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讲义测试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讲义测试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讲义测试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讲义测试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

第一节气象灾害

一、洪涝灾害

1.含义:洪涝灾害是因□01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02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主要影响因素及分布区

3.危害

(1)对生产、生活的危害:淹没□06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07基础设施,造成人员□08伤亡、□09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引发河流泥沙淤塞、□10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4.影响洪涝灾害损失的因素:灾害强度、□11人口密度、□12经济发展水平。5.我国洪涝灾害分布:东部季风区□13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山区。

1.判断正误。

(1)西北干旱区不会出现洪涝。(×)

(2)植树造林会减少洪涝灾害。(√)

2.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是()

A.内陆地区B.极地地区

C.沿海地区D.高山地区

答案 C

解析沿海地区地势低洼,易发生洪涝灾害。

3.读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说明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提示特点:东南多,西北少。

原因:我国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二、干旱灾害

1.含义:干旱是因长时期□01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02土

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03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2.旱灾分布

3.危害

1.判断正误。

(1)旱灾就是降水过少。(×)

(2)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旱灾。(√)

2.中国旱灾发生频率高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高低B.海陆位置

C.植被密度D.气候特点

答案 D

解析中国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降水不稳定、季节变化大。

3.旱灾一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吗?

提示不一定。旱灾主要是降水异常减少形成的。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发生频率也很高。

三、台风灾害

1.定义:在热带或□01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0212级以上。

2.结构:由□03台风眼、□04旋涡风雨区、外围大风区构成。

3.分布: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05高的海域。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06西北太平洋,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07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08夏秋季节。

4.危害

1.判断正误。

(1)台风是旋转的。(√)

(2)台风中心降水强度最大。(×)

2.下列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强烈发展的温带漩涡

B.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

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台风危害大

D.西北大西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答案 C

解析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漩涡;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台风危害大;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3.台风是否百害而无一利?试举例说明。

提示不是。台风也会带来一定的好处,如缓解旱情、降温消暑等。

四、寒潮灾害

1.含义:因□01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02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03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分布:北半球□04中高纬度地区的□05深秋到初春时节。

3.危害

(1)剧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06冻害。

(2)大风、大雪、□07冻雨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08输电线路等。

4.影响我国的寒潮:寒潮是我国□09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影响我国的寒

潮主要发源于蒙古、□10西伯利亚地区。,1.判断正误。

(1)寒潮主要发生在南半球。(×)

(2)我国南方地区不会发生寒潮。(×)

2.下列地区最容易发生寒潮的是()

A.华北平原B.海南岛

C.南亚地区D.四川盆地

答案 A

解析华北平原纬度较高,距寒潮源地近,易发生寒潮;海南岛和印度半岛位于低纬地区;四川盆地北部有秦岭、大巴山,对寒潮具有阻挡作用。

3.哪个季节寒潮对我国北方农业危害较大?

提示秋末冬初;冬末春初。

任务探究旱涝灾害

我国是旱涝灾害频发的国家。图一和图二分别为我国洪涝和旱灾分布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我国旱涝灾害分布有什么规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6月,图中A地易发生洪涝灾害。为什么?

(3)7、8月,A地易发生旱灾。为什么?

(4)B地旱涝灾害频发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成果展示](1)规律:旱灾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中的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方沿海,西南横断山区和云贵高原也有分布;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区等)。两者的分布都以东部季风区的平原为主。

原因: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旱涝灾害频繁。

(2)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带在6月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时间在一个月左右,降水较多。

(3)梅雨过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受高压控制,出现伏旱天气,降水少、蒸发强。

(4)一是引起土壤盐碱化,二是可能引发与旱灾有关联的蝗灾。

旱涝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

1.旱灾

(1)明确旱灾的本质是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降水相对□01平均状况少,而不是强调□02绝对量少;二是少到对□03生产、生活造成危害。

(2)形成旱灾的自然原因主要是□04气候异常,降水少。多发生在降水□05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地区。

(3)形成旱灾的人为原因主要是□06用水量大、水资源破坏等。

2.洪涝

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降水相对变率是降水平均偏差(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是衡量降水稳定程度的指标。右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等效频度分布示意图,下表为我国部分城市不同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据此完成(1)~(2)题。

城市4~5月7~8月全年

开封0.47 0.35 0.20

武汉0.27 0.56 0.19

(1)影响武汉和开封干旱等效频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B.气温

C.降水D.河流

(2)开封发生旱灾的最主要季节是()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科学思维

旱涝灾害成因的分析方法

第(1)题,读图可知,开封发生旱灾的次数较多。开封地处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武汉位于南方地区,降水量较大,发生旱灾的次数较少。第(2)题,读表可知,开封的降水相对变率在4~5月份最大,说明春季旱灾最严重。

[答案](1)C(2)A

提升运用能力

下图为某类影响我国农业的自然灾害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A.旱涝灾害B.霜冻灾害

C.生物灾害D.台风灾害

答案 A

解析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频发地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种灾害中只有旱涝灾害主要分布在这些地区。

2.图中等值线分布主要受()

①纬度影响②洋流影响③海陆位置影响④天气影响⑤地形影响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①④⑤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受海陆位置、天气、地形影响。

任务探究台风灾害

材料一1月4日5时,2018年第1号台风“布拉万”(194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诞生第3早的热带风暴)中心位于我国南沙永暑礁北偏西约255千米的南海西南部海面上。“布拉万”在菲律宾造成3人死亡和5.55亿比索的财产损失(约合1 090万美元)。

材料二下图为“布拉万”移动路径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西北太平洋海域是世界上台风最多的地方?

(2)材料中日期是否搞错了,隆冬季节也会有台风生成吗?

(3)为什么台风预报中总是说“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力”?

[成果展示](1)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广阔,受暖流影响,水温高,水汽供应充

足。

(2)没有错。热带太平洋洋面上冬季气温也很高,可以形成台风,但势力比夏季台风弱。

(3)台风中心为台风眼,盛行下沉气流,为无风区。而台风眼(中心)外围却是狂风暴雨区。

台风的分析思路

2017年第20号台风“卡努”于10月16日凌晨到上午在海南文昌到广东湛江市一带沿海地区登陆。据此完成(1)~(2)题。

(1)台风“卡努”带来的主要灾害有()

①风暴潮②地震③狂风④暴雨⑤沙尘暴⑥洪涝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⑥D.①②③⑤

(2)我国台风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是()

A.春夏多、秋冬少B.内陆重、沿海轻

C.春夏少、秋冬多D.沿海重、南方重

科学思维

台风的分析思路

第(1)题,台风会诱发狂风、暴雨、风暴潮、洪涝等灾害。第(2)题,我国台风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是夏秋多、冬春少,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很少。

[答案](1)C(2)D

提升运用能力

中新社东京2017年10月23日电超强台风“兰恩”23日在日本静冈县御前崎市附近登陆,经过关东地区向东北海上挺进。多地大雨、强风持续,已造成5人死亡。据此完成1~2题。

1.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不低于()

A.6~7级B.8~9级

C.10~11级D.12级

答案 D

解析台风中心附近持续风速可达12级以上。

2.有人说台风是一种“小面积受灾,大面积受益”的气象灾害。其“益”不表现在()

A.增加水量,利于捕捞B.解除或缓解旱情

C.增加水库蓄水量D.调节气温,降温消暑

答案 A

解析台风会产生狂风暴雨,不利于捕鱼,A项符合题意。

任务探究寒潮灾害

中央气象台2018年4月4日6时发布大风降温预报。受两股较强冷空气影响,4月4日至6日,全国大部分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将有大风降温。4月4日8时至6日8时,西北地区中东部、内蒙古中西部、华北西部、黄淮南部、江淮、江汉、江南中北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自北向南先后有6 ℃~10 ℃降温,局地降温可达12 ℃以上,上述大部分地区有5~7级偏北风。下图为全国大风降温预报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寒潮多发生在什么季节?为什么?

(2)此次寒潮对河北农作物的危害很大,为什么?

(3)为什么青藏高原和海南地区几乎不受寒潮的影响?

[成果展示](1)深秋到初春。此季节盛行偏北风,冷空气势力强,移动速度快。

(2)初春是农作物开始生长的季节,小麦返青,果树开花,大幅降温会对农作物造成一定伤害。

(3)青藏高原地势高,冷空气难以进入;气温低,降温幅度小。海南岛纬度低,冷空气难以到达。

1.寒潮的判断

(1)一般气温在一天(24小时)内□01降低10 ℃以上,各地标准有所不同。

(2)当天最低气温在5 ℃以下。

(3)伴随□02降温,有大风和雨雪天气。

2.寒潮危害的分析思路

(1)根据□03降温幅度判断寒潮的强度。

(2)根据降温预报图分析寒潮影响范围。

(3)根据寒潮发生的时间判断主要□04成灾区域。

(4)根据天气现象判断主要受灾体和应对措施。

(5)根据受灾区人口、经济状况判断损失大小。

央广网兰州2018年4月13日消息,寒潮来袭,甘肃低温冻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亿元。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此次寒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强冷空气南下造成的

B.强冷空气北上造成的

C.直接经济损失最大的产业是工业

D.空气移动速度慢

(2)代表寒潮过境时气温变化的曲线是()

A.甲B.乙

C.丙D.丁

科学思维

寒潮的分析方法

第(1)题,此次寒潮是强冷空气南下造成的,空气移动速度快;受寒潮影响,农业生产损失最严重。第(2)题,寒潮过境时,导致气温大幅度下降。

[答案](1)A(2)D

提升运用能力

2018年1月2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警报,强冷空气袭击我国大部分地区。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寒潮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暴发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B.寒潮影响的范围一般较小,此次例外

C.寒潮可能会引发多种自然灾害

D.寒潮一般只影响陆地,不影响海洋

答案 C

解析寒潮是冬半年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严重的季节是春秋两季,A项错误;寒潮影响的范围较大,B项错误;寒潮发生能够造成暴风雪、冰冻、冻雨、大风、风暴潮等多种灾害,C项正确;寒潮不仅影响陆地,也能影响海洋,D项错误。

2.受寒潮影响,华北地区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①大风、降温天气②暴雨频发③河运翻船④农作物遭受冻害

A.①②B.①④

C.③④D.②③

答案 B

解析受寒潮影响,华北地区出现大风、降温天气,①正确;华北地区暴雨天气主要发生在夏季,冬季华北地区可能出现暴雪天气,②错误;冬季华北地区河流结冰,且河流水量小,冬季河流不能通航,③错误;大风降温可能导致农作物遭受冻害,④正确。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102页活动]

思路点拨(1)阅读表格内容,分别读出干旱灾害和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和主要的省份。

(2)将提取的信息重新列表比较。

(3)找出重合的省份。

(4)比较时间的关联性。

成果展示 1.洪涝灾害和旱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见下表)

2.上述洪涝和旱灾发生地区有重合。一般有旱有涝,旱涝季节错开或相连。如山西、河南冬春旱秋季涝,重庆、四川春夏旱秋季涝。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举例说明学校所在县(市)主要的气象灾害。

2.查询最新的重大气象灾害,分析其成因和危害。

3.以我国某气象灾害多发区为例,分析该地气象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展示与评价

略。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探究点题号

洪涝灾害1、5、6、13(1)(2)、14

干旱灾害2、11、12、13(3)

台风灾害4、7、8

寒潮灾害3、9、10

一、选择题(共

目要求)

1.下列气候区易发生洪涝的有()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区②热带沙漠气候区③温带海洋性气候区④热带季风气候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洪涝灾害。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不易发生洪涝。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量较大,易发生洪涝。

2.我国春旱最为严重的地区是()

A.华北平原B.四川盆地

C.东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 A

解析我国春旱最为严重的地区是华北平原。

3.寒潮容易发生的地区是()

A.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B.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C.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D.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答案 A

解析寒潮是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的气象灾害,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加勒比海地区、大洋洲内陆和东南亚地区不易发生寒潮。

4.我国台风的生成地主要是()

A.西北大西洋海区B.北印度洋海区

C.西北太平洋海区D.南太平洋海区

答案 C

解析我国位于北半球,东濒太平洋。西北太平洋海区是我国台风的主要生成地。

雨涝是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的灾害现象。读我国雨涝灾害集中分布区图,回答5~6题。

5.图中我国雨涝灾害区面积较大的省区是()

A.河北、山西、河南B.辽宁、河南、江苏

C.湖北、浙江、安徽D.安徽、河南、江苏

答案 D

解析读图可知,我国雨涝灾害区面积较大的有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和湖北等省区。

6.关于图示雨涝灾害空间分布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②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暴雨集中③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较重④甲地6月份易产生雨涝,乙地7、8月份易产生雨涝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读图可知,我国东部地区雨涝主要位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大,夏季降水集中;东部平原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严重。甲地位于华北平原,7、8月份降水多,易产生雨涝;乙地位于江淮地区,6月份降水多,易产生雨涝。

下表是2013年8月某日浙江舟山某地某日气象观测资料。据此回答7~8题。

7.该气象灾害影响下的天气特点是()

A.狂风暴雨B.阴雨连绵

C.高温晴好D.寒冷少雨

答案 A

解析根据18时前后降水量可知,该自然灾害影响下,形成暴雨天气;根据风速可知,该自然灾害影响下,形成狂风天气。

8.该日影响该地区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B.寒潮

C.洪涝D.台风

答案 D

解析8月份,浙江舟山不会出现寒潮;降水强度大,不会是干旱;根据风速和气压变化可知,该自然灾害为台风。

2017年2月2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据此完成9~10题。

9.寒潮带来的危害有()

①影响出行②多发洪涝③农作物冻害④病菌、害虫滋生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答案 C

解析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使农作物冻害,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等。

10.寒潮天气有利于()

①污染物的扩散②温室大棚的花卉生长③羽绒服销量增加④生活用电、用气量减少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寒潮天气伴有大风,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不利于温室大棚的花卉生长,羽绒服销量增加,生活用电、用气量增加。

水分在地表结冰而不能渗入土壤,会使麦苗窒息或遭受冻害。为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中央气象台适时发布北方冬小麦受旱区适宜灌溉气象等级预报。下图是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某年2月20~24日的预报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影响图示地区适宜灌溉气象等级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B.气温

C.地形D.海陆位置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是否适宜灌溉主要取决于水分在地表结冰的程度,由此推断影响适宜灌溉气象等级的主要因素是气温。

12.可推断该区域该年2月前期遭受的主要气象灾害是()

A.寒潮B.干旱

C.洪涝D.台风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北方冬小麦受旱区需要灌溉,容易推断出该灾害是干旱。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下图为某年8月我国气象灾害分布图。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雨带推移示意图。

(1)据图概括某年8月我国各类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状况。(10分)

(2)根据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规律,说明某年8月华北地区和南方地区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8分)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一地理一次月考试题 莫旗一中高一地理组 一 .单项选择题(共34题,每题2 分.共68分,将答案填在后面的答题卡上) 1.不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是 A.河外星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2.太阳系中,距太阳最近的行星是 A.月球 B.金星 C .水星 D. 地球 3.下列太阳活动出现在色球层的是 A.太阳黑子 B.耀斑 C.日珥 D.太阳风 4.下列能源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 A.地热 B.核能 C.煤、石油 D. 潮汐能 5.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 A.0°B.23°26′C.66°34′ D.90° 6.下列关于太阳和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氮B.黑子、耀斑和极光都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C.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7年D.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是

光球层、色球层、目冕层 7.某地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一年中只有一天有太阳直射,该地位于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北极圈 D.南极圈 8.下列日期中,莫旗白昼最长的是 A.6月1日 B.7月1日 C.8月1日 D.12月22日 9.按气候统计标准划分,北半球的春季是 A.2、3、4三个月 B.3、4、5三个月 C.4、5、6三个月 D.5、 6、7三个月 10.121°E比东经120°E的地方 A.区时早 B.地方时早 C.一定晚日出 D.地方时晚 11.五带中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的是 A.南北温带 B.南北寒带 C.北温带和北寒带 D.热带和南温带 12. 夏至日这一天,下列地点白昼最长的是: A.哈尔滨B.北京C.上海D.广州 13.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的是:(虚线为原运动方 向,实线为偏转方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 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 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 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 =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 越小越偏东)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高中地理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测试题可以检测你一个阶段的学习,那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你都掌握了吗?接下来为你整理了高中地理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必修一测试题高中地理必修一测试题答案1~2.【解析】1.B 2.C 根据表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区为华北平原;乙为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夏季气温不会太高;由于云贵高原地处亚热带,冬季气温不会在0度以下。 3.【解析】答案选B 三角洲平原是流水沉积作用而成,高原面的沟壑则是流水侵蚀作用而成,沙丘则是由于风力搬运作用而成,他们都是由于外力作用而成。 4.【解析】答案选A。考查的知识点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其中,由于温度的变化,水的冻融,植物根系的生长等,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变成松散的碎屑物,这种破坏作用就是风化作用。 在风化作用基础上,流水、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作用。风化侵蚀的产物,经过外力搬运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形成沉积物。 5.【解析】答案选C。喀斯特峰林、孤峰平原地貌既有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又有流水的物理冲刷作用,它的形成条件是:石灰岩地

区;降水和热量条件比较好的地区。 6.【解析】答案选D。水滴石穿属于水蚀作用。应属于流水侵蚀作用。 7.【解析】答案选D。根据岩层向上弯曲可知,该地层为背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根据水、油、气的比重可知,水最大,油居中。 8.【解析】答案选D。题干中提到的两次余震,①发生在岛屿的西略偏北100千米海底,②发生在该岛正南约190千米海底。而且地震均发生在靠近两大板块界线的地方。综合以上的推理,尽管不知道该海沟的名称,也能作出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判断。 9.【解析】答案选C。两大板块中的印度洋板块较易判断出,亚欧板块较易误作太平洋板块。区分的方法为发生地震的东南亚地区,特别是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是亚欧大陆的延伸部分,从而作出亚欧板块的正确判断。 10.【解析】答案选A。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对考生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很高。具体考查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状况及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关知识。解此题,首先要明确这是一幅地球剖面图,其次从图中可知此剖面线经过亚欧大陆和南美洲,此时可以判断该剖面线经过太平洋和大西洋,为一个斜剖面。图中反映出的板块有亚欧、太平洋和美洲三个板块,注意六大板块中没有大西洋板块。 11.【解析】答案选C。本题考察板块的构成图的阅读能力。 12.【解析】答案选A。通过材料和图形把学生带入实际生活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概念:所谓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最重要)→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特点和优点: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而且节省人力、财力。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练习题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课后练习区·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以下天体与我们的视觉对应正确的是 ( ) A.星云---------一闪即逝 B.行星----------圆缺多变 C.彗星----------拖着长尾 D.月亮 ---------轮廓模糊 2.下列事物中,与“天宫—号”空间实验室不属于同—类的是 ( ) A. 太空中的人造卫星 B.“天宫一号”中的科学家不小心丢在太空中 的牙刷 C. 太空中的航天飞机 D. 拖着长尾的哈雷彗星 3.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①地球②河外星③天空中飘动的云④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亮小,地球带着月亮跑。”重温儿时的童谣,完成4~5题。 4.童谣中出现的天体属 ( ) ①太阳系②地月系③银河系④河外星系⑤总星系 A.①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 ④⑤ 5.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 )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6.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D.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7.与银河系处于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A.总星系 B.河外星系 C.太阳 系 D.地月系 8.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可见宇宙的范围尺 度取决于 A.观测时间的延长 B.观测位置的变化 ( ) C.观测空间的差异 D.观测技术的提高

地球 1 1 5.52 1年23时56分 火星0.11 0.150 3.96 1.9年24时37分 9.从表中可以看出四颗行星最接近的是 ( ) A.质量相近 B.体积接近 C.公转周期最为接近 D.平均密 度 10.材料中所反映的太阳系的部分行星,其绕日公转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下列分析不正 确的是 A.同向性一一各行星的自转方向都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同 ( ) B.共面性——各行星的公转轨道面与地球的公转轨道面近乎在同一平面 C.近圆性——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都为近似正圆的椭圆 D.各行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按一定规律绕日运转行其道,互不干扰 11.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一下,则 ( ) A.地球上将会被水淹没,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下 B.地表温度太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生物大分子,也就不会有生命物质 C.地球上将不会有大气 D.地球上将只有固态和晶体物质 12.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 有密切关系的是 ( ) 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②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 较适中 ③太阳光照条件稳定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 中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3.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颗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 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 (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二、综合题: 14.读下面“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回答问题。 A B C E F G H S D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1 本部分内容主要考点有: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 常见考点考法 运用等值线分布图(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考查地面状况对气温、气压的影响,以及对风向、风力大小及天气状况的影响。20l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9—10题以坐标图为切人点考查了热力作用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和相应的读图能力;提供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或表格数据、文字、坐标图等材料,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成因、分布规律、特征等的影响。20l1年高考福建文综10—12题通过提供北极地区等压线分布图的形式综合考查了风向判别、海陆分确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等;以图像或等压线分布图为载体,考查锋面或低压(高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特征。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5-6题、安徽文综第34题、北京文综第7题、广东文综第6题和天津文综地理部分lO—11题都侧重考查了锋面、低压、高压等主干知识和天气系统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常见误区提醒 通过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等削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重在理解大气逆辐射的意义;热力环流的成因要注意理解大气受热差异与气压差异、气流运动之间的关系;风向的判断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通过绘图的方法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利用读图分析法掌握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熟悉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并注意通过分析统计数据理解和掌握各气候类型的特征;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理解气旋和反气旋、各气压带之间、风带之间、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之问的异同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2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 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自转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②产生地方时差异;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1(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 1.某国际机构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西五区)主持视频会议,请中国的王教授在北京给远在非洲(西一区至东三区)的同行介绍经验。下列时段中,对三方最合适的是: A.华盛顿时间14:00~16:00 B.北京时间14:00~16:00 C.华盛顿时间2l:00~23:00 D.北京时间21:00~23:00 图1为“我国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图2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2一3题。 2.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昆仑站 B.中山站 C.长城站 D.南极点 3.昆仑站建成时,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图2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4.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 A.0°B.23°26′C.66°34′D.90° 5.夏至日这一天,下列地点白昼最长的是: A.哈尔滨B.北京C.上海D.广州 6.下列关于太阳和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氮 B.黑子、耀斑和极光都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C.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7年 D.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目冕层 某课外活动小组,分别观测了其所在学校旗杆日出时的影子OM和正午的影子ON之间夹角——∠MON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7~9题。 7.某校一年之内绝大部分时间∠MON接近直角,该校可能位于:

A.中亚B.西亚C.东南亚D.南欧 8.我国某学校,每年有两天不存在∠MON,该校可能位于的省区(简称)是: A.滇B.湘C.皖D.鄂 9.江苏某学校,在一个月内观测到∠MON发生了小一大一小的变化。该月是: A.3月B.6月C.9月D.12月 10.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火星的“左邻右舍”分别是: A.金星、地球B.地球、木星C.木星、土星D.水星、木星 11.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 A.金星B.月球C.太阳D.火星 12.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13.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是: A.夏季B.春节C.冬季D.秋季 14.地球内部的软流层分布于: 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地核 读右图判断15—17题(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15.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0°,30°E B.0°,60°E C.30°N,30°W D .0°,120°E 16.此时有两条经线两侧日期不同,这两条经线是: A.日界线,本初子午线B.0°,180° C.0°,150°W D.150°W,180° 17.此时北京时间和北极圈上日落的时间分别是: A.10时12时B.12时18时C.14时16时D.18时18时一架从上海飞往美国洛杉矶的飞机,日落时正好飞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此时北京时间是下午2点整,据此回答18~20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

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 一遥感(RS)-----获取信息 1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3 工作过程:目标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4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受限制少;提高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 5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获取信息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 组成: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 作用和优点:为用户提供---三维坐标、速度、时间 优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 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的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只能用肉眼观天象,看日月星辰。后来,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借助于射电望远镜,人们还探测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1)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2)类型:恒星、卫星、彗星、流星、星云、行星、人造天体(3)特征:物质的、运动的、独立的

①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蟹状星云是金牛座一团无定型的膨胀气体。 ②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行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③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行星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发亮。土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行星。 ④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的大小也差别很大,有的直径只有几千米大。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有星光闪烁的恒星 有明亮的行星 有圆缺多变的月亮 有轮廓模糊的星云 有一闪即逝的流星 有拖着长尾的彗星 有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 有形式各异、大小不一的人造天体

2、天体系统 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因此,对于每一级别的天体系统,地球都有相应的位置。 简言之: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

地球与月亮组成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天体。地月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 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构成太阳系。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 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银河系。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1 000多亿颗。直径为10万光年。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为3万光年。在银河系以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天文学家称它们为河外星系。银河星系和河外星系,统称为总星系。是目前知道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

精选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测试题完整版(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 1.在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分别是()A.银河系、太阳系B.河外星系、地月系 C.太阳系、地月系D.总星系、太阳系 2. 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A、氢气燃烧 B、氦气爆炸 C、核裂变反应 D、核聚变反应3.地球上温度适宜的主要原因是() A.日地距离适中B.太阳光照条件稳定 C.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D.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4. 12月22日,下列地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均为0o的是() A、北极点 B、北京市 C、广州市 D、南京市 5.下列地理现象中,由于地球自转而造成的现象是:() A、昼夜的交替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春夏秋冬的更替 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6.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升国旗的时间是根据日出的时刻而定的,下列日期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 A.5月1 日B.7月1 日C.8月1日D.10月1 日7.元旦这一天,太阳直射点: A.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B.在南半球但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D.在北半球但向南移动 8.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的时期是: A.春分日至秋分日B.秋分日至春分日 C.夏至日至冬至日D.冬至日至夏至日 9.当本初子午线与昏线重合时,北京时间为:

A .9月24日2时 B .6月22日8时 C .3月21日0时 D .12月22日12时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震,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回答5~6题。 10.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千米左右,岩层的断裂处位于: A .地壳中 B .上地幔中 C .下地幔中 D .地核中 11.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A .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 .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C .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D .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图为某地5月5日前后几天的天气变化资料统计图,回答7~9题。 12.这次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由: A .反气旋造成 B .气旋造成 C .冷锋造成 D .暖锋造成 13.这次降水的形成原因是: A .气流下沉造成 B .气流对流上升造成 C .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造成 D .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 14.此系统易造成: A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B .东北、华北地区的夏季暴雨 C .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D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图5为“某地天气系统和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2-14题。 15.关于乙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冷锋影响,气温将降低 B.受暖锋影响,气温将升高 C.受冷锋影响,气压将降低 D.受暖锋影响,气压将升高 16.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地区地质构造为褶皱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高考学习网:https://www.doczj.com/doc/c29813110.html,/dili/)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最全面最详尽

习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0000千米,经线圈长约40000千米 二、地球仪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N S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 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长度 ⑴同一经线圈上的两点,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这个经线圈上. ⑵出赤道外,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向较高纬度凸. ⑶晨昏线是大圆,处在晨昏线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 复习课二 地 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20°E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测试题

高一地理必修Ⅰ第四单元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道题2分,共52分) 1. 岩石圈是指() 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2.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A.太阳辐射B.重力能C.潮汐能D.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右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读图,回答第3题。 3. 该景观( )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北京时间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撞击月面, 据此回答4~5题。 4.撞击时,地球上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太阳直射点南移 B.赤道地区昼夜平分 C.北京白昼时间一年中最长D.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 5.嫦娥一号撞击月球所遗留的痕迹,未来将受到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流水侵蚀C.风力搬运 D.岩浆活动 6、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B、D代表的岩石分别是() A.侵入型岩浆岩、沉积岩 B.沉积岩、侵入型岩浆岩 C.变质岩、喷出型岩浆岩 D.沉积岩、变质岩 8.图中②表示的是 ( ) A.外力作用 B.变质作用 C.上升冷却凝固作用D.重熔再生作用 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9~10题。 9.下列地貌与①②③④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溶洞—①B.裂谷—②C.沙丘—③D.戈壁—④ 10.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 ( ) A.①B.②C.③ D.④ 11、右图表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原因,请判断图中甲、乙两 处分属何种岩石( ) A、岩浆岩和变质岩 B、变质岩和沉积岩 C、沉积岩和岩浆岩 D、沉积岩和变质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三明九中陈良豪 一、教材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的意义。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1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3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5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7 8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9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10 11 河外星系 1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3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 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5

1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7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8 19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21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 22 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3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4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 活动); 27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 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 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2

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知识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 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 河外星系 2、太阳系概况: 1)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2)行星分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公转运动: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地球——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存在生命的条件:①适中的日地距离→适宜的温度; ②适中的体积和质量→适宜生命的大气;③液态水。 4、★太阳辐射: 光、热;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大气、水、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5、★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 ②磁暴:扰乱地球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极光;④引发自然灾害。 6、★A自转: 1)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的自转周期 太阳日:24时→昼夜交替的周期 2)速度:①线速度: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②角速度:15°/h ③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南、北两极点 3)方向:自西向东。①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②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B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2)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 4)速度: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 5)二分二至的判断:①地轴北极倾向太阳时,夏至; ②地轴南极倾向太阳时,冬至。 7、★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晨昏线的画法(与南北极圈相切,经过圆心) 2)时差:24时区;国际日界线;时差的算法(例如下:)。 +8-(+9)=-1 → 北京比东京晚(少) 1小时 +9-(-5)=+14 → 东京比纽约早(多)14小时 3)地转偏向力:①南半球(左手):向左;②北半球(右手):向右;③赤道:无偏转 8、★公转的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 23°26′→决定着回归线的纬度 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N 0° S ①直射2次:南北回归线之间; ②直射1次:南北回归线上; ③直射0次:回归线至极点之间 赤道:昼夜差距最小,12-12= 0; ——永远为昼长12小时;夜长12小时。 两极:昼夜差距最大,24- 0=24。 ——极昼时,昼长24小时,夜长0小时。 ——极夜时,夜长24小时,昼长0小时。 冬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