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与泉州市的关系
- 格式:pptx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7
成为微信的第N 个用户我第一次接触微信,是在2012年12月15日的一个偶然场合,一位相交多年的朋友帮助我:“你好土哟!现在啥时代了,还打电话?有啥事情直接在微信上聊就是了!”于是,我晚上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载、安装微信,注册后登录,成为微信第271823983个用户。
尽管我年过半百、已有18年纪检工作经历,但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现代人,也有三朋四友和三亲六戚,需要倾诉和交流,学习和娱乐。
我想,只要我实实在在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我应该可以成为一名微信达人吧。
我没有料到的是,或许是因为纪检监察干部的身份,2015年7月下旬,我随家人到都江堰公休,沿途拍了不少美妙的景致。
为不给人留下上班时间玩微信朋友圈的口实,我发照片的时间特意选在回蓬溪的周末,以致遭受朋友诘问:“你到底是啥子时间去的哟?”一名纪检干部的微信朋友圈文_李耘枞调查。
胡与龚清概的交情十分深厚,当年胡来晋江发展,受过龚清概的恩惠。
一名当地人士认为,龚清概或多或少涉及这些贪腐案件,与其长年主政晋江的特殊影响力有关。
因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晋江在泉州乃至福建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泉州是福建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晋江又是泉州经济总量最大的县级市。
晋江一个县级市的GDP ,超越省内好多个地级市,以致于当地一直有“福建经济看泉州,泉州经济看晋江”的说法。
龚清概长期在晋江工作,结识了不少企业家朋友。
在龚清概的大力扶持下,这些企业得以做大,日后才有了攀附高官的可能。
上述人士认为,龚清概运用了手中的企业家资源,使自己成为当地政商网络中的关键环节。
而这层关系,也为他的升迁发挥了作用。
龚清概还通过联姻来扩大家族影响力。
龚清概之子,娶了泉州市一名市领导的女儿。
龚的侄儿、侄女中,有人嫁给省里厅官之子,有人娶了企业家的千金小姐。
一张非富即贵的亲属关系网,让龚氏家族门庭显赫。
离开了主政十年之久的晋江之后,龚清概的仕途一路上升。
他历任泉州市委副书记,南平市长,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2013年进京担任中央台办、国台办副主任。
第38卷第4期2020年12月Vol.38No.4Dec.2020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NATURAL SCIENCE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文章编号:1004-1729(2020)04-0397-12就地城镇化地区耕地细碎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曾金伟,刘辉(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建福州350116)摘要:以福建省晋江市为研究区,基于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选取斑块面积指数、斑块形状指数和斑块分散指数3个景观指数构建耕地细碎化指标体系,从不同尺度对就地城镇化下晋江市耕地细碎化程度和空间分布进行了评价,然后基于耕地细碎化空间自相关特征并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不同因素对耕地细碎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晋江市耕地细碎化整体处于中度细碎化水平,其全局莫兰指数为0.3827,具有一定的空间正相关,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2)高程、坡度和河流对耕地细碎化影响度以正影响为主,居民点和交通以负影响为主,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对耕地细碎化影响最为突出•细碎化高集聚区域基本处在各因素的主要影响度范围内,各个因素对耕地细碎化空间集聚产生显著影响;3)在选取的因素中自然因素(高程、坡度和河流)和人类干扰因子(居民点、交通和土地利用类型)对耕地细碎化的空间分异影响显著不同,自然因素(高程、坡度和河流)是晋江市耕地细碎化的主要原因,且居民点与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会加剧耕地细碎化程度.关键词:就地城镇化;耕地;细碎化;影响因素;晋江市中图分类号:F301.24;S341.1文献标志码:A DOI:10.15886/ki.hdxbzkb.2020.0054耕地资源作为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土地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资源和必要条件•随着城市城镇化空间的逐渐饱和,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耕地资源功能也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逐渐转变为满足城镇化的多元需求,耕地破碎现象在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严重•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城镇化发展主要为就地城镇化模式,乡村就地城镇化模式是以农村和农户为对象,在原居住地实现农民就地非农化就业和市民化的过程,而耕地与农村农民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就地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占用耕地,其细碎程度也因此不断加剧•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有限的耕地资源呈数量下降和细碎化程度上升趋势,而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只是耕地细碎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就地城镇化地区耕地细碎化及成因的研究,对缓解耕地细碎化程度、协调城镇化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提高现有耕地的资源产出效率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耕地细碎化是由于自然或人文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耕地景观由简单趋向于复杂的过程,是耕地的地块大小、距离、分布不协调的综合反映⑴.目前,城镇化与耕地之间的研究多集中在受城镇化影响下的耕地保护方面研究S3〕,针对国内耕地细碎化存在的现状问题,大部分学者从耕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效率“"I、规模经济、生产成本和农户生计卫]的影响等方面就耕地细碎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展开了定量研究;针对其负面影响,在缓解耕地细碎化程度的问题上的研究主要是分析农用地流转途径山-⑷与农村土地整治[15-17].在细碎化研究的方法上主要是采用生产函数囲、基础景观指数和主成分分析「仞收稿日期:2020-09-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601562)作者简介:曾金伟(1995-),男,福建三明人,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E-mail:923782797@通信作者:刘辉(1981男,安徽淮南人,博士,讲师,硕导,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信息技术研究,E-mail:38667477@398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等方法分析耕地细碎化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效应,并通过构建细碎化模型岚少]综合深入剖析耕地细碎化程度,同时采用回归分析⑸、空间自相关凶和地理加权回归曲等方法分析不同因素的影响.综上所述,当前对于耕地细碎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耕地细碎化的评价及其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效应,以及降低细碎化程度有效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区域多为平原「却、山区「如和流域%]等典型地貌类型区以及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山区农区⑵],而鲜有对就地城镇化地区的耕地细碎化进行研究.在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景观破碎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不同因素之间的研究,对单一地类(如耕地)的细碎化特征与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较少,且多为对影响因子的单独分析,较少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不同影响因子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其独具特色的就地城镇化道路被称为“晋江模式”,在其独特的“晋江模式”推动下,晋江市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当地乡村产值和就业结构以及乡村聚落的转变,在乡镇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建设以及侨胞外资等因素的影响下,以农民联户经营为特色发展模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就地城镇化发展迅速,2016年城镇化率达65%.在就地城镇化进程中,形成大量“超级村庄”,耕地与建设用地矛盾逐渐突出,耕地细碎程度加剧•因此,以晋江市为例,在对晋江市2016年耕地细碎化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自然因素和人类干扰因子对耕地细碎化的影响,摸清晋江市各乡镇耕地细碎化成因,以期为晋江市的耕地保护、就地城镇化路径选择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建议.1研究区概况晋江市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县级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县境地理坐标为24°30,~24。
晋江人文、地理、历史、风俗
晋江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泉州市东南部,晋江下游南岸,三面临海。
东北连泉州湾,东与泉州石狮市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西与南安市交界,北和鲤城区相邻。
晋江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映成辉。
拥有“安平桥”、“草庵”、“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龙山寺”等121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郑成功、施琅、朱熹、曾公亮、欧阳詹、俞大猷、张瑞图等著名历史人物,为晋江留下了丰富史迹和人文遗产。
晋江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晋江市是2017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八名。
2017年,晋江市入选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2017年12月,当选中国工业百强县。
泉州城市介绍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
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
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2010年末常住人口超800万左右。
泉州市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541公里,岛屿207个,有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
深水良港多,可建万吨以上深水泊位123个,湄洲湾南岸的肖厝港和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全市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7处,其中国家级20处、省级48处。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
分布在世界129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720万人,旅居香港同胞70万人,旅居澳门同胞6万人,三者合占全省60%以上。
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全市现有台属近16万人。
长期以来,旅外乡亲心系桑梓,或投资办厂,或兴学育人,或捐资慈善,或兴办公益,涌现出一大批贡献巨大、成就杰出的乡贤硕彦,成为推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泉州市著名景点有:开元寺:占地面积78000 平方,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
为黄守恭献地所建,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
该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3年),改名开元寺。
该寺名僧辈出,寺内有名闻中的东西二塔等景观。
目前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亦是“泉州十八景”之一清源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灵山、九日山三大景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距泉州市区仅2公里,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座名山和旅游观光胜地。
泉州历史文化简介我国在历史上有三个泉州:一个在河北通县,《汉书・地理志》说汉代置雍奴、泉州二县。
至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并泉州入雍奴,这个北方的泉州就被历史遗忘了。
一个是今福建福州,《隋书》载:“陈置闽州,仍废,后又置丰州。
平陈,改曰泉州。
”及后改名福州。
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的故乡泉州。
《福建通志》说,“唐景云二年(711年)以武荣州为泉州,州治今泉州也。
”从此今泉州地域就在闽南确定下来。
但当时武荣州的州治设在今南安县丰州镇,唐开元六年(718年)才移到清源紫帽之间、晋江北岸的今泉州的地址,所以泉州古城已有1266年的历史。
随着唐代以后闽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泉州的辖区屡有变化。
唐代北起莆田,南至龙溪,几乎包括闽中和闽南。
不久和漳州分治,北宋初又与兴化分治,据《岛夷志略》载,澎湖“地隶泉州晋江,至元间立巡检司”,所以宋元以后台湾又属于泉州辖区,泉州管了晋、南、惠、同、安、永、德七县。
清康熙间升台湾为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划出永春、德化置永春州,所辖只余五县,而同安县还包括今厦门市和金门县。
辛亥革命后厦门从同安分治,地位上升,但历史上仍和泉州关系很大。
我今天所讲的泉州,并不仅指今泉州市境,而是指古泉州,也即是约等于今晋江地区(按:1985年晋江地区改为泉州市)的辖地的古泉州。
从千年来泉州的迁治和城市建设来看,州治呈现出由西而东,由北而南, 向海发展的特点。
北宋谢履有诗:“州南有海浩无穷”,海是泉州的生命线。
从物产来看,泉州虽山海并论,但有个主次,主是海。
历史上泉州曾是国际上最大的商港之一,今天依然是我国重要侨乡,离开海就谈不上这些特点了。
为叙述方便,我试解释几个泉州的别名来说明泉州的自然概况与历史沿革。
温陵,这是一个形象概括泉州地形气候的地名:《晋江县志》说:“地处高阜,其气独温。
”《南安县志》说:“泉州气候燠多寒少,故古有温陵之称。
”唐诗人韩偓称泉州气候,“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
晋江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
该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独特的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晋江文化。
本文将探讨晋江市的历史发展,以及这一历史对当地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古代晋江晋江在古代时为闽越地,战国时期属越国。
秦汉时期属南海郡,三国吴黄龙三年(231年)置东安县,为晋江地区最早的建制。
南北朝时期,晋江先后属南安郡、晋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晋安郡改为闽州,开皇十二年(592年)改称泉州。
晋江地处闽粤要冲,在唐代已成为经贸中心。
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五代十国时期,泉州成为王审知建立的闽国都城。
宋代,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
近现代晋江进入近现代,晋江地理位置依然十分重要。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在泉州设置台湾府,泉州成为福建省会。
近代以来,晋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走向现代化。
19世纪末,泉州港成为福建最大的贸易港之一。
20世纪初,晋江一带开始工业化进程,涌现出许多著名企业,如“金鸡牌”轮胎、“双喜牌”自行车等。
历史名人晋江历史悠久,地灵人杰。
古代有王审知、朱熹等名士,近代有陈嘉庚、李光前等华侨领袖和社会活动家。
其中,陈嘉庚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他在二战期间为支持中国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艺术界名人和科学家,如林语堂、黄宗仰、蔡尚思等。
现状与未来晋江市现为中国百强县市之一,经济实力雄厚。
近年来,晋江市政府致力于城市规划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升级。
在文化方面,晋江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如修复古城、保护历史建筑等。
此外,晋江还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展望未来,晋江市将发挥自身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优势,进一步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和国际影响力。
同时,晋江市将加强与海内外侨胞的联系,共同推动城市发展,为构建繁荣富强的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总之,晋江市作为中国著名侨乡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地域特色文化。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5.03•【字号】泉政文〔2012〕88号•【施行日期】2012.05.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海洋环境保护正文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泉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泉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前言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泉州北接莆田,南邻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最近距离仅97海里;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21万人(不含金门县)。
泉州海域面积11360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541千米,沿海大小岛屿208个,岛屿岸线72千米,大小港湾14个;适宜建港的岸线长达44.7千米,其中深水岸线42.10千米,可建各种泊位197个(深水泊位81个)。
泉州海域水产资源丰富,全市海洋渔场面积达5000多平方千米,有主要水产生物5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
“十一五”期间,泉州市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307.4亿元,占全市GDP的8.6%,初步形成了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等较为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为打造海峡西岸蓝色产业带、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着泉州沿海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海洋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突出表现在:天然湿地资源日趋减少,入海污染物总量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局部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沿海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等。
一。
泉州的别名——刺桐的由来刺桐是泉州的别称泉州港称为刺桐港泉州城称为刺桐城这个名称既来自于环城遍植的刺桐同时又来自于泉州的对外交通。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由于古时泉洲海外交通关系而移植来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一带。
五代的泉洲已遍植刺桐当时晋江王留从效初建泉州城时环城种植的刺桐极忘茂盛因而泉州又称呼为“刺桐”城这个在历史文献上记载不少。
泉州港别称为刺桐港又因为中外交通而名扬海外最早记述“泉州港”的是十三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由泉州回欧洲时他的记述中称“泉州港”为“刺桐港”。
宋元时代阿拉伯人来泉洲的人最多他们译为:mcdine tza ytun 前一字为"城市"之最多后一字则为"刺桐"的音译因此刺桐港别称一直沿用至尽泉州地名小故事(2)聚宝街在泉州东南角的聚宝街在800多年前是中外商人集市贸易的地方宋元时代泉州的海外交通极其兴盛发达,刺桐港跃居为"世界最大的两个贸易港之一";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据文献记载当时有107个国家和地区跟我国通商贸易。
各国商人架着巨轮,冒着风浪,远渡重洋驶进刺桐港后,便在新桥溪停泊卸货,货物卸后,即在临港口的一条街上与华人交易。
宝石、珍珠、翡翠、玛瑙等各种奇珍异宝摆满了整条街光彩熠熠,耀人眼目.于是有了"聚宝"这个雅致名称。
聚宝街的南段,有个十字路口,地名字叫车桥头,这是因为这里原来有一座桥,桥上总是车来车往的缘故.至于北端的横街,则因为它横穿聚宝街和南门兜而得名。
泉州有句老话:南门兜,挤烧包。
就是形容这里当时繁华的景象.南门兜是通往古城的必经之路,平时已经够热闹的了,加上货轮一到,商人们蜂拥而至,扛的扛、挑的挑,熙熙攘攘、摩肩擦背,多象在"挤烧包"啊.【泉州地名趣谈】——与历史名人有关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地名中也留下了许多历史的痕迹,且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许多与历史名人有关的地名。
如:洪衙埕棗在菜巷内西向.洪承畴降清后被封为三边总督,他的府第建于此,故名。
泉州各地地名:鲤城、丰泽、洛江、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溪美、桥南、青阳、深沪、官桥、水头、石井、双阳、马甲、罗溪、桃城、达埔、鲤城之名的由来:鲤城区史有“鲤城”、“温陵”、“刺桐”等雅称,自唐久视元年(700年)武荣州迁徙至今鲤城始,1300年来一直是历代州、郡、府、署、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和政府所在地。
1985年12月,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原泉州市建制改为鲤城区。
1997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原鲤城区行政区划调整为鲤城、丰泽、洛江三个市辖区。
新的鲤城区是泉州市的中心城市,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信息事业发达,国土总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26万人,辖鲤中、开元、海滨、临江4个街道办事处和江南、浮桥2个镇。
鲤城区地处东南沿海,从上古时期到封建社会前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较少,开发程度较低,在相当长时间内没有独立的行政区设置。
两晋时期,北方士民大规模南迁,带来中原文明,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唐久视元年(700年),武荣州治设在今鲤城城区。
开元六年(718年),置晋江县为州治专县,县治也设在今鲤城城区。
此后,城区逐步发展为“梯航万国、商船辐辏”的港口城市,成为闽东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一直沿袭千余年。
1951年,析晋江县城关及近郊八乡成立泉州市(县级)。
之后,泉州市(县级)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对推进晋江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986年1月1日,泉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在原泉州市区域置鲤城区。
1997年8月,鲤城区区划调整为鲤城、丰泽、洛江三个行政区。
2000年,鲤城区辖4个街道、2个镇:临江街道、海滨街道、鲤中街道、开元街道、浮桥镇、江南镇。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9215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海滨街道 40275 临江街道 23160 鲤中街道 51115 开元街道 61929 浮桥镇 50041 江南镇 656372001年11月30日,鲤城区人民政府(泉鲤政文〔2001〕145号)批复同意开元街道办事处撤销红梅、红松居民委员会设立红梅社区居民委员会,其管辖范围:东至崇福路,南至东街,西至财贸干校围墙,北至梅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