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动汽车发展文献综述

电动汽车发展文献综述

电动汽车发展文献综述

摘要

本文从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对我国形成的挑战,指出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电动汽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了电动汽车发展的技术问题及研究进展,探讨了国内电动汽车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电动汽车是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1.引言

汽车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科技水平的象征,近年来,在我国政府重点扶持与政策引导下,汽车制造行业成为了我国经济结构中的“支柱型产业”。至2013年,我国汽车销量已突破2000万辆,达2198万辆,在该年底,全国机动车数量突破2.5亿辆,其中,汽车达1.37亿辆。

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导致我国石油消耗量日益升高,石油对外依存度也不断升高。根据《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至201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需要控制在61%以内,然而目前的数字正在逼近这一红线。数据显示,早在2009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就已突破50%的警戒线;至2012年,该数据升至56.4%,2013年更是高达58.1%。

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不仅给能源带来危机,同时传统汽车排放的尾气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去年及今年,全国大面积持续长时间被雾霾笼罩,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严重污染程度,如何控制和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带来的污染也是亟需解决的一大课题[1]。

节能、环保、安全,是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此,我国提出了“发展清洁汽车、调整能源结构、减小环境污染、改善大气质量”的政策。电动汽车使用成本非常低,将其百公里的用电成本进行换算,电的成本仅是油的20%,即使用电动汽车仅需花1/5的钱就可以行驶与原来相当的公里数。普通汽车,不论是手动档还是自动档,都用变速器变速,电动车变速是电机驱动,没有变速器,而且非常强劲。此外,电动车的四轮驱动原理简单,且不用换机油。电动汽车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发展电动汽车是降低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缓解石油短缺的重要措施。

2.电动汽车研究现状综述

2.1何为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是电动车辆的一种,也是汽车的一种,即全部或部分用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动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交通规则、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汽车。电动汽车应具有汽车的性能和属性,但动力线路与原内燃机动力线路不同,又具有电力车辆的基本特征。其车载电源一般采用高效充电电池或燃料电池,其驱动电动机相当于传统汽车的发动机,蓄电池或燃料电池相当于原来的油箱。电动汽车通常被分为蓄电池电动汽车(B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三大类[2]。

2.2国外研究现状

受20世纪70年代全球爆发石油危机影响,欧美日等汽车产业发达国家开始加强对电动汽车的各项研究。经过多年的逐步积累,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法律研究、战略研究、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几大研究体系,在电动汽车研究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引领了电动汽车发展观念的重大变革[3]。

(1)政策法律研究

在政策法律研究领域,国外汽车产业发达国家将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实现电动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化、产业深度化与持续化利用电动汽车三个方面,从政策上加以引导、推进电动汽车的发展。同时,各国依据长期深入的研究成果,制订了各类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法令。为电动汽车产业的成长提供了基础依据与法律保障[4]。

(2)战略规划研究

国外的战略规划研究立足两大核心点:国家能源战略与市场发展战略。

目前的经济对石油为代表的石化能源存在巨大的需求、而石化资源具备分布不均、环境污染、资源产地动荡因素、国际资源炒家等众多不安定因素。尤其是最近几年,石油价格的高企以及需求的巨大缺口更坚定了各国发展电动汽车的心[5]。

日本早在2004年就公布了电动汽车产业化远景构想:计划在2030年以前,石油占能源总量的比重将由50%降到40%,电动将上升到20%。且每年拨款570多亿日元,其中约360多亿日元用于研究电动技术,该计划将延续到2020年。除此之外,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也都在紧锣密鼓地谋划电动汽车全球战略[6]。不久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就高调宣布支持新型动力汽车发展战略,计划至2015年使美国新型动力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以上。

另外,金融危机对全球传统汽车业造成重创,汽车产业格局正在发生转变,国

外车企将未来发展重点锁定电动汽车看中的正是不可多得的行业转型契机与市场空间,围绕这方面的战略规划成为了2010年的一大研究热点。

(3)技术路线研究

在电动汽车技术领域的研究,是欧美日等汽车发达国家极为重视的核心内容,不同程度的采用了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相结合的研发体系。但由于各国汽车工业基础的区别、产业优势的不同以及发展理念的差异,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技术侧重路线:日系企业以混合动力为主力车型,已经开发出了可以大规模应用的油电混合动力技术;欧洲在混合动力技术、纯电动汽车技术和氢燃料汽车领域都有涉及,氢燃料汽车是欧洲研发的重点,其中既有氢燃料电池汽车也包括氢内燃机汽车,此外欧洲在生物柴油汽车产业化应用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在电动技术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实践方面,主要集中在氢能源和燃料电池汽车领域。

(4)理论研究

在理论研究领域,由于电动汽车技术和产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并且通常都是由政府主导、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研究和推广项目,因此目前对电动汽车相关理论研究主要表现为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所的产业分析、技术分析、项目成果与评估报告等形式,其成果一般发表在电动汽车相关的国际会议上。

美国方面,主要理论研究围绕美国电动汽车发展路线集中在氢能源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领域。Griffin Burgh(2003)在氢能源研究报告中通过对氢能源的制取、运输、氢能来源等内容的研究,分析了氢能源在美国能源独立方面的作用,认为尽管氢能源是不会直接造成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清洁能源,具有的潜力成为石油燃料替代品,但是大规模应用氢能源将会面临技术、热动力损失、规模和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且氢能源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氢燃料汽车技术,因此美国发展氢能源还需要克服许多技术和经济上的困难[7][8][9]。

欧盟委员会(2003)公布了1999-2020年欧洲燃料电池和氢能项目发展情况。从燃料电池网络、氢能生产与存储、可再生氢能、氢能基础设施网络等多方面分析了欧洲在氢能与燃料电池方面的进展。在2007年10月欧洲氢能协会慕尼黑会议上,Andre Martin发布了关于欧洲企业集团建立燃料电池和氢能共同技术计划((JTI)的研究。Johannes Topler, Jozsef Ma, Itfalvi和Antonio Gonzalez分别总结了德国、西班牙与匈牙利氢能与燃料电池研发、应用及相关组织的发展情况。在2008年1月欧洲可持续发展周((EUSEW)布鲁塞尔会议上,Volker Blandow与Ludwig Boelkow 总结了欧洲氢能源交通示范项目的发展情况,既包括了欧盟委员会支持的示范项目也包括欧盟成员国进行的示范项目。Linde Gas公司总结了氢能生产的主要技术,包括传统制氢方法和可再生制氢方法,并预测了未来氢能产量发展趋势。AndrMarti 总结了目前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主要进展和欧盟委员会主导下的联合技术计

划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实施阶段与时间表等内容。Heichin Genberg总结了欧洲氢燃料电池公共交通系统示范运行中的主要经验和教训,并对未来市场导入进行了计划。

日本方面,Yoichi Kaya(2006)在评估了氢能和燃料电池的环保效果、能量效率后认为,未来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加剧,世界对于氢能源的需求将会更加迫切,氢能作为清洁能源在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关键问题是要提高初级能源转化为氢能的效率和加强氢能源基础设施建设。Masonori Mond(2007)总结了日本JHFC氢能加气站的建设运营情况,证实了氢能的环保性能,并提出了下一阶段日本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基础设施的建议。Hasishi Ishitani(2007)总结了日本在混合动力汽车特别是可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政策体系、企业组织关系、总体战略和未来政策目标等方面内容,强调社会参与电动汽车发展体系[10][11]。

2.3国内研究现状

(1)实践研究

中国电动汽车研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我国开始了对替代能源汽车的研发。2001年电动汽车研究被列入“十五”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我国开始加大对电动汽车的研发投入。科技部在“十五”期间投资9.5亿元,组织实施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清洁汽车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专项,并在“十一五”时期投资11亿元启动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十五”期间,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经过3轮技术研发,共安排课题160多个;除去国家的投入、地方及课题单位的投入超过了20亿元;参与的企业、大专院校、研究院所总数超过了200家。“十一五”期间,科技部组织实施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投入8.8亿元,是最大的科技专项之一。全国200余家单位、2000多名骨干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实施,初步形成了官、产、学、研合作机制。按照国家863“节能与电动汽车”重大项目规划,我国的电动汽车技术研发体系为3-3-2格局,即由整车、动力和燃料组成的纵向3维体系,和由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和电动车组成的横向3维体系,加上研发支撑平台建设和产业化支撑平台建设(标准、法规、融资等)组成的2维支撑平台共同形成的电动汽车技术体系。

据悉,工信部牵头制定的《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制定完成,目前正向有关部委征求意见,通过后将上报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提纲挈领的政策。《规划》显示,未来十年,中央财政将投入巨资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支持资金数额达到上千亿元。《规划》包括节能与电动汽车发展形势分析、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涉及节能与电

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制定、税收政策支持、关键零部件发展、准入管理等内容。

(2)理论研究

欧阳明高教授(2010)通过研究认为:交通能源与环境问题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对我国尤为严峻。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应对我国所面临的石油安全与交通能源问题与调整。同时,他认为:我国汽车能源动力系统发展目标应当是立足转型、尽快转型。但是,新型汽车能源动力系统与现有汽车能源动力系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我国当前汽车产业发展和节能环保问题还要靠现有汽车能源动力技术解决。为此,应当选择一种“过渡”和“转型”并行互动、协调发展的战略。一方面,发展节能汽车解决紧迫的能源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开展电动汽车研究,瞄准未来汽车竞争制高点和实现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8]。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2009)认为: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于电动汽车的支持:一是集中产学研优势,攻克共性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形成一批自主创新的汽车产品;二是营造市场环境,发挥政策效应,通过应用示范,促进产品质量、产能建设和用户服务的整体优化;三是充分利用技术改造贴息政策,促进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适时扩大产业和市场规模。

2.4国内外电动汽车技术发展问题

从国内外电动汽车研发进展来看,许多没有完全解决的技术问题影响了电动汽车的整体性能,如驱动系统、电池供电系统等。从三种类型电动汽车的技术特点看,阻碍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有所不同。其中最大的技术障碍是纯电动汽车的动力蓄电池,燃料电池汽车的燃料电池,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复合系统的优化配置与控制。从环保节能角度看,电动汽车的节能减排具有相对性,并没有完全达到所设想的理念[12]。

我国电动汽车发展所存在的问题:①技术方面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技术瓶颈有待突破。我国电动汽车发展较国外而言,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这几年我国电动汽车研发领域是以孤军奋战,各自为政的模式开展,这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不利于攻克关键技术。②汽车研发重点方向不明确,有的观点认为传统燃料汽车与电动汽车同步研发,坚持两条腿走路,有的观点认为应该把精力和资金放在电动汽车研发上。这造成了目标的不统一,制度的不完善。③发展电动汽车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大规模基础配套设施需要系统的筹划和巨额投资。④电能并不是一次能源,我国电源结构以火电为主,电动汽车所用的能源实质上来自煤炭,同时间接也产生温室气体排放,也会造成资源危机,这就违背了电动汽车的理念—零排放、无污染、低能耗。所以,电动汽车的环保效益并不明显。

国外电动汽车发展所存在的问题:①日本目前还面临一些技术难题,而在日本普及程度最好的电动汽车就是油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如果改成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就会有成本和重量的增加,还有纯电动汽车存在电池成本问题、性能问题、行驶距离问题等,这些难题都需要加以解决。②美国电动汽车发展面临一些挑战:电池及其他相关技术尚未达到商业化的要求,美国不拥有高能电池所必需一些重金属和稀土元素,如铬、镍和锂等,这就有可能使美国从石油进口依赖走向对其他物资的进口依赖。电动汽车带来新的安全和污染问题。还有汽车更新换代的速率相对较低。

2.5我国电动汽车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三类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产学研合作研发体系,以及电动汽车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和测试评价能力。可以说我国电动汽车产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从电动汽车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方面考虑,我国的电动汽车想要规模化、产业化地走向市场还面临着一系列的瓶颈难题。

(1)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不明晰。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战略问题,不仅事关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也是决定我国能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13]。目前,中国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在《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也涉及到了电动汽车产业的短期目标和任务。然而,这些政策都没有足够的战略高度,缺少一个整体的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没有发展重点,没有发展路线,“遍撒胡椒面儿”,这样势必会分散有限资源,让整个产业的发展都找不到方向[14]。

(2)电动汽车技术标准不完善。目前出台的电动汽车标准主要是针对电动汽车的测试、性能和安全方面做了基本的规定,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电池的寿命应该如何考核评定,是推广该电动汽车的一个关键问题[15]。没有统一的标准和集体的鼓励政策,企业投入资金研发电动车技术会缺乏具体的指导而无法适从。

(3)电动汽车核心技术水平仍然不高。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的汽车生产企业就已经开始着手研发电动汽车,到目前为止,应该说电动汽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个别领域,比如锂电池开发还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然而整体来看,我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水平还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3.结论

我国发展电动汽车对整个汽车行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发展电动汽车是汽车制造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可以预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国家补贴标准的出台,电动汽车的价格将更接近于普通

消费者的可承受范围,电动汽车的销售量将大幅度提高。然而电动汽车的普及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据工信部副部长苗圩预测,“2020年,中国电动汽车销售最多占总销售15%,剩下85%仍然是以石油为主要能源”。可见,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还将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期间必定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应当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完成中国汽车产业从传统汽车到电动汽车的升级换代,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的腾飞。

4.参考文献

[1] 201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_汽车资讯_盖世汽车网

https://www.doczj.com/doc/c019052489.html,/News/2014/03/1008110111160286834752ALL.shtml

[2] 王贵明王金懿 .电动汽车及其性能优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 豪言,陈晓啸.国际新能源汽车新动向[J].新能源汽车,2009,(1):20-27.

[4] 鲍显铭.日本:新能源环保汽车产业链条正在形成[N].经济日报,2009-7-8.

[5] 向新能源转型中国汽车腾飞的第4次机会[DB/OL].太平洋汽车网,

https://www.doczj.com/doc/c019052489.html,/news/yjpl/medium/0805/651012.html,2008-5-6.

[6] 日本投入2090亿日元支持环保车研发[DB/OL].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网,2007-5-31.

[7] 刘颖.美国《2005国家能源政策法案》分析及对我国能源立法的借鉴[J].能源与环境,2007,(5):26-28.

[8] GERMANY'S COALITION GOVERNMENT .German federal government’s national electro mobility development Plan[R].Bonn: Germany's coalition government,2009.

[9] Mary Hallward-Driemerier,Openness,Firms,and Competition,Globalization,Growth and Poverty Policy Research Report

[10] 李晓丹.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应用分析.中国能源.2009.

[11]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日本学论坛[J],2007年(1)

[12] 国金证券.新能源汽车行业研究专题报告[R].2009(3)

[13] 目前我国新能源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行业研究网.2009-12-29.

[14]刘清云,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现状分析[J],决策探索,2007年8月上:76.

[15]胡适,蔡厚清.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武汉金融,2010(4).

电动汽车发展文献综述

电动汽车发展文献综述 摘要 本文从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对我国形成的挑战,指出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电动汽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了电动汽车发展的技术问题及研究进展,探讨了国内电动汽车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电动汽车是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1.引言 汽车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科技水平的象征,近年来,在我国政府重点扶持与政策引导下,汽车制造行业成为了我国经济结构中的“支柱型产业”。至2013年,我国汽车销量已突破2000万辆,达2198万辆,在该年底,全国机动车数量突破2.5亿辆,其中,汽车达1.37亿辆。 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导致我国石油消耗量日益升高,石油对外依存度也不断升高。根据《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至201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需要控制在61%以内,然而目前的数字正在逼近这一红线。数据显示,早在2009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就已突破50%的警戒线;至2012年,该数据升至56.4%,2013年更是高达58.1%。 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不仅给能源带来危机,同时传统汽车排放的尾气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去年及今年,全国大面积持续长时间被雾霾笼罩,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严重污染程度,如何控制和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带来的污染也是亟需解决的一大课题[1]。 节能、环保、安全,是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此,我国提出了“发展清洁汽车、调整能源结构、减小环境污染、改善大气质量”的政策。电动汽车使用成本非常低,将其百公里的用电成本进行换算,电的成本仅是油的20%,即使用电动汽车仅需花1/5的钱就可以行驶与原来相当的公里数。普通汽车,不论是手动档还是自动档,都用变速器变速,电动车变速是电机驱动,没有变速器,而且非常强劲。此外,电动车的四轮驱动原理简单,且不用换机油。电动汽车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发展电动汽车是降低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缓解石油短缺的重要措施。

电动汽车文献综述

电动汽车文献综述 引言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能源形势的紧张,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清洁、低碳的交通工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综述相关领域的文献,探讨电动汽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电动汽车的定义和分类 电动汽车是指使用电能驱动的汽车,主要由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组成。根据电动汽车所使用的电能来源,可以将其大致分为纯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和燃料电池汽车(FCV)三类。 当前电动汽车市场的现状 目前,电动汽车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在过去几年呈现出较高的增长率。中

国在电动汽车市场上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动 汽车市场。 然而,电动汽车在市场推广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电池 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仍然是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此外,充电设施的建设也需要得到更多关注,以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 电动汽车技术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电动汽车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电池技术是电动汽 车技术中的核心内容之一。锂离子电池由于其高能量密度和较长的 循环寿命而成为主流。同时,快速充电技术、电池管理系统和续航 里程的提高也是电动汽车技术研究的重点领域。 除了电池技术,电机技术也是电动汽车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永磁同步电机和感应电机由于其高效率和较小的体积而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了一系列的改进和优化。

此外,充电设施的建设和充电标准也是电动汽车技术研究的重点。充电设施的便捷性和充电速度对电动汽车的推广起着重要作用。各国正在制定统一的充电标准,以实现充电设施的互操作性。 电动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 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电池技 术的进步将成为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例如,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 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 其次,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高速充电站和 无线充电技术的推广将使电动汽车的充电更加便捷和快速。 最后,电动汽车的智能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自动驾驶技术、智能充电系统和车载娱乐系统等将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的驾驶 体验和便利性。 结论

新型能源汽车文献综述

新型能源汽车文献综述 摘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新型能源汽车的相关文献,包括其定义、发展状况、技术进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新型能源汽车在解决环境问题、减少能源消耗 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定义 新型能源汽车是指使用非传统燃料或能源的汽车,它们可以分 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不同类型。这些车 辆在驱动系统和动力装置方面与传统燃油汽车有所不同,具有更高 的能效和更少的污染排放。 二、发展状况 近年来,全球对新型能源汽车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许多国家提出了相关政策和支持措施,促进了新型能源汽车市场的 快速增长。特别是中国政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力度和政策支持,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三、技术进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例如,电池技术的进步使得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得到大幅提升,加 速了电动汽车的普及。另外,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智能充电技术 的应用也提高了电动汽车的便利性和用户体验。 另外,混合动力技术的发展使得汽车可以同时利用传统燃油和 电力,提高燃油利用率和减少尾气排放。燃料电池技术则具有零排放、快速充电等优势,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未来发展趋势 新型能源汽车在解决环境问题、减少能源消耗以及推动可持续 发展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政策的不断 支持,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高速增长。同时,智能化、共享化和 自动驾驶等技术也将与新能源汽车相结合,推动整个汽车行业向更 加智能、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结论 新型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它们以其高效、环 保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在全球范围内,新型能源汽

特斯拉文献综述-特斯拉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题目:特斯拉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前言 在当前国际低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在美国快速扩张发展的特斯拉在中国遇到了车辆限购,不对进口车进行补贴,通货膨胀下的关税贸易等一系列政策。国民购买力相对下降,中国的环保低能产业的发展落后于国际标准使得该市场的潜在市场的风险加大等等,都要求从理论的角度结合市场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所以非常有必要对特斯拉的潜力和业务营运方向的评估的分析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整理。 对特斯拉业务营运方向的研究,现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从生态经济学,能源战略,传统经济学理论与生态经济学比较,资源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以及对锂电子研究的进展等方面的研究。此论文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运用学术理论的辩证法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环境,二是考证各项专利技术,科技发展水平来衡量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三是对国际立法,国家立法,未来立法的趋势来看新能源汽车能否适应需求。由此借鉴,中国又该如何在大环境的趋势下如何提高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占额。 第一部分理论 一.生态学理论 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中心问题,对此西方学者给予了持续关注,并且形成了多种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分别有罗马俱乐部的经济零增长论、戴利的稳态经济论、环境库兹尼茨曲线说和协同发展观,对经济与生态关系的总体认识由对立走向统一,由冲突走向协同。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观更接近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对生态经济学的看重,西方国家的人民对生态环境的态度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1】 二.传统经济学理论与生态经济学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是对主流经济学的变革当前,随着生态环境问题变得日益严重,从企业到社会、从决策层到学术界,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和讨论起生态经济学。在国内学术界,通常把生态经济学理解为是用当前主流的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例如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来解释和解决生态环境特殊领域问题的应用性学问。但是在国际上,生态经济学的含义是要从根本上反思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重建有关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生态规模的新的总体性的发展理 论与行动原则,因此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和管理学 (Cost-anza,1997;Daly,2007)。 【4】权威出处:《经济学动态》2009年11期,脚注:【1】来源:河北博才网https://www.doczj.com/doc/c019052489.html,/rczx/shownews-2981034-14.html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文献综述

【摘要】新能源汽车由于其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受到了各国政府及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美国、日本等学者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及相应政策做的研究分析,同时总结了我国学者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问题、相关产业政策和消费者市场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文献综述消费者市场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升级、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和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税收政策等,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专注,引发了巨大的投资浪潮,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关于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研究领域也相对有限,本文通过对比总结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消费者市场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国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 新能源汽车是低碳的必然选择,也是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就是国家制定的战略及相关扶持政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高度重视,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手段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发展,并取得了成就。国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通常在政府引领下联合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共同展开,主要关注新能源开发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成功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的研究。 美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理论与政策,并主要针对电池汽车和氢能源汽车。John R.Wilson和Griffin Burgh(2003)在氢能源研究报告中分析了氢能源在美国能源独立和安全方面的作用,但是他们指出大规模利用将会面临技术、热动力损失、规模和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氢能源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氢燃料汽车技术,所以美国想要进一步发展氢能源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困难。Amble(2011)较全面地研究了近年来美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及政府为保障新能源汽车发展所形成的政策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新能源汽车须建立统一的生产、安全国际标准体系。2013年美国能源部氢燃料电池技术负责人Sunita Satyapal所说,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仍有诸多挑战,基础设施是关键,但政府目前还不打算拨款修建加氢站。 日本主要致力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其中有日本学者Max Ahman(2004)重点研究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发展中日本政府所产生影响,以及在政府支持计划中技术灵活性的重要性,还介绍了日本政府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所出台的一些综合政策。Yoichi Kaya(2006)实例验证了氢能及其燃料电池的能源利用率和无污染性,指出氢能源引用推广的关键是提高能源转化技术水平、提高燃料效率和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HasishiIshitani(2007)在概括了日本新能源已有产业政策深入探讨了未来纯电动和燃料汽车的技术研发格局和发展方向。Masonori Mond(2007)证实了氢能源环保性能的高效性,阐述了日本氢能加气站的建设运营状况,并提出了日本下个阶段大力发展氢能和燃气电池等基础设施的建议。井志忠(2007)对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总结了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因、政策扶持体系和官产学一体化的研发与应用格局。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问题相关研究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2001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后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开发布局。20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基本上紧随世界发展潮流,新能源汽车产业被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针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程振彪(2010)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国际相比有着自己的优势部分,如新能源公交车。杨萍、易克传(2011)指出总体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努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整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

影响新能源汽车收入因素国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影响新能源汽车收入因素国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能源环境问题日益突显,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低碳、环保的交通工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新能源汽车的收入因素则是影响其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将对国外关于影响新能源汽车收入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 1. 电池成本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是电池,其成本对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有着直接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电池成本占新能源汽车总成本的比例非常高,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许多研究都聚焦于如何降低电池成本,例如采用新型电池材料、提高电池效率等方式。 2. 政策支持力度 政策支持力度也是影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各种政策来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例如提供购车补贴、减免或免除车辆购置税、免费停车等优惠措施。政策支持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和市场份额。 3.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影响其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有研究表明,充电基础设施的缺乏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普及的一个主要障碍,而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 4. 消费者行为和认知 消费者行为和认知也对新能源汽车的收入产生了影响。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知、观念、购买意愿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市场需求和销售收入。因此,许多研究聚焦于消费者行为和认知的研究,以探索如何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认知水平。 综上所述,影响新能源汽车收入因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包括电池成本、政策支持力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消费者行为和认知等多个因素。希望本文所述的国外研究现状能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智能能源汽车文献综述

智能能源汽车文献综述 引言 现如今,汽车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 着全球能源危机的逐渐爆发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人们对传统燃 油车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少。智能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正逐渐成为车企竞相研发和推广的焦点。本文将通过综述相关文献,介绍智能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未来前景。 智能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 智能能源汽车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突破,现已成为汽车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早期的智能能源汽车主要使用 电池作为能量储存装置,但由于电池容量有限、充电时间长等问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燃料电池、超级电等新 型能源储存技术的出现,使智能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效率得 到了极大的提升。目前,智能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研究热 点之一。 智能能源汽车的技术特点 智能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相比,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 电动化:智能能源汽车采用电动机作为动力源,不需要燃油 发动机,从根本上实现了对石油的依赖程度降低。 2. 能源多样化:智能能源汽车可以采用多种能源储存技术,如 燃料电池、锂电池、超级电等,从而增加了能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智能化:智能能源汽车配备了各种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 能够通过感知环境、自主决策和执行动作,实现自动驾驶和智能导 航功能。 4. 能量回收利用:智能能源汽车通过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将制 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再储存到电池中,实现了能量的 高效回收利用。 智能能源汽车的未来前景 智能能源汽车作为一种创新型交通工具,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首先,智能能源汽车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智能能源汽车推动了电动化交通的发展,有助于能源结 构的升级和环保能源技术的广泛应用。 最后,智能能源汽车在城市交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 助于改善交通拥堵、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加便 捷和环保的选择。 总之,智能能源汽车作为一种全新的交通工具,正逐渐成为未 来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市场的逐渐成熟, 相信智能能源汽车将会在未来实现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 注意:以上是关于智能能源汽车的文献综述,希望能帮助您 对该领域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如有其它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新能源汽车文献综述

新能源汽车文献综述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文献综述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刚起步不久,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不仅需要一个艰辛的过程,而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研发投入非常大、成本高,导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明显高于同类型的传统汽车,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大范围推广应用,需要突破技术以及产业化两方面的难题,本文将国内学者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方面的文章进行了梳理,对文章进行了综述。1.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上 欧阳明高(2006)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对策》一种着重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角度分析了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他认为新型汽车能源动力系统与现有汽车能源动力系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我国当前汽车产业发展和节能环保问题还要靠现有汽车能源动力技术解决。为此,应当选择一种“过渡”和“转型”并行互动、协调发展的战略。一方面,发展节能汽车解决近期的能源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开展新能源汽车研究,瞄准未来汽车竞争制高点和实现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新能源方面重点发展各种液体代用燃料发动机及其混合动力汽车,逐步过渡到采用生物燃料的混合动力和可充电的混合动力;进一步发展以天然气为主体

的气体燃料基础设施,分步建设长期可持续利用的气体燃料供应网络;以天然气发动机为基础,发展各种燃气动力,尤其是天然气/氢气内燃机及其混合动力;发展新一代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混合动力,到2020年,达到规模商业化水平;大力推进动力电池的技术进步;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纯电动车尤其是微型纯电动车。以城市公交车辆为重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示范与商业化的发展战略,在个过程中能源动力转型的关键与瓶颈是动力蓄电池和氢能燃料电池,并提出了科技策略。 杨帆(2009)在《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经济考量》一文中,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分析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并预测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趋势,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提出建议。他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对比了传统汽车排放污染物和电动汽车排放污染物数量,从而得出了电动车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污染物排放最少的结论。之后又提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阶段和各个阶段要满足的技术条件,最后得出了要降低新传统汽车油耗,使部门部件新能源化,建立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即不能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都浪费在各种能源路线的研发上而应该集中力量在各种能源路线技术上的交集技术上使之标准化,投资

国外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文献

国外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文献 引言 新能源汽车是指使用非传统燃料作为能源的汽车,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传统燃油车辆的限制,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发展。本文将深入探讨国外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文献,包括其发展现状、技术创新、市场前景等方面。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1. 国外新能源汽车市场概况 •美国:美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最大的消费国之一,拥有众多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如特斯拉、福特等。 •欧洲:欧洲各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德国、法国、挪威等国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推动者。 •亚洲: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中国等也在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国目前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最大的国家。 2.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 •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是高性能电池技术,包括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这些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提升,使得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不断 增加,充电时间不断缩短,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充电技术: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如快速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充电更加便捷和高效,进一步推动了新能源 汽车的发展。 •智能驾驶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也开始引入智能驾驶技术。这些技术可以提高驾驶安全性和行车效率,为用户带 来更好的驾驶体验。 3. 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 •国际政策支持: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减免购车税、免费充电设施建设等。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提 供了有力支持。

•用户需求增长: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传统燃油车辆的限制,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关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低碳排放和低能耗特点吸引了众多用户的选择。 •技术突破: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也为市场前景提供了保证。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国外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成果 1. 新能源汽车的环保性能研究 •排放减少:新能源汽车相比传统燃油车辆具有更低的尾气排放,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能源利用效率:新能源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较高,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 •碳排放减少:新能源汽车的碳排放量较低,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气候变化问题。 2.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分析研究 •市场需求:通过对消费者的调查和分析,研究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和用户购车偏好。 •市场竞争: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个厂商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市场前景:通过市场预测模型和趋势分析,预测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 3.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研究 •电池技术:对新型电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 •充电技术:研究了快速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等,提高了充电效率和便捷性。 •智能驾驶技术:研究了新能源汽车的智能驾驶技术,提高了驾驶安全性和行车效率。

【精品】电动汽车文献综述

电动汽车文献综述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控制文献综述摘要: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指以蓄电池与辅助动力单元共同作为动力源的汽车。由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在节能和降低排放污染方面的明显优势,因而受到很大的重视,研制开发和产业化的进程相当快。目前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主要有两种混合驱动结构:串联式和并联式。本文结合文献对这两种混合动力系统结构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对并联式进行了分析介绍。最后分析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混合电动汽车,控制策略,关键技术 1.引言[1] 节能和环保是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大汽车公司,都充分利用内燃机汽车的先进技术和电动机的无污染特性,将他们共同组成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展一种“超低油耗,超低污染”的车辆,作为内燃机汽车向电动汽车发展的过渡产品。美国的PNGV (Partnership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Vehicles)、欧洲的“The Car of Tomorrow ”计划、日本的“Advanced Clean Energy Vehicle Project”以及我国的“清洁汽车行动”都正是基于HEV而制定的战略计划。而在HEV关键技术中,整车控制策略占据着核心灵魂位置,因此,科学深入研究混合动力汽车的整车控制策略显得必然重要。通过对混合电动汽车的控制理论及技术现状作了系统分析,可以看到HEV控制策略研究关键技术和发展方向。 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2.1 混合动力结构分析 现代电动汽车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混合电动汽车(Hybrid Electrical Vehicle, 简称HEV)是指同时装备两种动力来源——热动力源(由传统的汽油机或者柴油机产生)与电动力源(电池与电动机)的汽车。通过合理复合动力系统,灵活调控整车功率流向,使发动机保持在综合性能最佳的区域工作,从而降低油耗与排放。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整个电动汽车的重要过渡型产品。混合动力汽车主要有串联(SHEV)、并联(PHEV)和混联(SPHEV),和传统汽车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多了电动机或发电机,不同混合动力之间的结构区别主要在于起能量流向的不同,图1和图2给出了串联和并联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流向。抽象的混合动力控制策略,就是通过合理规划整车在具体行使工况中的不同动作,使整车能量高效、合理流动,达到整车经济性、动力性、排放等各项指标达到最佳结合点。 图一SHEV特征能量流动 图二PHEV特征能量流动 2.2 混合动力的优势

电动汽车文献综述

2.1概述 随着未来电动汽车的普及,电动汽车大规模接入电网充电,将对电力系统的运行与规划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对于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的研究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特性和负荷需求计算。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研究涉及动力电池的充电特性、电动汽车用户的用车行为、充电方式等多种因素,是研究电动汽车对电网的影响和进行充放电调控的基础。 2)研究电动汽车接入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电动汽车大规模接入对电力系统的直接影响是导致负荷的增长。目前的研究,包括对电动汽车发展的不同场景,分析电动汽车接入对电源建设、配电网的影响,以及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和电网规划。 3)研究电动汽车作为储能单元的充放电控制与利用 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可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并能够向电网反向馈电[1]。文献主要包括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和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V2G,vehicle to grid)方面。其中,动汽车与电网互动(V2G,vehicle to grid)主要包括削峰填谷和调频等。 2.2电动汽车充电负荷 1)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特性 动力电池作为连接电动汽车和电网的元件,其建模是研究充电负荷的基础。对动力电池的建模,在研究不同问题时,做一定程度的近似或简化。

基于对电池比能量、效率、比功率等方面的对比得出结论,文献[2] 得出结论,锂离子电池具备最佳的综合性能。文献[3-4]研究了动力电池的几种常用的电路模型,各种模型在精确性和复杂性上各有优劣。动力电池一般采用“先恒流、再恒压”的方式进行充电,恒流充电时间相对较长,在此期间电池端电压变化幅度很小。在分析电动汽车队配网影响时,也有采用恒功率负荷模型,如文献[5]将充电负荷作为恒功率负荷。 2)电动汽车运动规律 国内对于电动汽车运动规律的研究一般结合中国电动汽车发展路线,将电动汽车分为公交车、公务车、出租车和私家车4类。不同种类电动汽车的用户用车行为和充电行为差别较大。文献[6] 结合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对上述4 类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进行了调研,采用蒙特卡罗模拟的方法对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分布特性进行了分析。并概括了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规划,分为2010—2015年(公交车、出租车、公务车示范运营)、2016—2020年(公交车、出租车、公务车规模化发展,少量私家车)、2021—2030年(私家车大规模发展)三个阶段。文献[7]从充电汽车电池的初始荷电状态(initial state-of-charge ,SOC0)和车辆到达充电站时间的随机分布为出发点,提出2阶段泊松分布的电动汽车充电站集聚模型进行充电站集聚特性的模拟,并提出基于充电站的日充电负荷曲线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负荷集聚模型的建模方法。 国外对电动汽车运动规律的研究偏重于研究用户驾驶行为,一般基于用户用车行为来分析用户的电动汽车充电时间和空间分布,并对充电负荷进行统计或预测。文献[8] 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在用户车上安装的GPS 仪器,对76个用户对进行跟踪调查,研究电动汽车用户的驾驶行为,记录每天离家和回家的时间以及

《新能源汽车营销策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200字

新能源汽车营销策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目录 新能源汽车营销策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 1 关于营销理论的研究 (1) 2 关于汽车营销的研究 (2) 3 关于新能源汽车营销的研究 (3) .4 研究述评 (5) 参考文献 (6) 1 关于营销理论的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菲利普•科特勒(1967)提出,市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产品和价值,并同别人进行交换,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强调了营销的价值导向。金永生(2000)认为,市场营销是在创造、沟通、传播和交换产品中,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价值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和体系。刘璞(2008)根据当今市场营销发展趋势,将市场营销和营销管理的演变过程概括为大众营销(1900-1950年)、目标营销(1950-1990年)和定制营销(1990年至今)三个时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是以客户中心的定制营销时代,网络消费流行、商场环境日益复杂、商务模式不断创新的新变化。由面向大众的批量性生产转变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为客户进行个性定制,逐渐成为市场营销的目的。菲利普•科特勒(2006)首次提出了从单个企业角度入手进行分析的4P营销组合方法。他认为,营销的本质就是灵活运用企业内部可控因素来适应其外部环境的过程,对外部不可控的因素做出主动反应,进而达到实现交易满和完成个体与组织的宗旨。其中,内部可控因素是指企业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的制定和实施。运用合适的促销方式、制定营销网络,最大限度满足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提升公司信誉度是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Watfa,M. K(2010)认为,Web 2.0时代的到来已经改变了原有的营销策略,带来了营销模式的创新。如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站,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注册用户。如果从营销的角度来开,这些社交网络储存了大量敏感的个人用户数据。因此,可以利用社交网站组成员的身份信息进行有针对性地实施营销策略,以此来实施更有效的目标市场营销活动。Hasashi Ishaan (2007)指出,在电子商务和产品定制的挑战中,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应该创新网络营销和运营模式,开发网络化销售和产品定制系

《新能源汽车行业融资问题研究文献综述【3600字】》

新能源汽车行业融资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目录 新能源汽车行业融资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1) 1国外研究综述 (1) 1.国外关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1) 2.国外关于新能源汽车融资方式的研究 (1) 2国内研究综述 (2) 1.国内关于新能源行业融资困境的研究 (2) 2.国内关于新能源汽车现有融资方法的研究 (3) 3.国内关于解决新能源汽车融资问题策略的研究 (3) 3现有文献评述 (4) 1国外研究综述 1.国外关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目前,各国研究人员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视角大多是站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技术层面,二是政府层面。Akanonetal(2014)从能源危机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角度证明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好处。日本对电动汽车行业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其混合动力汽车技术也日益成熟,日本不仅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力度,而且也积极关注配套设施的建设,着眼于对公司和居民小区的改造。Cheng Z G , School A(2017)分析了2008-2014年期间12个国家的插电式电动汽车政策的差异,包括研发补贴,基础设施投资和销售激励措施,发现主要汽车生产国将政策重点放在技术发展上,而非汽车生产国的政策偏重于技术扩散。X Wang, Li Z , Shaikh R(2021)总结了对于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有效政策,如免税,购车补贴等。发现并没有可以适应各国情况的统一有效的政策工具,认为促进电动汽车的普及需要考虑到有关国家的实际情况,推行切实可行的政策组合。 2.国外关于新能源汽车融资方式的研究 Tang B Lu J(2015)从非理性融资行为的视角出发,在新加坡新能源汽车上市企业中抽样选取了50 家企业,研究新能源汽车行业非理性融资行为与经营效益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指出新能源企业普遍存在非理性融资行为,从而导致了新能源行业整体盈利水平较低。Buchanan B G(2016)通过研究亚洲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融资情况,结果表明,亚洲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资金匮乏、融资缺口大,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亚洲市场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且其所处的资本市场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研究文献综述》3000字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研究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Ou Shiqi等人(2018)通过对2016-2020年的情景进行了模拟和讨论发现,与其他政策相比,双积分政策更能刺激插电式电动汽车的销售和更多的纯电动汽车进入市场。但是另外一些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Chen Kangda等人(2018)通过建立自上而下的模型分析补贴政策和双积分政策对纯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的协同影响。从信贷成本-效益的角度评估,虽然双积分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补贴政策仍然给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转型期间,两项政策会相互补充。 2.国内研究综述 首先是有关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方面的研究。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为中国缓解能源危机,改善空气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破解之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到目前,得到我国政策的大力支持,在政策的支持下获得了发展。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十一五”以来,我国提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政府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2008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已呈全面出击之势,20208年也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09年,在密集的扶持政策出台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驶入快速发展轨道。虽然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比重依然微乎其微,但它在中国商用车市场上的增长潜力已开始释放。2010年,我国正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2010年6月1日起,国家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2010年7月,国家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由20个增至25个。选择5个城市进行对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试点。新能源汽车正进入全面政策扶持阶段。2012,我国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2-2020)》确定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目标,并始实施新能源汽车车船税优惠政策,新能源汽车在政策支持下不断发展。2016年12月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自此新能源汽车补贴持续退坡。2017年,将新能源汽车确立为汽车强国战略突破口。2018年,乘用车“双积分”办法颁布,推动新能

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范文

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学术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研究者系统地梳理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以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为例,为您提供撰写文献综述的参考。 标题: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梳理近年来关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现状 1.政策支持与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文献中普遍认为,政策支持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方面,政府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降低了企业成本;另一方面,政府推动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提供了便利。 2.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文献综述显示,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电池技术、电机技术、电控技术等方面,我国企业已取得一定突破。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也有助于提升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 3.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能源危机的加剧,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逐渐扩大。

文献中普遍认为,市场需求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产品性能、价格、充电设施等。 三、发展趋势 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随着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将持续扩大。预计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将保持高速增长。 2.技术创新不断深化 新能源汽车技术将不断突破,包括电池能量密度、充电速度、续航里程等。此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新兴技术也将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融合。 3.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国内外企业纷纷加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企业需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竞争力,以适应市场竞争。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产业链配套不完善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上下游企业协同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产业快速发展。 2.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3.市场推广难度较大 新能源汽车在性能、价格、充电便利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影响了消费者

新能源汽车制造文献

新能源汽车制造文献 以下是一些有关新能源汽车制造的文献推荐: 1. Xu, L., Cheng, B., & Sumaila, U. R. (2018). The economics of electric vehicle adoption in China's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sector. Energy Policy, 113, 514-524. (该文献探讨了中国乘用车领域 电动汽车采用的经济学问题,包括油价、电池成本、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2. Zhang, D., Kang, J., & Shen, B. (2019). Advanced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in electric vehicles: A review.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9(11), 1800368. (该文献综述了在电动汽车中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的先进材料,包括正极、负极和电解液方面的研究进展。) 3. Santini, D., & Dalla Chiara, B. (2017). Electric Vehicle Integration into Modern Power Networks. Energies, 10(8), 1218. (该文献研究了电动汽车与电力网络的集成,包括充电基础设施、智能充电管理和对电力网络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4. Lu, H., Peng, J., & Fei, C. (2019). Systematic overview of electric vehicle fast charging technologies. Energy Procedia, 158, 3140-3146. (该文献对电动汽车快速充电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包括不同充电标准、充电设备和充电管理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5. Soares, R., Narciso, M., & Pereira, F. (2018). Electric vehicl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charging strategies. Renewable and

【2023《新能源汽车的品牌营销策略文献综述3000字》】

新能源汽车的品牌营销策略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著名的品牌学家化DaVid1ke对品牌的概念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品牌就是商品、标志、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也就是说,品牌是全方位的,它会涉及到顾客与企业在对产品沟通的方方面面,并直品牌被有时也会被视为一种“体验”,一种顾客能亲身参与到其中的深层次的体验,一种与顾客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进行的互动的总和,如果一个品牌无法与顾客结成亲密的联系,那么该产品的品牌就丧失了被称为品牌的资格。 新加坡著名品牌创建、品牌开发和品牌管理专家Pau1TemPora1在其所著的《高级品牌管理一一实务与案例分析》这一著作中阐述到:企业品牌管理的管理角色随着时代的不断前与发展,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4]。由原来的注重经济利益开始转变为注重承担社会责任;由原来的品牌运作的管理开始转变为品牌资产和品牌价值的管理;由原来的现实品牌管理开始转变为虚拟和现实结合的品管理;由原来对产品负责开始转变为对客户负责;由原来对产品品牌的塑造开始转变为企业品牌的塑造;由原来的产品中心论开始转变为市场中心论。 “品牌三部曲”是美国品牌管理专家、先知品牌战略咨询公司副总裁David∙A∙Aaker所著的三部著作中所提出来的三个关于企业品牌管理的概念,即《管理品牌资产》中的品牌资产概念、《创建强势品牌》中的品牌识别概念及《品牌领导》中的品牌领导概念。他认为: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商业市场比较复杂,竞争压力比较大,传统的企业品牌管理体系存在着很多的劣势。他在最新的研究理念“品牌领导”中提出:企业的品牌管理者应该是公司的执行总裁,即CEO o CEO掌控着企业品牌的识别系统,对企业品牌管理的战略方向也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美国的Torn∙Duncan与Sandra∙Moriarty在其著作中提了整合营销的商业理念,整合营销阐述了企业应该怎样塑造品牌形象和维持、提升品牌的永久价值。企业如果想要实现品牌的长期有效性,仅凭借营销传播是不够的,需要进行比较完善的、良好的整合过程,即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定企业目标、建立薪金系统、建立资料管理系统。整合营销就是对品牌资产、品牌价值进行经营管理,这一领域与企业的有形资产相比,其的市场价值更高。

新能源汽车综述

新能源汽车综述 摘要:我国政府将新能源汽车列入“十二”五国家发展计划以来,对有关新能源汽车技术、市场发展、消费者购买意愿等相关研究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为相关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消费者购买行为;文献综述 Abstract:Since the China government includes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to its “12th Five-Year Plan",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researches for the new energy automo-bile on the topics of technology, market development, consumers' purchasing intention etc. The paper makes a literature review for the relative researches did on the new energy automobile,which hopefully brings in-spiration and help for the relevant scholars’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New energy automobile;Purchasing inten-tion;Consumer purchasing behavior;Literature review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理念获得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广后,产业发展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全国形成一股爆发式的投资浪潮。电动汽车具有“零废气排放”的优点,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推崇。电动汽车,这个曾经在汽车发展史上作为人类第一部“汽车”,在其尘封 70 多年后再度被搬上汽车舞台是否能获得现代消费者的青睐呢?同时,从政府协助产业研发到提供购车补贴的各种利好消息,多大程度上使我国消费者最终接受电动汽车呢?正是这样的一些问题,本文将对我国目前在新能源汽车有关消费者和产业发展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与电动汽车的发展 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后,我国政府就意识到石油价格的波动和供应的不稳定性将会影响国家经济和社会的整体运作,并特别将此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所以,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我国政府就曾委托清华大学开始着手研究电动汽车的发展,除 了可以对能源替代的发展建立基础,也可作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来提升国家汽 车产业水平。在法规标准,培养人才和建设科研投入等多种政策的支持下,对汽车工业、关联产业、研究机构等予以激励和扶持,这些政策对我国电动汽车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 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周冬(2007)认为乙醇车才是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最佳途径。庾晋(2008)对目前我国在传统汽车的技术发展上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对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机遇时提出,许多在内燃机汽车大规模投资的发达国家,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时将会受到内燃机规模的限制影响而成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方面发展的瓶颈,而中国拥有制造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天然资源例如锂、钴、镍和稀土,因此,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要想在汽车领域赶超发达国家,那新能源汽车将是最好的发展机会。久陵(2009)研究电动汽车的推行将加快智能电网的发展这是我国在新兴产业的的新希望。曾鹏(2009)指出,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我国在资源获得和开发技术上占有一定优势,但是真正进入产业化的速度还是较缓慢。盛德浩等(2009)总结在短期内汽油车仍然是我国汽车行业的主流,但由于柴油车的性能和污染得到重大的改善,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市场份额将逐渐扩大。燃气汽车虽有升幅较大,但其市场潜在份额不会超过20%。有关混合动力车辆,只是一个发展的过度产品,长期发展将有一定的限制,最被看好的还是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因为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