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新式剖宫产术临床比较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6
新式剖宫产术技术改进后86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新式剖宫产术技术改进后再次进腹手术时腹壁、腹腔粘连情况,比较与新式剖宫产术的区别。
方法:观察近3年来新式剖宫产术与改进后再次进腹手术时腹壁、腹腔粘连情况。
结果:新式剖宫产再次手术时腹腔粘连严重,改进后的剖宫产术后再次手术时腹膜、腹腔粘连不严重。
结论:新式剖宫产术手术快捷,术后恢复快,切口愈合好,但腹膜及腹腔粘连严重,给再次手术时进腹造成困难。
关键词新式剖宫产术技术改进临床观察新式剖宫产术[1],是以色列Stark醫生发明的剖宫产新技术,和传统剖宫产技术相比具有切口小[2],位置低,术中不需要大幅度排垫肠管,对肠管刺激小,有利于术后肠功能的恢复,故缩短了排气时间,使患者能早进食,减少了输液量。
术后疼痛轻,使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早,这就大大降低了肠粘连的发生率。
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我市处于较偏远山区,农村及无业人口多,生育次数偏多,剖宫产术后连续几次妊娠分娩的机率增加,我院综合新式和传统剖宫产术式优缺点,进行技术改进,通过对2008年6月~2010年6月收治86例剖宫产患者进行临床对比分析,发现新式剖宫产改进后临床效果更加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86例,随机分两组。
对照组采用新式剖宫产术43例,观察组采用新式剖宫产技术改进后剖宫产术43例。
两组患者在孕产妇年龄18~40岁、孕产次数、孕周时间、剖宫产手术指征上差异无显著性。
手术方法:①对照组:参照马彦彦主编《新式剖宫产术》采用新式剖宫产术。
在硬膜外麻醉下,取耻骨联合上缘上约2~3cm,下腹部皱线稍偏上反弧形切口,长度11~13cm,切开皮肤,钝性撕拉皮下脂肪,切开筋膜层,撕拉腹直肌,显露并剪开腹膜,横向撕开扩大腹膜切口。
在腹膜反折中上1/3交界处,切开子宫脏层腹膜及子宫肌层长约2cm,弧形撕开腹膜反折及肌层,胎儿娩出。
牵拉脐带,取出胎盘,子宫壁常规注射缩宫素20IU,用干纱布擦净宫腔残留组织及血块。
新式剖宫产术与子宫下段及腹膜外剖宫产术临床对比观察范引侠;邢兰瑛【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01(030)005【摘要】比较125例新式剖宫产(观察组)与同期50例子宫下段剖宫产(对照1组)及30例腹膜外剖宫产(对照2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胎儿娩出的平均时间为5.4±1.1min,对照1组7.8±2.3min,对照2组为16.3±5.2min,P<0.0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平均163±72ml,对照1组205±83ml,对照2组199±78ml,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21.5±6.2h,对照1组36.9±8.7h,P<0.05;观察组术后留置导尿时间20.5±5.1h,对照2组42.5±8.6h,P<0.05;观察组术后无血尿发生,对照2组有5例.结论:新式剖宫产手术时间及手术至胎儿娩出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小,恢复快.【总页数】3页(P268-270)【作者】范引侠;邢兰瑛【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相关文献】1.腹膜外剖宫产术与新式剖宫产术对膀胱功能的影响的临床对比分析 [J], 华诏召;刘燕;熊员焕2.用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和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为产妇进行分娩的效果对比 [J], 胡彩荣3.用横切口腹膜外剖宫产术与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进行剖宫产的疗效对比 [J], 宋小燕4.新式剖宫产术与子宫下段及腹膜外剖宫产术实施效果比较 [J], 李璐;吕晓梅;魏永青5.用横切口腹膜外剖宫产术与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进行剖宫产的疗效对比 [J], 刘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腹膜外剖宫产术术式改良目的:解决在宫口开全或接近开全时做剖宫产术的困难,减少损伤。
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改良组,另一组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效果。
结果:改良组术中顺利,副损伤少,出血少,无并发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腹膜外剖宫产改良术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剖宫产;术式改良;腹膜外在处理产程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情况,即阴道分娩已经不可能,行剖宫产术又错过了最佳时机,而在这种情况下,剖宫产术又是唯一可供选择的措施。
然而,出头难度增大,易于撕裂子宫的切口,出血多,缝合困难,并发症增加,往往还伴随着产妇及其家属的不理解,以致产生医疗纠纷。
面对这一困境,我们自2000年起,采用了一种新的剖宫产术式,使上述难题迎刃而解,现介绍如下,供同仁们参考指正。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160名宫口已经开全或接近开全,因各种原因必须行剖宫产术的产妇,按剖宫产原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改良术式组,另一组为传统术式组。
1.2手术指征①持续性枕后位;②持续性枕横位;③继发性宫缩乏力;④忽略性巨大儿;⑤难以纠正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胎儿宫内窘迫。
1.3方法仰卧位:常规术野皮肤消毒(使用碘伏),铺无菌巾。
选择耻骨上横切口,长11~12 cm,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诸层组织,拉开腹直肌,充分显露术野。
从左侧入手,推开膀胱左侧脂肪堆,找到腹膜反折线。
沿反折线,分离腹膜膀胱间隙,上推腹摸,下推膀胱,使子宫下段与阴道穹隆部充分暴露。
在子宫下段中线处,切开子宫,然后用剪刀剪开子宫下段、宫颈及部分阴道穹隆部(纵行切口)。
刺破羊膜,如有羊水,可以先行吸净。
上推胎儿双肩,手取胎头。
如果胎头下降过深,可由助产士从阴道内上推抬头(助产士的手,要用五个手指的指腹着力于胎头)。
胎儿娩出后,清理口腔,断脐后交台下处理。
以1号肠线,间断缝合子宫、阴道切口,针距为1 cm,注意层次对合正确。
以0.9%生理盐水冲洗术野后,逐层关腹、术毕。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与新式剖宫产术临床比较【中图分类号】r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8-0046-02
【摘要】目的:比较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式和新式剖宫产术式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式62例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新式剖宫产术式62例进行对照,对两组患者的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粘连进行比较。
结果:改良组相较于新式剖宫产组的总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均明显缩短, 术后粘连减少,较原新式剖宫产术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5) 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总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均明显缩短, 术后粘连减少,优于新式剖宫产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剖宫产术;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新式剖宫产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sects of the modified method of cesarean section with the new method of cesarean section.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124 pregnant women with operating indication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modified method and the new method of cs results i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uration of operation , bleeding volume between the new mode and the modified method of cs(p 0. 05) also the cost of modified is lower than the new mode of cs conclusions the modified method of cesarean section is worthy to be
universally used in clinic.
剖宫产术为产科领域中最常见的手术,是挽救孕妇和围生儿生命的有效手段。
新式剖宫产术是以色列m.stark教授改良的下腹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我国从1996年引进该项技术。
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经过十余年的临床效果总结,该术式具有总手术时间短、手术开始到胎儿娩出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低、切口愈合美观等优点,受到同行的一致认可及广大妇女的喜爱[1]。
近年来,随着该术式的开展,其远期并发症逐渐暴露出来[2]。
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步骤的改良,对改良新式剖宫产术与新式剖宫产术再次手术中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剖宫产产妇124例, 年龄20~37岁, 其中再次行剖宫产开腹手术者80人。
根据剖宫产手术方式分成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组和新式剖宫产术组,2组产妇符合剖宫产适应症,无相关禁忌症。
且两组孕产妇年龄、孕周、体重、手术指征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硬膜外麻醉,麻醉效果均满意。
术前准备及术后注意事项相同。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组:采用joel-cohen切口。
切口位于双侧额前上棘连线下3cm或pfannenstiel皱襞上2cm切口呈横弧形,长度12~13cm ,仅切透皮肤,于切口中间切开脂肪层直达筋膜,切口
长2cm ,钝性撕开脂肪层及筋膜层,与皮肤切口至等长,钝性分离腹直肌约3~4cm,术者与助手双手重叠将示指与中指放在两腹直肌分离缘,缓慢、均匀、逐渐增加拉力,将腹直肌向两侧撕开(避免纵向用力损伤腹直肌下血管,造成筋膜下血肿。
具体参考:马彦彦 1998年《新式剖宫产手术方式的探讨》),暴露腹膜。
食指分离腹膜外脂肪,于膀胱子宫腹膜反折下约1.5~2 cm处切开腹膜,此操作应注意避开膀胱、胎盘(采用示指纵向撕开可有效避免),腹膜剪开一约3cm的小口,然后上下撕开腹膜,开口大小以胎头通过为宜。
暴露子宫下段,切开子宫肌层2 cm,刺破羊膜囊后吸净羊水, 钝性扩大子宫切口约10cm, 娩出胎儿,宫体注射缩宫素20u, 待胎盘自动剥离后手取胎盘,干纱布拭净宫腔内残留组织,卵圆钳持0.5%聚维酮碘纱球扩宫口并放入阴道;上抬并稍下推宫底,将子宫恢复为前倾前屈位,1号可吸收肠线连续套锁缝合子宫肌层,盐水或甲硝唑纱布拭净切口处羊水积血, 可吸收肠线连续缝合浆膜层。
检查双附件,可吸收肠线连续缝合腹膜[3]。
不下拉大网膜。
直接对合腹直肌,间断缝合腹直肌2-3针,连续缝合腹直肌前鞘,4-0 美容线美容缝合皮肤。
新式剖宫产术组:按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第2版进行手术操作。
采用joel-cohen切口[4]。
呈横弧行切开,术者以双手持直剪剪刀,切透皮肤后于中间切开皮下脂肪,深筋膜层,钝性撕拉皮下脂肪至切口等长。
纵行分离腹直肌间粘着部位暴露腹膜,在腹膜上剪小口后撕开腹膜,暴露子宫下段, 腹膜返折下1~2cm处切开子
宫下段并撕开约10cm, 刺破羊膜囊后吸净羊水,娩出胎儿,待胎盘自动剥离后手取胎盘,干纱布拭净宫腔内残留。
1 号可吸收线连续套锁缝缝合子宫切口。
不缝合浆膜层及腹膜,分别用鼠齿钳钳夹5 分钟去除,下拉大网膜,覆盖子宫切口。
7号丝线连续缝合腹直肌前鞘,,4 号丝线全层间断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3针,针间钳夹鼠齿钳,5 分钟去除。
术后不包扎腹带。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 软件进行t 检验和卡方检验,
p0.05)。
结果见表1.
2.2 再次开腹粘连情况: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组无粘连比例明显多于新式剖宫产术组, 广泛粘连少于比较新式剖宫产术组, 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结果见表2.
3 讨论
新式剖宫产具有许多优点, 总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均明显缩短。
但通过临床观察[5], 仍发现存在下列不足之处: 1、筋膜下的腹直肌及血管有可能在用剪刀剪开筋膜时造成损伤; 2、宫颈扩张器扩宫口可将阴道病原菌带入宫腔,导致术后感染 3、拉大网膜覆盖子宫切口虽然有趋于保护创面的作用,但腹膜下结缔组织中和血管周围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转化、新生血管再生,导致腹壁子宫前壁及大网膜形成粘连。
4、不缝合脏壁层腹膜,由于腹膜切口不齐,不固定,且呈游离状态,术后易移动。
会导致整个腹膜损伤表面发生上皮化,当子宫膀胱返折腹膜及壁层腹膜不缝合时,暴露的组织粗糙面于腹膜爬行愈合前就可能粘合[6]。
导致爬行愈合程度受限。
对照组40例因症再次开腹手术,术中发现粘连38 例,其中,广泛粘连17例,占42.5% ,大大增加了再次剖宫手术的难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根据上述观察, 作出如下改良: 1、钝性分开筋膜, 避免腹直肌及血管的损伤; 2、卵圆钳持15 %聚维酮碘纱球扩宫并放入阴道, 有扩宫口、消毒和防阴道分泌物返流宫腔引起术后感染的作用, 术毕掏阴道积血、羊水时取出纱球, 同时消毒阴道;4、不拉大网膜覆盖子宫切口,将宫底上抬并且向阴道方向下推, 使宫体保持孕前体位(前倾前屈位), 利于膀胱子宫腹膜合拢闭合, 且子宫体压于切口上, 避免接触,防止出血。
防止肠管、大网膜与子宫切口黏连, 增加周围组织对宫体的固定压迫。
并使子宫易收缩,促进子宫复旧;
5、闭腹时先将腹膜拉拢, 进行创口对合并恢复正常解剖结构, 保持腹腔脏面光滑, 防止腹膜表面上皮化,使腹膜修复时间缩短,使腹壁与肠管, 大网膜及子宫粘连机率下降。
在游离状态下24~48 h 内再生的腹膜由于组织结构的特点由间质细胞完全修复, 有效避
免腹腔粘连[7]。
本实验中,术后统计改良组手术时间(40±4.8h)术中出血量(170±41.2ml)术后住院时间(5.0±0.3d)明显短于新式组的手术时间(45±4.0h)术中出血量(230±47.8ml)术后住院时间(6.0±0.3d),再次开腹腹腔广泛粘连改良组(25%)明显少于新式组(42.5%)。
总之,两组剖宫产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
及再次开腹腹腔粘连情况的比较, 结果显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具
有明显的优势,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顺清新式剖宫产术临床效果观察,中国社区医师,2010,(18)
[2]郑卫红,夏影丽,武卉等.新式剖宫产术与腹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腹腔粘连情况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 2007,22
(10) : 137921381.
[3]刘丽梅,郭丽萍,新式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河北医
学, 2008, 14 (1): 81.
[4]王兰香新式剖宫产术845例临床分析吉林大学学报(医
学版),2011,(01)
[5]赵春玲,于淑兰改良新式剖宫产术临床应用观察河北医
学,2010,(11)
[6]靳银龙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式与新式剖宫产术式腹腔粘连的比较基层医学论坛,2009,(34)
[7]马彦彦,祝新利,董悦,等.不同术式剖宫产术后二次开腹手术时盆腹腔粘连情况比较[j].中华妇产科杂
志,2005,40(11):729-731.
作者单位:412300 湖南省攸县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