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固态相变原理PhaseTransformationTheoryofMetalMaterials
- 格式:ppt
- 大小:3.67 MB
- 文档页数:31
图中容器的中间有一厚度为⊿x的金属薄膜,两侧气体的压力分别为p1和p2,p1>p2,并保持不变。
金属薄膜左侧表面的气体溶解度为C1,右侧表面为C2。
气体在金属中的饱和溶解度与气体的压力有关,对于双原子气体(如O2、N2)C=sp1/2,s是一个比例常数,等于单位压强下气体在金属中的溶解度。
这样C1>C2,在金属薄膜中存在浓度梯度。
如果扩散系数D是常数,经过一段时间后,扩散达到恒稳状态,扩散气体的流量是一常数。
根据菲克第一定律:p1、p2和J可以精确测量;s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测定。
这样根据上式即可测定气体的原子在金属中的扩散系数D。
将组元相同而浓度分别为C1、C2的固溶体长棒焊接在一起,构成一个扩散偶,焊接面与扩散方向垂直,并定为坐标的原点(x=0)。
将扩散偶加热到某一温度进行扩散后,在焊接面附近的浓度发生显著的变化,而远离焊接面的棒两端,由于棒足够长仍保持原来的浓度不变。
因为加热扩散过程中,焊接面附近的浓度在不断的变化,所以dC/dt≠0,是一个非稳态扩散问题,可以应用扩散第二方程求解焊接面附近的浓度变化C=f(x,t)。
假定扩散系数D不随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求解上述问题,可以引出一个新的变量β=x/2(Dt)1/2,利用高斯误差函数ψ求解扩散第二方程式。
高斯误差函数ψ的表达式是:初始条件:t=0时 x>0 C=C1X<0 C=C2边界条件; t>0时x +无穷大 C=C1x -无穷大 C=C2则菲克扩散第二方程的解是:前面讨论的均属于在单相中的扩散,在扩散过程中没有新相形成。
而在许多合金系中会有中间相存在,在扩散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中间相,这种扩散包括两个过程,一是与前述相同的扩散过程;另一是在相界面处溶质原子达到一定浓度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相的过程,产生这种现象的扩散过程称为反应扩散或多相扩散。
在二元系的扩散层中,不可能出现两相共存区;在三元系的扩散层中,不可能出现三相共存区,但可以有两相共存区。
第2篇热处理原理及工艺第7章钢的热处理教学目标:搞清奥氏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等基本概念;掌握共析分解、马氏体相变、贝氏体相变基本知识掌握相变产物的形貌和物理本质。
第8章金属固态相变原理§8钢的热处理一、热处理的作用机床、汽车、摩托车、火车、矿山、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各行各业用的大量零部件需要通过热处理工艺改善其性能。
拒初步统计,在机床制造中,约60% 70%的零件要经过热处理;在汽车、拖拉机制造中,需要热处理的零件多达70% 80%,而工模具及滚动轴承,则要100%进行热处理。
总之,凡重要的零件都必须进行适当的热处理才能投入使用。
热处理的定义:将固态金属或合金在一定介质中加热、保温和冷却, 以改变材料整体或表面组织,从而获得所需组织和性能的工艺过程。
热处理三大要素:加热、保温和冷却通过以上三个环节,材料的内部组织发生了变化,因而性能也发生变化。
例如:碳素工具钢T8在市场购回的是球化退火的材料其硬度仅为20HRC,作为工具需经淬火并低温回火使硬度提高到60〜63HRC,这是因为内部组织由淬火之前的粒状珠光体转变为淬火+低温回火的回火马氏体。
同一种材料,热处理工艺不一样其性能差别很大,导致性能差别如此大的原因是不同的热处理后内部组织截然不同。
热处理工艺的选择要根据材料的成分来确定。
材料内部组织的变化依赖于材料热处理和其他热加工工艺,材料性能的变化又取决于材料的内部组织变化。
所以,材料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材料性能这四者相互依成的关系贯穿在材料制备的全过程之中。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律性。
二、热处理的基本要素如上所述,热处理工艺中有三大基本要素:加热、保温、冷却。
这三大基本要素决定了材料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
1、加热按加热温度的高低,加热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临界点A i以下加热, 此时一般不发生相变;另一种是在A i以上加热,目的是为了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这一过程称为奥氏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