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集体林权流转的建议
- 格式:pdf
- 大小:119.24 KB
- 文档页数: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随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日益成为热点话题。
为进一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提出以下实施方案:一、完善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林权管理机制,明确农村集体林权的归属和权益,规范集体林权的流转和利益分配方式。
同时,加强对集体林权的权益保护,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二、强化宣传教育。
加大对集体林权改革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群众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广大农民宣传集体林权改革的政策和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改革中来。
三、优化管理服务。
加强对农村集体林权的管理和服务,提高农民群众对集体林权的满意度。
建立健全集体林权管理平台,提供便捷的服务渠道,方便农民群众查询和办理相关手续。
四、加强监督执法。
加大对集体林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
加强对集体林权改革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改革效果的落实。
同时,加强对集体林权管理部门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
五、推动产业扶贫。
通过集体林权改革,积极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带动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采取差异化的扶持政策,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产业发展能力。
六、加强协调合作。
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形成合力推进集体林权改革。
与农民合作组织和相关企业加强合作,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推进农村集体林权改革。
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农民群众和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制度的完善和管理的优化,才能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的脱贫致富。
希望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能够为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建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当前中国林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旨在实现森林生态保护、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利益最大化的有机统一。
对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我有以下建议:一、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政府应当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引导和支持,有针对性地制定并推动实施相关政策和规定。
同时,应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技术支持,提供相关信息和培训服务,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监督的能力,确保新制度的有效性。
二、建立健全合理的经济补偿机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到多方利益,必须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经济补偿机制,让农民在保护森林的同时得到合理的收益。
政府应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如鼓励农民义务植树、护林、护河,以及提高生态标准,采用绩效考核来奖励活跃的计划、单位和个人;还可以采用利益补偿和转移支付的形式,补偿农民因放弃要求人代步目以及改善林地环境所需的劳动、资金和时间。
三、完善信息公开透明机制要给予群众积极评价和监督的权利和能力,重要的是完善信息公开透明机制,为群众建立透明、公正、有效的信息平台和反馈渠道。
同时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听取农民、公众和环境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农民的意识和服务质量,建立协作发展和协同治理的机制。
四、加强法律保障和执法力度为了保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必须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执法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澄清权利关系和责任义务,加强法律意识和制度执行的监督和落实,对不履行义务、违规行为和破坏森林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强法律追究和狠抓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林地违法行为。
综上所述,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经济补偿机制、信息公开透明机制和法律保障和执法力度相结合,可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保护森林生态、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公共利益的目标。
林权流转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随着我国林业资源的大力开发和利用,林权流转成为了有效保护和优化林业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在林权流转合同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许多林业经营者缺乏对林权流转合同的了解,往往无法正确评估合同的利益和风险。
而一些林权租赁公司则利用信息优势,以低价收购林权,损害了林业经营者的利益。
其次,林权流转合同中的条款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例如,一些合同中规定了过于严苛的责任和义务,导致林业经营者承担了过于沉重的负担。
此外,一些合同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款,容易导致合同纠纷。
针对这些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对林权流转合同的宣传和普及,提高林业经营者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同时,应建立健全林权流转信息公示机制,保障合同信息的透明度。
二是完善林权流转合同中的法律条款,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要求合同中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具有合理性和公平性,避免给林业经营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三是加强对林权流转合同的监管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合理的合同条款和违规行为。
建立健全林权流转合同纠纷解决机制,提高合同执行的效率和公正性。
综上所述,加强林权流转合同管理,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
保障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林权流转及规范问题解析1. 引言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背景下逐步推进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改革的推动下,农村集体林权体制逐渐走向规范化、法治化,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的集体林权制度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亟需进行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还包括了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考虑,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群众的获得感。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只有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不断规范管理和监督,才能实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标,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的获得感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1.2 林权流转的定义与背景林权流转是指集体林权主体将其拥有的林地、林权或者林木资源进行有偿或无偿的转让、租赁或合作经营等方式,进行流动化配置和交易。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林权流转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政策措施,旨在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调动林地资源的利用,提高林地资源的利益最大化和经济效益。
林权流转的背景主要包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转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因素。
林权流转的定义与背景说明了林权流转不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更是对传统集体林权制度的一种创新和完善。
通过林权流转,可以实现林地资源的更好利用,提高农民对林地的管理和保护意识,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林权流转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需要制定相关的规范管理措施和政策支持,才能实现良性发展和可持续经营。
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及建议林权制度是指国家对于林地使用和管理的所有权和承包权的分配、变更和保护的制度。
林权制度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针对当前林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一、强化林权保护1.建立健全林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制度,对所有林地进行确权登记,明确林地所有者的权益,提高林地资源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加大对林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林权执法监管,严惩滥用林地及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
3.建立林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提供有偿使用林地的渠道,增加林地持有者的收益,激励林地持有者积极保护和经营林地。
二、优化林权承包制度1.推进林地承包经营权有期限制,根据不同类型的林地,制定不同的承包期限,避免长期承包权导致对林地资源的滥用和损耗。
2.完善林权承包权流转机制,允许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有能力和意愿管理的经营者,提高林地的经营效率和利用效益。
3.引入市场化机制,鼓励发展林地经营合作社和林地经营企业,提高林地经营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
三、加强林地资源保护与开发1.加强对林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工作,编制林地资源规划,科学合理规划林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确保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力度,推动生态林业发展,培育新型经济林种,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加强林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林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推动林业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四、加强林权制度的实施与监督1.建立多部门联动的林权制度工作机制,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形成全面推进林权制度的合力。
2.加强林权制度的宣传解读,提高公众对林权制度的认识和支持度,推动林权制度在全社会的落地和深入实施。
3.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林权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确保林权制度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林权制度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强化林权保护、优化林权承包制度、加强林地资源保护与开发以及加强林权制度的实施与监督,可以实现林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并为经济和生态的双重效益提供保障。
完善集体林权流转制度推进林业现代化近年来,我国林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但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为了推进林业现代化,改善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提出了完善集体林权流转制度的目标。
下面对完善集体林权流转制度推进林业现代化的意义、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
完善集体林权流转制度是推进林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完善集体林权流转制度有利于优化林业资源配置。
通过林权流转,可以将分散的林地集中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林地结构,实现林地规模化生产,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完善集体林权流转制度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林地流转可以使农民将不可再生资源变为可再生资源,通过经营林地获得收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林地流转还可以促进农民向林下种植、畜牧养殖等产业转移,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完善集体林权流转制度有利于推动林业现代化进程。
通过流转林权,可以引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改善林业经营环境,提高林业管理水平,推动林业由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型转变。
二、集体林权流转制度的现状目前,我国的集体林权流转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流转交易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现象。
农民对自己的林地价值认识不足,同时也缺乏流转市场的信息,导致农民在流转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
流转交易的制度环境不完善。
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流转合同和权属登记制度,流转交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缺乏相关政策和法规的配套措施,导致流转交易难以进行。
流转市场发育不健全。
由于林地流转市场体量相对较小,交易品种单一,流转价格不稳定,交易成本高,流转市场的发育受到一定的制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完善集体林权流转制度,推进林业现代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 完善流转市场建设。
通过发展林地流转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流转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打破区域壁垒,扩大流转市场规模,提高流转交易的效率和流转价格的稳定性。
完善集体林权流转制度推进林业现代化集体林权流转制度是指将农村集体林地的土地使用权进行流转,实现林地经营权的有偿有序流转,以推进农村林业的现代化进程。
在我国的农村地区,集体林地占据很大比重,但长期以来因为集体林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很多集体林地处于荒废状态或者低效利用。
完善集体林权流转制度,有助于提高农村林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完善集体林权流转制度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流转机制。
由于农村集体林地存在用地面积不规范、权益界定不清、流转方式不规范等问题,流转的程序和规则不够明确。
可以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明确集体林地的土地使用权归属、所有权归属和经营权归属,建立健全林地流转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可以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竞价等方式确定流转价格,保障流转交易的公平公正。
完善集体林权流转制度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
在流转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林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过度利用和破坏生态环境。
可以建立健全林业产权登记和交易监管机构,加强对流转林地使用情况的检查和评估。
要加强对流转方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对林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和管理能力。
完善集体林权流转制度需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民是集体林地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他们应该分享林地流转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可以通过采取租金、分红、股权等方式,让农民分享林地流转的经济收益。
可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他们的林地经营能力,增加林地流转的经济效益。
第四,完善集体林权流转制度需要加强宣传和社会参与。
集体林权流转涉及到农民的利益,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来提高他们对林地流转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通过组织农民参观学习、开展林地流转示范项目等方式,让农民亲身感受到集体林权流转带来的好处。
可以加强与农民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的合作,积极开展相关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完善集体林权流转制度有利于推进农村林业的现代化进程,提高林地的利用效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需要建立科学的流转机制,加强林地保护和管理,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强宣传和社会参与等方面下功夫。
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管理办法三篇篇一: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集体林地、林木(以下简称林地、林木)流转行为,保护流转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林地、林木流转,是指林地、林木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将其可以流转的林地使用权或者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依法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行为。
第三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依法取得林权证的林地、林木流转,适用本办法。
非林地上林木的流转,以及依法办理占用、征用林地手续的林地、林木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林地、林木流转管理工作。
第二章流转原则及范围第五条林地、林木流转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自愿、平等、公开、依法;(二)有利于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不得损害国家、集体、个人和社会公共利益;(三)林地、林木权属无争议;(四)不得擅自改变林地用途;(五)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
第六条林地、林木流转,可以采取承包、租赁、转让、互换及其他法律、法规允许的方式进行,可以依法继承、担保、入股或作为合资、合作的条件,也可以依照本办法规定再次流转。
林地使用权发生流转时,林地上林木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可以同时流转,已经取得的林木采伐许可证同时转让。
第七条下列林地、林木可以依法流转:(一)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二)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权;(三)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林地使用权;(四)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划用于发展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宜林地。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可以流转的林地、林木上述森林、林地内的野生动物、矿藏、埋藏物、水域不得流转。
第八条下列林地和林木不得流转:(一)本办法第七条规定之外的林地和林木;(二)林地、林木权属不清或者有争议;(三)无林权证的林地和林木;(四)法律、法规禁止流转的林地、林木。
国家林业局关于规范集体林权流转市场运行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16.07.29•【文号】林改发〔2016〕100号•【施行日期】2016.07.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国家林业局关于规范集体林权流转市场运行的意见林改发〔2016〕10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随着林业改革不断深入,集体林权流转规模不断扩大、方式不断创新,推动了林业规模化经营,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使集体林权流转既顺畅,又切实避免“乱象”,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严格界定流转林权范围集体林权流转是指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和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权权利人将其拥有的集体林地经营权(包括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林地经营权和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依法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他人的行为,不包括依法征收致使林地经营权发生转移的情形。
集体林权可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及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流转。
区划界定为公益林的林地、林木暂不进行转让,允许以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
权属不清或有争议、应取得而未依法取得林权证或不动产权证、未依法取得抵押权人或共有权人同意等情况下的林权不得流转。
二、准确把握林权流转原则林权流转应当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的意愿、价格、期限、方式、对象等应由林权权利人依法自主决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采取强迫、欺诈等不正当手段强制或阻碍农民流转林权。
坚持林地林用原则,集体林权流转不得改变林地所有权、林地用途、公益林性质和林地保护等级,流转后的林地、林木要严格依法开发利用。
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保证公开透明、自主交易、公平竞争、规范有序,不得有失公允,流转双方权利义务应当对等。
当前集体林权制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我国集体林权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本文将对当前集体林权制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土地流转难题目前,集体林权制改革中存在着土地流转难题。
一些村民因为需要资金,不得不将自己的林地流转给了其他人,使得林地使用权变得不稳定。
同时,一些企业也因为土地流转难以确保经营权,在进入行业时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对策建议: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完善相关政策,引导村民和企业按照法规积极参与。
同时,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维护土地流转市场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二、林地保护难题集体林权制改革后,一些地方出现了林地大面积的开垦现象,使得林地的面积和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同时,一些地方的资源保护意识薄弱,林地保护缺乏有效手段和机制。
对策建议:加强对林地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升村民和企业的资源保护意识。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林地保护的投入,建立健全的林地保护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林地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三、权益保障难题在集体林权制改革中,一些村民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因而出现了一些纠纷和矛盾。
同时,一些企业在经营中也存在着权益保障的问题。
对策建议: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村民、企业和资源的保护。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集体林权制改革的指导和协调,建立健全的调解机制,及时解决各种纠纷和矛盾。
总之,集体林权制改革是一项重要的改革,必须要继续推进。
但是,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集体林权制改革的良好发展,建立健全的林地资源保护机制,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绿色生态的建设。
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此后,“土地流转”这个在法律和事实上早已存在的词,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经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升到党和国家加快推进农村改革政策的实践层面,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之一。
1集体林权流转的界定林权从内涵上包括林地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林木使用权;从所有制性质角度,林权包括国有林权、集体林权以及单位和个人所有的林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土地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林地属于农用地中的一种土地利用类型。
林权流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林权流转包括林地所有权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使用权,下同)流转和林木流转;狭义的林权流转是指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的流转。
本文所称的集体林权流转是指狭义的林权流转,特指在农村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林地上,集体经济组织、以及通过家庭承包或其他方式承包获得林地承包经营权及林木的权利人将其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林地林木的全部或部分权能,通过一定的方式转移给他人的行为。
集体林权流转主体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和其他林业经营者等。
集体林权流转客体包括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有关规定,林权流转方式包括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抵押等,另外,从政策层面林权流转还有合资合作等方式。
2当前集体林权流转特点当前集体林权流转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地域分布上,集体林权流转总体上呈现南方地区相对较多、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相对少、经济发达地区收稿日期:2010-05-20作者简介:缪光平,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博士。
研究方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关于规范集体林权流转的建议缪光平(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714)Standardize Collective Forestry Tenure TransferMiao Guangping(China National Forestry Economics and Develepment Research Center,Beijing 100714)Abstract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ion and different forms of tenure transfer of the collective forestry (TTCF).Bases on listing the main characters,it analyzes TTCF's existing such problems as that there is a lack of specific regulation support and management services in place,and transfer procedures and content not standardized,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issues remain,distribution of income from transfer is not enough rational,imperfect sys -tem of forest resource property assessment,and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Recommendations for transfer of col -lective forest tenure management have been proposed respectively to guide the transfer in a healthy way.Key Words :forestry reform ;forest resourse ;collective forest tenure transfer摘要:界定了集体林权流转的内涵和外延,分析了当前集体林权流转的主要特点,深入研究了当前集体林权流转存在着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流转管理服务不到位,流转程序和内容不规范,滞留大量历史遗留问题,流转收益分配使用不够合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不完善,以及政府行政干预林权流转等问题。
提出了规范集体林权流转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林权改革;森林资源;集体林权流转中图分类号:F30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338X (2010)07-0015-0515No.72010林业经济FORESTRY ECONOMICS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对较多、欠发达地区相对较少的特征。
海南、广东、广西、湖南等南方市场经济发育相对充分、资本活动相对活跃的地区,集体林权流转现象相对比较活跃。
二是在流转方式上,集体林权流转以出租、转包、转让、抵押、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不同地区因当时社会经济环境不同,选择的流转方式略有差异。
三是在流转秩序上,集体林权流转经历了从早期的不规范到逐渐规范、从无序到逐渐有序、从盲目到理性的过程。
四是在价格方面,集体林权流转价格经历了一个从低价格甚至免费到价格逐渐上涨回归市场合理价格的过程。
3集体林权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各地的情况看,集体林权流转在以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集体林权合理流转,有力地促进了林业投入多元化,推进社会办林业格局的形成;二是集体林权流转有利于林地资源、资金、劳力、技术等各种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为林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三是集体林权流转有利于实现林业的规模经营,能解决了林权到户后经营分散化的问题;四是集体林权流转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
但是,当前集体林权流转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具体包括以下6个方面。
3.1林权流转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1988年《宪法修正案》、2007年《物权法》、1998年《森林法》、2004年《土地管理法》、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对土地使用权或承包经营权都有相关的条款规定,但这些法律几乎是针对以耕地和农作物为主要调整对象制定的,加之林权流转研究相对滞后,现有法律大多没有充分考虑到林地和林木生长属性、生态功能等特征。
鉴于林业经营的长期性和林业地位的特殊性,林权流转需要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引导和规范。
南方部分省区如福建、江西、湖南、河北、浙江、重庆等出台了一些地方法规或规章来进行规范,但是,从国家层面至今仍然没有专门规范和管理林权流转行为的专门法律法规。
3.2林权流转管理服务不到位首先,林权流转管理机构缺位。
林业部门至今还没有按照《物权法》有关不动产登记制度要求,建立相关机构,专门从事林权登记、相关档案及流转动态管理工作。
其次,林权流转信息服务不到位。
由于缺乏高效的林权流转信息平台,受让的意愿和出让的意愿往往不能有效对接,想流出的流不出,想流入的流不入,导致资金、技术、人才等林业生产要素不能有效地流入林业行业,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再次,林权登记发证服务不到位。
一是有些地方林地发生了流转,发放新版林权证落实“四权”时,没有将租赁、转包获得的林地使用权与其他转让、互换等方式获得的林地使用权区别开来,将林地使用权主体通过核发林权证落实到了转包、租赁人一方。
二是有些村组之间将林地和农田进行了调换,因为变更登记不到位,存在原林地所有权村组和调换后的林地所有权村组都持有林权证的情形。
三是有的地方原来的林地林业三定时曾发放了林权证,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时,同一地块又发放了农田承包经营权证,导致土地用途确认发生了混乱。
此外,林权抵押登记也属于林权管理范畴,但抵押登记的信息还无法在各级抵押登记部门之间实现有效共享。
最后,林权流转监督机制缺失。
主管部门在林权流转过程中相对缺位,没有很好的抓手对林权流转进行引导和监督。
一方面尚没有全国、全省或一定区域内统一规范的流转合同格式文本,另一方面没有强制要求合同备案,除了部分流转合同进行依法公证并在林业部门备案以外,大部分林权流转合同既未公正也没有到林业部门备案,普遍缺乏监督机制。
3.3程序和内容不规范,存在大量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当时森林资源流转的地方性法规尚未制定,政策指导又不够到位,在森林资源流转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不少地方林权流转存在着很多不规范之处,部分地方还出现超低价转让和村干部“暗箱操作”现象,特别是2000年以前发生的集体林流转,基本都没有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经过法定民主决策程序。
有些地方存在村干部对流转的受让方、租金或承包金的标准和交付方式、流转的期限等个人说了算的情形,集体成员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
集体林权流转期限过长、面积过大、租金过低等“三过”现象大量存在,造成集体森林资源资产的流失,群众意见较大。
流转行为不规范不仅表现在程序上,有些地方在实体内容上也有不妥甚至是违法的情况,如超出法律规定的流转范围和流转期限实行流转,超出法律规定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等。
早些时候,由于林业生产经营效益不高,群众对山林不太重视,问题还没有显露。
随着国家税费改革的推进,林业生产经营效益的逐步提高,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得山林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群众争山争林,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逐渐暴露,部分地方还出现了群体性上访事件,给林区社会带来一些不安定16·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经济2010年第7期因素。
3.4收益分配使用不够合理通过竞价拍卖、招标承包、租赁经营等方式流转集体林权所得收益,存在管理不到位、运作不规范、分配不公平等现象。
有些林权流转后产生的收益没有分配给村组集体成员,仅仅用于村组集体公益事业,使用情况也没有公开。
有些集体林权流转产生的收益分配不合理,在乡、村、组之间按比例分配,乡镇政府不仅对村集体扶持少,还要从村集体林权流转收益中分一杯羹,也损害了集体成员的利益。
3.5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不完善首先是国家还没有建立起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这使得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及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至今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
其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缺乏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和专业人才。
有些地方在林权抵押流转的过程中由物价部门进行评估,有些地方由林业部门进行评估,但这两种评估主体都不是相对独立的中介机构,也不具备法定评估资质,且都缺乏既具备一般资产评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有丰富的林业专业知识、熟悉林业行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的专业评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