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0个文言文实词练习一答案

120个文言文实词练习一答案

120个文言文实词练习一答案
120个文言文实词练习一答案

120个文言文实词

练习(一)答案

※1、爱

(1)名词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惠爱、仁爱)(2)动词

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给人恩惠)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喜爱)③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吝惜,舍不得)

④使六国各爱.其人(《六国论》)(爱护)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爱慕,欣赏)(3)形容词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吝啬)※2、安

(1)形容词

①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稳,稳定)

②谢庄遂安.(《冯婉贞》)(安全)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安定)(2)动词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安身)②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并序)》)

(安心)③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使……安定)(3)疑问代词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怎么,哪里)※3、被

读音一:bai

(1)动词

①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覆盖)②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遭受)(2)介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表示被动)(3)名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被子)读音二:pī,通“披”,动词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②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披散)※4、倍

(1)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违背,背叛)(2)副词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更加,倍加)

※5、本

(1)名词

①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狱中杂记》)(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②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草木的根)③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根本)(2)动词

亦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推究本源,考察)(3)副词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本来)(4)复合词,本心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

(指心的自然状态,天性)※6、鄙

(1)名词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边界,边远的地方)(2)动词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以……为边界)②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轻视)(3)形容词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鄙陋,见识浅,庸俗)※7、兵

(1)名词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兵器)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军队)

③故上兵.伐谋(《孙子兵法》)(战略战术)

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

(战争)(2)动词

左右欲兵.之。(《史记》)(以兵器杀人)※8、病

(1)名词

①君之病.在肠胃。(《扁鹊见蔡桓公》)

(重病)②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弊病,缺点)(2)动词

①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祭妹文》)(生病)②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担心,忧虑)③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使成病态)④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康》)(责备,羞辱)(3)形容词

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困苦)②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疲劳)※9、曾

读音一:c?ng,副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忆江南》)

(表时间,过去,曾经)读音二:zēng

(1)动词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增”,增加)(2)副词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表意外,竟然,居然)(3)名词

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治平篇》)

(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10、察

(1)动词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明察,了解)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考察和推举)

③徐而察.之(《石钟山记》)(细看)

④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看清楚)⑤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详审,细究)(2)形容词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答客难》)

(精明)(3)复合词:察察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皎洁的样子)

※11、朝

读音一:cháo

(1)动词

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朝见,朝拜)

②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史记》)

(拜访)(2)名词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②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③期年不听朝.。(《吕氏春秋》)(政事)(3)介词

坐北朝.南(《史记》)(对,向)(4)复合词:朝宗

江汉朝宗

..于海。(《尚书》)(水流归向)读音二:zhāo,名词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早晨)※12、乘

读音一:ch?ng,动词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冒着)②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

(驾,坐)

③乘.鄂渚而反顾兮(《涉江》)(升,登)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过秦论》)(趋,顺应)⑤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宋书》)

(凭恃,依仗)读音二:shang

(1)名词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一车四马的总称)(2)量词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辆)※13、诚

(1)名词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诚心,诚意)(2)副词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表肯定,确实,的确)(3)连词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14、除

(1)名词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台阶)(2)动词

①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去掉,除去)②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授予官职)※15、辞

(1)名词

①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狱中杂记》)(诉讼的供词)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命令)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口实)④君子疾乎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托辞,借口)

⑤《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

⑥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言辞,文辞)(2)动词

①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告别,辞别)②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推辞,不接受)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计较)(3)复合词:辞令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终莫敢直谏。(《屈原列传》)(应酬的语言,文辞)※16、从

读音一:cóng

(1)动词

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依顺,听从)

③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参与,参加)④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依傍,紧挨着)(2)介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由,自)(3)形容词

从.犯(从属的)读音二:zòng,名词

①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指堂房亲属)②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通“纵”,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17、殆

(1)形容词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危险)(2)副词

①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②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表测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18、当

读音一:dāng

①募有能捕捉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两者相抵)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抵御,抵挡)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占据,把守)④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判决,判罪)⑤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阻,拦)

⑥当.仁,不让于师。(《论语》)(承担)

⑦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主持,执掌)⑧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应当)(2)介词

①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表处所,对着,面对)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表时间,值,在,正在)(3)副词

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并序)》)(表必然,必定,一定)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表未来,将,将要)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通“倘”,如果)读音二:dàng

(1)动词

①惴惴恐不当.意(《促织》)(符合)

②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

(当作)(2)形容词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采草药》)(恰当,适宜)※19、道

(1)名词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道路)

②策之不以其道.(《马说》)(途径,方法)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风尚)

④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思想,学说)⑤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道理,规律)

⑥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道义)

⑦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意向)(2)动词

①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取道)②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

(走路,赶路)③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说,讲)

④故园谁道.有书来?(《南海旅次》)(料想)

⑤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称道)

※20、得

(1)名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心得,体会)(2)动词

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取得,获得)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具备)③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能够)④所识有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通“德”,感恩)(3)形容词

①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记王忠肃公翱事》)(融洽)

②此言得.之(《六国论》)(对,正确)

③意气扬扬,甚自得.也。(《管晏列传》)

(得意)(4)副词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必须,应该)(5)复合词:得无

①日饮食得无

..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莫不是)

②览物之情,得无

..异乎?(《岳阳楼记》)

(怎能不)※21、度

读音一:dù

(1)名词

①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计量长短的标准)③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制度,法度)③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气度,常态)④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论积贮疏》)

(限度)⑤常有大度.(《史记》)(度量,胸襟)(2)量词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次,回,个)(3)动词

①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谱写,创制歌曲)②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过)读音二:duó,动词

①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

(衡量)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推测,估计)※22、恶

读音一:a

(1)名词

①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指南录>后序》

(坏事,罪恶)②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

(坏人,恶人)(2)形容词

①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坏,不好)②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采草药》)

(丑陋)读音二:wù

(1)动词

①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憎恨,厌恶)②表恶.其能而不能用。(《赤壁之战》)

(嫉妒)③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狱中上梁王书》)(中伤)(2)形容词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耻)读音三:wū,疑问代词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怎么)※23、非

(1)形容词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并序)》)(不对的,错误的)

(2)动词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

(讥评,责难,认为不对)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无,没有)(3)副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除了,除非)(4)复合词

①非常

a.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鸿门宴》)

(不平常,意外事故)

b.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游褒禅山记》)(异乎寻常的,特殊的)②非独

臣之辛苦,非独

..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不仅)

※24、复

(1)动词

①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回来)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恢复)

③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回答)④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左传》)

(报复)⑤复.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

(通“覆”,覆盖,盖住)(2)形容词

①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

(夹层的,双层的)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繁复,重复)(3)副词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再,又,还)(4)复合词:复算而翁归,自与汝复算

..耳!(《促织》)

(算账,追究)※25、负

(1)动词

①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以背载物)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担负,承担)③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仗恃)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辜负,对不起)⑤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背弃,违背)

⑥久负.盛名(《后汉书》)(享有)

⑦废上之法制者,必负.以耻。(《管子》)

(蒙受,遭受)⑧通家尚负.责数巨万(《汉书》)

(亏欠,拖欠)⑨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覆盖)(2)名词

①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谋攻》)

(失败)②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谷梁传》)

(担子)(3)复合词

①负笈

北海炳春,少立志操,寒苦自居,负笈

..游学。(《晋书》)(背着书箱求学)②负荆

负荆

..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身背荆杖,表示认错,并甘愿受罚)※26、盖

读音一:gài

(1)名词

①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车盖,伞盖)②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张衡传》)

(器物的盖子)(2)动词

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

(遮盖)②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胜过,压倒)(3)副词

①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表肯定判断,原来是)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表推测性判断,大概)(4)语气词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用在句首,表假设)读音二:h?,疑问代词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通“盍”,何,怎么)※27、故

(1)名词

①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缘故,原因)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旧交)

③中原遂多故.(《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事故)(2)形容词

①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女娇·赤壁怀古》)(旧有的,原来的)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衰老)(3)副词

①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故意,特意)②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

(过去,从前)③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

(仍然,仍旧)(4)连词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所以)(5)复合词:故事

..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国论》)(旧例)※28、固(1)名词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险要的地势)(2)动词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巩固,安定)②秦数败赵军,赵国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坚守,安守)(3)形容词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固执,顽固)②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赤壁之战》)

(坚固)③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4)副词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本来,原本)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表让步,固然)③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表确然,实在)※29、顾

(1)动词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廉颇蔺相如列传》)(回头,回头看)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看望,拜访)③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关心)④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顾念,顾惜)⑤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

(看,视)⑥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顾虑,考虑)(2)连词

①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表转折,只,只是)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表反问,反而,难道)

(3)复合词:顾命

或受顾命

..于宣室(《讨武氏檄》)

(指天子遗诏)※30、归

(1)动词

①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女子出嫁)②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返回)③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归还)④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归属,归依)⑤众士幕仰,若水之归.海。(《赤壁之战》)

(归到一处,汇聚)(2)名词

法无异辙,殊途同归.。(《五灯会元》)

(归宿,结局)(3)复合词

①归化

吴必归化

..,可不征而定也。(《三国志》)

(归顺化从,归服)②归命

郡国莫不倾耳,望风归命

..。(《后汉书》)

(归顺,从命)③归宁

吾妻归宁

..(《项脊轩志》)

(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④归田

官中无人,不如归田

..。(《晋书》)

(辞官还乡)⑤归省

今朝归省

..见双亲(《东林语录》)

(回家探望父母)

高中常见120个文言实词详细解释

高中常见120个文言实词详细解释[河北省柴沟堡第一中学官方网站] 作者:周向阳收集来源:河北省柴沟堡第一中学官方网站录入:Admin 更新时间:2008-10-7 23:21:00 点击数:1040 【字体:】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完整版)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1爱: ①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译文:爱护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②喜欢,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 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③舍不得,吝惜,爱惜。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舍不得,吝惜)《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六国论》 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④爱慕,欣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 译文:我却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 ⑤恩惠。古之遗爱也(恩惠)《左传》 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 ⑥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 译文:却隐藏起来找不到,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⑦怜惜,同情。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怜惜,同情)《左传》 ★2安: ①安全,安稳,安定。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 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失街亭》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谢庄遂安(安全、安定、安稳)《冯婉贞》译文:谢庄于是安全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六国论》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②安抚,抚慰。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 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③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失街亭》 译文:距离山十里地有王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寨。 ④使---安。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⑤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赤壁之战》 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沛公安在(哪里)《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哪里)《陈涉世家》译文:燕子麻雀哪里知道大雁的志向呢? ⑥养生。衣食所安(养生)《曹刿论战》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3被 :读音一:bai:①被子(名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杨修之死》 译文: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上了。 ②覆盖(动词)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20个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

120个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吝惜) B.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静女》(隐蔽,躲藏)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爱慕、欣赏) D.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爱护) 1.【答案】B(A.爱护、C.爱惜,吝惜、D.喜爱、喜欢) 2.【安】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疑问代词,哪里) B.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动词,安定) C.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动词,安身、养生、享受)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形容词,安适、安逸 2.【答案】C(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安定的生活环境。) 3.【被】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动词,覆盖,蒙上)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动词,披散、散开) C.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仪。《柳毅传》(动词,同"披") D.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段太尉逸事状》(表被动) 3.【答案】D.(遭受) 4.【倍】下列各选项中选出与"事倍功半"中的"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通"背",背叛)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鸿门宴》(一倍)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副词,越发,更加,倍加) D.丧主即位,周室父兄子孙倍之。《穆天子传》(督péi,陪伴,伴随。) 4.【答案】B.一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A.通"背",背叛;C.副词,越发,更加,倍加;D.读péi,陪伴,伴随。 5.【本】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名词,根本、基础。) B.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原来。)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副词,本来) D.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本自为同义复词,本来。) 5.【答案】B.(动词,考察、推究。) 6.【鄙】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名词,边邑、边境。) B.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形容词,平庸、浅陋。) C.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滕王阁序》(敬辞,以示尊重对方。) D.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低贱) 6.【答案】C.(谦辞,谦称自己。) 7.【兵】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即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 B.草木皆兵。(名词,兵器) C.穷兵黩武。(名词,战争)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

18个文言虚词及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配套练习,附详细答案

120文言文实词 1、爱: 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例句: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 答案:?吝惜,舍不得,吝啬;?喜爱,爱护;?喜爱;?喜爱;?爱护;?喜爱。 2、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哪里,哪儿;⑥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例句: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⑷成语“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答案:??使……安定;?疑问副词,怎么;?疑问副词,怎么,哪里;?疑问代词,哪里,哪儿;?安稳,安定,安全;?安逸,安乐;?使……安定;?疑问代词,哪里,哪儿;?疑问副词,怎么/安稳,安定,安全;⑴安逸,安乐;⑵疑问副词,怎么,哪里;⑶疑问副词,怎么,哪里;⑷疑问副词,怎么,哪里/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3、被: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⑦音同“披”,披散,散开。 例句: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史记·屈原列传》)

文言实词及翻译120个

考纲规定的120个重点实词例句翻译 1、爱 ①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译文:爱护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②喜欢,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 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③舍不得,吝惜,爱惜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舍不得,吝惜)《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六国论》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④爱慕,欣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 译文:我却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 ⑤恩惠古之遗爱也(恩惠)《左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 ⑥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 译文:却隐藏起来找不到,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⑦怜惜,同情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怜惜,同情)《左传》 2、安 ①安全,安稳,安定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 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失街亭》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谢庄遂安(安全、安定、安稳)《冯婉贞》译文:谢庄于是安全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六国论》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②安抚,抚慰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③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失街亭》译文:距离山十里地有王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寨。 ④使---安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⑤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赤壁之战》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沛公安在(哪里)《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哪里)《陈涉世家》译文:燕子麻雀哪里知道大雁的志向呢? ⑥养生衣食所安(养生)《曹刿论战》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3、被 读音一:bai ①被子(名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杨修之死》 译文: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上了。 ②覆盖(动词)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译文:大雪越过南岭。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 ③遭受,遇到,蒙受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 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遇到)《荆轲刺秦王》译文: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④加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 ⑤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屈原列传》 译文: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读音二:pī,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分组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第一组】 1.①动词,爱护②动词,爱惜③动词,吝惜④动词,喜欢,爱好⑤通“”,隐藏 2.①形容词,安稳②形容词,安逸,舒服③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④疑问副词,怎么⑤使……安定 3.①蒙受,遭受②介词,表被动③动词,通“披”,披散④动词,通“披”,穿 4.①加倍②动词,通“背”,违背 5.①本来,原来②本源③树干④稿本,诗稿⑤根本⑥本着,按照 6.①边邑,这里用作动词,以……为边邑②名词,边远的地方③轻贱④浅薄,鄙陋 7.①军队,士卒②兵器③战争 8.①疾病②担心,忧虑③有病,患病④困苦不堪 9.①细看,观察②详审,细究③洁净的样子④察举,考察后予以推荐⑤看得清 10.①名词,朝廷②名词,朝代③名词作状语,在早晨④动词,拜访,拜见⑤动词,上朝,朝见11.①动词,通“增”,增加②副词,曾经③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竟”“却”④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12.①动词,乘坐②动词,登上③量词,辆④介词,趁着⑤古代兵车一辆叫一乘,这里用作名词,指兵车⑥动词,相连,相依 13.①连词,假如,果真②副词,确实③形容词,真诚④真诚的心意 14.①名词,台阶②动词,修治,整理③动词,任命官职④动词,清除⑤动词,逝去,过15.①动词,告别,辞别②动词,计较③道歉④名词,言辞,文辞⑤借口,理由⑥动词,告诉⑦文辞,这里指文学⑧古代的一种文体⑨言辞,这里指命令⑩动词,推辞,拒绝 16.①跟随②动词,参与③动词,依顺,听从④名词,通“纵”,特指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⑤介词,表示地点,相当于“自”“由”⑥使……跟从 17.①副词,大概②形容词,通“怠”,精神困倦而无所得③副词,几乎,近乎④危险 18.①面对,向②抵挡③符合④抵,相抵⑤在……时候⑥动词,主持,掌管⑦动词,占据,把守⑧应当⑨动词,判处⑩副词,必定,一定 19.①道路②动词,取道③名词,方法,途径④道义,正道⑤志向⑥说⑦这里指风尚⑧道理,规律⑨名词,主张,学说 20.①成,成功②获得,具备③与“无”一起,表示“莫非”“岂不是”④能够,可以⑤获得⑥契合,投合⑦必须⑧适宜,得当⑨动词,通“德”,感激 21.①估量,揣测②制度,法度③比较④越过⑤名词,思考,考虑⑥名词,限度⑦名词,计量长短的工具⑧名词,常态,容度⑨量词,次,回⑩动词,谱写 22.①不是②错误③没有④与“常”一起解释为“意外的或突如其来的”⑤与“常”一起解释为“特殊的”⑥副词,不⑦动词,反对,责怪 23.①恢复②副词,再,又③双层④助词,表反问语气⑤回答,回复 24.①载②使……承担③凭借,倚仗④违背,背弃⑤与“下”连用,意为“负罪之下,即受刑之人”⑤辜负,对不起⑦靠近 25.①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②名词,伞③超过,胜过④发语词,大概⑤句首语气词,表假设语气⑥通“盍”,何不⑦名词,车盖 26.①原来②形容词,旧,衰老③缘故,原因④特意⑤连词,所以,因此⑥交情27.①回头看②拜访③看见④顾念,顾惜⑤副词,只是,不过⑥看⑦反而,难道 28.①巩固②顽固③坚决④本来⑤固然⑥坚决,顽强⑦坚固⑧仍然⑨安守 29.①女子出嫁②被休回娘家③回去④归附,归属⑤回家 30.①诸侯国②国都,京城③地域,乡土④国家 【第二组】 1.①经过②超过③过失④犯错误⑤责备⑥探望,拜访⑦动词,过去 2.①什么②怎么,怎么样③副词,多么④哪里,何处⑤何故,为什么⑥通“呵”,喝问,缉查盘问3.①怨恨,仇恨②名词,遗憾 4.①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谓②为什么 5.①动词,担忧②名词,灾祸,忧患 6.①代词,代指人或事物,可译为“有的”②有时③倘若④有的人⑤或许 7.①动词,恨,痛心②名词,疾病③快速④强,这里指声音宏大⑤讨厌,憎恨 8.①动词,比得上,赶得上②等到③动词,推及④动词,达到⑤连词,和 9.①连词,如果②连词,即使③副词,就④副词,立即,马上 10.①副词,已经②副词,不久,以后③副词,既然 11.①临时的,代理的②动词,借③动词,凭借,借助④给⑤宽容⑥假装⑦名词,休假,假期12.①中间,指处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②间或,断断续续地③一会儿④秘密地,悄悄地,暗中,偷偷地⑤夹杂⑥离间⑦参与 13.①动词,看见②拜见③加在动词前,表被动④召见⑤动词,出现,显露⑥放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相当于“我” 14.①剖开,解剖②分开③排除,消除④理解,懂得⑤动词,解开,解下⑥消释 15.①接受②踏上,登上③就职,赴任④动词,担任⑤动词,到,前往⑥接近 16.①举起②举出,列举③动词,发动④任用,选拔⑤攻占⑥动词,升起⑦副词,全,尽17.①断绝②消失③副词,非常,极④气绝,死亡⑤横渡⑥动词,越过 18.①能够,可以②忍受③动词,胜任 19.①攻下②能够③动词,战胜 20.①名词,事物②似,像③种类,类别 21.①喜爱,爱惜②怜悯,同情 22.①更加②满,遍 23.①不要②不③没有谁 24.①明亮②视力③英明,明智④照亮⑤说明,阐明⑥第二 25.①里边,与“外”相对②通“纳”,接纳③皇宫④亲近⑤妻妾,宫女⑥名词,内心 26.①读“jī”,满一年②至,及③动词,约定时日④规定的时日,期限⑤动词,希望 27.①形容词,不平常的②特异,罕见③适宜的④珍贵的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⑥读“jī”,零数 28.①改变②贬谪③晋升或调动官职④动词,迁移 29.①请求②询问,请教③请允许我④邀请⑤问候 30.①困厄,处于困境②穷困③尽,走到头④极,尽⑤用尽

成语记忆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结合成语记忆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1.安: 安分守己:安,安守。安守本分规矩老实。 安土重迁:安:安心,习惯,安于。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 安居乐业:安:安于;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形容管理者把社会治理得很好。 安贫乐道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 安步当车: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安闲自得:安:安闲。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 安堵如故,安:安稳。指相安无事没有改变或十分安定。 相安无事:安:安稳。指彼此相处平安和睦,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 安身立命:安身:容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计将安出:安:怎么,怎样。如何制定计谋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2.爱: 爱不释手:爱:喜爱。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节用爱民:爱; 爱护。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爱惜羽毛:爱:爱惜,珍惜。羽毛:比喻人的声望。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行事十分谨慎。 爱才若渴:爱:爱慕。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爱财如命:爱:吝惜;舍不得。吝惜钱财如同吝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形容对钱财的贪婪、吝啬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3.被 泽被后世: 被:覆盖。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被褐怀玉,被,通“披”穿。褐,泛指粗布衣服。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 被发详狂:被,通“披”披散。披散头发,装作疯狂 聪明反被聪明误: 被:表被动. 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坑害

【高考必备】120个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

120个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1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欣赏) 6.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隐蔽,躲藏) 2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6.衣食所安(养生) 7.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3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4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5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单位) 6.此之谓失其本心(天生具有的) 7.本未倒置(树根,引申主次,先后等) 8.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6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7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8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9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徒(精明) 10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11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20个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

120 个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 A.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吝惜) B. 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静女》(隐蔽,躲藏)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爱慕、欣赏) D.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爱护) 1. 【答案】B(A.爱护、C.爱惜,吝惜、D.喜爱、喜欢) 2. 【安】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 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疑问代词,哪里) B.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动词,安定) C. 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动词,安身、养生、享受)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形容词,安适、安逸 2. 【答案】C(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安定的生活环境。) 3. 【被】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 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动词,覆盖,蒙上) B.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动词,披散、散开) C. 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仪。《柳毅传》(动词,同"披”) D. 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段太尉逸事状》(表被动) 3. 【答案】D.(遭受) 4. 【倍】下列各选项中选出与"事倍功半"中的"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通"背",背叛) 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鸿门宴》(一倍)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副词,越发,更加, 倍加) D. 丧主即位,周室父兄子孙倍之。《穆天子传》(督p在,陪伴,伴随。) 4. 【答案】B. —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A.通"背",背叛;C.副词,越发,更加,倍 加;D.读p&陪伴,伴随。 5. 【本】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名词,根本、基础。) B.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原来。) C.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副词,本来) D.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本自为同义复词,本来。) 5. 【答案】B.(动词,考察、推究。) 6. 【鄙】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名词,边邑、边境。) B.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形容词,平庸、浅陋。) C.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滕王阁序》(敬辞,以示尊重对方。) D.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低贱) 6. 【答案】C.(谦辞,谦称自己。) 7. 【兵】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120个精编汇总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隐蔽,躲藏)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陪郑(通“倍”,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即用兵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兵力十倍于敌时就包围它,五倍于敌时就进攻它,两倍于敌时就分化它,以造成绝对优势,然后将其各个击灭。和敌人势均力敌时有战胜敌人的能力,数量少于敌人时有骚挠(“逃”为“挑”之借字,训为“挠”)敌人的能力,力量弱于敌人时有避开敌人的能力。)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助词)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名词)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形容)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动词)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名词作动词)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名词)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形容词)

2021届高三语文备战高考120个文言实词汇总—实词81-90

81、素 【词义推导】 “素”的本义是“没有染色的丝娟”。“没有染色”说明是平时就是这样不加修饰的,故引申出“朴素”“素来,一向”等义。“真情”当然是“朴素,朴实”的,不需修饰的,所以说:信言不美。 【词义例释】 素,sù (1)名词 ①白色的生绢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孔雀东南飞》) ——十三岁就能织白绸子,十四岁就学习裁衣服。 ②白色的衣服,丧服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 ——流血到五步之远,使天下人都穿白色的丧服。 ③平常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平时与留侯张良交好。 (2)形容词 ①白色的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到了春冬季节,那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②朴素的,不加修饰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训俭示康》) ——大家都把奢侈浪费当作光荣,我心里却单单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 ③没有文采的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殽之战》) ——秦穆公穿着没有文采的衣服在郊外驻扎,面对着被放回来的将士痛哭。 (3)副词 ①表情态,空,白白地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那些正人君子啊,可不是白白吃饭的啊。 ②表时间,从来、一向、平素、素来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况且蔺相如本来就是地位低下的人。 【成语助记】 尸位素餐: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安之若素: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形容面对困境毫不介意,心情平静。 素不相识:素:平素,向来。向来不认识。 鱼传尺素: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 其他如:素昧平生我行我素素餐尸位训练有素 【迁移练习】 刘兰芝家教甚好,素()与人交好,十三能织素(),后嫁于焦仲卿,着素()衣,人皆爱之。焦母待其不好,常令其劳作不息。 【练习答案】 刘兰芝家教甚好,素(一向)与人交好,十三能织素(白色的生绢),后嫁于焦仲卿,着素(质朴,不加装饰)衣,人皆爱之。焦母待其不好,常令其劳作不息。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Ⅲ)楚悼王素闻起贤素:一向 (2018·全国卷Ⅰ)帝以芝(人名)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素:一向 (2018·浙江卷)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人名)素与令善,怜其冤死素:一向 (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素:一向 (2017·全国卷Ⅱ)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素:一向 (2015·四川卷)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素:朴素,淳朴 82、汤 【词义推导】 “汤”的本义是“开水、热水”。后特指“沐浴时的热水”“中药加水煎制而成的汤剂”(两者都需热水或开水)。开水当然“烫”,故又有“烫”义(后写作“烫”)。 【词义例释】

文言文中实词答题技巧

文言文中实词答题技巧 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根据义项之间的以上5种内在关系识记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及其例句翻译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3.被,读音一:bèi (1)名词,被子 外 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 ②遭受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②披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4.倍,bèi (1)动词 ①背向,背着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列传》) ——按照兵法,(布阵时)应当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 ②违背,背叛

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详解

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详解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1

高中语文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答案)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