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油菜的产区划分与生产概况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14
油菜花的知识
油菜花是一种十分美丽的花卉,也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
以下是油菜
花的一些知识:
1. 科学名称:油菜花的科学名称为Brassica napus L.,属于十字
花科油菜属。
2.分布范围:油菜花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地区,现分布于世界许多地方,特别是亚洲和欧洲,中国也是油菜花的重要产地之一。
3.生长环境:油菜花生长适宜温度在5℃至20℃之间,喜欢光照充足、排水良好、土质肥沃的环境。
4.特点:油菜花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度一般在30厘米至1米
之间,花色主要有黄色、白色和紫色等。
除了美丽的花朵,油菜花还有丰
富的营养价值,是一种优良的油料作物。
5.用途:油菜花的用途十分广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生产汽车燃料和
食用油。
此外,油菜花还可以用于制作食品、药品、化妆品等。
6.节日:每年的春季,中国各地会举办油菜花节,以庆祝油菜花繁盛
美丽的季节。
特别是在安徽、陕西等地,油菜花节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项
重要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参观、拍照。
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现状、潜力及对策一、本文概述油菜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其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食用油供应安全,也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现状,深入挖掘其潜力,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油菜产业的种植技术、加工利用、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等方面,本文旨在为我国油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油菜产业的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借鉴。
二、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油菜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油菜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保持稳定增长。
油菜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其中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等省份的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油菜产业持续推动新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油菜品种的改良和更新,提高了油菜的抗逆性、抗病虫害能力和产量水平。
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油菜种植、收割等环节的机械化率也在逐步提升,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产业链建设方面,我国油菜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
油菜籽的加工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油菜籽油、油菜籽饼等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量持续增长。
油菜秸秆等副产品也得到了有效利用,为畜牧业和生物质能源等产业提供了原材料。
然而,我国油菜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油菜种植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影响了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
油菜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油菜籽的收购、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存在信息不对称、价格波动大等问题。
油菜种植过程中还面临着土壤污染、病虫害等问题,影响了油菜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促进油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加大对油菜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油菜种植的比较效益;加强油菜产业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油菜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强油菜产业的市场监管和信息服务,促进油菜产业的市场化进程等。
油菜籽亩产量一般多少斤
油菜籽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其亩产量受品种、种植地区、土壤条件、气候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
一般来说,油菜籽的亩产量在20-60斤之间,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的产量可能有较大差异。
在我国,长江流域地区是油菜籽的主要产区,其中江苏、安徽、湖北等地的亩产量较高,可达40-60斤。
而在北方地区,如河南、山东等地,由于气候条件适宜,油菜籽的亩产量也在不断提高。
要提高油菜籽的亩产量,关键在于选用高产优质的品种、掌握适宜的播种期和栽培技术。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部门在油菜育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培育出一批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油菜品种,为提高油菜籽产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也对提高油菜籽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油菜籽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还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
油菜花期美丽,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游玩,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而油菜秸秆还田,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油菜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油菜田除草剂品种大梳理及恶性杂草防治策略2、耕作制度油菜主产区多以一年两熟为主,兼有一部分三熟制,即秋播夏收。
常与麦类、豆类轮作,与水稻、棉花、芝麻、豆类连作,形成油、稻两熟和油、稻三熟及油、棉两熟等耕作方式。
种植方式有移栽、直播两种,其中育苗移栽约占种植面积的80%。
育苗于每年九月中下旬播种,十月中下旬移栽,第二年五月上、中旬成熟。
直播于十月中旬播种,第二年五月中旬成熟。
因前茬作物不同,冬油菜被称为水田油菜和旱地油菜。
前茬为水稻的称作水田油菜,为移栽油菜,以禾本科的看麦娘危害为主。
前茬为棉花、芝麻、花生等夏播旱作物的称旱地油菜,多为移栽油菜,少量为直播油菜,占油菜田的15%。
混配剂防除。
没有难除杂草的田用草除灵+精喹禾灵类混配剂;有大巢菜、稻槎菜、泥胡菜的再加入龙拳。
(5)要禁用胺苯磺隆单剂:因为胺苯磺隆对部分难除杂草有较好效果,又价格便宜。
本来农业部门早已发文禁止使用胺苯磺隆,但近几年来部分地区仍有经销商销售,结果造成下茬作物(主要是水稻)大量死苗、僵苗,农民又把它当病治。
给农民造成很大损失。
因此要特别提醒农民朋友不要再用胺苯磺隆单剂除油菜田杂草。
四、油菜田恶性杂草防治1、婆婆纳婆婆纳是湖北油菜田的主要杂草之一(特别上茬是旱田),属于玄参科。
婆婆纳具有很强的无性和有性繁殖能力和很强的耐药性,株产大量种子和茎秆易产生不定根,断下的茎也能成为新植株,利用各种除草剂以及物理的方法都很难根除婆婆纳的危害。
目前油菜田防除阔叶草的除草剂只有:草除灵、二氯吡啶酸、胺苯磺隆、丙酯草醚、异丙酯草醚、溴嘧草醚。
胺苯磺隆防除婆婆纳效果很差,二氯吡啶酸对婆婆纳无效,异丙酯草醚效果也不好。
目前防除婆婆纳最好是使用50%草除灵高量,但是也只是鲜重防效较好,株防效较差,也就是说抑制作用明显但是杀灭作用一般。
建议使用50%草除灵40毫升对婆婆纳进行化除。
2、稻搓菜、野老鹳、大巢菜、泥胡菜。
对于恶性杂草稻搓菜、野老鹳、大巢菜、泥胡菜比较多的地方可以采用75%二氯吡啶酸WDG4-6克/亩来防除。
油菜田除草剂品种大梳理及恶性杂草防治策略一、我国油菜生产概况1、分布油菜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和蜜源作物之一,栽培遍及全国,面积占全国油料作物总面积的40%以上,产量占全国油料总产量的30%以上,居世界首位,全国种植面积为8800多成为万亩,年产500多万吨。
油菜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云贵高原,其次是渭河流域、黄淮平原和钱塘江流域等。
据近几年的统计资料,油菜面积较大的省有四川(1099万亩)、安徽(1192万亩)、湖南(1200万亩)、湖北(1200万亩)、江西(1400万亩)、江苏(750万亩)、贵州(534)万亩等。
油菜有甘蓝型、白菜型、芥菜型之分。
甘蓝型油菜又称胜利油菜等,白菜型油菜又称短油菜、甜油菜、小油菜等,芥菜型油菜又称黄油菜、高油菜、苦油菜、辣油菜、大油菜等。
根据各地区自然气候条件,以及由此形成的耕作制度,适应品种、生产水平等,可划分为春油菜和冬油菜两个大区。
春油菜区包括青藏高原,蒙新内陆和东北平原三个亚区,冬油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油菜的85%左右,该区可分五个亚区,即华北关中亚区、云贵高原亚区、四川盆地亚区、长江中下游亚区和华南沿海亚区,其中以华南和长江中下游为主产区。
划分类型分类特征生物学特性春化阶段对温度的要求冬油菜对长光照不敏感春油菜对光长敏感植物学分类白菜型油菜基叶椭圆、卵圆或长卵型,叶上举,有多刺毛或少刺毛,被有蜡粉或不被蜡粉,苞茎而生。
芥菜型油菜叶片小而窄狭,披针形,有明显的叶柄,叶面皱缩,且具刺毛和蜡粉,叶缘一般呈琴状,并有明显的锯齿。
甘蓝型油菜叶色似甘蓝,呈蓝绿色,多被蜡粉。
花瓣大,黄色,开花时重叠。
2、耕作制度油菜主产区多以一年两熟为主,兼有一部分三熟制,即秋播夏收。
常与麦类、豆类轮作,与水稻、棉花、芝麻、豆类连作,形成油、稻两熟和油、稻三熟及油、棉两熟等耕作方式。
种植方式有移栽、直播两种,其中育苗移栽约占种植面积的80%。
浙江油菜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浙江省油菜产业蓬勃发展,成为该地区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本文将分析浙江油菜产业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浙江油菜产业的现状1. 产量呈现增长态势:浙江省具备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油菜的生长。
近年来,该省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长,农民对油菜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
2. 农产品质量提升:浙江油菜产业在种植技术、肥料使用和灌溉管理方面不断改进,农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油菜籽含油量、品质指标的稳定提高,为提高油菜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3. 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浙江油菜产业呈现规模化、集约化的趋势。
在一些地区,农民组织成立了油菜种植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一体化,提高了产业效益。
4. 产值和收益增长:浙江油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
据统计,浙江省油菜年产值已超过数十亿元,并且仍在持续增长。
油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增加了新的动力。
二、浙江油菜产业的未来趋势1.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未来浙江油菜产业将更加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发展。
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和农业大数据分析,精确评估油菜种植区域和施肥需求,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品种和高效生产技术,将成为推动油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 健康与安全取向:未来,消费者对油菜产品的健康和安全将越来越重视。
因此,浙江油菜产业应加强农药和化肥的安全使用,推动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
规范产业链管理,提重产品质量,加强监管力度,保障消费者权益,提升浙江油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3. 拓展产业链条:未来发展中,浙江油菜产业应该更多地关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加强油菜种植、加工、销售环节的协调与合作,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例如,发展油菜精深加工产业,推广利用菜籽膜和渣油等副产品生产饲料、生物柴油等高附加值产品。
4. 加强国际合作与市场拓展:未来,浙江油菜产业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吸引国际资本和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
经济作物栽培学—油菜第一节概述一种植油菜的意义油菜是近半个世纪来世界发展很快的作物。
油菜种子含油量为其自身干重的35%~50%。
菜油含有10余种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E的含量较高,营养丰富,自古以来为我国人民长期食用。
油菜主要在冬季栽培,不与其他油料作物争地,具有广泛的生产适应性。
油菜可在不同的气候带实行春播和秋播,与各种作物轮作换茬,兼作套种,在一年一熟制获一年多熟制地区均可种植。
二油菜生产概况1)世界油菜生产近年来,油菜产量一直居世界植物油料的前三位。
2)我国油菜的生产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油菜生产快速增长期,在1980年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并且在1992年超过了世界平均单产水平。
我国油菜产区相对集中。
是我国5个种植面积超亿亩的作物(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之一。
占全国油料作物总面积的55%以上,居油料第一位。
面积和产量居前五位的是湖北、安徽、江苏、四川和湖南。
尤其是长江流域冬油菜区是我国最集中的油菜产区,也是世界甘蓝型油菜的集中产区。
2000年以来,我国菜籽种植面积保持在700万公顷左右,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2004年种植面积创最高记录780万公顷,产量达1304万吨。
2007年进口菜籽油37.5万吨,到2008年进口27万吨。
2009年1-5月菜籽油已进口21.7万吨。
我国菜油进口国家主要是加拿大,占我国菜油进口量90%左右。
我国植物油对外依存度安徽省属长江流域一个重要的油菜产区,又是全国油菜生产大省。
常年油菜种植面积在100万公顷,总产150万吨,面积与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
“十五”期间我省平均面积1508.04万亩,平均单产113.74kg/亩,总产170.28万吨。
在我省所有农产品中,油菜籽最具有产量比较优势,其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和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分别在全国排名第9和第2,综合优势指数排名第3位。
主要分布在江淮丘陵、沿江、江南地区的巢湖市、合肥市、滁州市、六安市、安庆市和宣城市等6个地市,年产量均在12-2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