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铜鼓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13
壮族铜鼓传说与古代风俗习惯民间传说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积淀着一个民族的族群记忆,反映了一个民族曾有的民俗生活、习俗风尚。
壮族铜鼓传说也是如此,它反映了人类及壮族先民曾经经历过的“人祭”、“食老”等古老习俗,还反映了壮族民众使用铜鼓的相关习俗。
一、“人祭”习俗壮族铜鼓传说《红铜鼓》[1]139-152讲述的是一个女英雄的故事。
雷加夫妇住在九龙山下一个村庄里,他们有三个儿女,大儿子叫天轰轰,二儿子叫地沙沙,三女儿叫锦花花。
官兵常来这里抢劫金银、粮食。
大家在九龙山上建了一座鼓楼,安置了一个大铜鼓。
官兵一来,天轰轰就擂起大铜鼓,人们就联合起来抵抗。
官兵派人把铜鼓砸烂了。
皇帝带兵来攻,雷加夫妇战死沙场。
大家赶制铜鼓,一直不成。
锦花花情急之下把自己的鲜血洒进铜汁,终于炼成铜鼓。
敌人来犯,鼓声又起,官兵被打得大败,地沙沙杀了皇帝,锦花花却因流血而将死去。
她让大家把皇帝的头埋入地下,堆成一个土堆,把自己埋在土堆上,说是要永远压住皇帝,这就是现在的压皇岭。
后来,岭上长出一丛丛的红花,人们叫她映山红。
传说中讲锦花花割破自己手腕将血流进铜水里,铸成了大大的红铜鼓。
这是远古时期人类“人祭”习俗的映射。
据考古学家研究,人类社会早期普遍存在着以人为牺牲祭祀神灵的习俗。
反映战国至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社会文化状况的云南晋宁石寨山文化就反映了人祭习俗。
石寨山M20:1贮贝器的盖上铸有奴隶主杀人祭祀的场面。
祭祀场地中央迭放着大小不等的三面铜鼓,有裸体奴隶被缚于铜鼓旁边的柱上,将要被杀;另一奴隶已被砍头;还有一个奴隶手脚被缚,正被前后两人拖往场中受刑。
考古学家认为这是杀人祭铜鼓的场面。
石寨山文化反映出古时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也存在着人祭习俗。
我国古代文献中也有人祭习俗的相关记载。
如《左传》中的记载:禧公十九年,“夏,宋公使邾文公用?子于次雎之社,欲以属东夷。
杜预注:雎水受汴,东经陈留、梁、谯、沛、彭城县入泗,此水有妖神,东夷皆社祠之,盖杀人而用祭”。
壮族铜鼓:人民心中的神物壮族使用铜鼓历史悠久,他们把铜鼓看做是传家宝,十分珍惜它,并千方百计地保存下来,使之世代相传。
师宗壮大族的传世铜鼓主要集中在与广西接壤和与文山、红河两州交界的高良、五龙、龙庆三个民族乡的村寨,这些铜鼓多说是世代相传下来的,也有个别购买的。
据调查,全县境内1958年以前存有铜鼓一百余面,后多数在当时的“献铜”运动中被毁,现今仅存十面,均为村寨集体所有,多由村中德高望重之人或某姓族长专管,这些铜鼓都为传世品,已无人能说清其窨是哪一代传下来的了。
师宗三个民族乡的传世铜鼓,壮大语称“嘟勒碾”,多为明清时期传入,型号麻江型、遵义型两种。
按收藏者叙述,他们使用的铜鼓又可分为“公鼓”和“母鼓”,实际上是根据鼓壁的厚度和音响区分,公鼓壁厚,颈长,鼓面纹饰和鼓体较为轻巧,声音圆润而宏亮,母鼓又比公鼓贵重,壮族传世铜鼓的社会作用和其它文化产品一样,是随着其民族族的社会发展而变化的。
关于师宗壮族地区铜鼓的功能作用,说法较多,但主要是作为娱乐及礼仪工具使用,最原始的功能如传讯与财富象征等已逐渐淡佚,但作为礼器的神圣性至今犹存。
将师宗壮族地区传世铜鼓的传讯和使用演奏以及各具特色的纹饰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壮族先民政治,经济,文化及他们对铜鼓的神圣崇奉反映出来的心理素质及社会状况的了解。
师宗壮族传世铜鼓,是少数民族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遗物,数百年来,一直保留着它传统的使用风格,由于各民族村寨分布区域不同,它的使用方法和社会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但自古至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作为一种伴奏乐器使用。
形式虽然古老,乍一看似乎单调乏味,然如身临其境,就会体验到其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鼓音的节奏变化中引起人们的生理的不同反映,从而使人们对它产生特殊的神秘感觉。
如果离开这一点,铜鼓的珍贵,权威,神圣,通灵,魅力等等便无从产生了。
师宗龙庆地方的壮大族,十分敬奉铜鼓,他们视铜鼓如神,平时不准随便乱敲,必须珍藏在家供奉,祈求它驱除邪恶,保佑人口平安、六畜兴旺,即使逢年过节,也要先用酒、肉祭献,把铜鼓“请”出来方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