为电话所替代的现状,使人们动手写的机会越来越少,这无疑改变了人们的一些生活习惯,也改变了人们对待书法的态度。 我觉得书法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就要认清时代的发展。由于书法的实用性的减退已经是无法挽回的事实,与其挽回这一即成的事实倒不如去从容的接受,直接把书法艺术提高到纯艺术的层次。就我自己所学专业——教育技术,我对书法的发展有几点小想法: 1.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学习书法 书法发展应该要与时代同步,如果连与时代同步都不敢,又怎么超越。如今的信息时代可以为书法学习创造优秀于古人千万倍的学习条件,让我们有更开阔的视野,融汇古今,化合中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然后从哲学、美学、宗教学、心理学、历史发展等方面作以全方位的分析,将各种信息重新排列,重新组合,重新构建发展出一门新的书法艺术。 2.利用媒体网络向大众推广书法

新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成长成才

新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成长成才 在我们当代,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对我们大学生提出了一个机遇和新的挑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我们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去学会如何做人。世界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断发展,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大学生,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呢?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实现自我素质价值呢? 高考之后,近千万人走向自己向往的大学,但是在今后大学生活中如何把握自己的生活,坚定自己的目标呢?也许在今后的生活中会逐渐摸索是怎么生活。我以为只要做到了三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我们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道德是人本主义的流露,精神家园的固守。君子与小人之差别在于道德。时下战火纷纭,如果人人都有道德,世界将减少多少战争,人类将减少多少浩劫生命将减少多少折磨!因此,肩负历史责任的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民一道为了理想,用双手去摸索未来。 我们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技术乃第一生产力。当前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纵观时代风云,非知识不能驾驭。非技术不能驰骋。在人生的海洋里,我们需要知识的引导;在生命的天空中需要知识的导航。为了我们祖国早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 我们要提高心理素质。人的任何行动都是在一定心理活动之下进行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成长和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一个人尽管才华横溢,博文强识,但由于心理素质有严重缺陷而身败名裂者不乏其人。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科技创业的重任,正热切呼唤着我们:在调适各种心理矛盾中成长,在塑造良好心理素质中走向未来。 除了上述的要求外,要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还必须学会在感情问题上自我约束。注意感情问题,爱情在大学里是永恒的话题,不可回避的问题。不要看得很重,既然来了,就让其自然地来,自然的去,不要在大学里留下学习和感情的遗憾。学习和爱情的双收正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为绝大多数是不是为了婚姻而为了爱情,毕业是一道很难越过的坎,两个人能在一起的少之又少,而劳燕分飞天南地北却如恒河沙数。若来了,不妨积极地对待使其变为学习的伙伴,而不是为了寂寞无聊追求时尚,毕竟这样的人太多了。 此外,还要树立远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人生,是一个漫长的奋斗过程,是大学生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大平台,树立正确而远大的人生观,不仅能不断端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更能始终引领大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和面貌去迎接每一个挑战,去挫败每一个困难。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它包含善恶、美丑、利弊、得失、祸福、荣辱、优劣、贵贱、有用无用、可爱可恨、妥不妥当、值不值得、应该不应该、重要不重要、轻重缓急等,统统在内,如何在不同的条件下正确地做出选择,积极地调整自己的人生态度,都会对大学生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坚持正确向上的价值取向,不断完善自我。而世界观是左右一个人行事为人的思想架构或思想体系,它是决定一个人之所以有某些言行和决定的前提假设。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要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紧紧相连,拓展视野,才能在人生上有所作为。 大学生只有好好把握,不断改进和完善自我,才能真正地胜任新时代的新要求,成为新时代的主人。愿所有的新时代大学生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用知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 一、视觉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 视觉文化并非一个新问题。因为自从有了摄影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之后,西方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1936年,本雅明曾分别写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与《讲故事的人》两篇论文,在前一篇文章中他指出摄影、电影出现的意义,于是光晕的消失、震惊体验、展示价值等等便成为解读新型的视觉艺术的重要范畴; 他又在后一篇文章中认为,对讲故事和小说构成冲击乃至破坏的力量来自于新闻报道,因为新闻报道和小说一样,“都是讲故事艺术面对的陌生力量,但它更具威胁;而且它也给小说带来了危机”。 面对新视觉艺术和旧文学样式,本雅明总会呈现出一种进退两难的矛盾状态。而这种矛盾或许在以下表白中体现得更加充分:“有人曾说:‘将来的文盲并非不懂阅读与写作的人,而是不懂摄影的人。’但是一名摄影者若不能解读自己的照片,岂不是比文盲更不如?对图片的说明与描绘会不会变成摄影最重要的部分呢?” 本雅明并未用过“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的概念,但他实际上开启了人们在视觉文化的问题框架之内思考文学与视觉艺术之关系的先河。此后,西方一些学者均不同程度地触及过这一问题。比如,在海德格尔那里,他曾关注过“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问题。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贝拉(Béla Balázs)虽然并未对视觉文化做过充分论证,但他却享有这一概念的发明权。而此概念经过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等人的阐释之后,既被人们广泛接受,也受到了学界的青睐。 早在1970年代,丹尼尔·贝尔就已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变革的根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那种地理和社会的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美学。乡村和住宅空间开始让位于旅游,让位于速度的刺激(由铁路产生的),让位于散步场所、海滨与广场的快乐,以及在雷诺阿、马奈、修拉和其它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画家作品中出色地描绘过的日常生活类似经验。”与此同时,西方学者也开始使用与视觉文化相类似的表达,以指认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比如,在波兹曼(Neil Postman)那里,印刷文化背景下的“阐释年代”消逝后,紧随其后的是“娱乐业时代”;米歇尔(W. J. T. Mitchell)则干脆把它叫做“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以此对应西方哲学界广泛谈论的“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此外还有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仿像”说,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电信时代”说,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软件启动硬件的时代”说等等。这些说法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示意图。 中国的情况 在国内学界,虽然视觉文化一词的使用早在1981年便已出现,而现在能查到的第一篇全面介绍视觉文化的文章亦发表于1988年,但到目前为止,视觉文化真正进入研究者视野也就是十年左右的时间。 1998年,花城出版社编辑钟洁玲与其丈夫钟键夫为推出“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便硬造出一个“读图时代”的词予以宣传。现在看来,这个硬造之词不仅成为此套丛书成功的出版营销策略,而且在短时间内风靡文化界与学术界,并成为“视觉文化”之说的中国式表达。由于此概念首先诞生于出版界,后来者在使用中又让其涵义延伸于电子、数字媒体生产出的视觉艺术产品,所以,这一概念也暗示出纸质、电子和数字媒体全面向图像时代位移的信息。世纪之交以来,视觉文化的译介与研究也日渐增多。比如,随着《文化研究》第3辑(陶东风等主编,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对“视觉文化研究”专题的集中介绍,随着《视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教师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有些教师认为学习只是学生的事,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其实学习对教师来说同样重要。当前人类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学会如何获得信息资源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过去我们常常津津乐道于教师“一桶水”相对于学生“一杯水”的丰富渊博,现在“一桶水”的容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时刻吸纳新知,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否则,不仅难以在学生面前维持自己的威望,在专业发展方面也会遭遇重重困难。 二、成为反思型教师 对于当前的课程改革,很多教师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这固然是由于当前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还不够完善,但同时也和教师缺乏独立思考有关。作为教师,不能盲目地迷信专家的权威,坐等专家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不假思索地照搬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而应持怀疑的态度,对之进行认真的研究反思,检验其是否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教师应该培植起自己的“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思考各

种教育行为的后果,不断自我修正、调整和更新,从而加快自己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三、强化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通过创造性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会创造的人。这首先要求教师培养起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经常主动地更新观念,学习新知,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实现的。 四、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要求教师高度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在现实情况下,教师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同时也有合作关系。新时代的社会在竞争加剧的同时更加强调交流与合作,强调双赢和共赢。教师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有多种形式。日常教学之余,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换意见,彼此分享经验。同科教师之间可以在一起讨论教学方法,相互合作设计课程。不同学科的教师也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或在相关学科知识方面提供专业帮助,等等。 新课改还提倡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在这方面教师应该积极主动,为“生”师表。教师应该努力成为师生关系的艺术家,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必要时甚至可以积极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 五、教师要成为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高不可攀,

新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价值观

2011年第10卷第22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2 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新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价值观探析 □李丹丹 【摘 要】“90后”是指从1990年到1999年底出生的中国公民。“90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价值观形成于改革开放这个 大背景下,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但是他们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加强和改进 他们的价值观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新时代背景下 “90后”大学生价值观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分析。【关键词】新时代背景;“90后”;大学生;价值观【作者简介】李丹丹,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在这个渲染个性、思想开放、多元文化冲撞,以及全球互 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90后”这个特殊的群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大多数的 “90后”大学生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广泛的爱好和兴趣,这对他们的价值观取向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国家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价值观取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因此,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取向是高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二、“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全球文化相互 交融,在多元文化并存并且相互冲击的情况下,使“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再是绝对的一元化,在价值选择和价值评 定标准上,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注重个人利益原则的影响下,社会上的一些传统道德观念逐渐淡 化, 例如: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对于这些高尚的道德观,如今的“90后”大学生都比较冷淡,只注重物质上的需求。可是另一方面呢,他们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自觉勤奋学习,对于那些崇尚自我、只图索取、不愿奉献的极端个人主义观点又持着非常鄙夷的态度。但是总体来说,由于受如今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大学生还是会为物质所蒙蔽,厌恶读书,幻想通过经商赚钱,一夜致富,由于缺少经验,容易受到不法之人的嗦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价值取向,但是如果大学生们没有把握好重要的尺寸,加强自我控制能力,会很容易产生一些比较偏激并且还可能是脱离现实的思想,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价值评价的功利化。“90后”大学生对于社会极为敏感,容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拜金主义的影响,并且由于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机制、体制不够健全,社会上一些急功近利的违法行为没有收到有效遏制,导致如今的“90后”大学生在选择人生目标的时候,普遍趋向功利化、短期化。一方面,由于如今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毕业生不再像以前一样能够在学校的安排下就业,而是走上了自主择业的道路。从他们选择自己的职业的价值取向上,不难看 出:如今大学生的功利色彩表现非常明显。经过调差,发现 80%以上的大学生把工作中“经济收入多少”、“升迁机会如何”、“工作环境舒适与否”等作为择业的第一标准,明显看出功利色彩。另一方面,功利化不仅体现在工作选择上,还体现在人际交往上,并且愈发严重。很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 只注重经济利益、 人际利益,总是把人际交往中,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作为交往判断尺寸,将感情置之度外。 (三)价值目标的现实化。一般来说,价值目标体现在人生价值目标上,科学的人生价值目标应该要与个人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所导致的不良现象的影响下,使大学生在选择人生价值目标时片面追求现实化、短期化,缺乏对人生价值目标的长远性、科学性思考。(四)价值追求的个体化。“90后”是在改革开放最富裕,经济发展最快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进行了探讨,对于传统的文化观念提出质疑,有自己的 独特见解,他们当中普遍都认同以“自我”为主题的人生价值观, 这个观念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加强“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措施 (一)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党组织、共青团组织等组织在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是一种组织行为,学校要积极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提供组织支持。首先,我们要先对学生党组织、共青团组织的作风建设进行先进性的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积极工作的精神,让他们在普通青年学生中提高凝聚力和感染力,为“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做好带头工作。同时,高校还要加强对这些团组织的指导工作,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相应的活动,通过互动,加强培养他们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取向,摒弃自身的缺点和性格缺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二)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而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和家长在大学生关于人生价值观取向的问题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家长和家庭的重要影响,所以家长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注重自身的素质培养,摒除封建思想和专职作风,在家庭中做到人人平等,同时,还要关注已成为大学生的子女的成长,多与子女进行交 · 501·

大众传媒文化

大众传媒文化 在这一部分中,鲍德里亚通过三个部分论述了在消费社会中最为常见,或者作为消费社会信心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和由它形成的大众传媒文化。 一大众传媒文化 (1)大众传播文化消费 在消费社会,一切都可以成为消费品而被消费者消费,文化也毫不例外,然而我们消费的是否真的是普遍意义上的文化呢?鲍德里亚指出,其实我们消费的根本不是文化。以往的文化在消费社会里,变成了文化在循环。在我们的眼里对某些新兴的文化现象进行消费似乎是很新潮的,然而在文化循环中,我们其实是在消费以往的东西,是一种对过时事物的“复兴”。被循环的文化就不再是文化了,因为文化的其中之一特性就是不断地发展。正如书中所言:文化再也不是为了延续而被生产出来;通过传媒系统,它们被强制性地赋予了一种承接、交替的形式;文化和“新闻”中的伪事件一样,和广告中的伪事物一样,可以根据媒介自身,根据一些参照规则被制造出来。(P83) A、那么我们消费是到底是什么:大众传播的P.P.C.C 大众传播将文化和知识排斥在外(P91),大众传播的只是一些固定的答案或着一些反应机制,这是大众传播的模式,就相当于转盘和计算机。 大众传播模式其实就是转盘或计算机游戏模式,提供已有的答案任你选择,实则丧失了思考和选择,从而支配你的举止,你的每一个行动和整个行为表现,你的举止就像是面对不同刺激做出的回应一样。 例如购物:与其说它是个体为了满足一种需要而采取的独特手段,还不如说它首先是对问题的回答。 B、什么是P.P.C.C:最小的公共文化(大众文化) 大众传播就是一种赌博,有筹码才能进行,而筹码必须是“一般等价物”,否则无法进行,而这一般等价物就是P.P.C.C,它代表着普通消费者要获得消费社会公民资格必须拥有的最小一套同等物品。例如对分数通分,分母相同才能比较,而相同的分母就是最小公共文化。 例如电影:只有大家都看电影(抑或看某一部电影)才能在某一区域或人群中对某以实物进行讨论,这样才能确定你在这一区域的“身份”。 C、公众为什么要参与大众传播这样的游戏:能获利 ①能获取信息 ②不需要失去具体的实物,而通过技术实现:传播媒介的覆盖 ③确立身份 D、那大众传播中的文化哪里去了:成为了商品,可以倍增,可以备份 文化再也不是作为作品和意义载体、作为开放的含义而与其它成品相对立,它们自己也变成了成品,并进入了那一批、一堆普通公民赖以确定自己“社会文化”地位的附件的行列。(P94) E、对这种“文化品”的消费意味着什么:身份认同或者寻找身份认同 书中说:这一切文化实体之所以被“消费”,是因为其内容并不是为了满足自主实践的需要,而是满足一种社会流动性的修辞、满足针对另一种文化外目标或者干脆就是只针对社会地位编码要素这种目标的需求。(P96) F、对这种“文化品”消费的结果是什么:文化“再循环” ①在个体被打上分工和个体任务的深深烙印的社会中,他们想方设法的用“文化” 对个体进行“重新设计”,把他们装到同样形式的外壳里,为文化提升符号下的交换提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教师的变化和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教师的变化和发展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新桥学校田琪 一、新时代背景下农村教育环境的变化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1]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而促进城乡、地区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大体均衡,让所有中小学生都享受到基本相同的学习条件。但学校的发展除了要有坚实的硬实力,更需要在发展中起关键的“软实力”。要全面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跟上建设的步伐,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学校教师的变化 1.农村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职责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旧思想得到了很大转变,能够意识到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有些年轻教师能够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积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身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大力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 2. 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逐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都提高到大学毕业以上的水平,一般都具有学士以上学位。近年甚至提高到研究生学历水平,充分体现了农村新进教师基本素养的提高。 3.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首先,教师学历的提高是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基础。但在如今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只有“学无止境”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教师。大多数农村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 4.农村教师的幸福感程度显著提高。政府部门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教师思想素质的提高;办公环境质量、办公条件、办公基本设备的改善;学校的教学场所条件的改善;实行绩效工资的教师工资结构的改善等均增加了农村教师的幸福感程度。 5.农村骨干教师的流失逐步减少。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动,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萎缩了农村的孩子享受的教育公平的机会,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止步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教学环境的改变,农村教师待遇的提高加大了对农村教师社会地位低、物质和精神的关怀。 三、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学校教师的发展问题 农村教师的发展要跟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要适合新时代背景下适合农村学校现状。那么在新的教育环境平台下,农村教师的发展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 1.教师培训内容和方法单一。 现在教师培训的方法一般是以集体听课为主,培训时间少,培训面较窄。而且常常会出现以会代培,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农村教师放下手头的课,花了时间和精力。 2.教师科研素养的缺乏 增强教师基本素质,提高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保证。 3.教师学习发展的氛围不浓厚 专业发展需要一种氛围,或者说是“场”。教师专业化更是这样,因为教师专业发展并不是培养出千遍一律会做某种技艺的人,而是富有个性的专业人员。教师的成长除了独立奋斗之外,还需要合作,还需要与外界广泛的交流,在碰撞与融合中发展。 四、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学校教师的发展方法 1.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教师师德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企业管理

新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企业管理 冉兵 摘要: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变革包含管理思想的变化和管理模式的变化。管理思想的变革与创新、集成与融合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现代管理模式中的团队精神、分形工厂、虚拟形式都对企业管理变革带来新因子。文章针对新背景下企业管理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经济;信息技术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化的发展,我国进入一个全新的竞争时代,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先锋,不仅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变化,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于是,一场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顺应时代的呼唤应运而生。这场变革强烈的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企业管理走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一、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经历过两次巨大的经济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当前,人类社会步入了第三次经济革命,这次革命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形成新的知识经济形态。这种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的基础上的,并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知识经济把知识和信息作为创造财富和社会价值的重要资源,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与利用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动力。与此同时,知识和信息的创新也在企业管理领域掀起了一场新的企业管理变革。 企业管理(Business Management):指为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地进行,而开展的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措施的总称。在现代社会,协作化、扁平化、分散化、团队化、虚拟化,是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这种管理模式把知识与信息的获得、利用、创新作为管理中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虚拟企业是现今企业的典型组织形式,它大大方便了企业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 二、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现代社会信息更新换代快,信息的获得对企业管理组织的形式有着决定作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信息方式获取的方式,也促使企业从新策划并改造原的管理体制。近年来企业的革新浪潮,正反映了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变革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手段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也渗入到企业管理的战略中去。它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还可以通过现代管理手段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强企业的管理功能。企业管理人员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方便快捷地使用信息处理器对最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做到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怎样的就业观

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 (儋州校区) 形势与政策 学习论文 题目:《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该如何选择》指导教师:钟喜芸 学号:20142835320052 姓名:王扬中 学院:应用科技学院 系别:工学部 年级:2014级 专业班级:物联网工程1班 2016年6月4日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该何去何从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主要问题之一,有一种说法是:大学毕业=失业?过去的毕业生在择业时要首先考虑户口、工资、福利等因素,当前的大学生在择业观上正在发生一些变化,他们变得冷静、理智,这些择业标准在价值取向上主要指向现在,倾向于未来的发展。这种变化更有利于他们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有利于他们选择工作,实现人生目标,也有利于企业去选择人才,减少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大学生的就业观点也层出不同。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薪酬标准体系就业情况就业现状就业指导就业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人才紧缺的现象,这就要求国内的高级学府向社会输送高材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鲜的血液,以保障其快速发展。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就业的难度也在响应地增加。本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极少数人“毕业即失业”在所难免,这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 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成为“无业游民”,有的大学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好不容易找到工作的又觉得薪水太少,这些都给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严重威胁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矛盾较为突出的一种。 然而,由于找不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想要解决也就成了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经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几百万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社会稳定。及时掌握就业信息,把握市场需求的发展态势,时刻处于备战状态,为自己将来的前途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在毕业时能够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和当今社会形势的变化的分析,受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规划理论的影响,在上世纪60年代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促使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但是,一国大学生的就业率明显低于录取率时,就将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会对学校和政府产生巨大的压力。 经常看见新闻说现在的大学生求职很难,从年年攀升的公务员考试人数和逐

大众传媒论文

论教育与网络合一的趋势与意义 摘要:信息化时代与大众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教育创新是每个时代必研究的课题。本文将围绕教育与大众媒体结合的新模式进行分析,将详细讲诉教网合一这一趋势的例子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网合一大众媒体创新传统教育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及其信息化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渗入在人们的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在教育的教学领域中,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以其灵活、开放、便捷等不可比拟的优势,迅速成为新一代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份,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传统教育模式与教网合一的新模式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育以大多以班级为单位,老师系统地教授教科书上的知识,学生系统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系统地按照老师传授的方式思考。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对方法注重不够,致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而现在所提倡的教育与网络结合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种教育方式。 二.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之所以提倡教育与网络结合,是因为传统教学有它的局限性。传统的教育模式一般都是板书教学与投影教学相结合。传统的板书教学存在不少的弊端,首先,板书信息量有限,课堂上写板书虽然直观上能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但因为书写的地方有限,往往不能全面直观的表达出老师想要传达的信息,传递出来的信息是有限的。第二,上课书写板书花费时间多,40分钟的课堂时间不能够充分的得到利用,同时老师一边讲课一边板书会分散了注意力,影响了教学质量。第三,板书没有保存

性,一般上完一节课之后就要把板书擦掉了,这样,老师的资料便得不到保存,而且同学们上课记笔记也可能不够时间、记不全。不仅如此,有些老师板书潦草,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看得懂,而且坐的方位不同,或者视力稍差的同学会看不清楚。以上列举的板书教学问题都是的的确确存在的。 至于投影教学,虽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板书教学的不足,但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投影的工作原理是一台主机连接投影仪,通过投影的方式将主机的内容播放出来,由于很多学校的主机没有连接到互联网,所以老师必须在讲课之前就先把资料拷贝好在主机上,而且受主机系统和操作软件的制约,可能只能播放一定的资料内容。网络资料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门的,并不是所有内容都能在校园主机上读出,更有些处于知识产权的考虑,有些资料或视频只能够在线观看。这些弊端也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教育与网络相结合的新模式 而现在,一个基于网络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成为新世纪的主流教学模式。网络为教育提供了集合声、像、动画等功能的多媒体工具,具有多媒体化、信息化和互动性的优势,带来了传统教育从行为到观念的改变。 网络与教育结合能一定程度上改善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首先,网络上存在的信息是海量的,可以找到各种各样你需要的有用的信息,课堂上不应该只局限于老师讲什么,学生吸收什么,因为老师的智慧也是有限的。这时候我们便需要借助互联网,寻找发现更多的知识,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便捷与趣味。试想一下,当你在上地理课的时候,老师在讲芬兰极光,无论老师讲得有多逼真或者书上图片有多漂亮,都不如网上一段视频讲解来得更直观和更震撼。以上是体验信息量的巨大,而存储量大则体现在与老师能将所有资料放在邮箱上共享,画质感比板书好看,而且资料齐全,保存时间也相对比较久。其次,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更会增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无论是对于一些数据的统计还是一些匿名投票,运用网络都会比较方便快捷。由此可见,网络给教育方式带来了多样化,不再是传统的课堂班级式、集体化的教育方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中,无法满足人的个性需要。网络下的教育方式是集体化和个人化的有机结合,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参与各个类型的讨论,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和发言,相互争论,形成思想上的碰撞。网络技术应

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世界文化交流对各国本土文化的影响 近年以来,与现代性问题相伴随的全球化问题,已经引起中外学者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今天,讨论现代化问题,特别是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根本就离不开全球化这个大的背景,这是因为现代性的诉求与全球化的扩张,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是重叠的。从世界范围看,自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时起,全球化作为一种人们活动的客观过程,就已经开始了。而西方学术界正式把“全球化”作为描述与分析世界宏观秩序的概念,则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以后的事情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在文化方面跨越国界的相互交流,也必然地

视觉文化

1、扼要叙述视觉文化的涵义、发展的历史范型以及研究价值 涵义:我们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换言之,视觉文化不只是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 历史范型:图腾、图像、仿像 图腾是视觉文化中最原始的范型,它靠各种图像和符号形成一种图腾的意识形态,是人类最原始的神性智慧,它不仅在原始社会发生着各种功能,而且孕育了不同的艺术形式。 图像:图像是人按美的规律来建造的一种造型,在一定的意义上来看,就是人创造想像及其外化的艺术作品。 仿像:仿像是复制或仿制所得的艺术成品,特点是模拟再现物或仿体。 研究价值: (1)视觉文化研究——时代的要求 a、阅读对象 b、阅读方式 c、阅读性质 d、阅读心理 e、功能价值 (2)研究视觉文化,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a、耳濡目染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生存环境,对人们耳濡目染,影响持久。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不知不觉的变化。 b、视觉符号:事物与知觉之间的中介。 (3)研究视觉文化,改善我们的教育环境 a、视觉文化素养成为信息时代的大众基本素养 b、信息载体样式的演变与传播形式的变革 (4)研究视觉文化,将民族挑战转化为机遇 a、竞争话语权 b、克服语言传播的局限性 c、视觉传播之特殊性 2、概述网络文化的特性及其对人类学习的影响 特性:(1)全球化与多元化共存。网络中,我们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超国家、超国界、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网络模糊了地域和空间的概念,提供了多元文化共存的虚拟载体造就了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体化环境。 (2)大众化与个性化共存。多媒体创作工具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视觉文化的创作者,极大地丰富了网络视觉文化的内容,强化了网络视觉文化的大众化和个性化特征。 (3)虚拟性和数字化共存。以前人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实体的物理空间中。网络产生以后,网络技术为人们建立了一个新的虚拟生活空间。网络中人们的言行、创造带有虚拟性质,使得网络视觉文化表现出其特有的虚拟性。伴随从原子制造时代向比特传输时代的过渡,网络作为一种数字化媒体,为视觉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这种平台下的视觉文化同样也打上了数字化的烙印。 (4)读文化与视文化共存。如今的网络资源不在仅限于文本,技术的突破和硬件的支持为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网络资源展示的不只是“读”信息,读文化和视文化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化。

最新浅谈新时代教师师德

浅谈新时代教师师德 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来说个性的重要,因为,教师是孩子行动的标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好坏。 透过对师德师风的学习,我简单得谈谈以下几点体会:第一,严以律己,注重言行对自己有一颗平凡心。 为人师表,坚持严以律己,增强自身的自控潜力,每一天都带着一份好情绪投入到工作中,带着微笑迎接孩子。幼儿园的工作繁琐、压力大,但我都坦然的应对,不以个人的得失斤斤计较,不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能够说每一天我都是以平和的心态、饱满的情绪,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孩子。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来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教师首先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平凡的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平凡人。 平凡意味着务实,当今中国已经走过了唱高调的时代,无论是国家还是老百姓都变得越来越务实。务实就意味着从

实际出发确定目标,意味着实地做事和实实在在地做人,也意味着实事求是地论人论事。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解难,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干好自己的份内之事,也就是对社会尽了份,行了义,从而理所当然地从社会获取一份属于己的应得的报酬。这是师德的物质基础。师德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任何职业,教师也不例外,都首先是生存的手段和谋生的方式,只要从事的人不是尸位素餐,而确实兢兢业业,老老实实,辛辛苦苦,那么就可以说是个不错的人或不错的“角儿”了。 平凡意味着回归生活。“存在决定意义”,师德植根于教师的现实生活,教师过得怎么样的生活就会生长出什么样的师德。师德决不可能是建立在远离教师实际生活的空中楼阁。这意味着师德建设必须关注老师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平凡意味着老师由首先向模范公民的转向。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教师被赋予太多的“光环”,礼的化身、道的代表、德的典范,这种过于伦理化、理想化、一元化的师表形象使教师远离“平凡”、远离“生活”,成为不食品人间烟火的圣神。它也让学生形成了一种偏执的观念,即教师是标准的完人形象,教师是没有错误、没有内心矛盾,没有喜怒哀乐甚至没有自己生活的“超人”。没有缺点,没有“人的”生活的教师, 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合乎人性的形象,它在师生之间无形中划出了一道无法逾越、不可沟通的“鸿沟”,老师的个性

教育新时代背景下

教育新时代背景下,郑州东大学城发展之我见根据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实,以及我国传统教育重传授知识、轻提高素质和培养能力的偏颇,目前教育界又特别提倡创新教育或创造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创新教育或创造教育,目前看来都明确了教育创新的目标,即培养适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有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 秉承教育创新的理念,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是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力争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中思维能得到更多的碰撞。在上到比较简单,又可以让学生有所发挥的课,我就会布置学生集体备课、制作课件、上课。印象比较深的是一堂《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课。提前一周就布置下去任务:班级分为两个大组,选出两位组长,职责是将小组内的成员分组,分为三个组,分别是找资料、课件制作、上课。这样全班学生都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并且在每一个岗位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到了上课那天,学生都显得非常的激动,看着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与众不同的课件,听着学生用稚嫩的语言讲解课堂的时候,我觉得学生对于课堂有了不同的理解,并且都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和能力。课后,我又把学生的课件、上课的照片、还有学生的感悟和我的感想制作成了简报进行了张贴。 二、在课堂中多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通过互相帮助、相互交流、相

互鼓励,并以集体成绩作为评价依据,最终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学习策略。合作学习中一定要做到:鼓励成绩中下的学生大胆发言,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逐渐展开;一般性的问题留给中等生和学困生;而在学习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连接点、突破难点和概括新知时,要尽量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组内同学的思维。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不但能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他们提出不同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从而开拓学生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作业布置中要多布置一些开放性的研究题。所谓问题开放,是指条件不完备,答案不确定;或指条件可以多余,答案不必唯一,问题不必有解;或指条件多余需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答案不清待确定。传统的习题乃是封闭题,条件简单,结论僵化,解法呆板,往往有一定的模式可套用。问题开放需要解题者综合运用观察、想象、类比、分类、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等思维方法,同时探索多个解决方向,获得多种结果,并加以整理和论证。开放题的特性是思维发散,也就是思维的开放。问题开放给解题者发挥探究、创新精神提供了广阔空间,对解题者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机遇。作业中问题开放之所以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西方教育早已认识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因为它的这种先进而高效的教育功能,适应了当前各国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学生在做问题开放的课外作业中,会出现许多新奇的结论和好的解法。对于这些创新成果,教师要给予鼓励,让学生进行及时交流和

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当代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类型和全球化进程对大众传媒业的制约和推动,愈益受到人们的广泛而深切的关注。 首先,大众传媒是所有用以向广大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物质载体,传统上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六种传媒(前三种又称印刷传媒,后三种又称电子传媒),今天的电子传媒则应加上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音像出版物等新兴传媒。狭义上,大众传媒特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种传媒(今天应包括互联网),这些传媒与新闻传播关系,即以新闻传播为重要使命,因此有被称为新闻传媒。 一、大众传媒与政治 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功能是监视环境。大众传媒不断地向人们提供关于社会上的各种事件的讯息。比如党和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公共事业、经济状况等方面的消息。保障了公民了解政府和行政机关的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促进了政治民主进程的发展。不仅如此,大众传媒的传播和报道使政治行为公开化,透明化,有利于建设政治文明。 每年两会期间王小丫主持的《小丫跑两会》从农村税费改革,到社保体系建设,从解决看病贵、上学难到改善生态环境,从保护农民工权益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城市空巢老人,让我们亲眼目睹了代表委员们一份份提案议案,党和政府的一份份利国、利民政策的出台。以大众传媒的力量推进民主政治的进程。 大众传媒反映真实情况的新闻信息如战事失利、领导人的劣迹等消息,以及敌对方的宣传,一旦得到传播的机会,就会影响统治者的威信,甚至危及他们的统治。 二、大众传媒与社会转型 协调社会是一种组合功能,即大众传媒通过对新闻的选择、解释与评论,提出相对的解决方案与策略,从而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适应当前的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或事件。 就我们国家而言,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成就的背后也出现了,如社会达尔文主义、政治腐败、以及中国特有的问题,诸如人口超饱和、地区发展失衡等问题。为了建立民主政治、法制经济和公民社会,大众传媒必须协调社会,对这些问题加以解释或提出对策,成为社会守望者和社会雷达。 三大众传媒与全球化 传媒全球化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随着全球性电视广播网、电话电信网、尤其是作为信息时代标志的国际互联网等三大全球性网络的初步建成和迅速普及,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时代来临了,“地球村”的梦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以互联网科技作为媒介载体的,使得世界不同群体之间的物理距离大大缩短,并实现信息实时共享,相互交流。而且还使人们获得了信息选择权,使人们的言论自由得以实现,还使公民有了更广泛更便捷的参与权。 然而在文化全球化中西方国家处于强势和主要受益者的地位。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让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台成了美国电视的转播站,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九成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提供,这种现状会导致文化帝国主义和媒介霸权主义,对人类民主进程产生消极影响。 三、大众传媒与经济发展 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所以大众传播媒介本身可以作为经济实体出现,而其所提供的信息对社会经济也有着巨大的作用。大众传媒的经济功能并不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