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第十六讲: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2010)
- 格式:ppt
- 大小:420.00 KB
- 文档页数:57
‘伊凡㊃伊里奇之死“与‘墙“海德格尔与萨特的死亡观差异探究刘家玉㊀陈国雄摘要:托尔斯泰的‘伊凡㊃伊里奇之死“直接影响了海德格尔死亡观的建构,而‘墙“则是萨特死亡观生动的文学表达㊂死亡与生存意义的关系,是萨特与海德格尔死亡哲学中对立最突出的部分㊂海德格尔认为,死亡之作为 悬临 ,使人产生 畏 这种最本真的情态,由此人才得以 向死而在 ;萨特在‘墙“中回击了海德格尔 死亡具有本己性和不可通约性 这一论断,并表达了 死亡是荒诞的 观点㊂海德格尔与萨特死亡观差异的核心是:海德格尔力图在存在本体论的建构层面上理解死亡,而萨特直接从现实的㊁有意识生存出发考虑死亡问题㊂二者死亡观的差异,构成了存在论哲学中一种独特的张力㊂一方面揭示了存在论内部思想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极大推动了死亡哲学在现代哲学语境下的进一步发展㊂关键词:海德格尔;萨特;‘伊凡㊃伊里奇之死“;‘墙“;死亡观中图分类号:B516.54;B565.53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2-0153-04㊀㊀死亡是哲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其不仅是人类思维和想象的形而上建构,更与每个个体的现实人生有着深刻的关联㊂段德智先生这样评价死亡在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从越来越深的层面上猜度死亡的历史㊂ [1]而对于死亡的理解,往往是最能体现不同哲学家㊁哲学流派思想特点的因素㊂随着神学世界观的解构和现代哲学的兴起,哲学对死亡的理解愈发深入,在这之中,存在主义是现代哲学中对死亡问题探讨较多的一派,并且,其代表思想家的死亡观都与文学作品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伊凡㊃伊里奇之死“直接影响了海德格尔死亡观的建构,而‘墙“则是萨特死亡观生动的文学表达㊂一㊁本己之死与荒诞之死在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中,死亡的本己性问题首当其冲㊂他人之死和个体自身之死,这两种意义完全不同的死亡,在此前的思想史讨论中,没有被严格地区分开㊂在他看来,死亡是一个没有被完全澄清的概念㊂人可能见证过死亡,但是人永远不可能把死亡作为一种经历,因为死亡本身就是人 能经验 之可能性的消亡㊂所以,我们对于死亡始终只是 在傍 ㊂ 海德格尔对死亡的 事件性 的消解,可以浓缩为这样一个基本思想:死亡不可能作为一种对象性的事件被经验㊂ [2]然而,死亡固然不可被经验,但是由于死亡这种 只属于个体本身 的专属性,能够帮助沉浸日常生活的现代人排除外界的搅扰,获得关注自身存在的机会㊂从而由关注 死 ,带给 生 丰富的意义㊂死亡的个体性是开启死之启示的一把钥匙,人必须把死作为自己 最本己的和无可关联的可能性 来把握,把死当做自己的死来拥有,才能把 生 的意义发掘出来㊂托尔斯泰的小说‘伊凡㊃伊里奇之死“,就是对海德格尔死亡观的最佳注解㊂从形式方面看,小说采用倒叙的叙事手法,表现了文本在形式方面对死亡之本己性的强调㊂作者把处于故事内时间最末端的葬礼提到开篇处的叙事安排,既突出了小说的死亡主题,又是对每一位读者的警示,他提醒世人:重新反思死亡㊁真诚地面对死亡㊂从内容方面看,在小说的第一章中,伊凡之死作为一个冷冰冰的事实,赫然横在开头,强调了身边人对伊凡之死冷淡㊁漠然的态度㊂文中对伊凡的亲友对待其死亡的态度有这样的描写: 怎么?他死了;可是你瞧,我却没死 每个人都这样想,或这样的感觉㊂伊凡伊里奇的一些熟人,也就是所谓的朋友们,这时都不由得想到㊂ [3]联系后文伊凡在面对自己死亡时的态度,不难发现,这是海德格尔哲学中死亡个体性的文学预演㊂这段叙述表达的不止是旁人对伊凡之死的态度,而且也是对死亡本身的态度㊂这种庆幸,正是对个体死亡的闪躲㊂这种把死亡看作 他人之事 的倾向,暗含着对自己将来之死亡,即对死亡本己性的回避㊂海德格尔把这提炼为: 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 ㊂在伊凡的朋友伊凡内奇探视伊凡遗351体时,又有了如下描写: 那神态还在责备活人或者提醒他们什么事㊂ 实际上,伊凡的遗容所要提醒生者的事,正是海德格尔的死亡的个体性想要给予世人的警示:死亡是人最本己的,无可关联的可能性,要把死亡作为自己的死亡看待,面对有限的㊁本真的自己,从死中,求解生的意义㊂ 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只有把我的死亡带给我自己,本真的存在对我才有可能㊂ [4]与海德格尔不同,萨特认为荒诞性才是死亡的基本性质㊂他把死亡看作是一个外在于个体存在的㊁与人的生存结构没有任何联系的偶然事实㊂死亡具有彻底的荒诞性,它丝毫不可被等待㊁被预测,也就无法真正对人生产生任何影响㊂在小说‘墙“中,萨特通过巧妙的情节设计,把死亡之荒诞,刻画得入木三分㊂相比‘伊凡㊃伊里奇之死“,承载了表达萨特个人死亡哲学重任的‘墙“,在视角选择上带有更强的目的性㊂‘墙“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是萨特基于其哲学基础和写作目的的必然结果㊂他与海德格尔最大的不同,就是把 以此在为基础 改进成了 以意识为基础 ㊂换句话说,萨特的 自为存在 与海德格尔的 此在 最大的区别,就是把自为严格限定在 人的意识 这一范围之内,意识使人的存在具备了本体的意义㊂可以说,二者对死亡看法的根本不同,是由各自哲学基础的差异决定的㊂因此,‘墙“的叙事建构在自为存在的意识范围内部,即主人公伊比埃塔在特定时空内的所见所闻所想之中㊂这种处理使小说得以立足于具体的人生处境中㊁从多方位展现出了作为个体的现代人面对死亡时最真切的感受,表达了站在其时代最前沿的㊁对死亡哲学的深沉思考㊂一般来说,思想性较强的文学作品,往往不以情节见长,而萨特以其巧思有力地打破了这一成见㊂不读到小说的最后,大多数读者都会理所应当地认为,‘墙“是一部意在描绘在可预计死亡之前,个体真实的身心状态的小说㊂但是,萨特的妙思在小说的尾声处掀起了真正的高潮㊂本应躲在藏身处的格里斯鬼使神差地跑到了墓地去,被伊比埃塔的玩笑骗到墓地的长枪党人在那里打死了他,预想中对敌人的嘲弄㊁勇敢的赴死变成了事实上的背叛㊂求生的格里斯死在乱枪下,求死的伊比埃塔却捡回了性命㊂在‘墙“中,把文学作品的主旨升华到其哲学高度的,正是结尾处这一出人意料的转折㊂这一反转设计可谓神来之笔,把死亡的荒诞性表现得极其透彻而富有真实感㊂一方面,萨特用 格里斯确实替代了伊比埃塔去死 这一事实,回击了海德格尔 死亡具有本己性和不可通约性 这一论断㊂另一方面,这一出人意料的结局印证了萨特对死亡的理解,即 死亡是荒诞的 ㊂二㊁意义的开显与意义的取消死亡与生存意义的关系,是萨特与海德格尔死亡哲学中对立最突出的部分㊂海德格尔认为,死亡之作为 悬临 ,使人产生 畏 这种最本真的情态,由此人才得以 向死而在 ,脱离人群,站在个体的角度筹划自身㊂使得生之意义,在死的限定下,得以敞开和澄明㊂在‘伊凡㊃伊里奇之死“中,海德格尔的这一思索,是由病床上濒死的伊凡对自己一生的反省而开显出来的㊂患病后的伊凡对死亡的态度,以第七节受到盖拉西姆的启示为分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㊂第四到第六节是伊凡的顽抗阶段,第八到第十二节结束是反思阶段㊂第七节中,伊凡通过与仆人盖拉西姆的接触,感受到他身上一种自然的㊁本真的,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㊂由此开始,伊凡对死亡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他不再通过非本真的 操劳 与 操持 来逃避死亡,而开始了对自己人生㊁对死亡的思索㊂随着他生命力的日渐垂危,他对死亡的思考,也变得越来越深入㊂概括来说,伊凡反思死亡的核心在于两点,第一, 之前的生活到底哪里过得不对头? 第二, 应该怎样过才算 对头 ? 当然,托尔斯泰只是 现代之死 的预言家,对这一 不对头 的原因,在小说中留下了悬念㊂这一问题在近半世纪后,由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给出了明确回答:首先,伊凡生病前的生活,长期处于日常的 沉沦 状态,本真的生存状况受到了遮蔽,不曾在 畏 的情绪中,面对过 死 这种可能性;其次,伊凡应该先行到死㊁向死而在,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就是: 带到主要不依靠操持而是去作为此在自己存在之前的可能性之前,而这个自己就在热情的㊁解脱了常人幻想的㊁实际的㊁确知它自己而又畏着的向死的自由之中㊂ [5]305就情节来说,患病前的伊凡,以 维持快乐和体面 为信条,他没有想过,这种虚浮的快乐与他人眼中的体面,与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其实毫不相关㊂在他患病前,他从未从迷梦中醒来,倾听一次自己内心的倾诉㊂这足以解释垂死时的伊凡为什么产生了 所以那些美好的日子现在看来一点也不美好,只有童年除外 这样的困惑㊂随着人的成长,操劳㊁操持活动的增加,人越来越远离本真的自我存在,迷失在滚滚而来的 日常生活 中㊂而这种 日常生活 对死亡之本己性的遮蔽,使得只有借死亡之畏才可得以澄明的本真生存意义愈发模糊不清㊂而伊凡在反思中感到痛苦㊁无助的真正原因,正是过了一辈子这种 不向死而生 的糊涂生活,才让自己在临终时丝毫感451受不到生活的意义㊂而萨特的反对海德格尔把生存意义与死亡相结合的观点,他认为死并不能从外部赋予生命以任何意义㊂段德智先生在‘死亡哲学“一书中,把萨特这一说法解析为两个前后联系的部分:首先,死亡是自为存在的毁灭,而自为存在是生命意义的赋予者,所以死亡是生命意义赋予者的取消㊂其次,因为自为存在自主筹划自身的意义,而这种筹划要求一种 后来的存在 ㊂死亡恰好取消了自为成为这一 后来 的可能性,故死是人全部意义的筹划的毁灭和生命意义的取消㊂二者死亡观的对立鲜活地在不同文本中得到了反映,与‘伊凡㊃伊里奇之死“中,伊凡在临死前对人生意义的恍然大悟产生强烈对比的是,萨特笔下的伊比埃塔在临死前落入了形存神灭的麻木不仁中,甚至连爱情㊁友谊㊁爱国这些曾经在伊比埃塔的生命中长期留存的价值追求,也顿时显得黯淡无光㊂在‘墙“中,萨特对死亡的这种理解,主要通过主人公伊比埃塔的心理独白得到反复的展现㊂在文中,面对来看望死刑犯的医生时,对主人公有以下心理描写: 我们三人都在看着他,因为他是个活人㊂他做出活人的动作,有着活人的忧虑,在这个地窖里像个活人一样冻得发抖;他有一副营养良好,听从自己指挥的躯体,我们这几个人却不大感觉得到自己的躯体了㊂ 他蜷着腿,支配着自己的肌肉,并且他可以想明天的事㊂ 为什么活生生的人会把自己当作死人看待呢?这是因为在可见的死亡面前,已经被剥夺了自己作为自为存在,即自身存在意义赋予者的权利㊂因为意义赋予者即将毁灭,所以生命所包含的各种意义,甚至包括支配躯体㊁感知寒冷等纯粹的生理意义,也被眼前的死亡一并剥夺㊂另外,对 死亡通过阻碍自为存在通向未来而取消所有意义 这一论述,小说中也使用了大量笔墨加以对象化展现㊂伊比埃塔被宣判死刑后,往昔他所珍视的,多彩的生活体验㊁乃至于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再也不能在他心中激起一丝波澜㊂在萨特的死亡观中,伊比埃塔此刻对一切漠然的态度不难理解㊂因为自为存在一切的存在意义都依赖于 后来的存在 ,死亡如同一堵墙一般,隔断了伊比埃塔通往存在之 后来 的道路㊂因此,自为存在无法展开进一步自我筹划,也就不能赋予其即将毁灭的生命任何意义㊂三㊁ 向死自由 的叛徒与 绝对自由 的英雄在‘存在与时间“的论述中,死亡与自由具有天然的血肉联系㊂可以说,海德格尔前期的自由观,就是直接从其死亡哲学中导引出来的,即人的自由其实是一种 向死的自由 ㊂具体来说, 向死而在 者先行到死亡之中,以死亡为其存在方式,此在立足于这种本真状态展开的自我筹划,就能把死亡作为最本己的可能性自己承担起来㊂这种意义上此在的谋划被海德格尔称为 决心 ㊂此在的自由,就寓于这种决心之中㊂因为此在在这时能够 面对着自己的死亡,凭自己的良心自己选择自己,自己筹划自己,自己把自己的可能性开展出去㊂ [5]306其自由观念,依赖于 向死而在 这一过程,是由此在的死亡之 悬临 而派生出的一种可能性,通过此在在进入本真状态后的朝向有限性的自我筹划开展出来㊂这种对死亡与自由关系的思考,在托尔斯泰对伊凡人生态度㊁人生选择的表现中,得到了充分的文学化展现㊂‘伊凡㊃伊里奇之死“的第二节是对伊凡的生平的记述,此节的开头处这样写道: 伊凡㊃伊里奇过去的生活经历是最普通㊁最平常,但也是最可怕的㊂ 这段话极富深意,至少包含着两个矛盾㊂首先, 最简单㊁最平常的 人生,不应该是 最可怕 的;其次,伊凡从小就是家里的佼佼者,长大后成为了事业上较为成功的上流人物,并且经历过仕途的坎坷起伏,其身世并不简单㊁平常,也谈不上可怕㊂实际上,这种矛盾的表述恰好表达了托尔斯泰关于人生与众不同的看法:首先,极其普通㊁平常的人生,就是极其可怕的;其次,人生过得到底如何,并不由他人的评价决定,而是取决于个体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㊂这两点在海德格尔 向死的自由 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㊂这里的 普通 和 简单 ,并非是对人生丰富性的规定,而是着眼于个体对待自己人生的态度,即人是否能怀揣着一种本真的态度,自主地选择㊁筹划自己的人生,以此免于在 常人 中遗忘掉自己的存在整体㊂ 常人 是海德格尔用来区别 能死者 的概念,主要指一类退到自己以外的世界及其他同类此在构成的此在集合中的此在,他们以牺牲存在的完整性为代价,长期处于非本真的状态以免受 畏 的侵扰㊂换句话说,常人就是那些不愿意承担起自己的死亡㊁无法展开本真的自我筹划的人㊂托尔斯泰之所谓 极其简单,普通的人生, 实际上就是指这种 常人 的人生㊂伊凡正是这样一位为了逃避 畏 的侵扰,而牺牲自由逃遁到群体中的 常人 ㊂相较于海德格尔,自由在萨特存在论哲学中,拥有更彻底的意味和更本体的地位㊂萨特哲学的中心思想之一,就是 人是虚无而自由的存在㊂ 这种观点把人的自由看作是绝对的㊁无条件的㊂在死亡观中,这种自由表现为:与死亡毫不相干㊂萨特认为,人即使在极端受限的情551景中,在被步步逼近的死亡抹杀掉一切生命意义的条件下,人的自由选择仍然丝毫无法被动摇㊂小说‘墙“的主人公伊比埃塔的言行,正是萨特这种论述的对象化,是一位 存在主义自由英雄 ㊂在小说的结尾处,长枪党徒们让主人公出卖战友,以换取活命的机会㊂由此引出了文本中最精彩的一段心理描写: 我在这里,我可以出卖格里斯来换取自己一条命㊂可我拒绝这样做㊂我觉得这有一点可笑,因为这是顽固㊂我想: 难道就应该顽固? 出卖或者就义,面对看似非此即彼的两种必然选择,伊比埃塔都不屑一顾㊂在其心理活动中,彻底地体现着自为存在的自由选择本质:否定一切既定现成,朝向自己所不是去选择自己㊂出卖战友根本不被他纳入考虑,而选择英勇就义,成为一个 世俗的英雄 也不被伊比埃塔所接受㊂他大胆地开辟出了第三条道路:通过戏弄长枪党人,自主地把未来引向未知㊂伊比埃塔把这一荒唐选择解释为 顽固 ,其实这一连生死都不屑的 顽固 ,就是人对自由的坚持㊂在‘墙“中,萨特让我们领会到,人的绝对自由,不但不会在死亡的威胁下有所折损,而且会在所有希望之火都被死亡所浇灭的至暗时刻,放射出无比耀眼的英雄主义光芒㊂结语结合两个小说文本以及两位哲学家死亡观的对照阐述,以及以上三个层面的对比,可以看出,海德格尔与萨特死亡观歧见的核心在于:海德格尔力图在存在本体论的建构层面上理解死亡㊂所以在他看来,死亡对人生意义重大,他从本真性的启示㊁生存意义的揭示㊁自由感的源泉等角度,在此在本真在世结构中赋予了死亡不可或缺的地位㊂而萨特直接从现实的㊁有意识生存出发考虑死亡问题,所以在他的小说中,他把死亡表述为彻底荒诞的㊁取消人生一切价值和意义的㊁阻碍自为向前 去存在 的 墙 ㊂二者死亡观的歧见,构成了存在论哲学中一种独特的张力㊂一方面揭示了存在论内部思想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极大推动了死亡哲学在现代哲学语境下的进一步发展㊂这为后世人们思考死亡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㊂参考文献:[1]段德志.西方死亡哲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余平.论海德格尔的死亡本体论及其阐释学意义[J ].哲学研究,1995(11).[3]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M ].许海燕,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7:183.[4]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 ].段德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298.[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14.作者简介:刘家玉(1994 ),男,汉族,云南昆明人,单位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西方现代哲学㊁西方文论㊂陈国雄(1977 ),男,汉族,湖南新化人,哲学博士,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㊁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美学㊂(责任编辑:董惠安)651。
死亡与真理——海德格尔哲学解读之一死亡与真理——海德格尔哲学解读之一李海峰无中生有,生死相依。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理,体现出一种将死亡悬置起来存而不论的中国式的理性态度。
然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死亡问题的思考,揭示出“死”比“生”更深刻,“死”比“生”更具有源始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死是有限的人的本性的尺度,另一方面,它是有限显现的存在的尺度。
”(1)海氏想要提醒人们:未知死,焉知生?一、“唯人能死”与“整体存在”现代社会需要一种直面死亡的思考,渴望一种现代性的死亡观念的产生。
海德格尔关于死亡问题的思考,特别是其早期哲学中的死亡观,就是死亡之现代意识的一个极为深刻的概括:“只要死亡‘存在’,它依其本质就向来是我自己的死亡”,(2)应该说,海德格尔是真正从形而上学层面上系统揭示生与死之关系的第一位哲学家。
死亡问题的提出,是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的环节之一。
海氏对此在之存在分析,必然要涉及此在之存在的本真性和整体性,因为:首先,对此在之存在的准备性分析不具有源始性,我们的先行具有一向是只包括此在之存在的非本真的日常方式,我们总是将此在之存在显示为一个不完整的存在者。
其次,说此在之本真存在即是“操心”,并没有澄清和明确解释学的处境,即包涵在阐释中的先行具有、先行视见、先行掌握的前提的整体性,没能证明此在的整个结构要素确实构成一个统一体。
最后,将此在作为整体置入我们的先行具有中的任务,需要一个生存论上的死亡概念,因为只有通过生存论的死亡概念才能有效地讨论此在的整体生存。
所以,海德格尔需要对死亡进行一次与众不同的阐释,并且是对此在生存论意义上的阐释,这种阐释是从一种哲学本体论的意义上思考死亡问题,而不是像以往大多数哲学家那样在伦理学范围内谈论死亡,这种阐释将显示此在具有其本真的能在:“死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
海德格尔死亡哲学:“先行到死亡当中去”海德格尔1889年9月26日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州梅斯基希小镇一个贫穷的天主教家庭,父亲是当地教堂的司事,海德格尔在年少时期是准备成为一名牧师的,据他自己讲,在1906年读了现象学运动先驱之一弗朗茨·布伦塔诺的《论亚里士多德学说中“存在”的多重含义》,从而引发了他对哲学的兴趣,1909年海德格尔成为了一名耶稣见习会的会事,之后因为缺乏工作热情等原因被辞退。
随后他进入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和经院哲学,开始研究胡塞尔,并于1915年获得弗赖堡大学的教职,海德格尔经历过一战,同情过纳粹,被征召入过军……他的一生是个精彩的流浪者回归的故事。
海德格尔生与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西方哲学界的,针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人们要么选择用生之欣喜来掩盖死之悲痛,要么选择天国来躲避对死亡的恐惧,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对死亡的忽视和逃避。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消解了对死亡的“非本真性”态度,其不同于传统死亡哲学的观点使我们不得不对自身的位置和存在进行审视,从而对死亡所蕴含的真理性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在的整体性存在——死亡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有本真性和非本真性两种可能性,但无论是哪种可能性,此在都是作为整体存在,此在的存在作为生命的存在在于其还有可能性:“只要此在存在,在此在身上就有某种它能是和将是的东西尚未到来。
‘终结’本身就属于这种尚未到来。
在世的‘终结’就是死亡。
这一终结是一种能在,也即是属于生存,它界定和规定此在向来可能的整体性。
”(《存在与时间》)《存在与时间》被公认为海德格尔最伟大的著作,也是迄今为止最难读懂的著作之一。
此在可能是个大学教授或者公务员,也可能是个售货员或者保安,但这些可能性都不能说明此在的整体性存在,此在的整体总比这些角色性的可能性要多得多。
因为此在的日常角色具有极强的偶然性,例如你可能因为一次公务员考试考得好而走上仕途,也可能因为考试那天拉肚子缺考转而选择成为一名老师,此在在日常关联中的角色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而且也必须如此,只有这样世界才可以维持下去,那作为此在整体性存在的东西是什么?作为整体性的存在必须是与生俱有的,而且必须贯穿此在日常的,海德格尔认为,这个可能性就是死亡。
向死而在的形上溯源——读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
翟志宏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如果说“死亡”是一个应该面对和值得面对的问题,那么如何面对和怎
样面对死亡就必定成为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段德智先生新近出版的《西方死亡哲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死亡之谜进行“形而上学考察”的理论旨趣,同时也把我们带入到了不同时代的人类解读这一奥秘的心路历程之中。
虽然死亡具有“属人”的规定性,是任何入随时都会遭遇并将最终面对的“事件”。
然而它却是一个“永远让人猜不透的谜”,是包括以往和现代人类在内的所有理性生命都会经历并试图参透的“最终情结”和“生命本能”。
因而任何对这一奥秘的历史解答,都将具有现时代的意义。
【总页数】2页(P92-93)
【作者】翟志宏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6
【相关文献】
1.“息我以死”与“向死而在”——庄子和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
2.西尔维亚·普拉
斯《钟形罩》中埃斯特"向死而在"的哲学解读3.主体性哲学与美德伦理的当代复兴
--读段德智教授的《主体生成论》4.面向死亡的“哲学之安慰”——读《西方死亡哲学》5.一部揭示人生底蕴的开拓之作——读段德智《死亡哲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斯宾格勒曾言:“人类所有高级的思想,正是起源于对死亡所做的沉思、冥索,每一种宗教、每一种哲学与每一种科学,都是从此处出发的。
”死亡问题一直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自古以来,先贤们对死亡问题作出了无数回答,而海德格尔的死亡本体论无疑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一次新的探索。
一、存在论之阐释——源始性问题与死亡问题的提出存在论(Ontology),即为研究存在(ont)的本源的学说(ology)。
存在论可追溯至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论。
亚里士多德将存在论定义为“研究物体的存在的科学”,他提出要“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是’”和“‘是’凭借本性所具有的各种属性。
简而言之,存在论就是探讨形而下的世界的形而上根据的。
存在论的一大特征就是对本源的探讨。
康德曾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对时间的本体论分析建构。
他认为时间是一个先验的概念,是内部或外部一切现象的形式,“时间不是什么从经验中抽引出来的经验性的概念。
因为,如果不是有时间表象先天的基础,‘同时’和‘相即’甚至都不会进入到知觉中来。
只有在时间的前提之下我们才能想象一些东西存在于同一时间中,或处于不同的时间内。
”也就是说,如果人没有对时间先验的直观,人就无法把握事物存在的次序。
在康德对时间进行本体化尝试的基础上,海德格尔进行了进一步探索,他对时间进行了彻底的本体化。
海德格尔如此定义时间性:“从将来返回到自身来,决心就有所当前化地把自身带入处境。
曾在源自将来,也就是说,曾在的(更准确地说,曾在着的)将来从自身释放出当前。
我们把如此这般作为曾在着的当前化的将来之统一的现象称作时间性。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曾以先行掌握的方式把生存规定为此在的本质。
然而,源始的存在论阐释要求将“作为课题的存在者的整体”带入先行具有。
而本质为生存的存在者本质上就抗拒着成为整体存在者,因而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不具备源始性。
海德格尔认为,源始的此在之存在的阐释,必须把此在所可能具有的本真性与整体性从生存论上带到明处。
死亡哲学l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哲学是"死亡的练习"l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 其哲学的实质是死亡哲学。
l 孔子认为"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l 如果没有死亡问题恐怕哲学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
直面死亡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哲学以其汪洋恣肆的瑰丽想象营造了一种乐观主义的死亡哲学对中华民族的死亡意识和精神气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之妻死他鼓盆而歌的故事广为流传其中体现着庄子对生死离合的独特见解。
在庄子看来人生就是痛苦。
人一降生就奔波劳碌终生苦役难得成功故是痛苦。
这与佛家众生是苦、苦为真谛的看法十分相近。
既然"人之生也与忧惧生" 那么"嬀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死亡未尝不是解脱。
庄子对死的乐观态度还基于他生死自然的看法。
庄子认为死生是自然而不可免的事正如昼夜的变化一样有白天就有黑夜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大道的运行。
按照我们曾使用的哲学中本体与现象的范畴可以说生死表现的现象不同而其本体为一。
本体即为自然天道非人力所能改变。
所以人在生死问题上吸能顺乎自然"不悦生不恶死" 生而无乐死而无悲反倒可以不以生死为念不伤性情而得至乐。
庄子对生死的超脱也表现在他反对厚葬主张回归自然的态度上。
他自己将死时弟子要厚葬他。
庄子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
吾葬具岂不备邪"这真是十分浪漫的想法与日月星辰为伴安睡于天地万物之间死亡岂不是很美妙的归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一般认为是儒家积极入世、刚健有为精神的表达。
孔子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席不暇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甚至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死亡意识死亡意识是无法迥避的就象死亡是无法迥避的一样。
1. 伊壁鸠鲁则根本不承认死亡,他说:“最可怕的恶是死,但死却与我们毫无关系,因为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还不存在;当死亡来到的时候,我们又已经不存在了。
”但他却没想到死亡却是给活着的人留下了巨大的悲伤和痛苦。
死人当然不知道,并且也不在乎了,而活着的人则因为死亡而意识到了它的可怕。
其实,人不是对于自己,而是对于旁观者才死的。
珍爱生命,要学会善待自己,学会放飞自己,让自己更贴近自然。
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生命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去尝试着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踢踢球、上上网,与朋友去郊游,去大海里游泳,去小溪边钓鱼,去看看喜剧片,去爬喜欢的山,去看看飞瀑,去听听涛声……那么多的事等着我们去做,那么多的开心需要我们参与。
我们奔跑,我们跳跃,我们欢笑,我们歌唱,这一份美好,皆因有了生命。
珍爱生命,要让自己的生命有所价值。
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为了人生的充实,为了生命的完美,你没有理由不努力,让生命因奋斗而精彩。
珍爱生命,还要学会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平静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要相信,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生命是珍贵的,是金钱换不来的。
让我们一起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珍爱我们的生命吧!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一首小诗踏上人生之路吧! 珍爱生命,世界因你精彩!!、死并非生的对立,有时候生只是死的另一种形式(尼采)2、人从来不曾经历过死亡,所以这一刻活着即是永恒(维特根斯坦)3、财富的意义在于更好的完成义务,而不是逃避义务(卢梭)4、忍耐是出于对行为一般性准则的是适宜考察(亚当·斯密)5、人类本能的自然倾向自动产生所有惩罚的政治目的(亚当·斯密)6、政治和强权结合是必要的(帕斯卡尔)7、语言是世界的边缘(某位天才说的)……全球化是人类大尺度上的历史进程。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从前的哲学面临两种死亡抉择:一是在哲学家手里曲高和寡地死亡——彻底的死亡。
二是随社会进步在人的社会主体性关系的全面复苏中死亡——涅槃再生式的死亡。
海德格尔哲学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现代哲学和存在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以其对存在的独特关注而闻名,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人类独特的特征,它超越了简单的存在与不存在的二分法。
他提出了“存在前设”(Existential Precondition)的概念,意味着存在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不确定和开放的,我们通过与世界的接触和互动来构建我们的意义和目的。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得到了最全面的表述。
他认为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与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他对现代技术的批判是他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认为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类对世界的遗忘,我们沉浸在功能性和工具性之中,忽视了存在的本质和价值。
海德格尔将人类存在与时间联系在一起,强调我们的存在是一种“成为”(Becoming)的过程。
我们在时间中存在,通过对过去和未来的理解来塑造我们的现在。
他强调了个体的责任和选择,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困境。
海德格尔还关注语言的作用和意义。
他认为语言不仅是描述现实的工具,而且在塑造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语言不仅传达意义,而且塑造了我们对存在的认识和体验。
总的来说,海德格尔哲学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他强调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批判了现代技术对我们与世界的关系的影响,以及语言在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中的作用。
海德格尔的思想为我们思考人类存在和意义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对于理解自己和世界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