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广东汕头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
然而,在广东汕头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1.基础设施问题。
许多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交通不便,水电供应不稳定等。
这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也限制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
2.生态环境问题。
汕头地区的农村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较为明显。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的污染治理、土地整治、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不正确处理所导致的。
同时,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3.人才流失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农村人口普遍面临着较大的生计压力,同时缺乏有效的就业岗位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不少年轻人都离开了家乡,去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对策建议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的交通、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条件。
这不仅可以提升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政府应该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同时,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推进土地整治和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和环保化,保护好农村环境和自然资源。
3.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政府应该引导和鼓励当地优秀学生回乡创业,通过为其提供政策扶持和专业技术培训等方式,实现良性循环,促进农村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综上所述,广东汕头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政府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培养创新人才,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同时,实现乡村振兴和再造。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深入分析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并提出一系列的优化对策,以期为农村环境的改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当前,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如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农村的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也相对缺乏,导致环境卫生状况不佳。
2. 环境卫生问题严重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卫生管理措施,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问题日益严重。
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畜禽养殖污染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的人居环境。
3. 生态环境破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部分地区过度开发、过度利用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屡见不鲜。
三、优化对策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建设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2. 实施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加强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推行污水治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措施。
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机制,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
3. 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严格控制农村地区的开发强度和资源利用强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同时,积极推进土地荒漠化治理、水资源保护、植被恢复等工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4. 发展循环农业与绿色产业推广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绿色产业,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农业污染。
鼓励农民种植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环保型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向绿色、可持续发展。
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通过开展环保知识宣传、举办环保培训等活动,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自觉参与到农村环境改善中来。
我国农村公路与桥梁工程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摘要:农村公路与桥梁工程建设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国农村公路与桥梁工程建设的现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农村公路与桥梁工程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探讨解决方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价值。
关键词:农村公路;桥梁工程;建设;现状;发展1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现状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是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1.1农村公路建设的历史背景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起步较早,但在长时间内发展缓慢,主要是受制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得到了迅速加强和重视。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农村公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2农村公路建设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农村公路里程、通达能力和运输效率等方面实现了较大的提升。
按里程计算,我国农村公路总长度已经超过了XX万公里,覆盖了绝大部分农村地区。
然而,尽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
由于农村地域广阔,地形复杂,不同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滞后,运输条件落后,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相对完善,但由于地域相对狭窄,存在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现象。
农村公路质量有待提高。
尽管农村公路的总里程不断增长,但一些农村公路的质量问题依然突出。
一方面,由于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限制,部分农村公路的设计、建设和维护标准存在较大差距,整体质量无法达到要求。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村级文化娱乐场所建设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其中,村级文化娱乐场所的建设成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些场所不仅可以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可以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接下来,将从几个角度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村级文化娱乐场所建设进行探讨。
一、文化娱乐场所的功能村级文化娱乐场所包括文化活动室、书屋、影剧院、体育场等多种形式。
这些场所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此外,这些文化娱乐场所还可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展览、讲座等,激发村民的创造力和文化自信心。
二、文化娱乐场所的建设意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村级文化娱乐场所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场所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通过文化娱乐场所的建设,可以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强村级凝聚力和社区意识。
此外,文化娱乐场所的建设还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源和人才进入农村,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娱乐场所的建设现状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村级文化娱乐场所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农村地区缺乏文化娱乐场所,村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同时,一些文化娱乐场所建设不够完善,设施陈旧,缺乏吸引力。
此外,一些农村地区缺乏专业文化娱乐场所管理人才,影响了场所的运营和管理。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村级文化娱乐场所建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政府对文化娱乐场所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加投入,改善设施。
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娱乐场所的建设,开展文化创意活动,吸引更多的文化资本进入农村。
三是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
五、文化娱乐场所的建设效果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村级文化娱乐场所建设,可以实现多方面效果。
首先,可以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娱乐水平。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探析—以宿州市为例摘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平衡问题突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共享改革成果,是我国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基于对三农的关注,本文以安徽省宿州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宿州市多个农村地区的实地考察,了解宿州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全方位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议;一、研究背景21世纪以来,党中央多次发布关于“三农”的文件,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时代已经来临。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可谓至关重要。
然而,在我国一些边远、特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已成为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全国大力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这些地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已成为该地区一个紧迫的发展薄弱环节。
因此,本文以宿州市安徽省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探讨宿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为促进宿州市等贫困地区的农村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国家共同富裕。
二、安徽省宿州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安徽省宿州市基本情况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全市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辖四县一区,总人口535万人。
相对省内其他市,地域范围相对较小,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人口少,产业分散,产业发展环境相对较差。
整体经济发展缓慢,人均GDP位于省内中下游水平。
(二)安徽省宿州市农村公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尽管宿州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总量有了很大增长,但长久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远低于合理水平,历史欠账巨大,同时,农村基础设施服务需求持续扩大,服务标准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的形势,影响和制约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问题、遵循原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问题;对策建议一、存在问题1.规划落实不到位。
很多村庄规划实际上只是为争取项目资金和应付工作,导致批量生产。
这种赶时间充任务的村庄规划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不科学、不实用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布局配置不合理。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配置不完善、不合理,利用率较低,导致资源浪费,是目前大部分农村的现状。
同时,由于部分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不合理,严重影村民响生产生活。
4.地方特色不突出。
部分村庄规划没有延续村庄原有的传统格局,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产业结构和建筑设计单调雷同。
编制内容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特色,建筑形态单调,缺少对传统建筑和街巷空间等具有农村地方特色元素的研究挖掘和保护利用。
5.资金投入不充足。
各级政府投入较少,造成规划资金缺乏;多数村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无力出资或不愿出资做规划。
在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阶段,财政投资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资金渠道。
6.规划研究不深入。
由于村庄规划费用较低,导致愿意从事村庄规划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专业水平较低,对村庄规划调查研究不深入、不到位。
从事城市规划人员关注重点和知识技能,与目前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需要存在一定偏差。
二、遵循原则1.遵循规律、规划先行。
遵循村庄建设发展客观规律,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应符合县(市、区)、镇(乡)编制的各层次城乡规划中的有关要求。
2.以人为本、产业为基。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把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起点和基点,根据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的发展基础和前景,调整优化村庄布局,以生产方式、生产规模、生产性质决定村庄的位置、规模和形态。
乡村振兴战略环境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532800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环境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应对策略展开研究,重点对乡村振兴战略环境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应对策略进行构建,主要包括加强农业农村“新基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的构建、加强农村金融投入多样性、加强内部人才的积极培育,旨在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应对策略出自于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角度,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度越来越高,而且对乡村振兴战略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三农工作中,乡村振兴战略属于重要战略部署之一,所以各级政府必须要对三农工作予以有效落实。
在农村社会中,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特点,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比较大。
因此,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应将自身的主导性地位发挥出来,并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积极渗透,争取与农村多元化发展需求相符,同时将脱贫工作的深度提升上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与达成。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一)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首先,农业水利和交通基础设施的长效管护机制较不完善。
目前,我国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的增长趋势显著,有效灌溉面积在节水灌溉面积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所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给予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转强有力的保证。
但是在实际上,一些农村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和交通设施在建设和管理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甚至“无人管”状态也经常发生。
其中,管护主体部门的职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养护维修队伍的专业性不足,很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维修效率。
其次,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优势,而且与农村文化建设、农村居民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电商平台可以为农产品供给提供极大的便捷,将农民收入、农业效益提升上来,并为农民的多元化消费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农村基础设施,是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
当前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农村发展最为突出的制约因素。
根据中共**县委办公室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XX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调研的通知》文要求,我局牵头组织了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畜牧局、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调研组,于XX年3月12日开始,对我县XX年末的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
具体做法一是由职能部门综合分析提供XX 年末我县相关基础设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二是由各乡镇在本乡镇的范围内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本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材料提供给我局参考,三是调研组深入有关部门和乡镇去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及建议。
在此基础上,调研组综合总结了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和我县所面临的形势,讨论提出了部分关于加强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XX年末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1、交通方面。
全县通车里程达到1867公里,公路网密度为0.85公里/万平方公里,按人口总数统计为61公里/万人。
其中一级公路7公里占0.36 %,二级公路36公里2%,三级公路34公里占1.8%,四级公路587公里占31.45%,等外级公路1293 公里占69.25%。
其中有油路140公里,水泥路48公里,弹石路579公里,实现60%的乡镇通油路,98%的行政村通弹石路,93%的自然村通公路,100%的乡镇和65%的村民委员会开通公交车。
全县境内“三横三纵”的公路主骨架和“连县、连乡、连村、连景”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2、农田水利方面。
全县现有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64座,小库塘2316件,水窖3.6万个,抽水站141座,机井155眼;“三面光”沟渠640多公里,占全县引水沟渠总长的35%,整修加固河堤14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2.7平方公里。
当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建议作者:谢建华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2期摘要:当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老化,给农村生产生活带来了影响。
目前我国对农村的基础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农村人员素质不高,水利工作者业务能力不强等方面给农村的水利工作带来了困境。
本文就这些方面的情况谈下我作为基层水利工作者的思考。
关键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当前农村水利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高度相关。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重要保障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虽然相比之前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但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与现阶段所要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很不适应,与当下所开展的美好乡村建设的需求相比差距更大。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目前导致我国农村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 大部分的农村缺乏基本的生活供水设施,农民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生活饮用水主要还是来自砖井、压井、虽然较多街道居民用上了自来水,但这些自来水也是来自地下钻井,只是相比较农户所饮用的地表水水质稍好而已。
无论是街道居民的生活用水,还是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水质都严重不达标。
因为饮水不安全所导致的各类疾病频发,饮水不安全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已成为阻碍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和谐因素。
1.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严重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现有的较大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数始建于20世纪60 要70 年代,而且普遍都存在着建设标准较低以及工程不配套等问题。
这也致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而至于那些农村较小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则由于使用年限较长,出现了一些损毁、老化等现象,导致了有些地区的农田灌溉得不到有效保障,工程防旱抗洪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时由于一部分地区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导致这些地区的农作物生产只能是靠天收,农作物生产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农民的收入缺乏有效保障,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
河南农业2021年第10期三、结论试验研究表明,喷施奈安“大力士”有机水溶肥对花生分枝数、根瘤菌数、果针数、饱果率、百果质量及每667 m 2产量均有显著提升,增加了种植户的经济收入。
在减施20%追肥养分量的情况下,花生生育后期未出现脱肥现象,并表现出一定的增产效果。
奈安“大力士”有机水溶肥具有一定的减肥能力。
同时,通过减施化肥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少土壤板结、降低环境污染、提升产品品质。
奈安“大力士”有机水溶肥在花生生产中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建议今后安排试验考虑在花生荚果膨大期增施1次,追施化肥再减10%,减少化肥施用量,进一步挖掘减施化肥的潜力。
土壤肥料与农田节水12(CK )14 02313 34013 50713 49113 54814 27812 79613 65213 60213 29113 5248476726472726460686265817168566870625865606326.027.028.032.028.422.025.026.028.029.026.096.098.097.097.097.294.096.093.093.095.094.2214218207216210164172174163177170394.0403.0396.0426.0400.6372.0370.0372.0367.0360.0368.22.00.00.01.00.62.00.01.01.00.00.82345平均12345平均2(CK )2 798.3192.02 606.30.0368.2河南农业2021年第10期TURANG FEILIAO YU NONGTIAN JIESHUI土壤肥料与农田节水2.宣传不到位。
虽然临泽县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进行了宣传,但大众的水法律意识仍然淡薄,容易被眼前的利益诱惑。
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让大众深入了解水法律法规。
3.水利违规案件处理不合理。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2)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农业基础设施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在农业生产完成的各个环节所使用的劳动材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的总和,按其内容可分为物质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两大类型.前者包括供应生产资料的产前环节的基础设施、生产农业初级产品的农业产中环节的基础设施、加速农产品流通的农业产后环节的基础设施;后者包括农业综合教育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科研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推广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政策及法规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信息方面的基础设施.不论是物质基础设施还是社会基础设施,其作用都是为了扩大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二者互为条件,互相补充,只有各方面基础建设综合发展,协调配套,相互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可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基础。
尽管如此,从全面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各地薄弱和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都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1。
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投资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2。
缺乏资产经营管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是实物管理和设备管理,目前还谈不上资产经营管理:其现状为:无偿服务,无偿供给,无偿消费;供给越多,需求缺口越大,实现扩大再生产就愈是步履维艰。
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导读:本文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为了全面了解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求对策,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议意见,我们于2004年3至4月,组织部分政协委员,采取听取有关部门情况介绍,深入青杠、大兴、健龙等地实地调查了解等方式,对我县农村公路、水利设施、供电、通讯和卫生、教育设施等情况开展了调查,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形成了调查报告。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村公路得到较大改观。
现有县道154公里、乡镇道169公里、村道763公里、社道1200公里。
1997年至2003年,硬化改造乡镇主干道80余公里、新修水泥公路220公里,实现了乡乡镇镇通水泥路和“半小时”交通。
农村村村通公路率100%,社社通公路率94.1%。
水利农机事业取得较好成绩。
全县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170处,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6座、小(二)型水库69座、石河堰229道、引用地下水74处、山平塘2402口、机井15处、机电提灌站363处,此外还有微型水利9525口,总蓄水引水能力10597万立方米,有效水量为7616万立方米。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建成盐井河水库1座,整治病险水库21座,治理河道、建设护城河堤15公里,改扩建水厂12座,改造电灌站20余处,推广农机新具2800多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3.9平方公里。
农村供电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2002年底,全县已完成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
目前,已建成35KV变电站6座,110KV变电站2座,220KV变电站1座,主变总容量为35.9万KVA,形成了以220KV 田家变电站为中心、相对独立的璧山电网。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和对策1. 引言1.1 新农村建设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经济结构逐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田水利建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田水利建设,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业稳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田水利建设还具有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意义。
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幅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逐渐成为关注焦点。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其建设水平,对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2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要性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小型农田水利是指在农村地区对小型土地进行灌溉、排水和保护的水利设施建设。
它是保障农民农田灌溉和生产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田产量、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可以提高农田灌溉效率。
通过建设灌溉设施,可以有效调节水资源的利用,减少浪费,提高农田灌溉水平,从而增加作物产量。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有利于农田排水排涝。
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排水排涝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可以有效防止土壤积水,保护农田健康。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还可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在农村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和雨水密切相关,建设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不仅可以增加农田产量,还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其建设水平,才能更好地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农田水利设施保障。
新时期农村发展模式现状问题和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发展成为了我国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新时期农村发展模式的现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土地流转问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和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越来越严重。
目前,土地流转虽然已经开展多年,但是仍然存在着土地流转存在难度大、流转周期长、流转规模小等问题,导致很多农村土地流转受阻,农村产业发展难以进行。
对策:政府应该通过宏观调控、优化政策环境、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等方式,解决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帮助农民更好地流转土地、发展产业。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虽然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硬件设施不完备、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服务不够便捷等。
对策:政府应该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户购买、使用农业信息化设备及服务,推动农业信息服务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发挥信息化在农业生产、销售、管理上的支撑作用,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农业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支持体系建设尚不够完善,农民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
一方面是各级银行对农村信贷投放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农民信用评级体系不成熟,难以评估其借款风险。
对策:政府应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推进农业金融发展,提高农民融资的接受度和信用评级系统建设,鼓励创新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融资成本,助力农业发展。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距离城市差距较大现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城市相较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例如,很多农村地区没有得到足够完善的道路、桥梁、通信、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村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对策:政府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尤其在道路、桥梁、通信、电力等领域加大投入,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帮助农民更好地开展产业,增加收入。
吉州区村庄绿化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为推进新农村建设,2009年起我区结合“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和“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要求,将村庄绿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新农村村庄绿化工作。
四年来,我区遵从适地适树原则,选择了区位条件、立地条件较好的五六十个自然村开展了村庄绿化建设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村庄绿化现状我区下辖6个街道5个乡镇,现有89个行政村,49个居委会,人口33.13万。
地貌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在100米以下,国土地总面积42490公顷,全区森林覆盖率为31.8%。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区的村庄绿化主要是由群众自发绿化为主,缺乏统一规划,栽植的树木零散,规模小,栽植随意性强,且品种规格不一,呈现出参差不齐,散乱混生的状态,其生态防护功能和景观美化效果十分低下。
自2009年开展村庄绿化工作以来,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区已实施五六十个自然村的村庄绿化工作,通过建设以乔木林为主体,乔、灌、草、藤共生,实施“点、线、面”的整体绿化,形成“以村庄庭院绿化为中心,村庄道路绿化为骨架,村内小景点绿化为亮点,村宅周边绿化为屏障”的新村庄一体化绿化新格局,实现“点上绿化成景、线上绿化成荫、面上绿化成林”的效果。
重点打造,连点成线,以线带面,打造了湖田、匏塘整村推进、村落连片示范点,伍家、温家、社上镇村联动示范点和石溪头综合示范点,其中水口村、社上新村获得“省级生态村”荣誉称号。
二、存在问题(一)群众绿化意识淡薄大部分村民对村庄绿化缺乏认识,总认为这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对栽后的花木随意破坏,特别是在绿化用地于个人生产,生活用地有矛盾时,往往对栽植花木进行恶意破坏;同时也有不少村干部对村庄绿化上不重视,有为难情绪存在,工作上处于应付思想,导致村庄绿化工作不到位,任务完成率大打折扣,(二)村庄绿化成效不突出大多数村庄注重进村道路和公共绿地绿化,四旁植树及群众庭院绿化没有实质性进展;村庄绿化的形式单一,树种单调,缺少乔木与灌木、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栽植密度不够,绿化的整体档次不高;多数村内空地绿化和围村林建设没有实质性进展。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赣县发改委 曾华宁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增
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在国家、省发改委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县农业基础设施
建设有了很大发展,较快地推动了我县农村经济的繁荣。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作为国家级
贫困县,我县经济基础比较落后,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极大地阻碍了农村经济
的快速发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改变公路、电力、水利等设施的现状,对解决
“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一)农村公路建设方面
全县共有乡镇19个,行政村315个。至2005年底,尚有3个乡镇、27个村不通公路,
占总数的15.8%、15.3%,里程达102公里,未通油(水泥)路的村208个,占总数的66%,
里程达793.1公里。在已建成的通村通社公路中,有些公路虽然可以通车,但是,由于无后
期的养护资金,道路质量差,通达水平较差;由于公路技术等级较低,全为泥石路,路基松
软,路面狭窄,行车难,抗灾能力较弱,因地处山区,一到雨季便泥泞不堪,行车非常不便,
有的根本就不能通车,在已修建的村级公路中,90%需要整治,所需资金投入较大;规划设
计滞后,没有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缺乏建前、建中、建后各环节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措施。
(二)农村能源设施建设方面
我县在第一、二期农村电网改造中,新建35kV变电站3座,改造35kV变电站2座,新
建10kV线路262.87km,改造10kV线路161.36km,改造低压用户117182户,对部分村进行
了农网改造,安装了一户一表,大部分村镇都已通电,全县有247个村,117182户完成农
网改造,占全县总户数的87%。但由于缺乏资金,大部分村仍然使用老线路,线路、设备严
重老化,供电能力低,电力弱,线路电耗高,农村使用单位电价居高不下,大大地增加了农
村用电负担。目前我县仍然还存在无电村,仍然有25个村16959户的农户未实施农网改造,
分布在12个乡镇。由于资金有限,又要完成80%以上的农户覆盖面,呈现网架结构不合理、
网内设备陈旧老化,还有一些10kV线路需要改造未完善,对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不
便,制约着农用机械的推广使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村电量需求量高,落后的电力配
送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广大农户强烈要求加大投入,急需对剩余村的农网进行及时改造。
(三)农村水利基本设施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方面
全县现有各类大小水利工程16454座(处),其中:蓄水工程9808座,正常蓄水量4914
万立方米;引水工程5755处,引水流量16.5立方米/秒;提水工程756处(台),总装机4144
千瓦;堤防(河堤)135条,长度330公里,保护耕地4.97万亩,灌溉面积12.52万亩,占全县
有效灌溉面积的48%。由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现有工程效益发挥较低,全县小(二)型以
上水库设计灌溉面积97685亩,实际效益只有65174亩,占设计效益的67%,还有三分之一
的效益没有发挥。已建人饮集中供水工程19处,能解决25224人的饮水问题。现农村人口
饮水人数为399506人,其中手压井、筒井、大口井人数288469人,引泉人数108677人。
根据饮水水质直观调查认为多数为不符合饮用要求,加上水量不够,不能满足40升/人的日
标准,供水保证率低于90%。
二、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来源不足。虽然各级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
于农村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还远不够。国家每年通过国债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等
方面进行了扶持,重点进行了水库除险、人畜饮水工程、农田灌溉工程、村级道路整治等的
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农村通路、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等困扰制约农民生活
和农业发展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农民饮水和农田灌溉得不到解决,要适应农村发展的
需要,必须继续加大资金的投入。
二是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不够。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对设施
的实物管理,对已有的设施没有形成资产的市场化经营模式,基本为无偿服务、无偿供给、
无偿使用,致使供给越多,需求缺口越大,实现扩大再生产就越加步履维艰。
三是基础设施老化,保障能力下降。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续建
配套任务重;渠道标准低,倒塌淤积堵塞严重;病险水库未全部处理,全县尚有病险水库
14座。由于缺乏维修资金支持,致使一部分基础设施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一些处于半瘫痪
状态,或者是使用效率较低。
四是规划设计缺乏前瞻性,不能满足当前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科
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设计时往往只考虑到当前的利益,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
题,超前意识不强,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在存量上与农
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表现在设施建设工程规模小,骨干
工程少。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提高农民
收入的需要,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瓶颈”,如何采取有
效措施,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今后
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
展的“先行资本”, 因此,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服务和引导,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
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
二是实行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对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
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引入竞争机制,引
导当地业主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市场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以缓解设施在运行中的各种经
费的不足。对村级一些小型基础设施可引导组建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
形式,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通过走市场化道路,不仅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难题,而且还
减轻了群众负担,企业得到了发展。
三是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一是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
则,引导农民或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运用联村联建、联户建工程,实行共同管理,共同
经营,共同受益;也可实行政府搭台、业主开发、农民参与、滚动发展,实现自我积累、自
我发展。二是通过招商积极争取外来投入。为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
越来越多,由于目前农民承受力不强,农业效益不高,全部让农民进行自我修建很不现实;
为此,必须改善服务环境,加大招商力度,争取项目资金和项目扶持。三是通过上级在各乡
镇的农业项目实施,实行基础设施建设捆绑进行。
四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坚持和贯
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发动群众进行集中治理,并从群众
要求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做到乡镇有重点、有特色,杜绝面面俱到。针对迫切需要,采
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科学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减少资
金的闲置使用。
五是明确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建设。由于资源和要素的约束,不可能同时发展所有
的基础设施,因此必须坚持重点发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急需解决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上,
防止出现资金分散,解决问题不力的问题。做到建设一个,发挥最大效益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