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

读--写--说

【教学准备】

教学PPT。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解释课题。

2、读资料。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

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图片演示)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文学常识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

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的写景名作。

(2)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2、展示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二、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演示)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3、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

1、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

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2、学生独立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总分总的进行整体感知。(演示)

四、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1、带着美去寻找美。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角度提示:山水交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例:

其一: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带着美去升华美。

①、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文中景色之美,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四季之景晨昏之景

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拓展提升——表达心中之美。

1、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

①、演示背诵技巧:根据课文的结构和描写对象背诵课文。

②、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之美。

③、学生根据背诵技巧自由背诵课文。

④、分男女小组背诵课文,表达心中之美。

⑤、全班背诵课文,提升心中之美。

2、拓展练习,表达心中之美。

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雾气渐渐地消散,猿猴的长鸣、鸟雀欢愉的歌声回荡在山林间。傍晚的夕阳即将沉入水底,淡红的余辉映照在水面,鱼儿仿佛想饱览夕阳的风采,竞相越出水面,却不知夕阳的余辉给它们镀上了闪亮亮的光彩。

①、展示学生先学作品。

②、学生欣赏图片,用心感受画面之美。

③、老师举例,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④、学生自己捕捉景物的特点,练习描写。

⑤、学生回答,表达心中之美。

六、布置作业。

美与我们近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

七、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

你也会有听众。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3

一、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当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四)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老师引入: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

学生自由表达。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准备:

U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们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眺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多媒体显示课题《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37岁辞官隐居于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读毕,教师出示朗读节奏:(略)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5、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2)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理清文章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五、品味、探究作者是怎样描绘景物?

六、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2、学生齐读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副画面?请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学情分析

1、我所带学生大多为城市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但大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居多,对待学习似乎又不够细心与刻苦,作业质量不是很高,书写不很工整。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大多只停留在背诵与翻译上,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不是很扎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知道学新课,不注意梳理和归纳。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整理与归纳。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对书信的写作意图不是很明确,值得探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⑴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⑴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⑴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

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⑴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重点)

3、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江南山水美景的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及作品。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代表作有《陶隐居集》等。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第二个书是指书信。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2)一词多义

欲:①夕日欲颓(将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3)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4)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全都)备

晓雾将(将要)歇猿鸟乱鸣(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沉鳞(鱼)竞跃实(的确,实在)是欲界之仙都

自(从)康乐以来,未复(再)有能与(欣赏)其奇者

(5)重点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三、合作探究

(一)读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二)文本探究

1、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写了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2、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从“看”的角度说,作者写景采用了哪几种视角?

明确: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3、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美。点明中心,统领全文。

4、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得意之情。

5、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大自然的热爱。

6、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交流点拨: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师总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意境美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色彩相配之美——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五、课外拓展

为宣传“世界环境日”,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属对环节。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绿水前新燕啄泥;翠柳上喜鹊登枝

最新《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案附板书18篇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案附板书18篇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案附板书18篇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案附板书(1) 《答谢中书书》训练题 一、翻译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二、简答题 1、“书”的意思是?“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4.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6.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7.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水,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8、文章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有那几句? 9.这四句通过哪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10、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 11、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12、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 13.《答谢中书书》文中“”这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之情。 14.《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理解: 15、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的语句是:

16.以感叹总括前文的一句是: 1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18.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19.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20.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21.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2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 一、翻译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⑴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二、简答题 1、“书”的意思是?“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信给谢中书的信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5.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6.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6 教学目的: 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进步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 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进步表达才能。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风光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打破。 一、导入 〔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老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方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

义――平原,比方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 〔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议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 〔一〕初读 1.听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与yù,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两遍。

〔二〕理解“顶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议论的话题。终究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顶峰入云――沉鳞竞跃”。全体朗读这一局部。 2.借助注释理解大意。可以同桌合作。有疑问先做记号,待会儿提问。 3.质疑、释疑。 板书:交――交杂歇――消散竞――争 〔三〕欣赏“顶峰入云――沉鳞竞跃”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1.朗读这一局部,发挥你的想象力,脑海中出现画面。朗读两遍。 2.有这样一种说法:诗也好,文也好,作者写完,还只是完成了一半,只有加上了读者的创造性阅读,读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穿越时空碰撞出了火花,这篇作品才算真正完成。 那么,就让我们与陶弘景一起完成这篇吟诵美丽山川的文章吧。 请同学们再次自读这一局部,朗读默读都可。边读边想象,眼前浮现文中所描绘的美景。然后,选择你觉得最美或最有感受的一句、两句,用“诗一般的语言”,简洁、流畅、优美地描绘一下你眼前浮现的画面、或耳畔听到的声音或心中涌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7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7篇 一、教材把握: 二、教学目标: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

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 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 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 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 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 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 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 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 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三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三篇 篇一:答谢中书书 -优秀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 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 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 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 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 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 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 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 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 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 阅读能力偏低, 思维能力、 审美能力不高, 因此在教学时, 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 累重点词语 ,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 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 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1 / 1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 卓越而美丽的。 古人说: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莽莽神州, 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 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 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 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 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 之美。古代文人们 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 的安慰。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 出节奏、韵律、 (二) 学生自由读课文。 对照注释, 借助工具书, 理解文句, 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 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全都。(3) 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指代鱼。 (7)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 故称之为谢康乐。 (8)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9)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 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 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
2 / 14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 读--写--说 【教学准备】 教学PPT。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解释课题。 2、读资料。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 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图片演示)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文学常识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文意。过程与 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以至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六)学情分析:这是一篇很美的山水小品文,篇幅短小却很有意蕴。对于学生来说也很好理解,文章的重点在于美字,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去品味美。在课前应让学生熟读成诵并自主的理解课文大意,这样在理解课文上就变得简单一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我在这一环节联系过去所学内容,让学生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 思? 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谢中书:谢征,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书:书信,又称“尺牍”“信札”,一种应用型文体。可抒情, 如林觉民《与妻子书》;可写景,如吴均《与朱元思书》。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 景名作。对所学内容有一定了解。同时简单的诗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适当的背景介绍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介绍背景时,问题环环相扣自然流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答谢中书书》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欣赏短文的语言风格。 2.思维发展与提升:研读课文,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山川风物的秀美,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品读课文,体会三峡的山水特点和壮美风光。通过赏读课文,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对地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传承。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美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设想 本课继《三峡》之后,进一步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学习本课重在了解写景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铺垫的作用。 本课是陶弘景给好友谢征的一封回信,此封书信被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集万物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结构之美、文字之美于一身,从多角度把这“美”的立体感跃于纸上。《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归隐山林的思想,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四、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我采用借助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朗读,自主翻译、合作探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本节课的学法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小组探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面对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

答谢中书书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最新

答谢中书书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最新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中借山水,反映了娱情山水的思想,表达了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下面作者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等奖最新,以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题目导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上节课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给大家说一下题目该如何理解呢?(答:回复;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用于陈情记事的。《答谢中书书》指的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信。)那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封书信,看看这封书信写了什么吧。【板书:答谢中书书】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明确: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 2.指名读,多媒体呈现重点的文言知识。 明确:实,确实;俱,都;与(yù):参与。 3.学生自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思考:这封书信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山川之美。

(三)深入研读 1.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作者描写了山川的哪些美景呢?【板书:美】 明确: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水相映之美。【板书:山水相映】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之美。【板书:色彩配合】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交替之美,动静相称之美。【板书:晨昏交替、动静相称】 2.谈谈你如何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作者写的都是常见之景,但是语言清丽,而且说了自己能够发现它的神奇之处,表现了作者深得山水之乐的喜悦之情和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四)拓展延伸 画一画文中呈现的美景;再次有感情地诵读文本。 明确:老师听见同学们朗读地很认真,也很有感情,在大家的朗读中老师也体会到了山川之美,这就是古文的魅力,朗读的魅力。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 明确:现在谁能给大家分享下这节课的收获呢?嗯,你说你不仅了解了“书”这种文体,还跟随着作者游览了一番,有山水、有青林、有鸟鸣、鱼游,感受到了宁静与美好,很好,请坐,谢谢你的分享。 2.作业:将文中的美景用现代文写一写,字数:三百字左右;要求:文从字顺,有意蕴之美。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四、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五、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2)出示学习目标 (3)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 2、几个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 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 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 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4、背诵全文。(分组进行,比赛的形式)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美景的?(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后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仰视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观察不同的角度俯视 平看 其三:晨昏变化美其四:动静相衬美 2、课文的结尾能让我们联想到其它诗人类似的结尾,你能联想到那一些?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如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想伯仲间”,都有古人自观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3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3 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 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优秀教案优秀7篇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优秀教案优秀7篇 学生选择任一断句自主联想和想象,并发言表达自己的个性化体验。 大家的想象都非常丰富,能够使用优美的语言改造现有的物象,结合自己的体验,表达出自己脑海中的景象。让我们再一次以朗诵,把优美的景色传递出来。 (三)再读品味,赏美文 1、全班再次齐读“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的时候思考,文章具体是怎么表现美的呢?提醒:可以从局部字词、整体写法和语言形式入手。其中穿插个人朗读。 局部字词:“高峰入云”的“入”是动词,山本来是不会动的,运用“入云”二字产生了化静为动的效果。山长到云里,想象到顶端云雾缭绕的景象,正与后文“仙都”有相契合之处。 “五色交辉”的“交”也是动词,交辉写出了色彩的绚烂,让我们看见清幽的山林里也有明丽的光影。 “猿鸟乱鸣”的“乱”字形容猿和鸟在杂乱鸣叫,表现了他们的自由、快活,写出了风景的生机感,也反衬出当时环境的清幽、宁静。进一步探讨:“乱”字会不会显得没有美感。改成“猿鸟齐鸣”好不好?不好,不符合事实,“乱” 才更真实,能写出动物在山林中的真实状态。而齐鸣,声音太整齐了,仿佛有人在指挥,无法表现他们的自在,和不受任何约束。这种自由自在的状态在课文中的哪里还能感受出来? “沉鳞竞跃”也写出了鱼儿们欢快、自由自在。刚才老师使用换词法和大家一起探讨了“乱”字。那么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对“沉鳞竞跃”也使用换词法进行赏析。“鳞”用“鱼”换词赏析。“鳞”是、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鱼在跳跃的时候反射出的光亮,周身环绕的闪亮之美,也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和鱼的生气勃勃。 整体写法:文章是分两方面来展开的。先写同一时间中不同视角的景色: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⒈识记重点实词,翻译课文力争做到“雅”。 ⒉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美感、自豪感和遗憾之情。 ⒊解读课文,评说课文美点所在。 二、课型与课时 新授,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谈话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了解三个人物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佛道兼修)、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谢中书:“美丽风采,好学善文”。曾任“中书舍人”。 康乐: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谢灵运。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共同特点:文人雅士 ㈡美译课文 ⒈教师点拨:文言翻译“三字”要求

信: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达:语言规范通顺流畅 雅:追求语言优美雅致 ①答……书:回复……书信②五色: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③交辉:交相辉映。④歇:消散。 ⑤颓:坠落。⑥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⑦竞跃:竞相跳跃。⑧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⑨复:再。⑩与(yù):参与,欣赏领略。 ⒊美译课文:一句三译,学生翻译一遍,教师给出两种翻译,比较,理解“雅”。 ①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论的。 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的。 ②高高的山峰直插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③河流两岸的石壁直立,各种颜色交相辉映。 河流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④青色的林木,绿色的竹子,四季都具备。 青葱的密林,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⑤清晨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乱叫的声音; 清晨,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4篇)(《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4篇)(《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 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

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新课 1、导语(课件2)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答谢中书书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 ①。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3、作者简介(课件4)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

《答谢中书书》的优秀教案

《答谢中书书》的优秀教案 《答谢中书书》的优秀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4、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 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

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1234下一页《答谢中书书》的优秀教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6~7句:先以概括总结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他二十二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由京官调任杭州通判,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又因作诗讽刺新法,得罪朝廷,被捕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宋哲宗朝,旧党当权,他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被贬到惠州(今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便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积累文言词汇。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文章。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品中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多角度品析《答谢中书书》。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课型】讲读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要求大家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有关文学常识,现在,谁能用“七字记忆法”介绍一下陶弘景。学生介绍,教师评价、补充。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丹阳秣陵人,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著有《陶隐居集》。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今天我们就一起阅读这篇名作,体会作者是如何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初读:正字音,明句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提示: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和结构来定。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师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篇篇幅短小、文字简介,但传诵千古的名篇。分别是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现在让我们去探究一下它们能流传千古的原因吧。 二、讨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1. 这篇课文是什么文体?(文言文)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顺序又是什么? 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再由教师抽代表发言。 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文言文言,自然有“文”有“言”。因此学习内容有两个,文和言。学习顺序应是先“文”后“言”,因为字词句的意识正确理解了,才能顺利地学习它所表达的内容和形式。 2. 教师介绍学习方法:因为这两篇文言文比较浅易,就采用自主诵读、自主梳理的学习方法。 三、一读,梳理“言”的字词音义 1. 以字词的音义为对象,把课文认真研习一遍;注意每一个注解,并随时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遇到不能解决的字词做上记号。时间10分钟左右。 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若讨论中仍有疑惑,则由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将测试题通过多媒体亮出,要求解释下列括号前的字词音义,全体学生一起说,不当旁观者。下面是样例: 题1:字词读音 夕阳欲颓(tui)/藻(zao)荇(xing)交横题2:字词意义答谢中书书(回···信)/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二读,梳理“言”的句子意义1. 对照字词注释,试着翻译全文;要以直译为主,典故等无法直译时才用意译;语句不同时可适当加字词,但要用括号标示;遇到不能翻译的做上记号。时间8分钟左右。 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若讨论中仍有疑惑,则由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最后教师检测。教师将翻译题通过多媒体亮出,全体学生一起说,不当旁观者。学生说过后,教师再说一遍,并随时介绍翻译方法和技巧。下面是样例: 题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们)共同谈起(和赞叹)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导读:范文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一:答谢中书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