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 境 化 学 (第五章)
- 格式:ppt
- 大小:414.00 KB
- 文档页数:61
环境化学朱利中课后答案第五章1、结晶法一般是在分离纯化物质的哪个阶段常常使用的()[单选题] *A开始B中期C最后(正确答案)D以上均可2、下列含有蒽醌类成分的中药是()*A丹参B决明子(正确答案)C芦荟(正确答案)D紫草3、具有升华性的生物碱是()[单选题] *A烟碱B咖啡因(正确答案)C槟榔碱D苦参碱4、能影响黄酮类成分的溶解性的因素有(多选)()*A黄酮的类型(正确答案)B苷元上取代基的种类、数目和位置(正确答案)C糖基的数目和位置(正确答案)D分子立体结构(正确答案)5、具有暖脾胃、散风寒、通血脉作用的是()[单选题] * A穿心莲内酯B青蒿素C莪术醇D桂皮醛(正确答案)6、单萜和倍半萜在化学结构上的明显区别是()[单选题] * A氮原子数不同B碳原子数不同(正确答案)C碳环数不同D硫原子数不同7、美花椒内酯属于()[单选题] *A呋喃香豆素B吡喃香豆素(正确答案)C环木脂素D环木脂内酯8、在分配色谱中,属于反相色谱的是()[单选题] * A固定相的极性大于流动相B固定相的极性小于流动相(正确答案)C固定相的极性等于流动相D以上都不是9、下列化合物中β位有-COOH取代的是()[单选题] * A大黄素B大黄酸(正确答案)C大黄素甲醚D芦荟大黄素10、有机溶剂加热提取中药成分应采用()[单选题] * A回流装置(正确答案)B蒸馏装置C萃取装置D分馏装置11、萜类化合物在化学结构上的明显区别是()[单选题] *A氮原子数不同B碳原子数不同(正确答案)C碳环数不同D硫原子数不同12、E连续回流提取法(正确答案)从中药中水提取液中萃取偏于亲水性的成分的溶剂是()[单选题] *A正丁醇(正确答案)B乙醇C乙醚D三氯甲烷13、属于二萜的化合物是()[单选题] *A龙脑B月桂烯C薄荷醇D穿心莲内酯(正确答案)14、组成木脂素的单体基本结构是()[单选题] *AC5-C3BC5-C2CC6-C3(正确答案)DC6-C415、以杜鹃素为指标成分进行定性鉴别的中药是()[单选题] * A满山红(正确答案)B黄芩C槐花D陈皮16、在结晶溶剂的选择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的是()[单选题] * A成分的纯度(正确答案)B相似相容原理C冷却热饱和原理D以上都不对17、一般情况下,为无色的化合物是()[单选题] *A黄酮B花色素C二氢黄酮(正确答案)D查耳酮18、下列化合物可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的是()[单选题] * A七叶内酯(正确答案)B七叶苷C厚朴酚D五味子素19、下列含香豆素类成分的中药是(多选)()*A秦皮(正确答案)B甘草C补骨脂(正确答案)D五味子20、由两个C6-C3单体聚合而成的化合物称()[单选题] * A木质素B香豆素(正确答案)C黄酮D木脂素21、淀粉含量多的药材提取时不宜用()[单选题] *A浸渍法B渗漉法C煎煮法(正确答案)D回流提取法22、从香豆素类的结构与分类看,下列属于简单香豆素类的是()[单选题] * A龙脑B七叶内酯(正确答案)C薄荷醇D西瑞香素23、木脂素是苯丙素衍生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多为()[单选题] *A二聚体(正确答案)B三聚体C四聚体D五聚体24、在简单萃取法中,一般萃取几次即可()[单选题] *A3~4次(正确答案)B1~2次C4~5次D3~7次25、与明胶反应生成沉淀的成分是()[单选题] *A强心苷B皂苷C有机酸D鞣质(正确答案)26、在溶剂沉淀法中,主要是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一改变混合溶剂的什么实现的()[单选题] *ApH值B溶解度C极性(正确答案)D体积27、木脂素母核结构中的C6-C3单体数目为()[单选题] *A1个B2个(正确答案)C3个D4个28、下列化合物中,酸性最强的是()[单选题] * A芦荟大黄素B大黄酚C大黄素甲醚D大黄酸(正确答案)29、极性最大的溶剂是()[单选题] *A酸乙酯(正确答案)B苯C乙醚D氯仿30、碱性最强的生物碱是()[单选题] *A季铵碱类(正确答案)B哌啶类C吡啶类D吡咯类。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第五章 生态系统服务•第六章 退化生态系统及其修复、生态工程(教材中第六、八章合并,课外内容)•第七章 生物毒理与生物富集(教材中第七章部分内容)•第八章 生态管理、生态影响评价、生态规划、生态监测(教材中第九章、第七章部分)•第九章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中第十章、课外内容)掌握内容第一章 绪论1生态学概念及研究对象。
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生物、非环境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生存所需要的某些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2.生态圈: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包括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人类社会初期阶段的人与环境: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700万年前人科的起源两足行走的猿类物种“适应辐射”250万年前人属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现代人的进化活动可能发生在50万年到3.4万年前之间标志现代文明的文字出现在大约6000年前农业社会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现代工业文明对环境的冲击与破坏4.环境生态学的概念 。
定义: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
5.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
①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基本关系。
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及规律。
③ 环境污染的危害。
④ 环境质量的调查、评价和预测。
⑤ 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
⑥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使用。
⑦ 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⑧ 环境规划。
⑨ 环境管理。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1. 物种(种)的概念,其内在因素。
第五章⽓候与⾏为 ⼀、概念: 1. 周围环境:是指我们周围摸不到、看不见的⼀些稳定的环境特征,如声⾳、温度、⽓味和照明。
周围环境对⾏为的影响是通过情绪作为中介变量产⽣的。
2. 莫若⽐安:提出了环境负荷的概念——它指环境给个体传递的信息量。
3. 环境负荷有三个特征:环境信息的强度、新奇性、复杂性。
4. 按照感觉信息量的不同,环境负荷可以分为①⾼负荷环境②低负荷环境。
(1)⾼负荷环境指环境输⼊的感觉信息量多; (2)低负荷环境指周围环境输⼊的信息量少。
(3)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负荷环境导致更⾼的激活⽔平。
§5.1地理和⽓候决定论 ⼀、天⽓和⽓候有什么区别? 1. 天⽓是指相对快速的冷热改变或是暂时的冷热条件。
2. ⽓候则是指⼀般情况下具有的天⽓状况或长期存在的主要天⽓状况。
3. 区分清楚⼆者的不同是⼗分重要的, ①因为它们对⼈类⾏为的影响是不⼀样的。
②其次,在研究天⽓对⼈的影响时,控制⼀些⽂化和社会因素要⽐研究⽓候对⼈的影响时更难以控制。
⼆、关于⽓候与⾏为间的关系,主要有哪些观点? 1. ⽓候决定论认为:⽓候决定了⾏为的范围。
谈到⽓候决定论时,必然会联系到地理决定论。
很难把它们分割开,地理位置决定了⽓候。
2. ⽓候可能论认为;⽓候对⾏为有⼀定的制约作⽤,它限制了⾏为可能的变化范围。
3. ⽓候概率论认为:⽓候不是导致某种⾏为产⽣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它决定了某些⾏为出现的概率⽐另⼀些⼤。
§5.2温度与⾏为 ⼀、周围温度与有效温度的区别。
1. 温度可分为周围温度和有效温度。
2. 周围温度是指周围环境或⼤⽓的温度,是实际的客观温度; 3. 有效温度是指个体对周围温度的知觉,是个体的主观感受。
⼆、核⼼温度:是指个体⾝体内部的温度知觉。
三、环境适应性:指适应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适应环境指适应环境中的某种特别刺激。
四、最适温度:⼜称为有效温度,它是通过对湿度和温度共同作⽤带给⼈的舒适⽔平来测量的。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班级:姓名:学号:分数:【学习目标】1.能识记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主要表现;2.能识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3.能背出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学习重点】1.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主要表现;2.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学习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易错易混点】分析某种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知识归纳】【知识点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主要表现1.自然环境的组成(1)圈层:A 大气圈、B 岩石圈、C 水圈、D 生物圈、E土壤圈、人类圈。
(2)主要环境能量:地球内能和太阳能。
(3)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自然环境整体性含义及主要表现(1)整体性含义: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2)表现①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①表现: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②强弱:取决于各组成成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a.强:系统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b.弱:组分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
(4)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典例1】【考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材料某区域地理要素逻辑关系图。
1.下列内容和图甲、图乙的字母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①生态环境改善②地表水丰富,水系发达,河流众多③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呈现山、丘、盆、谷交错分布状态④退耕还林、还草⑤基岩裸露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第五章饮用水卫生一.饮用水和健康1.★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由于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流行原因有:①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处理和消毒即供饮用。
②处理后的饮用水再次被病原体污染(二次污染)。
·介水传染病种类: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原虫性疾病。
·★特点(xz):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暴发性流行;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患者有同一水源饮用史;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2.饮用化学性污染主要引起是慢性中毒和远期危害。
①氰化物: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症状(急性缺氧呼吸困难;慢性神经衰弱、运动肌酸痛等)②硝酸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婴儿);亚硝酸盐与胺在体内合成有致癌性的亚硝胺3.饮用水消毒副产物与健康危害(都看)①★氯化消毒副产物:在氯化消毒过程中氯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所产生的卤代烃类化合物。
a种类:挥发性三卤甲烷 (THMs)和非挥发性卤代乙酸(HAAs)两大类为主。
此外还有3-氯-4-(二氯甲基)-5-羟基-2(5氢)呋喃酮(MX )(造成氯化饮水致突变性重要成分,动物致癌)等。
b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有机前体物的形成;加氯量、溴离子浓度以及PH等因素。
有机前体物:通常把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有机物称之。
c对健康影响:致突变性和致癌性,有的还有致畸性和神经毒性作用。
d防治措施:·减少有机前体物:减少水源有机性污染;选择有机前体物含量低的水源;加强混凝沉淀和过滤,降低卤代烃前体物;防止藻类在水处理构筑物上生长;采取中途加氯,避免预氯化。
·去除已形成的氯化副产物:颗粒活性炭滤池过滤,吸附去除氯化副产物;煮沸2~3分钟,可去除部分三卤甲烷类物质。
·选用不产生卤代烃的消毒剂(O3、ClO2)②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迅速分解为亚氯酸盐、氯酸盐和氯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