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级种子班《大田作物良种繁育技术》课程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27.36 KB
- 文档页数:8
《作物遗传育种》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作物遗传育种课程代码180114001课程类型通识基础课程通识拓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岗位综合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修读方式√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学时64 学分 4 理论学时50 实践学时14教学场所教室√多媒体教室√实训/实验室理实一体化教室√生产性实训基地其他()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引领学生了解作物育种的遗传学基础,熟悉作物选育种的常用方法,掌握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技术(目的),经由作物育种目标制订、品种选育技术实训、良种繁育和示范推广方案编写等(历程),以实现能从事作物新品种选育、繁育和推广等常规工作。
(预期成果)。
”二、学习成果三、核心能力权重分配四、学习内容1.明释孟德尔遗传定律和连锁遗传定律等遗传学基础知识。
理论:领会遗传的细胞学和分子基础,遗传物质的变异等概念及其关系。
理解孟德尔分离规律、独立分配规律、连锁遗传定律等三大遗传定律的实质以及在育种上的应用。
实训:开展作物根尖压片技术及有丝分裂观察等实训。
2.掌握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理论:掌握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熟悉品种资源的收集、分类、保存的方法。
实训:作物品种资源的收集、分类、保存的方法课业:完成作物育种目标制订3.明释有性杂交育种的概念及特点,掌握有性杂交及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和技术。
理论:掌握亲本选配的原则和方法,熟悉有性杂交技术、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纯系育种程序,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和技术等。
实训:开展黄秋葵有性杂交与组合配制实训。
课业:结合实训完成作物有性杂交课业。
4.掌握诱变育种和倍性育种的方法理论:熟悉理化诱变剂的种类、诱变剂量处理材料和诱变后代的选择方法。
实训:开展大蒜根尖染色体诱变及观察等实训。
5.掌握良种繁育技术。
理论:掌握品种退化原因与防治方法,学会种子的防杂保纯技术。
掌握良种繁育的基本程序及方法,熟悉种子质量检验程序与技术。
课业:完成作物三系配套制种方案制订等课业。
6.熟练掌握品种审定、区域化鉴定、保护和推广等专业技能。
现代良种繁育与育苗技术教学大纲Seed breeding technology适用专业:园艺专业课程编号:用01409026前修课程:遗传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学分:_4_总学时:64一、课程性质、目的与要求课程性质:专业方向必修课、主干课课程目的:现代良种繁育与育苗技术是园艺专业种苗工程方向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研究园艺植物(果树、蔬菜和花卉)繁育方法的理论和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主要内容包括园艺植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理论和技术、微体繁殖、无病毒繁殖、人工种子等新的繁殖方法和理论技术:园艺植物种子及苗木检疫、分级、加工、及包装运输等方法;品种退化的原因和提纯复壮的方法和程序,本课程以园艺学、遗传学、园艺植物栽培学等为理论基础。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在生产实践中接触运用的机会也比较多,要特别强调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
教学要求:文图结合,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促进学生掌握园艺植物种子结实与繁殖的理论, 嫁接等无性繁殖的基本原理,品种退化及品种复壮的基本原理,繁殖基质及其设施,种子的繁殖、收集及其贮存、种子质量检验检测。
二、教学内容理论总学时:64学时绪论3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园艺植物良种繁育与育苗技术的性质及研究内容;新品种审定与登录;品种退化的原因及对策;种子生产和苗木培育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任务;课程特点与学习方法。
重点:园艺植物良种繁育与育苗技术的研究内容;新品种审定与登录;品种退化的原因及对策;种子生产和苗木培育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任务;课程特点与学习方法。
难点:品种退化的原因及对策;课程特点与学习方法。
第一章:育苗繁殖基质及设施8学时基本要求:了解防虫网、荫棚、温室与塑料大棚的类型及特点,繁殖育苗常用的培养基质及容器类型与特点。
掌握苗床基质准备及消毒技术。
重点:根据不同季节选用不同的设施,以及不同的容器和基质,苗床和基质消毒技术。
难点:苗床和基质消毒技术。
第二章:播种育苗技术12学时基本要求:掌握种子播种品质及其检测方法;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促进种子萌发、提高种子发芽率的方法;苗期病害及其防治方法;苗期管理关键技术。
《大田作物良种繁育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是农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特点是综合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基本概念较多,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其任务与作用是使学生掌握作物品种改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种子生产和推广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的专业能力。
使学生掌握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作物品种选育和繁育的主要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具有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作物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作物育种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从事作物育种相关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加强作物育种实践操作的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胜任从事作物新品种选育和农业科学研究职业岗位的工作。
因此,本课程对实现“农业科研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知识目标(1)、明确各种繁殖方式对继承上一代性状的特点,不同植物种类主要采用的繁殖方式。
(2)、掌握常规杂交育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能力目标本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向;通过实验和教学实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选育种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素质目标(1)、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一丝不苟工作作风,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2)、对科学方法论有进一步的认识、通过观察现象探索分析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观认识;与前后课程的联系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作物遗传学》使学生具备了较好的理解和学习能力。
2.与后继课程的关系为学生后续课程〈〈种子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三、教学时数分配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解为2个项目。
表1:职业岗位分析表表2 课程项目结构与学时分配表【大纲依据】(1)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的办学思想,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施“产教结合、践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2)作物育种是一门实践性为主的农事活动,因此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根据作物育种特点,坚持以生产过程为导向,按照农时季节、生产环节,采取音像教学、集中讲授、实践操作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3)《作物育种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它是立足于一些基础课之上,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该课程应设置在《作物遗传学》、《植物生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之后。
第一节选育新品种一、育种目标(一)早熟性:(二)丰产性:(三)抗性:(四)品质:二、育种的基本程序(一)原始材料圃:原始材料的来源,可由当地育种机关、生产单位等各方面征集。
原则上育种材料要丰富。
但各单位人力和设备条件不同,可以量力而行。
基层育种单位和农民育种家,应从实际出发,有选择的引入、研究那些与自己选育目标密切有关的材料。
原始材料圃种,每品种栽植一区,每区为1~3行,行长1~3米,若干区中间设一区当地推广良种作对照,不设重复。
在生育期间对参加实验材料的特征特性、对自然灾害的反映和经济性状等进行详细观察记载,收货后进行室内考种,根据其实际表现,有的继续研究直接利用价值,有的做杂交亲本或其他育种途径的基础材料。
(二)选种圃:选种圃的任务是精选育种材料。
材料来源有种植在原始材料圃中入选升级的品种或品系;系统育种待选的基础材料;杂交后代的杂种后代;其他育种途径初选的单株或单系。
选种圃材料每份种植一区,5~10份材料中设一对照品种。
不设重复。
小区面积视种子数量而定,一般3~10平方米。
单株插秧或等距点播。
在水稻生育期间,要详细观察记载,对熟期,抗性和经济性状做重点调查。
对性状稳定的系统,初步考种测产,表现优良的升入其他实验;明显表现不好的系统可以淘汰;表现好,但不够突出的可继续在选种圃中观察。
遗传性不稳定,尚在分离的材料继续进行选择,选后所剩单株,一律淘汰。
选种圃是水稻育种的重要阶段,又因材料份数多、种子少,不能设重复。
实验准确性程度,除了靠认真观察之外,最基本的条件是地力要均匀管理精细一致,以提高选择的可靠性。
进行抗性育种时,在选种圃阶段就要把选种材料在易发生灾害的条件下或地区种植,提高选择压力,以求选出符合要求的抗性较好的材料。
(三)鉴定圃:鉴定圃的任务是对从选种圃升入的品系做经济性状、抗性、产量和品质等性状的鉴定,并结合鉴定为下一步实验繁殖种子。
鉴定圃中每一个品系的面积,一般5~15平方米。
重复3~4次。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生物学》《种植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种子生产技术》《园艺作物生产技术》《药用作物生产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农作物生产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农业技术员等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农业技术员等工作的岗位需求,围绕农作物生产的关键能力,反映种植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农作物生产流程为主线,将实现农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参考职业岗位的生产流程,序化学习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独立或协作解决农作物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1.能熟悉当地耕作制度及主要农作物生育特性,能根据当地的农村产业结构状况制订合理的作物布局规划。
2.掌握农作物生产的种子处理、播种、育苗移栽、水肥管理、看苗诊断、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的关键技术。
3.能熟练使用农机具进行土壤耕作、播种、施肥、农药防治、农产品收获等生产作业。
4.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或协作解决农作物生产中的常见问题。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是在《生物学》、《植物生产与环境》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从事农艺工、种子繁育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为后续《种子生产与经营》、《经济作物生产与经营》等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50学时,10 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注重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农艺工、种子繁育员等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突出农作物土壤耕作、种子处理、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种子检验等职业技能,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农艺工、种子繁育员等职业标准,反映农作物生产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确定课程内容。
3.按照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以农作物生产流程设计学习项目;以农作物生产流程中的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将实现农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融入学习任务。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主要农作物生产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独立或协作完成农作物生产技术方案的制订和主要技术环节的操作,提高农作物产量,保证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1.了解当地主要农作物的品种类型、形态特征和栽培习性,能根据当地产业结构特点确定农作物的耕作制度;2.了解与主要农作物生产相关的设施设备、农机具、肥料、农药、除草剂等功能和特点,能初步制订并实施生产计划和技术方案;3.了解主要农作物各生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能独立进行生产准备、种子检验、种子处理、播种育苗、各生育阶段看苗诊断与管理、收获(留种)与贮藏等主要技术的操作;4.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或协作解决农作物生产中的常见问题;5.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具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成本意识。
第一章作物良种繁育(2学时)教学目的深入认识作物品种及其涵义与特点;明确良种繁育的任务和技术路线;了解国外良种繁育体系的特点。
教材分析本章内容属于种子生产技术课的基本理论知识之一,按理应作为重点内容讲授。
但学生已学习过《作物遗传育种原理》,初步了解良种繁育有关知识,加之本课程后面内容还要讲授主要作物的原、良种生产技术,因此在规定时间(2学时)内,教学内容应坚持系统化原则,避免重复,抓住主要内容进行讲授,从而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
教学重点本章共有三节,其中第三节是重点,教学中应充实内容。
教学难点第三节中良种繁育体系是难点,因为不同作物良种繁育的体系不同,而且学生对这部分原则性强、无技术而言的内容不感兴趣。
另外良种繁育的循环选择程序也是难点之一。
教法建议1、第一节作物繁殖方式与良种繁育,课堂上不讲。
2、第二节品种与农业生产,只对作物品种及其涵义进行讲解。
首先带领学生复习品种的概念,然后补充品种涵义的有关内容,主要是狭义品种、广义品种;补充并强调品种三性,即新颖性、整齐性和稳定性;说明本课程(农业上)所讲品种是指广义上的品种。
3、第三节作物良种繁育,鉴于学生对良种繁育的概念不能正确、全面理解的问题,首先用谈话法讨论这个概念之后,教师再给出正确解释,如良种繁育不是良种繁殖、不是三圃制(或二圃制、一圃制),也不只是繁殖良种或种子生产,而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其次,关于良种繁育的程序,在讲述重复繁殖、循环选择法的时候,讲解速度可适当放慢,可以不要求学生做笔记,以便集中注意力及时弄懂这个问题。
第三,关于国外的良种繁育,重点是其程序与经验,讲授中注意比较法的应用,并列举实例加以说明,以引导学生思考、提高注意力。
教学内容第一节品种的概念和涵义一、品种的概念书上说,所谓品种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创造的某种作物群体。
并具有以下四性:独特性(区别性)(distinctness,英国)、新颖性(novelty,美国)、整齐性(uniformity)和稳定性(stability)。
《大田作物良种繁育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是农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特点是综合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基本概念较多,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其任务与作用是使学生掌握作物品种改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种子生产和推广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的专业能力。
使学生掌握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作物品种选育和繁育的主要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具有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作物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作物育种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从事作物育种相关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加强作物育种实践操作的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胜任从事作物新品种选育和农业科学研究职业岗位的工作。
因此,本课程对实现“农业科研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知识目标
(1)、明确各种繁殖方式对继承上一代性状的特点,不同植物种类主要采
用的繁殖方式。
(2)、掌握常规杂交育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能力目标
本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向;通过实验和教学实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选育种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素质目标
(1)、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一丝不苟工作作风,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2)、对科学方法论有进一步的认识、通过观察现象探索分析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观认识;
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作物遗传学》使学生具备了较好的理解和学习能力。
2.与后继课程的关系
为学生后续课程〈〈种子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三、教学时数分配
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解为2个项目。
表1:职业岗位分析表
表2 课程项目结构与学时分配表
【大纲依据】
(1)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的办学思想,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施“产教结合、践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2)作物育种是一门实践性为主的农事活动,因此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根据作物育种特点,坚持以生产过程为导向,按照农时季节、生产环节,采取音像教学、集中讲授、实践操作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3)《作物育种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它是立足于一些基础课之上,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该课程应设置在《作物遗传学》、《植物生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之后。
(4)本课程任教、辅导教师要尽快了解网络远程教育,了解远程教育中的多种教学媒体,并学会使用这些媒体辅导学生的学习,做好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
(5)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发展趋势,尽可能贴近生产实际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6)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成绩考核】
表3 考核方式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