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
- 格式:ppt
- 大小:261.50 KB
- 文档页数:41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保持着令人瞩目的长期的稳定和快速的增长。
整个改革进程同时混合了转轨经济、新古典式经济增长的诸多元素。
本文认为中国这30年经济增长的独特性决定了其经济增长必然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劳动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至2012年518942亿元,年均增速高达9.8%,是世界增速的3.5倍;同时经济总量从1978年居世界第十,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的份额也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难能可贵,被国内外学者称为“中国奇迹”。
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增长动力究竟是什么?中国经济未来是否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动力?这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一直都是学界讨论的焦点。
尤其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更成为学界关心的热点。
然而,尽管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由大量投资、土地、能源、原材料和劳动投入推动的,而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经济衰退,经济全面恢复尚待时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
而且,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放缓以及人口老龄化和资源环境的约束,传统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中国经济面临着从要素驱动向生产率驱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
一、过去经济增长的源泉1.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自索洛的开创性贡献以来,全要素生产率( TFP) 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增长核算框架之中,成为判断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与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
龚六堂
【期刊名称】《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年(卷),期】2024(3)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高收入国家水平的距离进一步缩小,显示我国将会较快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需要完整、准确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保持经济高质量增长。
经济的高质量增长需要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本文比较分析了世界各国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后的经济增长特征,指出此时影响不同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最重要因素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实际途径和政策建议。
【总页数】16页(P67-82)
【作者】龚六堂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3
【相关文献】
1.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外贸、外资促进经济增长的质量——评《对外贸易、外资促进经济增长路径的比较研究》
2.科技人才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了吗?\r——基于科技人才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的实证检验
3.“营改增”是否提升了全要素
生产率?——兼论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制度红利4.科技创新促进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了吗——基于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检验5.消费增长能否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一、本文概述1、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更是备受关注。
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角度来看,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中国各区域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深入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各区域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状态,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从现实角度来看,中国各区域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各区域在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通过对各区域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研究,可以揭示各区域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各区域制定针对性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不仅有助于推动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而且对于促进中国各区域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具体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整和完善。
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价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国内外在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国内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在环境效率评价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通过构建环境效率评价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的环境效率进行了评估和分析。
同时,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型,深入探讨了环境规制、技术创新等因素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然而,国内研究在数据获取和处理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导致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
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采用C-D生产函数,对江苏省1985—2009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估算,对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简要分析,由此对江苏省经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Cobb—Douglas生产函数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追求的根本目标,而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全要素生产率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
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另外,估算全要素生产率也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就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
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TFP 逐渐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采用索罗残差法,对江苏省1985—2009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了估算,并依据估算结果对此间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简要分析,试图对上述疑问作出解答,并对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自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以来,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世界各国及地区间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生产率变动状况。
在研究方法上,过去十多年的实证分析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估计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此探讨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二是进一步分析和发展估计全要素生产率(即广义技术进步)增长的理论和方法;三是解释单位资本产出和人均产出的动态分布规律。
王小鲁(2000)选择1953-1999年数据,利用生产函数法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行估计,认为我国在1953-1978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0.17%,1979-1999年为1.46%。
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经济热点)理解了全要素生产率,就不难理解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
一、何谓全要素生产率(TFP)?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全部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土地,但通常分析时都略去土地不计)的投入量都不变时,而生产量仍能增加的部分。
全要素生产率并非所有要素的生产率,只能用来衡量除去所有有形生产要素以外的纯技术进步的生产率的增长。
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
全要素生产率通常叫做技术进步率,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是指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
各种生产要素既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这三个有形的基本生产要素;也包括管理、技术这两个无形的生产要素。
全要素生产率是基于五个生产要素投入的整合。
比如,一个企业如果在生产中投入劳动、资本、土地等有形的基本生产要素共计100万RMB,而生产出来的总产量为150万RMB。
那么,这150万RMB的产量是由两个方面的贡献构成的,其中100万RMB是由于投入100万RMB的有形的基本生产要素所引起的,其余50万RMB则是全要素生产率(管理、技术这两个无形的生产要素)的贡献。
如果本年度的产量比上年度增长15%,而其中有形的基本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长为10%,则其余5%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因此,全要素生产率通常叫做技术进步率,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比如,某个工厂劳动力、资本等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都没变,正常情况产出也保持不变,结果产出增长了5%,这多出来的残差5%就是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概述本文是关于中国农业增长进程中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实证研究。
农业TFP的提高既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又是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关键所在。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中国农业TFP 水平较低,但对农业TFP增长缓慢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
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中国农业TFP的增长?研究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把握农业TFP增长的变动规律和演进趋势二是弄清农业TFP的增长源泉及其内在机理三是揭示农业TFP增长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论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回顾经济增长理论和TFP理论的基础上,以农业TFP为研究对象,以其在中国农业增长中的重要地位为研究起点。
在确定农业TFP增长是中国农业增长的重要源泉的基础上,运用随机前沿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相结合的实证方法,系统测度19782008年全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和29个省区市的农业TFP增长,并深入分析农业TFP增长的变化规律和波动趋势。
采用改进的DEA经济增长分析框架考察农业TFP增长在全国、三大区域和29个省区市的农业增长中的贡献效应及其变化规律。
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揭示中国农业TFP增长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并提出提高农业TFP的政策建议。
1. 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显著提高。
在这一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的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技术进步、管理改进等因素导致的产出增加。
它反映了经济增长中除去劳动、资本等传统要素投入的贡献之外的部分,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
中国农业TFP的增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受到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市场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TFP的增长呈现出波动性和区域性差异。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和估算和分析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在近几十年来一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在过去30年中年均增长率超过了3%,这说明中国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不断增加。
这一趋势的背后,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不断推进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然而,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有所减弱。
其次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一些传统行业的生产效率相对低下,而新兴产业和高科技行业的充分发展需要更多的技术投入和创新。
同时,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也给中国的生产效率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更好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国政府和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进和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产业链。
总之,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估算和分析对于经济发展和战略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劳动力素质,中国可以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是一个富有启发性的经济指标,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估算和分析成为了经济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继续从人力资本、资本投资、科技创新等方面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首先,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非常显著。
中国拥有庞大且不断增长的劳动力资源,然而,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人力资源的质量和配置也面临一些挑战。
为了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和利用效率,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研究引言:在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成为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被广泛应用于衡量经济增长和效率提升。
本文将对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对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意义。
1. 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与测量方法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在给定投入下生产产出的效率指标,即总产出与总投入的比值。
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有许多种,常见的包括Solow残差法和非参数法。
Solow残差法以赫伯特·西蒙为代表的学者的研究,将生产函数中无法通过投入量解释的部分归为全要素生产率。
非参数法则是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来计算生产边界,衡量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所需的投入增量,从而计算全要素生产率。
2. 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长期以来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过去几十年间保持了平均每年3%的增长率。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仍然相对较低。
主要影响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包括技术水平、人力资本和资本投入等。
3. 影响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分析3.1 技术水平的影响技术水平是影响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和产品创新方面。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存在技术追赶差距。
因此,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是提高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3.2 人力资本的影响人力资本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同样重要。
对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国需要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素质。
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将对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的影响。
3.3 资本投入的影响资本投入是影响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分析Malmquist指数法评述与应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和评述使用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研究。
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指标,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识别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以及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Malmquist指数法作为一种非参数的生产率测量方法,因其对数据要求相对较低、可以分解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等优点,在经济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首先回顾了全要素生产率和Malmquist指数法的相关理论基础,然后梳理了国内外使用Malmquist指数法测量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了评述。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Malmquist指数法在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中的应用,包括数据来源、模型设定、结果解释等方面。
本文总结了Malmquist指数法在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中的优缺点,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同时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和思路。
二、全要素生产率与Malmquist指数法的基本理论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在单位时间内,所有投入要素(如劳动力、资本等)的生产效率的综合指标。
它反映了在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情况下,生产单位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通常被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尤其是在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于维持和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Malmquist指数法是一种用于测量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非参数方法,由瑞典经济学家Sten Malmquist在1953年首次提出。
该方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理论,通过比较不同时期或不同决策单元(如企业、地区或国家)的生产前沿面,来评估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作者:肖宏伟来源:《财经界·中旬刊》2017年第10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与国际化的加快推进,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1978-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达9.65%。
2010年起,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并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我国经济增长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体现出投资拉动型和出口导向型特征。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入世、人口等红利空间缩小,传统竞争优势减弱,技术、制度等因素尚未发挥足够的支撑作用,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如何科学测算生产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对于研判“十三五”及中长期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趋势,并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扩大要素有效供给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发挥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对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提质增效的决定性作用,顺利实现经济增长动力从主要依靠“三驾马车”向主要依靠“三大发动机”转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产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持续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1978-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5%,从2010年起,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
从生产要素投入贡献的角度分析,1978至2015年,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实际年均增长11.5%,实际资本存量年均增长11.7%;就业人数从46299万(调整后劳动力数据)增加到77451万人,年均增长1.4%,表现出生产要素投入快速增长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