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院与历史教育
- 格式:pdf
- 大小:280.50 KB
- 文档页数:9
清代四大书院与文人雅集的诗词雅趣导言在中国文化史上,书院和雅集是重要的文化现象,而在清代,四大书院与文人雅集更是闻名遐迩。
这些地方凝聚了许多文化精英,是他们修身养性、学习进修的场所。
书院和雅集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
本文将探讨清代四大书院与文人雅集的诗词雅趣。
一、书院与雅集的背景与概述1. 清代四大书院的背景清代的四大书院是文人雅集的重要场所。
它们分别是西泠书院、东坡书院、岳麓书院和鹿鸣书院。
这些书院既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研究基地。
2. 文人雅集的背景文人雅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在古代就出现了。
雅集是士人们平时聚会交流的场所,他们在这里互相切磋、饮酒作诗,共同追寻文化的乐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文人雅集为特色的书院逐渐形成。
1. 西泠书院的概况西泠书院位于杭州,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书院之一。
它的成立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历经多次修葺,最终发展成为了一个集研究、教育、收藏于一体的文化机构。
2. 西泠书院的诗词雅趣西泠书院中的文人雅集凝聚了许多文化名流,他们为书院注入了丰富的文化氛围。
在这里,文人们结伴而行,边赏边谈,抒发心情。
他们吟诗作对,畅谈人生,让西泠书院成为了诗词繁华之地。
三、东坡书院的诗词雅趣1. 东坡书院的概况东坡书院位于江苏扬州,是南京文化史上重要的名胜古迹。
它是以北宋文学家苏轼命名,纪念苏轼的学术成就和文化贡献。
2. 东坡书院的诗词雅趣东坡书院是一个聚集了许多文人才子的地方,他们在这里交流学问、唱和饮酒。
在这个雅集中,苏轼的诗词是无可争议的一颗明珠。
他的诗词以自由奔放、豪迈潇洒著称,给东坡书院增添了诗意与雅趣。
1. 岳麓书院的概况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它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书院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2. 岳麓书院的诗词雅趣岳麓书院不仅是文化学术交流的场所,也是湖湘文化的一座重要代表。
在岳麓书院的雅集中,许多文人名流云集,他们写下了许多才情横溢的诗词作品。
清代书院的发展特点作者:万清华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5年第08期【摘要】清代的书院教育历经顺治至康熙年间的书院恢复发展期;雍正、乾隆年间书院的全面繁荣期;嘉庆、道光、咸丰年间书院的相对衰落期;同治、光绪年间书院的高速发展,快速变化,并最终消亡。
对每个阶段书院发展特点的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清代书院的历史沿革。
【关键词】清代;书院;发展特点一、第一阶段:顺治至康熙年间的书院恢复发展期(1644年-1722年)清代初期,对于书院这种独立于官学系统之外的教育组织,最初是采取了一种抑制发展的政策。
顺治九年(1652年),曾经明确规定不许别创书院。
但是,到顺治十四年(1657年),朝廷批准了修复衡阳石鼓书院的请求。
此后,禁抑的政策有了松动,各地书院都有了些恢复。
据统计,顺治年间,恢复旧有书院64所,新建书院也有61所,全国合计已有书院125所。
康熙年间,清政府对书院的态度明显改观。
康熙二十五年冬(1686年),曾颁赐御书“学达性天”匾额给岳麓书院与白鹿洞书院,并颁发经史著作16种给岳麓书院。
康熙十五年(1676年),在龙城书院中设满、汉教习,集中了满洲贵族子弟在这里学习,开创清代满族书院建设的先河。
值得注意的是,边疆开始设立书院,这也是当时书院普及的一种变现。
康熙一朝,修复248所,新建书院537所,共计785所,是顺治朝书院的十余倍。
总之,顺治到康熙年间,清政府的书院政策是不稳定的。
毫无疑问,当清廷对书院加以提倡、鼓励时,自然会促进书院建设。
同时也能看到,即使在清政府对书院发展采取抑制政策时,也没有下令废弃书院,而且书院历经900多年的发展,不仅对一般知识分子,而且对清朝的各级官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们中间一些热心文教事业的人士,对于发展书院具有强烈的要求与主动性。
二、第二阶段:雍正、乾隆年间书院的全面繁荣期(1723年-1795年)雍正十一年后,颁布谕旨,肯定书院有助于“兴贤育才”,发布了著名的创建省会书院的上谕,重点建设23个省会书院。
古代书院教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王桂相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组织形式,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延绵1000余年,其别具一格的教育教学特色,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和开展具有许多借鉴意义。
一、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既是教育教学中心,又是学术研究基地,是著名学者进行学术活动的中心。
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承当着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双重职责,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二者相得益彰。
历代书院的主持人(山长)几乎都是学坛巨子,学有专长,不少人在学术上自成流派。
他们在书院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学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就把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了起来。
如宋明两代书院的勃兴与宋明理学的高度开展有关。
由于学术大师们充分利用书院来宣传与开展学术,这就使得学校教育与学术研究关系空前紧密,并且使学术流派在地理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反观现在我们的教学与研究,很多人的教与研相互脱节。
学生难以学到高深的学问,老师难以做出高深的学问。
我们的中等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本科教育围绕考研指挥棒,教材是全国通用的教材。
而古代书院将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表达了书院教育的独立精神,这种独立包括独立组织、独立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对于当今的教育界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尊重学术自由开放教学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气氛。
书院盛行的“讲会〞活动始于南宋,在明代得到很大开展,一直延续到清代,并逐步制度化、组织化。
历史上一些影响较大的书院都有关于讲会制度的规定。
如“白鹿洞书院续规〞规定了明确的会讲之期,且规定即非公讲之日也可随时研讨。
书院的讲会制度鼓励不同学派共同讲学、平等论学,以探究一个学派精义之处或辨析不同学派主张之异同。
讲会以学问为重,推崇辩论争鸣、取长补短的学风。
元明清三代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建设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而教育制度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
在元明清三代,教育的思想和制度建设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元代教育思想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时期,因此在教育思想上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
元朝时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皇权教育”和“士人文化传统”的共存。
“皇权教育”是指在元代,皇帝对教育的控制力很强,大部分教育活动都是由皇室掌控的。
而“士人文化传统”则是指元代时期,尽管皇权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大批士人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积极推广儒学,并进行教育研究和创新,使得儒学在元朝时期得到巩固并发扬光大。
元代教育制度建设在元代,主要有三种教育机构,分别是皇家宫廷学校、州县学和私塾。
其中,皇家宫廷学校主要面向皇室子弟和部分官僚阶层,是皇权教育的重要场所。
州县学主要面向一般学生,主要传授儒学知识。
私塾则由有名望的儒生设立,主要面向富家子弟,这也是元代儒学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明代教育思想明代时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儒学和理学并存的状态。
儒学是传统教育体系的核心,具有宗教意义和社会意义。
儒家教育重视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以培养人的德行为主要目的。
与此同时,理学家则强调理性探索和推理思考,强调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明代教育制度建设明代的教育制度比以往有了更重大的发展和改革。
明中叶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科举考试成为官员选拔的唯一途径。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以科举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此外,在明代,大量的民间教育机构得以发展。
由于科举制度较为严苛,很多人不能进入科举的考场,因此他们就将目光投向了民间教育机构。
这些机构在传授儒学知识的同时,也较为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如算术、书法、绘画等。
清代教育思想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之一,教育思想也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响。
清朝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儒学压制”和“实用主义兴起”的共同存在。
“儒学压制”是指在清朝时期,由于时代变革和新兴思想的出现,儒学开始呈现衰落的趋势。
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书院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墨子时期的“羽士学宫”,书院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书院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学问、文化和教育,曾经在历史长河中承载了人们的学习和启蒙。
书院概述书院是介于家塾和国子监之间的一种教育机构,类似于今天的私立学校。
中国古代的书院以传统礼仪、文化传承、祭祀典礼为重点,与此同时,书院也是重要的思想交流、观念转变和研究成果的交流中心。
中国的书院文化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官办书院,二是私家书院。
官办书院是由官方主持建立的学府,主要面向官员的家属和人民子弟,是传统官学体制的体现。
私家书院则是由富贵人家建立,主要面向普通百姓,是传统私塾的延续。
书院的教育流程非常严谨,一般会分为三个阶段:学童、门生和秀才。
学童是指未读经书或只读过初级经书的儿童,他们需要先学习千字文、三字经等基础文化知识。
门生是指已经读完经书,但还没有考取秀才资格的人,他们需要继续深入学习经书知识和文学课程。
秀才则是指已经通过科举考试,取得一定文化地位的人,他们承担着传承和推广文化的责任。
书院文化的传承书院文化的传承过程非常漫长,从墨子到唐朝到宋明清,历经数千年的时间。
书院文化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今天的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中国古代,书院文化主要通过书院建设、名士传声、经学讲习、诗词赋颂等途径进行。
书院建设是书院文化传承的基础,书院不仅提供教育场所,还是社交场所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名士传声是指在书院中邀请当地有名望的文学家、学者、官员等来讲学、咏论诗文。
经学讲习则是书院中最核心的教学内容,经学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权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诗词赋颂则是在书院中流行的文学活动,书当是宣扬文化,赋才是创作文学,诗则是讲究音韵押韵和语言意境的表现形式。
明清时代是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的高峰期。
明朝时期,朝廷大力兴办官书院,许多私家书院也由富商巨贾助力,书院数量和规模均有了大幅增加。
10部书院史古籍文献:1、[宋]张栻:《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南轩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南宋汉州绵竹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有《南轩集》留世。
提要:该篇主要讲述了岳麓书院先后经朱洞之、李允则建立后,闻名于天下,后因兵事战乱而尽毁。
乾道元年,刘候珙为安抚湖南,遂召集儒雅而重建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的宗旨在于传道济民,进一步说就是“仁”。
仁,即人心,是天下万物的主宰。
求仁之难,必须通过学才能明白。
所以,重建岳麓书院的目的便在于教化庶民,以达到求仁的目标。
2、[宋]马端临:《天下四大书院》,《文献通考》卷四十六,中华书局,2011年版。
马端临(1254—1323),字子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人,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等,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提要:该文指出宋朝的四大书院为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及岳麓书院。
作者主要概述了四大书院的建制始末,并阐述了书院之所以兴盛,一是由于当时乡党之学为贤士大夫所建,多胜于州县之学,二是宋统治者多对书院赐额赐田,以鼓励其发展。
从作者的论述中可窥见当时书院多以朝廷赐额赐书为荣,为官方所认可的主要教学机构。
3、[宋]马端临:《宋初四书院》,《文献通考》卷六十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
马端临(1254—1323),字子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人,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等,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提要:该文指出宋初四书院为庐山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及应府书院,此外还有茅山书院。
作者主要讲述了书院的监管者、朝廷的封赐及书院授徒的规模等。
需要指出的是,四书院的学徒数目多为十百人,可见宋初书院并不是特别兴盛。
4、[宋]魏了翁《靖州鹤山书院记》,《鹤山集》卷四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封建社会的教育,除了国家办的官学之外,还有私人办的私学。
在私学的各种办学方式中,书院是其中一种具有一定规模,办学制度严密的教育组织,可以称得上是封建社会中后期私学的代表。
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荫芽于唐朝末年,兴盛于宋代,历元、明、清三代一千余年,直到清末转型为近代新式学堂,成为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讲我们就来考察书院这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一、书院产生的原因根据文献记载,唐朝时就出现了书院这个名称〖详见教材P204〗,当时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一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到了唐朝末期,在私人设立的书院中,出现了授徒讲学的活动,虽然没有在整个社会形成制度,规模也不大,但可以看成是书院作为教育组织的萌芽。
之所以在唐朝末年萌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官学衰落、士人失学经过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后,唐朝就不断地陷入军阀割据的境地,各节度使拥兵自重,不断地进行战争,使得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走向困顿,社会秩序紊乱,官学日趋衰弱,士人大量失学,不得不另找求学的途径。
2、书籍的积累与传播自从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发明后,书籍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民间印刷作坊林立,书籍传播迅速。
[比如元稹在给白居易的诗集——《白氏长庆集》写的序文中就说:当时人们把白居易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贩卖,到处都是这样。
从前人们把刻石称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称为”模勒“了。
这里的“模勒”两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 这就给书院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3、私人讲学的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虽然在秦朝曾短暂采取了禁私学的文教政策,但到了汉朝私学马上得以恢复和发展,以书馆、经馆的形式遍设于全国城乡各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又以家学的方式维系文化传承(象著名的《颜氏家训》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可以说,每当社会发生动乱,官学无法维持时,私学往往能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成为维系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徐家汇书院简介徐家汇书院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书院,位于上海南部的徐汇区。
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场所之一,徐家汇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这座书院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以及它对现代教育的指导意义。
徐家汇书院建于清代晚期,最初是一座私人书院,由知名教育家徐玑于19世纪末创立。
徐玑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他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为培养新一代社会精英奠定了基础。
徐家汇书院在其领导下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所全面培养学生才能的综合性教育机构。
徐家汇书院的建筑风格独特,结合了中西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合。
书院的主建筑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围绕着中庭布置着各种功能的教室和活动场所。
这种布局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徐家汇书院承载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知识传承的责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交流平台。
书院设有丰富的图书馆、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设施,为学生开展各种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同时,书院还邀请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团队,他们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徐家汇书院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书院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
他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社会实践和艺术表演等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其次,书院注重创新教育,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
他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最后,书院强调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格修养。
他们积极倡导学生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总之,徐家汇书院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书院,承载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知识传承的责任。
它的建筑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合,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简论清代书院制度的特点及其兴衰作者:刘宗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1期摘要清代书院是清代教育机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清代的书院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清代书院不仅继承了传统学术的治学特点,而且还由于其受到朝廷的直接约束和管理,从而成为清朝政府培养其经世人才的阵地,呈现出浓厚的官办色彩。
因此,清代书院制度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利弊。
甲午战争后,随着古老的封建制度的没落,书院制度也逐渐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而淡出历史舞台。
关键词清代书院;学术活动;弊端及兴衰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09)01-0064-(04)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对封建社会培养人才和文化学术事业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文献,而书院之制则肇始于五代的南唐,确立于宋初。
由于当时战乱频仍,形势动荡,官学腐败,理学发达,书院教育因此兴盛起来。
宋时书院有民办、官办、民办官助等多种形式,但以民办为主体,其融教学、学术、藏书、祭祀等活动为一体。
其后历代书院的教育功能大体不出宋制。
从宏观发展史来看,书院发展大致经过了宋初的勃兴,中期的沉寂,南宋时的大盛,元、明初时期的趋向官学化,明中叶后的特质复归,清朝特质消亡以及在新式学校冲击下最后被废止几个阶段。
一、清代书院的发展特点由于清廷是被明朝士大夫和一般知识分子视为“非我族类”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因而,清初民族反抗运动风起云涌,满清王朝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才稳定了在全国的统治。
清初,因朝廷害怕书院讲学会宣传“严华夷之辨”的爱国主义精神,便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
因此,在清初的几十年问,书院的发展受到了严格钳制,当时只有清初少数的几个大学者如孙奇逢、黄宗羲等还在书院讲学。
但是,书院制度已历经宋、元、明三代,在士大夫阶层和一般知识分子心目中有很深的影响,自然难以取消。
随着康乾“盛世”的来临以及社会的逐渐稳定和经济的日益发展,民间私立书院日益增多,一些封疆大吏也都设置书院。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我国古代学校教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汇集之地,也是传承文化的主要场所。
中国古代学校渊源流长,早在尧舜等五帝时期就出现了学校的萌芽,夏代已经开始建立正式的学校,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私学,秦汉时期创办的太学,到魏晋时期西晋的国子学,隋唐时期国子寺、国子监寺,中国古代学校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达到了全面繁荣并且出现了将学校育才与科举选才紧密结合的趋势。
再到宋元时期书院的发展,直到清末逐渐被新式学堂取代,而逐步过渡为向现代化学校。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为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萌芽与创建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创立。
文字记载显示,约在公元前17世纪以前的夏代已经出现了学校,如“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这里的“校、序、庠”就是学校的名称,甲骨文里已经记载了“庠、序、学”等这样一些学校名称。
大体说来,西周时期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国家对“官学”的控制力逐渐丧失,许多典籍开始流落到民间,一些通晓诗书的知识阶层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聚众讲学,发表政见,力图为社会改造和发展指明一条路径,产生了许多思想流派,因此而产生“私学”。
二、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新变与定型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新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转型、大动荡,在教育上的表现为一次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既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孔子就是这种“私学”的创建者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稷下学宫的出现是那个时代思想与教育繁盛的明证由于他们各自的见解不同,又分别聚拢一些弟子宣讲与传授,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代的齐国在稷门之下,设立“稷下学宫”。
因此,稷下学宫成为中国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2、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定型秦灭六国后,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与此同时,法家思想深入人心,秦朝采取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私学的禁止和吏师制度的执行,必然会使秦朝的教育出现法律之外无学,官吏之外无师的局面。
●历史悠久,贡献卓著。
历史长:起于唐代,废于清末,绵延达千年以上。
数量众:由唐至清,逐渐增多,至清代有近5000所书院(历史上共有7000多所)。
分布广:既有位于省府的高级别的省级书院,也有大量遍布州县、乡镇的地方书院。
特色明:书院一般是在个别著名学者领导下,积聚大量图书,聚众授徒,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贡献著:书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军,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又是传播文化、进行教化的重要场所。
影响大:书院不仅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影响深远,她还走出国门,对中外文化交流、世界文明化进程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经验宝贵,遗产丰厚。
办学经验。
书院是在总结官学和私学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办学宗旨、师生来源、经费收支、课程设置、图书管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处理、建筑布局等等方面,都很有特色和可取之处,值得总结,值得借鉴。
一、书院的发展轨迹(一)唐代:书院开始出现时间:唐朝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地点:中央——丽正、集贤书院地方——湖南光山书院(二)宋代:书院名扬天下宋代是我国书院发展最富有朝气的时代:一是出现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千年学府”,书院之名天下闻名;二是一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顶尖级学者如朱熹、张栻、陆九渊、吕祖谦等有丰富的书院活动;三是规范书院教学和讲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得以确立。
(三)明代:书院与政府关系紧张明代书院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政府对书院的打压。
大体而言,前期书院不受政府支持和重视,发展缓慢;中后期虽发展迅猛,但多次遭到政府的禁毁。
明代三毁书院一是嘉靖之毁:矛头直指王阳明、湛若水二是万历之毁:张居正痛恨讲学三是天启之毁:魏忠贤残害东林(四)清代:书院的普及与改制清代书院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目前所知有四千多所,比以前所有书院的总和还要多两倍以上,接近明朝的3倍。
其中有三大突出的现象:一是书院的普及。
一方面出现了大量的省级书院,一方面乡镇大建书院。
二是书院的科举化。
三是书院的改制。
我国古代书院特点对现代大学的意义1201班王德君学号:2012130102 书院是我国自唐代以来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它伴随我国古代各朝代的发展以及各种思想潮流发展,体现着古人智慧的来源,同时也是智慧的结晶。
从唐代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里,它对我国古代的教育发展和学术发展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我们现代大学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书院的发展历史唐朝书院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例如丽正修书院和集贤殿书院。
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这类书院或者直接以个人名字称呼,或者所在地命名。
书院萌芽于唐,但是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书院。
例如“天下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和雎阳书院(应天府书院)。
元朝政府在积极提倡办书院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元朝的书院一方面数量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遍及全国许多地区,另一方面,官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许多书院万群被纳入地方官学系统,与路、府、州、县学一样,沦为科举的附庸,丧失了书院淡泊名利,志在问学修身的初衷。
明朝的书院由于受统治阶级对文教政策及其内部矛盾的影响,其发展经历了沉寂——勃兴——禁毁的曲折过程。
但是,官方越禁,民间越办;越是禁毁,越是发展,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东林书院就是其产物,它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有事一个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
无论是在明朝还是在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东林书院都有其特殊的地位。
清朝书院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时期。
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书院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为复苏。
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期,请政府对书院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事加强了控制,是书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书院特点1.既是教育机构的又是科研机构,两者既相互结合又相互促进,使书院往往成为一个地区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中心;2.书院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求士子学会做人,追求人格的完善,道德与学位并进;3.书院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不加限制,教师广邀社会名流来教学,促进学术交流发展,开阔了学生视野,升华了教学;4.书院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注重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采取讨论式、启发式和辩论式;5.书院内学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6.书院管理实行山长管理制,其经费来源多样化,由民间资助、学生出资、官府资助,主要来源于学田。
太原砚山书院简介太原砚山书院简介简介概述•太原砚山书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砚山镇,依山傍水,环境幽美。
•砚山书院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私塾教育机构,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作为山西地区的文化遗产,砚山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院历史•砚山书院创建于明代,最初是为当地士人子弟提供教育的地方。
•在清代乾隆年间,砚山书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成为当时山西地区著名的私塾之一。
•20世纪初,砚山书院暂停教学,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一定的破坏。
建筑风貌•砚山书院的建筑风格典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书院内有多座古建筑,如主殿、琉璃亭、心海书院等,它们保存完好,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
•书院周围环绕着青山绿水,草木葱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安静、幽雅的学习环境。
教育理念•砚山书院秉承传统私塾的教育理念,注重德育和学术的培养。
•在书院的教学中,强调“格物致知”,鼓励学子在实践中探索知识的真谛。
•书院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目标,为社会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和领袖人物。
书院活动•砚山书院每年都会举办各种主题的文化活动,如书法展、古琴演奏、经典诵读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文化爱好者和学子,增强了书院的文化影响力。
•同时,书院还定期举办讲座、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学术的繁荣和传承。
总结•太原砚山书院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代私塾。
•砚山书院以其优雅的建筑和独特的教育理念吸引着众多人们前来参观和学习。
•作为山西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砚山书院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护与传承•太原砚山书院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相关部门的保护和修缮。
•修缮过程中,书院尽可能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使其真实地展现出历史的面貌。
•同时,书院还开展了相关的文化传承项目,培养了一批才艺出众的传统艺术继承人。
文化旅游资源•太原砚山书院不仅是一座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当地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东林书院历史故事东林书院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年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学府,也是明末清初的东林党的发源地。
东林书院的历史故事充满了传奇与辛酸。
东林书院最早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创立者是明代进士陈邦傅。
书院创办之初,以教课育人为主要任务,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学子。
然而,明末的政治动荡也影响到了东林书院。
万历年间,东林书院逐渐成为东林党的核心。
东林党是一个由官员、文人和士人组成的政治团体,他们秉持着主张改革的思想,在政治上反对权臣专权,主张君主立宪。
东林书院成为了这一团体的聚集地。
然而,东林党的主张与朝廷的政治路线相悖,引起了明朝皇帝的不满。
特别是明神宗时期,东林党被视为政治异己,东林书院也成为了皇帝打击的对象。
在明神宗的命令下,东林书院多次被迫关闭,东林党的成员也多被贬谪或削职。
然而,东林书院最终仍然屹立不倒,这得益于东林党成员的坚持及其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卓越贡献。
到了明朝末年,东林书院的作用进一步扩大。
明朝灭亡后,随着明朝身份的消失,东林党走上了更为艰难的道路。
不过,他们热衷于文化教育,使得东林书院在清朝初年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机遇。
大量的东林党成员被清朝正式录用,东林书院得以重建。
在清朝的统治下,东林书院继续发挥着文化教育的作用,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然而,东林书院最终也没能逃脱政治上的打击。
清初康熙年间,由于东林党成员被认为参与了主张废除康熙帝谥号的《思皇纪》事件,东林书院再次受到清廷的打压。
康熙帝下令关闭了东林书院,并削去了东林党成员的官衔,驱逐出都城。
东林书院虽然历经风雨,但仍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学府。
它不仅是东林党的发源地,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地。
东林书院为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开明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在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方面的功绩令人钦佩。
2006年2月清史研究Feb12006 第1期StudiesinQingHistory No11
文化研究
清代书院与历史教育李良玉[摘要]清代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清代的各类书院中,历史教育均成为其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书院对历史教育的重视程度、其历史教育内容的扩大以及历史教育对象的广泛性等,均为前代书院所不及。书院长期积累的一些有益的历史教育经验,在今天仍具有借鉴的意义。[关键词]书院 清代书院 历史教育 特点 借鉴[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87(2006)-01-0070-09
AcademiesandHistoricalEducationintheQingDynastyAcademiesreachedtheapexoftheirdevelopmentintheQingdynasty1Allacademiesregardedhistoricaleducationasanimportantcomponentoftheircurriculum1Scholarsattachedmoreimportancetohistoricaleducation,expandeditscon-tent,andanincreasingnumberofstudentsreceivedhistoricalinstruction1StudyingthehistoricalcurriculumofQingacade-miesaffordsabundantandprofitableexperiencesforcontemporaryeducation1
书院是中国古代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的文化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自唐至清,书院在中国古代存在时间达千余年之久。清代是中国古代书院的鼎盛时期,其新建书院数量之多、书院之普及、书院种类之齐全、内部规章制度之严密以及学术成就之突出,均是前代书院所无法比拟的,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文化的普及和学术的繁荣,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清代书院从其教育内容看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但无论在何种类型的书院中,历史教育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历史教育成为书院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历史以及地方志书均被纳入历史教育之中,极大地丰富了清代历史教育的内容,历史教育的对象同前代书院相比也更具广泛性。一些史学大家、著名学者讲学于书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历史教学方法和历史教育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的遗产,在今天仍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清代书院的兴盛与历史教育的发展
清代的书院政策经历了一个由禁止、限制到鼓励、提倡,最后到改革、废止的发展、演变的过程。顺治时期,一方面由于清朝统治尚未稳定,另一方面也鉴于明末士大夫藉书院讲学抨击时政的教训,诏令各地/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0¹。在清廷的压制下,清初书院的发展步履维艰。康熙以后,伴随清朝在全国统治的
[收稿日期]2005-3-15[作者简介]李良玉(1963)),男,安徽阜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阜阳236032
70渐趋稳定,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统治,清廷对书院的政策也由抑制转为提倡。康熙、雍正、乾隆多次为各地书院御书匾额,颁赐书籍,清代书院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在清代,修复及新建书院达4365所。º从其教育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二是以考试时文为主,为科举服务的书院;三是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四是以西学为主,为培养时务人才服务的书院。在各类书院中,历史教育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视,成为其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清代初期,一方面由于宋明理学的传统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清朝统治者对理学的倡导,因此理学在书院教育内容中占了主导地位。如高世泰主持无锡东林书院,聘请陆世仪、施璜等理学家讲学其中,以继承东林先绪为己任;孙奇逢主讲苏门百泉书院达25年之久,使苏门一地/遂为海内理学渊薮0;李颙主讲西安关中书院,以弘扬关学为己任,使关学盛极一时;张伯行倡建鳌峰、文溪、紫阳等书院,崇程朱理学,刊理学著作数十种;耿介主讲嵩阳、大梁等书院,恪守程朱;邵念鲁主讲姚江书院,宣扬陆王;施闰章讲学景贤、鹭洲书院,主张朱陆同归。在以传播理学为主的书院教育中,历史教育是其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康熙二十四年(1685),汤来贺在其制定的5白鹿洞书院学规6中强调:/世俗读书,其学者不过认真举业,未敦实学也,他年纵掇巍科,而六经、廿一史,茫然不知为何物,则平日不潜心之过也,又安能通达时务,济世而安民哉!0»康熙五十六年(1717),李文炤为岳麓书院制定的学规以立身、敦品、养性等教育士子,同时强调了学史的重要性,认为/学者欲通世务,必须看史0¼。陆世仪制定分年读书程序,认为一个人在5)30岁为读书时期,其中5)15岁为诵读时期,15)25岁为讲贯时期,25)30岁为涉猎时期。在他所开列的各个阶段的必读书目中,历史书占了很大的比重,如在讲贯时期,要阅读5资治通鉴纲目6、本朝史事、本朝典礼、5文献通考6等;在涉猎时期,要阅读5二十一史6、本朝实录等。张伯行在所订5紫阳书院读书日程6中,告诫诸生要深研经史,留心世务,淹贯博通,并要求/每日看史,自某处起至某处止,有所发明论
断,悉书于后0½。李颙制定的5关中书院学程6亦要求诸生/每晚初更,灯下阅5资治通鉴纲目6或濂洛关闽及河会姚泾语录0¾。为了笼络知识分子为清朝统治服务,自顺治二年(1645)始,清廷即在其占领区开科取士,并逐渐扩展到全国。由于科举制度是清代知识分子步入仕途的重要途径,因此以讲授举业、考试时文括帖为主要教育内容的书院在清代书院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经久不衰。在这类书院中,历史教育也是其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自乾隆年间开始,在殿试时务策中增加了大量的关于经史方面的内容,使专心科举的士子不得不学习经史书籍。如乾隆二十八年(1763)殿试试题称:/史有二体,纪传法5尚书6,编年法5春秋6,有志三长之学者,夙习发明书法,考异集览百家之言,能研核折衷而切指其利病否?0¿乾隆三十一年(1766)试题云:/史以重彰瘅而体例不必尽同,5循吏6、5儒林6,始于5史记6;5文苑6、5独行6,始于5后汉书6;5忠义6
始于5晋书6,5道学6始于5宋史6,其分门各当否?5梁书6有5止足传6,5隋书6有5诚节传6,5唐书6有5卓行传6,同异果何如也?0À五十二年(1787)试题谓:/史非徒纪事,所以监先式后,等百世以为因革损益者,则表、志尚矣。顾曰书、曰志、曰考,或有或无,或取他家以益之,或越数代以补之,或统及古今,或并详五朝,征其体例,能较然欤?0Á在科举指挥棒的带动下,各地书院纷纷改订章程、学规,聘请经史大家来书院讲学,以加强对生徒经史功底的训练,历史教育在那些专事举业的书院教学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如史学家章学诚先后受聘于直隶的定武书院、清漳书院、敬胜书院、莲池书院和河南商丘的范文正公书院等,在其制定的5清漳书院条约6中,强调/大义乃通经之源,古论乃读史之本0,要求诸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5六经6、5三史6,诸子百家0,均要/切磋究之,抵于古人之学0Â。乾隆三十一年
71(1766),由澎湖通判胡建伟制定的5文石书院学约6强调:/学者必读经,然后可以考圣贤之成法,则亦未有不读史而后可以知人论世者也,,今国家取士,乡会第二场,试经义四篇,所以重经学也。至于第三场,多有以史事策论者,史学亦何尝不重?是经与史,有不容以偏废者也。0lv早在清初,一些学者即不满于宋明理学空谈性理,认为理学既无补于国事,也无补于治学,因而强调要研经治史、博习词章,以经世致用。如颜元在主持漳南书院的教事时,拟订了一个以经世实学为主要内容的分斋教学方案,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理学、帖括六斋,其中经史斋教授5十三经6、历代史、诰制、奏章等。颜元称,设理学、帖括二斋只是应时的权宜之计,因此二斋均应坐南朝北,以示理学与八股文均为实学的敌人。乾隆时期,清廷也大力提倡在书院中加强经史教育。乾隆元年(1736)下令:/书院中酌仿朱子白鹿洞规条,立之仪节以检束其身心;仿分年读书之法,予之课程使贯通乎经史。0lw乾隆九年(1744)又下令:/嗣后书院肄业士子,令山长择其资禀优异者,将经学、史学、治术诸书,留心讲贯,以其余功兼及对偶声律之学。其资质难强者,且令先攻八股,穷究专经,然后徐及余经,以及史学、治术、对偶声律。0lx明确要求各类书院要进行历史教育,5资治通鉴纲目6、5历代名臣奏议6等成为通用的历史教科书,5二十一史6、5三通6等成为书院士子学史、读史的参考教材,其他如5四子书6、5五经6、5十三经注疏6等均包含有大量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教育的内容。一些官吏也注意延聘精通经史的学者到书院任教,选购5十三经注疏6、5二十一史6、5通志6、5通典6、5文献通考6等经史著作供士子讲读。在政府和学者的共同提倡下,清代书院的教育内容逐渐由重理学向重研经治史、博习词章发展。如南京的钟山书院自乾隆初年杨绳武主持书院时就开始重视以经史导士。杨绳武在其制定的5钟山书院规约6中,强调士子要励志立品、勤学读书、穷经通史,并为生徒开列了必读的历史书目,如以5史记6、5汉书6为代表的/二十一史0,以5资治通鉴6、5资治通鉴纲目6为代表的编年类史书,被称为/表志之学0的5通典6、5通志6、5文献通
考6及其续作,被列为/史学之科律0的5史通6、5读史管见6,以及被其称为/旁史、
旧史0的5汉纪6、5旧唐书6等。杨绳武强调指出:/要而论之,文笔之高莫过于5史6、5汉6,学问之博莫过于郑渔仲、马贵与,而褒贬是非之正莫过于朱子5纲目6。师子长、孟坚之笔,综渔仲、贵与之学,而折衷于朱子之论,则史家才、学、识三长,无以复易矣。0ly其后卢文弨、钱大昕等经史大师先后主持钟山书院,教士以通经读史为先。其他如郑之侨为鹅湖书院制定的5壬戌示诸生十要6、朱一深制定的5凝秀书院条约6、全祖望制定的5端溪讲堂条约6、王昶制定的5友教书院规条6等等,都对生徒学习经史著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重视经史词章及训诂之学的书院在清中叶达到极盛,其最具代表性的书院是阮元在嘉庆、道光年间创办的杭州诂经精舍和广州学海堂,前者的教学内容主要为5十三经6、5三史6,并兼及小学、算法、词章等;后者完全以经史训诂为主,要求士子从5十三经注疏6、5史记6、5汉书6、5后汉书6等经史著作中/听择一书专习,或先句读,或加评校,或抄录精要,或著述发明。学长稽其密疏,正其归趣0lz。在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的影响下,各地涌现出一批以讲授经史汉学为主要教育内容的书院,如湖南湘水校经堂,四川尊经书院,湖北两湖经心书院,广东菊坡精舍、广雅书院,江苏南菁书院、惜阴书院,上海龙门书院,江西经训书院,陕西嘉陵书院等。同时一些原有书院也纷纷改革教学内容,争相以倡导经史汉学为时尚。历史教育在这类书院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广雅书院设经学、史学、理学、文学四门,规定史学以贯通古今为主,不取空论;南菁书院将历史学家司马迁、班固与汉学家许慎、郑玄并列,以示对史学和历史教育的重视。19世纪末,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要求改革书院制度、培养时务人才的呼声日渐高涨。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一批以讲授西学为主要内容的书院,如上海的格致书院、杭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