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1)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

①反义词。枝繁叶茂-________ 消失-________

②近义词。轻松-________ 生育-________

(2)用“||”分好的层次,写出每层的意思。

第一层: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

(3)“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的“这里”是指________。作者写石榴树的目的________。

(4)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________抒情,以________喻人。

(5)人们为什么“也总爱在她故居的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

【答案】(1)枝枯叶落

;出现

;容易

;繁衍

(2)别的树木容易招虫。

;樟树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不招虫。

(3)樟树的香气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是用对比的写法更突出樟树的特点

(4)物

;树

(5)人们之所以爱在樟树前留影,是因为樟树所表现出的特点与宋庆龄的伟大人格有相似之处,体现了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与高贵品质。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概括层意,可先看看每层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抒情,以树喻人。

(5)体会划线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

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①枝枯叶落;出现;②容易;繁衍

(2)第一层:别的树木容易招虫。第二层:樟树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不招虫。

(3)樟树的香气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是用对比的写法更突出樟树的特点。

(4)物;树

(5)人们之所以爱在樟树前留影,是因为樟树所表现出的特点与宋庆龄的伟大人格有相似之处,体现了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与高贵品质。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层意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考查对文章的写作特点的把握。

(5)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古诗中赞美荷花的确实不少。荷花固然值得赞美,然而,我却更爱荷叶。看啊,这些荷叶墨绿、浑圆、厚重。风雨袭来,它们紧密团结,连成一片,不怕风吹雨打,就是身子翻过来也忘我地保护荷花。烈日吐火,它们个个撑起翠盖,挡住炎热.静静地看着阴凉处的鱼戏虾游。

荷叶作为药材_____可去火清热_____作为特别的包装材料_____荷叶不怕油污_____不怕水浸_____不怕烟熏_____用荷叶煮成的粥_____碧绿清香_____清爽可口_____

当人们指点、欣赏荷花时,荷叶从不计较,不争名,不求利,不出风头,不论地位。它总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战斗。荷叶是美的,最吸引我的是它的心灵美。所以我更爱荷叶。

(1)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2)用波浪线画出荷叶样子的语句。

(3)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标点。

荷叶作为药材________可去火清热________作为特别的包装材料________荷叶不怕油污________不怕水浸________不怕烟熏________用荷叶煮成的粥________碧绿清香________清爽可口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A. “我”不爱荷花,只爱荷叶。

B. 荷花不值得赞美。

C. 荷花值得赞美,但荷叶更值得赞美。

【答案】(1)我爱荷叶

(2)看啊,这些荷叶墨绿、浑圆、厚重。

(3),;;;,;,;,;;;,;,;……

(4)C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结合划线句子比较判断。

故答案为:(1)我爱荷叶(2)看啊,这些荷叶墨绿、浑圆、厚重。(3),;,,,;,,…… (4)C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4)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的能力。

3.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①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风长。爹说:“枣核呀,白叫我欢喜了一场,养活你这样的孩子能做什么!“娘说:“枣核呀,你一点儿不见长,我真为你愁得慌!”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②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邻居们都夸枣核,枣核的爹娘非常高兴。

③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有一年大旱,庄稼没收成,县衙门还派衙役向庄稼人要官粮。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

(1)第①段主要写了什么?请概括一下。

(2)用“________”画出第②段的中心句。

(3)枣核学了哪些本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扶犁

B. 赶驴

C. 打柴

D. 蹦高

(4)第③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的作用。

A. 总起全段

B. 承上启下

C. 总结全文

【答案】(1)爹娘为枣核长不大发愁。

(2)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

(3)D

(4)B

【解析】【分析】(1)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第③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的句子,是过渡句。

故答案为:(1)爹娘为枣核长不大发愁。(2)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3)D(4)B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4)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4.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跑哇,跑哇,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跑着跑着,雨大了起来。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想:“漏”真厉害,像粘胶一样,________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________下来,好逃命。”

贼也想:“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________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________上去,好逃命。”

到了树跟前,老虎把身子一________,贼顺势一________,蹿到树上。老虎一边往前跑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贼一边往上爬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

(1)做贼心虚的贼和老虎都以为“漏”是________,一心想逃命。()

A. 老爷爷

B. 老婆婆

C. 对方

D. 厉害的角色

(2)语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夸张

D. 排比

(3)请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描写老虎和贼内心活动的语句。

(4)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入语段中的横线上。

歪驮贴纵蹿蹭

①“漏”真厉害,像粘胶一样,________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________下来,好逃命。

②“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________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________上去,好逃命。

③到了树跟前,老虎把身子一________,贼顺势一________,蹿到树上。

(5)用自己的话概括语段的内容。

【答案】(1)D

(2)C

(3)老虎:“‘漏’真厉害,像粘胶一样,贴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终于甩掉‘漏’了!”贼:“‘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终于甩掉‘漏’了!”

(4)贴;蹭;驮;蹿;歪;纵

(5)虎驮着贼,贼骑着虎,他们误以为遇上了厉害的角色,一心想逃命。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这是夸张。

(3)了解什么是心理描写,然后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

(4)本题考查动词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故答案为:(1)D(2)C(3)老虎:“‘漏’真厉害,像粘胶一样,贴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终于甩掉‘漏’了!”贼:“‘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终于甩掉‘漏’了!”(4)贴、蹭、驮、蹿、歪、纵(5)虎驮着贼,贼骑着虎,他们误以为遇上了厉害的角色,一心想逃命。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了解什么是心理描写。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4)要正确使用动词,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5.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①孩子们慢慢地长大了,想出了许多帽子的式样,圆的、香蕉形的、圆筒形的……夏天戴宽边的香蕉形的草帽,冬天戴圆筒形的呢绒帽,春天和秋天戴碗形的布帽。

②后来,方帽子店对面,又开了一家帽子店,橱窗里放着________的帽子,却没有一项是方的。方帽子店里摆放着________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圆的,玻璃橱窗里还贴了一张广告:“专卖从不改变的方的好帽子。”对面的新帽子店里也贴了一张广告:“专卖各式各样的舒服的好帽子。”

③顾客们在方帽子店门前站一会儿,又到新帽子店门前站一会儿,不知道买哪一种好。他们在两家的橱窗前看了好久,最后还是进了新帽子店。

(1)第①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________,请继续补充相关内容: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四字词语填在语段中的横线上。

方方正正圆圆溜溜各式各样五花八门

后来,方帽子店对面,又开了一家帽子店,橱窗里放着________的帽子,却没有一项是方的。方帽子店里摆放着________的帽子。

(3)第②段中的两则广告,你认为哪一则更好?为什么?

方帽子店:专卖从不改变的方的好帽子。

新帽子店:专卖各式各样的舒服的好帽子。

(4)第③段中顾客们在两家的橱窗前“看了好久”,他们在思量什么?为什么“最后还是进了新帽子店”?说说你的想法。

【答案】(1)帽子的式样;三角形的、瓜皮形的、八角形的、鸭舌形的、虎头形的

(2)各式各样;方方正正

(3)方帽子店的广告好。“从不改变”一词写出了风格、品质始终如一。新帽子店的广告好。“各式各样”“舒服”突出了商品的两大特点。

(4)顾客们可能在想:是选择传统的方帽子,还是选择别致的新帽子呢?最后还是式样多而且戴起来舒适的新帽子更实用、更吸引人。

【解析】【分析】(1)解题时了解省略号的作用:列举的省略、表示说话吞吐、话未说完、语意未尽、语意的跳跃、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依据句意可知,此处省略号是表示帽子的式样。

(2)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3)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辨析。此类型的题目只要把二者做一对比,从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4)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1、帽子的式样2、三角形的、瓜皮形的、八角形的、鸭舌形的、虎头形的(2)各式各样、方方正正(3)方帽子店的广告好。“从不改变”一词写出了风格、品质始终如一。新帽子店的广告好。“各式各样”“舒服”突出了商品的两大特点。(4)顾客们可能在想:是选择传统的方帽子,还是选择别致的新帽子呢?最后还是式样多而且戴起来舒适的新帽子更实用、更吸引人。

【点评】(1)考查学生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3)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辨析能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②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1)画线句①自问自答,这样的句子叫________(反问句设问句)。我也能写这样的句子。________

(2)用昙花举例的作用是()

A. 说明昙花的奇特

B. 说明植物开花的时间的确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

(3)读画线句②,想想哪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昆虫活动的时间吻合,查找资料,举两个例子。

(4)读了选段,你知道植物开花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了吗?

7.【答案】(1)老祖宗、各种花样、高明等;一齐咳、四重奏、盖住等;林第一的咳嗽更有特点;特别、野风、奥秘等

(2)原指音乐发出的声音节奏。本文指我们四人一起咳嗽发出的声音。;从“好像咳嗽也要休息”,体会到了林第一的咳嗽是装出来的,写出了有趣,突出了他的调皮性格。

(3)①眨巴着眼睛,可怜巴巴地。②死死拉着绿裙子老师的袖子。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3)考查补写省略的内容,一般要注意补写的内容与所给出的内容一致,要联系上下文,注意语句通顺。

故答案为:(1)老祖宗、各种花样、高明等;一齐咳、四重奏、盖住等;林第一的咳嗽更有特点;特别、野风、奥秘等

(2)②原指音乐发出的声音节奏。本文指我们四人一起咳嗽发出的声音。②从“好像咳嗽也要休息”,体会到了林第一的咳嗽是装出来的,写出了有趣,突出了他的调皮性格。

(3)①眨巴着眼睛,可怜巴巴地。②死死拉着绿裙子老师的袖子。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3)此题考查补写省略的内容的能力。

8.【答案】(1)鱼肚白;淡红色;红晕;深红;金黄;绚烂

(2)A

(3)一、二;三;二;这段生动地描写了朝霞颜色的变化

(4)B

【解析】【分析】(1)寻找文句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相对简单,将文句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挑出来即可。

(2)、(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

(4)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从文章内容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画出:鱼肚白;淡红色;红晕;深红;金黄;绚烂;(2)A(3)一;二;三;例:二;这段生动地描写了朝霞颜色的变化(4)B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句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的掌握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依据段意选段落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题目的辨析能力。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联

春联这种文学样式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________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________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在形式上有诸多限制。首先,上下联字数要相等。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上下联词性要相对。如刚才例举的对联,上下联词性相对,“新春”对“佳岁”“ 富贵”对“平安”,“年年好”对“步步高”。此外,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现在的一声二声大致相当于古代的平声,三声四声大致相当于古代的仄声。对联讲究平仄,末尾最严。上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仄声,下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平声。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上下联末的“寿”和“门”就分别是仄声和平声。

春联的内容也有许多讲究。譬如,“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是体现农民对新的一年期望与祝福的春联。“百货琳琅,柜盈春夏秋冬货;大楼兴旺,客满东西南北楼”是宣传商业繁荣的春联。可见,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业,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期望与祝福。

(1)在短文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每逢春节,________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________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2)在下列哪些是春联的特点?________

①上下联字数相等。

②韵律性强。

③词性相对。

④平仄相调。

(3)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春联有什么作用?

(4)根据短文内容,把下列上下联连一连。

又是一年芳草绿________ 竹报岁平安

春同大地干山秀________ 依然十里杏花红

勤劳门第春光好________ 日照神州百业兴

绿柳舒眉辞旧岁________ 和睦人家幸福多

梅开春烂漫________ 红桃开口贺新年

(5)根据短文第三自然段,你觉得下面这幅春联应该贴在哪里?选一选。

东西南北四方宾至如归饭香菜美喜供佳宾醉饱()

A. 宾馆

B. 家里

C. 商店

D. 学校

【答案】(1)无论;都

(2)①③④

(3)抒发美好愿望,增加喜庆气氛

(4)依然十里杏花红;日照神州百业兴;和睦人家幸福多;红桃开口贺新年;竹报岁平安

(5)A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①分句前后是条件关系。故选“无论……都……”(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5)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东西南北四方宾至如归饭香菜美喜供佳宾醉饱”用在宾馆最恰当。

故答案为:(1)无论、都(2)①③④(3)抒发美好愿望,增加喜庆气氛(4)依然十里杏花红、日照神州百业兴、和睦人家幸福多、红桃开口贺新年、竹报岁平安(5)A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2)此题考查学生对春联的特点概括的能力(3)、(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5)此题主要考查对春联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蜻蜓和蚂蚁

逛来逛去的蜻蜓,整个夏天尽是唱啊跳啊玩啊,转瞬之间,冬天已经在眼前了。

田野里荒凉凋敝;阳光灿烂的日子,每片叶子下面都是现成的眠床和早餐的日子,都已经逝去了。冬天来了,好日子过完了;寒冷和饥饿一齐逼来;蜻蜓不再唱歌了(肚子饿的时候,唱歌会有什么乐趣呢),整天愁眉苦脸,嘀嘀咕咕。它爬到蚂蚁跟前。

“收留我吧,好心人儿!在你这里我不久就会强壮起来;让我避寒寄食到春天吧!”

“朋友,我很是奇怪,夏天的工作造就冬天的安乐,难道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吗?”

“在我们软绵绵的青草窝上,唱歌呀,游戏呀,一天接着一天,玩得头都昏了,哪有工夫想到工作呀!”

“那么你——”

“我整天唱我的歌,满不在乎。”

“唱你的歌曲!多美呀!现在你满可以到外面去载歌载舞呀!”

(1)把画横线的句子改为用句号结尾的句子,不改变句意。

(2)第二自然段中的“好日子”指的是________的日子。

(3)蚂蚁说:“那么你”蚂蚁后面想说的是()

A. 就这样一直玩下去吗?

B. 一点儿不考虑冬天该怎么办吗?

C. 在干些什么呢?

D. 一定玩得很痛快吧?

(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下面表述最准确的是()

A. 不能不劳而获

B. 不能只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C. 不能光看眼前

D. 舒适的生活是以辛勤劳动为代价的,不能只贪图享乐

【答案】(1)夏天的工作造就冬天的安乐,你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2)每片叶子下面都是现成的眠床和早餐

(3)B

(4)D

【解析】【分析】(1)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2)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3)、(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夏天的工作造就冬天的安乐,你应该明白这个道理。(2)每片叶子下面都是现成的眠床和早餐(3)B(4)D

【点评】(1)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2)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3)、(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