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园、黄鹤楼复习课
- 格式:ppt
- 大小:175.50 KB
- 文档页数:30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词汇。
3.感受古代的建筑艺术独特的风格。
2. 教学重点/难点1.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 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作方法。
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回忆和黄鹤楼有关的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学生活动一】字词检测:隅()祎()巃嵸()倚()重檐()闼()井邑()憩()【学生活动二】朗读检测:1.出示没有停顿的课文,让学生自读。
2.出示有停顿的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节奏。
【学生活动三】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学生活动四】总结归纳:1.文言实词词汇:遂以名楼: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2.文言虚词词汇:返憩于此:在遂以名楼:用观其耸构巍峨:它,指黄鹤楼3.特殊句式梳理①遂以名楼。
“遂以(之)名楼”,省略句,省略了宾语。
②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也”是判断句的标志,这里还带有陈述的语气。
【学生活动五】讨论学习,分析课文1.理清课文思路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第二层(第3—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第三层(第9—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2.文章写出了黄鹤楼的哪些特征? 从原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v高大: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坐窥井邑v雄伟:重檐翼馆四闼霞敞俯拍云烟v(黄鹤楼价值)“亦荆吴形胜之最也”3.写黄鹤楼整体外观的句子是?用了什么修辞?4.写黄鹤楼具体地理位置的句子是?用了什么修辞?5.写黄鹤楼建筑结构的句子是?用了什么修辞?6.写登楼感所见及感触的句子是?用了什么修辞?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8.作者带我们去黄鹤楼“神游”了一番,黄鹤楼给我们留下的总体印象(特征)是什么?游黄鹤楼给我们怎样的感受?总体印象:高大雄伟。
短文两篇《黄鹤楼》、《于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黄鹤楼》和《于园》两篇短文。
(2)学习并掌握短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短文的主题思想及其表达方式。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黄鹤楼》和《于园》两篇短文。
(2)学习并掌握短文中的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短文中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和感情。
(2)如何运用文学手法分析和欣赏短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黄鹤楼》和《于园》两篇短文的背景及作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短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解决生字词的学习。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短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短文内容。
(2)教师分析短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文。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短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短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黄鹤楼》和《于园》两篇短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大自然或珍惜美好时光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短文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提高。
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在自主学习环节,观察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在课堂讲解环节,关注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文言文专项复习十七教案复习目标:1.复习《黄鹤楼》、《于园》、《黔之驴》三篇课文。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培养迁移能力。
复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培养迁移能力。
复习时数: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加点的字词。
州城西南隅.遂以名.楼观其耸构..巍峨高标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瓜洲步.五里铺非显者刺.葆生叔同知..瓜洲主人处处款.之奇在磊.石缘.坡植牡丹以实.奇以空.奇卧房槛.外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至于园可无憾.矣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终不敢搏.荡倚冲冒....稍近益狎.驴不胜..怒蹄.之计.之曰技.止此耳跳踉..大.2.辨析词义。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至于.圆可无憾矣非显.者刺俱以假山显.富人于五所园.也至于园.可无憾矣下.临江流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人不得上.上.植果子松上.倚河汉坐窥.井邑蔽林间窥.之以为..神以为..且噬己也益.习其声稍近益.狎香远益.清莫相.知出郭相.扶将慭慭然.然.往来视之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菊之.爱花之.隐逸者也缘坡植.牡丹亭亭净植.三、再读课文并识记重要实词和虚词的词义。
四、课堂迁移训练。
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洞宾四至吕四,开酒店,渔夫渔归,至店,聊,喜黄鱼丰收,叹难售罄,而鱼臭。
洞宾闻之,闭酒店,留酒坛,置大黄鱼于坛中,覆于酒糟,此乃糟鱼之法也,其香四溢,其味奇美,渔夫喜甚,洞宾每每驾鹤而至,飘然而逝。
凡四至吕四,故吕四也曰“鹤城”。
注释:吕四:现江苏启东吕四。
漂:同飘。
1.解释加点的字词。
渔夫渔.归飘然而逝.洞宾闻之.此乃糟鱼之.法也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喜黄鱼丰收,叹难售罄,而鱼臭。
洞宾每每驾鹤而至,飘然而逝。
3.你知道其他传统佳肴或当地有名的传说故事吗?请试着用文言文讲出来。
五、课后提升。
【学习目标】1.能用工具书及课文页下注释读懂课文内容。
2.掌握“名”、“隅”、“尝”等常见文言实词和“于”、“以”、“其”等常见文言虚词。
3.体会本文严谨的结构和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文言实虚词积累以及古人运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有层次的描写事物。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预习作业】1、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并尝试翻译文章及文中加点字。
州城西南隅.(yú),有黄鹤楼者.。
∥《图经》云.:“费祎(yī)登仙..,(角落)(助词,表肯定语气)(说)(成仙)翻译:鄂州城西南角上,有一座黄鹤楼。
《图经》上说:“三国时蜀汉大将费祎成了仙,尝.驾.黄鹤返憩.(qì)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曾经)(乘,骑)(在)(于是,就)(用)(命名)(记述,记载)(音节助词)翻译:曾经骑着黄河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wēi é),高标巃嵸(事迹)(保存)(音节助词)(它,代黄鹤楼)(高耸的楼宇)(雄伟、高大)(高耸的样子)翻译: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上倚.(yǐ)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靠着)(银河)(靠近,)(两层屋檐)(飞檐)(门)(高大宽敞)(看,远眺)(城乡)翻译: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低头,俯身)(也)(山川胜迹)(的)(最好的事物)翻译: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2、根据课文写出下列字音及字形。
西南隅.(yú)返憩.(qì)四闼.(tà)井邑.(yì)巍峨..(wēi é)坐窥.(kuī)3、古江南三大名楼,古代诗人多有吟诵,请尝试完成下列诗句:岳阳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短文两篇:黄鹤楼、于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阿牛学习目标一重要实词和虚词二翻译重要语句三背诵课文学习方法:老师适当疏导,学生以练代讲;注重朗读,读中见义。
学习时数:2课时黄鹤楼历史上人们将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
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非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
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黄鹤楼》节选自《黄鹤楼记》这段文字,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
隅:角落。
文章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的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图经》云:“费讳登仙,尝兰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
迹存《述异》之志。
]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费讳三国蜀汉大将军。
登仙,成仙。
驾:乘、骑。
憩:休息。
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
之,指代黄鹤。
名,动词,命名。
《神仙》之传: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广采群籍,记载了当时所传的神仙故事。
《述异》之志:即《述异志》.南朝梁任舫著,大抵掇拾古代笔记、小说中志怪故事而成。
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
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
短文两篇:黄鹤楼、于园_七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学习目标一重要实词和虚词二翻译重要语句三背诵课文学习方法:老师适当疏导,学生以练代讲;注重朗读,读中见义。
学习时数:2课时黄鹤楼历史上人们将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
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非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
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黄鹤楼》节选自《黄鹤楼记》这段文字,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
隅:角落。
文章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的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图经》云:“费讳登仙,尝兰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
迹存《述异》之志。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费讳三国蜀汉大将军。
登仙,成仙。
驾:乘、骑。
憩:休息。
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
之,指代黄鹤。
名,动词,命名。
《神仙》之传: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广采群籍,记载了当时所传的神仙故事。
《述异》之志:即《述异志》.南朝梁任舫著,大抵掇拾古代笔记、小说中志怪故事而成。
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
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
短文两黄鹤楼于园教案教案主题:探索中国文化,黄鹤楼与园林艺术教案目标:1.了解黄鹤楼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2.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3.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内涵;2.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黄鹤楼的文化内涵;2.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
教学准备:1.黄鹤楼的图片和相关资料;2.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图片和相关资料;3.电脑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内涵1.利用图片和资料,向学生介绍黄鹤楼的基本情况,包括建筑风格、历史背景等。
2.让学生观察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a.黄鹤楼的外观特点是什么?b.黄鹤楼为何被誉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c.黄鹤楼在中国文化中有何重要地位?3.引导学生阅读黄鹤楼的相关诗歌和文章,帮助学生理解黄鹤楼的文化内涵。
4.分组讨论黄鹤楼的文化内涵,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5.结合课外拓展,让学生自主研究黄鹤楼相关的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第二课时: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1.利用图片和资料,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基本特点,包括布局、建筑风格、意境等。
2.让学生观察中国传统园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a.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有哪些?b.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园林有何不同?c.中国传统园林的目的是什么?3.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理解和感受。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喜爱和认识。
3.引导学生总结出黄鹤楼与中国传统园林所共有的文化和艺术特点,并进行讨论。
4.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黄鹤楼和中国传统园林如此吸引人?如何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扩展活动:组织学生撰写关于黄鹤楼及中国传统园林的文章或演讲,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反思:通过对黄鹤楼和中国传统园林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