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基本知识普及
- 格式:docx
- 大小:15.89 KB
- 文档页数:3
猪口蹄疫防治措施日期:目录•疾病概述•预防措施•治疗措施•疫情控制•研究和发展疾病概述猪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定义病猪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流涎,口腔、蹄部和乳房出现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溃疡、结痂。
症状定义和症状病猪与健康猪直接接触,或与污染的环境接触,可导致病毒传播。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病毒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空气传播病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可污染水源,健康猪通过饮水可间接接触病毒。
水源传播病猪食欲不振,生长速度减慢,出栏时间延长。
生产性能下降疾病流行国际贸易受阻口蹄疫易于在猪群中传播,可引起区域流行,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口蹄疫疫情可能影响猪肉出口,给国家经济带来损失。
03危害和影响0201预防措施疫苗接种计划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和当地疫情,制定适合的疫苗接种计划,包括免疫程序、接种时间、接种剂量等。
选择合适的疫苗种类根据当地疫情和猪场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口蹄疫疫苗,包括口蹄疫O型、A型、Asia1型等疫苗。
定期免疫检测定期进行免疫检测,了解猪只的免疫水平,及时调整免疫计划,确保免疫效果。
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消毒猪舍、饲料、饮水等应定期进行消毒,保持环境卫生,防止病毒的传播。
做好灭蚊灭蝇工作蚊蝇等昆虫是口蹄疫病毒的传播媒介,猪场应做好灭蚊灭蝇工作,防止病毒的传播。
严格控制人员和车辆进出猪场应限制人员和车辆进出,特别是从疫情区来的人员和车辆,防止病毒的带入。
保持猪舍干燥、通风、卫生,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猪只的抵抗力。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猪只的转栏、运输、环境变化等应激因素,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减少应激因素发现疑似口蹄疫病例,应及时隔离和治疗,防止疫情的扩散。
发现病例及时处理饲养管理措施治疗措施消毒对猪舍和周边环境进行严格消毒,消灭病毒传播源。
隔离将病猪隔离,以防止病毒传播。
观察密切观察病猪的症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常规治疗如干扰素、免疫球蛋白等,以抑制病毒复制。
浅谈口蹄疫发病症状及预防要点摘要:口蹄疫是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性动物疫病,被列为A类传染病。
随着我国畜牧业总体经济的发展,牛羊等偶蹄类动物养殖规模显着扩大,为了保持畜牧业市场效益稳步上涨,牲畜整体数量、基本体质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口蹄疫疾病控制成为重中之重。
研究显示[1],口蹄疫好发于牛、羊动物,且疾病发展迅速、传染力强,因此口蹄疫应当是牛羊规模养殖首要防治疾病。
关键词:口蹄疫;症状;综合防控一、口蹄疫症状表现口蹄疫属于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为口蹄疫病毒,在干燥环境下抵抗力强,极易潜伏在牛羊家畜生活环境中,如若牛羊的生存环境中存在口蹄疫病毒且达到一定数量,牛羊极易受到感染,小羊羔、抵抗力较弱的羊只更易成为感染对象[2]。
口蹄疫的主要感染途径为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黏膜分泌的唾液接触发生病毒传染。
口蹄疫之所以成为牛羊常见传染病,主要与其发病特点有关,羊群感染口蹄疫有5 d左右的潜伏期,经调查发现,口蹄疫潜伏期最长可达30 d,容易被养殖户忽略造成严重后果。
经过大量临床统计[3],表现多为发热,严重可达40℃,高烧会持续1周左右。
期间患病牛羊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后期则完全停止进食,口腔会出现水泡伴有口腔黏膜高度充血溃疡、流脓等现象,随即水泡会逐渐蔓延到鼻镜、乳房,紧接着在蹄冠、蹄趾出现发炎和水泡。
待水泡破溃后,多形成溃烂脓斑,使得患病牛羊因疼痛不能正常行走。
临床好转从水泡破溃后开始,患病牛羊的体温也会逐步恢复正常。
病情严重者,会发生细菌感染或病毒性疾病,大大延长了病畜恢复期。
二、口蹄疫的危害1、传染率高:口蹄疫的致病菌为口蹄疫病毒,传染性极强,规模养殖场因养殖密度高,一旦有牛羊感染本病,其它牛羊感染率几乎为100%,且口蹄疫病毒能长期存活,无论是外界环境还是受体本身均难以彻底清除,又因养户基本自己承担养殖、繁育等工作,如若发生交叉感染,高额治疗费用和动物损失恐无力独自承担,长久下去,疫病将对当地畜牧业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口蹄疫详解口蹄疫Aftosa(属一类传染病)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
其临诊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
口蹄疫是猪、牛、羊等主要家畜和其它家养、野生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易感动物达70多种。
临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性疹。
该病传播途径多、速度快,曾多次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造成巨大政治、经济损失。
鉴于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
目前,有三分之二的 OIE 成员国流行 FMD,时刻威胁着无 FMD 国家和地区的家畜安全和畜产品贸易。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
其最大颗粒直径为23纳米,最小颗粒直径为7—8纳米。
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七个主型c A、O、C、南非1、南非2、南非3 预防和亚洲1型,以及65个以上亚型。
O型口蹄疫为全世界流行最广的一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为O、A、C三型及ZB型(云南保山型)。
据观察,一个地区的牛群经过有效的口蹄疫疫苗注射之后,1—2月内又会流行,这往往怀疑是另一型或亚型病毒所致。
这是因为该病毒易发生变异。
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冰冻情况下,血液及粪便中的病毒可存活120—170天。
阳光直射下60分钟即可杀死;加温85℃15分钟、煮沸3分钟即可死亡。
对酸碱之作用敏感,故1%一2%氢氧化钠、30%热草木灰、1%一2%甲醛等都是良好的消毒液。
特点牛尤其是犊牛对口蹄疫病毒最易感,骆驼、绵羊、山羊次之,猪也可感染发病。
本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50%一100%,犊牛死亡率较高,其他则较低。
病畜和潜伏期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病畜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
该病入侵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
在与养殖户朋友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好多养殖户分不清楚什么是口蹄疫?什么是腐蹄病?有的养殖户朋友会问我,我都注射口蹄疫疫苗了,为什么还有羊蹄子坏掉?
羊腐蹄病VS口蹄疫 在这里我给大家普及下这方面的知识,通过病源区分和症状区分来说明两种病的相似与不同点。 羊腐蹄病VS口蹄疫 羊腐蹄病的病原: 主要为坏死杆菌病和结节拟杆菌,本病原对理性化因素抵抗力不强。1%高锰酸钾,2%甲醛15分钟内可将其杀死;60℃30分钟或煮沸1分钟即死亡。但在污染的土壤中可存活10——30天。
口蹄疫病原: 口蹄疫是由口蹄病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和变异性,根据抗原的不同,可分为O,A,C,亚洲I,南非I,南非II,南非III,7个不同血清型和65个亚型,各型之间均无交叉免疫性。口蹄疫病毒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耐低温,不怕干燥。该病毒对酚类,酒精,氯仿等不敏感,但对日光,高温,酸碱的敏感性强。常用的消毒剂有1%——2%的氢氧化钠,30%的草木灰,1%——2%的甲醛,0.2%——0.5%的过氧乙酸,4%的碳酸氢钠溶液等。 如何防治:治疗时每吨饲料中添加羊全清2000g,连用5-7天,病发症状基本消失 预防时每吨饲料中添加羊全清1000g,连用3-5天,也可长期添加。 备注:本品不含任何违禁成分,绿色、环保、安全、健康,可长期添加使用。 羊腐蹄病VS口蹄疫 羊腐蹄病: 发病初期出现跛行,患蹄肿大,趾间,蹄踵和蹄冠开始红肿,热痛,随后出现溃疡,进一步发展为化脓坏死,挤压时有恶臭的脓液流出。严重的状况下,引起蹄部深层组织坏死,蹄壳脱落。病羊因疼痛,行走困难而影响食欲,导致病羊逐渐消瘦。轻症病例能很快恢复。重症病例如治疗不及时,可使内脏器官形成转移性坏死病灶而死亡。
口蹄疫: 羊感染口蹄疫病毒后一般经过1——7天的潜伏期出现症状。病初体温可达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拒食,脉搏和呼吸加快。口腔,蹄,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溃疡和糜烂。严重病例可在咽喉,气管,前胃等黏膜上发生圆形烂斑和溃疡,上盖黑棕色痂块。绵羊蹄部症状明显,口腔黏膜变化较轻。山羊症状多见于口腔,病羊口流泡沫,挂满嘴角。水泡见于硬腭和舌面蹄部病变较轻。病羊水泡破溃后,体温即明显下降,症状逐渐好转。母羊常流产,乳用山羊有时可见乳头上有病变,奶量减少。哺乳羔羊特别容易得病,多发生出血性胃肠炎。也可能发生恶性口蹄疫,由于急性心脏麻痹死亡。
口蹄疫基本知识普及
什么是猪口蹄疫?
猪口蹄疫病是由微RNA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引起,有O、A、C、SAT1、SAT2、SAT3及亚洲I型7个血清型,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由于血清型众多,给免疫带来了一定难度。
加上该病传染性极强,传播途径广泛,为世界流行性传染病,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均有发生,增加了整个养猪业的养殖风险,已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15个A类动物疾病之首,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的第一位,是国家要求强制免疫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
因此,掌握该病的治疗预防措施意义重大。
怎么确诊是猪口蹄疫?
病猪表现被毛粗乱、精神不振、食欲降低、流延、喜卧,体温升高至40~41℃,特征性症状是鼻盘、口腔、齿龈、舌、乳房尤其是哺乳母猪可见明显的水疱和烂斑,水疱破溃后露出暗红色、边缘整齐的糜烂面,严重时蹄壳脱落,蹄痛跛行常见于体重大的猪,尤其是育肥猪。
母猪蹄痛时不能站立,常跪在地面爬行,妊娠猪容易引起流产。
临床上多续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传染性胃肠炎等疾病,这大大提高了疾病的死亡率。
如无续发感染,多呈良性经过,则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严重病变则可延至2~3周或更久;若有继发感染时,病症加重,蹄壳可能脱落。
成年猪消瘦,一般能耐过而康复,没有母源抗体保护的仔猪或免疫低下的哺乳仔猪患病时水疱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胃肠炎和心肌炎,卧地不能吃奶,常常于哺乳时急性死亡。
流行特点及危害有哪些?
口蹄疫的常规流行特点
1)患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水疱皮、水疱液传染性最强,病猪排出物(如粪、尿、乳、唾液、精液等)及呼出气体都可散毒。
2)发病初期猪传染性最强,病愈猪带毒可达150d以上。
3)直接接触及间接接触方式均司传播。
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黏膜、皮肤等处感染而发病。
空气是最重要传播媒介,病毒可随风传播50
km之外,呈远距离和跳跃式的暴发。
幼猪最为敏感,感染后死亡率可达90%以上。
4) -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多发,夏秋高温季节少发或平息,常呈地方流行性及大流行。
最近2年口蹄疫新的流行特点
1)近2年来猪口蹄疫的发病越来越没有规律性,即便是在气温40℃的盛夏,猪场照样会发病。
2)据报道:2009-2010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0型口蹄疫东南亚谱系(耿马谱系),主要是由缅甸(98谱系)、老挝与越南传人的。
东南亚谱系毒力很强,致病力很高。
使用我国目前使用的O型口蹄疫高效灭活疫苗,对东南亚谱系毒株不能达到有效保护,因为我国使用的O 型口蹄疫高效灭活疫苗是选用泛亚毒株和古典中国毒株生产的,与东南亚谱系免疫交叉保护力低。
3)在发生口蹄疫的部分猪群中检出亚洲1型口蹄疫,并与O型口蹄疫在猪群中混合感染,使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4)在临床上还发现猪群感染口蹄疫后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猪流感、传染性胃肠炎等,造成混合感染。
猪口蹄疫会传染给人吗?
人类可能通过接触口蹄疫病猪、病牛而罹患口蹄疫,但是这种情况很罕见;人类只有在大量感染口蹄疫病毒的情况下才发生本病。
因为口蹄疫病毒对胃酸敏感,所以人类通常不会通过食用肉类感染口蹄疫病毒。
如何预防?
预防人的口蹄疫,主要依靠个人自身防护,如不吃生奶、不吃生肉,接触病畜后立即洗手消毒,防止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落入人的口鼻和眼结膜,污染的衣物及时作卫生消毒处理等。
养猪场饲养员工作时必须穿工作服,工作后用2%煤酚皂溶液等消毒液洗手,非工作人员不允许与病猪接触。
猪口蹄疫有哪些传播方式呢?
FMD病毒传播方式分为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又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目前尚未见到FMD垂直传播的报道。
(1)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主要发生在同群动物之间,包括圈舍、牧场、集贸市场、展销会和运输车辆中动物的直接接触,通过发病动物和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传播。
间接接触主要指媒介物机械性带毒所造成的传播,包括无生命的媒介物和有生命的媒介物。
野生动物、鸟类、啮齿类、猫、狗、吸血蝙蝠、昆虫等均可传播此病。
通过与病畜接触或者与病毒污染物接触,携带病毒机械地将病毒传给易感动物。
(2)空气传播
FMD病毒的气源传播方式,特别是对远距离传播更具流行病学意义。
感染畜呼出的FMD病毒形成很小的气溶胶粒子后,可以由风传播数十到百千米,具有感染性的病毒能引起下风处易感畜发病。
影响空气传播的最大因素是相对湿度(RH)。
RH高于55%以上,病毒的存活时间较长;低于55%很快失去活性。
在70%的相对湿度和较低气温的情况下,病毒可见于100km 以外的地区。
猪口蹄疫与其他水泡病的鉴别诊断
口蹄疫口蹄疫只感染偶蹄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寒冷时多发,呈现流行性或大流行性。
剖检病死猪,在其心室中隔、心房与心室面可见灰黄色、灰白色斑点或条纹状的变性坏死灶,似老虎身上的条纹,称“虎斑心”。
发生单纯性猪口蹄疫时,哺乳仔猪的病死率高达70%。
水疱性口炎与口蹄疫相比,此病毒的天然宿主较多,不仅仅是偶蹄兽。
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7~8月发生,秋末趋于平息,霜冻后消失,一般本病爆发不会造成大面积流行。
猪水疱疹病单纯感染此病,猪能迅速恢复健康,并且无其他后遗症。
一旦出现继发感染,严重时能导致病猪蹄壳脱落,并在
新旧蹄壳替换后出现一条暗棕色或黑色的替换线。
解剖症状为肝脏和肾脏充血,轻度肿胀。
脾脏褪色,轻度脑炎,可见点状神经元变形区。
局部的淋巴结充血、水肿,大量的淋巴细胞变性、坏死。
如何预防?有效治疗?
口蹄疫病毒可以在环境中和各种物体上存活两周以上,在墙壁和地板上和干燥的分泌物中能存活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在日光直射下或一般加热均可杀灭病毒。
口蹄疫病毒在低温下十分稳定,对热比较敏感,通常4℃-7℃条件下能生存几个月,在-20℃表现稳定,-70℃至-50℃的低温条件下,可以存活几年。
37℃时仅存活48小时,60℃时存活15分钟,70℃时存活10分钟,85℃以上时在1分钟内即可将其杀灭实行科学的免疫制度是预防口蹄疫的主要措施。
猪口蹄疫是国家要求强制免疫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要求应免动物的免疫密度达到100%。
发病以后立即隔离,本着“早、快、严、小”的原则划定疫点、疫区,进行封锁。
用3%火碱对地面、用具、栏圈、运输工具等进行消毒。
病猪的粪便、垫草应堆积密封发酵,病猪尸体销毁或深埋。
防治措施
由于口蹄疫传播迅速、难于防治、补救措施少,被称为畜牧业的“头号杀手”。
预防
1、使用过氧乙酸消毒药1:100全群消毒,每天消毒两次;
2、使用生石灰给养殖场周围消毒;
3、对于没发病的猪群及时隔离;
4、处于潜在感染的猪群使用疫毒清1000g拌料800斤做紧急预防。
治疗:
发生口蹄疫的重疫区
潜在感染的猪群使用疫毒清进行经行预防,疫毒清1000g进行紧急预防,连续使用十天以上,基本无口蹄疫症状,使用三天以上,即使病发也不会很明显。
已感染猪群疫毒清拌料500斤,连续使用10天,两天即可出现明显的排毒现象,三天体温、食欲等都恢复正常,连续使用10天,治疗完成。
对感染后恢复的猪,每天加强消毒,疫毒清每包拌料1000斤,连用十天,能够促进毒素的彻底排除,快速恢复食欲,不耽误病猪生长。
综合防控
1、刚出生的仔猪、没有断奶的小猪肌注四川世红干扰素1-2ml净化体内口蹄疫病毒,保护率达98%
2、怀孕的母猪、刚配种的母猪、种公猪都可使用疫毒清做紧急预防和紧急治疗
3、猪发生口蹄疫疫情,高烧不退的使用疫毒清配合板青颗粒做综合治疗。
4、当地已经发生口蹄疫,本场还没有发生,使用疫毒清1000g拌料800斤做紧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