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实施情况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5.07 KB
- 文档页数:2
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与补偿法律问题探讨摘要:农村土地的征用和拆除关系到每个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如果撤销过程中的诉讼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农民的合法权益就会受到严重侵犯,社会冲突加剧,社会不稳定带来隐患。
因此,在征地拆迁过程中的诉讼中,有必要及时、科学地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根据原因积极研究和运用解决办法。
关键词:集体土地;房屋拆迁与补偿;法律问题引言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对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也成为普遍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和补偿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多地涉及农民集体的利益。
1农村征地拆迁法律问题形成的原因1.1弱势群体维权难,法律意识不足土地和房屋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与生活,面对征地拆迁中的不规范不公平现象,大部分农民很难通过正当渠道获得利益申诉机会。
征地拆迁是政府政策,即使违法现象侵害了农民权益,农民却缺乏顺畅的利益表达渠道,比如上访、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诉讼等行为经常被认为是不同程度的损害公共利益或妨碍执行公务等,大多数政府部门采取推诿搪塞的态度。
并且,由于大部分农民的法律意识不足,缺乏对征地拆迁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即使在征地拆迁过程中遭受利益侵害,也难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甚至有些人会利用各方利益冲突过度维权,并获取非法收益。
这些都不利于农村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1.2利益关联严重,缺乏独立评估机构在征地拆迁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制定合理的土地和房屋补偿标准。
但是,却缺乏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和可操作的评估方法,这导致地区间的补偿标准差异较大,加大了征地拆迁工作的落实难度。
事实上,被征收人缺乏足够的评估机构信息和资产价值信息,评估机构的选择并不是由被征收人独立作出的,而是由政府和开发商主导的,资产价值评估办法也执行标准也是由政府规定的,相当于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导致资产评估机构与政府之间存在利益关联,资产评估机构很难独立的、公平地做出符合市场规律和被征收人利益的价值评估,这对被征收人是不公平的。
各抒己见。
喇憝懿鬣譬互盏江魏谶隧辽赡熟黔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法一、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当时对于保证国家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个制度的缺陷就日益凸现。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相关法律中。
公共利益需要”缺乏明确界定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
<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收”。
这些规定都强调了征收的前提必须是为“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也就是说,只为某个李瑞英安祯光马宁或某些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利益需要。
是不能征收集体土地的。
但是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界定哪些建设项目用地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或界定哪些项目用地不是为“公共利益需要”。
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对征地审批程序的规定,可以间接推断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城市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需要占用土地,以及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确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土地。
应当属于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
而事实上,为实施城市规划分批次征收土地后,由哪些具体的建设项目来使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是谁申请使用,就由市、县人民政府按照规定出让或划拨给谁使用。
这里面的“公共利益需要”尺度很难把握。
(二)土地征收的补偿问题土地征收是政府强制性取得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一种方式。
这种所有权的转移是在有偿的方式下发生的。
在此过程中,土地权利的转移不是一种市场行为,而是一种行政行为。
此时农民集体所有权表现为一种不完全的所有权,其收益权受到削弱。
我国<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了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这种补偿标准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它难以正确体现地块的区位差异及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等等,进而难以维持农民现有的生活水平,导致农心也是影响其积极性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
农村土地征收补偿问题探析作者:赵志豪李军妍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2期【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速度的加快,紧靠城市的农村土地大量被征为国家所有,农民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切实保护。
在土地流转承包之后新问题层出不穷。
而这些情况的处理因缺乏确实的法律依据,从而导致大量越级上访和群体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土地征收;利益分配;法律保障;补偿方式多元化一、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现状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依据我国现行的土地征收法律法规征收具有以下特征:(一)依照土地原有用途制进行补偿依据《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之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 《物权法》第四十二条都规定:“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通过具体法条我们看到,在土地征收上是以土地原有用途作为补偿依据。
(二)“产值数倍法”弥补农民损失依据《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
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
”这种“产值数倍法”在实践中,显现出明显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性,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农业产值也存在很大差异,通过制定产值标准虽然可以解决地方政府在产值标准上的随意性问题,但却偏离了“产值数倍法”对农民损失的土地收益补偿的本来意义。
(三)由行政机关依据土地所有权来确定补偿对象依据《土地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之规定:“征用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2012年2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F ebruar y2012 第4期总第254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4T o tal N o.254我国土地征收补偿程序的完善X高子旭(包头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内蒙古包头 014010) 摘 要:补偿程序是达到法律救济目的实施行政征收补偿制度的过程,是化解行政征收补偿不公引发社会矛盾的症结点。
文章分析了我国行政征收补偿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完善我国行政征收补偿程序的具体建议,以期对我国行政征收补偿制度的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征收;补偿;程序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04—0042—01 在我国,行政主体的违法行政行为给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可以通过行政赔偿得到救济;对于行政征收这类合法行政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可以通过行政补偿来救济,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但长期以来,我国对行政征收补偿存在补偿标准低、补偿程序混乱、缺乏救济手段等诸多问题。
由于行政补偿程序是落实行政征收补偿制度的关键,是化解行政征收补偿不公引发社会矛盾的症结点,笔者以行政征收补偿程序为研究对象,以期对我国行政征收补偿制度的建设有所裨益。
我国的土地征收补偿程序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土地征收补偿程序还未达到“最低限度的公正”的要求,不符合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有种种缺失。
1 我国行政征收补偿程序中存在的问题1.1 行政征收补偿程序立法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宪法和法律虽然规定政府享有行政征收权,但目前,相关的法律都没有确立相应的征收补偿程序,致使实践操作中随意性较大。
目前我国对征收程序规定较为完善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也有许多问题,如补偿程序可操作性差,整个征收补偿方案全部由用地单位会同土地管理部门制定,必然会忽视土地使用者的实际利益,最终导致征收补偿的不公,使其难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