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诵读大学教案.doc

经典诵读大学教案.doc

经典诵读大学教案.doc
经典诵读大学教案.doc

经典诵读大学教案

【篇一:经典诵读教案】

《大学》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难点:

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的问题。

二、导入

1.了解格物致知以及题目的含义。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解释格物致知意思的句子并阅读理解。

明确: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探究(格)事物(物)获得(致)知识(知)。出自于四书之一的《大学》。本篇题目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具有从探察物体而获得知识的精神。题目即本文的中心论点。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

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

提纲。第一部分(l~2 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 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 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二层(6~10 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 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

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问: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4.提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

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提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提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7.提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讨论并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

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8.提问:《大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中庸》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

1、《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

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

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

《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

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

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

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

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

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

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 ,又

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

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

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

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是说

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

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

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三、课内阅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拓展讨论:

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 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学完本课,你

的感想是什么呢?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参考: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

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

是做人的完美境界。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

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

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

儒家哲学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

平常。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

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

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

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

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

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

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

【篇二:经典诵读教案】

《诗歌经典诵读》教案

感受亲情

活动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

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教前准备:

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 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活动课上我们感受了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古代诗文。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板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二、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诗人在佳节里思念自己的家乡及亲人;诗人在外地;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4、感受诗人的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

1、自己背诵。

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思念亲友类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2、检查课前搜集的资料。(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都是在亲情的呵护中长大的,让我们学会感受亲情,回报亲情。让我们带有感情地诵读这几首诗!

秋意浓浓

活动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秋天的景色。

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秋景的古诗。

课时安排

2 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这首诗《夜书所见》。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