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1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医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急诊医疗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李中元解放军第535医院门急诊摘要:综述了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急诊医疗体系概念、急救模式、急救人员、急救网络特点、加强急救人员培训、建立和完善救援系统、大急诊及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展望。关键词: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大急诊。急诊医学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界同行和专家们承认是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它的重要性也受到社会上更为广泛和充分的理解。现在不少大、中城市的综合医院和某些专科医院都设置了急诊科或急诊室,并配备医师、护士等医务人员。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专业,在国外发达国家有30 年左右的历史(始于1975 年) ,在国内仅有10 余年历史(始于1987 年) [1 ] 。医学科学

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要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急诊医学的发展,该专业是目前医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临床学科之一。而急诊医学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一所医院甚至一个国家临床医学的总体水平。现就急诊医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综述,与同道共同提高。 1 急诊医学的概念急诊医学的定义急诊医学是以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医学的救治措施为手段,在机体整体的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症的及时、快速、有效救治及其科学管理体系的综合性临床学科。急诊医学的构成和研究范围急诊医学的构成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危重病加强医疗以及急诊医疗体系管理学等。急诊医学的诊治手段几乎囊括了临床各科急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紧急处置的所有内容,但与临床各专科不同的是,急诊医学不再满足于局部的处理,而是立足于病人全身情况的处理,以挽救生命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致命性并发症为目标,实施及时、快

速、有效的诊治。 2.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现状 2. 1 起源与发展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起源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对伤员的战地初级救护和快速转运。20 世纪50 年代,我国部分大、中城市成立了院前急救的专业机构,即“救护站”。其功能只是简单的初级救护和单纯转运病人。20 世纪80 年代后,我国的急救医疗服务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80 年10月颁发了《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1995 年4 月卫生部发布了《灾难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2002 年9 月颁布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这些条例的制定,有力促进了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2. 2 急救模式我国目前各地的急救模式不同,但具有代表性的有5 种模式[ 2] :北京模式:北京市建立急救中心包括本身是医疗中心,下设急救站,派120 救护车将病人送到医院或接回急救中心;上海模式: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统一指挥,根据所在地区医院的急救半径,派救护车送往较近

的医院进行抢救;重庆模式:急救中心与医院合二为一,直接承担院前急救任务;与消防队结合的模式;广州模式:急救指挥中心根据医院所在位置直接派救护车进行现场急救。 2. 3 急救人员目前,我国从事院前急救的人员主要是急诊医师、助理医师、护士、驾驶员、担架员这5 类人员的不同组合。救护车内一般配备1 名医生、1 名护士和1 名驾驶员,或只配医生和驾驶员各1 名。 2. 4 急救工具我国目前所使用的急救工具主要是救护车,较大城市的救护车有监护型、普通型和运输型3 类。其中,监护型急救设备齐全,急救药品种类繁多,但不及国外标准的流动ICU ,主要用于危重病人的现场急救和医疗监护;普通型急救设备较简陋,急救药品较少,主要用于一般病人的初级处理和安全转运;运输型主要用于伤病情已完全稳定或已康复者的转院、出院或到院复查、体检等。 2.

5 急救网络建设经过20 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各大、中城市都建立了急救医

疗中心,小城市和县镇已基本建立了急救医疗站,全国县以上的综合医院和部分专科医院都设置了急诊科,并建立了ICU、CCU 重症监护病房, 形成了中心—站—(所) —科(室) 相结合的急救医疗网络。上述大部分医院开通了“120”急救专线电话,救护车配备了GPS(全球定位系统)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居民对急救服务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增多,要求更合理的利用城市医疗资源,完善急救网络,提高效率,以适应发展需求,专家认为走社区化道路是必然趋势,即将现有的“120”急救网络同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相结合,建立“社区急救站”发展社区急救医学,社区化设想在北京、南京的尝试和探索证明了其确有可行性[3] 。相对于城市急救,广大农村的医疗急救一直是薄弱环节。于地理条件复杂、通讯落后、经济困难等原因,我国的农村急救现状很不容乐观,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潜心解决。急诊专业学科建设善目前全国各省市“三甲”医院都已按要求建

立了急诊科,并且不少医院的急诊科医护人员是专职的,从而,明显提高了急诊/急救成功率。但是,有的“三甲”医院的急诊科仅有科主任和护士而没有专职医生,相当多的“三甲”医院急诊科编制不足,必须其他临床学科派人支援,因此急病不能得到急治或救治不当并非少见。院内或院外急诊医学作为一个新出现的独立的临床医学专业,已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学工作者所接受。但是我们的急诊医学教育,专业考核和职称评定却缺乏相应配套的制度,因此专业队伍并不巩固,人员流失的现象仍较普遍。急诊科的工作模式在多数医院是实行内外分科,或仅有内或外科医生,甚至在多数二级医院急诊科形同虚设,急症或外伤患者仅在急诊科被分检,而后直接被送入相应科室救治,以致频繁请会诊而延误救治时机,急症死亡率并未因建立了急诊科而下降。急诊教育急诊医学是独立的临床医学专业,它以“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安全转诊”为己任,无论院前还是院内急

诊医疗都是围绕这四句话进行工作的,只是二者在救治的深入程度上有所不同。因此,急诊医疗实践有强烈的时间依赖性;快捷、方便、安全是它的基本工作特点。但迄今我们的多数急诊/急救人员仅接受过普通医学教育,他们的急诊/急救知识来自普通内科或外科,没有接受过急诊医学专业教育。所以关于急症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知识不可能深入,抢救技术不能规范化、标准化,更难以接近前沿,故而在日常急诊/急救医疗中难以满足快捷、方便、安全的基本要求。各地从事院前急救的医务人员主要来自 3 个方面:医院或其他部门调入、医学院校分配、临时聘用或借用[4] ,包括医士、医师和主治医师等,但随车救护者以急救医士为主。于我国院前急救起步较晚,大多数从事医疗、管理、通讯、车辆等院前急救的人员尚未接受过全面、系统、正规的院前急救教育和培训。急救需求有效普及自救、互救知识只有根据需求有的放矢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普及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