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C的酶学特征及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52.70 KB
- 文档页数:3
胸苷磷酸化酶在结直肠癌中研究现状及进展
余涛;黄美雄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年(卷),期】2006(9)4
【摘要】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和活性的增高往往预示预后不良,但同时TP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对于氟尿嘧啶类药物的敏感性密切相关,氟尿嘧啶类药物在结直肠癌的化疗中是最常使用的药物,因此,TP相关临床药物的研究受到大家关注。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的TP研究进展及其临
床应用前景。
【总页数】3页(P193-195)
【作者】余涛;黄美雄
【作者单位】北京医院,普外科,北京,100730;北京医院,普外科,北京,1007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34
【相关文献】
1.胸苷酸磷酸化酶在胃肠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J], 鲁明骞;徐光川
2.胸苷磷酸化酶表达与结直肠癌关系研究进展* [J], 叶钿均;张继民
3.结直肠癌组织中胸苷酸合酶(TS)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J], 蒋飞飞;郑玲
4.胸苷磷酸化酶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J], 宋永光
5.胸苷磷酸化酶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J], 宋永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结肠癌的免疫治疗进展与前瞻性研究引言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也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但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消除肿瘤细胞,并且容易产生耐药性。
近年来,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颖而有效的癌症治疗方式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结肠癌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以及未来的前景。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结肠癌中的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类能够阻断T细胞上调节抑制信号通路的药物。
该类药物通过抑制PD-1和CTLA-4等分子对于T细胞功能发挥的限制,恢复免疫系统对于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从而起到治愈或控制结肠癌的作用。
PD-1/PD-L1通路是调节T细胞活化和免疫耐受的重要信号通路。
结肠癌细胞常常通过高表达PD-L1来抑制T细胞的活化,使得免疫系统无法有效地攻击肿瘤细胞。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与PD-1或PD-L1相结合,阻断这一信号通路,恢复T细胞对于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已有研究证实,使用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治疗具有微卫星不稳定状态(MSI-H)的结肠癌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在一个相关临床试验中,超过50%的MSI-H患者在接受Pembrolizumab治疗后出现了肿瘤缩小或消失的情况。
除此之外,该药物也被证明安全可靠,并且不同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对其治疗效果没有显著影响。
CAR-T细胞治疗在结肠癌中的应用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是一种工程化的T细胞,能够通过改造其表面上的受体提高其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的能力。
CAR-T细胞治疗利用患者自身T细胞进行改造,使其能够更好地针对结肠癌细胞,从而起到治疗的效果。
近年来,CAR-T细胞治疗在癌症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项针对结肠癌的临床实验发现,通过将CAR-T细胞与具有结肠癌特异性抗原的抗体相连,并注射到患者体内后,可以使得CAR-T细胞更加精准地攻击并杀死肿瘤细胞。
AMPK的激活调节COX-2表达在结肠癌中的作用研究的开
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高。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研究结肠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AMPK是腺苷酸甘露醇激酶的缩写,近年来被认为与肿瘤生长和转移有关。
COX-2(环氧化酶-2)是一种促炎症因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AMPK对COX-2表达的
调节作用对于治疗结肠癌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究AMPK对COX-2表达的调节作用,及其在结肠癌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
1. 细胞培养:使用结肠癌人类细胞系HCT-116进行实验。
2. 细胞处理:将细胞分成6组,分别处理为:正常对照组、AMPK激活剂处理组、COX-2抑制剂处理组、AMPK激活剂+COX-2抑制剂处理组、COX-2诱导组、AMPK激
活剂+COX-2诱导组。
3. 蛋白质分析:使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中COX-2蛋白的表达水平。
4. 细胞增殖实验:使用CCK-8试剂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
预期结果:
AMPK的激活能够抑制COX-2表达,从而减少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意义:
本研究可以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可以为AMPK和COX-2的研究提供新的证据和基础。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19卷第98期 125·综述· 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I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张毅峰,陆肖枫*(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摘要: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I(cG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 I, PKGI)参与结肠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然而,因PKGI存在两种亚型,即PKGIα和PKGIβ,且其在不同肿瘤组织中呈现抗肿瘤或促肿瘤的不同效应,为深入研究PKGI在肿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构成了极大困扰。
本文依托cGMP/PKGI信号通路,综述PKGI在肿瘤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为进一步阐释PKGI(PKGIα和PKGIβ)在肿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参考,同时为靶向cGMP/PKGI信号通路的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肿瘤;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I(PKGI);抗肿瘤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98.055本文引用格式:张毅峰,陆肖枫. 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I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98): 125-127, 131.Adances in Study of cG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 I in CancersZHANG Yi-feng, LU Xiao-feng*(Suzhou Ninth People's Hospital, Suzhou Jiangsu)ABSTRACT: cG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I (PKGI) i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colon cancer, breast can-cer, ovarian cancer and other cancers. However, there are two subtypes of PKGI (PKGIα and PKGIβ), exhibiting different biological effects of anti-cancer or cancer-promoting in different tumors, which causes great difficulty in finding the deep mechanisms of PKGI (PKGIα and PKGIβ)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ancers. This article relies on cGMP/PKGI signal pathway, reviewing the latest advances about PKGI in cancer research, which can furnish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explanation of the role of PKGI in cancer pathogenesis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velopment of anti-cancer drugs targeted cGMP/PKGI signal pathway.KEY WORDS: Cancer; PKGI; Anticancer0引言环鸟苷-3,5-单磷酸(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又称蛋白激酶G(cG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PKG),属于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家族,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1]。
文章编号:1673 8640(2012)12 1080 02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志码:A血清胸苷激酶检测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李青峰(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四川成都610066)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胸苷激酶(TK1)检测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增强化学发光法(ECLA)检测120例结直肠癌患者、100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及12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TK1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
结果 结直肠癌组术前血清TK1水平为2.49(1.36~3.89)pmol/L,明显高于结直肠良性疾病组[1.19(0.73~2.08)pmol/L]和正常对照组[1.09(0.69~2.01)pmol/L,P均<0.01],结直肠癌患者术后1个月血清TK1水平明显下降,为1.61(1.22~2.53)pmol/L。
结直肠良性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直肠癌组血清TK1阳性检出率为58.3%,明显高于结直肠良性疾病组(13.0%)和正常对照组(14.1%)以及其他消化道肿瘤标志物(CEA18.3%、CA19915.0%,P均<0.01)。
结论 血清TK1水平对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胸苷激酶;结直肠癌;结直肠良性疾病作者简介:李青峰,男,1967年生,学士,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工作。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但早期诊断率低。
目前临床上结直肠癌的诊断主要依赖内窥镜活检,但由于该技术难度、操作复杂性及患者痛苦性相对较大,因此难以进行定期的、大规模的筛查检测。
为此,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
胸苷激酶(TK1)是嘧啶合成的补救酶,是催化胸腺嘧啶核苷转为单磷酸胸腺嘧啶的关键酶[1],为DNA的合成提供原料,是衡量细胞增殖活性的重要指标[2]。
论文标题:结肠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摘要: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涉及到多种分子生物学机制。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研究,人们对结肠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本文将系统地综述结肠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包括致癌基因的突变、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肿瘤微环境的影响等方面,以期为结肠癌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1. 引言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涉及到多种分子生物学机制。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为我们深入了解结肠癌的发病机制和疾病进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本文将系统地综述结肠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在价值。
2. 结肠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其中包括基因突变、DNA甲基化、染色体重排、基因表达异常等多种分子生物学变化。
这些变化导致了多种致癌基因的激活或失活,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以及肿瘤微环境的改变,最终促进了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3. 结肠癌的致癌基因突变结肠癌的致癌基因突变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常见的致癌基因突变包括APC基因、KRAS基因、TP53基因等。
APC基因的突变是结肠癌的早期事件,可以导致Wnt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和肿瘤细胞的增殖。
KRAS基因的突变与EGFR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和抗EGFR治疗的耐药性密切相关。
TP53基因的突变则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相关。
4. 结肠癌的信号通路异常除了致癌基因的突变外,结肠癌还涉及到多条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如Wnt信号通路、PI3K/Akt/mTOR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
这些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促进了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并参与了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性。
5. 结肠癌的肿瘤微环境肿瘤微环境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炎症反应、血管新生、免疫逃逸等肿瘤微环境因素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和耐药性密切相关。
了解肿瘤微环境的变化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结肠癌干细胞标记物及其相关通路的研究进展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持续上升。
干细胞标记物及其相关通路作为结肠癌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研究进展对于结肠癌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结肠癌干细胞标记物及其相关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参考。
一、结肠癌干细胞标记物1. CD133CD133是一种常见的结肠癌干细胞标记物,它的高表达与结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CD133阳性的结肠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和分化能力,能够在体内形成肿瘤并导致转移,因此成为结肠癌治疗中的重要靶点之一。
2. Lgr51. Wnt/β-catenin通路Wnt/β-catenin通路是结肠癌干细胞中的一个重要信号通路,它的异常活化与结肠癌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Wnt/β-catenin通路能够促进结肠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增殖,从而导致肿瘤的快速生长和转移。
针对Wnt/β-catenin通路的治疗策略成为了当前结肠癌治疗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2. Notch通路针对结肠癌干细胞标记物及其相关通路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干细胞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
干细胞治疗主要通过干细胞的培养和植入来治疗结肠癌,靶向治疗主要通过针对干细胞标记物和相关通路的药物来治疗结肠癌,免疫治疗主要通过提高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来治疗结肠癌。
这些治疗策略的出现为结肠癌的治疗和预防带来了全新的希望。
结肠癌干细胞标记物及其相关通路的研究进展为结肠癌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是目前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干细胞的识别和分离技术仍不够成熟,靶向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仍难以保证等。
未来的研究仍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努力,以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为结肠癌的最终战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蛋白激酶C抑制剂的研究新进展吴静;杨睿;刘树业【摘要】Protein kinase C (PKC) is a group of phospholipid-dependent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s, which togeth-er with protein kinase A (PKA) and protein kinase G (PKG) constitute a superfamily of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AGC. PKC includes classic PKC, novel PKC, atypical PKC and some members of kinase associated with PKC (PRK). PKC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mammalian tissues and cell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biological role in growth and metabolism,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cells. A series of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variations of multiple cells,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seases are related to the abnormal expression of PKC. Therefore, designing and searching for efficient PKC inhib-itors have very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ynthesis of many kinds of effective drugs and treatment of a variety of clinical dis-eases including cancer, cardiovascular, and hypertension, et al.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n PKC inhibitor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s have reported many kinds of effective PKC inhibi-tors, and analyzed their function site, mechanism, clinical trial data and so on. The discovery of these PKC inhibitor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tructural analysis of PKC and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So in this paper, the efficient PKC inhibi-tors are summarized.%蛋白激酶C(PKC)是一组磷脂依赖性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与蛋白激酶A(PKA)和蛋白激酶G (PKG)共同构成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GC超家族.PKC包括传统型PKC、新型PKC、非典型PKC和与PKC相关的一些激酶(PRK)成员.PKC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组织和细胞中,对细胞的生长代谢、增殖分化等起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研究表明,多种细胞的变异和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PKC的异常表达有关.因此,设计和寻找高效的PKC抑制剂对于多种有效药物的合成和临床上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治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关于PKC抑制剂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大量文献报道了多种有效的PKC 抑制剂,并对其作用位点、作用机制以及临床试验数据等进行了分析.这些PKC抑制剂的发现对于PKC的结构分析和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这些高效的PKC抑制剂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天津医药》【年(卷),期】2016(044)001【总页数】4页(P114-117)【关键词】蛋白激酶C;酶抑制剂;胰蛋白酶抑制剂;蛋白激酶抑制剂;肿瘤;综述【作者】吴静;杨睿;刘树业【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检验科 300170;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中心转化肿瘤学实验室;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检验科 3001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3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是由Nishizaka等于1977年首次发现的一组磷脂依赖性的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中,对细胞的代谢生长、增殖和分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1]。
PTEN、P13K的表达与结肠癌预后相关性研究的开
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结肠癌是恶性肿瘤中的一种常见类型,治疗和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PTEN和P13K是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键蛋白质,其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异常与肿瘤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然而,PTEN和P13K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与预后关系仍存在争议。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PTEN和P13K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联。
二、研究内容
1. 文献综述
通过对PTEN和P13K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深入了解两者在结肠癌中的表达特点和可能的预后机制。
2. 实验设计
本研究拟采用组织学方法,对结肠癌患者的肿瘤和癌旁组织中PTEN 和P13K的表达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两者表达与结肠癌预后的关联。
3. 数据处理和分析
将实验结果录入Excel中,并使用SPSS等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标准差、t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探究PTEN和P13K在结肠癌预后方面的作用机制。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结果有望为结肠癌的预后评估和治疗提供帮助,为相关疾病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深入探究结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提供新思路和理论支持。
脾酪氨酸激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对浸润转移的影响的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和意义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都有较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尽管过去几十年来有关结直肠癌的研究成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目前我们对该肿瘤的具体发病机制仍然知之甚少。
除了已知的影响因素外,如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还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可能会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研究该肿瘤发生机制变得尤为重要。
脾酪氨酸激酶(PTK7)是一种磷酸化酶,其过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有关。
在许多肿瘤细胞株中,PTK7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据报道,PTK7可以刺激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脾酪氨酸激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对浸润转移的影响,有望为设计新的靶向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2.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脾酪氨酸激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联,并研究其在结直肠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探究其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3.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具有结直肠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和分析。
(2)研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PTK7的表达情况,并通过Western blot和PCR等方法进一步确定其表达水平。
同时,通过细胞培养和体内实验等方法,研究PTK7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生物学特性和对浸润转移的影响。
4.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能够明确PTK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和作用机制,并进一步确定其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这有望为今后设计更加有效和定向的癌症靶向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pkc基因名PKC基因(Protein Kinase C gene)是一种编码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 C)的基因。
蛋白激酶C是一种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分子,在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PKC基因在细胞信号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PKC基因编码的蛋白激酶C是一种酶类蛋白质,在细胞内通过磷酸化反应调节其他蛋白质的功能。
它能够响应细胞外的信号,从而调控细胞的生理活动。
PKC基因家族包含多个亚型,分别在细胞的不同位置和不同信号通路中发挥作用。
PKC基因的发现源于对癌症的研究。
在癌症细胞中,PKC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这与细胞的异常增殖和转移有关。
因此,PKC基因被认为是癌症的潜在治疗靶点。
研究人员通过针对PKC基因的干扰,成功抑制了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能力。
除了癌症治疗,PKC基因还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心脏病的治疗中,PKC基因参与了心肌细胞的保护和修复过程。
研究人员通过激活PKC基因,成功促进了心肌细胞的再生,并改善了心脏功能。
PKC基因还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PKC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该疾病的发生有关。
研究人员通过调节PKC基因的表达,成功改善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并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PKC基因的研究不仅在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还对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研究PKC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信号传递的原理和细胞内分子的相互作用。
总结起来,PKC基因编码的蛋白激酶C在细胞信号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参与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等生理过程,并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PKC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细胞生物学的奥秘,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PKC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Midkine与uP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结肠癌是世界性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近年来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虽然现有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已经较为成熟,但结肠癌的预后仍有很大不确定性,这一点有赖于不同的患者间的肿瘤生物学差异性。
因此,对结肠癌的生物学机制进行研究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目前研究表明,Midkine(MK)和脾脏酯酶原激活物(uPA)是结肠癌细胞中的两个重要生物标志物。
二、研究意义MK是一种小分子的肽,它催化细胞外基质组蛋白纤维的降解,并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
研究表明,MK的高表达和结肠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uPA是一种蛋白酶,它可以催化纤溶酶原生成纤溶酶,从而促进肿瘤细胞浸润、侵袭及恶性转化。
在结肠癌组织中,uPA的表达与肿瘤侵袭和转移具有相关性。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MK和uP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该肿瘤生物学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结肠癌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1. 收集结肠癌患者的肿瘤样本,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K和uPA的表达情况。
2. 分析MK和uP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 探究MK和uPA的表达对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影响。
4. 利用动物模型,探讨MK和uPA在结肠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四、研究进展目前已有众多文献报道了MK和uPA在结肠癌中的作用,证明了它们在结肠癌生物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此外,已有研究证明通过调节MK和uPA的表达可以减缓结肠癌的发展,为该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但是,目前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体外实验层面,对于其在体内机制的探讨还需加强。
《结肠癌患者血清中TPS、OPN与CE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引言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是提高结肠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肿瘤标志物检测是诊断和评估结肠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篇文章将就结肠癌患者血清中TPS、OPN与CE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二、TPS、OPN与CEA的概述1. TPS(组织蛋白酶D)是一种溶酶体半胱氨酸蛋白酶,在肿瘤细胞中具有降解细胞外基质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迁移等作用。
2. OPN(骨桥蛋白)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具有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等作用。
3. CEA(癌胚抗原)是一种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广泛应用于结肠癌等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和预后评估。
三、TPS、OPN与CEA在结肠癌患者血清中的检测1. 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对结肠癌患者血清中的TPS、OPN和CEA进行定量检测。
2. 检测过程:采集结肠癌患者血清样本,进行预处理和标准品制备等步骤,然后进行ELISA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四、TPS、OPN与CEA的临床意义1. TPS:TPS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升高,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转移密切相关。
血清中TPS水平的升高可能提示肿瘤的进展和预后不良。
因此,TPS的检测有助于评估结肠癌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2. OPN:OPN是一种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因子,其血清水平与结肠癌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
OPN的检测有助于判断结肠癌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转移风险。
3. CEA:CEA是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在结肠癌等恶性肿瘤中表达升高。
CEA的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结肠癌,监测肿瘤的进展和复发,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
五、结论TPS、OPN和CEA的检测在结肠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检测这些肿瘤标志物,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预后,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肿瘤型M2丙酮酸激酶检测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价值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早期诊断CRC对于治疗有重大意义。
肿瘤型丙酮酸激酶(TU M2-PK)可能因肿瘤坏死或细胞转化而被释放入体液,通常以无活性的二聚体形式占据主要地位,故在体液中可被检测。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ELISA)检测结直肠癌患者68例,正常对照者82例,进行相关分析,评价血清TU M2-PK水平与结直肠癌分期,淋巴结转移、性别、年龄的相关性和对结直肠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
同时用化学发光法(LC)检测血清中CEA表达水平,两者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ROC曲线分析其作為结直肠癌诊断指标的临床价值。
本文实验提示血清TU M2-PK检测对早期诊断结直肠癌、判断临床分期、浸润转移,评价预后有重要意义。
其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CEA,对结直肠癌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两者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CRC的诊断率,可以作为一项新型的结直肠癌肿瘤标志物应用。
标签:TU M2-PK;结直肠癌;ELISA;CEA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
目前发病率位于我国恶性肿瘤的第四位,全球发病率仅次于肺癌、乳腺癌,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三位[1]。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逐年上升趋势。
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是糖酵解途径的一个关键酶,多以二聚体和或四聚体形式存在于不同的组织中,根据肿瘤代谢活动的需要,两者可进行相互之间的转化[2]。
肿瘤型M2-PK可能因肿瘤坏死或细胞转化而被释放入体液,通常以无活性的二聚体形式占据主要地位,故在体液中可被检测[3]。
肿瘤型M2-丙酮酸激酶(TU M2-PK)可用于肾癌、胃肠道肿瘤、乳腺癌等的筛查、诊断及跟踪治疗,其价值得到临床的充分肯定[4-5]。
近几年的大量科学家研究发现,肿瘤M2型丙酮酸激酶(tumor M2 pyruvate kinase,TU M2-PK)在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外周血中呈明显高表达,并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6]。
【疾病名】结肠癌 【英文名】cancer of colon 【别名】colonic carcinoma 【ICD号】C18.9 【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 1.病因研究进展 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COX-2及VEGF:环氧合酶(COX)是催化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的关键酶。COX-2是膜结合蛋白,存在于核膜和微粒体膜,包括2种同工酶:COX-1和COX-2,二者有60%同源,核心序列有70%同源,尤其有催化活性的氨基酸位点在COX-1和COX-2高度保守。COX-1和COX-2在表达调控及定位分布方面有明显不同:COX-1被认为是“看家基因”,COX-1存在于许多组织中,包括胃、肾脏组织和血小板。COX-2被认为是“早期即刻基因”,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虽然有些组织如脑、肾、妊娠后期的胎盘表达COX-2,但多数组织内检测不到,只有当细胞受到刺激才能迅速诱导表达COX-2,参与各种病理生理过程,包括炎症、发热、疼痛等。近年的研究发现人类多种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组织中均有COX-2的高表达。COX-2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①刺激细胞生长;②抑制细胞凋亡;③刺激新生血管形成;④与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有关;⑤通过催化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而影响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局部免疫功能等。大量研究表明,COX-2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增加,如舌和口腔的鳞状细胞癌、宫颈癌、非小细胞肺癌、鼻咽癌、乳腺癌等。研究表明,COX-2与癌前病变进展相关,可能是癌前病变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提示选择性COX-2抑制剂可能抑制结肠癌的发生发展,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 VEGF,又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40kDa-45kDa的分泌性糖蛋白,由于mRNA剪接的不同,人体细胞分泌5种多肽。大量的研究认为VEGF是刺激肿瘤血管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肿瘤细胞分泌该因子,可诱导肿瘤血管的生成,与瘤组织的生长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VEGF表达水平较低,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在炎症和肿瘤时,可出现VEGF的过量表达,VEGF在许多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与肿瘤的浸润与转移有关。国内研究表明VEGF在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表达量很低,在结肠黏膜发生病变时,VEGF的表达量增加,并且与疾病的进展呈正相关,提示VEGF可以反映结肠黏膜的病变,为结肠癌高发区高危人群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分子指标,并有可能成为临床干预与治疗的新靶点。 (2)Stat5b/Survivin信号转导通路制:JAKs/STATs信号转导通路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关系密切,该通路异常活化可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恶性转化。其重要成员Stat1、Stat3、Stat5在人类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乳腺癌以及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组织与细胞系中异常表达或活性改变,提示STATs成员调控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其重要成员Stat5在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Stat5包括Stat5a与Stat5b两种异构体,结构上具有93%的同源性。近年研究结果证实Stat5与细胞恶性转化密切相关,其中Stat5通过激活靶基因而诱导某些关键产物的表达来影响肿瘤的发生,重要的靶基因产物包括影响细胞凋亡的Bcl-2家族成员。Bcl-2家族包括抑凋亡和促凋亡两大类,前者包括Bcl-2、Bcl-xL、Mcl-1等,后者包括Bax、Bak、Bcl-xS等。Bcl-2与Bcl-xL是Bcl-2家族蛋白成员中主要的抑凋亡分子,它们通过其BH3结构域与Bcl-2家族中促凋亡蛋白形成异二聚体,调节细胞凋亡。bcl-x基因启动子上存在多个STATs结合位点,Stat5可直接与bcl-x启动子结合而启动转录。阻断肿瘤细胞中Stat5通路后,Bcl-xL表达下降,肿瘤细胞增殖受抑制并促进凋亡发生。但是Bcl-2家族成员并非是决定细胞凋亡与否的唯一因素,Survivin也是重要的细胞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在调节细胞凋亡方面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抑制细胞凋亡,另一方面调控细胞有丝分裂。同时Survivin表达依赖于细胞周期正常运行,阻断细胞G1-S期,可以抑制Survivin表达。有研究应用Stat5b反义寡核苷酸转染结肠癌细胞系HT29,阻断其内源性Stat3信号转导通路,Stat5表达与活性下调,凋亡细胞增加,cyclin D1与Survivin表达下降,但是Bcl-2与Bcl-xL变化不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阻断HT29细胞中Stat5通路后,失活状态的Stat5不能与Survivin启动子结合,从而抑制Survivin表达,细胞出现凋亡。 【诊断研究进展】 1.辅助诊断检查进展 (1)实验室检查进展: (2)特殊检查进展: ①CT结肠成像:结肠癌原发病灶大体形态学表现分为溃疡型、浸润型和肿块型,与结肠镜、手术结果一致。溃疡型的CT结肠成像特征表现为肿瘤周边呈不规则的环行隆起或多结节状、凹凸起伏,中心呈不规则凹陷,中心区域较周边隆起略灰暗,参考2D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可测量肿瘤大小及溃疡中心凹陷深度与溃疡口部宽径。浸润型CT结肠成像可见环肠壁部分或全部生长的多结节形态不规则的肿块影,肠腔明显狭窄,部分呈细小间隙通过,结合2D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图像可见肿瘤沿肠壁生长,肠壁增厚侵及浆膜层。肿块型在CT结肠成像腔内呈息肉状或无蒂菜花状突向腔内,形态多不规则,其中心密度较高,而周缘呈环状暗带,肿瘤周围可有散在的子结节。借助CT 2D图像可观察结肠癌周围浸润、淋巴结肿大和远处转移等情况。 结肠癌中约5%可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病灶,有时肿块引起梗阻妨碍内镜评价他近端的情况,CT结肠成像检查对评价同时性病灶所在的位置以及结肠周围情况十分有效。另外,对梗阻性癌肿、放射性狭窄病例均会妨碍结肠镜检。有报道结肠镜检失败病例CT结肠成像均可提供高质量图像以供研究,但对于完全梗阻病例应慎用,因为这种病例肠道清洁是禁忌症。 局限性CT结肠成像诊断结肠癌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观察黏膜的颜色改变,缺乏组织特异性,如除借助于轴位图像可以明确脂肪瘤的定性诊断外,尚难对其他病变做定性诊断;对浅表型的病变和黏膜下浸润为主的病变显示差;影响病变检出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的干扰因素较多,如肠道准备,扫描参数等;无法进行活检和治疗。 ②X线、内镜及超声联合诊断:直乙肠交界处为位于第3骶椎前方,乙状结肠近直角与直肠相交处,是结肠中最狭窄处,X线称为Rossi收缩环。该处X线检查极易误诊、漏诊。而内镜则把乙状结肠螺旋形黏膜皱折做为分界线,其下黏膜紧贴肠壁为直肠,其上为乙状结肠。因其位置距肛门约15cm以上,指诊多不能触及。 直乙肠交界处结肠癌为常见结肠癌,有文献报道:乙状结肠及直乙肠交界处结肠癌占结肠癌27.8%。临床可分早期及进展期包括(浸润型、溃疡型及增生型)。病理可为腺癌、黏液癌及未分化癌。按照1984大肠癌临床分期可分为:DukesA期、B期、C期和D期,其中根据癌肿浸润深度把A期又分A1期、A2期、A3期,根据淋巴结转移范围把C期分为C1期、C2期。临床早期多表现为排便习惯与便性状改变为主,如便中带黏液、脓及血。腹部隐痛,指诊多无异常,晚期可出现肠梗阻症状及全身症状如贫血,乏力消瘦等。指诊检查多无异常。 国内研究发现X线检查定性诊断准确性相对低,定性诊断率仅为68.8%(11/16),并且不能判定癌肿浸润深度及提供临床分期。误诊漏诊原因:钡剂一次注入过多,浓度过稠,遮盖细小病变;由于直乙肠交界处解剖学特点,压迫不良,黏膜显示不佳;操作医生对直乙肠交界处生理性狭窄的解剖特点认识不足等。 内镜检查对癌肿浸润深度及范围判定准确性较差,并且不能观察肠壁各层及肠腔外结构,故不能进行临床分期。 超声检查对结肠癌定性诊断准确性不高,对患者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多不作为首选检查。误诊原因:溃疡底部瘢痕组织与癌组织回声基本相同,易导致判断偏深;癌肿周围炎性水肿易导致黏膜回声减弱,层次增厚,检查所测量范围较实际偏大。 2.临床诊断进展 【治疗与预防方法研究的进展】 1.改良根3式右半结肠切除术 对于进展期结肠癌肿的根治性切除,现在一般都主张行清除到第3站淋巴结(主淋巴结)的根3式切除术,即从结肠各主干血管的根部切断,完整清除引流癌肿所在部位结肠的3组淋巴结。由于结肠癌有跳跃性淋巴转移的特点,当第1站淋巴结有转移时,常在第3站淋巴结也发现有转移,因而行根3式切除是必要的。但传统的根3式右半结肠切除术在肿瘤的整块切除、手术步骤、无菌术及无瘤术方面上不够完美。采取了改良根3式右半结肠切除术,安全可靠,更有利于对Toldt筋膜及胰十二指肠筋膜的完整切除和相关淋巴结的彻底清扫,减少了并发症,改善了预后。改良根3式右半结肠切除更深刻理解大肠的解剖和大肠癌的病理特点,做到首次对原发癌充分切除,切除足够的肠管及系膜是预防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环节。整块切除是肿瘤根治性手术的基本原则。由于右侧结肠的淋巴组织与供应右侧结肠的血管伴行,走行于右侧结肠的系膜内,因而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应将右侧结肠、右侧结肠系膜的前叶、融合成右Toldt筋膜和胰头十二指肠前筋膜的右侧结肠系膜的后叶、以及包在系膜前后两叶之间的血管淋巴组织行整块切除,使肿瘤组织不与留下的正常组织接触。改良根3式右半结肠切除术在传统术式的基础上沿右Toldt筋膜和胰头十二指肠前筋膜完整解剖,整体切除。改良根3式右半结肠切除术先向下(沿胰头十二指肠前筋膜)、后向内上(沿右Toldt筋膜)的解剖,手术解剖层次更清晰,手术步骤更流畅,进一步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传统根3式右半结肠切除是先离断右半结肠的分枝血管,后离断主干血管,而改良术式则是先离断主干血管,后分别离断各血管分支,更好的预防了肿瘤细胞经血液的转移,再加上沿右Toldt筋膜和胰头十二指肠前筋膜的完整解剖及整体切除,防止了瘤细胞的残留。传统术式是解剖部分右Toldi筋膜的同时分别切断回肠及结肠,然后完整剥离右Toldt筋膜和胰头十二指肠前筋膜,移除右半结肠,而改良术式则是将肿瘤、右Toldt筋膜和胰头十二指肠前筋膜等完整解剖,使整块要切除的回、结肠、肿瘤、淋巴、筋膜等完全游离后,再分别切断回肠、结肠,这样就防止了切断肠管后再去游离淋巴结及切断血管,减少了术中的污染机会,更加符合无菌术的手术原则。 2.右半结肠癌顺行性淋巴结清扫切除术 结肠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是消化器官肿瘤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根治性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65%以上,Dukes′A、B、C期分别为82.5%、63.6%、53.4%。但是,盲肠、升结肠是受肠系膜上血管支配,手术过程中不能损伤肠系膜上动、静脉和到小肠的分支,故右半结肠癌的根治术有顺行性淋巴结清扫和逆行性淋巴结清扫之分,而2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并不会有明显区别。从中枢向末梢方向的顺行性淋巴结清扫切除,尽管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无变化,但可根据不接触、隔离原则先处理血管根部作为首要操作。这对于避免或防止手术过程中肿瘤受到挤压而导致癌细胞脱落所形成的血道转移有重要意义。至于文献报道中未得出有提高5年生存率的结论,可能是与进腹后即在根部预先缝扎了肿瘤的支配血管有关。 因为逆行性淋巴结清扫切除术是将盲肠、回肠末端向左上牵引,切开白线后并由此部沿着Toldt的愈合筋膜向上分离,于后腹膜下筋膜(输尿管下腹神经筋膜)表面盖一宽纱布隔开输尿管、精索(卵巢)动、静脉后从根部结扎切断回结肠动、静脉,右结肠动、静脉以及结肠中动脉的右支。这样,肿瘤在反复遭受牵拉和挤压下,势必会促使癌细胞脱落进入门静脉,发生肝脏或其他远处转移。尤其是Dukes′B、C期的高危病例,更易导致肝转移性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