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油田扶余组曲流河储层单砂体构型刻画及剩余油控制因素
- 格式:pdf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7
大安北地区扶余油层复杂致密油藏特征及成因分析李松泽;胡望水;陈佩佩;谭欣雨【摘要】结合油田实际地质情况,在沉积储层特征、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大安北地区扶余油层油藏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大安北地区扶余油层为典型的低-特低孔、超低渗致密储层,储层非均质化严重.导致其油藏特征复杂的根本原因为:①源下多期成藏,各期原油在黏度、密度、组分上均有差异;②砂体在空间上的复杂叠置、接触关系造成的侧向差异输导;③断裂活动期的纵向输导体系造成圈闭类型、规模、油气充注丰度及分布上的差异.基于此,提出“源内倒灌—纵向断裂输导—构造有利部位聚集”的成藏模式,并指出以密集断裂带作为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断层组合两侧构造高点或砂体尖灭部位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可做为下一步油藏预测与开发的重点目标区.【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5(015)001【总页数】7页(P23-29)【关键词】油藏特征;成藏模式;致密储层;非均质性;扶余油层;大安北地区【作者】李松泽;胡望水;陈佩佩;谭欣雨【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100;中原油田采油五厂,濮阳457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大安-红岗地区主要经历了三个勘探开发阶段,一是构造油藏勘探开发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区域普查发现红岗和大安构造。
1962年在大安构造钻探大4、平1井,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油气显示级别较低加之储层不甚发育,致使大安地区的勘探暂告一段落。
二是岩性—构造油藏勘探开发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加大了对大安-红岗阶地的勘探力度,在大安地区完成了二维高分辨率地震1 811.75 km,三维地震162.3 km2,并开展了构造精细解释,于1994年探明大安油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石油探明地质储量6 283×104t;同年投入局部开发。
单砂体精细刻画技术研究发布时间:2022-03-11T08:50:02.405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1期作者:张春楠[导读] 油田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加之注水开发对油层内部油水分布的改造,油层内部油水分布愈加复杂,原有储层研究已经不能满足油田实际生产需要,储层研究应由以层组为单元过渡为以小层、单砂体为研究对象,由现象表征发展为机理预测、质量评价阶段。
因此,单砂体的成因分析、垂向划分、平面识别以及单砂体间连通关系的研究越来越突显出重要性,搞清单砂体三维空间分布对于研究油水分布规律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吉林油田新民采油厂 138000摘要:油田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加之注水开发对油层内部油水分布的改造,油层内部油水分布愈加复杂,原有储层研究已经不能满足油田实际生产需要,储层研究应由以层组为单元过渡为以小层、单砂体为研究对象,由现象表征发展为机理预测、质量评价阶段。
因此,单砂体的成因分析、垂向划分、平面识别以及单砂体间连通关系的研究越来越突显出重要性,搞清单砂体三维空间分布对于研究油水分布规律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字:单砂体成因隔夹层连通关系 1 单砂体成因分析与层次划分单砂体是指自身垂向上和平面上都连续,但与上、下砂体间有泥岩或不渗透夹层分隔的砂体。
尽管也有一些单砂体中的一部分因无隔层而与邻层相连接,但其内部流体仍大体自成系统,构成独立油藏。
扶杨油层细分后的时间单元实质上仍是不同沉积成因单砂体的组合。
1.1单砂体成因分析储集层单砂体成因分析主要是沉积微相细分和识别。
在岩心观察、单井相分析、连井相对比、测井相标定的基础上,在油田扶杨油层识别出三角洲分流平原、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和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漫流薄层砂、水下决口扇、水下分流间、席状砂、席状砂间、席缘、分流河道、废弃河道、天然堤、溢岸薄层砂、分流间、决口河道、决口扇15种沉积微相。
其中,分流河道频繁摆动使河道砂体的宽度逐步增加,河道砂体局部相互切割、叠加形成相对连片的复合河道砂体,这些复合河道砂体构成了扶杨油层主要储集体。
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4月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40 No.2 181 文章编号:1000-0747(2013)02-0181-07 DOI: 10.11698/PED.2013.02.06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构型精细分析——以扶余油田探51区块为例赵小庆1, 2,鲍志东1, 2,刘宗飞1,赵华1, 2,柴秋会1, 2(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30-005-01;2011ZX05004-004-007)摘要:基于“模式拟合、动态验证”的研究思路,结合密井网区10口取心井、257口井测井资料及近10年的生产动态资料,对松辽盆地扶余油田探51区块泉四段扶余油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进行分析,探究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内部构型单元的空间展布特征及识别标志。
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单河道砂体宽度为300~500 m,其识别标志分别为:河道间沉积、邻井砂体高程差异、河道砂体厚度差异、相邻砂体的“厚—薄—厚”组合;单河道砂体内部4级构型界面的倾角为0°~2°。
明确了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中单河道砂体及单河道砂体内部增生体的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三维构型模型,为全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解剖提供了定量、可靠的地质模式。
图11表1参25关键词:河控三角洲;扶余油田;储集层构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隔层;夹层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An in-depth analysis of reservoir architecture of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bodies in a river dominated delta: A case study of T51 Block, Fuyu Oilfield Zhao Xiaoqing1,2, Bao Zhidong1,2, Liu Zongfei1, Zhao Hua1,2, Chai Qiuhui1,2(1. College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Resource and Prospect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Abstract: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model fitting, dynamic validation”, and based on the data of 10 coring wells, 257 logging wells, and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in the dense spacing area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 th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reservoir in K1q4 of T51 Block, Fuyu Oilfield, Songliao Basin, was analyzed to exami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dentification marks of the architectures within the reservoi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ingle channel sand body is 300–500 m wide and can be identified by such marks as inter-channel sediments, sand elev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wells, difference of channel sand thickness, and “thick-thin-thick”sands association; the dip angle of the fourth-order interface is 0°–2°. Besides, the logging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single channel sand bodies and their interior accreted bodies were defined for the reservoir. A 3D architecture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th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reservoir in the study area, providing a quantitative and reliable geological model for analysis of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s in the whole area.Key words:river dominated delta; Fuyu Oilfield; reservoir architectur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barrier; interlayer0 引言储集层构型亦称为储集层建筑结构,是指不同级次储集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
1261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的成藏特点1)油源条件。
松辽盆地以北的长垣扶余油层,多层为含油。
周围的很多油田开发已经成为该地区的开发主体,如萨尔图、高台子等油层。
扶余是接下来储量巨大的油层,也是勘探的重点地区。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的资源,开发潜力在整个松辽盆地地区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储层厚度薄,物理性质较差,并且它的控藏条件相对复杂。
在中央凹陷地区的起价到古龙凹陷和三肇凹陷里,青一段源岩整体的排油强度非较高,是整个排油量的主要来源。
西面的齐家到古龙凹陷,也是整个北部盆地最大且是最深的生油凹陷地区,东侧的三肇凹陷也在松辽盆地北部属于重要的生油凹陷区。
在整个大庆长垣周边,有非常丰富的生油凹陷,油源条件非常丰富。
2)构造特点。
松辽盆地的地形,是通过热隆张裂、裂陷、坳陷和萎缩褶皱这四个阶段演化而形成的,并且整个盆地的构造活动有很大的分区性质,它的整体张性和克拉通盆地非常相近。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是经历了泉头组到青山口组的沉积,在这个时期是属于负向古斜坡的阶段;其次经历了姚家组到嫩江组沉积的时期,古斜坡继续延伸,大庆长垣扶余油层开始呈现并开始展现了其主要的地形构造。
再次经历了嫩江组末到明水组末的一个沉积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属于整个大庆长垣每个部分的构造的一个形式固定的时期;最后经历了依安组沉积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构造格局没有任何的变化,上部的地层经过很大程度的剥削和腐蚀,整个主体部分一直向东转移。
3)沉积的特点。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从上到下经历了多条河流,经过河流的沉积进行了演化。
经历的河流分别为曲流河、网状河、浅水三角洲。
最早的时期,大庆长垣扶余油层被量大河流体进行控制,物源也是来自东南方和东北方向,并在此处进行交汇,之后这里是以湖湘沉积为主要形式,湖泊从西面向东面进行扩大。
曲流河点地形平缓,梯度也相对较小,是属于无坡度折带的地区。
它的岩性是以粉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要岩石特性,河流的沉积体系里,决口扇到决口河道复合体发育程度非常高,占整个沉积主体的一半以上。
ADX地区扶余油层成藏条件及油气聚集规律X吴玉金(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物探一公司研究所,黑龙江大庆 163311) 摘 要:多年的勘探揭示出SZAX北部ADX地区具备较好的油气赋存地质条件。
目前该区扶余油层多口井获得工业油流,打开了其勘探的新局面,也充分展示了该区油气勘探的远景。
在总结前人勘探成果的基础上,以油气成藏条件为切入点,分析了该区扶余油层的油气成藏条件及其时空匹配关系,探讨了其油气聚集规律,并对该区有利油气成藏发育区进行了预测,明确了油气勘探方向、指导了下一步勘探部署。
结果表明,该区生储盖组合条件较好,为油气成藏奠定了基础;油源的供给控制油气分布范围;断层既是油气进行垂向和侧向运移的通道,又为油气聚集成藏起到必要的遮挡;稳定、继承性良好的局部构造是扶余油层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扶余油层一类有利油区主要发育在工区的南部和北部。
关键词:扶余油层;成藏条件;聚集规律 中图分类号:T E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3—0090—03 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内容,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对油气藏的认识水平也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关于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如源控论、复式油气聚集理论、含油气系统理论、坡折带控油气理论以及成藏体系理论等[1~6]。
从宏观的角度上,油气成藏的主要过程包括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成藏理论研究一般是把研究重点放在各成藏要素的单因素条件上,综合评价也主要是单因素的相互叠合。
近年来,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成藏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时空的发展和成藏动力机制上进行研究,更加强调生油岩和油气聚集之间的关系[7]。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ADX 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已经取得了重大的勘探成果。
但与周围地区,尤其是大庆油田老区相比,前者的勘探程度仍比较低,还缺乏深入的、系统的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这也是一直以来该区油气勘探成效较低的主要制约因素。
扶余油田东16-2区块扶杨油层沉积相研究扶余油田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境内,依托美丽富饶的松花江江畔。
研究区东16-2区域构造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凹陷区东缘,扶新隆起带的扶余三号构造上,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多高点穹隆背斜,属于裂缝性低渗透构造砂岩油藏。
油藏埋深浅,平均埋藏深度为325-540米。
研究区东16-2区位于扶余油田东部,目的层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扶杨油层,即下白垩统泉三、泉四段。
东西两侧为断层遮挡。
储层具有砂体厚度薄、侧向连通性差、中孔中低渗、强非均质、含油丰度低特征,油藏主要受构造控制。
研究区面积3.04km2,泉三段地层的油层温度为31.5℃,压力系数为1.06,原始地层压力为4.4MPa。
油层正常的压力系统,饱和压力为3.6MPa。
地质储量为1184.1×104t,可采储量为390.7×104t,扶余油层主力油层是4、7、8、10、11、12小层,杨大城子油层主力油层是14、16、19、21、24、25小层,物性差异大,油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2-30%,渗透率主要分布20-200×10-3μm2,平均原始含油饱和度为72%。
截至2011年12月全区有钻井496口,油井357口,水井139口,综合含水92.17%,可采储量采出程度72.9%,油田经过30多年的注水开发,含水率日益增高,正面临严峻的开发形势。
无论在哪个阶段,油藏精细描述均是建立在合理的小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
本文通过扶余油田东16-2区块泉四、泉三段小层划分对比的详细解析,彰示小层划分对比的原则方法,由老的杨大城子油层的六个砂组到新的扶余油层的四个砂组,而具体的又把泉头组三段的扶余油层划分出来了十三个小层以及泉头组四段的杨大城子油层划分出来了十七个小层;从小层对比的剖面图中可以看的出来,各个小层在厚度变化上不是很大,剖面连线比较平坦,这说明东16-2区块整体沉积环境应该是较稳定的。
在对本区的目的层的小层进行的划分之后,为了更好的跟上生产节奏,又总结出五种单砂体的平面识别方法,即:河道之间的薄层砂沉积、河道与河道在高程上的区别、河道在演变中厚度的不同、河道的侧向叠加、河道由厚变薄再变厚;两种剖面识别方法,即:泥质间断面与钙质间断面。
1 前 言大安油田红1区块构造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向斜轴部及东翼,开发目的层主要为扶余油层,局部发育高台子油层,储层物性差,单井产能低,严重制约了油田开发。
通过以扶余超低渗透油层研究为基础,在明确影响产能的关键控因基础上,开展岩电关系研究,量化油层物性、含油性表征,实现渗透性砂体定量刻画,落实区块资源开发潜力,为区块效益开发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2 有效储层渗透率的确定大安油田油井产能主要受到砂体微相、储层物性、油层含油性和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
微观孔喉特征研究表明,储层存在同孔不同喉的特点,不同级别渗透率喉道半径差异显著,而孔隙半径差异较小(图1)。
因此喉道半径是影响储层储渗能力的关键控因。
研究喉道半径与排驱压力的关系,当喉道半径小于0.24μm时,排驱压力急剧增大,而喉道半径与渗透率呈很好的线性关系,喉道半径0.24μm,对应渗透率为0.2mD,因此可以认为喉道半径大于0.24μm,渗透率大于0.2mD是开发的潜力油层(图2)。
因此从储层参数研究入手,利用岩心和电测曲线资料,定量计算渗透率,从而进行渗透性砂体刻画,实现渗透性储层定量刻画,明确渗透性储层分布状况。
3 超低渗透储层渗透性砂体定量刻画红1区块超低渗透储层为砂泥岩薄互层,泥质含量较高,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渗透率的定量刻画,应用传统的方法单独利用声波时差(反映储层物性)不能客观地反映储层渗透率,因此,引入自然伽马相对值(反映储层岩性)来共同计算渗透率。
在研究过程中,优选利用自然伽马相对值对声波时差进行泥岩校正,然后利用重构后的声波时差计算渗透率的方法。
本区泉四段储层泥质含量高、钙质含量高,分别利用声波时差和自然伽马相对值计算渗透率,对于泥质含量高或钙质含量高储层有较大偏差,在高泥质含量的影响下声波时差值偏大,在高钙质含量的影响下自然伽马相对值偏大,这样用声波时差和自然伽马相对值出的泥质含量高或钙质含量高储层的渗透率值偏大。
因此在计算理论思路的基础上,利用自然伽马相对值对声波时差进行泥岩校正,重构声波时差曲线,能够消除泥质影响,达到精细计算渗透率的目的。
油田管理松辽盆地北部源15井扶余油层浅水三角洲砂体沉积特征刘丹(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摘要:以松辽盆地源15井区扶余油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岩性资料、测井资料识别该地区沉积微相松辽盆地北部源15井区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
河道砂体主要发育微相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为其主要储层类型,并对其特征进行精细刻画。
通过对源15井区内分流河道内部砂体分析,以期对坳陷湖盆沉积学研究及岩性油气藏勘探能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松辽盆地;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1区域地质概况扶余油层构造上处于三肇凹陷宋芳屯鼻状构造西翼向大庆长垣太平屯背斜构造南部过渡的斜坡部位,南邻永乐向斜。
扶余油层沉积时期为松辽盆地拗陷期,此时地势平坦,坡度较小,盆地沉降速率缓慢,物源充足,为特殊的浅水三角洲沉积[1]。
2研究区沉积相类型通过对岩心的观察和分析,连井对比,结合岩石相与测井相标志的分析,识别出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扶余油层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相。
进而识别出三角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种沉积亚相,及分流河道、决口扇、洪泛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水下决口扇、席状砂7个微相。
2.1浅三角洲平原亚相浅水三角洲平原是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的陆上部分,研究区可识别出分流河道、决口扇、洪泛沉积三种沉积微相。
分流河道发育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韵律,沉积物以砂质为主,岩性主要以灰色,灰白色粉砂岩为主,局部为褐色油侵粉砂岩,发育多期充填,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沙纹层理,可见泥砾,冲刷面,发育钙质结核,反应沉积环境水动力较强。
测井曲线特征表现为齿化钟形或齿化箱形。
决口扇粒度较细,岩性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泥质含量较高,底部可见冲刷面。
发育小型交错层理、沙纹层理、块状层理,测井曲线特征呈指状。
2.2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发育在扶余油层上部,沉积粒度较细,发育流水砂纹层理,楔状交错层理,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水下决口扇、席状砂四种沉积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是分流河道的水下延伸,具有河道所拥有的正韵律和垂相层序等特征,底部发育有冲刷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Petroleum Geology &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2023 年 8 月第 42 卷第 4 期Aug. ,2023Vol. 42 No. 4DOI :10.19597/J.ISSN.1000-3754.202204003大庆长垣东部地区扶余油层多类型砂体储层综合分类评价宋子学 李恒双 樊晓东 尚云志 谢明举(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摘要:大庆长垣东部地区扶余油层整体剩余储量基数大,储层具有纵向不集中、连续性差、物性差、常规试油产量低的特点,如何精准评价、优选效益可动用储量是目前致密油储层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以地质认识为基础,运用R 型聚类“五步法”优选河道砂体厚度、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等7项反映不同类型砂体储层储集和流动能力的关键参数,建立以储集因子、流动因子为综合评价参数分类图版,对扶余油层资源进行分类优选。
结果表明:以主力层河道砂发育区、主薄层河道砂错叠区及薄层分流河道砂叠置区储集因子分别大于等于15、2.5、2.5且流动性大于等于2为标准,优选出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规模效益动用的45个Ⅰ类储量潜力区;以主力层河道砂发育区、主薄层河道砂错叠区及薄层分流河道砂叠置区储集因子分别为8~15、1.2~2.5、1.2~2.5且流动因子为1~2为标准,优选出目前技术下需要降投资才具开发价值的151个Ⅱ类储量潜力区;以主力层河道砂发育区、主薄层河道砂错叠区及薄层分流河道砂叠置区储集因子分别小于等于8、1.2、1.2且流动因子小于等于1为标准,优选出目前技术下降投资也无法效益动用的38个Ⅲ类储量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Ⅰ、Ⅱ类储量区块需要通过氮气驱、二氧化碳驱、减氧空气驱等技术手段,适时补充地层能量控制递减,并运用控水增油支撑剂等措施,控制Ⅱ类储量区含水率上升。
研究成果解决了储层综合分类评价所采用的数学算法与地质认识不一致的矛盾,实现了效益分类评价的目的,可为油田剩余潜力挖掘和接续稳产提供技术支撑。
*收稿日期:2019-04-19修回日期:2019-04-29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2011ZX05001-00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科技攻关项目“大庆探区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2014E-050203)。
作者简介:刘帅(1987-),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工程师,现从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工作。
松辽盆地北部昌德地区扶余油层砂体特征精细评价刘帅*(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摘要:松辽盆地北部昌德地区主要沉积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以及浅湖亚相,并发育有分流河道、决口扇等为代表的5种沉积微相类型。
为了下一步寻找隐蔽性岩性油气藏,利用储层定量评价研究方法,对昌德地区扶余油层各细分层的不同沉积微相类型的储层砂体进行精细的分析对比,详细解剖单井取芯段砂体。
通过扶余油层各细分层河道砂体的连通性栅状图、统计各细分层的河道期次、不同成因的河道厚度以及河道宽度,刻画了河道砂体平面分布样式,总结了昌德地区扶余油层各细分层的储层砂体不同成因的物性特征,并预测重点小层的平面物性分布规律。
关键词:松辽盆地;昌德地区;扶余油层;砂体特征中图分类号:TE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16(2019)10-0080-05松辽盆地北部的三肇地区是大庆油田持续稳产的重要资源区,其具有勘探面积大、勘探层系多、资源潜力大、勘探前景好的特点[1],昌德地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勘探区块,但该地区油气分布规律较为复杂。
近年来,前人做了很多关于三肇地区扶余油层的砂体含油性和沉积特征等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分析研究[2-3]。
但针对昌德地区的储层砂体特征的研究比较少,不能深入地了解该地区的油气分布规律。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开展对昌德地区扶余油层砂体的成因类型、规模、物性等特征进行精细刻画的研究,分析对比了各个细分层的不同沉积微相类型储层砂体的特征,统计不同成因的河道期次、厚度及宽度,精细地刻画了河道砂体的分布样式,有效地分析了砂体的分布规律,为下一步寻找隐蔽性岩性油气藏提供指导依据。
大安油田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佚名【摘要】Fuyu reservoir in Da’an area is the main producing oil stratum,has been the focus layer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iland gas for many year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core observation,drillng and logging data, measurement normal thin-sections and previous research,through observation of five coring wells such as Hong75-9-1 and so on, the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types were definited, the log phase mode was established, each time unit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graph was drawn, Fuyu reservoir s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vertical evolution were analyzed.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Fuyu reservoir inDa’an oilfield is fluvial-controlled shallow-water deltaic depositional system controlled by northwest material source. Early the study area developed delta plain subfacies, delta front subfacies developed in the late, and then distributary channel,mouth bar,sheet sand,natural levee,spill bank sand and other microfacies can be identified. The whole sand spread direction is Northwest to Southeast.The whole progress is the water transgression lake transgression in vertical profile, and there are two secondary level “water regression-water transgression” in this progress.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body in the study area widely developed, has good connection and large thickness and good physical property.%大安地区扶余油层作为主力的产油层系,多年以来一直都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位。
大庆长垣萨5井区扶余油层组河道砂体预测裴明波【摘要】大庆长垣扶余油层尚有大量的油气资源量未被开发,是大庆油田重要的后备储量资源,也是大庆建设百年油田主要的勘探与开发领域,其储层砂体为河流-三角洲环境沉积,砂体厚度横向变化较快,属低孔、低渗储层,河道砂体不易预测与识别,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S5井区进行了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的研究.本次研究采用了沿参考标准层拉平解释技术、拾取最佳时窗子体技术、地震多属性融合分析技术及井震结合沉积相刻画技术等几项关键技术,对扶余油层的河道砂体进行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曲流河点坝得到了清晰的刻画,并结合钻井资料分析,进行了沉积相精细刻画,为该区的寻找薄层岩性油气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0(036)014【总页数】3页(P147-149)【关键词】扶余油层;河道砂体;拾取最佳时窗子体技术;地震多属性融合分析技术【作者】裴明波【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21萨5井区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大庆长垣萨尔图构造上,工区面积为100km2,随着松辽盆地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多数构造圈闭已被探明,与构造圈闭有关的油气剩余资源越来越少,而发现的受岩性控制的油气藏数目却明显增加,并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这些资源量主要在扶杨油层,所以勘探、开发的关键在于扶杨油层河道砂体识别。
扶杨油层为河流-三角洲沉积,储层砂体主要是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储层横向变化剧烈,由于地震分辨率的限制,能量变化大,空间分布非常不稳定,单井难以有效地预测井间砂体的变化,无法准确预测河道及其沉积微相的空间配置关系,因此必须结合地震信息对井间沉积微相展布进行控制,针对这种情况,利用地震沉积学基本理论,结合本区的实际沉积特征,采用层拉平解释技术、有效属性优选、多属性融合、井震结合沉积相刻画等地震解释新技术、新方法对该区的河道砂体进行了精细刻画,并形成了基于参考标准层的地震沉积学解释基本流程(如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