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允价值的顺周期_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及逆周期优化路径[修改版]

公允价值的顺周期_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及逆周期优化路径[修改版]

摘要: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于公允价值会计的广泛争论:部分学者持全面否定态度指责公允价值会计为金融危机主因;另有部分学者认为应理性看待公允价值会计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显现出的计量缺陷,并加以改进、完善。本文分析了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凸显的顺周期效应,并结合主要国际组织的应对措施,提出了几点逆周期优化策略。

关键字: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逆周期优化

始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较长时间内呈现出流动性过剩、信贷持续增长、资产价格持续上涨、金融机构杠杆率过高和过度承担风险、金融失衡和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等特征,对全球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允价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成为众矢之的,许多银行家将矛头指向了公允价值会计,指责公允价值无法客观反映资产真实价值,不能有效传递会计信息,加剧了银行业顺周期效应,致使金融市场陷入恶性循环。但也不乏公允价值会计拥护者,准则制定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仍坚持认为公允价值更具真实性、及时性,是最能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帮助投资者认清真相,减少了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公允造成的不良后果。本文在回顾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指出公允价值会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不能因此否定公允价值持续优势,并进一步提出了逆周期优化策略,如动态减值准备,以充分发挥公允价值会计的真实性、及时性及相关性优势。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公允价值与财务报表波动性研究

国外学者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初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hodder,hopkins&wahlen(2003)发现,公允价值所带来的收益波动是净收益的5倍,公允价值收益波动向资本市场传递了银行业的内在风险。barth等(2006)进一步将公允价值导致的财务报表波动性分为三类:计量误差所引起的波动性、经济内在的波动性和混合计量属性所引起的波动性。他们认为,随着公允价值使用的增加,可以减少混合计量所带来的波动性,但同时增加了估计误差所带来的波动性。对于经济内在的波动性,会计只有将经济内在波动性的信息传递给市场参与者,才能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国外文献解释了公允价值会加剧财务报表波动性,并将此波动性进一步分类说明。国内鲜有文献对公允价值与金融风险关联性进行系统研究,本文试图分析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发掘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内在联系,以期为我国公允价值应用提供改进建议。

(二)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关联性研究

对于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的角色扮演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部分学者仍肯定公允价值的积极作用。laux等(2010)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作用进行分析,发现即使在价格螺旋下降和资产抛售市场中也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公允价值会计是加剧金融危机后果的重要途径。我国学者也指出,此次金融危机根源在于美国金融监管不足及衍生品投机过度(葛家澍,2009)。但是,公允价值会计的反对呼声明显高于支持者。tobias&hyun(2008)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实施会产生顺周期效应,进而会导致内生价格波动并放大资产价格波动(plantin,sapra&shin,2008),从而放大了金融危机经济后果,引发危机扩散(khan,2009)。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反对呼声,郑鸣(2009)认为,公允价值制度本身具有共振效应、加剧市场波动缺陷,并特别指出次贷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会计制度的顺周期性。本文认为基于公允价值自身的市场特性及特殊计量准则,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中凸显出顺周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危机的经济后果,但我们可以通过改进和完善公允价值的具体运用来缓释其顺周期效应。

二、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分析

所谓顺周期效应,指的是放大金融系统波动幅度的一种现象,具体是指,在经济繁荣时加速繁荣,在经济衰退时加速经济下滑的一种作用。依据华尔街银行家的指责,公允价值会计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正发挥着这种效应,即公允价值会计加速了金融工具及资本金价值的下跌并最终引发了金融机构的破产。公允价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确实显现出顺周期效应,这与其自身的市场性及特殊计量原则密不可分,但我们不能就此全盘否定公允价值会计,而是就其凸显出的缺陷,加强逆周期优化,完善这一计量属性。

(一)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准则凸显顺周期性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条根据市场上所能观测数据的程度规定了公允价值计量层次:第一层级为有活跃市场交易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按照活跃市场的报价确定,也称盯市原则;第二层为不活跃市场交易的金融工具,其价值参考同类产品的近期交易价格或者可观察输入参数的估值模型确定;第三层为没有市场或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也由估值模型确定,但使用的是不可观察的输入参数和模型假设。准则还要求,公允价值模型应该最大程度使用相关可测数据,并优先使用第一层次数据。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及时反映了市场变化所产生的收益及损失,但在其运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增加了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的波动性;其次是加剧了金融行业的顺周期性,也是公允价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成为众矢之的的主要原因。在经济繁荣时期,以市值计算的银行资产、利润、收益等随之增长,银行进一步扩张信贷,推动了经济进一步上涨;在经济衰退时期,价格下跌会导致资产缩水,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加速了金融工具乃至资本金价值的下跌并最终催化了金融机构的破产。由此可见,使用市价计量的金融工具价格的波动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波动性。

(二)公允价值会计主体预期周期波动

从行为学及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在进行决策时,总是面临当前决定还是推迟到将来某一个时间点进行决策行动的抉择。为确保价值的快速转化和收益分配的坚挺,投资决策者对于当期出现的收益机会进行抉择利用是其最佳选择。这种选择活动表现为阻止价值进一步减少。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便充当了利益机会的"量化者"和部分虚拟利益的"创造者",当利益机会出现时,通过公允价值会计的计量特性,会计主体预期与活动趋向于"确认收益-利益增加-信心高涨-投资活动-再确认收益……",一旦出现破坏经济金融稳定的因素,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又变成利益的"扼杀者"。由此可见,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下,会计主体将对市场的预期加入到市场的预期根据中,叠加了经济周期的影响,将顺周期效应至少放大了两倍。

后危机时代我国保险业的宏观审慎监管

后危机时代我国保险业的宏观审慎监管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国际金融管理体系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保险业也亟需推动宏观审慎监管。本文通过简要分析我国保险业呈现出的新特点和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渠道,提出我国保险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以及推动宏观审慎监管的对策。 【关键词】宏观审慎;保险业;系统性风险 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成为当前金融监管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而关注整个金融体系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无疑成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监管方式。金融危机期间发现,传统保险业务虽不是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但保险业通过产品、市场等渠道,与其他金融行业的关联性日益增强,经营非传统、非保险业务的保险集团或以保险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易受金融市场影响.可能产生或扩大系统性风险。以美国国际集团(AIG1为例,AIG是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但公司为了追求混业经营,除了公司自身的保险业务之外,还涉及金融衍生品,导致其主营业务不突出,核心竞争力下降,从而使得保险行业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较大,行业风险和环境风险表现较为突出,而且风险极易在保险行业内传染,最终由于其在伦敦设立的一家只有377人的子公司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亏损将其拖垮。因此,随着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推进,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的联系将越来越多,保险业风险的传染效应有可能扩大,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也将逐渐扩大。仅仅依靠保险业微观审慎监管已经不足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推动保险业的宏观审慎监管已是大势所趋。 一、保险业与系统性风险 (一)保险业风险的新特点 截至2013年末,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到68 82886.95亿元,同比增长12.7%;实现保费收入17222.24亿元,同比增长11.2%;各项赔款给付6212.9亿元,同比增长31.73%。然而,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保险业风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使我国保险业面临新的压力与挑战。一是保险业周期性的特点逐渐显现,导致存量风险日益突出。二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保险产品创新脚步不断加快,从而产生了新的风险,如恶性竞争,其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财务稳定和偿付能力等。当前保险业不但面临同行业间的竞争。还面临证券公司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衍生品的竞争。所以各大保险公司根据潜在保险客户的需求不断推陈出新,以提升公司的竞争能力。三是资金运用渠道放宽引致新的投资风险。随着保险资金的快速积聚。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的难度不断加大,保险资产期限错配风险、债券投资的信用风险和投资收益的稳定性都值得关注。四是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得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多样化。当前我国保险监督管理的侧重点正由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转向偿付水平的监督管理,监督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竞争的手段,这无形中使得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多样化。

公允价值与顺周期效应

公允价值与经济的顺周期效应 课堂案例 某公司资产为10000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各位5000万,公司优化的的资产负债率为50%。根据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得出以下结论: 1、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 资产的价值上升100%,资产负债率下降到25%,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中看好整个市场,银行等金融机构会放宽信贷要求,为了达到优化的资产结构,而公司的决策者会进一步提高资产负债率提至50%,贷款一亿。公司的运营资本较多,有利于公司的发展,获得更多盈利。这使得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公司越是能够融资与发展,获取更多收益。同时,可以反映出来的是公司实际上表面的风险比实际大,只是账面的资产上升了,而不能说明企业真正的谨慎。 2、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 假设资产的价值下降37.5%,同时负债不变,此时所有者权益变为1250万,资产负债率变为80%,金融机构由于如此高的资产负债率而提高带宽要求。一方面是再融资的困难,另一方面,原先的负债到期,企业需偿还负债,使得运营资本不足,公司很可能发生周转困难,使本已恶化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拓展 课堂上,老师提到了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这一问题,以下是我通过搜集、阅读、整合一些资料,形成的对这一问题的分析研究与自己的看法:美国次贷危机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围绕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则是引发这场争论的起源。 一、基本概念 1、顺周期效应: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周期性的扩张与收缩,必然伴随着金融周期性的扩张与收缩。在不同的波动阶段,经济总量与经济波动的互动效果就是所谓的周期效应。当经济总量与经济波动同方向变动时,说明存在顺周期效应;反之,则存在反周期效应。 2、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 3、具体到公允价值会计所产生的顺周期效应,可分为两种不同情况。是指: (1)在经济萧条时期: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将迫使金融机构确认大量的投资损失和贷款减值损失,从而降低其资本充足率、信贷和投资能力,使本已恶化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2)在经济繁荣时期: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将导致金融机构确认更多的投资收益和计提较少的贷款减值损失,从而提高其资本充足率、信贷和投资能力,使本已过热的经济环境火上浇油。

顺周期性

顺周期性 1 什么是顺周期性 2 四种顺周期性的行为[1] 3 不同机制下顺周期性的作用 4 无需避免顺周期性的 理由 5 抑制顺周期性的方法[2]什么是顺周期性 顺周期性是指在时间维度上,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形成的动态正反馈机制放大繁荣和萧条周期,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并导致或增强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对顺周期来源的解释最早始于IrvingFisher,他认为由于借贷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和与此相关的代理成本,金融体系影响经济周期最主要的渠道是所谓的“金融加速器”(financialaccelerator)。四种顺周期性的行为[1]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警示我们,经济系统的周期性波动并不单单源于外部冲击,市场的反馈机制对经济波动也会产生显著效应。如果存在大量的正向反馈,就会显著放大系统对外部冲击的反应,加剧系统的不稳定性。反馈机制是正向或是负向,取决于经济主体的行为特征。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居民消费行为、银行信贷行为、企业存货投资行为、国际资本流动都对经济系统有正向反馈,表现为与经济周期的同步性特征,即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从目前来看,市场的顺周期性正在加速经济繁荣,与此同时,一些系统性风险因素可能正在被掩盖,为风险积累埋下隐患。第一,

居民消费行为的顺周期性。“买涨不买跌”现象在消费市场比较显著,当经济处于上升期,即期收入和预期收入增加,会刺激居民消费扩张,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反之,在经济下行期,居民消费规模缩小,加剧经济衰退。但是,由于医疗、教育、养老等不确定性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始终为负,导致消费在经济下行期的回落幅度要大于经济上升期的增长 幅度,呈现非对称性。第二,银行信贷行为的顺周期性。受“时点”评级、“羊群效应”、理论模型、资本监管等因素影响,银行信贷行为始终与经济周期保持高度同步,呈现明显的顺周期性。银行信贷行为的顺周期性会加大实体经济的波动。在经济上升期,信贷扩张注入大量流动性,造成资产价格泡沫和经济过热;反之,在经济下行期,信贷回落又会加速经济萧条。前三季度,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呈现逐月增加态势,M2保持高速增长。第三,企业存货投资行为的顺周期性。企业存货投资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之间存在显著的同步性,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在经济上升期,市场需求增加,企业倾向于增加存货投资,存货投资上升会推动生产规模扩大和经济增长,从而又会进一步增加存货需求;反之,在经济下行期,企业的存货投资会减少。实证研究表明,存货投资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贡献度均为正值,说明企业的存货投资加剧了经济波动,尤其是“去库存化”对经济下滑的放大效应尤为突出。第四,国际资本流动的顺

论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性

论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性 【摘要】文章分析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问题,以及对这一问题的两种不同反映;根据会计假设,认为问题的实质并非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本身存在所谓顺周期问题,而是处于围金融危机期的经济体不满足货币计量假设隐含的币值不变假设,其中的部分企业也不满足持续经营假设,根本不能运用以此为前提的具体会计准则;最后提出了围经济金融危机期企业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会计假设 一、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问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人们对推行新的国际会计准则普遍充满信心,认为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的基础,可使会计报表更好地反映经济现实。因此,公允价值会计在2007年年初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157号和159号文件中得以全面确立。然而,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理论界、实务界乃至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存废发生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公允价值是不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以及公允价值对经济的“顺周期效应”是否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等一系列问题。 公允价值会计之所以被冠以具有顺周期性,是金融危机的加速器,甚至曾一度被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中止使用,正是由于人们认为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使其估值严重偏离其实际经济价值,从而导致投资者的恐慌;采用公允价值对资产抵押证券(A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等衍生金融产品进行计量,会导致金融机构进入“价格下跌—抛售—账面确认损失—价格进一步下跌”的“顺周期”效应中;按公允价值计算资产价格很可能扭曲估值:在泡沫市场中出现估价高于基础价值从而诱发信贷过度扩张,一旦泡沫破灭,市场资产估价又可能低于基础价值从而加剧流动性紧缩;在金融危机这种非正常市场运行条件下,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并不总是公允的,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会计准则沦为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趋势簿记,而不是价值簿记,因此极有可能带来金融扩张或收缩的恶性循环。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将顺周期效应定义为放大金融系统波动幅度并可能引发或加剧金融市场不稳定的一种正反馈效应机制。而所谓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则被描述为在市场高涨时,金融资产价格上涨计入收益,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造成资产价值高估;而在市场低落时,金融资产的价格下跌计入损失,进一步打压资产价格,造成资产价格被低估的一种恶性循环机制。对此,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反映,一种是以美国颁布的《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为代表,主张金融资产暂停按市值计价,随后,欧洲也主张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另一种是以澳大利亚会计师公会为代表,主张公允价值只是一种计量属性,并不会导致顺周期问题。 以美国金融机构为首的一方认为“按市值计价”计量原则在经济剧烈变动时

中国金融体系运行的“顺周期性”问题与“逆周期监管”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219042943.html, 中国金融体系运行的“顺周期性”问题与“逆周期监管”研究 作者:陈放 来源:《重庆行政》2018年第03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1]。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首。而解决金融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防范金融运行的顺周期性风险问题。金融市场的顺周期性是指在经济周期中金融变量围绕着实体经济某一趋势值波动的倾向或效应,而顺周期性增强就意味着金融运行的风险增大。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行,必然受到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常常表现出顺周期性,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鉴于资本主义周期性金融危机的教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我国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问题。”[2]因此,怎么应对我国金融的顺周期性风险并进行逆周期调节,以减少经济发展中的震荡和危机,是金融工作者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国金融体系中“顺周期性”现象带来的各种风险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健康平稳。但是,在当前调结构与转型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很多的顺周期性效应,需要从国家层面的高度进行逆周期监管。在2017全国金融工作会的通稿中,“金融風险”成为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在报告中出现31次,而“金融监管”排列第二, 出现28次。 [3] 国务院副总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2018年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在中国面临的各类风险中,金融风险尤为突出。”[4]特别是在美国301条款的影响下,中国金融运行将面临更多的风险问题。 第一,金融市场在顺周期性效应下面临监管失控的风险。中国金融市场总体是健康发展的,但在新经济时代,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不断创新,我国也将对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换挡升级,传统的产业将逐渐被新兴产业所取代,经济运行必然带来很多的顺周期性效应。特别是在美国301条款的影响下,中国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必然受到很大影响。一些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新兴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的经营面临很大困难,这都会让中国金融的运行面临很多的顺周期性风险问题。表现在:一是金融公司受到企业运行的顺周期性效应的影响,借贷业务监管难。这些新兴企业在经济上的顺周期性必然造成一些企业的经营出现困难甚至亏损,金融公司怎样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实施监管从而进行借贷,给金融业带来新的问题;二是金融交易业务在顺周期性效应下跨国监管难。在现代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大量金融借债的跨国交易行为,一些金融企业在顺周期性效应下怎样监管跨国企业的借贷交易,在信息上、法律上存在很多漏洞与盲区;三是金融监管机构本身不完善。我国的金融业正处在转型期,随着新兴科

公允价值的顺周期_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及逆周期优化路径[修改版]

摘要: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于公允价值会计的广泛争论:部分学者持全面否定态度指责公允价值会计为金融危机主因;另有部分学者认为应理性看待公允价值会计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显现出的计量缺陷,并加以改进、完善。本文分析了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凸显的顺周期效应,并结合主要国际组织的应对措施,提出了几点逆周期优化策略。 关键字: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逆周期优化 始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较长时间内呈现出流动性过剩、信贷持续增长、资产价格持续上涨、金融机构杠杆率过高和过度承担风险、金融失衡和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等特征,对全球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允价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成为众矢之的,许多银行家将矛头指向了公允价值会计,指责公允价值无法客观反映资产真实价值,不能有效传递会计信息,加剧了银行业顺周期效应,致使金融市场陷入恶性循环。但也不乏公允价值会计拥护者,准则制定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仍坚持认为公允价值更具真实性、及时性,是最能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帮助投资者认清真相,减少了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公允造成的不良后果。本文在回顾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指出公允价值会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不能因此否定公允价值持续优势,并进一步提出了逆周期优化策略,如动态减值准备,以充分发挥公允价值会计的真实性、及时性及相关性优势。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公允价值与财务报表波动性研究 国外学者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初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hodder,hopkins&wahlen(2003)发现,公允价值所带来的收益波动是净收益的5倍,公允价值收益波动向资本市场传递了银行业的内在风险。barth等(2006)进一步将公允价值导致的财务报表波动性分为三类:计量误差所引起的波动性、经济内在的波动性和混合计量属性所引起的波动性。他们认为,随着公允价值使用的增加,可以减少混合计量所带来的波动性,但同时增加了估计误差所带来的波动性。对于经济内在的波动性,会计只有将经济内在波动性的信息传递给市场参与者,才能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国外文献解释了公允价值会加剧财务报表波动性,并将此波动性进一步分类说明。国内鲜有文献对公允价值与金融风险关联性进行系统研究,本文试图分析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发掘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内在联系,以期为我国公允价值应用提供改进建议。 (二)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关联性研究 对于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的角色扮演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部分学者仍肯定公允价值的积极作用。laux等(2010)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作用进行分析,发现即使在价格螺旋下降和资产抛售市场中也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公允价值会计是加剧金融危机后果的重要途径。我国学者也指出,此次金融危机根源在于美国金融监管不足及衍生品投机过度(葛家澍,2009)。但是,公允价值会计的反对呼声明显高于支持者。tobias&hyun(2008)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实施会产生顺周期效应,进而会导致内生价格波动并放大资产价格波动(plantin,sapra&shin,2008),从而放大了金融危机经济后果,引发危机扩散(khan,2009)。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反对呼声,郑鸣(2009)认为,公允价值制度本身具有共振效应、加剧市场波动缺陷,并特别指出次贷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会计制度的顺周期性。本文认为基于公允价值自身的市场特性及特殊计量准则,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中凸显出顺周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危机的经济后果,但我们可以通过改进和完善公允价值的具体运用来缓释其顺周期效应。 二、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分析 所谓顺周期效应,指的是放大金融系统波动幅度的一种现象,具体是指,在经济繁荣时加速繁荣,在经济衰退时加速经济下滑的一种作用。依据华尔街银行家的指责,公允价值会计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正发挥着这种效应,即公允价值会计加速了金融工具及资本金价值的下跌并最终引发了金融机构的破产。公允价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确实显现出顺周期效应,这与其自身的市场性及特殊计量原则密不可分,但我们不能就此全盘否定公允价值会计,而是就其凸显出的缺陷,加强逆周期优化,完善这一计量属性。 (一)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准则凸显顺周期性

顺周期性和逆周期性

顺周期性和逆周期性 最近市场常常在说“顺周期”,先了解一下概念: 顺周期 是指在市场暴涨时,因交易价格过高而导致相关产品价值被高估;市场低迷时,低交易价格的诱导导致相关产品价值被低估。即使没有活跃的市场,需要建立估值模型,但由于模型不同,变量众多,估值结果也难免带有主观性。比如我们熟悉的银行、地产、有 色、家电、汽车、化工、基建,这些行业都是典型的顺周期行业。 逆周期 简单理解就是顺周期性的对立面是逆周期性。比如疫情期间,全球经济不景气,但是网上办公、在线教育、游戏娱乐、互联网行业表现非常好。这是典型的逆周期行业; 无周期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行业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表现差异不大,就叫“无周期”,或者“抗周期”。意思是,经济不好的时候,至少可以不受损,可以抵御经济周期。比如消费、教育、医疗行业就是典型的无周期行业。无论到什么时候,这些都是人类日常生活所需。 顺周期和逆周期是动态的。

从四个角度来看顺周期经济行为的表现: 首先是居民经济行为的顺周期性,当经济出现高涨时,居民未来收入及通货膨胀预期都会上升,居民会加大当期消费,减少储蓄,从而增加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其次是企业经济行为的顺周期性,当经济高涨时企业势必会增加投资,加大生产和存货量,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再次是金融机构经济行为的顺周期性,以商业银行为例,在经济扩张时期,商业银行会增加信贷,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从而造成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 最后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顺周期性,在经济上升期内,国际资本(特别是短期“热钱”)会大规模流入,一般集中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等进行投机炒作,对国内经济带来较强冲击,引发经济风险。 根据美联储最近的报告,短期内不会收紧货币政策。首先,美国经济仍处于脆弱期。大部分中小企业和服务业还在疫情的泥潭中挣扎,上岸的路还很长。第二,美国没有因为央行注水而出现明显的通胀压力,既定的救市计划会维持。 一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让企业能够熬过这个寒冬, 同时又通过QE的方式为市场注水,保障市场的基本 流动性。 截至2月22日,北向资金净流入881.1亿元,南向资金净流入1027.73亿元。化工、有色、农业等周期性行业成为新的市场方向。

基于经济回暖下的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研究

基于经济回暖下的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研究 摘要: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学术界开始把研究的视角由公允价值转向公允价值会计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以及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是不是导致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的研究上。公允价值会计就是实时”说了实话”,却被当成了次贷危机”替罪羊”。因此,在经济开始回暖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正确认识公允价值与其顺周期效应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经济回暖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的倒闭进一步引起了理论界、实务界乃至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在公允价值是不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以及公允价值对经济的顺周期效应是否在本次的金融危机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題。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经济出现了回暖迹象,因此如何认识公允价值与顺周期效应、如何理解经济顺周期效应的产生机理与其传导机制以及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成了当前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題之一。 一、公允价值与顺周期效应 (一)公允价值 1、公允价值的涵义。通过阅读文献和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各个机构对公允价值的描述虽然不一样,但本质内涵却是相同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1995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当事人自愿据以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2009年5月28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中对公允价值的阐述与2006年9月15日FASB发布的FASl57《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一致,它们都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当天,双方当事人在有序市场交易中出售某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某项负债所支付的价格;同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七号中也指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而不是在强迫或清算拍卖交易中,交换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所使用的金额;2006年2月15日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借鉴了IASC 中公允价值的概念,适度谨慎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当事人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一方面,这是我国新的会计准则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另一方面,这也标志着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经开始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尽管各方对公允价值的阐述不尽相同,但其都隐含着几个共同的特征:(1)自愿性。(2)公平性。(3)估计性。 2、公允价值的计量层次。第一层次,当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照活跃市场上同类资产或负债的公开报价计量;第二层次:当前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照市

跨境资金流动周期性问题研究

浅析后金融危机下跨境资金流动周期性问题研究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经济自身运行的周期性变化,是客观存在的。顺周期效应,指市场繁荣时,交易价格上涨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迷时,交易价格下跌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也就是放大金融市场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程度,但它本身并不创造金融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具体到经济顺周期效应表现为:经济快速增长,市场繁荣时,原油、成品油等一系列石油石化工业产品价格上涨,价值高估;反之,价值低估。 一、贸易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与经济顺周期之间的关系 (一)贸易收支差额与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引发全球金融动荡,经济下滑,对本市经济影响较为明显。2008年以来,市经济经历了一个增长、衰退、恢复增长的周期。相对国内其他地区而言,金融危机对市经济影响具有时间滞后性。经济的具体表现晚于金融危机发生的时期,但是贸易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仍然与GDP增长呈现一定的正相关的关系(二)贸易收入情况与原油等石油化工产品价格呈正相关的关系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出口收入2008年达到自2005年以来的最高峰,2009年大幅下降,2010年有较大幅度的回升。以主要的工业品原油为例,2008年7月份国际原油价格达到最高峰约147美元/桶,到2009年初最低价格约为35美元/桶,然后价格逐渐回升达到目前约80美元/桶。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原油价格越高,货物贸易项下外汇收入越大,即原油价格与货物贸易收入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体现了经济发展顺周期效应。这是因为原油价格越高,境外石油开采企业获利空间变大,投资信心增强,在相同条件下,国内设备、材料等境外承包工程物资需求量变大,出口收入相应增长。反之,收入下降。 从以上两个方面说明,市贸易项下外汇收支情况与本市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顺周期效应。 二、跨境资金顺周期流动的负面效应 由于地区经济存在显著的顺周期效应,当经济增长速度上升,总体发展趋势向好时,会引起跨境资金较大规模集中流入,国际收支顺差不断加大,将会对辖区经济带来较强冲击;相反,当经济增长下滑时,国际资金流入呈现下降趋势,国际顺差减少,甚至出现逆差趋势,将会进一步放大市场悲观预期,导致地区宏观经济的更大波动。因此,跨境资金顺周期流动具有较大的负面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积累资产泡沫,抑制消费和投资增加,延长经济结

逆周期管理是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重要内容

逆周期管理是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重要内容 主持人:韩雪萌 嘉宾: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601988)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郭田勇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徐明棋 兴业银行(601166)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 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各国重新审视诸多重大的金融监管问题,国际上强化宏观审慎政策的趋势也在推动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在我国,近日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成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为此,本报记者邀请了业内多位专家,就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的构成、逆周期调控的机制、措施和工具,以及逆周期调控机制在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中的运用等问题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探讨。 主持人:在金融体系中建立逆周期机制的意义是什么?逆周期的调控机制和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逆周期调控机制在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中处于什么位置? 郭田勇:经济周期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为了适应监管标准会在经济繁荣时扩大经营规模,但同时也加大了风险的集聚。而在经济衰退时,之前的投入资产所隐含的风险会逐步显现,为了适应相应的监管标准,会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趋紧,使得此时缺乏流动性的经济体系进一步紧缩。显然,商业银行所表现出的这种轻周期效应需要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逆周期监管作为宏观审慎监管的内容之一,其主要理念在于依据经济形势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和制定不同的监管标准,来平缓经济周期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鲁政委:所谓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就是试图从金融系统的角度,避免金融市场的过度波动和金融系统生成系统性风险,最终达到维护金融稳定并使产出损失最小化的目的。通俗地说,就是避免在经济出现过热苗头的情况下,金融系统进一步加剧这种“过热”;在经济出现萧条苗头的情况下,避免金融系统进一步加剧经济的紧缩。逆周期调控机制,其实一直都是宏观经济政策“逆经济风险行事”原则的本质要求,但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包含着比传统的逆周期调控机制更广的范围,几乎是对居民、企业、政府、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方方面面的全覆盖。其中,逆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监管政策,是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的中枢。 徐明棋:逆周期与审慎的管理制度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因为在金融运行过程中本身有顺周期反馈机制,所以金融调控需要反周期,而反周期不仅需要货币供应调控反周期,还需要审慎的管理制度具有反周期的特点,前者是在宏观上控制顺周期的反馈,防范金融风险积累,后者则是在微观层面控制金融机构过度的资产扩张,防止泡沫的积累。所以,审慎的管理制度要求金融监管部门不只是根据相关的管理规则和制度来控制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

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

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 略 摘要: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复杂环境中,公允经济价值观在会计的应用顺和逆周期经济效应已经成为广泛社会关注、首要必须解决的经济问题,从宏观经济学的一个角度进行出发也要考虑这个问题,顺和逆周期经济效应可能是宏观经济波动与微观经济周期数量波动关系所致而出现的一个专业术语,从我国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考虑这个问题除了可能会直接体现微观经济波动数量与市场波动率的关系之外,在一定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反映和给出各个经济周期之间波动的实际情况。下文就深入研究公允收益价值管理会计的运行顺序和周期经济效应表现情况,提出几点用于应对新的策略,旨在为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人提供决策帮助。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应对策略 引言: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再次爆发以来,如何有效缓解公允成本会计的流动顺序和周期性经济效应成为会计界值得关注的话题。我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第二波金融危机的冲击,因此公允财务会计的操作顺序和周期性经济效应一直受到我国会计学术界和国际会计实务的广泛高度关注。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顺/反周期效应”主要用来描述市场经济波动和经济生产量之间的关系。在宏观经济政策层面,顺应大周期利率效应不仅直接反映了长期经济波动次数与短期经济波动次数之间的绝对比例波动关系,而且对整个经济周期的利率波动也有较强和较弱的顺应性。另外,从经济统计的角度看,,盈余价值周期效应也可能意味着公允价值最近确认的固定损益值和最近资产负债表数据对于最近的经济波动是否应该有正反馈,公允价值最近确认的固定损益值和最近资产负债表数据是否应该有正反馈资产负债表价值数据的波动是否受到近期经济波动的反馈影响。因此,研究公允风险价值投资会计的财务顺和逆周期会计效应及其风险应对实施策略也将有助于更好地有效缓解会计顺和逆周期会计效应。 1、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发生机理分析

中国金融业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

中国金融业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 [摘要] 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会计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从而影响金融稳定性并且加剧金融危机,成为学术界、实务界及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31家金融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财务报表数据运用描述统计、相关性研究等分析方法,研究顺周期效应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程度。本文结论是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对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的利润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效应,但整体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 金融危机;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金融业上市公司 一、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暴露出一些国家深层次经济矛盾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出公允价值计量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诸多缺陷与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公允价值会计前所未有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公允价值会计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从而影响金融稳定性,并最终加剧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经济后果。这场争论已经不仅仅是学术论战,甚而影响了一些国家金融监管机构的改革政策。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已于2008年10 月13 日投票通过放宽公允价值使用要求,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2008年12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向国会提交了长达211页的报告:《SEC Report to Congress on Mark-to-Market Accounting》,反对废除公允价值会计,提出了包括金融资产减值需要重新设计等8项改进措施。2009年11月,IASB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 9),对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报告有关的会计准则做出重大调整,简化了现行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的会计处理,将金融资产分为以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两类,替换原有的四分类,引起了广泛讨论。 我国于2007年开始执行的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然而2008年遭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公允价值会计产生了不小冲击。基于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可靠性和相关性,研究者们开始对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一种观点认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工具等对市场环境影响较敏感的资产和负债的暴涨暴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效应犹如金融市场上齐步走的口令,对财务报告产生了“共振”,导致众多投资者同时采取同方向的经济决策,使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几乎陷于瘫痪,造成了金融市场的泡沫。 后金融危机的到来引发我们的思考,公允价值在这场危机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公允价值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对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又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顺周期性及逆周期监管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顺周期性及逆周期监管 李红坤;田立欣;陈利 【摘要】构建出保险资金运用质量顺周期与数量顺周期两个模型对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烦周期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显著顺周期性,使得保险公司经营顺经济周期而波动,并加深宏观经济波动程度.该研究创造性地从保险资金运用数量与运用质量两维度描述保险资金运用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周期性关系,揭示保险资金运用数量与运用质量之间内在联系;在数据上首次采用月度数据和季度数据研究保险资金运用顺周期问题,做出了更稳健的实证研究,对我国保险行业实施逆周期政策以缓解顺周期性对保险业和宏观经济环境冲击、降低整个保险体系系统性风险、提高我国保险业逆周期监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名称】《经济与管理评论》 【年(卷),期】2016(000)001 【总页数】9页(P110-118) 【关键词】保险资金;质量顺周期模型;数量顺周期模型;逆周期性 【作者】李红坤;田立欣;陈利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山东济南250014;东北煤田地质局勘察设计院,辽宁沈阳110013;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4

承保业务和保险资金运用业务是一个国家保险业健康发展的左膀右臂。从2004年到2013年10年期间,我国保险业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保费收入、资金运用余额、保险资产总额在十年间分别实现21%、29%、27%的年均增长率,截止2013年末,保险资产总规模约73 545.73亿元,保险资金投资额约6.85万亿元。在当前全球经济进入漫长复苏周期、我国经济经历了21世纪头10年高速发展后面临巨 大下行压力、保险资金运用规模迅速扩张之际,而我国保险业经营理念、行为模式和风险暴露又具有较高同质性,这种局面会导致我国保险业运营过程中部分变量如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等所具有的顺周期性诱发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大幅度增加;而宏观经济中一些周期性波动变量又会通过影响承保与投资业务导致保险供求变动,最终形成保险资金运用周期性波动加剧。宏观经济与保险资金运用业务二者之间的顺周期性相互强化、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宏观经济和保险体系顺周期性加强,增加了潜在系统性风险爆发可能性[2]。因此,尽快建立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顺周期机制,将有助于完善我国保险企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有效抑制不稳定运营成本,平衡市场纪律与政府干预二者之间关系,提高我国保险业逆周期监管效率,促使保险业将经济扩张时集聚的风险在经济衰退时能够平稳释放。本文主要贡献是:首先,利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GMM回归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及方差分解等一系列方法对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顺周期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其次,创造性地从保险资金运用数量与运用质量两维度描述保险资金运用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周期性关系,揭示保险资金运用数量与运用质量之间内在联系;最后,在数据上首次采用月度数据和季度数据研究保险资金运用顺周期问题,做出了更为稳健的实证研究。 对顺周期来源最早进行解释的是Irving Fisher(1933),认为“金融加速器”是 金融体系作用于经济周期最主要渠道,根源是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相应的代理成本。Kiyotaki and Moore(1977)、Bernanke and Gertler(1995)等对此

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和逆周期政策选择

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和逆周期政策选择 陈璐中国银监会研究局 内容提要:银行业的顺周期性既具有内生性,也与现行资本、拨备、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管和会计政策有关。缓解这种顺周期性和建立适当的逆周期调整机制,被一致认为是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列为国际组织和各国监管当局一项重要工作。目前的方法主要有建立资本缓冲、实行前瞻性的拨备制度、改进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修订新资本协议等,有关监管当局已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然而,银行业内生的顺周期性很难消除,确定合理的资本缓冲技术上非常困难,动态拨备机制的建立尚存争议,当前对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改变也并不能改变经济的实质。因此,增强风险管理能力仍然是永恒的主题,各种工具的设计还应抓紧研究,监管者应开发和综合运用其它更多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并提高对经济变化和风险变化的敏感度。 关键词:逆周期;资本;拨备;公允价值 一、引言:逆周期与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跨行业维度(cross-sectional dimension),关注的是在某一给定时点上,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持有共同的风险暴露,单个或一组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以及风险在金融体系中的分布,主要的监管工具包括适度扩大监管范围、对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实施更审慎的监管、改进对交易对手的风险计量与控制等;二是时间维度(time dimension),关注的是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即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层面的风险如何通过金融体系内部以及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而被放大,使用的主要是资本、拨备和杠杆率等政策工具。 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已突出说明了既有的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问题亟待解决。缓解这种顺周期性和建立适当的逆周期调整机制,也被一致认为是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列为国际组织和各国监管当局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银行业行为的顺周期性 银行业的信贷行为具有萧条时收缩,繁荣时扩张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顺经济周期的特征。这种顺周期性不仅加剧了经济的波动,而且也造成了银行的一些错误决策。一是景气时期银行对企业的投资项目和偿债能力往往过于乐观,导致信贷政策放宽,于是许多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也能获得融资,并在到期后出现违约,称为第一类错误信贷政策(Type 1 Lending Policy Errors);二是衰退时期银行不良资产趋于增加,信贷政策趋于保守,使得许多正净现值的项目被拒贷,犯了第二类错误信贷政策(Type 2 Lending Policy Errors)。 对银行业顺周期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银行业在没有监管的作用下本身的经营行为具有顺周期特性,其主要观点通常被称为“金融加速器”(Financial Accelerator)理论;另一方面,银行业的顺周期性也与现行的监管和会计政策有关。实际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