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壮族“贵马鼓”与铜鼓手巾舞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最全)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壮族歌圩山歌是最具壮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古往今来深受百姓喜爱。
壮家人通过山歌来记录历史、描绘生活、传情达意等,只要山歌声一响,壮家人就会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唱对应答,因而形成了十分独特的壮族“歌圩”。
目前,“壮族三月三”歌圩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三月三”歌圩商标获得了国家工商局的正式授权;武鸣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壮乡文化研究保护基地,获得“中国歌圩文化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
竹竿舞竹竿舞这一舞蹈盛行于多个民族,如壮族、京族、瑶族、佤族等,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语意为“跳柴”,“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已经在壮族人民中传播开来,并且发生演变。
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每逢“壮族三月三”佳节,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架设“鹊桥”,建立情谊。
苗族斗马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斗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郁,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人以马为乐,马为情而斗”。
融水苗族自治县最初的斗马其实并非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作为一种婚姻裁决举行的。
在苗寨里,如果几个后生都同时爱上了同一个姑娘,姑娘不知道选择谁作为自己的伴侣,这时候,苗王就会组织斗马比赛,看哪个后生养的马斗赢了,姑娘就嫁给谁。
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原来那种对婚姻裁决作用的斗马活动,逐渐变成了今天群众性的节日娱乐比赛活动。
现在,每年“壮族三月三”都少不了斗马活动。
这种充满民族古朴风情的斗马活动,现在也成为了融水旅游的重点项目。
侗族斗牛斗牛是三江侗族自治县每年“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的保留节目,极具人气。
在侗乡鸟巢斗牛场,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游客,见证了重量级“牛王”的诞生。
抢花炮在“壮族三月三”众多活动中,有着“东方橄榄球”美称的抢花炮比赛掀起了歌圩高潮。
抢花炮比赛,是侗族、壮族和仫佬族等少数民族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广西白裤瑶族铜鼓舞研究广西白裤瑶族铜鼓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不但承载着广西白裤瑶族的传统文化,更展现着广西白裤瑶族人民吃苦耐劳、勤劳勇敢的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农耕经济,使以传统农耕经济为基础的传统文化逐渐式微。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广西白裤瑶族铜鼓舞文化特征,抢救广西白裤瑶族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广西白裤瑶族铜鼓舞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无疑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白裤瑶族铜鼓舞的神秘文化特征关于铜鼓舞的产生,白裤瑶族创世经典《密洛陀》中这样记载:相传在远古时期,天地之间仅相隔一面铜鼓,头枕一双鼓槌的密洛陀安静地睡在铜鼓中间,周围围拢着保护她的九位神灵。
密洛陀降世后,便和众神一起创造世间万物。
但密洛陀的一些举动惹恼了妖魔,妖魔开始算计密洛陀,妄想置其于死地。
在妖魔的围攻下,日夜操劳的密洛陀患上了重病。
为驱逐妖魔,使密洛陀早日康复,众神便和万物生灵举办了盛大的“对合宴”。
在“对合宴”上,众神与万物生灵杀牛祭祀,敲打铜鼓,边唱边跳“贬来舞”,同时还敲起大皮鼓壮势助威。
在众神和万物生灵的努力下,妖魔终于落荒而逃,密洛陀的疾病也得到了康复。
自此,妖魔再也不敢围攻密洛陀,密洛陀也开始继续和众神一起创造万物。
为避免妖魔再次袭扰,每过一段时间,众神和万物生灵便举行一次“对合宴”,杀牛祭祀,跳“贬来舞”。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铜鼓舞。
白裤瑶族人民崇信鬼神,认为万物都有灵魂,由此便产生了鬼魂崇拜、自然崇拜以及相应的崇拜仪式。
每当遇到困难,便举行相应的崇拜仪式。
例如,期盼风调雨顺举行雨神崇拜仪式,期盼丰收、祈福求安举行土地神崇拜仪式,遇到恶鬼举行驱赶恶鬼仪式,人死之后为将其灵魂送达祖地举行丧葬仪式,并且死因不同,其丧葬仪式也各不相同。
若凶死,则意味着死者为野鬼附身,需尽快简单安葬,并且作法困住死者鬼魂,既避免鬼魂再回族里伤人,也阻止他和逝去的先人团聚。
而正常死亡的人为善终,不但要厚葬,还要举行仪式,帮助其灵魂和逝去的先人团聚。
布依族的舞蹈布依族舞蹈多是集体舞,有“织布舞”、“伴嫁舞”、“狮⼦舞”、“龙舞”、“铜⿎刷把舞”以及“花包舞”、“转场舞”等等。
是布依族⽣产⽣活和风俗习惯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动活泼,深爱⼈民群众喜爱。
织布舞:是布依族⼈民在⽣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种民间舞蹈,主要流⾏在黔南惠⽔、罗甸⼀带。
织布舞以轻巧的舞蹈动作,真实地描绘布依族姑娘从开荒、播种、采棉、抽纱、纺线到织成布匹的⽣产劳动过程,表现出她们终年⾟勤劳动的形象。
表演时,两⼈⾯对⾯两⼿握着两根⽊棍,另⼀⼈站在⽊棍上,随着两根⽊棍此上彼下的动作两腿曲伸,并弯腰⽤⼿在两根⽊棍中间左右穿梭,做种棉、收棉、纺纱、织布等动作,边舞边唱。
乐曲、歌词多采⽤民间流⾏的《种棉歌》。
铜⿎刷把舞:主要流⾏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治州的独⼭县和荔波县。
因表演时以击打铜⿎作为指挥和伴奏,演员⼿持刷把,翩翩起舞,故称为“铜⿎刷把舞”。
这种舞蹈多在年节期间演出,表演的男⼥青年有⼀⼆⼗⼈,每⼈⼿持刷把,随着铜⿎的节奏,表演不同形式的舞姿。
铜⿎刷把舞有的地⽅也叫“粑槽舞”,与铜⿎刷把舞道具略有不同,多在晒⾕场表演。
舞者各持⼀根约1.5⽶长的⽵竿,咚咚触地,交叉拍打碰竿,边⾛边跳。
开始由两男对打,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双脚腾空跳跃,之后参加者逐渐增多,队形变成两⾏交叉,圆圈⾛动,⾼潮时⼈更多,队形从两⾏变成四⾏。
整个舞蹈由击⿎者指挥,动作随着⿎点节奏进⾏。
花包舞:⼜称糠包舞,主要流⾏于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布依族地区。
多在春节、三⽉三、六⽉六等节⽇期间,在宽敞的坝⼦上进⾏。
舞蹈时,参加⼈数不限,男⼥⾯对⾯约15⽶的距离站成两排。
舞者⼿上各拿⼀个花包,载歌载舞,互相抛掷。
花包⽤蜡染或织锦花布制成,内装⾕糠或棉籽,⼤⼩约10⾄15厘⽶左右,有正⽅形、长⽅形、圆形、菱形等,边上系有丝穗和彩带。
舞蹈动作有蹉步向前、转⾝、起步、退步等,舞姿柔和,优美⾃然。
男⼥之间常以互掷花包表达爱慕之情,是布依族青年男⼥最喜爱的舞蹈。
考古视野下的石寨山型铜鼓族群鼓乐探微
石寨山型铜鼓的亚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等地,这些地方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活动区域,是中国传统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铜
鼓群体以游牧为主,他们具有独特的音乐文化、语言、服饰、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
的特色,以铜鼓为中心,延伸出了一系列的歌舞、戏剧、祭祀等文化。
在这些文化中,铜
鼓的地位显然非常重要。
鼓乐是铜鼓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
在古代,鼓乐是多种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祭祀、庆典、婚礼、战争等等,更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特色。
铜鼓鼓
乐有着特殊的音色和演奏方式,其低回、浑厚的音色为人所称道,铜鼓群体通常以一些特
定的短促鼓声交替进行打击,再配合着其他乐器演奏,整体音效非常独特。
在铜鼓的世界中,有各种不同用途的鼓。
例如,有专为打响声而设计的“永靖鼓”,
有专门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黔东南大型铜鼓”,还有专门在婚礼和庆典上使用的“石家
庄鼓”等等,每个鼓都带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文化背景,一一阐释着铜鼓文化的博大精
深。
在铜鼓的演奏中,除了鼓乐,还有一些其他的乐器,例如唢呐、箫、笛、锣等等。
传
统的演奏方式,是多人协奏演奏,一些老手善于在演奏中作出各种各样的技巧,独具匠心,使得音乐更加生动、有趣。
在铜鼓的演出中,有时会配合着一些舞蹈和唱腔,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云南南
诏县的铜鼓舞蹈,就是一种非常原始、非常神秘的文化,它展现了少数民族百姓生活在南
诏山中的日常生活以及祭祀活动。
而唱腔则在一些特定的祭祀活动中起到了承载传统文化
的作用。
广南旅游导游词第一章广南概揽在秘境云南,在秘境中的秘境文山,有一个古老神奇的地方,那就是被人称誉的“世外桃源——广南。
”这里风光迷人,旅游景点众多;这里民风古朴;30多万壮族人民演绎了歌的世界,舞的海洋,铸造保留了浓郁的壮家文化,曾是古句町国的发源地,这里历史悠久;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有众多的文物遗存。
广南曾孕育了清代文学家方玉润,现代革命诗人柯仲平。
广南无愧于壮乡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广南是一片待开垦的神秘土地。
九龙山的险峻,西洋江的壮观,三腊立体瀑布的雄奇,世外桃源坝美的神秘,珍珠泉,冷热泉,间歇泉的变化莫测,将向游客展示一幅一幅动人的画卷。
广南位于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地处东经104°31′——105°39′,北纬23°29′——24°28′。
东西横距105公里、南北横距103公里,总人口78万。
面积7810平方公里。
居住着壮、汉、苗、瑶、彝、回、仡佬、蒙古等11种民族。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2.08%。
壮族人口37万,广南是地地道道的壮乡,辖18个乡(镇)两个农场。
广南风景如画,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署。
山美、水美,人美,是旅游揽胜,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广南县境地处云贵高原的桂东过渡的斜呈地段,属滇东南岩溶山原的一部份。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的东北呈阶梯状倾斜。
山地面积占94.7%,最高海拔2035米,最低海拔420米,高差悬殊1615米。
随着海拔高低起伏,形成了“一山分两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
全县为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均匀,雨量集中,干湿分明,年差较小,日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6.7℃,年降雨量1000至1100毫米,无霜期305天。
县内主要有西洋江,驮娘江、清水江、普厅河、南利河等五大河流,分属珠江、红河两大水系。
其中珠江流域面积6388.58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81.8%,红河流域面积1421.42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18.2%,县境内光热、水丰富,山川壮丽,河流峻美,峡谷险竣,溶洞瀑布奇特,众多的人文、历史、气候、地形、地貌,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多元的民族文化习俗风情,造就了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楼舞禾楼舞是广东省郁南县的一种传统民俗文艺娱乐节目,被称为是传统舞蹈中的'活化石'。
禾楼舞是云浮市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源于中原神农氏的神话传说,主要流传于南江流域地区的郁南县连滩镇一带。
该舞是古时百越乌浒族人(壮族祖先)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舞蹈。
禾楼舞的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较高的研究与审美价值。
2008年6月7日广东省郁南县申报的禾楼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禾楼舞的发源地连滩是岭南古代原著民居住地,这些民族在夏商时期被称为荆蛮或者蛮夷,至周代则有越、扬越、南越等称谓。
春秋时期,楚威王兴兵伐越大胜,尽取吴越之地。
一部分越人流散到岭南一带,分化成众多的支系。
从这个时候开始,文献中才出现了'百越'这一个新的称谓。
秦汉时期又有闽越、南越、西瓯、骆越、东瓯的称谓,三国时期名称则更多,有山越、山夷、乌浒等称谓。
古代越人先民多居于山川深林丛竹之中。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有言:'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
' 禾楼舞的发源地连滩就是如此,直到明朝,当地仍然是林木茂密,落叶淤积,河水充满了瘴气,误饮者会中毒,中毒重者会呈现疯狂乱跳状态。
由于生活环境的恶劣和科学知识水平低下,古代越人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祈求神灵,而部落族长在充当统治者角色的同时,也充当了巫的角色。
巫,《说文解字》中有言:'祝也。
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巫师一般自称并且百姓也笃信其能与神鬼相通,是人与神鬼中介。
巫通神的主要手段是舞,也就是跳神。
唐虞时期的禹则是当时的大巫师,他被中国古代巫祝人员视作宗主,称为'神禹'。
夏禹还发明了一种可以通神的新舞步,命名为'禹步'。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中国古代舞蹈-原始舞蹈寻踪中国最早的舞蹈是什么?这个问题一言难尽。
1973年秋天,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的一座墓葬里,出土了一件有舞蹈纹饰的彩陶盆。
陶盆内壁的上部,画着三组结队跳舞的人物,每组五人。
画面生动地描绘了在清粼粼的水边,一群青年男女手拉着手唱歌跳舞。
他们的头上都有小辫子似的装饰,腰下似乎拖着一条尾巴样的东西。
他们的脚步律动整齐,看来这是一种人人会跳的习俗性舞蹈。
等量人数的编组,同样的舞蹈动作,体现出一种统一的格式,表现着同一的精神,表明舞蹈已相当成熟。
据考古学家鉴定,这个彩陶盆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类型,距今约5000—5800年。
这是迄今为止出土文物中可以确定时代的最古老的一件原始舞蹈图。
其实,中国舞蹈的产生,比这个陶盆的时代还要早得多。
舞蹈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的产生几乎与人类的形成同步。
舞蹈萌芽于人类幼年时期,是人类最早用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态之一。
它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经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在原始社会中,舞蹈是全氏族或部落的行为,几乎是每个成员所必备的技能。
距今约1500—1000万年左右的腊玛古猿,已能直立行走。
它们的前肢已会使用天然的木棒和石块来获取食物。
由于前肢和后肢的分工,古猿经过漫长时期的劳动锻炼,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前,演变成能制造工具的人。
苗族的舞蹈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
贵州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凯里、大方、水城,以及广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笙舞会。
舞姿以四步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
苗族一级演员金欧领舞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摄成舞蹈艺术影片《彩蝶纷飞》,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众喜爱。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
苗族“鼓舞”在唐代《朝野佥载》上就有“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载,由此可见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苗族的“鼓舞”主要种类集中在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
黔东南的苗族“木鼓舞”,是过去每13年才举行一次的“吃牯脏”大型祭祀活动时的“鼓舞”形式。
节日时,舞蹈的男女狂舞三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如醉如痴。
“花鼓舞”是湖南省凤凰、保靖、花垣等县苗族人民欢度农历“六月六”“八月八”“赶夏”“赶秋”等传统节日时,必有的自娱性舞蹈。
届时,在举行盛会的广场中央,架起一面由三人负责敲击的大鼓。
由两人持双槌敲击鼓皮,一人持单鼓槌敲击鼓梆,参加集体作舞的人们,没有人数和男女限制。
作舞之前,击鼓者用本民族语言歌颂发明木鼓者的功德,以此作为对祖先的祭奠。
然后,众人便在鼓点的伴奏下围鼓成圈翩跹起舞。
这些作舞者的基本舞姿多来于各类生活动作的模拟,其中还加入一些武术成分,使舞蹈动作柔美而刚劲。
《花鼓舞》的特点,是两位击鼓者在旋转、翻身或跳跃下表演多种对称性舞姿的同时,还能敲奏出和谐而统一的鼓乐。
苗族民间舞蹈《猴儿鼓》,是以三人或多人模拟猴子各种习性与击鼓姿态的男子表演性舞蹈。
表演时,由一名鼓手在鼓后击鼓作乐,另一鼓面朝向穿猴装、画猴脸谱的舞者。
民族舞的分类民族舞的分类民族舞是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舞蹈,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民族舞的分类,欢迎参考阅读!木鼓舞木鼓舞是谷江方白(苗语汉音,或译反排)苗族的祭祀性舞蹈。
以木鼓为唯一的伴奏乐器,鼓手敲击,形成复杂多变的舞调。
节奏为四、六拍。
舞蹈动作为五种,一曰略吉笳,进民族舞三步,退三步,向左旋转,再回身;二曰略独南,进退均二步;三曰略独大,踏三岁,向左转身舞三步;四曰略高逃大,左舞两步,后舞两步,再任前走;五曰略高逃勒,正面舞两步,右侧舞三步,再向左转舞两步,回身舞而前行。
以胯为支点,头、肩、手、腰、腿、脚扭摆、甩动、踢蹬,转体自然,常以急速逆转形成强烈对比。
木鼓舞的最大特色是狂,处处强调动作的粗犷奔放,洒脱豪迈,如狂飚林柿,飞瀑坠崖。
木鼓舞所表现的是苗族祖先迁徒途中披荆斩棘,勇住直前的艰难历程与精神。
舞者多为青年男女;围鼓而舞,且舞且旋。
人多则内外数圈,女在内,男在外。
且疲者可下场休憩,新来者可随时加入。
古瓢舞“古瓢舞”是流行于丹寨县雅灰地区苗族村寨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古老、最原始的舞蹈。
古瓢舞用古瓢琴伴奏而得名.古瓢琴用松木雕成,状似家用水瓢.琴的面板有四个音孔,一根音柱,音柱由板面直插入共鸣箱内.古瓢琴既是男青年们舞蹈时手上的道具,也是舞蹈中的唯一伴奏乐器.古瓢舞,一直是围着圆圈跳,由两个男子拉古瓢和四个以上的姑娘一起跳;更多的是人们围成两圈:年长的、小伙子们在外,手持瓢琴边拉边跳;姑娘在里,踏着“踩歌堂”的舞步,时而顺时针方向旋转,时而逆时针方向移动,两膝盖微带颤动。
不论舞步怎样变化,姑娘的手始终是两肘弯曲架在胸腹前不停地上下左右移动。
舞步的变化,是根据音乐的变化而变化,有二拍子、三拍子、五拍子、七拍子的,节奏是2/4、3/4的不规律组合。
主要动作的名称有跳圆、格呆(踩步)、格吊(前后左右转)、格览(踩二胡路声调)、拚向(模仿鬼跳舞)等等。
踩鼓舞“踩鼓舞”是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同时也是祭祀舞蹈。
广西壮族民俗舞蹈扁担舞的传承一、扁担舞的起源在广西都安、马山、东兰、南丹等县流传着一种叫做扁担舞的民俗舞蹈,又称打扁担,扁担舞因以扁担作为道具和节拍乐器而得名。
扁担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和地域文化色彩,其历史悠久,据说起源于唐代的舂堂舞。
唐人刘恂在《岭表录异》中写道: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击槽弦,皆有偏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
试将古代舂堂舞与今日的扁担舞相比,就可发现二者的联系,内容都是反映劳动生产,形式大体相似,只是手持道具略有不同,舂堂舞是用“杵”(木质舂米棍)敲击木臼;而后来的扁担舞则改用扁担敲击板凳或槽。
但音响效果同属强烈,不论是舂堂鼓和扁担鼓,其声皆远扬而“闻于数里”。
以此推论,扁担舞很有可能是由古代的舂堂舞演变而来的,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时间的生活、劳动等过程当中创造出来的,是广西壮族文化中一块瑰宝。
它的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气氛热烈欢快而具有感染力,富有浓烈的生产劳动气息,是深受壮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民俗活动。
扁担舞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举行表演,场地是在村前的晒谷场上。
表演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大多以双数的妇女为主。
出场表演时,舞者每人手拿一根扁担,相对而站,围着一条长一丈多、宽一尺的木槽或板凳,舞者以口喊呼,上下左右相互打击,模拟农活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势动作,边打边唱边舞。
舞者时而双人对打,时而四人交叉对打,时而多人连打;有站、蹲、弓步、转身打等,轻重、强弱、快慢,此起彼伏错落有致,动作刚劲有力、优美稳健,整个舞蹈自然清新。
可见扁担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劳动工具,同时也是舞蹈的节奏乐器。
而在有些地方,不用扁担,也不用木杵,而是用竹竿,竹竿两头还系上数枚铜钱,敲打起来声音清脆,悦耳动听。
扁担不仅是娱乐工具,它还是壮族青年男女的定情物。
《依人担歌》记载:“峒人多用木担聘女,或以赠所私者,壮人的一种风俗。
少数民族歌舞简介一、山歌简介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
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
二、教马舞简介教马舞是保基乡当地少数民族自己创意的舞蹈,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表现形式十分丰富。
三、八音坐唱简介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
即吹奏弹唱的意思。
八音坐唱的表演形式为八人分持牛骨胡(牛角胡)、葫芦琴(葫芦胡)、月琴、刺鼓(竹鼓)、箫筒、钗、包包锣、小马锣等八种乐器围圈轮递说唱。
四、芦笙舞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最喜爱的民间舞蹈。
芦笙舞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群众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风俗性芦笙舞。
吹自舞而得名。
五、跳菩萨跳菩萨是穿青人的一种特殊民间文化,反映了一个地方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
它起源于清代时期,主要是地方性杂耍戏曲的一种特殊表演方式,它是根据地方群众的需要,对其进行神灵保佑而惯用的一种表演手法,具有正反两面性和双重性两个方面。
六、铜鼓舞铜鼓舞以铜鼓为道具的中国民间舞蹈。
是以鼓手有节奏地击鼓,由鼓点的节奏变化而引起舞蹈者的动作和队形变化的一种舞蹈。
铜鼓在古代曾有多种用途,它既是乐器、祭器和礼器,又曾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清代以后,仍用于祈神、祭祀、治病、丧葬、娱乐等活动,并用鼓声传递信息。
七、达体舞达体舞是彝族民间舞蹈之一,彝语“达体”为“跺地”之意。
达体舞在凉山具有悠久的历史,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以及较高的娱乐性。
这种舞蹈男女老少皆宜,不受环境、时间、人数、道具以及音乐伴奏等条件的限制。
八、海马舞海马舞在彝人族群中已延续了2000年,海马舞源于彝族祭祀活动,旧时用作白事驱邪除恶。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府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视,海马舞逐渐走向田间地头,应用于婚丧、农耕、庆典、节日等场合。
SONG OF YELLOW RIVER2020/ 02舞。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其他形式丰富、舞姿多样的舞蹈,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即离不开人们的生活环境,舞姿的来源通常与当地的生产方式息息相关。
其次,广西壮族蛙形舞亦与劳动生产密不可分,劳动实践决定舞蹈的内容。
广西地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的自然气候特征使得它成为稻作物的绝佳生长区。
而青蛙就是依赖稻作物、生存在有水有昆虫的农田地区的一种生物。
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无法准确预知天气,而青蛙会在暴雨之前、昆虫乱飞之际出来捕食并发出大声的鸣叫,因此人们误以为它能预知天气并进一步将之奉为天神。
现在的广西,壮族人们依然把青蛙视为祖先,蛙文化成为广西壮族的民族文化。
同时,青蛙繁殖靠产卵,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多子,以蛙形作为舞姿,并在合适的场合跳出来,也寄寓着先民们希望自己族群子嗣多、人丁旺生产力,因为远古时期人力就是生产力,人口越多意味着劳动力越多。
因此,广西壮族蛙形舞的舞姿受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与青蛙在人类劳动中的地位相关,生产实践决定舞蹈的起源与种类。
(二)广西壮族蛙形舞在劳动中的作用先民的劳动生产方式决定了舞蹈的种类与起源,其实,舞蹈也会对劳动起到能动的反作用。
广西壮族蛙形舞在劳动中起到的作用,概括起来就是:1、了解社会、认识世界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生活,这不仅是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所具有的共识,当然也是远古时期先人们所具备的智慧,因为学习是人类适应自然的手段,模仿是人类的本能。
由于舞蹈艺术具有再现社会生活的性能,能对特定的生活场景进行真实反映,因此可以帮助观众正确地认识历史、了解现实。
通过创造、表演蹲踞式人形舞蹈,在有利于人们表达情感、祈求丰收的同时,也有益于后人从中吸收前人智慧,达到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目的。
壮族先民因种植稻作而认识青蛙,因青蛙对庄稼起保护作用而奉之为神,因青蛙繁殖能力强盛而对之满怀崇拜,这是一个发展过程,需要人们的探索与总结经验,并非一跃而成的。
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民间信仰类(6个)侗族萨码节(榕江县)、哥蒙的“哈冲”(黄平县)二、民间音乐类(6个)侗族琵琶歌(榕江县)、侗族大歌(黎平县)、洪州琶琶歌(黎平县)三、岁时节令类(11个)苗族茅人节(榕江县)、稿午苗族水鼓节(剑河县)、苗族牯藏节(雷山县)、注溪娃娃场(岑巩县)四、文化空间类:(14个)双倍嘎(从江县)、四十八寨歌节(天柱县)、社节(天柱县)、报京三月三(镇远县)、隆里花脸龙(锦屏县)、苗族弄嘎讲略(黄平县)、月也(黎平县)、古思州“屯锣”(岑巩县)、苗族姊妹节(台江县)五、人生礼俗类:(4个)占里侗族生育习俗(从江县)、平秋北侗婚恋习俗(锦屏县)六、传统体育竞技类(3个)勾林(天柱县)、侗族月牙铛(天柱县)、侗族摔跤(黎平县)。
七、民间手工技艺类(17个)苗族蜡染(丹寨县)、石桥古法造纸(丹寨县)、剑河锡绣制作工艺(剑河县)、苗族服饰文化(雷山县)、苗族银饰工艺(雷山县)、苗族芦笙文化(雷山县)、思州石砚制作工艺(岑巩县)、八、民间舞蹈类(15个)苗族格哈(丹寨县)、锦鸡舞(丹寨县)、畲族粑槽舞(麻江县)、反排木鼓舞(台江县)九、民间文学(口头文学)类(3个)苗族“刻道”(施秉县)、苗族“古歌古词”神话(黄平县)、苗族古歌与古歌文化(台江县)。
十、民间知识类(2个)千户苗寨建筑工艺(雷山县)十一、戏曲类(8个)侗戏(黎平县)、思州傩戏傩技(岑巩县)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个)一、民间文学(8个)苗族神话叙事歌《仰阿莎》(剑河县、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研究所)、苗族《古歌》(施秉县、普定县、龙里县)、苗族口头经典“贾”(丹寨县、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研究所)、侗族民间文学《珠郎娘美》(榕江县、从江县)二、民间音乐(24个)苗族多声部情歌(台江县、剑河县)、苗族飞歌(雷山县)、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丹寨县)、侗族大歌(从江县小黄乡、榕江县)、侗族河边腔(黎平县)、河边腔苗歌(锦屏县)、十二诗腔苗歌(锦屏县)、侗族歌簦(锦屏县平秋镇)三、民间舞蹈(22个)苗族铜鼓舞(雷山县)、苗族芦笙舞(雷山县、凯里市、榕江县)、苗族板凳舞(凯里市)、苗族踩鼓舞(镇远县)四、传统戏剧(9个)阳戏(天柱县)、思州喜傩神(岑巩县)、镇远土家族傩戏(镇远县)五、曲艺(4个)嘎百福(剑河县、台江县、榕江县、雷山县)、君琵琶(黎平县)七、民间美术(6个)苗族剪纸(剑河县)、苗族百鸟衣艺术(丹寨县)、苗族“嘎闹”支系服饰艺术(丹寨县)。
【精品】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壮族竹鼓舞
2. 兴安木偶戏
3. 钦南板凳舞
4. 北海龙舟艺术
5. 广西荔浦竹编
6. 广西红山文化
7. 广西钟山狮子舞
8. 山歌艺术(壮族、瑶族、苗族、侗族)
9. 群众擂鼓文化(高龙擂鼓、深红擂鼓、保安擂鼓等)
10. 大海南瑶族歌舞
11. 广西柳州市“三月三”民俗活动
12. 广西罗城苗族芦笙
13. 广西中山石鼓文化
14. 全州坭兴瓷
15. 广西百色蒙族织锦
16. 广西瑶族银饰制作技艺
17. 广西龙母山周边傣族风情及“撒欢节”活动
18. 广西南宁区域文化
19. 广西田阳侗族大歌
20. 广西那坡侗族赛牛歌
21. 广西苗族长鼓舞
22. 广西壮族音乐及“船歌”文化
23. 广西伶俐话
24. 广西防城港市银州古城文化遗产
25. 广西桂林山水画
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了广西地方特色的艺术、音乐、文化、手工艺等领域的项目。
这些独特的文化艺术反映了广西多民族的文化遗产,传承了
广西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是广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壮族竹鼓舞是广西壮族地区重要的民间舞蹈之一,被誉为“南国第一舞”。
广
西荔浦竹编、全州坭兴瓷等手工艺品则是广西独有的传统手工艺品,反映了广西古老而多
彩的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广西的文化艺术还包括了广西山歌艺术、广西龙母山傣族风情
及“撒欢节”等,这些项目具有丰富的景观性和地方性的特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广南壮族“贵马鼓”与铜鼓手巾舞
作者:张瑛
来源:《艺海》2012年第07期
[摘 要]广南县贵马村“贵马鼓”和铜鼓手巾舞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文化底蕴、文化功能
和社会功能,是广南铜鼓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为研究铜鼓文化、稻作文化、壮族民族历史文
化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直观依据。
[关键词] 广南壮族 贵马鼓 铜鼓 铜鼓手巾舞参考文献: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因在此地出土、被发现的铜鼓多且类型全而称之
为“铜鼓之乡”,至今在广南县境内出土和发现并登记在册的铜鼓一共有38面。广南县主要聚
居着壮族,源于古代百越部落,是句町濮人原种民族。壮民视铜鼓为“神器”,已伴随壮族两千
多年历史,广南县境内凡是壮族村寨,都会有传世铜鼓,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如今虽然不是村
村有传世铜鼓,但是在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的壮寨就保存着一面传世铜鼓——“贵马鼓”。
一、“贵马鼓”与铜鼓舞的艺术魅力
(一)“贵马鼓”和祭铜鼓
“贵马鼓”属于麻江型铜鼓(麻江型铜鼓:以贵州省麻江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
鼓。),鼓面有太阳芒,呈柳叶形,叶尖
朝外,芒外有晕,第2、4晕中饰有十二种生肖相;鼓面有蛙饰,蹲蛙较小,高约4公
分,神态呆板;鼓面还有乳钉纹,以鼓面太阳纹为圆心排列成圈,间距相等,乳钉外晕为云雷
纹,构成星际云间的团;足部有波浪纹,其间有鱼等水中动物。
“贵马鼓”由贵马村戴氏家族保管传承至今,已传至十二代。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还保
留着敲铜鼓、跳铜鼓舞的习俗。正月初一,戴氏族人亲自挑新年的第一桶新水为铜鼓“洗面”、
“洗身”, 焚香祭鼓,用鸭血和酒滴在鼓面,全村人按辈分吸吮血酒,祈求来年宗族平安,五谷
丰登,人丁兴旺。完成祭铜鼓后,将其挂在堂屋门前的檐条上,旋转进行占卜,鼓面朝何方停
止,即认定当年何方大吉。占卜后,由族长敲击鼓面,节奏是连敲三声休止一次,据说这样是
和神灵对话,祈求神灵及祖宗庇佑平安、风调雨顺。
(二)铜鼓手巾舞
正月初三,戴氏族人携铜鼓与村民共跳铜鼓手巾舞。手巾舞,壮语为“什尼妈”、“拢阿
拉”、“拢阿耶”、“拢耶唱”,因跳舞时舞者两手各执一块手巾起舞而得名。贵马村的手巾舞有
十二套动作:开道、播种、插秧、薅秧、植棉、祭祖、织棉、挑谷、庆丰收、收尾等。动律向
下蹲颤。队形有:两行、互相交叉、圆圈。脚部动作有:跺脚、吸腿跳。手部动作有:单手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上甩、单手体侧划圆、双手向上甩、双手向下甩、双手交叉等。身穿节日盛装的贵马村村民,
在铜鼓声和牛角声的伴奏下,欢乐地舞蹈,每跳完一组动作,便会呼“哟呵”再跳下一组动作,
呼喊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充满着自豪感。
二、铜鼓舞的文化意蕴
(一)神秘的原始宗教文化
1、万物有灵观
跳铜鼓舞之前进行的祭铜鼓仪式,体现了壮族祖先浓郁的万物有灵观的一方面。原始社会
时期,人们对宇宙万物处于混沌认识,认为天地万物即可保护人类又可降祸于人类,因此对万
物心怀敬畏。而铜鼓发出的声响,可传至千里,促使他们认为铜鼓是“神器”,可上天达地。因
此,古老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2、青蛙图腾崇拜
“任何一个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之发生,往往与当地特殊文化条件相关。”壮族以青蛙为图
腾,在“贵马鼓”鼓面边缘有四只蹲蛙也体现此观念。
在壮族地区有两个关于青蛙的传说,一是:青蛙是天神的小儿,因犯天条被罚人间,负责
上报人间风雨阴晴,监视人类行为,因此壮族敬畏青蛙。二是:古时有一年天旱无雨,庄稼枯
黄,人们请天神降雨,但天神不应。最后人们请来青蛙,让它坐在铜鼓之上视为尊物,并杀猪
宰鸭敬献,才使得青蛙感动,并如实向上天报告人间旱情,求来风雨,解除灾旱。从此,人们
对青蛙的敬奉成为定格,并将蛙铸于鼓上。因此,在壮民心中,青蛙是通天的动物,能呼风唤
雨。在鼓面上铸蛙,可以通过鼓声传达美好愿望至上天,祈求风调雨顺、人民安康。另外,青
蛙强大的繁殖力,也是壮民为了求得自身繁衍的美好祈愿,而崇拜青蛙的原因。
3、三元四方的宇宙观
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朵》中明确地讲:“宇宙是一个球体,原来是沾在一起的。后来才
分离为上、中、下三界,由天、地、水三元构成,上界为天,神灵居住;中界为地,由人类居
住;下界为水,海龙王及水妖世界。”在贵马鼓上也是如此,鼓面饰有太阳纹、云雷纹、乳钉
纹和青蛙,代表上界;鼓的底部,有波浪、水草、鱼类等形象的纹饰,代表着下界。在1919
年在文山州广南县阿章寨出土的阿章鼓,鼓身刻画着持刀准备杀牛的壮士、头插羽毛的舞蹈
者、众人划船的乘龙舟出行的古人生活图,象征着中界人类的生活。
(二)浓郁的稻作文化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铜鼓手巾舞是
典型的模拟劳动、农耕稻作的舞蹈。从手巾舞的“插秧”、“薅秧”动作得知,壮族主要种植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稻,由任由自生自灭粗放型到薅秧中耕的精细型转变。从“植棉”、“织棉”得知,壮族人民还掌
握植棉、织棉的技术和工艺。壮族的农耕生产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生产力水平有了长足发展。
铜鼓手巾舞主要是女性舞蹈,体现壮族的农耕出现分工:女性从事细、轻的劳力活,男性从事
挖田、犁田、挑秧等重活。“从这些舞蹈里,我们不仅知道了稻作的今天,而且还知道了稻作
的昨天,以及从昨天走到今天经历的漫长艰辛的历程。”(刘金吾:《中国民族舞蹈与稻作文
化》第1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三)悠久的铜鼓文化
学术界对铜鼓的历史地位有“中原以鼎为尊,南方则以铜鼓为贵”之说。 铜鼓在壮族的社会
生活中是不可替代的“神器”。节日里要敲铜鼓、跳铜鼓舞,在婚嫁、生育、盖新房等喜庆日子
里,也会敲击铜鼓以驱邪纳福,祈求万事如意、人丁兴旺。如珠琳镇弄江、者兔乡克业村的壮
族,每逢结婚嫁娶,喜家都要送一份酒去祭祀铜鼓后,再将铜鼓请回家中敲击,以祝贺新婚夫
妇能白头偕老、早生贵子。在丧葬中,也会敲击铜鼓,不仅借此报丧,而且希望通过敲击铜
鼓,将死者的灵魂引入仙界。
三、铜鼓舞的社会功能及价值
(一)铜鼓舞是壮族人民祈求众神庇佑的朴实手段
铜鼓的出现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是“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壮民对美好生活期盼心
理的结合,是壮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他们用敲击铜鼓和跳铜鼓舞来表达内心的愉悦与悲
伤,祈求万物保佑人类的发展,在其他民族中也有类似的活动。他们选择在农耕之前举行祭祀
仪式或娱神活动,为在即将开始的农业生产中,能够得到万物庇佑,风调雨顺、作物丰收。例
如:彝族“老虎笙”、哈尼族的“苦扎扎”等。只是各民族所寄托的对象不同而已。
(二)铜鼓舞是对后辈传授劳动生产知识的教育方式
原始时期,人类社会没有文字,没有媒介来传递生产生活经验。人类便模拟劳动对后辈进
行教育。“动物只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人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标
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创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因此,人类将这种传授方式进行美化,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农业生产生活,并选择庄重
肃穆的时刻进行教育,既愉悦自身,又不失教育功能。
(三)铜鼓舞是壮族儿女不忘本,赞颂祖先智慧的永恒赞歌
铜鼓舞是壮族祖先历经千辛万苦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一部生存史。朴实的壮族儿女没
有忘记祖先的功劳,用舞蹈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贵马村的铜鼓手巾舞,节奏均匀、动作简单
以蹲颤和挥巾为主,但是他们从初一跳至十五,仍然陶醉其中,显得古朴、庄重,令人肃穆,
动作中洋溢着对祖先的赞颂,表现了壮族儿女不忘本、知恩图报的民族精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铜鼓舞具有健身娱乐的作用
随着科学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壮族人民对自然万物有了新认识,一些农耕祭祀活动也
逐渐转化为民俗节日,但是对祖先的崇敬之心和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只是其中娱神
的功用逐渐转化为娱人娱己、发展自我、强身健体。人们在一年的辛勤劳作、获得丰收后,缓
解一年耕作紧张的劳作生活,松弛精神和身体的紧张,在民俗活动中抒发丰收喜悦之情、感恩
之情,并祈愿来年能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结语:壮族有自己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铜鼓自身和铜鼓舞保存了壮族民族社会生活遗
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他们在民俗活动中,轻松愉快的歌舞来传授农业生产知
识、生产经验,对后来研究者研究壮族民族历史、民族文化、铜鼓文化和稻作文化起了一定推
动作用。
责任编辑:刘小红
[1]陆贵庭.广南壮族与铜鼓[J].民族艺术研究,1999,4.
[2]刘金吾.中国民族舞蹈与稻作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3]冯双白.论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的源头及其流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3):59.
[4]陆贵庭.广南壮族与铜鼓[J].民族艺术研究,1999,4.
[5]壮族民间经诗《布洛朵》手抄本.
[6]《广南县文物志·初稿》广南县文管所编印.
[7]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9.
[8]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