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

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

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
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

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市气象现代化,力争到2020年建成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根据《xx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及《xx省气象局、xx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xx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合作协议》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xx奋力走在xx北振兴前列的气象保障需求,坚持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方向,坚持深化气象改革,以提高预报准确率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加快推进气象装备、技术、人才、台站及气象管理等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气象预报预测、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构建满足xx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xx特色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二)主要目标。与全省气象现代化同步,到2020年建成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防灾减灾能力、重点领域和行业发展气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气象科技创新活力和气象人才影响力显著增强,气象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达到全省同期先进水平,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三)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立完善市、县、乡(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村(社区)气象灾害应急计划,建立健全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多部门合作、协调、联动机制,建立气象与农业、国土、交通、水利、民政、环保、城建、旅游等部门的互动和联合会商机制,完善气象次生和衍生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多部门实时气象灾害共享数据库。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向基层延伸,实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到县、领导协调机构到乡镇(街道)、气象信息服务站到村(社区)、预警信息发布到户、灾害防御责任到人,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加强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与管理,建立覆盖社区、村镇的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网络,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街道)和示范村(社区)建设、基层应急示范点、基层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

(四)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气象监测能力建设,提高气象监测自动化、专业化水平和时空分辨率。建设xx新一代C波段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和联防水平。完善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按照“地方政府主导、气象部门实施”的原则,补建和升级改造乡镇气象观测站,到xx年底实现区域气象观测站覆盖所有乡镇(街道、社区),到2020年底完成区域气象观测站主城区平均间距5公里、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平均间距10公里、地质灾害易发区平均间距7公里的建设目标。建设市级移动气象应急监测车,各县区新增1套便携式移动气象观测站,增

强对气象次生衍生灾害及区域环境污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能力。

进一步加强气象预报预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预报预警准确性、时效性。建立能够及时滚动制作精细化产品、满足无缝隙气象服务需求的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加快推进中小河流域暴雨地质灾害和城市积涝等气象预警平台建设,提升暴雨和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开展暴雨洪涝、干旱、台风等主要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提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水平。

提高预警信息覆盖面。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和气象短信“全网”发布机制。充分整合现有资源,以农村广播村村通工程为基础,探索建设气象预警应急广播系统。统筹推进学校、医院、机场、车站、港口(码头)、旅游景点、建设工地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以及农村社区气象信息接收设施建设,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加快推进市、县两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机构和发布平台建设。

重点推进气象监测预警工程、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智慧气象和气象信息化建设工程、淮河流域防汛抗旱气象服务工程、谯城区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工程、涡阳及利辛国家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改善工程。

(五)加强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

御体系、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统筹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区气象设施建设,加强粮食安全气象保障和国家、省、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开展适合xx的农业适用

技术研究,构建xx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开展面向农业龙头企业、农

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拓展气象服务领域。依托物联网、云计算、xx农网等技术、平台,建

设气象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强化气象与农业科技及技术推广深度融合,形成农业气象科研试验—示范带动—推广应用一体化服务能力建设,发挥示范影响效应。重点推进以xx市粮食增产气象保障工程、xx北国家级农业气象示范基地、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直通式”气象服务工程、标准化农业气象服务县和气象灾害防御乡(镇)、农业气象物联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为内容的xx市现代农业

气象保障工程,全面提高气象为农服务和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

(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建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

和标准化建设,推进人影作业装备的更新换代,增加人影作业装备数量,扩大作业规模,形成覆盖全市、布设合理的火箭作业催化体系。建立健全市、县级人工影响天气管理、作业机构及运行保障机制,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经费和作业经费纳入市、县(区)财政预算。推进乡镇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点建设,到2020年每县(区)按照“四

个一”的标准(一间装备库、一间值班休息室、一个作业指挥平台,一套火箭作业装备)建设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点5—6个。各县

区全部建成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县。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法和技术研究,开展人工增雨消雹的潜势预报。完善市、县、作业点三级人工影响天气智能作业指挥系统建设。

(七)加强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环境、交通、旅游、城市内涝等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加强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普查,建立敏感行业致灾气象条件指标体系。实施环境气象监测预警工程,建设环境气象观测站网,开展空气质量气象条件预报,开展基于AQI空气质量预报试点,落实重污染天气预警实施细则;实施交通气象监测预警工程,在全市范围内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干线,建设平均间距15公里的能见度监测站,实现对大范围浓雾和局地团雾

的有效监测和预警;实施雷电监测预警工程,新建1—2套闪电定位仪、40套大气电场仪组成大气电场监测网,实现城市和重点区域雷

电的监测和预警全覆盖;实施城市内涝监测预警工程,重点加强城市灾害多发区的交通和市政道路干线、内涝易发区的气象监测站点建设,到2020年实现气象监测点覆盖主城区平均间距3公里的目标。

(八)加强气象现代化保障体系建设。适时出台相关政府规章或

规范性文件,强化对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政策保障与支持。全面落实 __《关于推进基本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

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投入渠道。成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构,挂靠气象局。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对县(区)、乡镇政府绩效考核,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气象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把气象科技项目纳入各级政府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计划,促进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将气象干部和科技人才培养纳入各级干部培训和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吸纳气象领军人才进入市级人才培养工程,落实相应的人才政策。将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纳入全市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九)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气象局。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气象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县、区气象现代化进程进行评价,加强动态监测,及时调整评价指标,完善推进举措。各有关单位要明确分管负责同志,落实工作责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各县、区要比照成立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相应的议事协调机构,制定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建立气象现代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加大落实督查和考核力度。

(十)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气象现代化建设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的支持力度。财政部门要统筹安

排气象事业发展经费。市气象局要会同市直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相关部门对气象现代化工作的项目和资金支持。

内容仅供参考

气象局工作目标

2005年全市各县(市)气象局工作目标一、基本工作目标 (一)基本业务质量(36分)东台:27.5分;大丰:30.5 分;盐都:21.5分;亭湖:7分;建湖:26分;射阳:33分;阜宁:26分;滨海:29分;响水:23分 1、地面测报业务质量(8分)(1)地面测报总错比。各县 地面测报总错比≤0.4‰得2分;0.4‰<错比≤0.8‰得1分;错比>0.8‰不得分。发生伪造涂改、记录的,不得分。(2分) (亭湖除外)(2)地面测报报表审核错情。各县地面测报报表(数据文件)审核错情累计条数每年≤3条,得1分;否则不得分(考核时段为上年10月至当年9月)。(1分)(亭湖除外)(3)地面测报综合评定。各县地面测报综合评定达甲等,且质量考核报表没有漏统计错情,及时上报报表数据文件和质量考核表,全部达到的,得1分;否则不得分。(1分) (亭湖除外)(4)自动气象站业务质量。自动 气象站全年定时(每天24个时次)不发生人为因素缺测现象,得1分;否则不得分。有人 自动气象站(亭湖除外)资料上传到报率≥95.0%,得1分; 否则不得分。加密自动站资料上传到报率≥85.0%,得1分;否则不得分。(3分) (5)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所属气象台 站的探测环境未受到破坏,得1分;保护不力遭受破坏的不得分。(1分)(亭湖除外) 2、农业气象测报质量(4分)(1)农业气象测报总错比。一、二级站(滨海、大丰、射阳)农气观测、发报、报表三项总错比≤0.6‰,得2分;否则不得分。发生伪造、涂改的,不得分。(2分) (2)农业气象测报综合评定。一、二级站综合评定达甲等,得1分;否则不得分。(1分)(3)按规定及时测定土湿,传递农情资料得1分;否则不得分。(1分)(亭湖除外) 3、通信质量(10分)(1)国家发报站和农气一、二级站气象电报传输质量。地面(东台、射阳、阜宁)、高空(射阳)、农气(滨海、大丰、射阳)电报等传输及时率≥99%,得1.5分;否则不得分。(1.5备,无错用台站基本参数,得2分;否则不得分。(2分)(亭湖除外)(2)预报服务中无漏发、错发预报,无中断、扣压或延误重要天 气信息情况等得2分;否则不得分。(2分)(盐都、亭湖考核服务情况)(3)气象信息 网络系统(包括卫星和地面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无责任性事故的,得1分;否则不得分。(1分)发生以上事故≥3项(次)的,在考核总分中再扣减2分。 (二)业务现代化建设(13分)东台:13分;大丰:13 分;盐都: 分;亭湖: 分;建湖:13分;射阳:13分;阜宁:13分;滨海:13分;响水:13分 8、自动气象站建设(4分)(1)自动气象站建设按照市局布点要求,完成自动气象站建设任务的,得2分;否则不得分。(2分)(2)自动站 防雷系统建设。按照省局要求,进行自动站防雷系统的建设和改造,达到验收合格指标,得2分;否则不得分。(2分) 9、气象信息网络(3分)(1)视频会商系统建设。建成市-县视频会商、远程会议、远程教育系统,得1分;否则不得分。(1分)(2)按照市局 要求完成通信网络建设任务,有1名兼职网络管理人员,规章制度完备,得1分;否则不得分。(1分)(3)办公自动化。完成市-县电子邮件系统建设,保证市-县电子邮件系 统的畅通,得1分;否则不得分。(1分) 10、气象信息上报(2分)(1)及时上报紧急 重大情况。按照《中国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及时上报紧急重大情况,得1分。漏报一次不得分。(1分)(2)气象记录档案及台站信息管理。有专(兼)职资料员,按规定完成各类气象记录档案向省气象档案馆的移交工作,完成气候评价,异常年报、气候累年簿和有关资料上传等工作,得0.5分,否则不得分。出现丢失、 毁坏永久性保存的气象记录档案者,此项不得分(亭湖除外)。台站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按要求及时上报台站信息。报送准确、及时的,得0.5分;否则不得分。(1分) 11、预报产品制作(2分) &nb湖考核服务情况)(3)重大灾害性天气实况、灾情及服务情况上

最新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室 建设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 地理科学专业是我校新建的专业。2008年秋季招收首届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学生。依据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结合专业实际,确保专业课的实践和实训内容与理论教学同步配套,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特制定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一、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室的总体目标是立足服务于地理学的师范类本科教学和基本课程实验,并能够逐步服务于地理学科相关的科研任务和实验需要,最终建成为适合当前地理科学本科教学和科研发展趋势的地理学专业实验室。 按照地理学科的专业方向,实验室建设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自然地理方向,二是地理信息系统方向。其中自然地理方向需要开设试验的课程名称为地球概论(天文学基础)、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环境学概论、水文和水资源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方向主要包括:地图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 二、实验室数量与名称 为了满足上述各门地理专业基础课程实验的开展,需建设地理学科基础实验室6个,专业实验室2个。 (一)6个基础实验室包括:天文—气象实验室,地质—地貌实验室,土壤—植物地理实验室,水文—环境实验室,手工绘图和测量实验室,地理信息微机室;

(二)2个专业实验室包括:地表过程实验室,遥感与GIS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地理学综合实验的开展,并服务于现代地理学的基本科研。 三、实验室用房面积与基本配置 (一)天文—气象实验室: 1、面积400m2(包括室外,用以进行最基础的天文、气象观测) 2、基本配置:6人一组的实验桌椅10组,实验仪器柜10组 3、远景目标:建设成为带有天文圆顶、小型气象观测站的天文—气象综合实验室,成为师范大学地理系的特有标志,同时成为地方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基地。 (二)地质—地貌实验室 1、面积2×180m2 2、基本配置:6人一组的实验桌椅10组,标本柜20组,标本陈列桌10张(三)土壤—植物地理实验室 1、面积2×180m2 2、基本配置:实验室需要方便用水、电,6人一组的实验桌椅10组,实验仪器柜10组,标本桌10张,实验台10米,空调1台 (四)水文—环境实验室 1、面积180m2 2、基本配置:实验室需要方便用水、电,6人一组的实验桌椅10组,实验仪器柜10组,实验台10米,空调1台 (五)手工绘图—测量实验室

6、气象和气候旅游资源

第六章气象和气候旅游资源 学习目的 首先,了解气象气候对旅游的影响,掌握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其分布的特殊性;其次,掌握特吉旺气候旅游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与基本 方法;第三,了解宜人气候的分布规律;第四,掌握各种奇妙的气象景观 产生的条件及分布规律。 主要内容 ●气象气候与旅游 气象气候生理需求心理需求 ●宜人的气候 衡量标准分布 ●奇妙的气象景观与冰雪运动 自然奇观人工美景冰雪运动 第一节气象、气候与旅游 气象是地球外围大气层中经常出现的大气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总称。它包括: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雷、电、虹、霞、光等。气象是瞬息万变的。气候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不仅包括该地相继稳定发生的天气状况,也包括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气象、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气候的差异性及其分布规律,造成了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同时决定着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人文地理环境的分布规律。 人类的一切旅游活动都离不开地理环境这个大舞台。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追求的是美好、舒适的环境,赏心悦目的奇特景观和尽兴尽致的娱乐与运动。这一切都离不开决定环境特征的主导因素——气象和气候。由于气象气候的地域差异,造成自然旅游资源的游览观光内容及旅游活动项目的地域性;由于气象气候的季节性节律变化,导致人类旅游行为发生的同步变化,因而形成旅游业淡、旺季交替的变化节律;由于气候条件存在着明显的优劣差异,因此气候对旅游客流具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因而气候与旅游者的行为、旅游资源的分

布、旅游业的分布与发展方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谓气象、气候旅游资源,并非是它们的全部,而是指具有能满足人们正常的生理需求和特殊的心理需求功能的气象景观和气候条件。满足人们正常生理需求的气候条件是指,人们无须借助任何消寒、避暑的装备和设施,就能保证一切生理过程正常进行的气候条件,即人们俗称的“宜人的气候”。具不具备“宜人的气候”条件及其条件持续时间的长短,是非特殊功能的旅游地开发的先决条件,也是旅游季节长短的决定条件。因此,气候旅游资源不仅存在于以优越的气候条件为主要吸引力的消寒避暑胜地,而且是任何一个旅游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因素,也称其为背景旅游资源。故气候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具有地域性、特定性的特点,也具有普遍性的特征。这是气候旅游资源不同于其他旅游资源的特殊性。 第二节宜人的气候 一、宜人气候的衡量标准 气候的组成要素包括:气压、气温、空气干湿度、风力、降水、日照率等。各气候要素对人体的生理影响是综合性的,不同气候要素的组合对人体产生不同的生理影响。如,同一气温状况下,空气相对湿度变化,人体的温度感觉就不一样;同一温度下,风速不同,人体的温度感觉也不相同。经过对人体状况受天气影响的长期研究,现代疗养学家认为,天气除影响人体的健康外,还影响着人的情绪。若仅从人体一切生理过程正常进行的角度来确定,在标准大气压状况下,气候是否宜人是根据皮肤的温度、出汗量、热感和人体热量调节系统所承受的负担来确定的。它主要是取决于使人感到舒适的气温、湿度与风效(空气运动带走体表热量、水分,对体温的外在调节效应)三项指标。若兼顾人体的健康与情绪,则除上述指标外,还应考虑到日照时数指标和天气变率指标。如何衡量气候宜人与否,目前有两种定量评价的方法和采用的标准。 1.舒适指数与风效指数 舒适指数与风效指数是目前我国使用较为普遍的气候宜人程度的衡量标准。这原是特吉旺(W\5H\5Terjung.1966)在对美国大陆生理气候的评估研究中,设计的两个评价指数。特吉旺选用气温、相对湿度与风速三项指标,用气温和相对湿度的不同组合来表示舒适程度的不同状况,用气温和风速的不同组合来表示风效状况。这两项指数的综合是确定各地,一年内宜人气候时段,即旅游季节长短的依据。 (1)舒适指数即人们对周围空气环境感觉舒服的程度。根据大多数人的感觉,特吉旺把气温与相对湿度的不同组合分为11类(表6.1)。各月舒适指数的级数可通过查舒适指数列线图(图6.1)获得。根据天气要素的昼夜变化节律对人体生理活动规律的影响,通常采用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月平均最小相对湿度以及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四个指标,查得昼(即白天最高气温时)、夜(即凌晨最低气温时)的舒适指数,再按下页表6.2所示

红领巾气象站实施方案

赵王城学校 红领巾气象站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总书记贺信精神和“四好少年”的要求为指导,以加强少先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少先队特色活动在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中的积极作用,对我校少先队特色活动进行系统挖掘和推动,扎实有效的推进我校少先队工作。 二、活动意义: 气候变化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天气对人类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这样一个大的气候环境下,开展气象观测活动,是对队员进行环境保护、爱护地球等教育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成立红领巾气象站,能够让队员体验气象观测的全过程,理解长期观测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体会到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对自身的成长,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活动的主题: 观天测地,探索科学奥秘;刻苦学习,培养自身本领;全面发展,践行素质教育。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加强宣传,强化队员和辅导员老师的意识。红领巾气象站的创立离不开全体少先队员和少先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学校或少先队组织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少先队工作者对创建红领巾气象站活动的认同感,从而使他们自觉地站在少先队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思考少先队活动的现状及其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中的优势和弱势,树立争创少先队活动品牌的意识,自觉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2、、学习气象科学知识。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天气的农谚、天

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等气象科普知识,印发给大家学习,使同学们对气象知识从无到有,掌握一些比较基本的内容。 3、.网上查找有关气象站的相关数据,了解一些相关信息,例如:百叶箱的相关知识等。 4. 设计制作气象观测记录表。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 1、气象观测实际操作学习。为了学习气象观测知识,气象站是如何操作采集信息,制作出每天的天气预报的过程,把队员们领进气象科学的大门,组织队员到邯郸市赵苑气象观测站、气象局参观学习;聘请市气象局业务科王科长实地讲解气象仪器操作。 2、成立红领巾气象兴趣小组,规范开展气象观测记录,小组成员由中队由班级推出上课表现好又对气象观测感兴趣的队员,成立气象兴趣小组,让队员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观测中去,规范开展气象观测记录。红领巾气象站不能象正式的气象站那样,每天定时观测,昼夜不停,所以把每日的观测化简为四次:早晨8:00、上午10:00和下午2:00、4:00。队员分组进行观测,以保证队员全面了解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红领巾气象站”可以成为队员们学习气象知识的基地,可以让队员们完成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雨量等7大天气要素的全天候记录,并将数据与自动气象站发出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培养队员的知识和能力,树立关注气象、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3、.鼓励气象小组成员写观测日记或感受。 第三阶段:逐步完善阶段 1、对气象观测记录表进行逐步完善。 2. 我校“红领巾气象站”,始建于2007年9月,设备比较简陋,今年准备按照人工气象观测标准站2:1的比例对校气象站进行改建,建立高标准的红领巾气象观测站,增添一些先进的观测仪器。如:风

气候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目录 中文 ——以抚仙湖沿岸旅游业为例............................................... I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IV 1.旅游气候的概述 (1) 1.1旅游气候的涵义 (1) 1.2旅游与气候的关系 (1) 2、气候因素对旅游业的影响 (1) 2.1影响景观的季相变化 (1) 2.2影响旅游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2) 2.3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4) 3.气候因素对抚仙湖旅游业的影响 (4) 3.1抚仙湖沿岸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4) 3.2各气候因素对抚仙湖旅游的具体影响 (6) 4. 利用气候因素发展旅游业的措施 (8) 4.1政府部门调控措施 (8) 4.2微观企业针对气候影响的具体措施 (9) 5.结论语 (10) 参考文献 (12) 气候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以抚仙湖沿岸旅游业为例 摘要 旅游是一项探求知识,开拓眼界,调节生活的一项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气候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条件。而旅游者有着各式各样的目的,气候是人们外出旅游的重要动机之一。同时气象和气候既有直接的造景功能和间接的育景作用;又是开展旅游活动的有利因子,也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障碍因子,这就要求旅游者在安排游程时考虑气象、气候因素,以应付不测风云,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调整旅游项目和内容。本文就是要研究抚仙湖的基本气候规律和特征,分析气候优势和不足,为科学地开发旅游资源服务,也便于旅游者选择自己的旅游目的地。 关键词:旅游气候抚仙湖政府部门旅游企业

气象服务中心的工作计划

气象服务中心的工作计划 一是要切实加强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工作。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业务能力和水平,提升气象灾害防御效益;全面拓展气象服务领域,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论证和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工作,巩固完善和扩大“12121”电话、手机服务面,扩大其宣传面。提升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播出质量,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建立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机制。 二是进一步加强监测网络建设,主要是加强自动站建设。按照规划我市在未来三年内自动气象站将达48个,结合山洪地质灾害非工程措施的实施,明年新建自动气象站20余个,改造自动气象站3个。 三是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业务质量。要加强技术学习和培训,开展岗位练兵、劳动竞赛活动,提高业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自动雨量站的监控和,实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确保自动雨量站的正常运行加强情报服务工作(灾情、雨情、农情);继续抓好长、中、短期及重要气象信息的,做到及时、准确、周到、贴近,力争基础业务质量进入全市前列。 四是充分发挥气象科技优势,积极探索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进一步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平台及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提高业务平台的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切实加强和规范气象志愿者队伍管理,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乡镇气象志愿者(信息员)队伍的作用。 一是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 ___气象法》、《省实施〈中华人民 ___气象法〉办法》和《省雷电灾害防御条例》,提高全民雷电安全意识。 二是要切实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认真履行行政职能责任。在执法的过程中要做到依法、廉洁、诚信、人性、创新、高效。要完善决策机制,按照行政服务中心的要求,切实抓好网上审批工作,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气象服务中心的工作计划(完整版)

计划编号:YT-FS-5473-12 气象服务中心的工作计划 (完整版)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 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气象服务中心的工作计划(完整版)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1、坚持公共气象服务方向,完善现代业务服务体 系。 一是要切实加强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工作。提高气 象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业务能力和水平,提升气象灾害 防御效益;全面拓展气象服务领域,积极开展气象灾害 风险评估、气候论证和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切实加强气 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工作,巩固完善和扩大“12121” 电话、手机短信服务面,扩大其宣传面。提升电视天 气预报节目播出质量,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建立反 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机 制。 二是进一步加强监测网络建设,主要是加强自动 站建设。按照规划我市在未来三年内自动气象站将达

48个,结合山洪地质灾害非工程措施的实施,明年计划新建自动气象站20余个,改造自动气象站3个。 三是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业务质量。要加强技术学习和培训,开展岗位练兵、劳动竞赛活动,提高业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自动雨量站的监控和管理,实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确保自动雨量站的正常运行加强情报服务工作(灾情、雨情、农情);继续抓好长、中、短期及重要气象信息的发布,做到及时、准确、周到、贴近生活,力争基础业务质量进入全市前列。 四是充分发挥气象科技优势,积极探索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积极开展气候资源普查,摸清气候资源家底,建立本地气候资源数据库;要积极开展气象可利用资源即风、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专项调查评估和开发利用工作;要积极开展重大建设项目气候论证和气候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增强预测预报预警能力,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公共气象服

灾害早期预警系统建设方案

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项目建议书(简本) 上海市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气象局 二〇〇八年四月

前言 今年1月到2月,我国大部尤其南方地区连续遭受四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袭击。上海1月25日至2月3日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过程,雨雪量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为50年一遇,对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电力传输、农业及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总结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的应急管理处置工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包括国外发达国家),在应对和防御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气象灾害方面仍存在许多难点和薄弱环节,如对重大灾害性天气对交通、电力等行业造成影响程度的预评估不够;重大气象灾害防御的部门合作、信息共享亟须加强,特别是预警信息发布后的社会联动、部门协调配合和有效应对防范还不够;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薄弱,公众缺乏灾害防御的意识和科学知识。因此,以“部门联动”为核心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建设就极为必要。 建立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在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在2005年1月召开的世界减灾大会和2005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全球峰会上,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和要求建立世界范围的应对所有灾害的早期预警系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自然危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成立多灾种的早期预警中心,如法国气象局从2007年开始建设多灾种预警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也在制定计划,着手建立综合灾害预警业务中心。世界气象组织已设立相关国际计

划,为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国际先进的技术支持,希望通过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在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中的成功实践,在全球范围内提供示范,进行推广。 在自然灾害中有近90%的灾害是气象灾害或与气象灾害有关,参与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既是气象部门的责任,也具有有利条件。本项目以气象灾害为切入点,通过对气象因子和各类灾害之间的因变规律的应用,在政府层面建立多灾种部门联动机制和预警信息制作、发布标准,在社会层面,贯彻“政府主导、基层主体”防灾理念,推动社区防御体系建设,建设和完善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争取到2010年,基本形成上海城市多灾种(气象及次生灾害)早期预警体系,为上海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响应和城市网格化管理提供有力的体系支撑,使上海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高速公路气象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高速公路气象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一、项目总体概述及系统构架 1.应用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非常迅速,自1988年建成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以来,到2007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接近4.5万公里,继续保持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我国将用30年时间建设“七射九纵十八横”的高速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8.5万公里,形成“首都连接省会、省会彼此相通、连接主要地市、覆盖重要县市”的高速公路网络,连通全国所有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包括铁路枢纽67个、水路枢纽50个和公路枢纽140多个,将覆盖10多亿人口,直接服务区域的GDP占全国总量的85%以上高速公路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但天气条件的变化,特别是极端恶劣天气条件,给高速公路的车辆行驶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不仅严重影响交通运输,而且还造成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所以道路天气条件监测是高速公路科学运营的一个重要依据,雨、雪、雾、积雪、结冰等情况对高速公路的运营都有直接的影响。气象条件对交通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表现在改变路面的物理性质、观察视线、车辆自身安全等方面。主要灾害及影响有: A、雾雾主要通过降低能见度而引发交通事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引起的恶性交通事故的天气现象中,雾的影响最大。大雾特别是<50米的超低能见度的灾害性浓雾是引起重大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往往引起数辆甚至数十辆汽车的连续追尾。大雾常常造成重大车辆损失和人员伤亡,导致高速公路限速或关闭,延误行车时间,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B、降雨降雨也是影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最常见的气象要素,它使路面附着系数降低,导致汽车制动距离增加,易发生车辆侧滑和控制失灵从而危及行车安全。同时降雨使能见度降低,司机视线模糊不清,导致驾驶失误。此外,降雨过后,路面如有积水或干湿不一,路面摩擦系数不均,车辆制动性变差,从而引起交通事故。在山区,暴雨还常常引发山洪、山体塌方或泥石流,从而导致车辆被冲,桥梁垮塌,道路被毁;在平原和盆地,暴雨常常引发洪涝,导致道路被淹,交通受阻。 C、冰雪冰雪与降雨一样,漫天飞舞的大雪使能见度降低,而且一旦路面积雪被压或是白天在阳光照射下融化,夜面路面降温结冰,造成里面路面摩擦系数显著降低,严重影响车辆的操作和制动性能,使控制失灵,车辆发生空转、打滑或侧滑,从而危及行车安全。

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室建设实施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

————————————————————————————————作者:————————————————————————————————日期: 2

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 地理科学专业是我校新建的专业。2008年秋季招收首届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学生。依据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结合专业实际,确保专业课的实践和实训内容与理论教学同步配套,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特制定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 一、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室的总体目标是立足服务于地理学的师范类本科教学和基本课程实验,并能够逐步服务于地理学科相关的科研任务和实验需要,最终建成为适合当前地理科学本科教学和科研发展趋势的地理学专业实验室。 按照地理学科的专业方向,实验室建设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自然地理方向,二是地理信息系统方向。其中自然地理方向需要开设试验的课程名称为地球概论(天文学基础)、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环境学概论、水文和水资源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方向主要包括:地图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 二、实验室数量与名称 为了满足上述各门地理专业基础课程实验的开展,需建设地理学科基础实验室6个,专业实验室2个。 (一)6个基础实验室包括:天文—气象实验室,地质—地貌实验室,土壤—植物地理实验室,水文—环境实验室,手工绘图和测量实验室,地理信息微机室; (二)2个专业实验室包括:地表过程实验室,遥感与GIS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地理学综合实验的开展,并服务于现代地理学的基本科研。 三、实验室用房面积与基本配置 (一)天文—气象实验室: 1、面积400m2(包括室外,用以进行最基础的天文、气象观测) 2、基本配置:6人一组的实验桌椅10组,实验仪器柜10组

内气测函〔〕15号附件3自动气象站业务规章制度(年)1.doc

内气测函〔2012〕15号附件3自动气象站业 务规章制度(2012年)1 附件2: 自动气象站业务规章制度 (2012年) 一、岗位职责 (一)测报组长职责 ⒈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国家政纪法纪。负责对全组人员进行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组织和领导全组人员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测报任务。 ⒉团结全组人员,合理组织分工和安排班次,充分调动全组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⒊督促检查全组人员严格执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及各项规章制度。 ⒋组织业务学习和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全组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⒌负责考核测报业务质量和测报人员的工作。 ⒍保护好观测环境和场地,组织好仪器设备的安装和维护。 ⒎负责台站档案和气象测报业务技术档案的填写和核实。

⒏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参加测报值班( 一般不少于全组值班平均数的三分之二),遇重要任务或复杂天气时要做好组织、指导工作。 (二)观测员职责 ⒈严格执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和各项技术规定,及时准确地完成本班各项任务,按时取准取全第一性气象资料并按规定提供气象情报,做好气象情报服务工作。 ⒉服从领导,积极完成分配的各项任务。 ⒊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作风正派,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⒋努力学习政治、文化和专业知识,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气象观测员。 (三)仪器维修保管员职责 ⒈建立器材出入库登记制度,帐物清楚。 ⒉保管好器材,防止丢失、质变和浪费。 ⒊负责仪器的维护保养,发现故障及时排除,做到小修不出站。保证使用仪器合格,运转正常。 ⒋负责按时撤换和送检仪器,不使用超检仪器。 ⒌对备份仪器定期检查,使之处于良好状态。 ⒍当仪器维修保管员工作变动时,全部仪器设备要当面移交清楚,双方签字,以示负责。

气候旅游资源

气象旅游资源是指大气中的冷、热、干、温、风、云、雨、雪、霜、雾、雷、电、光等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所构成的旅游资源。[1] 气象旅游资源必须在特定的地域和时期才会出现。有些气象风景还与历史时期的名人轶事有关,往往“景借人扬名,人借景传世”,使这类自然旅游资源富含人文特征。[2] 气象旅游资源的特点[2] 气象因素很少单独构成旅游资源,通常需与其他构景因素相结合,形成自然旅游资源综合体。它们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多变性。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往往是瞬息万变、变幻无穷的。典型的如一日内冷、暖、阴、晴的变化。刚刚是倾盆大雨,即时就晴空万里,这些变化常常影响着景色的色彩、风采和明快度,给旅游者以不同的美感和多变感。 2.速变性。气象要素中的雾、雨、电、光等要素变化极为迅速,典型景象如佛光神灯、海市蜃楼、日落日出等等都是瞬间出现,瞬间即可消失的气象景观,旅游者只有把握时机,才能观赏到佳景。 3.背景和借景性。气象旅游资源虽然有时也可直接观赏,给人以美感,但毕竟不像山水花草等具体实在,故常作为其他旅游资源的背景和借景因素,以旅游资源综合体的形式出现,供人观赏,如林海雪原、平湖秋月、渭城朝雨等不胜枚举。 4.地域性。各种气象景观的出现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一些特殊景象必须在特定地点才可显现,如吉林雾凇、峨眉佛光、江南烟雨、大理“下关风”等等。 5.时间性和季节性。不同的气象景观要素在一年内所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如冰雪景观只出现于冬季,而蜃景和宝光景一般见于中午或下午,而日出、霞光等景的时间性更强。 常见的气象旅游资源类型很多,主要有雨景、云雾景、冰雪景、霞景、日月景、幻景、极光景等等。 (一)雨景 雨景是旅游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自然景观。雨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往往给周围旅游资源增添无穷的韵味。首先,细雨蒙蒙,使山石林木、小桥流水若隐若现,别具一番朦胧美或意境美。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许多雨景胜迹,如峨眉山十景之一的“洪椿晓雨”,蓬莱十景之一的“漏天银雨”,还有江南烟雨、巴山夜雨等。其次,雨滴声声,雨打“芭蕉”,“雨滴残荷”,也会增添一份宁静和韵律美。 然而,雨景作为一种美景,离不开季节的配合,春雨最令人神往,江南的春雨更为迷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景还需地形的配合,在一些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雨景的朦胧美更是多姿多态。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概要.精讲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概要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占各类自然灾害的70%以上。我国每年受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约6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3%~6%,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灾害明显增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干旱化加剧、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荒漠化土地扩展、粮食数量和品质下降、流行病传播等,对我国生态、资源、环境等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对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乃至民族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保障国家安全迫切需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我国幅员辽阔,横跨五个气候带,气象资源丰富多样。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有巨大开发潜能,空中水资源有很大调控潜力。科学开发利用气象资源是关系我国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生存的长远大计。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大力开发利用气象资源。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机遇,面向国家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快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减轻气象灾害影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合理开发利用气象资源,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气象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和崇高责任。

一、现状、机遇和挑战 (一)现状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十分重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 ──气象观测网络初具规模,目前已初步形成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综合观测系统。先后建立了40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成功发射了4颗极轨气象卫星和3颗静止气象卫星,正在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网和沙尘暴监测网、自动气象站网、L波段探空雷达、全球定位系统(GPS)探空站以及风廓线仪等观测系统,为建设一体化的气象观测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建成了卫星通信、地面公共通信相结合的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快捷有效地传递着各类气象信息。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已成为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气象电信系统区域通信枢纽之一,气象领域的科学数据共享水平处于国家科学数据共享的前列。 ──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水平逐步提高,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类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稳步开展,特别是中、短期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过程预报准确率逐年提高,中期天气数值预报可用时效不断延伸,短期气候预测工作已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气象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服务领域已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人工影

推进镇办气象工作“三化一到位”实施方案

推进镇办气象工作“三化一到位”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夯实镇(办)气象工作职责,建立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长效机制,切实发挥镇(办)气象管理和服务职能作用,提升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根据X市人民政府和X 省气象局签订的《共同加快推进“X”X气象事业发展合作协议》,《X市镇办机构改革实施意见》(X办字〔X〕3X号)、《X市镇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民发〔X〕1X号)及《X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通知》(X政发〔X〕14X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加快推进镇办气象工作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建设,力争用一年时间,实现镇办气象职责履行到位(简称“三化一到位”),逐步形成县、镇办气象工作权责明晰、履职到位、管理作用充分发挥、服务特色不断彰显的良好格局,提升我县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 (二)工作任务 1.加强“六有”建设,推进标准化 (1)有工作人员和工作计划。镇办有承担气象职责的岗位和人员,气象工作列入镇办工作计划和工作流程。

(2)有办公场所和设备。镇办承担气象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和宽带网络等办公信息化设备。 (3)有气象信息员队伍。镇办所辖村(社区)至少有1名气象信息员,气象灾害多发点的重点单位或区域至少有1名气象联络员,承接和分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等工作。 (4)有气象服务信息网络。在县气象局指导下,各镇办建立重点服务对象信息库,建设完善气象预警显示屏、气象大喇叭等信息接收发布设备,建立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等气象信息接收传递手段并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 (5)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镇办修订或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制定村(社区)气象灾害应急计划,并在县气象局备案。 (6)有气象科普宣传。镇办利用网站、宣传栏、简报、广播等手段,开展气象科普宣教和防灾减灾宣传。 2.加强科技支撑,推进信息化 (1)健全监测和预警设施。县气象局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设,实现区域自动气象站镇办辖区至少1套,气象灾害多发点至少1套。镇办要加强大喇叭、显示屏等预警发布设施运维管理,做好日常X工作。 (2)完善镇办气象工作支持系统。县气象局完善镇办气象工

气象灾难预报监测方案 .doc

气象灾难预报监测方案 撰写人:XXX 本文档介绍了XXXXX. YOUR LOG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提升我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水平,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组织机构 组长:(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 潘家利(市气象局局长) 成员:4个区政府,市发改、财政、规划、国土资源、环保、民政、农业、林业、水务、海洋和渔业、统计、三防办等部门。 三、实施步骤 (一)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2012年完成)

市政府成立以分管气象工作的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气象局局长为副组长,公安、民政、环保、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教育、水务、农业、卫生、安监、林业、海洋渔业、民防、三防、海事、通信、供电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市气象局配合。 时间节点:2012年12月前完成。 (二)加强气象监测网络建设(2013年完成) 1.加快推进交通、旅游景点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在本市23个镇自动气象站的基础上,在假日海滩、观澜湖高尔夫球场、海文高速路、万绿园、南港码头、龙桥高速、永庄、火山口公园等地新建8个能见度、降水、气温、风向、风速、湿度等六要素监测站。 2.加强农村、旅游景区、重点项目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预警。在东山、长流、三江、大坡四镇,观澜湖高尔夫球场、假日海滩、火山口公园、五公祠、万绿园等旅游景区,美兰机场、大学、桂林洋高校区等重点项目及雷电多发区域布设雷电监测仪,开展雷电监测业务,为临近预警预报业务提供资料保证。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承办,市发改委、财政局配合。

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和试点实施方案

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和试点 实施方案 为稳步推进《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方案》的贯彻落实,将《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和试点工作方案》中“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和自动化业务综合试点”任务的相关工作分解、细化,落实责任单位,提出时间节点,制订2012年实施方案。 一、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 (一)调整人工观测任务 1.调整国家基准气候站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地温人工观测任务 调整国家基准气候站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要素24次、地温4次人工器测任务,仅保留每日20时进行一次人工器测对比观测,降水、日照、蒸发、冻土、积雪、电线积冰、地面状态的人工观测任务不变。取消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降水量等人工自记仪器观测任务。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一般气象站现有业务保持不变。 责任单位:全国各省(区、市)气象局实施。 时间要求:2012年3月31日20时后进行调整。 2.调整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人工观测时次 在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实现自动观测以前,将国家基准

气候站和国家基本气象站夜间(20时至次日08时)天气现象连续观测调整为4次正点(20、23、02、05时)观测,保留白天(08至20时)天气现象连续观测;国家基准气候站云和能见度的人工定时观测次数调减为每日8次(02、05、08、11、14、17、20、23时),国家基本气象站云和能见度观测保持不变。 责任单位:全国各省(区、市)气象局实施。 时间要求:2012年3月31日20时后进行调整。 3.长期保留极少数基准站进行人工观测 为保持各种观测方法和观测手段的延续性,选择极少数基准站长期保留人工观测,制定站点遴选原则,提出保留的观测要素。 责任单位:探测中心实施,气候中心配合。 时间要求: a)2012年2月29日前,制定站点遴选原则和拟选站点并 完成上报; b)2012年3月31日20时后所定站点进行调整。 4.加强设备保障 完成便携自动气象站设备考核、设备定型资料审查等设备定型相关工作。全国所有基准站配备一套便携自动气象站。 责任单位:探测中心。 时间要求: a)2012年5月31日前,完成设备考核,提交考核报告;

地市级移动气象计量校准系统实施方案(20110824)

山洪规划 地市级移动气象计量校准系统 实施方案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2011年3月

目录 一项目由来及意义 (1) 二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1) 三建设目标 (3) 四建设内容 (3) 4.1 功能结构 (3) 4.2 设备组成 (4) 4.3 设备技术要求 (4) 4.3.1 通用要求 (4) 4.3.2 雨量传感器校准装置 (5) 4.3.2 标准信号源 (5) 4.3.3 数字气压(压力)计(表) (6) 4.3.4 压力控制装置 (6) 4.3.5 数字温度表(计) (7) 4.3.6 温度控制装置 (7) 4.3.7 数字湿度表(计) (8) 4.3.8 饱和盐湿度控制装置 (8) 4.3.9 启动风速测量装置 (8) 4.3.10 转速模拟装置(含风向核查) (9) 4.3.11 维护维修工具 (9) 4.3.12 笔记本电脑 (9) 4.3.13 工程车 (9) 五设备选型参考 (10) 六效益分析 (11) 七进度安排 (11) 八项目组织形式 (11) 九投资概算 (11)

一项目由来及意义 根据山洪区域气象监测的需要,全国气象系统所布设及规划布设的自动气象站将有可能达到近十万套的规模。相对于目前各省级气象计量机构承担保障的2400余套自动气象站,规模扩充近50倍。 巨大的规模使得目前以国家气象计量站为龙头,各省级(以及部分单列市)气象计量机构为主体的计量保障体系难以承受。为此,有必要探索将计量保障体系的主体推进到地市级,形成省级气象计量机构针对国家站网自动气象站开展业务,地市级气象计量机构针对区域站网开展业务的新的气象计量保障模式。 针对自动气象站的结构特点和工作特点(参见《省级移动气象计量检定系统实施方案》第一部分),地市级气象计量机构的业务配置应采用与省级气象计量机构相近似的模式,即实验室校准和现场移动校准、核查相结合,实现对于区域自动气象站充分、有效、及时的计量保障。 本项目拟选定六个地市级气象部门作为气象计量保障体系调整的试点单位,配置地市级移动气象计量校准系统,部分形成(考虑大部分地市级气象部门目前不具备开展实验室检定的基础条件,暂不配置实验室检定设备)对于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计量保障能力。考虑到目前地市级气象部门在机构和人员配置上的具体情况,所建立的地市级移动计量校准系统同时应具备一定的维护、维修能力。 二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基于对自动气象站计量保障工作的分析,2003年以国家气象计量站为主导,设计了第一代自动气象站移动检定系统,并装备省级气象计量机构,用以实现对于自动气象站的现场检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