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第四单元《埃菲尔铁塔的沉思》同步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第四单元《埃菲尔铁塔的沉思》同步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第四单元《埃菲尔铁塔的沉思》同步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第四单元《埃菲尔铁塔的沉思》同步学案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第四单元《埃菲尔铁塔的沉思》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一、理解现代散文中“虚”与“实”的关系。

二、了解现代散文中“言内意”与“言外意”的关系。

三、结合课文,体会散文标题的艺术。

四、体会文章结构的艺术。

学习重点:虚与实的关系言内意与言外意的关系文章结构的艺术

学习方法:自读——思考——讨论——总结

知识链接:

张抗抗,

1950年生于浙江杭州。主要作品集有《夏》《张抗抗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朱丹》《情爱画廊》,散文集《橄榄》等。

创作风格:

张抗抗散文与众不同之处,最主要在于她的形而上的思辨追求,丰富、新颖、独特和较为深邃的哲理意蕴,显示出她过人的才情和睿智。

“散文最好要有一点哲理”(《寻找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张抗抗以为这种哲理应是自己的独特感受,独特理解,这样,作品才有灵魂,才有一个核。单纯抒情的作品往往太轻太柔太精致,易成雕虫小技,缺乏力量的美。因此,一篇散文应具备其内在“核”。她还认为:“如果说,‘情’是散文的果汁,那么‘理’,就应该是散文的核。无汁无核均无果实。”(《也谈散文》)这就是张抗抗的“核汁”理论。她身体力行,在创作实践中便一再体现、验证着她这一观念。而且大多是顺理成章而发的人生感悟,使人从平凡中发现深刻,由随意中洞见隽永,使作品平添了丰厚的意蕴,闪烁着哲学的光芒。

研读张抗抗的散文,不难发现散文的哲理内蕴,作家是采取了多样化的艺术手段和方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而造就的。

事中见理。用叙述的方法把事情写出来,同时理随事显。这种叙述与一般叙述不同,往往因事而动情,事中见理,因而不追求事情的精细、完整。景中悟理。张抗抗运用得很有个性。它的特点是情以景兴,理由情显。拟人寓理。鲁迅在《致李桦》中谈到:“作文的人,不会修辞,也就不会达意。”张抗抗“是主张寓理的”,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寄情寓意。这方面她在当代中青作家中是高人一筹的,其中拟人寓理用得最为巧妙、娴熟。对比明理。张抗抗根据自己的美学理想和读者的审美心理,还长于运用对比明理。张抗抗富于哲理意蕴的散文很多,而且寄意寓理的手法多种多样,运用娴熟、自然。这是她对世俗景观的入微体察、对人情事理的深刻憬悟、对具有哲学意义的题旨内核的深入开发的结果,无可辩驳,“在当代作家中,张抗抗应该被划到富于思辨的队列里”。王蒙早曾表示过这样的见解。

题目解读:

本文的文眼是“沉思”。由登临铁塔而触发的感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和中心议题。在文中,作者几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索之中,铁塔仿佛只是触发作者“沉思”的契机和媒介。作为风景,尽管巴黎铁塔“年年岁岁花相似”,但因为有作为独特的“这一个”的作家主体的深度参与,一篇与众不同的精彩美文便应运而生。在登临和观赏闻名世界的埃菲尔铁塔的过程中,作者的感觉神经和思维细胞处于高度兴奋和极度活跃的状态,及时捕捉并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思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纤瘦()兀立()窥视()抽搐()膜拜()鞭笞()晕眩()怜悯()逃遁()怦然()颤栗()嘘声()2、把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好。

①那钢缆挣断了②那云朵变得浓亮了③无意间,我抬头仰视,砰然心跳④那黑手垂落了⑤我忽然发现了自己是在上升

3、选出填入句子中合适的词语

它从一个()的基点拔地而起,不需要铺垫和过渡,那么轻易而又无情地甩下了世俗和浮尘,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平淡/平凡)

你是一记雷声,一道阳光,一束电波,一条飞船,()却又闪电般地穿过大气层,突破大气层,抛开大气层。(轻轻扬扬/纷纷扬扬)

二、课内阅读,完成4——7题

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一座电视剧塔略高些的大铁架;而在视线所及的图像中,它又淹没在巴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间,只露给你一个纤瘦的顶部。即使是在它对面的人类博物馆广场的喷泉边上眺望它,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

我总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当你来到它的面前,站在它的脚下的时候;当你尚未抬头,仅仅感觉到它笼罩的阴影的时候;当你完全抬起头,却望不到它的全部,而要向后仰着身子,扶住你的帽子或眼镜儿,眯着眼寻找天空的时候,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

这是一个广场,一块空地。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不需要铺垫和过渡,那么轻易而又无情地甩下了世俗和浮尘,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

我是要登塔的。上去寻觅它的眼睛、窥视它的灵魂。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我是要上去的,默默企望一次没有国界的超越,一次没有阶梯的升华。

我凝视它,仰望它,唯独没有、没有膜拜它。我相信它不是不可企及的。它只是有点儿象一座火箭发射基地,不知要把它的客人们送往哪里。

我听到耳边的风呼呼响,紧张地抽搐着的风,拍打你,推动你,如巨鸟扑翼,直贯长空。你是一记雷声,一道阳光,一束电波,一条飞船,轻轻扬扬却又闪电般地穿过大气层,突破大气层,抛开大气层。我睁开眼,密封的电梯舱内,四周是人。风被隔绝在远远的脚下与上天,只是在鞭笞我的神经。风在这里变成了速度,变成了晕眩--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笔直地、赤裸裸地坠落下去,如悬崖上坠落的石块,无遮无拦,无法无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地壳在下陷,在沉没。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人竟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不足道么?我有些惧怕,又有些怜悯自己。我为瞻仰它的伟大与雄奇,才执意汇入登塔的人群,奇怪的是我竟然感觉不到电梯的上升。我只是觉得从我登上铁塔的那一刻起,巴黎便开始庄严地降落。它疯狂地钻入地底。我透不过气来,这透明的铁盒子,快闭上你恶魔的眼睛,我想出去!

巴黎依然在飞速下沉。我无可逃遁。蓝天在黑色的云缝里闪烁--那些黑色的原始森林一般的钢架,从我的头顶两边炸裂开去。是用那透明的铁盒子撞开的么?就象汽车的窗玻璃掠开路旁的树枝。蓝天忽然近了,又忽然远了,远得更加冷酷。永远被那一双双黑色的手臂阻拦着。时而又是无数根钢缆铁索,缠绕你,勒紧你,使你永远无法到达那个超然于一切之上的境界。

无意间,我抬头仰视,砰然心跳--我忽然发现了自己是在上升,那钢缆挣断了,那黑手垂落了,那云朵变得浓亮了,可是,透明的铁匣子还在疯狂地往上升,一个劲地向上升,象是要冲破什么,又象是要挣脱什么,咯咯地向上,象是咬着牙根的声音,象是绷紧骨骼的声音,固执而又痴迷地向上升。它象是永远也升不到头了,永远也不会停下来了。因为它无论升得多高,仍然无法接近它--那个蓝色的梦想。

4、概括节选部分的内容。

5、登塔前我对埃菲尔铁塔有怎样的感受?

6、文章是怎样表现“我登塔中”的感受的?

7、试举例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课外阅读,完成8——11题。

西安这座城(节选)

贾平凹当世界上的新型城市愈来愈变成了一堆水泥,我该怎样来叙说西安这座城呢?是的,没必要夸耀曾经是13个王朝国度的历史,也不自得八水环绕的地理风水,承认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已不在了这里,对于显赫的汉唐,它只能称为“废都”。但可爱的是,时至今日,气派不倒的,风范依存的,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最具古城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

它的城墙赫然完整,独身站定在护城河上的吊板桥上,仰观那城楼.角楼.女墙垛口,再怯懦的人也要豪情长啸了。大街小巷方正对称,排列有序的四合院和四合院砖雕门楼下已经黝黑如铁的花石门墩,让你可以立即坠入了古昔里高头大马驾驶了木制的大车喤喤喤开过来的境界里去。如果有机会收集一下全城的数千个街巷名称,你会突然感到历史不遥远,以至眼前飞过一只并不卫生的苍蝇,也忍不住怀疑这苍蝇的身上有着汉时的模样或是唐时的标记。现代的艺术日夜在上演着,但爬满青苔的如古钱一样的城墙根下,总是有人在观赏着中国最古老的属于这个地方的秦腔,或者皮影木偶。这不是正规的演艺人,他们是工余后的娱乐,有人演,就有人看,演和看都宣泄的是一种自豪,生命里涌动的是一种历史的追忆,所以你也便明白了街头饭馆里的餐具,碗是那么粗的瓷,大得称之为海碗。逢年过节,你见过哪里的城市的街巷表演着社戏,踩起了高跷,扛着杏黄色的幡旗放火铳,敲纯粹的鼓乐?最是那土得掉渣的土话里,如果依音笔写出来,竟然是文言文中的极典雅的词语,抱孩子不说抱,说“携”,口中没味不说没味,说“寡”,即使骂人滚开也不说滚,说“避”。你随便走进一条巷的一户人家中吧,是艺术家或者是工人.小职员.个体的商贩,他们的客厅是必悬挂了装裱考究的字画,桌柜上必是摆设了几件古陶旧瓷。对于书法绘画的理解,对于文物古董的珍存,成为他们生活的基本要求。男人们崇尚的是黑与白的色调,女人们则喜欢穿大红大绿的衣裳,质朴大方,悲喜分明。他们少以言辞,多以行动;喜欢沉默,善于思考;崇拜的是智慧,鄙夷的是油滑;有整体雄浑,无琐碎甜腻。西安的科技人才云集,产生了众多的全球也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但民间却大量涌现着《易经》的研究家,观天象,识地理,搞预测,作遥控。你不敢轻视了静坐于酒馆一角独饮的老翁或巷头鸡皮鹤首的老妪,他们说不定就是身怀绝技的奇才异人。清晨的菜市场上,你会见到手托着豆腐,三个两个地立在那里谈论着国内的新闻。在公共厕所蹲坑,你也会听到最及时的关于联合国的一次会议的内容。关心国事,放眼全球,似乎对于他们是一种多余,但他们就有这种古都的秉性。“杞人忧天”从来不是他们讥笑的名词,甚至有人庄严的提议,在城中造一尊巨大的杞人的雕塑,与那巍然竖立的丝绸之路开创人张骞雕像相映成辉,成为一种城标。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你信步在城里走走吧,钟楼已没钟,晨时你能听见的是天音;鼓楼已没鼓,暮时你能听见的是地声。我不知疲劳地,一定要带领客人朋友爬土城墙,指点那城南的大雁塔和曲江池,说,看见那大雁塔吗?那就是一枚印石;看见那曲江池吧,那就是一盒印泥。记住,历史当然翻开了新的一页,现代的西安当让不仅仅是个保留着过去的城,它有着其他城市所具有最现代的东西。但是,它区别于别的城市,是无言的上帝把中国文化的大印放置在西安,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魄的所在地了。

8.作者说:“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最具古城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请归纳概括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展示古城魅力的,并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

答:①

9.作者把大雁塔比做“一枚印石”,把曲江池比做“一盒印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

10.题目“西安这座城”中如果删掉“这座”两个字,效果与原题目一样吗?请简要谈谈看法。

答:

11.试分析课文《胡同文化》(汪曾祺)中北京市民和《西安这座城》中西安市民精神面貌的不同。

《埃菲尔铁塔的沉思》同步学案参考答案:

1、xiān wù kuī chù mó chī xuàn mǐn dùn pēng zhàn xǖ

2、③⑤①④②

3、平凡轻轻扬扬

4、登塔前和登塔中的感受

5、在登塔之前,作者对铁塔充满了“无知的偏见和戒心”,对其并没有多少特殊感情和崇敬心理。

6、作者充分调动了自己敏锐的感觉,甚至错觉和幻觉,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了自己登临埃菲尔铁塔的所见、所感和所思。如“奇怪的是我竟然感觉不到电梯的上升。我只是觉得从我登上铁塔的那一刻起,巴黎便开始庄严地降落。它疯狂地钻入地底。”在这里,作者通过错觉表现登临铁塔的独特感受,就很有特色。

7、文章巧妙地使用了比喻方法,具体而形象地展示了自己登临铁塔的感受,例如:“蓝天在黑色的云缝里闪烁——那黑色的原始森林一般的钢架,从我的头顶两边炸裂开去。是用那透明的铁盒子撞开的吗?就像汽车的窗玻璃掠开路旁的树枝。”“像是要冲破什么,又像是要挣脱什么,咯咯地向上,像是咬着牙根的声音,像是绷紧骨骼的声音……”文章选用熟悉的事物比喻作者陌生而新奇的感受,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乘坐电梯登上铁塔的特殊感受。“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以“父亲”喻“铁塔”,奇特的比喻格外引人注目,既表现了铁塔平易近人的博大胸襟,也表现了作者对铁塔的无限赞美和由衷敬仰之情。

排比句的大量使用。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句法,常常采用三个以上的词组来表现作者的独特感受,使文章语言很有气势。如第二段写道:“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作者精选的三个词语分别从三个维度展开,高度是真实可见的,气势是主体感受的,骄傲则是作者的独特体验,这样的语言结构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审美接受空间。“你是一记雷声,一道阳光,一束电波,一条飞船,轻轻飏飏却又闪电般地穿过大气层,突破大气层,抛开大气层。”作者的感觉神经异常敏锐,感受心理也丰富细腻,分别用“雷声”“阳光”“电波”“飞船”等形象从无形的声、光、波与有形的飞船等方面,多维度地表现了铁塔的磅礴气势和惊人魅力,把读者的思绪带进了五彩缤纷的想象空间。“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这种带着比喻意味的诗性想象和心理感受是极为独特的,又是真实可信的。“人达到那样的高处,对地面便有了淡漠;人有过那样的恐

惧,对安全便有了蔑视;人走近过那蓝色的梦想,又不得不回到原处,便尝到探险的悲哀。”排比句式的使用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表现了丰富的心理感受。

8.(1)古建筑群(城墙.大街小巷.四合院)(2)表演艺术(秦腔.皮影.社戏)(3)语言特色(土得掉渣的土话,竟然是文言文中的极典雅的词语)(4)生活习俗(生活习惯,室内摆设.服饰)(5)人的风貌(粗犷豪放.直爽.关心国事,放眼全球)

9.在内容上突显了西安古都悠久的文化历史韵味;在结构上引出下文“文化大印”的放置;在语言效果上显出形象生动感和文化气息。

10.不一样。缺少了原题目的强调语气;和蕴含其中的自豪骄傲之情。

11.《胡同文化》中的北京市民大多安分守己,自满自足,甘于恬淡,但又透露些许的惟我独尊,他们冷眼观看着在他们的身边发生的种种运动,却是完全地置身事外,固执地坚持着一种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

《西安这座城》中的西安市民质朴.豪爽.憨厚,充满智慧.善于思考,能与时俱进,有忧患意识。他们积极地关心国事,在西安人身上涌动的是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投入,迸发的是生命的活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