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第四章中国史学

  • 格式:ppt
  • 大小:4.53 MB
  • 文档页数:5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国 语》《战国策》。 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 《史记》。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 《汉书》。 7、史评体: 《史通》, 《文史通义》

二十四史 序号 书名 作者 卷数 1 史记 汉· 司马迁 130 2 汉书 汉· 班固 100 3 后汉书 南朝宋· 范晔 120 4 三国志 晋· 陈寿 65 5 晋书 唐· 房玄龄等 130 6 宋书 南朝梁· 沈约 100 7 南齐书 南朝梁· 萧子显 59 8 梁书 唐· 姚思廉 56 9 陈书 唐· 姚思廉 36 10 魏书 北齐· 魏收 114 11 北齐书 唐· 李百药 50

奏议 《唐大诏令集》(宋敏求撰 )、《历代名臣奏议》 (黄淮.杨士奇等人 辑)、《宋朝诸臣奏议 》 《明臣奏议》。

地理志书
《尚书· 禹贡》、《汉书· 地理志》、《华阳国志》 (常璩 )、《水经注》、《洛阳伽蓝记》(杨炫 之 )、《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 《大唐西域记》、《长春真人西游记》、《中国 历史地图集》。

经部文献
《经典释文》、《十三经注疏》。

源自文库
十三部注疏的书名、卷数、注疏者及阮本校勘者 如下:
⑴:《周易正义》一○卷,【魏】王弼、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李锐校。 ⑵:《尚书正义》二○卷,旧题【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等正义,【清】 徐养原校。 ⑶:《毛诗正义》七○卷,【汉】毛亨传,郑玄笺, 【唐】孔颖达等正义,【清】 顾广圻校


中国史学特色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 为最发达;文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为发达。”


中国史学未曾中断,典籍浩如烟海。 中国史官地位历来崇高。 中国史学有强烈的道德教化意识。 中国史学有强烈的以古鉴今功用。
史学的发展阶段
1.上古至汉初——史学创造期
各体史书开山发端,如《春秋》,开创编 年体和私家修史风气;《左传》,编年体的代表 作;《仪礼》、《周礼》,开创典制史的先河。
《全唐文》(清 董诰等 纂修) 《全宋文》(曾枣庄、刘琳 ) 《全辽文》(陈述辑校 ) 《全金文》 (陈述辑校 ) 《全辽金文》(阎凤梧 主编 ) 《全元文》(李修生主编) 《全明文》(钱伯城主编) 《清文汇》(沈粹芬、黄人、王文濡等辑刊 ) 《清文海》(郑克晟 主编)
⑷:《周礼注疏》四二卷,【汉】郑玄注,【唐】 贾公彦疏,【清】臧庸校。
⑸:《仪礼注疏》五○卷,【汉】郑玄注,【唐】 贾公彦疏,【清】徐养原校。

⑹:《礼记正义》六三卷,【汉】郑玄注,【唐】 孔颖达等正义,【清】洪震煊校。
⑺:《春秋左传正义》六○卷,【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清】严杰校。 ⑻:《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汉】何休注, 【唐】徐彦疏,【清】臧庸校。 ⑼:《春秋穀梁传注疏》二○卷,【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清】李锐校。

传记笔记
《列女传》、《明儒学案》、《酉阳杂俎》、 《梦溪笔谈》、《容斋随笔》、《日知录》、 《檐曝杂记》、《十驾斋养新录》。

史论史考
《史通》、《读通鉴论》、《日知录》、《十七 史商榷》(王鸣盛)、《廿二史考异》(钱大昕)、 《廿二史札记》(赵翼)《文史通义》。

甲骨金石档案文献
《甲骨文合集》(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 )、 《睡虎地秦墓竹简》、《居延汉简甲乙编》、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敦煌宝藏》。
6.清代至现代——史学的现代化期
现代史学者大量利用出土文献,与传世史书 互证;利用西方史学观念重新认识历史和史学, 中国史学和世界接轨,趋向现代化。
史书体例

1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荀悦《汉纪》,谈迁《国榷》 , 《竹书纪年》(《汲冢纪年》 )、纲目体,起居 注,日历,实录,东华录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 《史记》。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 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 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
书 名 卷 数 编 著 者 记 史 范 围 绎史 160 清 马 驌 太古~战国末 左传纪事本末 53 清 高士奇 春秋史事 通鉴前编纪事本末 100 近人 沈朝阳 唐尧~周威烈王二 十三年 通鉴纪事本末 239 宋 袁 枢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五代末 续通鉴纪事本末 110 清 李铭汉 宋~明末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150 宋 杨仲良 北宋太祖~钦宗 宋史纪事本末 26 明 陈邦瞻 太祖~文天祥谢枋得之死 辽史纪事本末 40 清 李有棠 太祖~西辽 金史纪事本末 52 清 李有棠 有金一代 西夏纪事本末 3 6 明 张 鉴 李思恭~李睍
在《通典》之前,关于制度方面的著 作,主要有《仪礼》、《周礼》(《周官 礼》)和历代正史中的书志。杜佑创造性 地撰成综合性制度通史,在中国史学发展 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后世所谓“三通”、 “九通”、“十通”,都与《通典》有关。
会要 《唐会要》(宋王溥 )、《五代会要》(宋王溥 ) 《宋会要辑稿》(清徐松 )、《西汉会要》 (南宋徐天麟 )、《东汉会要》 (南宋徐天 麟 )、《经世大典》 (元虞集、欧阳玄等 )、 《七国考》 (明董说 )、《明会要》 (清龙文 彬 )、《秦会要》(清孙楷)、 《三国会要》 (清杨晨 ) 、 《春秋会要》 (清姚彦渠 ) 会典 《唐六典》《元典章》、《明会典》、《清会典》

元史纪事本末 27 明 陈邦瞻 世祖至元中~顺帝 末 明史纪事本末 80 清 谷应泰 太祖起兵~清兵入 关 明朝纪事本末补编 5 清 彭孙贻补谷应泰书之阙 续明纪事本末 18 清 倪在田 南明史事 三藩纪事本末 4 清 杨陆荣 明末福王,唐王,桂王 事 清史纪事本末 80 近人 黄寿鸿 起太祖~德宗
正史中有五种书的叙述对象、时段、范围 与其他书是重合的。《南史》与《宋书》、 《南齐书》、《梁书》、《陈书》重合;《北 史》与《魏书》、《北齐书》、《周书》重合; 《新唐史》与《旧唐史》重合;《新五代史》 与《旧五代史》重合;《新元史》与《元史》 重合。另外,《汉书》武帝以前的纪传与《史 记》的后半部分重合。

四库全书
北四阁: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 南四阁: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
内廷四阁之四文津阁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文津阁遗址
今国家图书馆藏文 津阁《四库全书》
江浙三阁之三文澜阁
《四库全书总目》部类
经部——易、诗、书、礼(周礼、仪礼、礼记、三 礼总义、通礼、杂礼书)、春秋、孝经、五经总义、 四书、乐、小学(训诂、字书、韵书) 史部——正史、编年(附起居注)、纪事本末、别 史、杂史、诏令奏议(诏令、奏议)、传记(圣贤、 名人、总录、杂录、别录)、史钞、载记、时令、地 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 古迹、杂记、游记、外纪)、职官(管制、官箴)、 政书(通制、典礼、邦记、军政、法令、考工)、目 录(经籍、金石)、史评

通鉴
●《資治通鑒》
《通鉴》实际上是出于众手,由司马光总其大 成。协修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三人。刘攽负责周 秦两汉部分,刘恕负责三国、南北朝到隋部分,范祖 禹负责唐及五代部分。他们都是杰出的史学家。 《通鉴》的编写先由协修人员收集史料,标明事 目,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做成详尽完备的丛目,并进 而整理丛目史料,考订事实,决定取舍,缀属文字, 写成长编。最后由司马光览其长编,考其同异,删其 繁冗,修改润色,写成定稿。
二十四史
整理人 夏燕梅
二十四史


十通 序号 书名 作者 卷数 1 通典 唐· 杜佑 200 2 通志 宋· 郑樵 200 3 文献通考 元· 马端临 348 4 续通典 清· 嵇璜、刘墉等 150 5 续通志 清· 嵇璜、刘墉等 640 6 续文献通考 清· 张廷玉 250 7 清朝通典 清· 嵇璜、刘墉等 100 8 清朝通志 清· 嵇璜、刘墉等 126 9 清朝文献通考 清· 张廷玉 300 10 清朝续文献通考 近代· 刘锦藻 400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主讲 彭庭松
第四章
中国史学
许慎《说文解字》卷三下:“史,记事者也。 从又持中;中,正也。”段玉裁《说文解 字注》释为:“君举必书,良史书法不 隐。”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 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 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周书 唐· 令狐德棻等 50 隋书 唐· 魏征等 85 南史 唐· 李延寿 80 北史 唐· 李延寿 100 旧唐书 後晋· 刘昫等 200 新唐书 宋· 欧阳修、宋祁 225 旧五代史 宋· 薛居正等 150 新五代史 宋· 欧阳修 74 宋史 元· 脱脱等 496 辽史 元· 脱脱等 116 金史 元· 脱脱等 135 元史 明· 宋濂等 210 明史 清· 张廷玉等 332

陶煦阁1
万卷似囊装天地,一灯如豆照古今

陶煦阁2
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

陶煦阁3
心中不守小门户,书外自有大乾坤

陶煦阁4 劳矣苦理万绪, 智乎甘居一隅

陶煦阁5
饮酒能壮英雄气,读书专消俗士心


中国史学特色 中国史学发展 中国史书体例 典章会要笔记 四库全书概况 文学总集略举
子部——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 文算法(推步、算书)、术数(数学、占侯、相 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 艺术(书画、琴谱、篆刻、杂技)、谱录(器物、 食谱、草木鸟兽虫鱼)、杂家(杂学、杂考、杂 说、杂品、杂纂、杂编)、类书、小说(杂事、 异闻、琐语)、释家、道家 集部——楚辞、别集(汉至五代、北宋建隆至 靖康、南宋建炎至德祐、金元、明洪武至崇祯、 清初至乾隆)、总集、诗文评、词曲(词集、词 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
唐代确立设史馆以修前朝之史的制度, “纪传体”成为官方修“正史”的标准体裁, 私家著史的蓬勃风气也为之一变,以官修为主, 史书定于一尊。此一主流趋势,延续到清代而 止。刘知几《史通》开创了评论史书的新风气。
5.宋代至清代——史学革新期
宋代出现几部重要且具影响力的私著史书, 如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司马光《资治通 鉴》。此外, “纪事本末体”的叙史体裁开始 受到重视。清代史学优于考史,王鸣盛、赵翼 等史家的考史专著即此一阶段的显著成绩。章 学诚《文史通义》为史学理论的代表作。



四库全书 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 。该书共收录古籍 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 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 书底本来源 1.内府藏书; 2.清廷官修书; 3.从各地征集的图书; 4.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是在 《四库全书》纂修过程 中产生的一部目录学著 作,它由数十名学有专 长的纂修官分头撰写, 再经著名学者纪昀、陆 锡熊等人考核增删,反 复修改润色而成,前后 历时二十余年。这部凝 结着众多学者心血和反 映当时学术水平的著作, 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目 录学专著。
⑽:《论语注疏》二○卷,【魏】何晏集解,【宋】 邢昺疏,【清】孙同元校。
⑾:《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 邢昺疏,【清】臧庸校。

⑿:《尔雅注疏》一○卷,【晋】郭璞注,【宋】 邢昺疏,【清】臧庸校。
⒀: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 【宋】孙奭疏,【清】李锐校。


子部文献
2.两汉之世——史学成立期
司马迁《史记》,为纪传体通史之祖;班 固《汉书》,为纪传体断代史之祖;荀悦《汉 纪》,为编年体断代史之祖。
3.魏晋南北朝至隋——史学发展期
私家撰史风气特盛。史书多,类型众,史学 地位提升,仅次于经学。 《后汉书》、《三国志》、《宋书》、《南齐书》、 《魏书》成书于此期。
4.唐代——史学正统期
儒家类、杂家类、古代科技与艺术、类书
集部文献
总集 别集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清严可均辑 ) 《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 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 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全北齐文》 《全后周文》《全隋文》《先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