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如何走上特色型之路——《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327.96 KB
- 文档页数:4
大学的特色化办学及启示燕京大学作为中国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有其独特的办学特色和理念。
纵观当代的大学像这样有特色的大学屈指可数,无论从思想、环境、校风,还是师生关系上都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大学的一面,从而得到了近代许多大学生的青睐。
本文试图探讨燕京大学办学特色,以便为当今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标签:燕京大学;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燕京大学作为教会大学,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燕京大学的创办有着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但某种程度上却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早期现代化的发展,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教会大学校园内外连绵不绝的异质文化的碰撞、磨合与融合,便属于中西文化交流较高与较深的层次,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较深远。
1919年,美国教会在清朝晚期所创办的三座大学——北京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与通州协和大学合并而组成燕京大学,并聘请在南京金陵神学院讲授古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司徒雷登(John L.Stuart)教授为校长,并于1926年夏正式迁校并由蔡元培题写了“燕京大学”四个大字。
燕京大学是当时的教会学校中规模最大、办的最好的一所,在政治上、国际文化上影响也最大。
燕京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是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性,尤为出类拔萃之处。
一个大学要有特色才有优势,有优势才具实力,有实力才会发展,有发展才能创新。
燕京大学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了众多学子的青睐,从而成为近代著名的大学。
本文通过燕京大学的办学特色来揭示其对我国现在高等教育的启示及借鉴。
1 优质的环境和校风1.1燕大的校园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型1920年,司徒雷登请美国著名的建筑师亨利.墨菲(Henry k.Murphy)为燕京大学校园作规划,其建筑外部一律采用中国古典风格,小桥流水,湖光塔影,使人置身于中西文化的浓厚氛围中。
而建筑内部则装置最现代化的西洋设备,用司徒雷登的话来说,这种建筑本身就“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个学校及国际主义理想的感情。
· 164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6.11【摘 要】创业型大学是正在发展的新型大学组织形式,其贯彻学术资本化的原则,利用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将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三者相互融合,对社会发展目标和社会利益作出最敏锐的反应,基本代表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建设创业型大学,要推进创业教育改革,建立创业实践体系,保障创业活动实施,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学术资本转化。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 学术资本化 创业教育创业型大学的特征、建设目标及其实践路径陈 鞭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大学在知识社会中的作用发现,大学的知识逻辑正在“从知识的传承(教育)拓宽到还包括知识的创造(科研)以及所创造的新知识的商业应用(创业)[1]”。
20世纪后期,一部分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如MIT 、斯坦福大学等,利用自身高校内的知识技术创新成果,吸引外部资金开发新产业,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为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使得高校从次要的社会支撑机构转变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站。
这个做法从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我国,现如今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校已经向创业型的高校迈进。
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浙江省也在2011年发布54号文(浙政发[2011]54号)提出了关于创业型大学建设试点的省级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并明确省内7所高校作为试点高校。
在创业型大学建设如火如荼之际,研究梳理创业型大学的特征、建设目标及其实践路径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创业型大学的概念界定及其出现的必然性创业型大学的概念界定主要明确何为创业型大学,学者黄英杰(2012)认为创业型大学指学校的整个组织,包括系、科研中心、学院和学部形成一个有效整体,凭借知识的力量回应社会的需要,与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结成新型合作关系,在互利共赢中积极谋求大学事业的创新和发展[2]。
刍议创业型大学【摘要】“创业型大学”是大学功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产物,其突出强调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创业型大学的存在有它的历史必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无论从创业型大学的特点、发展动因来考察,还是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来看,探索创建“创业型大学”之路,实现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都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高职院校;转型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攀升,1998年仅为9.8%,2002年上升到15%,2010年达到26.5%。
按照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阶段化理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
从国际上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与多样化的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世界各国,其办学目标和模式无不是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多元立体组合。
创业型大学从传统大学演变而来。
一般来说,创业型大学的产生受如下因素的影响:一、政府的因素传统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变,受到政府方面的影响。
政府减少大学财政拨款促使大学创业。
20世纪中叶,西方大学90%以上的办学经费来自政府的资助。
随着大学发展黄金时期的过去,政府对大学的投入日益减少,大学不得不面临办学经费不足这一事实。
为解决经费不足问题,许多大学采取“省一半、赚一半”的政策。
(1)“省一半”指大学尽量减少开支,“赚一半”指大学通过创业获取利润。
一些大学通过创业所获得的资金,不仅能保证大学正常运转,而且还有盈余。
产业界的因素:为获得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开发学生实习基地,提升社会影响力,一些大学选择与产业界结成伙伴关系,逐步实现学校的发展壮大。
(2)产业界需求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促使大学创业。
为保持国际市场竞争力,产业界急需寻求新技术和开发出新产品。
因此,它们需要的不是诸如秘书、图书管理员这样的知识保存者,而是拥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和敏捷的思维能力的技术开发人员及产品革新人员,如电信工程师、建筑工程师、机械工程师、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等。
创业型大学:比较与启示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创业已经渐渐成为人们追逐梦想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手段。
而这其中,创业型大学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正逐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
创业型大学与传统的大学模式相比,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际操作技能,以适应新时代中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业型大学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问题,例如创业型大学的定义、评价标准以及成功案例等等。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创业型大学的发展现状、比较不同的创业型大学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启示和建议,促进创业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目的和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创业型大学的发展现状、比较不同创业型大学的特点,分析创业型大学的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本文通过以下三个问题来实现研究目的:1.创业型大学的定义和评价标准是什么?2.如何比较不同的创业型大学的特点?3.创业型大学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三、研究方法和内容本文采用文献调查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创业型大学的相关文献和案例进行梳理和分析,比较不同创业型大学的特点,探究创业型大学的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创业型大学的概念、定义和评价标准2.比较不同创业型大学的特点3.创业型大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4.创业型大学的启示和建议四、研究意义和预期成果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创业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提出相应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促进创业型大学在实践中的成功应用和推广。
预期成果为:1.对创业型大学的定义和评价标准进行整合和梳理,为创业型大学的建设和评估提供参考和指导。
2.比较不同创业型大学的特点,探究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相关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
3.分析创业型大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为创业型大学的改进和提升提供参考和指导。
4.提出创业型大学的启示和建议,为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地方性大学创建创业型大学的途径分析作者:李翠环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5年第20期李翠环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摘要:地方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化是特定时期里大学发展模式上的一种类型。
地方大学积极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可以是突破生存困境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双重需要。
地方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化过程中,要加强知识资本化的力度,注重与所在区域社会需求的结合,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功能都要与创业型大学的特点相匹配,并且要在大学的服务目标、价值取向、办学特质和组织结构等定位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地方大学;三螺旋理论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0-000390-02自伯顿·克拉克[1] 与亨利·埃兹科维茨[2] 等学者对欧洲和美国的创业型大学发展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之后,国内学者分别对创业型大学进行了理论研究。
在一些著作中,学者对创业型大学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3、4],但仍然缺少一个统一的概念来描述创业型大学,同时也缺少一个特征标准来评价创业型大学。
因此,现在虽然是一个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热潮,但实际上口号喊得比较多,实质上的行动由于缺少明确的方向指引,并无多少实际的进展。
本文针对创业型大学建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探究地方大学建设创业型大学的途径。
一、创业型大学的特征分析亨利·埃兹科维茨认为创业型大学通过成果转让和技术合作的方式拓展资金来源,伯顿·克拉克认为创业型大学要通过组织特性上的实质性转变来推进发展,郜晖通过归纳多名学者的研究,认为创业型大学是在提升教学质量、关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学术成就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新型办学模式[3]。
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必须在两个维度进行,即组织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和大学职能转变。
地方大学创建创业型大学必须突破传统“教学、研究、服务”的功能定位,在教学中要加强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教育,以训练未来的企业家为目的,建立相应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组织,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创业,或者为将来创业提供相应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本文是教育部科技委重大专项委托课题“科教集成的HRST能力建设战略与实施研究”的成果之一。创业型大学:概念内涵、组织特征与实践路径邹晓东 陈汉聪【摘 要】 创业型大学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末以来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新趋势。本文首先通过对创业型大学的两种不同研究路径的分析,探讨了“变革式”和“引领式”两种不同创业型大学的概念内涵;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组织目标、组织构成、运行机制、组织文化等维度,对创业型大学的基本特征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创业型大学与此前的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相区别的独特之处;最后,本文从发展愿景、组织目标、组织机构、运行机制、资源配置、组织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当前我国高水平大学创建创业型大学的实践路径。【关键词】 创业型大学 本质内涵 组织特征 实践路径【收稿日期】 2011年1月【作者简介】 邹晓东,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汉聪,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博士后。
20世纪末期以来,关于创业型大学的实践和研究,逐步成为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外高等教育领域或相关学科的知名学者如伯顿·克拉克和亨利·埃兹科维茨等人,已经对创业型大学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取得重要成果,而当前国内学术界的不少学者也已经开始关注这一主题,并进行相应的研究。但总体而言,当前国内的研究主要以介绍欧美国家创业型大学的办学实践为主,而基于我国高校办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基本处于空白。当然,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高校在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实践方面尚处于论证探索阶段,远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办学实践。因此,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对创业型大学的本质特征进行探讨,从而对与创业型大学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有清楚的认识,如创业型大学的本质内涵、组织特征、实施策略等等;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探讨,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这种新的高等教育组织形态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形势,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为推进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一、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分析:创业型大学的两种类型目前,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讨论中,对创业型大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两条不同的研究路径,第一条研究路径是沿着伯顿·克拉克的开创性研究继续前行,研究的主题是大学作为一个组织的转型问题,即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如何实施变革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研究的对象是那些具有变革精神并着手进行改革实践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伯顿·克拉克的关于创业型大学研究的第一批五所大学中,有像创办于1965年的英国沃里克大学这样年轻的、但发展迅速的新型大学,也有像苏格兰的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那种获得大学地位仅有15年时间、但却有着200年办学历史、前身为“技工讲习所”的大学。总体而言,在伯顿·克拉克的研究语境中,创业型大学指的是那些为了应对环境变化而采取大胆革新行为并最终取得明显成效的大学。在这一研究路径中,研究者对大学进行研究的考察维度包括:大学所处的外部环境;大学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即产业界、政府、社会对大学提出越来越多的新需求,而在资源的约束下大学满足这些需求的困难;大学在组织结构上的变化情况;大学获取资源途径的变化情况;大学的办学理念或组织文化的变化情况,等等。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路径中,伯顿·克拉克归纳出创业型大学的五个方面特征: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助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