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底关系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22.16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平面设计中的图底关系作者:裴媛媛来源:《北方文学·下旬》2013年第01期摘要:图底关系一直是备受艺术家和心理学家关注的课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图与底的辩证分析,探讨了图与底关系的视知觉原理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图底关系格式塔视觉僵持一、格式塔心理学派对图与底关系的研究“图底”是一个术语,它属于心理学研究及视觉心理研究。
而它正式成为广泛应用的术语是来自格式塔知觉理论。
最近几十年来,人们饶有兴趣地发现,继“精神分析学派”之后,在西方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派——格式塔学派的一些基本观点,又被文艺批评界“引进”而来的,作为分析和鉴赏文艺作品的一个新的视角。
较早地将格式塔心理学说用于文艺研究并取得研究成果的是阿恩海姆,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分析了构成“形”的种种要素,其中谈到空间呈现时,他通过大量的绘画艺术品实例的剖析,在艺术作品特定的空间呈现中,有些因素会促使某些部分被视为处于底基上面的“图形” ,而有些部分则被视为图形下面的“底基”关系构成的分析,是创作实践和审美鉴赏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美学问题。
阿恩海姆曾认为:“图与底之间的关系,就是指一个封闭式的式样与另一个和它同质的非封闭背景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运用了视觉最基本的组织原则正负空间的表现。
二、图与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实例平面设计突出表现的是它的视觉元素,对其空间关系的理解可以说成是视觉元素与其反衬部分的关系,通常把视觉中心定义为图,而把它的反衬部分界定为底。
设计师充分发挥自由空灵的审美创造性,寻找新颖独特而富魅力的表现形式。
是来源于“相互排斥、相互统一”的这一物理学原理,而正是因为这种相互对抗性、这种矛盾而显示出艺术化同形的特殊魅力和视觉上的满足与快感。
正负形在我们生活中常被采用,例如:小孩子经常玩的拼图及智力游戏,和众所周知的道教太极八卦图形。
如荷兰画家埃舍尔穷尽其毕生精力,创作了大量具有哲理、数理的名作,为我们揭示了图底之间相互转换的奥秘,观者无不为他精妙的构思所吸引。
浅析建筑外立面中图底关系的视觉深度现象作者:陈琰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18期摘要:图底关系是视知觉的基础,在建筑外立面中作为“图形”和“背景”的视觉元素是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
本文用视知觉理论来阐述建筑外立面视觉深度产生的缘由,并对各种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以此启发建筑设计的新思维。
关键词:建筑外立面;图底关系;视觉深度一、图底关系理论图底关系其实就是指一个封闭面与一个与其同质的非封闭的背景空间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封闭的面被看做“图”,而未封闭的另一面容易看做“底”;处于较小面积的面称为“图”,较大面积的面称为“底”;质感较为硬的叫做“图”,相反看着柔软的被看做“底”;对于颜色而言,光波较长给人坚定结实的感觉,距离也较近,而光波短的常被看做“底”等等。
二、视觉如何感知到深度人眼睛看见的图案或者色彩,都是视觉图像自身反射的或是发出的光经过视觉系统最后落于视网膜的现象。
因为人有视知觉的简洁性和日常知识,所以人们知道自己的认知空间是三维的空间。
鲁道夫·阿恩海姆说过:“一个图示,要呈现出它的三维性,就必须被看做是三维情景的投射性图形,同时,这个三维情境所具有的结构要比一个二维情境所具有的结构还要简洁。
”阿恩海姆也说过“一个人目前所观看到的内容,只不过是他曾经观看过的内容的产物而已。
”所以,人们对于以往感知过的类似事物今日又重现的现象发生时,曾经的认知会影响人类的思想。
综上,视觉深度产生。
三、建筑外立面中的视觉深度变化3.1图底关系体现的视觉深度上文所述的图底关系构成多数在二维空间中产生,但如果我们从图底关系的概念入手探究其构成形式和组织形式时,就需要用到“深度”这一概念。
只是在二维空间的图底关系是一种力度较弱的深度。
当人们把一个或是一组视觉元素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作为图形的时候,已经把它们看作是在背景之上,而背景在图形下的并不是缺失的,而是延伸过去,将图形的区域补上,图形在前,背景在后,两者重叠,这其实已经在大脑中产生了空间维度的概念,只是这个三维的程度比较弱罢了。
图底变换下的西安摘要:本文以图底关系理论,由宏观到微观,由历史到现代,逐步分析西安这座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及历史演变,并以西安市旧城区内部典型街道——尚勤路为例,通过详细调研,分析西安传统街道的图底关系,进一步探讨应如何优化街道的空间关系。
关键词:图底关系理论;尚勤路;西安;旧城调研图底关系理论源于心理学中的视知觉研究。
以知觉的选择性作为基础,认为人们在观察形体环境时,被选择的事物就是知觉的对象,而被模糊的事物则是这一对象的背景。
城市空间的创造不仅是对建筑实体的研究,更是对空间虚体的研究。
图底关系理论,是将研究形态视觉结构的“图形”与“背景”理论应用于城市设计领域,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一、西安城市形态演变在我国,西安具有最早的建城史和最长的建都史,其特有的都城遗址和规模宏大的城市规划,使得西安在中国都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1、汉长安城在选址方面:长安城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央,如图1。
其特点为:1)虽以周礼为制,但因地制宜;2)城内按功能划分区域;3)实行封闭的闾里制度;4)集中市场;5)完善的水利系统;6)城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七座城市。
汉长安的图形由城墙划定感觉十分强烈,但城内功能划分由于尺度相去甚远故城市肌理并不明显。
2、隋唐长安城唐长安城的肌理十分清晰,街道尺度较大,不适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发展。
但在里坊小尺度的“底”的衬托下,东西二市及皇城给人以很强的“图”的感觉。
如图2。
其特点为:1)由“城”、“郭”、“苑”所组成;2)采用中轴对称的传统布局方法;3)重视利用地形,以高亢之坡地部署宫室庙宇,权贵府第,较低之地带则置市里;4)道路系统已较汉长安城更加规范;5)城内每一个方格即为一个坊,形成了街道一一坊一一院落组成的城市肌理;6)在水系与绿化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设计规划。
3、明清长安城明洪武三年扩建后的西安城重新修筑东城墙和北城墙,城内格局基本沿用了唐长安城皇城的格局。
洪武十三年和十七年,又先后修建了鼓楼和钟楼,形成了以钟楼为中心,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向外辐射,城坦四门相互对称的大格局,直至清末,西安城的格局再无大的变化。
图底分析理论的应用摘要:“图底分析”是现代城市设计处理错综复杂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旧城改造、小区建设的图面分析中应用广泛。
本文通过对图底分析方法内涵及格式塔心理学中“完形法则”的阐述,以青岛西部旧城区改造现状为例,用图底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部分街区改造后与原有街区肌理的不协调现象,并提出了作者的相关观点。
关键词:图底分析;青岛旧城区;旧城改造Abstract: The “figure and ground analysis” is a modern city design proce ssing perplexing city spatial structure is one of the basic method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widely used in surface analys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method of bottom and connotation of “ in Gestalt psychology Gestalt la ws “ elaborat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Qingdao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use of analysis method of analysis of some blocks and the original block texture does not coordinate a phenomenon, and put forward the author …s view.Key words: analysis of the bottom; the Qingdao old city; urban renewal18世纪的诺利地图带给我们一种精辟的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方法——它将墙、柱和其他实体涂成黑色,而把外部空间留白,从而将当时罗马市容及建筑物与外部空间的关系完全表达出来。
“图底”一词作为术语,来自心理学研究、来自视觉心理研究。
它正式成为广泛应用的术语是来自格式塔知觉理论。
作为知觉理论,它长期被美术学、设计学、形态学、建筑学、景观学、规划学、社会学应用。
如在平面设计中,会考虑图与底的对比与衬托的关系。
如在建筑学中,运用图底理论分析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关系。
图底关系对陈设设计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图底关系理论介入到陈设设计中,将为陈设艺术带来理论指导,也为陈设艺术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在“轻装修,重装饰”的今天,界面是淡化的,重视的是离开界面的陈设。
陈设相对于界面来说,有更强的视觉感知度,对形成空间气氛起到更大的作用。
可以把陈设看作是“图”,它由家具、织物、绿植、饰品等绘成,它是要表现的东西,位于画面前方。
而界面是背景,位于画面后方,并且界面是在一定的室内空间类型、室内空间风格样式下产生的,是在一定的地域文脉条件下产生的,所以说:陈设作为“图”,它以地域文脉为“底”、以不同室内空间类型为“底”、以不同室内空间风格样式为“底”。
“底”是“图”存在的环境。
陈设设计离不开环境,设计正确与否的论断,它的各种价值的鉴别与判定,也只有将它放到相应的环境中才能完成。
整个陈设设计的过程都要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一、陈设为“图”,以地域文脉为底陈设为“图”,以地域文脉为“底”,而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往往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下产生的。
北欧的陈设作为“图”是清新的、自然的,这与自然环境有关,因为整个北欧森林湖泊资源丰富,冰川造就了欧洲最后的原始景色,北欧地区自然和谐的景色随处可见。
北欧的设计师们很懂得从优美的大自然中获得设计灵感,设计作品表达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
老上海的陈设作为“图”是中西合璧的,这与社会环境有关,是特殊社会时期洋文化的延续。
二、陈设为“图”,以不同室内空间为底室内陈设设计根据使用性质不同可以划分为“住宅环境室内陈设设计”与“公共环境室内陈设设计”两大类。
这两大类中根据不同功能环境的划分,又可区分为共享空间陈设、私密空间陈设、餐饮空间陈设、购物空间陈设、办公空间陈设等等。
这一分析途径始于18世纪诺利地图。
它虽然貌似古典,但却仍然是当代城市设计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这个方法实际上是想通过增加、减少或变更格局的形体学来驾驶空间的种种联系。
其目标旨在建立一种不同尺寸大小的、单独封闭而又有序相关的空间等级层次,并在城市或某一地段范围内澄清城市空间结构。
正如学者罗杰所说:“一种预设实体和空间构成的场决定了城市格局,这常常称为城市结构组织,它可以通过设置某些目标性建筑物和空间,如“场”提供焦点中心的建筑和开场空间而得到强化。
”而表达剖析这种城市结构组织的最有效式工具就是“图底分析”,这是一种简化城市空间结构和次序的二维平面抽象,通过城市在建设时的形态意图便被清楚的描绘出来。
这一分析途径在诺利1748年的罗马实空地图中曾得到极好表达。
地图把墙、柱和其他实体涂成黑色,而把外部空间留白。
于是,当时罗马市容及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关系便合盘托出。
从图中我们看到,建筑物覆盖密度明显大于外部空间。
因而公共开敞空间很易获得“完形”创造出一种“积极的空间”一气呵成的整体特质;而在现代建筑概念中,建筑物是纯图象化的,独立的,空间则是一种“非包容性的空间”。
图底理论是对城市人类行为剖析的一种方法,是用来发现特定城市或聚落的人类聚居偏好的一种方式(图底是这种偏好在空间上的投影),是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最后形成设计的类型学的理论.作为建筑师,阿耳朵.罗西曾经从相对微观的角度研究城市图底和肌理,为自己的设计寻找了很多的依据和理由,国外的很多建筑设计理论都有浓重的城市意识,在外部空间的营造方面详细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是很相通的。
该理论进一步指出,当城市主导空间形态由垂直而不是水平方向构成时,要想形成连贯整体的城市外部空间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城市用地中,设计建造的垂直方向扩展的实体要素,很容易导致“大量不符合使用和娱乐用途的开放空间”,如在许多现代小区中,由于高层公寓的存在,建筑覆盖率很低,所以很难赋予空间以整体连贯性。
借用图底关系理论探讨高层标志性建筑设计策略
孙颖;董彬;殷青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论文首先从美学价值和增强城市地域文化两方面阐述了高层标志性建筑对于城市的意义,随后借助图底关系理论解析了高层标志性建筑背景的构成要素及特点,解析了高层标志性建筑成为“图”所具有的特征及层次性,最后再借用图底关系理论探讨了高层标志性建筑的创作步骤:对背景进行选取与解析;对建筑高度进行预判;根据预判结果选择相应的创作途径.最终得出结论:在建筑高度占有绝对优势时,主要采用进一步增强高度优势和多元化手段;在建筑高度与背景建筑高度相当时,主要采用拔高建筑高度、突出体量特质性和突出建筑冠部特质性三种手段;在建筑高度不占优势时,主要采用突出体量特质性和突出建筑表皮特质性两种手段.【总页数】5页(P28-32)
【作者】孙颖;董彬;殷青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2
【相关文献】
1.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边疆学理论探讨——云南大学专门史国家重点学科"史学高层论坛"系列讲座综述 [J], 黎志刚;田晓忠
2.借用图底关系理论探讨高层标志性建筑设计策略 [J], 董彬;贾铮
3.高层建筑长短桩复合地基技术应用及理论探讨 [J], 葛忻声;甄正
4.基于被动式理念的高层综合体建筑节能设计策略——以齐鲁创新谷某高层办公综合体为例 [J], 崔艳秋;陈正舒
5.高层住宅建筑结构的抗震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J], 刘璇;贾鸿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的整体形态所做的合理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田园城市:霍华德提出,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带形城市:城市各要素紧靠城市交通轴线聚集,必须遵循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的原则。
光明城市:柯布西耶提出的,这个城市有一个严格对称的网格状道路系统,两条宽阔的高速公路形成城市纵横轴线,他们在城市几何中心地下相交。
广亩城市:赖特提出的,每家每户占地一英亩,相互独立,它既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又结合乡村自然优雅的环境。
自然城市:是指在漫长岁月中或多或少地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
树形结构:对于任两个属于同一组合的集合而言,当且仅当要么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另一个,要么二者完全不相干时,这样的集合的组合就叫树形结构。
半网络结构:当且仅当两个相互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组合,并且二者的公共元素的集合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种集合的组合形成半网络结构。
图底关系理论:像这种把建筑部分涂黑,把虚空间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
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城市空间:是城市各种活动的载体,各种活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城市空间分布格局和运动过程。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或是指城市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的要素,在城市成长过程中,在城市地域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和在运营过程中的形态城市色彩:是指城市或某个城市片断的基调色彩,主要由建筑群的色彩混合而成.城市开放空间:城市中最有价值的待开放空间城市滨水区:城市中内陆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
希波丹姆模式:以棋盘状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的城市规划模式环境设施:指城市外部空间中供人们使用,为人们服务的一些设施建筑小品:一般以亭、廊、厅等各种形式存在,或单独设于空间中,或与建筑、植物等合形成半开敞空间。
解读建筑设计中的图底关系作者:连晓意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03期【摘要】图底关系理论作为艺术与视知觉的基础理论之一,广泛应用于设计艺术创作中。
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外立面的艺术形式,构成式样等因素依靠图底关系的理论法则得以传达。
恰当组织建筑外立面中的图底关系是建筑设计的关键,也是传达建筑创意,使建筑以其独特形式在周围环境中凸显出来的主要方法。
文章着重从图底关系法则的角度,在阐述对建筑立面设计中形式构成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建筑立面设计中潜在的图底关系法则并以此来指导今后的设计创作。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立面装饰;图底关系;形式构成【中图分类号】TU972 【文献标识码】A一、图底关系的概述(一)图底关系的基本概念在心理学中,将视觉中心与周围环境用“图”和“底”来表示,即“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通常指一个封闭式样与另一个和它同质的非封闭背景之间的“图底”关系。
图底关系原理是最基本的视觉组织法则,对艺术创作者构思和创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影响图底关系的要素分析1.面积在一定条件下,面积的大小影响图底关系。
面积较小的面易被看成“图”,而面积较大的面易被成“底”;而当图底面积相等时,两者的关系较模糊,图亦为底,底亦为图,图与底的关系易产生互换。
如平面教父福田繁雄的作品《Shigeo Fukuda》中,小面积的黑色腿部先于大面积的白色女人图形,被感知为图形,而白色女人图形则视为底。
而在其作品《日本京王百货宣传》中,白色腿形与黑色腿形面积相等,图底关系较模糊,两者关系易互相转化。
2.密度在一定的条件下,轮廓线内部及其外部周围材料质地的密集度的大小,会影响图底关系。
密度较小易被感知为“底”,密度较大易被感知为“图”。
如在福田繁雄的作品《蒙娜丽莎画像》中,随着条纹密度逐渐增大,手部在视知觉上传达的图形性更强,离观者的距离较近有凸起之感;而脸部和身体,随着条纹密度的减小在视知觉上传达的图形性较弱,离观察者的距离较远有凹陷之感。
浅析平面图形中的“图—底”关系表达作者:皮文君蔡克中来源:《工业设计》2019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图底共生图形产生的图底关系,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旨在进行图面与图底关系的研究中分析出更多理论依据。
通过本论文,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图面与图底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实际理论,设计出更好的视觉图形作品。
关键词:图底关系;图底共生;图形;平面设计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7-0087-021 图形的图底1.1 图形的“图—底”在远古时期,原始人未能形成语言及文字的传达,沟通都是靠一些简单的、相互熟悉的肢体动作作为交流的基础。
久而久之,当想要表达的事物逐渐复杂的时候,简单的肢体动作,便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的要求,这个时候就有一些图形上的表达。
人们开始通过利用一些石头,沙尘等工具绘制一些简单的图形,使大家明白其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图形便由此而生。
1.2 “图—底”共生图形图面与图底关系是最基础和最原始的视觉现象之一,在中国古代白勺《易经》和老子的《道德经》中,讨论了有关阴阳的概念、存在与否以及是非虚实。
并由此产生了太极和八卦等经典传统图样,非常值得后人考究。
在艺术设计形式中,张力的表现方式可以引起视觉的扩展,或者是图像在脑海中呈现的延伸感,同时增强视觉形象的动感效果。
利用定向张力的有效手段可以更好的刻画形态陛格[1]。
在现代设计美学中,为了增强画面视觉力场的形式,从不存在运动的地方观察到运动,这就是张力,这种张力是艺术设计形式效应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性质。
在太极图形中张力表现为定向运动的扩张感,这是一种静态的扩张,可以被视觉经验直接把握,不需要借助联想的手段。
在艺术设计形式中,张力的表现手段可以造成视觉上的扩张,也可以是意象性的延伸,同时可以强化视觉形象的动势。
在设计传达艺术图形时可以借助趋向性的动势张力这种有效手段[2]。
2 “图—底”关系的整体性认知在心理学中,将视觉中心与周围环境用“图面”和“图底”来表示,“所谓确定图底关系,判定哪些图形从背景中突出出来形成图面,哪些图形仍留在背景中作为背景的图底。
1 / 3
图底,连接,场所理论几乎所有的当代城市设计理论都会论及“图底关系”
理论,认为图底关系的好坏是判断城市外部空间成败的重要手段之
一。
Roger. Trancik在《找寻失落的空间》一书中说:
“图底理论系研究地面建筑实体(SoildMass;图,Figure)和开放虚体(Open Voids;
底,Ground)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在城市环境中建筑实体由于体量较大对人的视觉刺激较强通常成为人们知
觉的对象周围的空间则被忽视成为对象的“建筑”被称为“图”,被模糊的事物被称
为“底”。
Roger. Trancik在《找寻失落的空间》一书中说:
“图底理论系研究地面建筑实体(SoildMass;图,Figure)和开放虚体(Open Voids;
底,Ground)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每个都市环境中;实体与虚体都有一个既定的模式。
空间设计中运用图-底法,可以籍操纵模式实际形状的增减变化,决定图底的关
系。
而控制图底关系的目的在于建立不同的空间层级,理清都市内或地区内的空
间结构。
柯林罗与弗瑞德科特在《拼贴城市》也提到:
“我们来简要地集中关注一下传统城市典型的美德:
实体和连续网格,或者肌理,为它的对应情况———特定空间提供能量,随之而
来的广场和街道就作为一种公共释放的阀门,并能提供可识别的结构,而且重要的
是,起支撑作用的肌理或图底的丰富多样性。
2 / 3
因为,作为一种随机组织建立起来的连续建筑的场景,它并没有受到来自自我
完美或明显功能表现方面的巨大压力,而且由于有了公共立面的稳定作用,它可以
灵活地按照当地要求或当时所需来表现”。
鉴于“图底关系”理论中“图”与“底”可以相互转换、建筑密度较大的特点,结合
城市设计各分项项目的自身特征,我们认为,“图底关系”理论比较适合在以下项目
中应用:
1)2)3)对传统城市空间特征的解析旧城改造与更新项目。
传统城市(区)有很好的“图底关系”,在对其进行改造与更新城市商业中心或大
型商业步行系统。
商业中心一般布局在城市核心地带,地价高昂,的过程中,为了保持其空间特
色,延续其空间格局,有必要进行“图底关系”分析。
因建筑性质的原因,其层数不会太高,建筑必然会尽量向水平方向发展,导致极
高的建筑密度。
同时,为了加强城市各商业建筑间的相互联系,强化商业空间的活力,空间的连
续性较强,尺度也相对较小。
因此,“图底关系”理论大有用武之地。
如图13,重庆某区商业中心的城市设计,设计者为了获得空间的趣味性与丰富
性,同时配合商业步行系统的特点,将建筑与空间同时纳入考虑的范围中,建筑的整
体感比较强,除建筑外的剩余空间也得到了刻意的设计,从图形学的观点来看,建筑
和空间基本上可以互换,“图底关系”明显。
良好的城市户外空间与“图底关系”有一定的关联,但这种关联是弱相关。
在现代城市设计过程中,片面强调“图底关系”将导致新的城市问题:
1)拥挤的城市环境。
上面说了,要想获得“图底关系”,建筑密度必然会接近50%,通风、采光都受到
限制,这种以牺牲城市空地率为前提的方法显然不符合现代人居环境的要求。
3 / 3
2)交通拥挤。
现代城市讲究效率,高密度城区无法满足快捷交通的要求。
3)私密性受影响。
密度大固然可以被动地增加人们的接触机会,带来良好的邻里关系,但在一定
程度上却是以牺牲私密性为代价。
现代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人大多住在新城区,旧城区成为旅游和商业空间。
号称中国最具小资情调的云南丽江老城区也充饰着酒吧和招待所,商业氛围
远远超过了居住氛围。
事过境迁,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判断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所需求的
生活环境也不同,这直接影响到城市空间形态。
“图底关系”理论告诉我们城市(区)的虚空间同建筑实体一样重要,在进行城市
设计的时候,除了要设计好那些实实在在、有形的建筑实体外,同时还要关注实体
建筑外的虚空间。
空间应具有良好的界面,应有一定的确定性,空间应有宜人的尺度。
然而它并不是医治城市病态空间的万能药,片面地理解或是盲目地迷信都是
不可取的。
如何正确地认识“图底关系”理论,掌握城市空间的本质,是现代城市设计师的
重要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