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负迁移与英语教学
- 格式:pdf
- 大小:384.11 KB
- 文档页数:6
汉语负迁移对英语音位学习的影响及教学策略探析摘要:汉语负迁移对英语音位学习的影响深远,也更难以消除。
英汉音系有系统差异,对英汉音素采用对比分析的教学法能有效避免负迁移,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负迁移;音位;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h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58-02笔者在多年教授语音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虽然学了七八年英语,但其语音面貌却差强人意,音素,重音,节奏,语调上还是典型的中式语音语调。
其中,音素的发音不标准主要体现在受方言影响太大和借用汉语拼音的相似音两个方面。
当前,多数负迁移对语音学习的影响的研究集中在超音段音位上,对音位方面的研究则多是集中在方言的影响上。
但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体会到,英语重音、节奏和语调有自身的规律和规则,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则,学生多加练习就能有效避免汉语在超音段方面的负迁移。
但音位本身属于心理-运动技能,讲究的是口腔器官的协调。
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分析汉语负迁移对英语音位学习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应对措施。
一、语言迁移理论简述odlin(1989)认为,语言迁移是学习者以前所学的任何语言与目标语之间的相似和差异给二语习得带来的影响。
语言迁移的实质是如何评价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语言迁移的研究经历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繁荣,六七十年代的衰落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复兴三个阶段。
语言迁移有正负之分。
其中,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标语不一致的地方会引起目标语学习的困难,这种负面的影响被称为负迁移,它主要表现在“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的言语行为与本族语使用者的言语行为之间的差异”(俞理明,2004:4)。
对比分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盛行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语言理论为基础。
lado(1957)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系统对比,可以预测造成学习者困难的语言模式”。
对比分析时期的语言迁移研究把sla 中出现的困难和错误全归为母语的干扰,否定了学习者发展阶段上所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错误,所以对比分析法才受到批评,但它仍然提供了研究sla的方法,并通过对比来预测学习上的难易。
2013年第28卷 第2期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外语研究收稿日期:2013-01-20作者简介:卢 婕(1978-),女,四川广安人,讲师,从事英语教学法和英语语言学方向的研究。
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中,迁移是指将学会了的行为从一种情境转移至另一种情境。
对于语言迁移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Lado在《跨文化的语言学》中指出:“学习者往往把其母语语言及其文化中的形式和意义迁移到所学的外语语言及其文化当中,这种迁移既体现在学习者的口语表达以及在与该外语文化有关的行动中,也体现在理解领会该外语语言及其文化的过程中。
” Lado及其追随者认为,母语中的原有习惯有时会阻碍二语的学习,这种母语对二语学习中产生的不良影响被称之为母语的负迁移。
而母语负迁移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层面。
一、母语负迁移在英语语音上的表现中国学生的英语习得环境存在以下特点:第一,国内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学的工作由中国教师承担,外教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第二,学生除了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的语言环境以汉语为主。
并且学生在英语口语课堂中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不高。
第三,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二者在声调、音节、音位等多方而有较大的差异,因而母语对英语习得的负迁移作用也很大。
比如,大部分中国大学生在英语语音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唇齿音[F]、 [V]没用上齿咬住下唇;2.难以区分[n]和[1]、[n]和[];3.发齿间音[θ]、[]时没有用上排和下排牙齿轻咬舌尖,因而与[s]、[z]的区别不明显;4.分不清/r/和/1/,如把room发成loom;5.找不准重读音节;6.长元音和短元音区别不明显;7.不会连读;8.单词末尾的辅音发音过重或过于清晰。
Rod Ellis指出“语音迁移是最活跃和最固化的”,过了关键期之后,任何外语学习者由于母语负迁移的干扰结果几乎不可能不带口音地说出“地道”的外语。
二、母语负迁移在英语词汇上的表现人们常常把词汇比作修建英语语言能力这座大厦的砖石。
浅谈中学生英语写作的语言负迁移现象摘要:通过近十年的一线中学英语教学,作者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出现的一些语言负迁移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举例论证,希望能够引起一线教学老师的注意,以达到帮助其指导学生英语写作训练,提高英语写作课的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生;英语写作;负迁移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6-0119-02笔者研究发现中学生在用英语写作时常会把汉语的语言习惯应用到英文中去,这样就产生了语言的迁移现象。
当汉语的某些特征同英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时,起到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
反之,当汉语的某些特征同英语差异较大时,就会起到妨碍作用,或不利于语言规范化,称为负迁移,即迁移时出现某些错误。
而中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使用英语的句法结构遇到困难时,就会套用汉语的句法结构,从而出现多种负迁移现象。
本文探讨的是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学生在写作时出现的一些负迁移现象。
一、缺乏一致性所谓一致性,指的是句子成份在数/性/人称等方面的对应或相同。
学生的英语习作中存在着许多主谓不一致,或者名词、代词与先行词不一致的情形。
例如:学生会把句子“我喜欢流行音乐,而我哥哥却喜欢古典音乐。
”翻译成“i like pop music while my brother like classical music.”因为汉语中没有数的变化,所以学生也往往会忽略了应该用(likes)。
二、汉语动词并置结构的迁移英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语动词或分句之间若使用逗号,是需要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的。
而汉语由于重意合,分句之间的意义联系靠语义表达,大多不需采用形式连接手段,各动词或分句间用逗号就行了。
受汉语这一表达习惯的影响,学生的英语写作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并置结构。
例如:汉语中人们会说“继续尝试下去,总有一天你会成功的。
”这两个分句之间只需要用逗号不需要用连词的,但是英语说这句话就应该是“keep on trying, and you will succeed one day.”必须有连词and 才行。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外一种知识、技能产生的某种影响。
这种迁移既包括正迁移又包括负迁移。
正迁移对以后的学习起积极促进作用,而负迁移则对其有干扰妨碍作用。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其拼音、字词、句法以及篇章等概念在我们脑海中根深蒂固,已经接触了十多年。
此时,再去接受一种全新的语言———英语,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把旧有的汉语当中的理论、规则和语法等应用于英语学习,从而出现了汉语的负迁移影响,讲的、说的、写的都是所谓的Chinese English 。
本文简要地从如下几个层面对汉语负迁移的表现予以简要阐述,并提出了一些避免和克服的办法。
1汉语负迁移的表现1.1语音层面在我国有些地区的方言中,这里以湘鄂方言为例简要说明。
湘鄂方言属于汉藏语系(Chinese-Tibet language),其标准的普通话发音中有21个辅音声母、23个韵母,而在湘鄂方言中则有声母28-34个,声母与韵母都有发音不全或发音混淆的现象。
比较典型的是声母f 和h 混淆或互换,如:开发(fa)→开花(hua),飞(fei)机→灰(hui)机。
n 和l 分不清,经常发错,如河南(nan )→河兰(lan)。
有些靠近湖北那边的河南学生在介绍自己的时候,说自己来自he lan ,乍一听还以为是来自荷兰的外国留学生,其实是来自内陆省份河南。
在汉语中这样也就罢了,有些学生硬是把这迁移到了英语学习中去了,当然是分不清这几个辅音发音了,/l/和/n/,如banana[b ə̍n ɑ:n ə]会读成[b ə̍l ɑ:l ə],在湘鄂两省的初中生当中非常普遍。
1.2词汇层面学习者在理解英语单词的词义时,通常是把它们翻译成汉语,需要经历一个“心译”过程,然后根据汉语的意义去理解或注解英语的词义,从而导致负迁移。
例如,“lover ”一词在英语中指的是情夫或情妇,它与husband 或wife 的意义完全不同,而汉语中的“爱人”一词一般用来指自己的配偶,“lover ”和“爱人”二词有着不同的涵义。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及对策(全文) 摘要: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往往会导致语言错误和学习困难。
本文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及有关汉英比较的知识,结合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对汉语在英语学习中出现在词汇、语言习惯、语法层面上的负迁移现象进行探讨。
同时针对所探究的现象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影响对策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能的影响。
迁移现象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当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人们常会利用已有的知识或技巧简化习得过程。
迁移有正负之分。
正迁移对学习新知识起促进作用;负迁移对学习新知识起阻碍作用。
语言心理学认为,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往往会借助母语的语音、语义、语法规则或学习经验: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似时,往往出现正迁移,对新语言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但当某个外语结构在母语中没有相应结构或两种语言中的对应结构有差异,这时候借助母语的一些规则就会产生消极影响,即负迁移。
我国学生学习英语一般是在汉语已经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开始的。
经过婴、幼年期的自然学习和少年期的计划性学习,对本民族的语言――汉语已经形成一定的阅读和书写的习惯,而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语系,两者在语音、词汇、语言文化、语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因此,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有时甚至十分突出。
本文对汉语在英语学习中出现在词汇、语言习惯、语法层面上的负迁移现象分别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词汇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在词汇层面上的负迁移一般体现在词义和词的搭配这两方面。
(一)词义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
而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整个语言系统的支柱,必然会很突出地反映文化差异。
实际上,英汉两种语言很少有绝对对应的词汇。
大部分词汇不是在概念意义上就是在文化意义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倘若不注意,以母语的词汇知识去套用就会引起词汇层面上的负迁移。
母语负迁移理论对中式英语现象的解析由于英语是中国人的第二语言,所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母语负迁移的现象,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到,一般以上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都是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
所以说,母语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
一、母语负迁移母语负迁移的成因。
人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母语知识的影响,这种现象就叫做母语负迁移,当英语作为人们学习的第二语言时,会和母语之间形成一种共存的关系,人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比较自然地将母语知识应用于英语中,这就会造成迁移现象的产生。
不同的语言在相互碰撞和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变化,当母语知识阻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时,就会产生负迁移情况。
通过对母语负迁移的了解可知,母语负迁移一共有以下几种表现:语音负迁移、词汇负迁移、句法负迁移以及文化负迁移。
二、导致中国式英语现象出现的客观因素(一)英语教师素质水平低。
从现阶段教授英语的教师队伍情况来看,许多教师的个人素质和语言能力都有所欠缺,大部分教师所掌握的英语知识都来自书本或其他教师,从而导致其驾驭英语的能力较弱。
所以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很容易接受并形成中式英语,(二)教学方式不合理。
我国在英语教学方面,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就是采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而在英语口语表达方面,却很少进行培养和锻炼。
所以当学生需要进行英语交流和运用时,就很容易出现中式英语的现象。
(三)英语教材的编写具有滞后性。
在时代发展的同时,英语也在不断的变迁。
我国的英语教材多由国内学者和专家编著,只有小部分书籍来源于国外,在长期使用陈旧教材的情况下,英语教学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四)缺乏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是决定语言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是机械性的掌握英语知识,很少在语言环境下锻炼,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到学生对英语的运用和英语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中式英语现象的产生。
初中英语学习中负迁移现象例析及对策学习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本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现不少英语学习负迁移的现象,它们严重阻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和掌握,产生了许多错误。
特此给以总结和研究,希望能采取更好的教学策略来克服这一现象,以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正迁移。
标签:学习迁移;正迁移;负迁移学习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叫(正)迁移,后者叫负迁移。
正迁移有助于促进学习,而负迁移则会干扰阻碍学习。
本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现不少英语学习负迁移的现象,它们严重阻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和掌握,产生了许多错误。
特此给以总结和研究,希望能采取更好的教学策略来克服这一现象,以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正迁移。
一、汉语负迁移(一)汉语拼音负迁移。
英语中有长元音和短元音之分,汉语拼音则没有。
汉语中只有单声母t,d,r等,而英语中却有复辅音如/tr/, /dr/等。
受汉语发音影响,有些学生就不能区分长元音和短元音,也容易把复辅音分成两个音来念。
(二)汉语词义负迁移。
1、汉语没有词形的变化,而英语中的名词有单复数的变化,人称代词有数和格的变化,动词有一般现时第三人称单数、时态、语态等的变化等等,学生经常忘记把英语单词变为适当的形式。
如:(1).I like they.(改正:them)(2). He give me a book.(改正:gives)2、汉语没有助动词,英语中却有助动词do, will等的广泛应用。
学生容易混用或不用助动词。
如:Mary does not her homework.(改正:doesn’t do)3、词汇搭配的不对应。
如:(1)We often each other chat at lunchtime.改正:相互聊天:chat with each other4、汉语句法规则的负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