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壮族绣球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思路
- 格式:pdf
- 大小:188.55 KB
- 文档页数:2
第36卷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mzsfxyxb@(总第124期)节日和日常生活中组织各类杂技与竞技活动,参与人数众多,这类体育项目既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运动效果,同时更能展现出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开发潜力,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现实价值。
(二)广西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保护现状随着中国经济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家和地方政府均对体育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保持了高度重视,广西同样落实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并采取了卓有成效的保护措施,这使得当地人民能够更加广泛的参与到民族体育活动之中,不仅仅少数民族群众获得了更好地体育运动环境[4]127-132,所有群众均能全面融入体育运动之中。
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广西共在民族体育项目上投入资金19830万元,建成了各种类型体育运动场地3018块,其中包括了乡镇运动场地1090块和农村运动场地1391块,极大地改善了少数民族群众的运动条件。
2018年上半年广西继续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和建设力度,累计投入资金12039万元。
固定投资和相关体育文化活动的创办使得民众生活得到了根本行改变,广西不仅仅努力改善运动环境,同时也加大了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宣传与传承。
例如2018年就建成了白裤瑶文化体育传承馆、马丹县民族体育展示馆等多个博物馆,同时确定了马子龙、刘子林、张丹峰等多位民族体育传承人,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与文化宣传活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确保国内外民众对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更多了解[5]128-133。
这些积极因素使得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但在相关政策及制度在落实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例如未能构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异常保护地方法律法规,特别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仍然处于空白状态,缺少明确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导致部分地方政府与主管部门缺少积极性。
其次是相关资金的划拨与配套未能形成长效机制,广西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缺少资金且资金来源不稳定很容易导致保护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融合文创[摘 要]靖西绣球作为广西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反映了壮族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但目前对靖西绣球文创产品的研究很多方面存在欠缺,需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立足非遗视野,分析当前靖西绣球文创设计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提供了相关设计开发与策划方案,旨在通过文创设计的方式助力靖西绣球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引起人们对非遗绣球的关注与喜爱。
[关键词]非遗;靖西绣球;文创产品[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13-0043-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闵慧娟.非遗视域下广西靖西绣球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天工,2022(13):43-45.闵慧娟 广西艺术学院非遗文创化,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新型文化态势。
通过对文创产品基本要素的准确设计,既可以发扬先进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也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要求。
依托丰富的民族优秀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创造与设计的内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创产品的相互融合与发展。
靖西壮族绣球文化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呈现出壮族人独特的民间记忆和民俗信仰。
通过探讨广西靖西绣球的历史背景、人文含义与艺术特征,研究靖西绣球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以推动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传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发展。
一、广西靖西绣球概况及其发展现状绣球作为壮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悠久而优秀的传统文化。
它既可以是一项竞技工具,又可以是年轻男女两情相悦的情感信物,还是承载着中国历史底蕴的工艺品。
在各个历史时期,绣球都承载了不同的历史时代含义,既体现着靖西地域的农耕文明特征,也体现着当地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深刻变化。
目前靖西绣球主要产于新靖镇旧州街。
当地妇女们已把绣球作为重要工艺品加以研究与发展,使靖西绣球从原来单一的传统艺术品逐渐演变成一种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靖西旧州绣球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再生产路径研究 作者:韦彩娜 滕上群 谢高宇 农晓婷 甘志珍 常莹 来源:《旅游纵览》2021年第06期
摘 要: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缺乏重视,过于追逐经济效益,使靖西旧州绣球的民族手工艺传承面临工艺纯度下降的困境。本文运用文化再生产理论,探讨旧州绣球的多元文化传承路径,是优化平衡旧州绣球商业效益和工艺纯度的一个研究方向。
关键词:旧州绣球;文化符号;文化再生产;靖西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2010604129)。 (一)旧州绣球的发展与起源 广西壮族的绣球可以分为桂南、桂北两大派系,都以仿柑橘或柚子造型为主。桂北绣球以桂林为主,桂南绣球则以旧州绣球最为出名。旧州,一个位于中越边境约15千米的边陲古镇,古称那签、顺安峒、归顺旧州,全村均为壮族。宋人周去非在《岭南外答》中曾记载:“上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男女目成,则女受驼而男婚已定”[1]。由此可知,壮族人民制作绣球历史悠久,早期绣球则是壮族人民的一种定情信物,而旧州因绣球制作技艺精巧独特,被誉为“广西绣球之上品”。
绣球的刺绣技法最初停留在平面表现上,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线条的节奏,后来经过民间艺人对绣球进行创造性的改良,采用复线的方式将堆绣技术融入绣球,绣球所描绘的形象更为生动、更富表现力,堪称绣球中的极品。
(二)绣球的价值 经过历史的锤炼与发展,旧州绣球所蕴含的不仅是民族精神,还包含着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得丰富的绣球价值。其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价值 绣球的十二个球面绣满象征祈福纳祥的各式图案,体现壮族的文化价值和信仰观念。绣球文化构成了壮族民俗文化的“活博物馆”,上到起源下到发展,这一整段壮族发展的历史都可以通过绣球这一介质探寻出来,可以说,绣球在研究壮族文明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2017靖西七⼣绣球节 靖西,绣球发源之地,绣球⼀般由彩绣做成,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
下⾯店铺精⼼整理了2017靖西七⼣绣球节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靖西七⼣绣球节简介 中国靖西七⼣绣球旅游节是由⼴西易天资产投资有限公司、靖西锦绣旅游公司主办的,全国第⼀个绣球主题的民俗⽂化旅游节庆活动。
⾸届靖西七⼣绣球旅游节将于2014年8⽉2⽇在⼴西壮族⾃治区靖西县举办,并将打造成为靖西特⾊的旅游项⽬长期举办。
靖西七⼣绣球旅游节以旅游资源、节庆⽂化、民俗⽂化相结合的呈现形式,整合具有鲜明特⾊的靖西旅游与⽂化资源,提⾼靖西旅游形象及知名度。
绣球是⼴西壮家 ⼈传统的定情物和吉祥物,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艺品,同时也是传递爱情、亲情、友情的民族⽂化使者。
靖西位于桂西南边陲,有“绣球之乡”的美称,靖西旧州⽣产的绣球,结构独特、选料考究,且全部以⼿⼯精⼯制作,⼩巧玲珑,⾊彩鲜艳,诚为⼴西绣球之上品。
七⼣是中国传统节庆,是祈求美满姻缘的节⽇。
借助传统七⼣佳节与绣球的⽂化契合,靖西县打造出具有传统民俗⽂化特⾊的七⼣绣球节。
旨在通过靖西七⼣绣球旅游节展⽰当地旅游资源、⽂化特⾊与民俗风情,通过这样的特⾊平台的打造,推动靖西旅游产业的发展。
靖西七⼣绣球节活动 据了解,8⽉2⽇⾄8⽉3⽇期间,靖西七⼣绣球节将举⾏摇滚⾳乐节、龙潭风流夜、边关浪漫游等民俗与时尚结合的主题活动。
不少游客除了选择跟团出游,更多的是选择⾃助游,好好享受浪漫的两⼈时光。
龙潭银河夜活动将利⽤龙潭湿地公园的地势特点,重现⽜郎织⼥鹊桥相会的情景。
同时靖西当地壮族男⼥青年歌⼿⾝着民族服饰,隔河两岸或登上河坝两段,对唱壮族情歌,为七⼣夜晚更添壮族韵味。
七⼣爱侣⾏将组织“七⼣情侣主题骑⾏”活动,让游客在骑⾏驿路沿线尽情饱览靖西⼭⽔之美。
旧州民俗风情秀将在靖西的“绣球⼀条街”——旧州,以七⼣的爱情主题与壮族⽂化相结合,以民俗歌舞、壮家婚嫁体验、绣球主题博物馆等形式全民呈现壮乡风情。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作者:梁东华徐晴晴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12期摘要:通过对广西百色靖西的调查,从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壮锦的文化生态和文化变迁的表现,阐释壮锦文化变迁的动因。
引发织锦文化变迁的动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产力的发展、教育与科技水平的提高、交往生活方式的变迁等,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壮锦;文化变迁;动因一、壮锦产业发展1、文化产业发展壮锦作为壮族人曾经的日常生活用品,很早就以商品的形式活动在社会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壮锦作为壮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和振兴民族传统工艺的最好载体。
20世纪50年代,广西分别在壮锦技艺盛行的忻城、靖西、宾阳三县成立了织锦厂的前身——织绣社,此后的 20 多年,新老能工巧匠们编织出了一大批既继承了传统,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壮锦工艺品。
随着计划经济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到来,壮锦产业也和其他纺织产业一样遭遇市场的不适应。
如今,忻城壮锦厂早已倒闭,宾阳壮锦厂岌岌可危,只有靖西壮锦厂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示范性基地”得到政策的支持,继续在市场经济中创新研发。
除了最初的国营民族企业在成产壮锦之外,在市场经济时代,也有一些有见识的机构在企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研发出新的产品,进而发展成文化产业,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下的织锦工艺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
2、壮锦工艺的研发壮锦织造技艺与壮锦织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时代的发展影响下,壮锦织机在产业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传统织机——排子机——电机——传统织机与电机共存”的阶段。
壮锦传统织机由于地域的不同,从织造技艺而言,在壮族地区有着南北两种“大同小异”的差别。
在 50 年代成立的民族织锦厂中,忻城和宾阳的织锦厂主要以“竹笼机”的织造技艺为主,靖西的壮锦织机则是在传统织布机上的进一步深化,增加了花本和提花程序,这两种织机都属于壮族地区的传统壮锦织机。
传统壮锦织机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织出来的壮锦幅宽都在 60 厘米以内,一般多是 40 厘米左右。
壮族刺绣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壮族刺绣作为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一直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民族文化的重视,壮族刺绣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壮族刺绣的传统工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许多传统手工艺人得到了培训和资金支持,他们的技艺得到了有效传承和发扬。
同时,一些专门的文化机构和学校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壮族刺绣人才,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其次,壮族刺绣产品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随着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壮族刺绣制品在市场上的需求量逐渐增加。
不仅在国内市场,还在国际市场上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青睐。
壮族刺绣制品的种类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有传统的服饰类产品,还有家居用品、工艺品等,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再者,壮族刺绣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少刺绣工匠进行了创新,推出了一些新颖的设计和款式,使得传统的壮族刺绣更具时尚感和艺术感。
同时,一些企业也加大了对壮族刺绣产业的投入,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模式,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最后,壮族刺绣产业的品牌建设和文化推广也在积极进行中。
一些知名的壮族刺绣品牌逐渐崭露头角,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一些文化活动和展览也为壮族刺绣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民族文化艺术。
总的来说,壮族刺绣产业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创新发展和品牌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同时也要看到,壮族刺绣产业在市场竞争和文化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壮族刺绣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壮族刺绣产业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广西靖西绣球之乡文化文案
靖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是中国绣球之乡。
绣球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以靖西的绣球最为著名。
在这里,绣球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靖西的绣球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当时,靖西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镇,绣球开始被用作礼品和装饰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绣球的制作技艺也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靖西绣球风格。
靖西的绣球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要选用优质的丝绸和棉线作为绣球的材料;然后,需要进行刺绣和缝合,以形成绚丽多彩的花纹和图案;最后,要进行填充和整理,使绣球达到完美的形态。
除了绣球之外,靖西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传统。
比如,靖西的民间歌舞艺术非常丰富多彩,尤其以“靖西鼓”和“石头板舞”最为著名。
此外,靖西的美食也十分有特色,如柳州螺蛳粉、柳州酸笋炖肉等,口味独特,极具地方特色。
绣球之乡的文化氛围在靖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地人们不仅善于制作绣球,也善于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每年,靖西都会举办各种绣球文化活动,如绣球比赛、绣球展览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靖西的绣球之乡文化,是广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通过靖西的绣球之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感受到了这个地方丰富多彩的文
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