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51.58 KB
- 文档页数:6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中德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职业教育体系备受瞩目。
中国和德国的职业教育有着不同的课程模式和体系,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以期为中德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中德职业教育概况1.中国职业教育概况中国的职业教育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职业技术学校,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职业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中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多样化,学制一般为2-3年不等,涵盖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工程、医药卫生、商贸服务等多个行业。
2.德国职业教育概况德国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德国的职业技能培训一直以来都享有盛誉。
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与双元制相关,包括企业内部培训和学校教育两个层面。
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并到企业实习。
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以实用性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每个专业都有清晰的教学大纲和标准。
1.课程设置比较在课程设置上,中国的职业教育以科目分段教学为主,以确保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知识。
德国的职业教育则更加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课程设置更贴近实际工作和市场需求。
德国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比较中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注重实践性教学,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
德国的学生一般会在专业技能课程结束后进行长达2-3年的实习,以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技能。
3.教学质量比较中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德国职业教育则以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严格的教学管理著称,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学生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
中德合作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一、专业特色中德合作“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是由华东理工大学与德国吕贝克科技应用大学以中外合作办学方式举办的本科专业。
本专业是以环境友好理念为指导,以反应技术、分离技术、处理加工技术、安全防护技术、分析检测技术、监护控制技术以及综合治理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以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为特点的现代高技术复合型专业。
注重将环境友好的思想和方法、综合防治的办法和措施、系统工程的理论和实践运用于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注重对学生的工程训练、能力培养以及先进的环境治理理念的培养。
学生除学习和掌握化学化工、环境科学和工程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还要学习和掌握化学工程、污染物检测分析和控制、三废处理工程技术、防护工程技术以及机械、自动控制和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并学习和掌握当前环境科学及工程领域的最新成果及研究进展,专业口径宽,适应面广。
本专业培养以化学工业为背景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外向型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环境保护专业人才。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程实施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运用能力。
二、培养目标中德合作“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化学工程、污染物检测分析、控制工程、三废处理工程技术和防护工程等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坚厚的英语和专业知识,具备灵活的知识运用能力,掌握丰富的国际学科发展信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环境保护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中德学前教育比较研究(全文)德国是学前教育的发源地,具有先进的自身特色的学前教育体系。
因此,比较研究中国与德国的学前教育,借鉴德国学前教育的优点,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对当前中国学前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从中德学前教育机构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及学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对中德两国学前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造成两国学前教育差异的根本原因,结合德国学前教育的优点与我国国情,对我国学前教育提出了六点建议。
一、中德学前教育比较(一)学前教育机构设置的比较德国的学前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主要有幼儿园、学校附设幼儿园、学前班、特殊幼儿园、托儿所、“白天的母亲”、林间幼儿园等。
具体而言,德国幼儿园分全日制和半日制两种,大部分家长将子女送往半日制幼儿园,不是义务教育,幼儿自愿交费入学;德国学校附设幼儿园主要为已到入学年龄但心理发展还不适合上小学的孩子而设置的公立预备教育机构,儿童入园完全免费;德国的学前班是针对不到入学年龄但心理发展已经适合上小学的儿童设置的教育机构;特殊幼儿园主要是为残疾儿童设置的教育机构;托儿所是为0-3岁双职工子女设置的保育机构;名称为“白天的母亲”教育机构是一种教育形式,一些不外出工作、在家照看子女的妇女在接受一定的培训后,帮助邻近职业妇女照看儿童,当儿童“白天的妈妈”;所谓德国林间幼儿园,是指以大自然为教育资源库的幼儿园,在这样的林间幼儿园里,儿童可以从事各种游戏和运动,从而既可以提高儿童的运动能力,又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并且不会使儿童因过多的管束而产生心理压抑。
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由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组成。
其中托儿所招收3岁前的儿童,贯彻以保为主、保教结合的方针;幼儿园主要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同时也为父母参加工作提供了方便;学前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存在于幼儿园里的学前班,另外一种是存在于小学里的学前班,学前班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帮助要进入小学的儿童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
一、项目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中德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
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德项目实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引进德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训资源,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水平,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报告对中德项目实训进行总结,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为今后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借鉴。
二、项目实施过程1. 项目启动项目启动阶段,中德双方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明确了项目目标、任务和实施计划。
同时,对参与实训的学生进行选拔,确保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和英语水平。
2. 实训课程设置实训课程以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为基础,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设置了一系列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
主要包括:(1)专业课程:机械制造、电气工程、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等。
(2)实践课程:技能实训、项目实践、企业实习等。
3. 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中德双方共同投入资金,购置先进设备,建设符合德国职业教育标准的实训场地。
同时,对实训师资进行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4. 实训实施实训过程中,学生按照课程安排进行学习和实践。
在实训导师的指导下,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了综合素质。
5. 项目评估项目结束后,对实训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学生技能水平、教学质量、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
三、项目亮点1. 引进德国先进教育理念中德项目实训引进了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先进教育理念,如双元制教育、实践导向教学等,有助于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
2.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训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了综合素质,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3. 促进校企合作中德项目实训推动了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课程设置和师资培训,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
4. 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实训,学生了解了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德学前教育课程对比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国对学前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也日益深入。
中德作为两个教育强国,其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备受关注。
本文就中德两国学前教育课程进行对比,探讨其异同点。
一、教育目标与理念中德学前教育课程在教育目标与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学前教育强调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
教师们侧重于培养幼儿的品德、智力、体质、劳动等各个方面。
而德国的学前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与社交能力,重视幼儿的情感发展与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中德学前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也有一些不同。
在中国,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涵盖语言与文字、数学、科学、艺术等方面。
学生们通过游戏、绘画、手工制作等途径来学习。
而在德国,学前教育更注重提供富有想象力的环境,通过体验式的学习来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创造力。
此外,德国学前教育还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与合作精神。
三、教师的角色与培训中德学前教育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学前教育教师承担着教育引导者的角色,负责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评估与家长沟通等任务。
而德国学前教育则更强调教师的陪伴与引导作用,教师更加注重与幼儿的情感互动。
此外,德国的学前教育教师接受更为系统的培训,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
四、课程管理与评估中德学前教育课程在课程管理与评估上也存在不同。
在中国,学前教育的课程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负责,通过制定教育标准、监督培养机构等方式进行管理。
而德国的学前教育则更注重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在课程管理方面更加灵活。
评估方面,德国学前教育倡导对幼儿进行综合评估,注重发现幼儿的潜力与兴趣。
结论综上所述,中德学前教育课程在教育目标与理念、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的角色与培训、课程管理与评估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德两国在学前教育领域各有优势,互相借鉴与交流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同时,也需要根据各国的文化背景和国情特点,合理调整与发展学前教育课程,更好地适应幼儿的需求和发展。
德国两类技术型大学的比较与启示摘要:德国高等技术教育主要由应用科技大学和双元制职业大学组成。
本文对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和双元制职业大学在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主要构成方面做了对比分析,以期在全面了解德国高等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与不同层次院校特色的基础上,对我们探索并构建有自己特色的高等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启迪。
关键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双元制职业大学;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是在传统大学的基础上,吸收某些职业教育的特质建立起的一种高等技术教育模式。
双元制职业大学则是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础上,由企业主导与政府联合举办的一种新型的高等技术教育形式。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双元制职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德国高等技术教育在国际高等技术教育回归工程的大趋势下结合自己的传统形成的改革与发展特色,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按照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学制划分,应用科技大学对应的大致是四年制本科类高等教育,双元制职业大学对应的是三年制大专类高等职业教育。
但在德国双元制职业大学毕业发放的是与应用科技大学等值的文凭。
下面从二者的培养目标与入学资格、专业设置与校企合作、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课程与实践教学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考察两类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相信对我们探索高等技术教育规律,构建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一、培养目标与入学资格社会需要各种类型、层次的技术人才,以适应科学转化为生产力不同阶段的需要。
从教育角度讲,与“科学—技术—生产”这一链条直接关联的高等技术教育中不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本质上就是要明确所培养的人才在“科学—技术—生产”链条上相对应的位置,并据此确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和相适应的培养模式。
如表1所示,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和双元制职业大学正是以“技术—生产”领域为目标,以各自的人才培养定位完整覆盖“技术—生产”这一人才谱系中的位置。
从上表对比中可以看出,由于两类院校均定位于技术与生产领域培养不同层次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他们对入学生源均有明确要求。
华中科技大学中德班介绍华中科技大学中德班是一项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旨在促进中德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该班级由华中科技大学与德国合作的学校共同组建,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和生活体验。
本文将介绍华中科技大学中德班的背景、招生条件、课程设置以及培养目标。
一、背景介绍华中科技大学中德班是华中科技大学与德国某合作学校共同合作成立的全英语授课班级。
该合作项目得到了中德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强大专业背景的人才。
中德班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时,还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二、招生条件华中科技大学中德班欢迎对德国文化和语言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报考。
招生对象为华中科技大学各个学院的本科学生,要求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报考学生需要参加面试与语言测试,以评估其适应国际学习环境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华中科技大学中德班的课程设置丰富多样,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能力。
以下为部分课程设置的介绍:1. 语言课程: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学生流利的口语和书写能力。
2. 专业课程:中德班的专业课程与华中科技大学相关学院的课程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医学等专业课程。
3. 文化交流课程:该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德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
学生将有机会参观德国学校、企业以及其他文化景点,增进对德国文化的了解。
四、培养目标华中科技大学中德班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中德班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全球意识。
毕业生将具备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能够顺利适应国际工作环境。
总结:华中科技大学中德班是一项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与德国合作的全英语授课班级。
中德班的学生将在培养专业知识的同时,与德国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该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专业素养以及国际视野,为学生的全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持。
中德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思考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德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思考引言中德两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大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和特点。
中德作为东西文化的代表,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历史和政治体制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德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国在思想政治领域的发展现状,并能够对我们的教育体系进行借鉴和改进。
中德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也有助于促进两国在文化交流和合作方面的发展,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的今天,中德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比较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点、历史沿革、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对中德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及思考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比中德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与共同点,探讨其在历史发展和现状下的影响,并分析未来发展的趋势。
通过深入研究中德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以揭示其在塑造公民意识、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方面的作用,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比较研究中德两国的教育模式和政治理念,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增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为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推动中德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2. 正文2.1 中德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中德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
中德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上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强调集体主义和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而在德国,思想政治教育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人权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中德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也有所不同。
中德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分析及启示卢剑伟;张代胜;张良;吴迪;姜武华【摘要】文章分析了德国高校车辆工程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特色及优势,结合国内高等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剖析了目前国内高校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思路,旨在为我国高校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些借鉴.【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2)006【总页数】4页(P127-130)【关键词】车辆工程;课程;培养方案【作者】卢剑伟;张代胜;张良;吴迪;姜武华【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合肥 230009;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合肥 230009;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合肥 230009;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合肥 230009;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合肥 2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汽车工业是我国现代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对于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近十几年来,国内汽车行业迎来了市场化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已经自2009年起成为世界上汽车产销量最大的国家。
国内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现在中国汽车工业正处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关键时期,符合国内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需求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保持我国汽车行业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1,2]。
德国的汽车工业在国际上一直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除了工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之外,德国人才培养体系对于汽车工业的支撑也是其得以长期保持较强优势的重要因素。
为此,本文从课程体系角度对中德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借鉴德国在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从而使其可以更好地适应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德国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特色分析德国大学本科培养年限一般是5年,其中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2+3”的工程文凭模式(Diploma of Engineering)及“3+2”的学位培养模式(Bachelor + Master)。
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德合作)分项报告中德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经上海市教委批准,同德国名列前茅的应用型公立大学之一-----德国凯泽斯劳腾应用技术大学合作。
该项目由双方合作制订教学计划,引进德方优质教育资源,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管理模式,并采用德方的课程体系和教材。
基础阶段重点强化德语,提高德语水平,第二、三学年专业教学部分课程由德方派遣专业教师授课,教学语言为德语。
学生成绩合格毕业后,获得中方颁发的大专文凭。
优秀毕业生可以选择进入凯泽斯劳腾应用技术大学继续深造,攻读德国大学学位,国内学习期间获得的学分得到德方承认,作为德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士课程的部分学分。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学生在校期间将学习各种有关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检测传感等方面的知识外。
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长三角洲各企业、公司,从事加工制造业,家电生产和售后服务,数控加工机床设备使用维护,物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机电产品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支持,以及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经营管理等等。
一、近几年招生及毕业生情况上海电机学院中德合作机电一体化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
目前该专业共有五个班级,其中2008级1个班、2009级2个班、2010级2个班,三个年级共有215名学生在读。
详细情况见下表: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见附件机电一体化(中德合作)专业教学计划(2008-2010)三、课程设置及授课教师情况:1、课程设置情况本专业教学体系由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两部分构成:1.1理论教学环节分以下教学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以下课程专业基础课:工程应用数学(Technische Mathematik)、基础德语(Deutsch)、德语口语(Konversation)、科技德语(Technisches Deutsch)、计算机应用基础(Grundlage Informatik)、电工基础(Grundlage Elektrotechnik) 、电子技术基础(Grundlage Digitaltechnik)、机械制图与公差(Einführung in Mechanische Zeichnungen und Toleranz)、计算机绘图(Zeichnung mit CAD)、气液电控制技术;专业课:制造基础(Einführung in Maschinenbau)、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Maschinenbau CAD/CAM)、数控编程与加工(CNC Programmierung und Verarbeitungstechnik)、测试技术(Messtechnik)、机电传动与控制(Machinenantrieb und Steuerung)、可编程控制器PLC(PLC)、气液电控制实训 (Mechatronische Technik und System) 等;专业选修课:编程语言Programmiersprachen、数字图形处理 Nummerische Bildverarbeitung、数据库技术Datenbanktechnik、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CNC Design)、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CNC Machinen Fehler und Beseitigung)、工程力学(Mechanik)。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中德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紧密,中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对于中德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优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分析,旨在深入探讨其异同点和互补性,为中德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学互鉴提供参考。
(一)综合素质教育定位不同在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中德两国在综合素质教育定位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德国高校,普遍倡导的是以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与创新精神为导向的素质教育。
而在中国高校,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四有”新人,即有爱国之心、文化自信、人民情怀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设置不同在课程设置方面,中德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德国高校,政治教育主要涉及政治理论、西方哲学、历史文化等方面。
而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内容要更为广泛,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历史和文化等等。
(三)教材选用不同(四)内容区别德国高校的政治教育,普遍倡导学生应当独立思考,尊重不同的政治理念和观点,在思想和言论自由上比中国高校更加广泛。
而在中国高校,一些内容就相对严谨,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思考存在一定的限制。
虽然中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也有其互补性。
中德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性,能够推动中德高校之间的思想交流,提高中德两国教育水平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其次,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性,可以提升两国教育事业的水平。
在教材选用和课程设置方面,中德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其长处,双方可以在这方面互相借鉴,相互取长补短,以实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最后,在纯粹性和开放性方面存在差异的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性也能够促进跨国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共享和优化。
总之,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是一项有助于中德两国教育事业互学互鉴的探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