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粱病害

高粱病害

高粱病害
高粱病害

2. 高粱病害

高粱(Sorghum) 学名Sorghum bicolor(L.)Moench, 禾本科高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我国栽培高粱的历史悠久, 生产的高粱以粒用高粱为主, 兼有糖用、饲用和工艺用。高粱根系发达、抗旱力强, 耐涝、耐盐碱、耐瘠薄, 适应性广。粒用高粱以食用为主, 其营养成分、所含热量不亚于小麦和大米, 高粱的饲用价值与玉米相近。高粱在工业上用途更加泛, 如酿制白酒、生产淀粉、造纸、制糖、制饴、纤维板等。从消费市场看, 高梁的食用市场将变小, 但饲用和工业用市场会大大扩展, 看来种植高梁是创造经济效益、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高粱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我国已报道的高粱病害有30 多种, 其中主要病害有黑穗病、叶斑病、炭疽病、大斑病、病毒病等。

高梁立枯病

彩版36·281

症状主要为害幼苗。多发生在2~3 叶期, 病苗根部红褐色, 生长缓慢。病情严重时, 幼苗枯萎死亡, 引致缺苗。7~8 月生育中后期个别地块也有发生, 为害根部, 引致高粱烂根。

病原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称立枯丝核菌,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该菌不产生孢子, 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初生菌丝无色, 后为黄褐色, 具隔, 粗8~12μm, 分枝基部缢缩, 老熟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0.1~0.5 mm, 无色或浅褐至黑褐色。担孢子近圆形, 大小6~9 × 5~7(μm) 。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Donk. 称瓜亡革菌,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土壤中存活, 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 是土壤传播病害。除为害高粱外, 还可为害玉米、大豆、甜菜、陆稻等多种作物的幼苗或成株, 引致立枯病或根腐病。5 、6 月份多雨的地区或年份易发病, 低洼排水不良的回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参见玉米苗期根腐病。

高粱苗枯病

彩版36·282

症状高粱生长到4~5 片叶子时即可发病。始于下部叶片, 后向上扩展。染病叶片生紫红色条斑, 渐联合, 致叶片从顶端逐渐枯死, 种子根变褐。

病原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 称串珠镰孢,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在PDA 培养基上生长快, 子座黄色至褐色, 气生菌丝白色至淡粉红色, 具大小两种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新月形略弯, 向两端渐尖削, 顶端略钝, 另一端较锐, 具隔膜3~4 个,3 隔膜者大小22~39 × 2.5~3.5 (μm) 。小型分生孢子串球状, 单胞, 无色, 长椭圆形或纺锤形,大小4~30 ×1.5~5(μm)。无厚垣孢子。有性态为Gibberella fujikuroi (Saw.)Wr. 称藤仓赤霉,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 ℃ , 致死温度54 ℃时 6 分钟, 对阳光抗力强。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患部组织或遗落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 借雨水溅射传播, 从伤口侵入致病。病部上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早春和初夏阴雨连绵, 昼暖夜凉的天气有利发病。植地低洼积水, 田间郁闭高湿, 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 会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参见高粱黑葱花霉根腐病。

高粱大斑病

彩版36·283

症状高粱大斑病是高粱产区常见叶部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叶片上病斑长梭形, 中央浅褐色至褐色, 边缘紫红色, 早期可见不规则的轮纹, 大小20~60× 4~10(mm), 后期或雨季叶两面生黑色霉层, 即病原菌子实体。一般从植株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 雨季湿度大扩展迅速, 常融合成大斑致叶片干枯。

病原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Leonard & Suggs 称玉米毛球腔菌,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态为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 称大斑凸脐蠕孢,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等。本菌与玉米大斑病是同一个种两个不同的生理专化型。高粱专化型不侵染玉米, 但玉米专化型能侵染高粱。形态特征参见玉米大斑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孢子萌发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7 月可造成较重的为害。常温多雨的年份易流行, 引致高粱大面积翻秸。

防治方法(1) 选用抗大斑病的品种或赤杂5 号、龙杂4 号、松杂1 号等叶斑病轻的品种。(2) 加强高粱田管理。适时秋翻, 把病残株讴肥或烧毁, 减少菌源。(3) 增施有机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提倡沟施农用活性有机( 粪) 肥, 每667㎡施用2500 kg, 沟施后盖土。也可喷洒奥普尔有机活性液肥800 倍液或" 垦易" 微生物有机肥500 倍液。(4) 其他防治方法参见玉米大斑病。

高粱豹纹病

彩版36·284

症状又称轮纹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初生小型红褐色水浸状斑点, 后沿与叶脉平行方向扩展呈同心轮纹状, 颜色转为黄褐色至深红色。发生在叶缘的, 病斑呈半椭圆形, 大小不定, 有多圈明显的轮纹, 但有的品种不生轮纹。湿度大时, 病部可见红色或紫色的黏稠物( 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及黑色菌核。严重时病斑融合呈豹纹状, 致叶片枯死。

病原Gloeocercospora sorghi D.Bain.et Edgerton 称高粱胶尾孢菌,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多根, 单生,无色,具隔膜0~2 个, 大小6~20 × 1.5~2.5(μm); 分生孢子生在成团的橙红色黏质基物里, 线形, 无色, 顶端略尖, 具不明显的隔膜4~8 个, 大小32~112 × 3~4(μm) 。该病7 月发生, 多雨年份扩展迅速, 分布普遍。除为害高粱外, 还可侵染玉米和甘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防治方法参见高粱炭瘟病。

高粱炭疽病

彩版36·285~286

症状该病是高粱重要病害, 高粱各产区都有发生。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染病。苗期染病为害叶片, 导致叶枯, 造成高粱死苗。叶片染病病斑梭形, 中间红褐色, 边缘紫红色, 病斑上现密集小黑点,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炭疽病多从叶片顶端开始发生, 大小2~4 × 1~2 (mm), 严重的造成叶片局部或大部枯死。叶鞘染病病斑较大, 椭圆形, 后期也密生小黑点。高粱抽穗后, 病菌还可侵染幼嫩的穗颈, 受害处形成较大的病斑, 其上也生小黑点, 易造成病穗倒折。此外还可为害穗轴和枝梗或茎秆, 造成腐败。

病原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Cesati) Wilson. 称禾生炭疽菌,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黑色, 散生或聚生在病斑的两面, 直径30~200μm。刚毛直或略弯混生, 褐色或黑色, 顶端较尖, 具3~7 个隔膜, 大小64~128 ×4~6(μm), 分散或成行排列在分生孢子盘中。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 圆柱形, 大小10~14 × 4~5(μm) 。分生孢子镰刀形或纺锤形, 略弯, 单胞无色, 大小17~32 × 3~5(μm)。除为害高粱外, 还可为害小麦、燕麦、玉米等禾本科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随种子或病残体越冬。翌年田间发病后, 苗期发病可造成死苗。成株期发病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借气流传播, 进行多次再侵染, 不断蔓延扩展或引起流行。高粱品种间发病差异明显。多雨的年份或低洼高湿田块普遍发生, 致叶片提早干枯死亡。北方高粱产区炭疽病发生早的,7~8 月份气温偏低、雨量偏多可流行为害, 导致大片高粱早期枯死。

防治方法(1) 收获后及时处理病残体, 进行深翻, 把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层, 以减少初侵染源。(2) 实行大面积轮作, 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采用高粱配方施肥技术, 在第

三次中耕除草时追施硝酸铵等, 做到后期不脱肥, 增强抗病力。(3) 选用和推广造合当地的抗病品种, 淘汰感病品种。(4) 药剂处理种子用种子重量0.5% 的50% 福美双粉剂或50% 拌种双粉剂或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可防治苗期种子传染的炭疽病及北方炭疽病。(5) 该病流行年份或个别感病田, 从孕穗期开始喷洒50% 氯溴异氰尿酸( 消菌灵) 可溶性粉剂1000 倍液或35% 多菌灵磺酸盐( 菌核光) 悬浮剂600 倍液或50% 咪鲜胺锰盐( 使保功) 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50% 福·异菌( 灭霉灵) 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25% 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

高粱北方炭疽病

彩版36·287

症状又称高粱眼斑病。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高粱产区, 云南也有发生。重点为害叶片、叶鞘和籽粒。叶片和叶鞘染病现紫红色小病斑, 后期中间略呈灰白色, 大小仅1.O ~25 × 0.5~1.5(mm) 。发生严重的, 叶片上布满病斑, 整个叶片变成火红色, 迅速干枯。有些高粱品种上, 病斑呈椭圆形至梭形, 大小3~5 × 2~3(mm) 。种植在贫瘠或缺肥土地上、叶色黄绿的高粱染病后, 容易被极细交链孢菌二次寄生, 在病斑周围现数圈紫红色轮纹, 最后形成椭圆形大斑, 大小可达20~40 × 10~20(mm), 尤其是旗叶上的症状最明显。籽粒染病在籽粒上现紫红色细小的斑点。

病原Kabatiella zeae Narita & Hiratsaka 称玉蜀黍球梗孢菌,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形态特征参见玉米眼斑病。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 发病程度与品种及当年7~8

月气象条件有关。东北三省7~8 月份气温低、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可能大流行, 引致高粱" 翻秸" 。

防治方法(1) 选用适于当地的抗病品种。(2) 收获后及时清理秸秆, 及时耕翻, 以减少菌源。(3) 种子处理方法见炭疽病。(4) 增施有机肥,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防止生育后期脱肥, 提高抗病力。(5) 药剂防治参见高粱炭疽病。

高粱紫斑病

彩版36·288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叶片染病初生椭圆形至长圆形紫红色病斑, 边缘不明显, 有时产生淡紫色晕圈, 大小4~20 × 2~5(mm) 。叶上病斑多少不等, 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色霉层,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鞘染病病斑较大, 椭圆形, 紫红色, 边缘不明显, 有的也生淡紫色晕圈, 一般不产生霉层。

病原Cercospora sorghi Ellis & Everhart 称高粱尾孢,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5~12 根, 榄褐色, 顶端色稍浅, 丛生无分枝, 正直或具膝状节1~3 个, 有隔膜0~7 个, 孢痕明显, 大小16~96 × 4~6 (μm) 。分生孢子倒棒形或圆柱形, 无色, 直或稍弯, 顶端较尖, 基部截形, 具隔膜3~9 个, 大小29~112 × 4~6(μm)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块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越冬,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苗期即可发病, 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 进行重复侵染, 使病菌不断扩散, 严重时高粱叶片从下向上提前枯死。

防治方法该病是气传重复侵染病害, 应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主, 栽培措施为辅, 进行综合防治。具体方法参见高粱炭疽病。

高粱煤纹病

彩版37·289

症状又称条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上病斑梭形或长圆形, 中央灰色至浅褐色, 边缘紫红色, 大小10~50 × 4~10(mm), 有的病斑周围具黄色晕圈。病斑两面初期生有大量灰色霉层,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后期霉层消失, 出现黑色粒状小菌核。病情严重时, 病斑融合成不规则形长条斑, 致高粱叶片早枯。

病原Ramulispora sorghi (Ell.et Ev.)L.S.Olive et Lefebvre 称高粱座枝抱, 属半知菌

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座生在气孔下, 渐伸出。分生孢子梗圆柱形, 无色, 具隔膜0~1 个, 大小10~44× 2~3(μm)。分生孢子鞭形或线形, 无色, 多数具1~3 个侧分枝, 略弯, 顶端稍尖, 具隔膜3~9 个, 大小32~100×2~4(μm) 。菌核黑色表生, 球形或半球形, 表面光滑或不光滑, 大小58~167 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或菌核在病叶或病叶鞘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 借风、雨传播蔓延。下部叶片先发病, 病部产生新的分生孢子, 进行多次再侵染。一般在7~8 月份, 降雨次数多, 雨量偏大, 气温较低条件下或年份, 该病发生早且为害重。

防治方法(1)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 进行轮作和深翻, 把病残体埋入深土层, 可减少初侵染源。(2) 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做到后期不脱肥, 提高寄主抗病力。(3)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包衣或药剂处理用种子重量0.5% 的50% 的拌种双粉剂或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4) 必要时可在发病初期喷洒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 福·异菌( 灭霉灵) 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50% 甲硫·霉威( 叶霉舒) 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50% 多·霉威( 菌无常、万霉敌) 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 视病情防治1 次或2 次。

高粱紫轮病

彩版37·290~291

症状又称黑点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叶片染病初生短圆形至椭圆形、中央浅紫色四周紫红色的病斑。多发生在叶脉之间, 大小2~8 × 1~3(mm) 。有时在叶背可见灰色霉层,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霉层不明显或形成黑色小菌核, 很易抹掉或脱落。严重时病斑融合成云形, 布满叶片, 致叶片早枯。叶鞘染病产生边缘紫红色, 中央浅紫色椭圆形病斑, 大小5~18 × 3~7(mm), 一般不产生霉层和菌核。

病原Ramulispora sorghicola Harris 称高粱生座枝孢,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无色束生, 圆柱形或近棒形, 偶具隔膜, 大小8~28 ×2~4(μm)。分生孢子无色, 线形至鞭形, 少数有1~2 个分枝, 具隔膜2~10 个, 大小20~75 × 2~4(μm)。菌核黑色, 半球形至扁球形, 大小80~144(μm), 周围具刚毛。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防治方法参见高粱煤纹病。

高粱黑束病

彩版37·292

症状高粱黑束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 又称导管束黑化病。叶片显症时叶脉上产生褐色条斑, 多沿主脉一侧或两侧呈现大的坏死斑, 致叶片、叶鞘变为紫色或褐色, 严重时叶片干枯, 茎秆稍粗, 病株上部有分枝现象。横剖病茎, 可见维管束、尤其是术质部导管变为褐色, 并被堵塞。纵剖面可见维管束自下而上变成红褐色或黑褐色, 基部节间的维管束变黑较上部节间明显。严重的病株早枯, 不抽穗或不结实, 减产50% 。我国分布在东北三省。

病原Acremonium stictum W.Gams 称直枝顶孢霉,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Corda 。菌落圆形, 气生菌丝致密, 卷绵毛状, 初白色, 后浅粉红色。分生孢子梗无隔, 大小4040 × 3(μm) 。分生孢子单胞, 近无色, 椭圆形, 大小4 ×1~1.5(μm) 。除为害高粱外, 还可为害玉米、大豆、小麦、燕麦、棉花等多种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以种子和土壤带菌。病菌从寄主根部侵入后, 进入维管束组织。在自然条件下, 田间病原菌也可侵染叶片和叶鞘, 通过维管束扩展引起发病。埃及、阿根廷、委内瑞拉、墨西哥、苏丹、洪都拉斯等国先后有发现此病的报道。在我国TX622A 、TX623A 发病明显。国外Sc35-6 、Sc630-11E 、GPR-148 表现抗病。

防治方法(1) 选育抗病品种。(2) 进行检疫, 防止该病传播蔓延。

高粱叶点病

彩版37·293~296

症状又称斑点病。全株各部位均可发病,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形状不规则, 长形至梭形或半圆形, 大小不等, 大的可达1cm 以上, 黄褐色至灰褐色, 有红紫色边缘。病斑常从叶缘或叶端开始, 也有的发生在叶面上或穗的上部, 造成旗叶倒折。病斑扩展时常融合为较大斑块, 后期在干枯叶斑上可见散生或成行黑色小粒点,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种子和颖片染病产生类似症状。北京、山西、内蒙古、东北、西南均有发生。为害日趋严重。

病原Phyllosticta sorghina Sacc. 称高粱叶点霉,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黑色, 亚球形, 散生在叶面上, 突出表皮, 大小64~104 μm。分生孢子椭圆形, 单胞, 无色, 大小3.5~6 ×2.O~3.0(μm)。除侵染高粱外, 还可侵染黍、粟、稗、甘蔗、苏丹草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北京、吉林等地于 6 月份开始发病,7~8 月份症状明显或流行。据观察, 播种早的田块病情重于晚播的田块。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同一田块, 抗7 号、沈杂5 号发病较重, 而抗 4 号则不发病。1994 年北京密云、延庆种植杂交高粱抗7 号和沈杂5 号对此病抗性差, 再加上当年气候特殊,6 月份干旱无雨,7 月份以后降雨增多、降雨量575 mm,8 月份达268 mm, 较历年偏多, 且日照明显减少,7~8 月空气湿度为78.7%~79%, 温度较往年偏高0.5~2.5 ℃, 这样潮湿闷热的天气, 造成了叶点病的流行。近年, 该病为害有上升趋势, 严重的绝产或绝收。

防治方法(1) 因地制宜, 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抗病品种。引进新品种时, 注意把农艺性状和抗病性结合起来, 筛选出适合本地的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2) 适期播种, 不宜过早。(3) 发病重的地区于发病初期喷洒36% 多菌灵悬浮剂600 倍液或50% 异菌脲( 扑海因) 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80% 代森锰锌(喷克) 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

高粱锈病

彩版38.29

症状高粱抽穗前后开始发病。初在叶片上形成红色或紫色至浅褐色小斑点, 后随病原菌的扩展, 斑点扩大且在叶片表面形成椭圆形隆起的夏孢子堆, 破裂后露出米褐色粉末, 即夏孢子。后期在原处形成冬孢子堆, 冬孢子堆较黑, 外形较夏孢子堆大些。

病原Puccinia sorghi Schw. 称玉米柄锈菌和Puccinia purpurea Cooke 称紫柄锈或高粱柄锈菌, 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前者参见玉米锈病。P.purpurea夏孢子堆生在叶两面的病斑上, 栗褐色, 四周有棍棒形或头状侧丝。侧丝褐色。夏孢子近球形或洋梨形, 大小24~44 × 20~29(μm), 具瘤状细刺, 壁暗黄褐色, 具5~10 个芽孔。冬孢子堆生在叶两面, 长1~3(mm), 红褐色。冬孢子长椭圆形, 大小36~54 × 24~32(μm), 顶端圆形, 分隔处稍缢缩, 侧壁厚2~3μm,深褐色。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冬子孢子在病残体上、土壤中或其他寄主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 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入幼叶, 形成性子器, 后在病斑背面产生锈子器, 器内锈孢子飞散传播后在叶片上有水珠时萌发, 也从叶片侵入, 形成夏孢子堆和夏孢子, 夏孢子借气流传播, 进行多次再侵染。高粱接近收获时, 在产生夏孢子堆的地方, 形成冬孢子堆, 又以冬孢子越冬。7~8 月雨季易发病。

防治方法参见玉米锈病。

高粱纹枯病

彩版38·298

症状该病在北方及台湾发生普遍, 杂交高粱较严重, 华中、西南也有发生。主要为害叶鞘, 也可为害叶片。发病后在近地面的茎秆上先产生水浸状病变, 后叶鞘上产生紫红色与灰白色相间的病斑。在生育后期或天气多雨潮湿条件下, 病部生出褐色菌核。该病也

可蔓延至植株顶部, 对叶片造成为害。发病重的植株提早枯死。茎基部叶鞘染病初生白绿色水浸状小病斑, 后扩大成椭圆形、四周褐色、中间较浅的病斑。叶片染病呈灰绿色至灰白色云状斑, 多数病斑融合成虎斑状, 致全叶枯死。湿度大时叶鞘内外长出白色菌丝, 有的产生黑褐色小菌核。

病原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AG-1-IA和AG-5 两个菌丝融合群, 据华北分离AG-1-IA 菌丝融合群占77%,AG-5 菌丝融合群占19.2%,AG-4 占 3.8% 。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Donk. 称瓜亡革菌,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生长温限7~40 ℃ , 适温26~32 ℃。菌核在26~32 ℃和相对湿度95% 以上时, 经10~12 天即可萌发产生菌丝。菌丝生长适宜pH5.4~7.3 。相对湿度高于85% 时, 菌丝才能侵入寄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防治方法参见玉米纹枯病。

高粱链格孢叶斑病

彩版38·299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后形成不规则、大小不相同的长形病斑。病斑边缘

紫红色, 中间浅褐色, 放大时可见其上生有稀疏的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

分生孢子。发病重的田块, 植株提前枯死。

病原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ssl.称链格孢,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形态特征、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防治方法参见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

高粱球腔菌叶斑病

彩版38.300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片上形成不规则形病斑, 淡褐色, 边缘红褐色或紫红色, 后期病部生小黑点, 即病原菌子囊壳。

病原Mycosphaerella holci Tehon 称高粱球腔菌,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腔黑色, 球形, 孔口乳头状。子囊圆柱形, 无色。子囊孢子无色透明, 双细胞, 近梭形, 上细

胞稍大。此外有报道M.ceres Sacc. 称蜡球腔菌, 也可引起该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 翌春散出子囊孢子, 借风雨传播, 从寄主气孔侵入, 引起发病。

防治方法一般不必单独防治, 必要时可结合防治高粱其它叶斑病进行兼治。

高粱炭腐病

彩版38.301

症状高粱全生育期均可发病。感染此病可引致苗枯或根茎炭腐。根部染病初呈水

渍状, 后变黑, 内部组织崩溃, 皮层腐烂并延及侧根。茎秆染病植株提早成熟, 穗小

粒税, 遇风易折倒。茎秆内部组织崩解后, 残存维管束, 其中有大量黑色菌核。我国高粱各产区均有发生。

病原Macrophomina phaseoli (Maubl.)Ashby 称菜豆壳球孢,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暗褐色, 球形, 初埋生, 分散, 直径89~275 μm 产孢细胞葫芦形, 无色, 大小5~13 × 4~6 (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 圆柱形或纺锤形,大小16~32 ×5~10(μm) 。菌核黑色, 坚硬, 直径5~100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或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 借雨水溅射传播, 孢子萌发进行初侵染, 引起幼苗或成株发病。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田间高温多湿、地势低洼及土壤湿度大利于该病发生。

防治方法(1)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菌源。(2) 有条件的可与稻、麦轮作。(3) 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注意增施钾肥, 以增强寄主抗病力。(4) 木素木霉对此菌抑制作用强, 可将其与钾肥混合制成抗生菌肥料施用。(5) 必要时喷洒30% 琥胶肥酸铜( 扫细) 悬浮剂500 倍液或80% 代森锰锌( 新万生)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隔10 天1 次, 连续防治2~3 次。

高粱黑葱花霉根腐病

彩版38.302

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染病出现似缺水状的萎蔫, 病苗皮层、维管束呈褐色水渍状, 细根软化并腐烂。成株染病叶片下垂稍卷曲, 老叶片黄化, 从叶尖端和叶缘开始干枯。根部染病根、根冠部变褐腐烂。

病原Periconia circinata(Mangin)Sacc. 称高粱黑葱花霉,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直立,2~3 根束生或单生, 褐色至深褐色, 壁厚, 大小150~300×6~8(μm), 近顶端旋转状, 顶端细胞膨大, 上面生 3 个产孢细胞, 顶端细胞能分裂, 每分裂 1 次, 形成1 个产孢细胞, 其上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密集成头状, 黑色, 球状, 表面光滑或有刺, 直径12~27 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菌是腐生菌, 能诱发植株地上部或根部发病。

防治方法(1) 实行3 年以上轮作。(2) 加强管理, 密度适当, 采用高垄或高畦栽培, 不要在低洼地种植高粱。(3)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雨后排水要及时, 严禁大水漫灌。

高粱丝黑穗病

彩版38·303~304

症状病株矮于健株。发病初期病穗穗苞很紧, 下部膨大, 旗叶直挺, 剥开可见内生白色棒状物, 即乌米。苞叶里的乌米初期小, 指状, 逐渐长大, 后中部膨大为圆柱状, 较坚硬。乌米在发育进程中, 内部组织由白变黑, 后开裂, 乌米从苞叶内外伸, 表面被覆的自膜也破裂开来, 露出黑色丝状物及黑粉, 即残存的花序维管束组织和病原菌冬孢子。叶片染病在叶片上形成红紫色条状斑, 扩展后呈长梭形条斑, 后期条斑中部破裂, 病斑上产生黑色孢子堆, 孢子量不大。该病在辽宁、吉林、山西发生普遍且严重。

病原Sphacelotheca reiliana(Kühn.)Clint. 异名Sorosporium reilianum

(Kühn.)Mc.Alp. 称高粱丝轴黑粉菌,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冬孢子球形至卵圆形, 暗褐色, 壁表具小刺, 大小10~15× 9~13(μm) 。初期冬孢子常30 多个聚在一起, 后形成球形至不规则形的孢子团, 大小50~70μm, 但紧密, 成熟后即散开。孢子堆外初具由菌丝组成的薄膜, 后破裂冬孢子散出。冬孢子需经生理后熟才能萌发, 在32~35 ℃ , 湿润条件下处理30 天, 萌发率明显提高。病菌在人工培养基上能生长。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以种子带菌为主。散落在土壤中的病菌能存活 1 年, 冬孢子深埋土内可存活3 年。散落于土壤或粪肥内的冬孢子是主要侵染源。冬孢子萌发后以双核菌丝侵入高粱幼芽, 从种子萌发至芽长 1.5cm 时, 是最适侵染期。侵入的菌丝初在生长锥下部组织中,40 天后进入内部,60 天后进入分化的花芽中。该病是幼苗系统侵染病害。病菌有高梁、玉米两个寄主专化型。高粱专化型主要侵染高梁, 虽能侵染玉米, 但发病率不高。玉米专化型只侵染玉米, 不能侵染高粱。中国已发现 3 个生理小种。土壤温度及含水量与发病密切相关。土温28 ℃、土壤含水量15% 发病率高。春播时, 土壤温度偏低或覆土过厚, 幼苗出土缓慢易发病。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1) 选用抗病品种目前生产上抗丝黑穗病的杂交种有: 辽杂12 号、晋杂18 、龙杂6 号、黑杂46 、齐杂1 号、晋杂5 号、忻杂5 号、忻杂7 号、冀杂1 号、辽杂4 号、辽饲杂 2 号等。抗病亲本有黑龙14A 、7152A 、吉农105A 等。(2) 大面积轮作与其它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能有效地控制该病发生, 是经济有效的农业防治措施。(3) 秋季深翻灭菌可减少菌源, 减轻下一年发病。(4) 种子处理①温水浸种。用45~55 ℃温水浸种5 分钟后接着闷种, 待种子萌发后马上播种, 既可保苗又可降低发病率。②药剂拌种。用2% 戊唑醇( 立克秀) 湿拌种剂30~60 g 拌1Okg 种子或6% 立克秀悬浮种衣剂133.3~200 ml 拌100 kg 种子、5% 烯唑醇( 速保利) 拌种剂15~2Og( 有效成分) 拌100 kg 种子。也可用50% 萎锈灵粉剂35g 拌5kg 种子, 拌

种后播种。(5) 适时播种, 不宜过早。提高播种质量, 使幼苗尽快出土, 减少病菌从幼芽侵入机会。

(6) 拔除病穗, 要求在出现灰包并尚未破裂之前进行, 集中深埋或烧毁。

高粱散黑穗病

彩版39·305

症状病株稍有矮化, 茎较细, 叶片略窄, 分蘖稍增加, 抽穗较健穗略早。病株花器多被破坏, 子房内充满黑粉, 即病原菌的冬孢子。病粒破裂以前有一层白色至灰白色薄膜包裹着, 孢子成熟以后膜破裂, 黑粉散出, 黑色的中柱露出来, 系寄主维管束的残余组织。

病原Sphacelotheca cruenta (Kühn)Potter 称高粱轴黑粉菌,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冬孢子堆上具由菌丝体组成的灰白色被膜。冬孢子暗褐色, 球形至卵球形,大小5~10μm, 表面具隐约可见的花纹。该菌冬孢子在水中、营养液中均可萌发。在麦芽汁营养液中, 能产生大量担孢子。在高温下及蒸馏水中不能形成担孢子, 能产生分枝菌丝。该菌有生理分化或异宗结合现象。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是芽期侵入系统性侵染的病害。种子和土壤均可传病, 以种子传病为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冬孢子在室内条件下能存活3~4 年, 散落在土壤中的冬孢子也能存活 1 年, 存活率约20%, 据试验在含有该菌厚垣孢子的土壤里种上高梁, 发病率很低。厚垣孢子在12~36 ℃条件下均能萌发, 侵染适温20~25 ℃。一般适合高粱种子发芽的条件, 也适合该菌侵染。生产上播种过早, 土温偏低, 高粱从发芽到出苗持续时间长, 病菌侵染时间拉长, 侵染机会增多, 发病重。

防治方法参见高粱丝黑穗病。

高粱坚黑粉病

彩版39·306~307

症状又称坚粒黑穗病。穗期显症, 病株不矮化, 为害穗部, 只侵染子房, 形成一个坚实的冬孢子堆。一般全穗的籽粒都变成卵形的灰包, 外膜较坚硬, 不破裂或仅顶端稍裂开, 内部充满黑粉。病粒受压后散出黑色粉状物, 中间留有一短且直的中轴。我国高粱各产区均有发生。

病原Sphacelotheca sorghi (Link.)Clinton 称高粱坚轴黑粉菌,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孢子堆生在子房里, 圆筒形或圆锥形, 长3~7 mm, 先包有坚实褐色或薄而灰色的一层被膜, 后破裂暴露。孢子块深红褐色, 中心具短中轴。孢子球形至卵形, 浅褐色至红褐色, 大小 4.7~9.0 μm, 有点状纹饰或细刺。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 我国已发现8 个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冬孢子在干燥条件下经13 年仍有生活力。主要靠黏附在种子表面的冬孢子传播。病菌萌发后从幼芽侵入, 成为系统性侵染病害。寄主主要是高粱属植物, 土壤也可传病, 但不是主要的。

防治方法同高粱丝黑穗病。

高粱长粒黑穗病

彩版39·308

症状主要为害穗部, 仅侵染穗部的5~6 个或多个小穗。小穗染病小穗的子房形成一长圆形稍弯曲角状孢子堆, 初灰白色, 颖片正常。冬孢子成熟以后, 孢子堆外膜从顶端破裂, 散出黑色粉状物。黑粉散落后, 无中柱, 仅剩下8~10 根黑色丝状物, 即残留的维管束组织。

病原Tolyposporium ehrenbergii (Kühn)Pat. 高粱褶孢黑粉菌,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异名: Sorosporium ehrenbergii Kühn 、S.filiferum Zundel.。冬孢子堆生在染病小穗子房里, 多由数十个冬孢子集结成孢子球。孢子堆圆筒状略弯, 长的达2~3 cm, 突露在小穗的护颖外边似角状。发病初期孢子堆外具黄白色由菌丝组成的白色坚固薄膜, 存在时间较长。后

期薄膜从角状孢子堆的顶端裂开, 露出暗褐色孢子球。球里的冬孢子聚在一起, 不分散。孢子球亚球形至长圆形或不规则状, 不透明, 大小38~123 × 34~93(μm) 。孢子堆里没有中柱, 孢子飞散后可残留黑色丝状物8~10 根。冬孢子多角形, 直径9~12μm , 壁表有微刺。冬孢子无休眠期, 萌发适温28~33 ℃ , 最低10 ℃ , 最高39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冬孢子黏附在种子表面或在土壤中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5 年, 侵染途径尚不十分明确。有人认为长粒黑穗病为一种局部花器侵染, 侵染后当年发病。此外还有人用小孢子悬浮液接种在高粱幼芽上,90% 发病, 因此认为它是幼芽侵染。在新疆, 播种过早, 土壤温度低或埔情不好, 播后覆土过厚发病重。

防治方法目前对该病研究欠深入, 缺乏有效防治方法。生产上主要应通过选育抗病品种解决。

高粱花黑粉病

彩版39.309

症状仅侵染穗的中下部少数小穗。病穗的子房全部变成冬孢子堆, 为黑粉粒, 有的混生在健粒中间。发病初期孢子堆外有浅褐色膜状物, 孢子成熟后颜色变成褐色至深褐色。后期孢子堆外膜破裂, 露出黑粉, 黑粉不分散。病、健粒差异不大, 病粒僵硬, 内部无中轴。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甘肃等省。

病原Ustilago kenjiana Ito 称见城黑粉菌或高粱花黑粉菌,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冬孢子堆在花器子房内, 外生灰褐色被膜, 无中柱。冬孢子圆形至椭圆形, 大小4~7.6 μm, 壁褐色, 冬孢子成熟后其壁表具细刺。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侵染途径尚不十分明确。有人在高粱近开花时接种, 可引起发病。侵染是在花的柱头及花药还没露到护颖外面时发生的, 护颖张开2~3 天后可见灰白色的冬孢子堆。冬孢子变褐后不经休眠即可萌发。在室外可存活1.5 年, 在土壤中越冬后即失去活力, 室内能存活3 年。冬孢子萌发后生四胞的先菌丝, 顶生或侧生小孢子。冬孢子萌发适温24 ℃ , 萌发最高温度35 ℃ , 最低温度10 ℃。相对湿度低于90% 不利其萌发。冬孢子在24 ℃条件下, 经 3 小时即可萌发。该病为花器局部侵染, 侵染后当年发病, 属局部侵染性病害。

防治方法参见高粱长粒黑穗病。

高梁柱黑穗病

彩版39·310

症状高粱柱黑穗病是我国姚建业等新发现的病害。病株多数粗缩矮化, 株高仅

4Ocm 左右。幼苗叶片上常出现隆起的条斑, 初为乳白色, 后变为棕褐色, 条斑的条数不等, 长度可与叶片等长。抽穗后病穗有两种症状一是柱状, 二是分枝状, 田间表现柱状黑穗居多。茎秆染病主要发生在穗柄上或叶鞘的苞叶上, 生成瘤节状孢子堆, 孢子堆内无丝, 外具膜易破裂, 散出黑粉。部分黑穗只能半截抽出、半截留在苞叶内。

病原Sporisorium sorghicolum Liang et Yao 。称高粱柱黑穗菌,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为系统侵染、幼芽侵染, 以种子带菌为主。山西6 月下旬始见发病。

防治方法待研究。

高粱青霉颖枯病

彩版39·311

症状主要为害穗部。灌浆初期开始发病, 初期颖壳由绿色变为褐色或灰色, 胚轴变灰变暗。颖壳与枝梗连接处的组织逐渐变为红色至暗红色, 后坏死或干枯, 致籽粒秕瘦变小, 颖壳张开度减小, 似睁不开眼状。籽粒表面皱缩, 色泽暗, 光滑度低。枝梗上有时出现不规则红色斑。轻的上半穗发病, 严重的整穗发病。

病原Penicillium oxalicum Currie et Thom 称草酸青霉菌和Alternaria alternate (Fr.)Keissl. 称链格孢, 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以草酸青霉菌为主, 链格孢是后续寄生引起

高粱穗部病害。P.oxalicum菌落平坦, 绒状, 暗绿色, 结成外壳, 背面无色、浅黄色至粉红色, 小梗一般6~10 个, 大小9~15 ×3~3.5(μm) 。分生孢子椭圆形, 光滑, 大小4.5~6.5 × 3~4(μm)。除为害高粱外, 还可侵染玉米幼苗。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菌系常见的土壤菌, 于高粱花期和灌浆期进行侵染。当侵入枝梗或种脐部位时, 则阻碍茎、叶中碳水化合物向籽粒输送, 致籽粒秕瘦腐败或变小变轻。也可通过病、健穗碰撞接触传染。

防治方法(1) 因地制宜地选用晋杂12 号、晋杂11 号、晋中405 、抗4 、晋杂86-1 等抗黑穗病兼抗青霉颖枯病的品种。(2) 在初花期喷洒45% 噻菌灵( 特克多) 悬浮剂800倍液或50% 咪鲜胺锰盐( 施保功) 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30% 倍生乳油1000 倍液、50% 福·异菌( 灭霉灵) 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

高粱弯孢霉穗腐病

彩版39·312( 左)

症状主要为害穗部。初在高粱谷粒上现褐色至黑色坏疽, 湿度大时布满黑色绒毛状菌丝和分生孢子。染病的籽粒收获过程中易粉碎, 致产量下降, 品质降低, 且可能产生毒性物质。繁种高粱活性下降, 严重的影响发芽率。

病原Curvularia lunata(Walker)Boedijw. 称弯孢霉,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菌形态特征参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病残体上、土壤及种子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 借风力传播到高粱穗部。尤其在高粱开花后籽粒成长期, 若连续阴雨, 易发病。有些已成熟的籽粒也不能幸免。病穗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使病害不断扩散。生产上春高粱易发病。

防治方法参见高粱顶腐病。

高粱镰刀菌穗腐病

彩版39·312(右)

症状又称粉腐病。主要为害花序和籽粒, 也可引致茎腐或根腐, 湿润地区还可为害叶片。花序染病重点发生在抽穗前, 受害花序谷粒覆盖有白色至粉红色菌丝, 并在菌丝上产生粉状物, 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抽穗后染病, 造成白穗。叶片染病病斑褐色至紫红色, 严重时叶片萎蔫, 表生粉红色霉层。茎秆染病症状主要在基部第 1 至3 节上发生, 严重的导致植株萎蔫, 遇大风时茎易从受害部折断。

病原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 称串珠镰孢,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形态特征见水稻恶苗病。

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菌在病残体上、土壤中及种子上越冬。借风雨传播, 病穗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该病多发生在高粱开花后子实成长期, 此间连续阴雨, 发病重, 这种情况在南方及台湾梅雨期相当明显, 生产上已充分成熟的谷粒也不能幸免。

防治方法参见高粱青霉颖枯病。

高粱顶腐病

彩版40.313

症状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苗期、成株顶部叶片染病表现失绿、畸形、皱褶或扭曲, 边缘出现许多横向刀切状缺刻, 有的沿主脉一测或两侧的叶组织呈刀削状。病叶上生褐色斑点, 严重的顶部4~5片叶的叶尖或整个叶片枯烂。后期叶片短小或残存基部部分组织, 呈撕裂状。有些品种顶部叶片扭曲或互相卷裹, 呈长鞭弯垂状。叶鞘、茎秆染病致叶鞘干枯, 茎秆变软或猝倒。花序染病穗头短小, 轻的部分小花败育, 重的整穗不结实。主穗染病早的, 造成侧校发育, 形成多头穗, 分蘖穗发育不良。湿度大时, 病部产生一层粉红色霉状物。

病原Fusarium 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 Wr. &Reink. 称亚黏团串珠镰孢,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在PSA 培养基上培养 6 天菌落粉白色, 中央浅紫色, 气生菌丝长2

~3 mm, 絮状。小型分生孢子长卵形至拟纺锤形, 不串生, 多聚集成疏松的假头状黏孢子团。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 细直, 顶胞渐尖, 足胞明显, 具2~5 个分隔, 多 3 个分隔,2 隔者大小20~32.5 × 2.0~2.8(μm),3 隔者 5.5~48.8 × 2.5~3.0(μm) 。产孢细胞为内壁芽生瓶梗式产孢, 单瓶梗或复瓶梗。培养10~12 天后产生大型分生孢子。菌丝上形成厚垣孢子, 顶生或侧生, 单生或串生, 椭圆形或近球形, 浅褐色, 大小5.2~10 ×4.8~6.4(μm) 。除为害高粱外, 还可侵染玉米、谷子、水稻、小麦、燕麦、薏苡等禾本科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在病株、种子、病残体上及土壤中越冬。翌年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发病适温22~28 ℃。在发病期间降雨多, 相对湿度大易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1) 实行3~4 年以上轮作。(2)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等微生物肥料。如5406 菌肥, 可减轻发病。(3) 发病重的地区于发病初期喷淋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 多菌灵盐酸盐( 防霉宝) 可溶性粉剂600~700 倍液、50% 多·霉威( 万霉敌) 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

高粱霜霉病

彩版40.314

症状该病侵入高粱以系统或局部形式发病。多为害叶片。苗期染病叶片上出现褪绿或浅黄白色区域, 湿度大时叶背生出白色霉状物, 后来叶片上出现绿色和白色平行条纹组织, 最后出现浅红褐色条纹, 褪绿的脉间组织变为坏死斑致叶片破裂, 这是该病典型症状。苗期染病的植株矮化, 多在开花结实前枯死, 能活下来的不能开花, 后期虽能开花但产量锐减。有些病株出现丛生症状, 很象疯顶。高粱发生霜霉病后易诱发紫斑病。该病病组织不扭曲或畸形, 别于疯顶病。该病近年为害有上升的趋势。

病原Peronosclerospora sorghi (West.et Uppal)Shaw 称蜀黍指霜霉,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该菌除侵染高粱外, 尚可侵染玉米。病菌形态特征见玉米霜霉病。此外有报道Sclerospora sorghi (kulk.)Westen et Uppal 称高粱指梗霉,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也是该病病原。高粱指梗霉孢囊梗直立, 基部稍膨大, 长100 ~150(μm), 顶端呈二叉状分枝, 末端小梗尖, 顶生孢子囊 1 个, 从叶片下表皮的气孔中伸出。孢子囊近圆形, 无乳突, 无色, 大小15~29 ×15~26.9(μm), 生于长形而尖削的小梗上, 湿度高时孢子囊发芽形成芽管。藏卵器球形, 大小40~50(μm), 埋生在维管束间的叶肉组织中。卵孢子球形, 无色, 具浅黄色壁,大小25~42.9(μm)。近有报道Sclerophthora macrospore (Saccardo)Thirmalachar,Shaw & Narasimham 称大孢指疫霉新变种, 也是该病病原。菌丝体无色多核, 无分隔。藏卵器近球形, 褐色, 大小27.5~72.5×20~63.8(μm)。1~4 个雄器, 侧生, 浅黄褐色, 大小13.18~40.3 ×6.3~21.3(μm)。卵孢子球形, 黄褐色, 大小23.8~57.5 × 21.3~53.8(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 且可存活几个季节, 翌年成为该病初侵染源。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 侵染幼苗的叶片, 幼苗发病后病部产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蔓延, 进行再侵染。该菌孢子囊发芽需要高湿度和20 ℃以下的气温, 在田间干燥条件下, 孢子经3~4 小时即失去生活力。

防治方法(1) 选用抗病品种。(2)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3) 田间发现病株随时拔除并集中烧毁。(4) 发病重的地区要实行大面积轮作。(5) 加强田间管理, 雨后及时排水, 防止湿气滞留。(6) 必要时喷洒72% 锰锌·霜脲( 克霜氧、克露) 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69% 锰锌·烯酰( 安克) 可湿性粉剂700 倍液、60% 氟吗·锰锌( 灭克) 可湿性粉剂700 倍液。

高粱细菌性条纹病

彩版40.315

症状主要为害高粱叶片和叶鞘。病斑沿叶脉形成浅红色至浅紫红色条状纹, 宽约1

~3 (mm) 。少数品种为黄褐色, 病斑发亮, 不呈水浸状, 别于细菌性红条病。病斑多时形成红色大斑, 致病叶变红干枯。我国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等省普遍发生。

病原Pseudomonas andropogonis (E.F.smith)Stapp. 称高粱假单胞菌, 属细菌。菌体杆状,大小1~2 × 0.5~0.7(μm), 有 1 根或很少有 2 根极生鞭毛, 常可见1 根有鞘的鞭毛, 不产生荧光色素, 无荚膜, 无芽孢, 革兰氏染色阴性, 好气性。在肉汁胨琼脂平面上菌落圆形, 白色, 略具光泽, 边缘整齐, 光滑, 半透明, 稍隆起。生长适温5~38 ℃ , 最适为22~28 ℃ , 致死温度50 ℃。除为害高粱外, 还可侵染玉米等禾本科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防治方法参见玉米细菌条纹病。

高粱细菌性红条病

彩版40.316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斑初呈水渍状窄细的小条斑, 扩展后变为浅红褐色。有的病斑中央变成褐色, 边缘红色, 在条斑上间断出现宽的长卵形病斑。有时病斑可覆盖叶片的大部分面积。湿度大时可见小粒状细菌菌脓溢出, 干燥后变为鳞片状薄层。分布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省。

病原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holcicola (Elliott) Dye, 异名X.holcicola (Elliott)Starr et Burkholder 称油菜黄单胞菌高粱致病变种或绒毛草致病变种( 高粱细菌条斑病黄单胞菌) 。菌体短杆状, 大小1.05~2.4 ×0.49~0.9(μm), 单生、双生或成短链状, 有荚膜, 无芽孢。单极鞭毛, 革兰氏染色阴性, 好气性。适宜生长温度为28~30 ℃ , 最高36~37 ℃ , 最低约4 ℃。51 ℃经10 分钟致死。该菌除侵染高粱外, 还可为害谷子。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细菌在病残体上越冬, 从气孔侵入寄主, 气温25~30 ℃ , 多雨及多风的天气, 尤其是生长早期遇到这些条件, 利于该病发生和扩展。

防治方法(1) 选用抗病品种。(2) 加强田间管理, 防止染病。(3) 发病重的田块喷洒20% 噻菌铜( 龙克菌) 悬浮剂500 倍液。

高粱细菌性斑点病

彩版40.317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圆形至椭圆形, 水浸状, 大小2~lO mm 。初呈暗绿色, 后中央变浅, 边缘红色, 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有菌脓溢出, 干燥后呈薄膜状。病斑多时致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分布在吉林、湖南、云南等省。

病原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ringae Van Hall 称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异名Pseudomonas syringae Van Hallo 菌体短杆状, 大小1.2~1.8 × 0.6~0.7(μm), 单生、双生或成短链状, 极生1~4 根鞭毛, 有荚膜, 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 好气性。生长适温25~30 ℃ , 最高温35 ℃ , 最低温0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细菌由风、雨和昆虫传播。较低的温度,12 ℃左右和潮湿的天气条件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参见玉米细菌性条纹病。

高粱矮花叶病( 高梁红条病)

彩版40.318~319

症状高梁红条病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 后期发生较重。田间症状分花叶型、坏死型和混合型3 种。花叶型受害叶呈条状褪色, 与正常组织黄绿分明, 沿侧脉向上扩展, 出现褪绿的小条点, 后发展成条斑或成断续的虚线条状。后随病斑扩展, 病叶呈淡绿色, 夹杂有深绿色的条点或斑块, 一般不变红, 形成斑驳花叶。坏死型上述条纹变红即成为红条, 褪绿斑变红或红条融合即出现红叶。红条部分最后失水坏死。有些品种心叶变黄, 后变成紫红色或红色卷曲。有的品种心叶未见显症, 仅下部叶片先变紫色或部分失绿, 部分沿脉出现平行的紫红色条纹, 呈红条状。混合型心叶出现红色枯死条斑或扩展成枯死条斑。最后病株矮化或枯死。该病近年在河北、辽宁、京津地区蔓延迅速, 且有日趋严重之势, 生产上应予以注意。

病原Maize dwarf mosaic virus-B,MDMV-B, 称玉米矮花叶病毒B 株系, 属病毒。病毒粒体长条状, 国外报道大小750~825 ×12~15(nm), 国内为625~850nm, 其中750 ×13nm 居多。在病叶超薄切片上观察到风轮状及束状内含体。钝化温度54 ℃, 稀释限点1000 倍液,20 ℃体外存活期3 天。除侵染高粱外, 还可侵染玉米、谷子、糜子、雀麦草、狗尾草、稗、虎尾草等12 种植物。有专家测定, 在所有寄主上都能引起花叶症的, 是由MDMV-G 病毒引起的; 红条坏死型系由MDMV-B 病毒引起的。南方的高粱受ScMV 侵染后也能引发红条病。红条或红叶症状的出现与品种、受侵时期及气温等多因子有关,3 叶期以前染病易形成枯心死苗。成株期多表现花叶, 但若21 ℃以下低温天气持续时间长, 就可能出现红条或红叶坏死, 若气温升高病情不再扩展。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高粱品种954066B 种子可带毒, 但传毒率仅0.03% 。在田间病毒主要靠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桃蚜、玉米蚜等传播。华北春播高粱苗期主要传毒介体是麦二叉蚜, 其次是桃蚜; 夏播高粱苗期主要由禾谷缢管蚜和玉米蚜传播。因此田间传毒蚜虫发生量是影响该病发生和流行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防治方法(1) 选用抗病品种如千金白、黏高梁、河北-16 等均表现抗病。农家品种和杂交高粱也较抗病。扫帚高粱高度抗病。(2) 建立无病留种田, 防止种子带毒。间苗、定苗时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减少菌源, 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3) 在保证高粱成熟条件下, 适当晚播。(4) 及时防治高粱田蚜虫, 发现蚜虫迁入高粱田时及时喷洒50% 抗蚜威超微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或10% 吡虫啉( 大功臣、蚜克西、一遍净) 可湿性粉剂2000 ~2500倍液。(5) 必要时喷洒3.95% 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

高粱花叶病

彩版40.320

症状在叶片上出现不规则卵圆形至长圆形斑, 浅绿色, 与中脉平行, 但不受叶脉限制。新展开幼叶症状明显。有些品种产生坏死斑, 韧皮部坏死, 叶片扭曲, 有的矮化。分布在全国。

病原Sorghum mosaic virus (SrMV),Potyviridae称高粱花叶病毒。异名: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 属病毒病毒粒体杆状, 大小620× 15(nm), 钝化温度53~55 ℃ , 稀释限点100 ~1000 倍, 20 ℃体外存活期1~2 天,-6 ℃低温下27 天。病毒有株系分化, 台湾报道有3 个株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传毒介体主要是蚜虫, 汁液也能传染。生产上越冬毒源和早春传毒蚜虫数量影响春播高粱发病。品种问抗病性差异明显。

防治方法参见高粱矮花叶病。

高粱低温冷害

彩版41·321

症状高粱低温冷害是高粱生育期间, 遇到低温, 造成生理活性下降, 生长发育延迟或性细胞生长发育受阻, 从而使产量降低。

高粱低温冷害分延迟型、障碍型、混合型3 种。中国北部高粱产区主要表现为延迟型: 即在营养生长期或生殖生长期较长时间遭受低温, 生活活性明显减弱, 生长、发育明显滞缓, 抽穗成熟延迟, 霜前不能充分灌浆, 不仅产量锐减, 且品质变劣, 籽粒不饱满, 带壳籽粒增多, 蛋白质含量低。障碍型: 主要是生殖器官分化期至抽穗开花期, 遭受短时间异常低温, 妨碍生殖细胞的正常发育和受精结实, 造成不育或部分不育。这一类型仅个别年份局部地区发生。混合型冷害: 是延迟型、障碍型同时兼有的一种冷害, 中国不多见。

病因高粱播种至拔节期, 高粱种子发芽最低温度为7~8 ℃ , 出苗温度12~14 ℃。此间遇持续低温, 常造成粉种或苗弱。至于高粱出苗的天数, 常随播种时温度增高而减少。苗期低温会延迟成熟。拔节至抽穗期, 一般不会出现低温冷害。高粱开花后, 营养生长停止, 进入生殖生长期, 此间仍要求较高温度和充足的光照条件。多年生产实践证明千粒重高低与温度高低及持续时间长短呈正相关。生产上温度对生育前期和后期影响较大,

尤其是生育后期影响最大。

我国东北三省及内蒙古高粱栽培区无霜期短, 年平均气温低, 年度间温度和霜期变化很大, 一般每4~5 年出现一次低温年, 常使高粱因低温冷害而减产。受害程度黑龙江最重, 吉林次之, 辽宁较轻, 内蒙古、河北、山西北部, 有些年份也有发生。经测定生产上≥10 ℃的活动积温低于2400℃为低温年, 低于2250 ℃则为严重低温年。2401~2550 ℃为平年指标, 高于2550 ℃为丰年指标。低温冷害出现机率略具规律性, 一般2~4 年发生1 次,20 年中平均3.5 年发生1次。低温大致可分 4 种类型: 一是常年低温型。二是低温干旱早霜型。三是低温多雨寡照型。四是干旱早霜型。其中低温干旱早霜型受害最重, 对高粱来说是属于延迟性冷害。温度或热量是影响高粱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10 ℃的活动积温越高且持续时间越长, 对高粱生长发育越有利, 其产量相应提高。

防治方法防止延迟型低温冷害措施:(1) 选用早熟高产良种。(2)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3) 适时播种, 促使高粱幼苗及时出土。(4)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增施有机肥。高粱对肥料要求很高, 增施有机肥及速效磷肥, 不仅高产, 而且能促进早熟, 尤其是磷肥效果更为明显。(5) 加强田间管理, 出苗后及时疏苗、定苗, 铲除杂草, 深松耕地。特别是低洼易涝地, 地温低, 可采用垄作台田, 提高地温。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促进生长发育。(6) 其他方法参见玉米低温冷害。

高粱缺素症

彩版41·322~327

症状一是缺氮植株生长缓慢, 茎秆细弱, 叶片变窄, 叶色发黄, 根少且根系瘦弱, 生育延迟, 穗粒较小, 米质变差, 产量降低。二是缺磷植株叶片变窄, 呈暗绿色, 着花数减少, 开花结实偏晚或延后, 根系发育不好, 根少且短, 植株生长变慢, 造成贪青晚熟。三是缺钾高粱叶中心部暗绿色, 叶尖、叶缘出现部分黄化或坏死, 黄化及坏死部分与健部之间具明显界限, 叶片呈褶皱弯曲状。四是缺锰高粱缺锰植株生长缓慢, 出现明显的失绿症, 叶脉间具红褐色的色素带。五是缺硫叶脉间变黄, 晚秋茎基部变红, 多沿叶缘逐渐扩至整叶。六是缺铁下位叶变为棕色, 茎秆、叶鞘变为红紫色, 新长出的嫩叶出现缺绿症。

病因参见玉米缺素症

防治方法高粱一生需钾量高于氮、磷。高粱施肥方式包括基肥、种肥和追肥。基肥常占施肥总量的80% 。近年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生物有机肥。基肥应以有机肥和磷肥为主, 适当配施氮肥, 施用量每667㎡用猪粪尿1000kg, 过磷酸钙25kg, 磷铵1Okg, 采用条施或穴施。地块贫瘠或苗弱, 可施用尿素3~4kg, 猪粪尿1500kg。追肥主要分穗肥和粒肥两次施用。第一次在播种后 1 个月6~8 叶时,667㎡施尿素1Okg; 第二次则在抽穗前7~14 天, 施尿素5~8kg。此外提倡施用惠满丰、促丰宝、双效微肥、" 垦易" 微生物有机肥、农一清液肥、川丰牌高效氨基酸液肥、农用活性有机肥等。

高粱干旱

彩版、症状、病因、防治方法参见玉米干旱。

高粱药害

彩版41·328

症状在高粱上直接喷洒敌百虫、敌敌畏等有机磷农药后,12 小时即现药害症状,72 小时后叶片全部焦枯。邻田或附近施用上述杀虫剂或除草剂时, 随风飘移至高粱上以后, 初在叶片上产生红褐色斑点, 后斑点迅速扩大相互融合成大斑块, 致全叶焦枯, 全田似火烧状。

病因高粱对敌敌畏、敌百虫、辛硫磷、杀螟松、磷胺、杀螟丹、混灭威、2,4-D 等都比较敏感, 高粱田直接施用或500m 以内邻田施用不当后都可能引起高粱产生药害。

防治方法(1) 高粱田不要施用上述有机磷杀虫剂和敏感的除草剂。(2) 邻田用药时应选择风向, 做到在下风位置施用。(3) 发生药害后应迅速冲洗或灌水, 同时加强管理。

高粱

高粱淀粉的研究概述 第一章引言 高粱又称乌禾、蜀黍,是重要的耐旱作物,具有高产、抗旱、抗盐碱、抗涝、耐贫瘠等特点,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大麦,居第五位,主要生产国家有印度、美国、尼日利亚和中国。从世界范围看,高粱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美洲的热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据2011年FAO(世界粮农组织)统计,高粱非洲和亚洲的种植面积分别为2045万公顷1060万公顷;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黑龙江,其次为内蒙古、山西、四川、河北、甘肃等地。 高粱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性状和用途可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按其穗部性状可分成散穗和紧穗两种;按其原产地和生态类型可分成中国高粱、印度高粱、非洲高粱等;根据籽粒颜色分为褐高粱(单宁含量高达1%~2%)、黄高粱(单宁含量低,<0.4%)、白高粱(单宁含量低,籽粒小)和混合高粱等几种。生产上多根据用途不同而将其划分成粒用高粱、糖用高粱、饲用高粱、工艺用高粱等。在我国根据产区的不同,高粱可分为东北高粱、华北高粱和西北高粱。 高粱富含淀粉,一般含量在50%~70%,高者达70%以上。很长一段时间,高粱主要是用在粮食、食品、酿造(生产陈醋、酿酒)和饲料加工等方面。20世纪50年代初,高粱籽粒曾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主食。高粱酿酒历史悠久,著名的茅台酒、汾酒等名酒,主要以高粱为原料。糖用高粱(甜高粱)的茎秆含有大量的汁液和糖分,是新兴的一种糖料作物、饲料作物和能源作物。随着高粱加工技术的发展,高粱淀粉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常作为胶黏剂、伸展剂、填充剂、吸收剂和食用膜等。然而,与高粱蛋白和酚类物质的研究相比,高粱淀粉的研究较少;相比于玉米、豆类和大米淀粉等,高粱淀粉的研究更少。但目前以淀粉为原料的大型工业多集中在玉米、大米和马铃薯,对高粱淀粉的应用价值还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利用。因此,为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高粱资源,使高粱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有必要深入了解高粱淀粉的理化特性和功能特性。

高粱种植方案

高粱种植技术方案 佳木斯万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二O一六年一月 一、品种特性 二、种植方法及要求 (一)精细整地 精细整地是高粱确保全苗的重要技术措施。我省西部冬春雨雪稀少,春季干旱、风多,为保证抓全苗,做好整地保墒是重要一环。最为理想的是秋季整地基本上达到可播种状态。 秋整地应该灭茬、施农肥、耕翻、耙耢连续进行,耕翻深度20-22㎝,做到无漏耕,无立垡、无坷垃。第二年早春土壤解冻时,还应及时顶凌春耙,使土壤达到细、暄、平、上虚下实,为及时播种创造条件。 秋季雨水较多、土壤潮湿或涝洼、盐碱地可进行秋翻春耙,以利土壤熟化和防止盐分上升。春翻地块,极易跑墒,土坷垃不易破碎,影响播种质量。因此,春翻时更要注意随翻、随耙,防止水分蒸发。涝洼地要提早进行顶凌浅翻,否则进入返浆期,机具不能作业。垄作区,应力争秋起垄或早春顶浆打垄,及时镇压,以保水蓄墒供种子发芽。 (二)提高播种质量 1.播前种子处理 种子质量是决定出苗好坏的内因。播前种子处理是提高种子质量,促进全苗、壮苗的有效措施。为了保证播种后出齐苗,播前必须做发芽试验,以便根据发芽势和发芽率确定播种量。发芽势、发芽率高的种子,田间出苗率也高,而且整齐一致。 近年购买的种子一般都是精选的种子,所以不需要精选。大粒饱满的种子,不仅出苗率高,而且幼苗生长健壮。晒种播前晒种能促进种子后熟,提前

打破休眠,增加干燥度,改善种皮透性,增加酶活性,还可以杀死种皮上的细菌,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对于晚收和成熟度差的种子,晒种效果更好。 种子包衣为了防治病虫害可进行种子包衣,包衣应在播种前2周进行,让药膜充分固化成膜后再播种,以免因药膜尚未完全固化而脱落,影响药效。 浸种催芽推广催芽播种,特别是我省西部西部旱区坐水种,收到良好效果。其催芽播种能够防止早播粉种,提高出苗率,有利于早熟增产。实践证明,催芽能提早出苗3-5天,田间出苗率提高15%-40%,而且出苗一致,苗全苗壮。具体方法是:在播前一天下午,把种子放在40℃的温水中浸种2-3小时,随后,装入麻袋等湿袋,用塑料装好,放在炕上,闷10-12小时,当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播种时应将种子播在潮湿土上,决不能播在干土上,以防脱水芽干。催芽的种子也可用机械播种。在旱区坐水种浸种催芽效果好。(包衣种子不宜催芽) 2.播种保苗 (1)播种时期 提高播种质量是保证苗全苗壮、夺取高产的主要环节。影响高粱播种期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是温度和水分条件。一般当地5厘米土层温度稳定通过12℃以上,开始播种较适宜。同时还要看土壤墒情,做到“低温多湿看温度,干旱无雨抢墒情”。 高粱播种期还应根据品种、土质、地势等条件而定。晚熟品种生育期长,要求积温高,应早播;岗地、沙土地温度上升快,保墒难应早播;洼地粘土含水量高,温度上升慢,可晚播。一般在5月7日至27日,是高粱播种期。 (2)播种深度播种深浅适宜,均匀一致,是一次播种保全苗的重要因素。当前高粱生产中出现缺苗断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播种深度掌握不当。高粱播种深度1.5-2.0㎝(指土壤镇压后的厚度)为宜,最深不宜超过3厘米。播种太深,出苗困难,出苗期推迟,根茎伸长,消耗大量胚乳中的养分,幼苗生长细弱,或部分苗不能出土,造成缺苗断条。但也不能播种过浅,以免土壤缺墒造成落干或芽干。

高粱酒酿酒工艺高粱的品种及选用要求

高粱酒酿酒工艺:高粱的品种及选用要求 高粱酒是以高粱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白酒。以高粱酿造白酒,中国独步世界,久享盛名。以其色、香、味和风格展现了中国酒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中国以高粱为原料蒸馏白酒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在明代由于黄河不断泛滥给中、下游流域造成极大的危害,为治理水患修河筑堤,朝廷命令周边广植高粱,以高粱桔杆扎成排架填充石灰土加固河堤,而剩余的大量高粱籽除部分民食或作牲口饲料外,却为酿酒提供了大量充裕的优质原料。因此,高粱白酒应运而生,因其品质上乘,口感醇厚,深受欢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从而,奠定了中国白酒以高粱为原料酿制生产的新纪元。 第一节高粱的种类 高粱是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和能源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谷类作物,据《中国农史》记载,高粱种植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高粱的品种多样,按高粱籽粒颜色分有白高粱、黄高粱和红高粱;按淀粉分子结构分有粳高粱和糯高粱;按生育期长短分有早熟种、中熟种和晚熟种;按原产地分有中国高粱、印度高粱、南非高粱、北非高粱、西非高粱、中非高粱、享加得高粱和达索高粱。适宜作酿造品种的应是糯高粱。因其淀粉含量丰富,具有独特的加工品质和风味品质,成 为酿酒的主要原料。目前,东北各省栽培较多,其次在山东、河北、河南、四川、陕西、江苏、安徽、山西、内蒙古、湖北以及甘肃、新疆等地都有栽培。 第二节酿酒用高粱品质的要求 高粱籽粒中淀粉、蛋白质、脂肪、单宁及矿物质等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酿酒的酒质和出酒率,因此酿酒用的高粱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 一、淀粉含量要高 淀粉是产生酒精的主要物质,同时也是霉菌和酵母的营养及能源。高粱籽粒中淀粉含量越多,出酒率就越高。高粱淀粉含量的高低因品种类型及产地而异。糯高粱直链淀粉含量低,支链淀粉含量高,有的几乎全为支链淀粉,纤维素含量少,在发酵过程中易达到皮薄、柔熟、玄清、收汗等工艺标准,有蒸后籽粒裂口小,闷水时淀粉流失少,糖化发酵好,淀粉利用率高等特点,更易满足传统酿酒工艺要求。

介绍几个特色高粱优良品种

介绍几个特色高粱优良品种 1.帚用高粱――新丰218 生育期春播90天左右,夏播85天左右。株高293 ~ 300厘米。突出的特点是分枝多,无穗轴,秫杪长40 ~ 50厘米,韧性强,不易折断。茎秆粗壮,气生根发达,因而耐旱抗涝,抗风抗倒。茎秆再生能力强,可作再生高粱栽培。穗大粒多,每穗平均2500粒左右,籽粒饱满,千粒重26克。夏播每667平方米产籽粒200 ~ 250公斤,比普通粒用高粱增产20%以上,籽粒用途同普通粒用高粱。秫杪是制作笤帚的优质原料,秫秸长而坚韧,可用于制席箔。种植新丰218综合经济效益高,每667平方米产值1267元左右。新丰218栽培技术与普通粒用高粱基本相同,每667平方米播种量1.0 ~ 1.5公斤,留苗5000 ~ 5500株,不论是沙土、黄土、黑土,还是丘陵、荒地、低洼地,均可种植。一般高粱生产区都可种植,无霜期短的地区宜春播,无霜期长的地区可以夏播或复播。 2.甜高粱――沈农甜杂2号 生育期130天,植株高大,株高350厘米,秆粗,直径为2.2厘米。籽粒成熟时茎叶鲜绿,茎秆出汁率68.3%,汁液糖度16%。茎叶氢氰酸含量极低,对人、畜安全。穗子呈

散纺锤形。穗长27.8厘米,平均单穗粒重75克左右,红壳,红粒,不着壳,千粒重32克。籽粒蛋白质含量10.39%,脂肪1.67%,纤维29.83%,赖氨酸0.25%,单宁0.142%,无氮浸出物45.07%,符合粒用高粱籽粒标准。根系发达,茎秆健壮抗倒伏,对黑穗病免疫,抗叶斑病。抗鸟害。属粮秆兼用型新品种,用途极其广泛,可作青饲料或青贮饲料,可生产燃料乙醇、制糖、酿酒、酿醋等等。沈农甜杂2号高粱生长繁茂,产量高,每667平方米产鲜茎叶5000公斤以上,产籽粒350公斤。 适宜辽宁、山东、山西、陕西、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区种植。 3.食用品质极佳的高粱新品种――冀粱2号 株高137厘米,叶片宽大,茎秆粗壮,节间短,分蘖力强。肥水充足时,一株有2 ~ 3个分蘖可以成穗。穗长30厘米,平均单穗粒重64.8克,千粒重23.4克。春播生育期120天左右,夏播生育期110天。籽粒白色,着壳率近于0,角质率81.3%。蛋白质含量12.5%,单宁含量0.025%,赖氨酸含量0.25%,适口性极佳,被誉为”二大米”。抗旱、抗倒伏,高抗蚜虫,是一个免疫品种。生产示范产量平均667平方米为800 ~ 1000公斤。因高产抗倒伏,适宜高肥水、高密度种植,每667平方米保苗1万株左右。适宜山东、内蒙古、河

糯高粱“泸糯8号”一种二收栽培技术

糯高粱“泸糯8号”一种二收栽培技术糯高粱“泸糯8号”一种二收栽培技术糯高粱是诸暨市的传统旱粮作物~全 市常年种植面积1.25万亩左右。糯高粱一种二收配套栽培技术日趋成熟~春季适时早播、地膜保温育苗、适期停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和抓紧收获头季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大田生产。 一、泸糯8号主要特征特性: 1、产量高。一般头季亩产400公斤~再生季亩产350公斤~高产田块再生季 亩产超过头季。 2、熟期适中~综合性状好。该品种为中熟品种~全生育期123天左右~再生 季90天左右,株高195厘米~茎秆粗壮~抗倒性强,总叶片数21片左右,穗型中散~籽粒黄褐色~胚乳白色~穗粒重54克~千粒重21克。 3、抗病性强。田间观察大斑病、炭疽病及蚜虫、穗螟虫危害较轻,未见黑穗病发生,活杆绿叶成熟。 4、籽粒糯性好~出酒率高。酿造浓香型白酒出酒率为42.3%~酿造小曲酒出酒率为60%~酒质优良。 二、春播头季栽培技术 1、选种。头季,春播,栽培应选用四川省水稻高粱研究所繁育的"泸糯8号"合 格种子。 2、育苗。,1,苗地:应选择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2,播种期:春 播适期为4月初~采用小拱棚地膜育秧的可提早到3月下旬~择冷尾暖头播种。,3,用种量:按每亩大田450,500克确定。,4,秧地面积:每亩大田需45平方米~秧地面积与大田面积比

:15。,5,秧地基肥:每亩施碳铵5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氯化钾30公斤~腐掌握1 熟有机肥2500公斤~在育秧前半个月施入。,6,种子处理:先晒种~然后用清水浸种8小时左右起水沥干后~用种子袋内的种子消毒剂均匀拌种~用量为每500克种子拌一包为宜。,7,播种:均匀撒播~播后盖土~盖土厚度以不露种子为宜。,8,覆盖地膜: 用小拱棚内地膜覆盖保温。,9,肥水管理:看天气及幼苗生长情况采用稀薄施肥调节。,10,通风练苗: o当膜内温度超过30C时~膜两端或侧面及时揭膜通风~下午降温前及时覆膜保温~移栽前一天揭膜练苗。 3、大田定植。,1,土地选择:选择适宜旱作种植~排灌方便无渍害田块~尤以水旱轮作田为好。,2,大田准备:整地前每亩施入有机肥1500公斤,最少不低于1000公斤,~复合肥30公斤。畦宽1.8米左右,连沟,~沟宽28,30厘米~畦沟深25厘米。,3,秧龄:秧龄控制在25,30天。,4,叶龄:控制在6.5叶内~以5.0,6叶为宜。,5,定植:株行距掌握45×25,30厘米~单株移栽~密度5000,6000株。,6,分级移栽:根据秧苗大小~分级移栽。 4、大田管理。,1,浇水:移栽后用稀薄人畜肥及时浇好活稞水。,2,查苗:栽后2,3天~查苗补缺~发现分蘖要及时除去分蘖。,3,苗肥:活稞后结合中耕、除草~每亩追施尿素7,1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以后看苗施好平衡肥。,4,拔节孕穗肥:当植株长至9,10叶期~每亩施尿素15,20公斤~氯化钾7,10公斤。施肥坚持重底早追~拔节孕穗前施完全部氮肥。,5,根外追肥:抽穗后看生长情况决定是否施用根外追肥。 三、再生季栽培技术。 在做好头季高粱生长后期除草、治虫、防病、抗旱等事项~确保高粱生育后期健壮生长的基础上~再生季栽培着重注意共生期和前期栽培管理。

第九章 高粱栽培 讲稿

第九章高粱栽培 2014-11-15 15:37 第一节概述 一、高粱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高粱是世界五大谷类(小麦、水稻、玉米、谷子、高粱)作物之一,也是中国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高粱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均较高,具有较强的抗旱、耐涝、耐盐碱特性和适应性,在平原、山丘、涝洼、盐碱地均可种植,属于高产、稳产的作物。中国高粱生产以粒用高粱为主,兼有糖用、饲用和工艺高粱的栽培。高粱子粒淀粉含量为75%左右,蛋白质为9%左右,粗脂肪为3%左右。高粱子粒中含有少量的单宁,影响了品质;子粒中含有较多难消化的醇溶蛋白质,且赖氨酸的含量较低,使其食用和饲用价值低于玉米、小麦和水稻等。高粱的茎秆和叶片是良好的粗饲料, (多数品种茎秆含剧毒物质氢氰 酸,会造成人畜中毒)。另外,广泛用于淀粉、酿酒和酒精工业。 二、高粱的起源与分类 (一) 高粱的起源 高梁在世界的分布广泛,形态变异多,非洲、印度和中国都是高粱多态性丰富的地区。多数认为,高粱原产于非洲,经驯化后先传人印度,后传人我国及远东。由于中国高粱有许多特征特性与非洲、印度高粱不同,同时又根据一些考古发现,有些学者认为高粱起源于中国,或至少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 (二) 栽培高粱的分类 1.粒用高梁以获取子粒为目的。按子粒淀粉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粳型与糯型。 2.糖用高粱茎高,分蘖力强。茎内富含汁液,随着子粒成熟,含糖量一般可达8%~19%。茎秆可做甜秆吃、制糖或制酒精等。 3.帚用高粱穗大而散,通常无穗轴或有极短的穗轴,侧枝发达而长,穗下垂。 4.饲用高粱茎秆细,分蘖力和再生力强,生长势旺盛。穗小,子粒有稃,品质差。茎内多汁,含 糖较高。 三、高粱生产概况 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主要在亚洲、非洲和美洲。1999年全世界种植4375万hm2,总产6269万t,单产1433kg/hm2。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其次是苏丹、尼日利亚和美国。我国高粱的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逐渐上升,2001年为2903kg/hm2。辽宁省是全国栽培高粱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种植面积较大的其他几个省区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北。 第二节高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高梁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 1.高粱生育期

高粱新品种锦杂106高产制种技术

高粱新杂交种锦杂106是锦州农业科学院于2005年以自选不育系081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580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种。2006-2008年在所内进行产量观察鉴定和产量比较试验;2009-2010年参加国家高粱春播晚熟组区域试验;2010年参加国家高粱生产试验,完成试验程序。该品种适宜作为酿造用种。 1亲本来源 母本081A是保持系7050B/优1B/169B杂交组合经多次自交及单穗选择后与不育系232EA多次回交转育而成;父本580是以恢复系654/154/矮四杂交组合经多次自交及单穗选择测配选育而成。 2制种技术 2.1选地与隔离 应选择土壤肥力较好、地势平坦、肥力均匀、排灌方便、旱涝保收的地块,以保证制种产量。为保证杂交种种子纯度,防止非父本花粉进入制种田造成生物学混杂,高粱制种田空间距离一般300~500m,如考虑制种田开花授粉期间的主流风向是否经过其他高粱地块,可适当进行隔离距离的调整或时间隔离,一般与其它地块播期至少要错开40d左右;如有自然屏障隔离、高秆作物隔离,杂交种制种田隔离距离可在200m以上。 2.2整地与施肥 制种田块要提早整地,清除根茬,打碎坷拉,及时镇压保墒。施农肥2500~3000kg/亩,施氮、磷、钾复合肥15~20kg/亩做底肥,拔节期追尿素20~25kg/亩。2.3播期与行比 为实现一次播种保全苗,在播种前应做好晒种、选种工作。当地温稳定在12℃时(4月25日至5月5日)及早播种,播种时用药剂拌种或随种施甲拌磷农药防治地下害虫。该品种杂交制种先播母本081A,当母本081A钻锥时,播一期父本580,当一期父本钻锥时播二期父本,父母本行比为1∶6,父本种植密度为7000株/亩,母本种植密度8000株/亩。 2.4花期预测与调控 虽然已经根据母本081A和父本580的花期对播期作了适当调整。但出苗后,由于父、母本对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不同土壤类型和肥力的反应不同,常常导致父母本生长发育有快有慢,有可能造成花期不遇。花期预测有叶片预测和幼穗预测两种方法,总的调控指标要达到母本旗叶伸长,父本到旗叶期;或者母本抽穗,父本打苞;或者母本开始开花,父本已抽完穗。总之,母本幼穗分化阶段要比父本的早一个或半个阶段,遵循母等父的原则。 花期调控的原则是采取有效的促进和控制措施使花期协调一致。父、母本苗期生长差异大时,可对生长快的亲本采取晚间苗、定苗、留小苗;反之则早间苗、定苗、留大苗。拔节后父、母本花期不协调时,可采取偏肥水管理,促进生长迟缓的亲本系赶上来,也可喷洒1000倍“九二○”生长调节剂,提高其生长速度,达到花期相遇。 2.5去杂去劣 去杂去劣是保证杂交种种子质量的基础,一般 高粱新品种锦杂106高产制种技术 李小菲 (辽宁省锦州农业科学院锦州121017) 摘要:高粱新杂交种锦杂106是锦州农业科学院以不育系081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580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种。其制种技术主要包括:选择隔离条件好的地块、合理的播期与行比、做好花期调控、去杂去劣、分收分藏。 关键词:高粱;新品种;锦杂106;制种技术 106 --

糯高粱的新品种及栽培技术

糯高粱的新品种及栽培技术 摘要:本文介绍了糯高粱新品种兴湘粱2号、红茅糯2号的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以及带来的经济效益。 关键字:糯高粱;兴湘粱2号;红茅糯2号;栽培技术 发展糯高粱种植是目前天津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糯高粱作为普通高粱的一个变种,具有强大的生物学优势和经济学潜势。糯高粱籽粒色泽鲜亮,颗粒饱满, 其质粘而不腻,适口性好,营养丰富,支链淀粉含量高,吸水性强,易于糊化。糯高粱酿酒具有出酒率高,酒质优的特点,是中国名酒的主要原料。2016年在天津市静海地区糯高粱新品种引进推广2000亩,引进推广新品种2个,交杂品种“兴湘粱2号”,“红茅糯2号”。两个品种品质优良,高产,价格高,亩产量赤杂19与兴湘粱2号基本相同,比红茅糯2号高100kg 左右;价格红茅糯2号比赤杂19品种每kg高1.4元左右,兴湘粱2号比赤杂品种每kg高0.8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 1兴湘粱2号 1.1特征特性: 春播生育期125d,株高151.3cm,茎秆粗壮,株型较紧凑,适宜栽植密度0.8—1.0万株。穗型中散,纺锤形,穗长约30cm,平均单穗重约70g。壳褐色,子粒圆型,黄色,千粒重约24g。粗蛋白含量10.86%,总淀粉含量72.28%,赖氨酸含量0.22%,单宁含量1.56%。是酿造名优曲酒的优质原料。全国区试产量450-500kg,适宜我国南北方种植。 1.2栽培要点: 1.2.1适期播种:天津静海地区春播4月下旬-5月上旬。 1.2.2用种量:机械播种、人工直播1kg左右。 1.2.3播种:确保播种均匀,盖种不宜太厚,以不露种子为宜。 1.2.4合理密植:株行距17×40cm, 3-4叶期间苗、定苗,每亩保证密度8000-10000株。 1.2.5水肥管理:重施底肥,每亩施复合(混)肥50kg左右和有机肥2000kg以上;追肥一般两次,6-7叶亩追施尿素10kg左右,拔节前(9叶期)亩追施尿素15kg。雨后及时清沟沥水,干旱及时浇灌水。 1.2.6中耕除草:苗期视情况结合追肥中耕除草1-2次,化学除草选择拔节前、苗高20cm 左右时每亩用20%白草枯200-250ml,兑水15-30kg定向喷雾,施药后需叶面喷施2%尿素水一次以防药害。 1.2.7病虫害防治:中后期注意防治叶斑病、紫斑病、蚜虫等,孕穗期注意防治高梁条螟的危害,防治蚜虫用大功臣等喷雾;紫斑病和炭疽病以预防为主,从6-7叶开始,用代森锰锌喷雾。 2红茅糯2号 2.1特征特性 全生育期135d左右,株高240㎝左右,穂长40㎝左右,散穂,红壳,红褐粒,易脱粒,穂粒重62g,千粒重19g左右,一般亩产450㎏,最高亩产可达650㎏。胚乳糯质,籽粒总淀粉、支链淀粉、单宁含量符合茅台酒用糯高粱品质要求。该品种抗叶斑病、丝黑穗病,抗倒伏,抗旱,适应性强,适宜在不同肥力和不同施肥水平地区种植。 2.2栽培要点: 2.2.1适期播种:高粱播种期一般以5cm处地温稳定在12—13℃时播种较为适宜。春播高粱宜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进行。 2.2.2种子处理:直播亩用种量1—2kg;播种前在适温下晒种1—2d,为提早种子出苗

高粱概念

高粱概念 高粱,禾本科,高粱属。1年生草本。秆实心,中心有髓。分蘖或分枝。叶片似玉米,厚而窄,被蜡粉,平滑,中脉呈白色。圆锥花序,穗形有带状和锤状两类。颖果呈褐、橙、白或淡黄等色。种子卵圆形,微扁,质粘或不粘。性喜温暖,抗旱、耐涝。按性状及用途可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类。我国栽培较广,以东北各地为最多。谷粒供食用、酿酒(高粱酒)或制饴糖。糖用高粱的秆可制糖浆或生食;帚用高粱的穗可制笤帚或炊帚;嫩叶阴干青贮,或晒干后可作饲料;颖果能入药,能燥湿祛痰,宁心安神。 中文名 称: 高粱别称:蜀黍、木稷、荻粱、乌禾、芦 檫二名法:Sorghum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属:高粱属 起源与历史 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起源问题目前尚未定论,但是许多研究者认为高粱原产于非洲,以后传入印度,再到远东。高粱分布广,形态变异多。非洲是高粱变种最多的地区。斯诺顿(1935)收集到17种野生种高粱,其中有16种来自非洲。他所确定的31个栽培种里,非洲占28种;158个变种里,只有4个种在非洲以外的地方。中国高粱(S.bicolor var.kaoliang)又名蜀黍、秫秫、芦粟、茭子等。关于它的起源和进化问题,多年来一直有两种说法:一说由非洲(或印度)传入。二说中国原产。因为高粱在中国经过长期的栽培训化,渐渐形成独特的中国高粱群,许多植物学形态与农艺性状均明显区别于非洲起源的各种高粱。中国高粱叶脉白色,颖壳包被小,易脱粒,米质好,分蘖少,气生根发达,茎成熟后髓部干涸,糖分少或不含糖分等。另外,中国高粱与非洲高粱杂交,F1容易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说明两

第八章 高粱

第八章高粱 第一节概述 高粱Sorghum bicolor (L.)Moench属于禾本科(Grammeae)高粱族、高粱属植物,又名蜀黍、芦粟、秫秫等。 一、高粱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1.高粱是世界五大谷类作物之一,也是中国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 2.高粱是高产、稳产的作物。他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均较高。 3.高粱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抗旱、耐涝、耐盐碱特性和适应性,在平原、山丘、涝洼、盐碱地均可种植。 4.高粱子粒食用和饲用价值较低。高粱子粒淀粉含量为75%左右,蛋白质为9%左右,粗脂肪为3%左右。高粱子粒中含有少量的单宁,影响了品质;子粒中含有较多难消化的醇溶蛋白质,且赖氨酸的含量较低,使其食用和饲用价值低于玉米、小麦和水稻等。 5.高粱的茎秆和叶片是良好的粗饲料。既可作干草又可作青贮和青饲。特别是甜高粱作青贮喂养奶牛,可明显提高产奶量。 6.高粱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用于淀粉、酿酒和酒精工业。 7.高梁的茎秆表皮硬,机械性强,是农村传统的建筑材料和蔬菜架材。 8.高粱茎秆的外皮可用于编织,花序可制扫帚、炊帚及工艺品等。 二、高梁的起源与分类 1、多数学者认为,高粱原产于非洲,经驯化后先传人印度,后传入我国及远东。 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高粱属有许多一年生和多年生的种,染色体数2N=20。

2、高粱在世界的分布广泛,形态变异多,非洲、印度和中国都是高粱多态性丰富的地区。 3、高粱按用途可分4类: 3.1粒用高粱:以子粒为主。分蘖弱,穗密而短。茎髓含水较少。子粒品质较佳,成熟时常因子粒外露,较易落粒。按子粒淀粉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粳型与糯型。 3.2糖用高粱:茎高,分蘖力强。茎内富含汁液,随着子粒成熟,含糖量一般可达8%~19%。茎秆节间长,叶脉蜡质,子粒小,品质欠佳。茎秆可做甜秆吃、制糖或制酒精等。 3.3帚用高粱:穗大而散,通常无穗轴或有极短的穗轴,侧枝发达而长,穗下垂。 子粒小并由护颖包被,不易脱落。 3.4饲用高粱:茎秆细,分蘖力和再生力强,生长势旺盛。穗小,子粒有稃,品质差。茎内多汁,含糖较高。 三、世界和我国高粱生产概况 1、高粱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主要种植在亚洲、非洲和美洲。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其次是苏丹、尼日利亚和美国。近几十年全世界高粱播种面积稳中有降,下降最快的是亚洲。 2、2000年,中国高粱播种面积88。96万 hm2,总产258。2万t。由于改进了栽培技术,并普遍推广了杂交种,单位面积产量逐渐上升,2001年为2903kg/hm2。 3、辽宁省是全国栽培高粱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省份。高粱种植面积较大的其他几个省区包括内蒙、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北,播种面积均超过7万hm2。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瘠薄、涝洼、盐碱地区和饲料基地,发展高粱生产,既可利用其他作物适应不了的自然条件,又能收到投入少收益高的效果。 第二节高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高粱栽培技术

高粱栽培技术 一、概述 高粱属于禾本科高梁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高粱起源于非洲,公元前2000年已传到埃及、印度,后传入中国栽培。非洲是高粱变种最多的地区。考古学家在莫桑比克的一个溶洞中,发现了距今10.5万年前的各种石器和粘附在石器上的一种高粱颗粒,显示原始人在洞穴中用石器处理高粱外壳后以食用,这是迄今为止人类食用高粱的最早发现。 高粱性喜温暖,抗旱、耐涝,种类甚多。按高粱穗的外观色泽,一般随种皮中单宁含量的增加,粒色由浅变深,可以分为白高粱、红高粱、黄高粱等。按胚乳结构分为粉质、角质、蜡质、爆粒等类型。 高粱脱壳后即为高粱米,子粒呈椭圆形、倒卵形或圆形。高粱米一般含淀粉60%—70%。高粱中含的脂肪及铁较大米多,高粱皮膜中含有一些色素和鞣酸,味涩,不利蛋白质的吸收消化。 世界上高粱主产国有美国、阿根廷、墨西哥、苏丹、尼日利亚、印度和中国。高粱有很多品种,有早熟品种、中属品种、晚熟品种,又分为常规品种、杂交品种;口感有常规的、甜的、黏的;株型有高杆的、中高杆的,多穗的;高粱杆还有甜的与不甜的之分。中国高粱常做主食,由于种皮含单宁,带涩味,又易于蛋白质结合,难消化。 美欧各国多用于饲料。 高粱经过培育和选择形成许多变种和品种。按其用途和花序、籽粒的形态不同分为4类:粒用高粱、糖用高粱、饲用高粱和帚用高粱。粒用高粱的籽粒外露,品质好,有卡佛尔变种,具大而扁的颖果;都拉变种,有紧密下垂的果穗;中国高粱有直立的长果穗和近圆形的颖果。粒用高粱的颖果,含淀粉60%—70%,蛋白质、脂肪及钙、铁、维生素B和烟酸等。糖用高粱茎秆节间长、髓具甜汁,含糖量10%—19%。饲用高粱分蘖多,生长旺,籽粒较长,有苏丹草、约翰逊草等。帚用高粱茎皮柔韧,编织用,花序分枝长。

高粱特点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玉米、高粱、粟类基因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研究” 粮食、能源和环保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大力发展甜高粱生产,既可生产籽粒用作粮食,又可利用含糖茎秆生产燃料乙醇用作能源,而燃料乙醇是绿色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目前,我国从政府部门到科研单位和企业都在关注和开展甜高粱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开发,形势如雨后春笋。 然而,甜高粱是一种新兴作物,研究缺乏系统性、广度和深度,为了满足广大农户对甜高粱有关知识的渴求,在尽量搜集现有甜高粱资料的基础上,较系统地编著了《甜高粱》一书,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素材,有所收益。 也为玉米、高粱、粟类种质资源研究学科发展及下一步的申请立项提供依据, 尚需完善之处。课题组就下一步项目的具体要求和进度安排作了详细说明,为本课题的全面完成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针对玉米、高粱、粟类种质资源收集,优异种质资源展示,育种急需性状的鉴定评价,公益性种质资源创新及优异基因源分析与深入评价等学科发展的问题进行的讨,明确了下一阶段种质资源工作的主攻方向,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可操作的性状上。与会代表一致表示,巩固、加深对种质资源为育种服务的认识,为加快我国玉米、高粱、粟类种质资源与育种工作的有效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希望能够通过项目,稳定我国种质资源研究工作队伍,建立起基于种质资源学科与育种的长期、密切的新型模式与合作关系。 秸杆是一种田间地头常见的废弃物,每到收获季节焚烧的秸杆既污染环境,还造成了资源浪费。最近,我国在利用秸秆生产乙醇技术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像我们中国,包括美国,包括加拿大,在世界上是可再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我们国家秸杆类的(植物)大概有7亿吨左右,按照我们目前的这个水平,这7亿吨秸杆,可以生产1亿多吨的汽油。 利用非粮食类的秸杆生产乙醇,是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攻关的重要课题。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现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今后诸如麦子、玉米、高粱等作物的秸秆,将会被“吃干榨净”,产出更多的生物能源。解决大气的污染,增加农民收入,变废为宝,来缓解国家能源的短缺,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获得新品系14个,发表论文25篇,推广自育新品种或自研新技术2160万亩。经过评委会的评分,不育系课题组、中试课题组获得一等奖,抗病育种课题

作物的分类与品种 高粱是常异花授粉

第二章 作物的分類與品種 第一節 作物的分類 作物種類繁多,為求利用與研究方便,分門別類是研究作物學問的必要途徑。 作物依其形態構造、生理特性、生殖方法、遺傳方法、栽培方式、生長習性、利 用部位都可作為分類的依據。 一、依植物學來分類: 根據植物生殖器官構造和形態的異同分類者,尤以生殖器官的性狀為最重要。 依照植物學分類法,以禾本科(Gramineae) 最多且最重要;其次為豆科(Leguminosae)、十字花科(Gruamineae)、百合科(Liliaceae) 、茄科(Solanaceae)、錦葵科(Malvaceae)、亞麻科(Jinaceae)等。此種分類法,其優 點為可明瞭作物在植物學上的特性。 二、依繁殖方法來分類: 依作物繁殖器官予以分類的方法: 1.營養繁殖作物(無性繁殖): (1)以塊根繁殖的作物:例如甘藷、樹薯、美人蕉、甜菜等。 (2)以根莖繁殖的作物:例如藕、薑等。 (3)以塊莖繁殖的作物:例如馬鈴薯、芋、葛鬱金、菊芋等。 (4)以莖切段繁殖的作物:例如甘藷、甘蔗等。 (5)以匐伏莖繁殖的作物:例如草莓、甘藷、狗牙根等。 (6)以葉插繁殖的作物:例如落地生根、非洲堇、秋海棠、大岩桐等。 2.有性繁殖作物(種子繁殖方法): (1)雌雄同株同花作物(自花授粉):例如稻、麥等。

(2)雌雄同株異花作物(異花授粉):例如玉米、瓜類、木瓜等。 (3)雌雄異株作物(異花授粉):例如木瓜、愛玉、銀杏、蘆筍、蛇麻、大麻等。 三、依作物需要分類: 1.以地下部栽培為目的: a.根:例如甘藷、樹薯等。 b.鱗莖:例如洋蔥、百合等。 c.走莖:例如山藥、葛鬱金等。 d.地下莖:例如馬鈴薯、薑等。 2.以莖、葉栽培為目的: 例如煙草、荖葉、桑、茶、亞麻、大麻等 。 3.以花栽培為目的: 例如萱草(金針花)、洛神、番紅花(染料用)、蘭花、荖葉、蛇麻(忽布)等。 4.以果實栽培為目的: 例如番茄、柑桔、西瓜、印度棗等。 5.以種子栽培為目的: 例如 綠豆、落花生、稻、麥等。 四、依作物生長習性分類: 1.依作物栽培季節分類: (1)夏季作物(summer crops):

高粱

高粱 文章目录*一、高粱的概述*二、高粱的功效与作用*三、高粱的分类*四、高粱的药方选录*五、高粱的服用方法*六、高粱的选购方法、保存方法 高粱的概述 1、高粱的概述高粱,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蜀黍的种仁。种子成熟后采收。1年生草本。秆实心,中心有髓。分蘖或分枝。叶片似玉米,厚而窄,被蜡粉,平滑,中脉呈白色。圆锥花序,穗形有带状和锤状两类。颖果呈褐、橙、白或淡黄等色。种子卵圆形,微扁,质粘或不粘。性喜温暖,抗旱、耐涝。按性状及用途可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类。我国栽培较广,以东北各地为最多。谷粒供食用、酿酒(高粱酒)或制饴糖。糖用高粱的秆可制糖浆或生食;帚用高粱的穗可制笤帚或炊帚;嫩叶阴干青贮,或晒干后可作饲料;颖果能入药,能燥湿祛痰,宁心安神。 2、高粱的别名木稷、y粱(《广雅》),芦(《食物本草》),蜀秫、芦粟、获粱(《纲目》),番黍(《瓯治遗事》)。 3、高粱的性状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4米。茎圆柱形,节上有黄棕色短毛。叶互生,狭披针形,长达50厘米,宽约4厘米;叶鞘无毛或被白粉;叶舌硬膜质,先端圆,边缘生纤毛。圆锥花序长达30厘米,分枝轮生,无柄小穗卵状椭圆形,长5~6毫米,成熟时

下部硬革质而光滑无毛,上部及边缘有短毛。颖果倒卵形,成熟后露出颖外,亦褐色。有柄小穗雄性,其发育程度变化甚大。花、果期秋季。 4、高粱的性味归经性味甘涩,温,无毒。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5、高粱的来源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蜀黍的种仁。种子成熟后采收。 6、高粱的产地分布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高粱的功效与作用 1、高粱的化学成分、营养成分高梁的特点是粒大、颗匀、皮薄、口感好、着壳率低、营养价值高,每克含蛋白质8.9克、脂肪3.8克、热量353克。高粱的主要利用部位有子粒、米糠、茎秆等。子粒中主要养分含量为粗脂肪3%、粗蛋白8%~11%、粗纤维2%~3%、淀粉65%~70%,是酿酒、淀粉工业的重要原料。 2、高粱的功效作用 2.1、高粱味甘、性温、涩,入脾、胃经。 2.2、高粱米具有和胃、消积、温中、涩肠胃、止霍乱、凉血解毒的功效。

高粱的分类

高粱的分类 高粱是禾本科高粱属一年生植物,高粱分类尚无一定的标准,现将几咱与育种有密切关系的分类方法介绍如下: (一)、依高粱子粒颜色和品质分类 依子粒颜色大体可分为红粒、黄粒、白粒三种: (红粒)指红色子粒的高粱、其子粒中单宁含量较多,食用品质较差,但单宁有防腐能力,而贮藏、耐盐碱,因此多在旱坡地和盐碱地上种植。 (二)、黄粒 指黄色子粒的高粱,其子粒中单宁含量较低,适合性好且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营养价值良好。中国高粱品种黄色子粒较多。 (三)白粒 指白色子粒的高粱,其子粒中单宁含量较低,食用品质好。 二、依原产地分类依据原产地和生态型,粒用高粱可分八个类型: (一)中国高粱 原产中国,子粒食用。其特点是:产量性好,品质较好,抗逆性能强,茎内髓部较干燥,大部分品种的茎叶成熟时枯死、有早衷现象。品种资源极为丰富,有恢复品种地有保持品种。如三尺三、盘陀早、矬1号B等。 (二)印度高粱 印度地区称高粱为“沙鲁”,原产非洲和印度,茎秆水分少,珍珠白色的种子,品质好,表现恢复的较多。 (三)南非高粱 非洲南部称高粱为卡沸尔,一年生,原产非洲南部,品种资源丰富,抗黑穗病,子粒食用,大部分品种子粒为白色,成熟时茎叶鲜绿,茎秆充满汁液,是优良的青饲料,与3197A 杂交一代一般表现为不育类型的较多。如永41、永36. (四)北非高粱 非洲北部称高粱为都拉,一年生,原产非洲北部埃及尼罗河流域一带,子粒食用,品质好,抗黑穗病,成熟时茎秆较鲜绿。如角质都拉、马拉斯都拉。一般表现恢复的较多。 (五)西非高粱 非洲西部称高粱为迈罗,一年生,原产非洲西部,子粒食用,大部分子粒为黄红色,穗大而紧,成熟时茎秆鲜绿,植株较矮,抗黑穗病,比南非高粱早熟,抗旱,有表现为恢复的,如黄迈罗,也有表现为不育的,如马丁迈罗、西地迈罗等。 (六)中非高粱 非洲中部称高粱说罢菲瑞塔,一年生。原产非洲中部,子粒食用。目前常见者子粒大而松疏,在低温条件下易粉种,根茎短不易捉苗。单秆品种植株高大,茎秆髓部干燥。分蘖品种多为矮秆,髓汁多,较抗黑穗病,恢复类型品种较多。如永22、白色菲物瑞塔、红色菲特瑞塔等。 (七)享加得高粱 一年生,多为非洲各品种人工杂交后代,子粒白色,供食用,穗多为纺缍型,分蘖性强,苗期葡萄生长、细弱,成熟时茎叶鲜绿,茎内充满汁液,抗黑穗病,杂交一代表现恢复类型的较多,如早熟享加利,矮生享加利等。 (八)达索高粱 一年生,子粒食用,成熟时茎叶鲜绿,抗黑穗病,杂种一代表现不育类型的多,如黄达索、白达索。 三、依生育期分类

红高粱种植技术

红高粱种植技术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案培训内容:*****红高粱种植技术 主讲人:*** *****红高粱种植技术 高粱是酿酒业的主要原料之一,酿制白酒需要大量高粱。传统的当家品种本地红高粱因品质差、产量低、易倒伏,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而本镇酿酒产业对高粱的需求却不断增大。为解决酿酒业原料问题,引进***红高粱在全镇推广种植。现将该品种在本地的生育特性表现和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生育特性 春播出苗到抽穗77天,抽穗到成熟51天,全生育期128天,比本地红高粱生育期短6~10天。株高157.6cm,总叶片数17~18片,中部茎径****红高粱穗长28~ 32cm,穗型紧密,穗形塔状,单穗粒数2450粒左右,单穗粒重80~88g,属单穗型。千粒重32~36g,比本地红高粱高4~6g,壳色红色,籽粒圆形,白色,品质较好。据田间调查,其大小病斑病均在总叶面的5%以下;纹枯病发病率较轻,也未发现青枯病,且表现较好的耐蚜能力。该品种有较强的抗病耐蚜性和抗旱耐瘠性,而成熟时单株仍保持有4~5片绿叶,表现活秆成熟。 产量表现

增产潜力较大。2010年生产示范6000亩,双季亩产均在700公斤以上,平均比本地红高粱增产20.31%。 高产栽培技术 精细整地播种前抽水浇地使土壤达易耕含水量。在耕翻前撒施腐熟有机肥3~3.75万kg/hm,复合肥1200~1500kg/hm,耕翻后再撒施复合肥600~750kg/hm。经耙耱,按100cm开厢,厢高10~15cm,在开厢时窄行开沟条施复合肥600~750kg/hm。平整厢面后用甲胺磷1000倍液喷雾,进行土壤消毒,防治地下害虫。同时用33%除草通乳油兑水喷雾,防治草害。 适期播种 一般于4月20日至5月5日播种,9月2~15日成熟。播种过早,易造成缺苗断垅,大小苗严重,播种过晚,会造成幼苗僵苗不发,严重时会造成幼苗枯死。整地后,按要求严格挖窝,然后按1.5万kg/hm的请粪水用量浸窝。将种子用种衣剂拌种后,每穴播种4~5粒,再用渣肥1.5万kg/hm盖种3~5cm,并用地膜覆盖。 合理密植 一般实行宽窄行种植,宽行67cm,窄行33cm,株距27cm,每穴留苗2株。拔苗前后,用粉锈宁防治叶锈等病害,同时去除分薛,并用清粪水7500kg/hm,外加尿素150kg/hm兑水提苗,然后培土。

高粱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高粱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发布时间:2006-6-20 14:19:35 来源:河源农业信息网朱芳华 通过休眠的有生活力的高粱种子,在适当条件下发芽,露出胚根胚芽,在生产上当第一片真叶露出地面时称出苗。播种至出苗约需3至10天,依据环境条件适宜性而异。发芽最适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百分之60至70,发芽最低温度为摄氏7度,最适温度18至35度,播种至出苗约需大于摄氏10度积温66至68度。 从出苗至拔节前为幼苗生长期,春播约30至45天,夏播约22至28天。三叶期前幼苗养分主要来源于种子。幼苗期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摄氏20至25度,土壤含水量应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五。幼苗生长期,根系生长较多较快。 地上节间迅速伸长、茎基部变圆时为拔节,通常将拔节作为穗分化开始。一般由拔节至顶叶展开之前,经历25至40天左右。拔节后,株高明显增加,叶面积和干物重迅速增加,本期末根数、根长和叶面积达最大值,支持根从近地面1至3节上陆续长出,茎叶复被白色蜡粉。拔节后植株幼穗分化,经历生长锥伸长、枝梗分化、小穗小花分化、雌雄蕊分化、减数分裂和花器形成6个阶段。此期要求适宜温度(摄氏25至30度,上限为38度,下限为16至20度),同时光照不足影响穗粒数。高粱对水分最敏感期在小花分化阶段。穗从顶叶叶鞘抽出即抽穗,抽穗后约3天开始开花,抽穗至开花完毕约需10至15天,开花末期株高达最大值。下部叶陆续变黄脱落,叶面积逐渐衰减。气温摄氏25至30度,相对湿度百分之85至95时开花最盛,抽穗开花期为需水第二临界期,需水较多,但雨水过多也易造成穗下部分枝与小穗退化,土壤含水量以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百分之70为宜。 开花之后至成熟为灌浆成熟期,约30至40天,开花后2至3天籽粒开始膨大,受精后10至20天为乳熟灌浆期,籽粒为绿色,以后进入蜡熟期,内容物继续累积并呈蜡质状,再后籽粒进入完熟期,籽粒和颖壳变为品种固有颜色,种脐出现黑层,内含物已成固体。此期适宜温度为摄氏20至24度,土壤水分宜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百分之70左右,蜡熟后可降至百分之50至60。

冀杂五号高粱品种简介及其制种技术_牛杰

收稿日期:2008-04-25作者简介:牛 杰(1970-),男,河北隆化人;主要从事作物育种及开发 工作。 冀杂五号高粱品种简介及其制种技术 牛 杰1 , 马力萍1 , 张雪君 2 (1.河北省隆化县农牧局, 河北隆化068150; 2.三北种业有限公司, 河北隆化068150) Ab r i e f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a n d S e e d P r o d u c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f o r S o r g h u mV a r i e t y J i z a N o .5 N I UJ i e 1 ,MAL i -p i n g 1 ,Z H A N G X u e -j u n 2 中图分类号: S 514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4705(2008)09-0136-02 1 品种简介 冀杂五号高粱是承德市农科所育成的杂交高粱品种,以承3B 为保持系,由承3A (不育系)与7501(恢 复系)杂交而成。株高180c m ,21片叶,生育期125d ,需积温2800℃,长桶型穗,白粮,米质好,适口性强,平均单产600k g /667m 2 ,高肥水管理单产达750k g / 667m 2 以上,抗病性强。大田留苗6000~8000株/667m 2 ,行距47c m ,株距20c m 。 2 制种技术 2.1 选地隔离 高梁不育系植株矮小,生长势较弱,要求有较好地理条件。应选择向阳、中上等肥力,前茬为豆类或玉米等,排灌方便且便于管理的地块,尽量大面积连片;忌涝洼地、脊薄地,忌重茬,忌行数较少的狭长地块。注意隔离,隔离要求300m 以上;在有树林、山岗等天然屏障隔离的情况下,可适当缩短距离。2.2 播期及播种方法 在5c m 地温稳定通过12℃,冀北承德地区约4月25日至5月5日期间播种。播量:制种田播母本2k g /667m 2 ,父本0.7k g /667m 2 。母本1次播种,父本分两期播种:第1期父本与母本同播,播量为3/4。为减少花期不育,第1期父本的一半要在播种的前1天用温水浸泡2h ,捞出在温暖的室内放置10h 左右,第2天与另一半干籽一同播种。采取“羊拉屎”式点种,行距47c m ,母本株距16c m ,父本株距26c m ,父母本行比1∶5,个别条形地块根据具体情况行比可调整为1∶4。制种田可以使用除草剂,但必须使用高梁专用除草剂,如莠去津等,严格按要求使用。 2.3 苗期管理 待小苗长到4~6叶时,间苗、定苗,母本留大小一致的中苗,父本留大、中、小3类苗,以延长散籽时间。同时也要进行三耪一趟。2.4 去杂去劣 按照“去杂务早、去杂务尽”的原则,做到及时彻底。第1次去杂结合间苗定苗进行,去除母本的杂、劣株和父本的杂株。第2次去杂在拔节后进行,将生长茂盛、叶宽茎粗的植株拔除。对叶片形状、叶片颜色不一致的劣株、可疑株或有病株也要除掉。第3次去杂在开花初期进行,去除异型株和保持系。去除保持系,要在每天10:00前,母本开花之前,将保持系去净。2.5 肥水管理 在播种前施入3000k g /667m 2 农家肥和15k g /667m 2 磷酸二铵的基础上,拔节期追施尿素30k g / 667m 2 左右。苗期遇干旱影响出苗时,浇水1~2次,确保出齐苗。在高梁生长期,尤其是开花期前后,若遇严重干旱,要及时浇水。若遇连雨,要及时排涝。2.6 病虫害防治 重点防治高梁条螟、高梁蚜和高梁炭疽病、紫斑病。苗期防治高梁条螟,可在心叶末期用0.1%功夫颗粒(三氟氯氰菊酯)拌10倍细炉渣撒入喇叭口内,进行防治。高梁蚜防治可在高梁进入拔节期后蚜害初步上升时,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等药液喷雾,视虫情10d 左右1次,防治2~3次。防治高梁炭疽病和紫斑病,除与豆类、蔬菜等作物进行轮作外,在生长季及时摘除下部病叶,发病初期及时喷洒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等,10d 左右1次,视病情可连防2~3次。2.7 花期预测与调节 花期预测常用的方法是数叶片数和观察幼穗分化进程。观察幼穗分化进程可在拔节后解剖植株,标准是父本生长锥比母本大1/3~1/2。如果发现父母本花期相遇不好,要采取早中耕、多中耕、根外追肥、偏水偏肥、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措施,(下转第138页) · 13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