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途径的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89.66 KB
- 文档页数:1
第46卷第1期2021年03月甘肃林业科技Journal of Gansu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gy Vol. 46 No. 1Mar. 2021文章编号:1006-0960(2021)01-0029-03靖远县退耕还林发展文冠果产业经验宋有杰,吴治强(靖远县林业和草原局,甘肃 靖远 730699)摘要:退耕还林,利国利民,但在贫困地区存在如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大问题。
靖远县以发展林果产业为关键,初步形成以文冠果为主体的林果产业布局,有效解决了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问题。
2020年,全县文冠果种植面积1.51万hm 2,年产值3亿元。
靖远县主要经验是优化布局、加大科技投入、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文冠果产业,大幅提高了退耕还林工程质量,更是开辟了一条干旱半干旱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道路。
关键词:靖远县;退耕还林;文冠果;经验中图分类号:F326.27:S565.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 1006-0960.2021.01.007The Experience of Land Retirement in Jingyuan County to DevelopXanthoceras sorbifolium IndustrySONG Youjie, WU Zhiqiang(Forestry and Grassland Bureau of Jingyuan County , Jingyuan Gansu 730699, China )Abstract: The land retirement benefits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but in the poor areas there is a major problem of how to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land retirement. Jingyuan county takes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and fruit industry as the key, and has initially formed the forest and fruit industry layout with Xanthoceras sorbifolium as the main body, which effectively solves the problem of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land retirement. In 2020, the planting area of Xanthoceras sorbifolium in the county is 15,100 hm 2, with an annual output value of 300 million yuan. The main experience of Jingyuan county is to optimize the layout, increase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d the industrial chain to develop Xanthoceras sorbifolium industry, grea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of land retirement, but also open up a road to poverty alleviation for people in arid and semi-arid mountainous areas.Keywords: Jingyuan county; land retirement; Xanthoceras sorbifolium ; experience 收稿日期:2021-01-12资助项目: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作者简介:宋有杰(1982—),男,甘肃靖远人,林业工程师,从事工程造林工作。
经过长久的共同努力,我国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效果,不仅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人、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但是在退耕还林成果巩固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管理意识,管理制度不到位,经济补偿机制不完善、后续产业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成果巩固效果非常不理想,严重影响退耕还林工程的长效发展。
基于此,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指向性的应对策略,加大经济财政投入,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后续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注重经济补偿机制的完善,为进一步提升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效果提供推动力量。
1.退耕还林工程的意义1.1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工程的有效实施,对于恢复生态环境,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很有帮助。
退耕还林,可以有效改善水土流失的现象,改善城市空气环境,促进了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性发展。
1.2增加农民经济收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退耕户进行了一定的经济补偿,增加农民经济收益,有效缓解了农民的贫困生活状态;此外退耕还林后,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开始经营多样化的副业、外出打工等,拓展经济收入途径;通过对林果产业的科学经营管理,强化林果产业的经济收入。
1.3优化农业经济结构退耕还林之后,大量的劳动力从耕地中解放出来,并且开展发展多样化的农业产业,如养殖业、林果产业等副业,还有部分农民发展农家乐、生态产业园等,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模式,促进了农业产业多样化多渠道发展,此外,还有很多农民工进城打工,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和调整。
2.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问题分析2.1后续产业发展不足发展多样化的后续产业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性因素。
退耕还林之后,农村闲置人员增多,发展多样化的农业产业成为他们主要的出路。
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农民在发展养殖业等产业时,投入和收入明显不符,严重影响了农业多样化产业的后续发展动力。
2.2经济补偿机制不完善完善的经济补偿机制是农民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关键性因素,也能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后期管理自觉性。
退耕还林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退耕还林是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日益突出,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成为了当务之急。
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行不仅可以有效修复退耕还林地区的水土保持能力,恢复生态平衡,还可以保护和提升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均衡、政策执行不到位等。
有必要对退耕还林政策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背景介绍】部分将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分析其背景和动因,为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退耕还林政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如何优化和改进政策实施,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退耕还林政策的历史演变和影响因素,揭示退耕还林对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潜在挑战。
通过案例研究,总结出退耕还林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效果和局限性,为今后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的展望未来,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和措施,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 正文2.1 退耕还林政策的历史演变退耕还林政策的历史演变是一项长期的生态建设工程,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政府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随之出台了一系列退耕还林政策,旨在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条件、促进可持续发展。
最初的退耕还林政策主要是针对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鼓励农民将荒山荒地退耕还林,以提升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
随着政策的不断深化和完善,退耕还林范围逐渐扩大,覆盖了更多地区,成为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建设行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投入,扩大政策范围,提高政策覆盖率。
第22卷第2期延安教育学院学报Vol 122No 122008年6月Journal of Y anan College of EducationJun 12008对延安市退耕还林(草)成果巩固的思考张 燕,高振中(11延安大学;21延安市退耕办,陕西延安716000)[摘 要] 退耕还林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可持续发展平台的重大举措,是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延安作为率先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区,经过10年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和封山育林,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改进农村生产方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现实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 退耕还林;生态;农业[中图分类号] F30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001(2008)02-0023-03 一、延安市实施退耕还林以来的显著变化延安市处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2188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718%,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达到2158亿吨,是我国生态条件十分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延安成为全国最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地区,从1999年开始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以来,截至2006年底,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865万亩,占全国的214%,占全省的27%;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度由1998年的2017%提高到2006年的45%。
延安市政府同时还制定了《延安山川秀美工程规划纲要》及农业、水利水保、林业、畜牧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
并将退耕还林工程与天然林保护、经济林果、舍饲养畜、农田水利、生态移民搬迁5项工程结合起来实施。
经过十年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延安的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全市经济社会和群众生产生活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
11生态环境建设步人良性循环。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重点流域已实现泥不下山,水不出沟的治理目标,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昔日的荒山秃岭渐渐披上了绿装。
退耕还林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作者介绍了退耕还林工程的概况,分析了退耕还林工作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进退耕还林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作人口增长、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恶化是当前社会存在的主要三大问题。
环境问题成了全球性重要话题,森林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不断恶化。
实施退耕还林是我党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同时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加速经济建设、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据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做出了“加强林业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等科学论断,确定了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为加强林业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1 退耕还林工程概况我国生态状况不容乐观。
目前,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致使我国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的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粮食还有结余,具备了屏弃毁林垦地这种以牺牲生态换取口粮之做法的条件,同时在自然灾害的警示下,生态安全被提上日程。
因此,在1998 年洪灾后,国务院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1999 年8 月,发出了《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要求立即停止一切毁林开垦行为,大力植树造林。
与之相呼应。
2 退耕还林工作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退耕还林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被群众誉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但由于退耕还林工程庞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以及思想、物质准备不够充分等原因,工作中也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2.1 规划布局不尽合理。
关于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快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建议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荫之下的土地资源,发展种植、养殖等多种产业,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复合经营模式。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十多年来,我市森林覆盖面积大幅提高,但是由于成林面积的不断增加管护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如何把现有的林地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收入而不是负担,就成了一个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由于退耕还林政策,农民失地和少地也极为严重。
发展林下经济具有以下几点重大意义:一、发展林下经济是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利用林下闲置的土地和空间发展林下经济,培育龙头企业和林业专业合作社,既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又能有效带动农村的交通运输、物质流通、信息技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进而带动林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广大农民真正获得了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既增加了有形资产,又增加了农民依托林地的发展空间。
倡导发展林下经济,把林地变为农民的“钱箱子”,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积极探索和推广林农牧相结合的林下种植、养殖模式,可以增加林区农民经济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同时通过带动林业大户、林业企业和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发展林下经济是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
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可以加速森林的新陈代谢,提高树木的生长和林分质量,培育保护林木资源,还可以弥补林木生产周期长的不足,有效提高单位面积林地的综合效益,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林下经济是保护森林资源、实现绿色增长的最有效途径。
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实现种、管、用三位一体的有效结合,实现林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尽快立项,解决失地农民收入困难的问题,以及其他退耕还林户的收入增长缓慢问题。
同时制定相应的扶植政策,为我市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资金方面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