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纳米乳研究进展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9
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纳米技术在生活中变得十分普遍。
并且纳米技术对于医学也要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中医来说,中药药效的产生不仅是依赖构成药物的化学成分,药物的物理状态也对药效有着很大的影响,颗粒大小不同的中药所产生的药效有着很大的差别。
因此,在中药研究中引进纳米技术,可以更好的发展中药的开发,为医学事业做贡献。
本文就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发展前景做了研究。
标签:纳米技术;中药;应用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与调查,发现药物的颗粒状态对药物在生物的效果产生时间以及疗效有着很大的影响,药物经纳米技术处理后,无论其化学特性还是物理和生物特性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与曾经传统的中药相比,纳米技术更好的激发了药效,降低了各种不良反应的出现。
1 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优势1.1提高了生物利用度纳米技术将纳米中药的细胞壁已经破坏,并极大的提高了药物的表面积,有利于药物在生物体内的扩散,促进了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的释放,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药物的药效,可以缩短药效的起效时间,从而加强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1.2减少了药量,增加了靶向性对症下药,是人们众所周知的,但是在生物体药物可以直接到达其所应该到达的地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在长期的医学研究中,药物的靶向性以及控释性都是一项重点的工程。
药物的靶向性是要求药物可以自我进行选择,快速的到达其所应该发生作用的地方,进而缩短起效时间,减少药物的使用量,节约资源。
1.3缓释作用纳米技术将纳米中药以及载体制作成为纳米药物,这样可以有效的达到药物的释放,以便于更好的与生物体内的作用点相结合,达到药效。
张晓云等使用了鬼臼毒素纳米脂质体和鬼臼毒素混悬页进行了抗肿瘤的试验,发现在相同的剂量下,使用鬼臼毒素纳米脂质体的那一组的抑制肿瘤的效果更为明显。
1.4增强原有疗效,产生新的疗效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不仅仅只是和原来一样只是关注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联系,更加关注于物理、化学、生物活性其三者之间的相互结合,从多方面不断的进行研究,促进三者之间的磨合,逐步到达最佳效果。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中药是我国传统的独特药物资源,凝结着数千年的医学智慧和临床经验。
传统中药剂型主要包括饮片、汤剂和丸剂等,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对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还可以拓展中药的应用范围,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首先是纳米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纳米技术可以将中药有效成分包裹在纳米颗粒中,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并实现靶向输送。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将中药有效成分包裹在纳米载体中,提高其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
此外,纳米技术还可以通过靶向输送,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疾病部位,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
其次是中药微胶囊的研究。
微胶囊是一种用聚合物材料包裹药物的药物控释系统,可以实现药物的缓释和靶向输送。
中药微胶囊可以用于制备颗粒、膜、纤维等多种剂型,以实现不同的药效目标。
例如,利用微胶囊可以制备含中药有效成分的颗粒,实现慢释效果,适用于长期治疗的需要。
此外,中药微胶囊也可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口服吸收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第三是中药贴剂的研究。
中药贴剂是将中药有效成分贴附在贴剂表面的一种剂型,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药贴剂具有方便易用、渗透性好等特点,适用于非口服给药和局部治疗需求。
例如,中药贴剂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痛、跌打损伤等疼痛类疾病,通过贴剂贴在患处,将药物直接输送到病变部位,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其它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也有一些进展。
例如,中药凝胶、中药胚乳、中药颗粒剂等。
中药凝胶是一种由聚合物材料和中药有效成分组成的凝胶剂型,可以用于局部治疗。
中药胚乳是将中药有效成分包裹在脂质胶束中,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中药颗粒剂是将中药通过制粒工艺制成颗粒剂型,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总之,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未来,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中药新剂型的制备技术和作用机制,推动中药新剂型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山 东 化 工 收稿日期:2018-04-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576145);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7MB065)作者简介:秦敬如(1990—),女,山东菏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生物制药。
精油纳米乳剂在食品中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秦敬如,马玉洁(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山东青岛 266042)摘要:精油(EOs)可作为天然抗菌剂和防腐剂用于食品工业。
纳米乳剂可通过增加其在微生物生长和增殖的食物区域中的分散性,减少对产品质量属性的影响,来有效地促进精油在食品中的抗菌活性。
本文重点阐述稳定的EOs纳米乳剂的配方和制备、抗菌机制及在产品中的应用。
提出了EOs纳米乳剂在食品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EOs纳米乳剂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精油;纳米乳剂;食品工业;抗菌剂;机制中图分类号:TQ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21X(2018)13-0048-02AdvancesofAntibacterialEffectsofEssentialOilNanoemulsionsinFoodQinJingru,MaYujie(CollegeofChemicalEngineering,QingdaoUniversiyofScienceandTechnology,Qingdao266042,China)Abstract:Essentialoils(EOs)canbeusedinthefoodindustryasnaturalantimicrobialsandpreservatives.Nanoemulsionscaneffectivelypromotetheantibacterialactivityofessentialoilsinfoodsbyincreasingtheirdispersibilityinfoodareaswherethemicroorganismsgrowandproliferate,reducingtheimpactonproductqualityattributes.ThisarticlefocusesontheformulationandpreparationofstableEOsnanoemulsions,antibacterialmechanismsandtheirapplicationinproducts.TheproblemsofEOsnanoemulsionsinfoodapplicationswereproposedinordertoprovidebasisfor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ofEOsnanoemulsions.Keywords:essentialoil;nanoemulsion;foodindustry;antibacterialagent;mechanism 精油(EOs)是天然衍生的芳香化合物,具有广谱生物活性[1]。
•60.中药与临床Pharmacy and Clinics o 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Q2Q;\ 1(4)•综連逄展•中药纳米制剂研究进展郑晓婷,王宏军*[摘要]中药作为中华民族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成分多、见效慢、疗程长、利用率低、作用机制不明等缺点阻碍了它的应用和发展,可以利用纳米技术开发中药的新剂型进而充分发挥中药防控疾病的优势。
本文就纳米技术的发展历史、近年来应用于中药的纳米剂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纳米发展史;纳米剂特点;纳米技术;中药制剂[中图分类号]G 41,R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l674-926X(2〇2〇)〇4-014-〇3Research progress of nanom eter prepa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 Xiao-ting,WANG Hong-jun// (School o f J 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1, Liaoning)[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national medicine industry,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ve been hindered due to the complex ingredients, slow effect, long treatment course, low utilization rate, unknown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other shortcomings. Nanotechnology can be used to develop new formul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full play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diseas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nanotechnology and related research on nanometer prepa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Key words) History of nanometer; characteristics of nanometer preparation; nano technology;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i前言中药历史悠久,据记载最早应用中药约在夏商时 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是中国医疗事业的优势所 在。
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摘要: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具有多靶点、多层次及协同干预等独特的优势。
然而,大部分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往往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纳米递送系统有望改善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应用限制,与游离药物相比,纳米载药系统表现出改善的生物利用度、增强的组织靶向性、减轻的脱靶不良反应及更大的体内稳定性。
综述了目前最常用的2种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即包载递送系统和共价结合前药递送系统,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进行讨论,旨在为促进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大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生较为隐匿,待确诊时已到中晚期。
相比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只能针对局部肿瘤的限制,药物治疗更适用于一些有全身散播倾向的肿瘤及已经转移的中晚期肿瘤患者[1-2]。
中医药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肿瘤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随着分离技术的发展和药物作用机制的成功探索,中药活性成分在肿瘤治疗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3-4],如姜黄素、藤黄酸、甘草次酸等活性物质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比于合成药物,天然中药活性成分在抗肿瘤中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如具有针对多个组织和分子靶点的生物活性及协同活性,可以增强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及耐药性等[5]。
虽然中药活性成分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但也存在一些自身局限性,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第三,一些相对分子质量大、亲油性弱的中药活性成分运输效率低,导致渗透性较差。
第四,中药活性成分清除快、血液循环周期短等使其药理活性低。
这些限制都会导致药物在肿瘤部位聚集少、治疗效果不佳[8]。
纳米递送系统可以改进药物输送,通过增强渗透和滞留效应被动靶向或配体-受体识别主动靶向作用增加药物在肿瘤部位的积累,最终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9],将其引入中药活性成分给药有望克服传统治疗方法的限制。
纳米中药研究进展小结周建波(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摘要】纳米中药是指将纳米技术应用与中药生产的制剂,不仅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还具备生物利用度高、改善传统给药途径等优点。
本文就纳米中药优缺点做了初步总结,并对纳米中药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纳米中药;制备;问题【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9.7.135.02纳米中药是指应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直径小于100 nm 的中药有效成分、原药及其复方制剂等[1];有学者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领域,使中药获得了新的性质。
徐碧辉教授等提出了“纳米中药”概念,并申请了纳米中药技术的第一个专利将中药牛黄加工到纳米水平,理化性质发生巨大改变,具有极强靶向性[2]。
本文就纳米中药优缺点做了初步总结,并讨论了纳米中药研究应用前景。
1 纳米中药制备方法制备纳米中药主要包括药物粒子纳米化和载药系统纳米化两方面[3]。
1.1 药物粒子纳米化1.1.1 物理机械法超细粉碎技术,喷雾干燥法,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等1.1.2 物理化学法高压均质法,溶剂蒸发法,薄膜超声法,包含技术等。
1.1.3 化学制备法界面聚合法,乳化聚合法,化学沉淀法等1.2 载药系统纳米化1.2.1 聚合物纳米粒溶剂挥发法,乳化溶剂扩散法,超临界流体法等。
1.2.2 脂质粒类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脂质体,药质体等[4]。
1.2.3 中药纳米载药系统类型SD,CC,纳米脂质体,纳米乳(NE),囊泡等。
2 纳米中药优势2.1 提高生物利用度纳米化后中药有效成分比表面积增加,从而增大了与介质的接触,更容易被溶解;除此之外,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提高和延长疗效[5]。
人体毛细血管直径平均为9 um,纳米级级药物颗粒,可以在血管中自由运输。
万坤等[6]实验表明姜黄素纳米脂体在大鼠消化道可在较短时间内直接被吸收,消除率降低,相对与游离药物,减少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姜黄素纳米脂体生物利用度提高了近8倍[7]。
万方数据中国医药工业杂志ChineseJournalofPharmaceuticals2008,39(5)BASF公司);吐温-80、肉豆蔻酸异丙酯(IPM)(杭州高绮香精公司);清凉油(上海中华制药厂,批号070537);冰醋酸、二甲苯、无水乙醇均为分析纯。
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18~229(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2方法与结果2.1复方1纳米乳的制备2.1.1伪三元相图的绘制精密称取1O.89、2O.69、40.29和50.49,混匀作为混合油相。
将表面活性剂RH40或吐温一80与助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含30.49和60.39)分别按3:1、5:1和7:1的比例(K。
)混匀作为混合表面活性剂,再分别与混合油相按9:l、8:2、7:3、6:4、5:5、4:6、3:7、2:8和l:9的比例(w/w)混匀,25"C搅拌滴加蒸馏水,观察体系由浊至清的现象,记录临界点时的各组分百分比。
‰为7:1时两种体系的伪三元相图见图1。
表面活性剂为A:吐温.80,B:RH40图1‰为7:l时的伪三元相图(阴影区为纳米乳区)试验表明,随K。
值的升高,纳米乳区面积增大,当达到7:l时,所形成的纳米乳区面积最大,因此‰选择为7:1。
此时,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混合油相比例为9:l、8:2和7:3时可形成纳米乳,其余比例均不能形成纳米乳。
2.1.2复方1纳米乳的稳定性研究口。
取K。
为7:l时制得的复方1纳米乳,分别于一20℃、室温和50℃环境放置24h,观察其外观、黏度、色泽及均匀性变化。
离心(655×g)30min・353・观察有无破乳分层现象。
结果表明,若以RH40为表面活性剂,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混合油相比例为9:1和8:2时形成的复方1纳米乳较稳定,3种条件放置24h均呈透明均一状态,离心也未见分层,但比例为7:3时制得的复方1纳米乳于50℃放置24h会有絮状物析出。
以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油相比例为9:l和8:2时所得复方1纳米乳离心后均分层;于-20和50℃放置24h贝JJ出现混浊。
四黄止痢复方中药纳米乳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2021年第4期四黄止痢复方中药纳米乳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郑晓婷,蒋红,王宏军*(锦州医科大学,辽宁锦州121001)摘要:试验旨在研究制备四黄止痢复方中药纳米乳及质量评价。
以四黄止痢复方中药的提取物为原料采用低能法制备纳米乳,伪三元相图法筛选处方。
结果表明:筛选本制剂最优处方为肉豆蔻酸异丙酯IPM∶丙三醇∶吐温80∶水为0.5∶1∶2∶10;含药纳米乳的平均粒径值为(45.06±2.47)nm,Zeta电位为-6.11mV,将纳米乳室温下10000r/min高速离心25min无分层且澄清;室温下放置60d仍澄清透明。
研究表明,试验获取了性质稳定且安全的纳米乳。
关键词:四黄止痢;纳米乳;伪三元相图;质量评价中图分类号:S8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692(2021)04-0021-04Preparation and quality evaluation ofnanoemulsion on compou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Sihuang ZhiliZheng Xiaoting,Jiang Hong,Wang Hongjun*(School of J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Liaoning Jinzhou121001)Abstract:To prepar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oemulsion of Sihuang Zhili compound prescription and its quality ing the extract of Sihuangzhili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 as raw material,nanoemulsion was prepared by low-energy method,and the prescription was screened by pseudo-ternary phase diagram method.The optimal prescription screened was that isopropyl myristate IPM∶glycerol∶tween80∶water was0.5∶1∶2∶10.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the drug-containing nanoemulsion was(45.06±2.47)nm,the Zeta potential was-6.11mV,and the nanoemulsion was centrifuged at10000r/min at high speed for25min at room temperature without delamination and clear.It was still clear and transparent after60d at room temperature.The study has shown that experiments have obtained stable and safe nanoemulsions.Key words:Sihuang Zhili;Nanoemulsion;Pseudo-ternary phase diagram;Quality evaluation四黄止痢复方中药组方中以黄连、黄芩为主药,黄连泻心火兼泻中焦火,黄芩泻肺火于上焦;辅以大黄泄热通肠,清除胃肠湿热积滞,且板蓝根清热解毒,并助主药解热,为辅药;黄檗泻肾火于下焦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涩肠止泻之功效[1]。
纳米乳的制备及评价研究进展
于丽;高玉红
【期刊名称】《饲料博览》
【年(卷),期】2016(000)011
【摘要】文章通过对乳化剂、助乳化剂、油相、低能乳化法和高能乳化法的介绍,综述了纳米乳的组成、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体系,及纳米乳的研究和应用前景.研究开发无毒的生物相容性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同时探索出一套准确高效的研究方法和检测手段,是纳米乳研究的关键.
【总页数】5页(P35-39)
【作者】于丽;高玉红
【作者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哈尔滨150080;黑龙江职业学院,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60.6;R944.9
【相关文献】
1.纳米乳液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进展 [J], 康波;齐军茹;杨晓泉;廖劲松
2.纳米乳液制备技术及功能应用研究进展 [J], 江连洲;李佳妮;姜楠;李杨;隋晓楠;伍丹;张璟;张菀坤;王中江
3.纳米乳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J], 王婉婷;李鑫;王贵弘;康凯
4.低能法制备纳米乳液的研究进展 [J], 张美龄; 秦优
5.盐酸小檗碱纳米乳口服给药系统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J], 戴玮莉;金婴;王婷;唐晓萌;顾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图1文献中发现的用于癌症的中药纳米制剂摘要:随着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研究者探索中药有效成分作为传统肿瘤治疗化放疗药物的替代品,但中药有效成分大多水溶性差,从而导致了口服吸收率低、代谢快,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纳米给药系统可以改善药物的水溶性,此外还具有靶向细胞和促进细胞摄取的优势。
文章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纳米制剂靶向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归纳总结。
关键词:纳米技术;肿瘤;中药中图分类号:R28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43(2020)04-0374-07中药有效成分纳米制剂抗肿瘤的研究进展*周世月1,邵莹莹1,李媛2,杜博3,张湘兰4,于海洋1(1.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天津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天津301617;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天津市生物医学材料重点实验室,天津300192;4.西北核技术研究院,西安7106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873089)。
作者简介:周世月(1994-),女,硕士,主要从事中药制剂抗肿瘤研究。
通讯作者:于海洋,E-mail :*****************************。
DOI :10.11656/j.issn.1673-9043.2020.04.03·述评·据2019年发布肿瘤统计数据,全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增加了3.9%、病死率增加了2.5%,成为了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号杀手[1-2]。
癌症的常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等[3],并且常伴有严重的毒副作用[4],这促使科学家们寻找更新的替代疗法[5],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的抗癌效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6-11]。
中药有效成分毒性小、抗肿瘤效果明显,但具有靶向性差[12]、水溶性低[13-14]、分布广[15]、消除速度快等[16]缺点,因此将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剂型的改造。
纳米乳的研究及其在制剂学领域的应用
于力;张钧寿;周建平
【期刊名称】《药学进展》
【年(卷),期】2006(30)11
【摘要】综述纳米乳的制备方法及其粒径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在制剂学领域的新应用.纳米乳是由油相、水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组成的透明或者半透明系统,粒径为10~100 nm,具有很窄的粒径分布,近年来成为药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总页数】7页(P491-497)
【作者】于力;张钧寿;周建平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药剂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中国药科大学药剂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中国药科大学药剂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4.1
【相关文献】
1.药物制剂学中数理统计方法应用的研究综述 [J], 秦秉杰
2.Caco-2细胞模型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的应用 [J], 崔孟珣;李敬来;张振清;阮金秀
3.药物制剂学中数理统计方法应用的研究综述 [J], 秦秉杰;
4.纳米乳液在中药制剂领域的研究进展 [J], 廖艳梅;李小芳;刘罗娜;仲粒
5.纳米乳液在中药制剂领域的研究进展 [J], 廖艳梅;李小芳;刘罗娜;仲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方丁香酚纳米乳的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复方丁香酚纳米乳的制备及其抗菌作用研究摘要:近年来,复方丁香酚在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生物利用度不高仍是制约其应用的难点。
纳米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复方丁香酚的生物利用度与药效。
本研究旨在制备复方丁香酚纳米乳,并探究纳米化对其抗菌作用的影响。
首先,采用超声波法制备丁香酚纳米晶体,并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作为乳化剂,制备复方丁香酚纳米乳。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粒度分析确定其粒径和分布情况,同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检测纳米乳的稳定性。
另外,采用薄膜扩散法对纳米乳的抗菌作用进行了研究,比较了纳米化与非纳米化复方丁香酚的抗菌作用差异。
预计研究结果将为复方丁香酚在医药应用中提高药效和发挥更广泛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复方丁香酚;纳米乳;制备;粒径;稳定性;抗菌作用Introduction:复方丁香酚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具有抑制细菌生长、抗病毒、抗真菌、抗原虫等多种作用。
然而,复方丁香酚的水溶性较差,生物利用度不高是制约其应用的难点。
纳米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效和靶向性,为复方丁香酚在医药应用中提供提高药效和发挥更广泛作用的途径。
Objectives:本研究旨在制备复方丁香酚纳米乳,并探究纳米化对其抗菌作用的影响。
Methodology:超声波法制备丁香酚纳米晶体,并以CTAB和HRP作为乳化剂制备复方丁香酚纳米乳。
通过SEM和粒度分析确定其粒径和分布情况,同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检测纳米乳的稳定性。
另外,采用薄膜扩散法研究纳米乳的抗菌作用,并比较了纳米化与非纳米化复方丁香酚的抗菌作用差异。
Expected Results and Significance:通过本次研究,预计得到复方丁香酚纳米乳的制备方法和稳定性研究结果,同时探讨纳米化对其抗菌作用的影响,为其在医药应用中提高药效和发挥更广泛作用提供理论支持。
第16卷Vol.16第8期No.8Guid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Pharmacy2010年8月August.2010第16卷Vol.16第8期No.8 Guid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Pharmacy2010年8月August.2010膜,因而油相分子的大小对纳米乳的形成至关重要[2]。
为了增加药物溶解度,增大纳米乳形成的区域,一般应选用短链油相。
常用的油相有蓖麻油、橄榄油、麦芽油、亚油酸乙酯、肉豆蒄酸异丙酯、花生油、豆油、辛酸/癸酸三酰甘油等。
2.2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确定纳米乳处方组分的最重要一步。
亲水-亲油平衡值即HLB值(hydrophile-lipophile)是纳米乳处方设计的一个初步的指标。
一般认为HLBbalance值在4-7内的表面活性剂可制备W/O型纳米乳,在8-18时形成O/W型纳米乳;在7-14时根据工艺条件形成可转相的纳米乳。
纳米乳中表面活性剂的用量较大,一般可占到纳米乳的20%-30%,这是因为纳米乳乳滴比普通乳界面大,因而需要更多的表面活性剂包被乳滴[3]。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因毒性和刺激性均较小,适用于药物载体的制备。
常用的有脂肪酸、聚山梨酯类(吐温类)、聚氧乙烯蓖麻油、聚山梨酯(斯盘类)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类(聚醚型)、氧乙烯脂肪酸酯类、蔗糖脂肪酸酯类和单硬脂酸甘油酯等。
2.3助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在纳米乳中可促进溶解药物、调节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与表面活性剂共同形成复合界面膜,降低界面张力及电荷斥力,增加界面膜的柔顺性,促进纳米乳形成并增加其稳定性。
这些要求决定了助表面活性剂必须在油相与界面上都达到一定的浓度,且分子链较短,而且毒性、刺激性较小。
最常用的有:乙醇、丙二醇、正丁醇、甘油、聚乙二醇。
2.4水相水相一般采用双蒸水或去离子水,也可采用缓冲液。
3纳米乳的制备及质量评价纳米乳的形成不需要外加功,主要靠该3.1纳米乳的制备O/W型绞股蓝纳米乳。
赵海燕等[7]考察了刺五加总苷在不同油、乳化剂、助乳化剂中的平衡溶解度,通过伪三元相图的绘制,确定了纳米乳最佳处方:Caf-丙二醇-亚油酸乙酯的比例为16∶4∶5。
纳米乳的平均粒径为40nm,异嗪皮啶的平均质量史克莉等[8]选玉米油为油相、span-40为表浓度为92.6μg/mL。
面活性剂、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以三角相图法固定水相和助表面活性剂的值或油相和助表面活性剂的值,制备了O/W型中药按摩纳米乳液。
王薇等[9]采用聚氧乙烯蓖麻油、无水乙醇、十四酸异丙酯、蒸馏水、空心莲子草提取物制备了空心莲子草纳米乳,纳米乳的平均粒径为32nm,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有明显抑制柯萨奇病毒B3(CVB3)的作用。
3.2纳米乳的质量评价指标纳米乳的质量评价指标目前无统一标准,一般包括粒径的大小与分布、载药量、黏度、折射率、澄清率、含量测定指标和稳定性等。
杨宝平等[10]以RH4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IPM为油相制备了白藜芦醇纳米乳,并对其类型、形态、粒度、白蒺芦醇含量测定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乳为水包油型(O/W)、外观透明、黏度小,透射电镜下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6.5±1.5)nm,白蒺芦醇的浓度为(6.184±0.110)mg/mL,平均回收率为95.8%。
申进宝等[6]对所制得的绞股蓝纳米乳经透射电镜观察、理化性质考察、粒度分布检测、稳定性考察,发现其纳米乳外观为淡黄色、澄清透明、可见蓝色乳光、流动性好的液体,其电导率、折光率、黏度分别为(105.6±1.23)μs/cm、1.427、25mPa·S,投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为圆球形,分布均匀,粒径介于40-60nm,各项指标符合纳米乳的特性,稳定性良好。
潘国良等[11]制备了葛根素纳米乳,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该制剂中葛根素的含量,并对纳米乳的载药量、澄明度、稳定性进行评价。
结果载药量为20mg·mL-1,平均粒径为68nm。
近几年对于中药纳米乳的质量评价还引入了指纹图谱研究。
吕慧怡等[12]采用HPLC法,建立了丹参酮纳米乳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标示出丹参酮纳米乳制剂7个共有峰。
方法简便、可靠、专属性强,为丹参酮纳米乳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3.3中药纳米乳的含量测定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来自于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这些化学成分可能是某单一化合物(即有效成份),也有可能是所提取的某一有效部位或有效部位群,有些中药甚至以全药入药。
目前中药纳米乳的研究多是针对从中药中提取的单一有效成份或主要活性成份进行的,而对于中药的全药,由于组成复杂且性质差异较大,因而研究难度较大。
曹发昊等[13]以肉豆蔻酸异丙脂、聚氧乙烯醚-40氢化蓖麻油(CremorphorRH40)、苦参碱和蒸馏水为原料,制备了苦参碱纳米乳,并对苦参碱含量进行了测定,分光光度法测得苦参碱浓度为0.04-0.20mg/mL时,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苦参碱纳米乳平均回收率为98.80%,苦参碱平均含量为110.12mg/mL(n=5),RSD%为0.93%。
4纳米乳的安全性研究韩旭华[14]制备了白芍总苷经皮纳米乳,并通过皮肤急性113体系中各种成分的匹配。
为了寻找这种匹配关系,目前采用HLB值、相转变温度(PIT)、盐度扫描等方法,首选方法是HLB值法。
纳米乳制备工艺中首先应根据油的性质和欲组成纳米乳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
在选定了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以后,通常采用伪三元相图进行工艺研究。
首先固定油相(水相),作水(油)/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三元相图,求得组成纳米乳的相区[4]。
李红磊等[5]采用伪三元相图考察不同油相、不同Km值、不同水相时O/W型纳米乳形成区域,测定纳米乳黏度,考察载药油相、水相对纳米乳黏度的影响,并运用动态光散射技术从多分散度、强度径、体积径、数量径多角度考察纳米乳的粒径及分布,发现:不同油相、不同Km值、不同水相对O/W型纳米乳形成区域均有显著影响;纳米乳黏度受油相和水相载药量的影响不大,但受水相含量的影响较大;纳米乳粒径及其分布受水相含量的影响较大,水相含量达到87.5%以上时,纳米乳的分布最均匀最稳定。
从而得出丹参酮和丹酚酸复合纳米乳处方:油酸乙酯、SolutrolHSl5-无水乙醇(8∶2)、水,可以同时作为丹参酮和丹酚酸的药用载体,制备成丹参复合纳米乳。
申进宝等[6]以转相法制备纳米乳,通过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优正丁醇、乙酸乙酯、蒸馏水为原料,制备出选处方,用RH40、第16卷Vol.16第8期No.8 Guid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Pharmacy2010年8月August.2010毒性试验、皮肤刺激性试验和皮肤长期毒性试验等,观察其对家兔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芍总苷纳米乳经皮使用无刺激、过敏和毒性反应,是一种安全的药物。
翁婷[15]制备了雷公藤纳米乳凝胶剂,并进行了皮肤刺激性实验,5%雷公藤纳米乳凝胶剂有轻度皮肤刺激性,结果表明2.5%、但符合外用药物的皮肤刺激性要求。
5纳米乳给药系统研究进展纳米乳作为载药体系有其它载药体系难以比拟的优点,所以,近年来,纳米乳载药体系在药物制剂的研究中得到了药物学家的青睐和广泛的应用[16]。
5.1纳米乳透皮给药系统20世纪90年代,纳米乳就作为透阳卫超等[18]以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成为药剂学研究的热点[17]。
RH4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采用伪三元相图制备了复方丁香酚纳米乳透皮制剂,通过药效学研究表明,复方丁香酚纳米乳较普通混合液和清凉油具有更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
翁婷[15]以聚山梨酯、丙二醇、油酸、雷公藤提取物、注射用水、维生素E、薄荷脑为原料制备的雷公藤微乳凝胶剂,动物实验表明:通过皮肤给药,透皮吸收,能够抑制角叉菜胶导致的大鼠足跖肿胀、抑制完全弗氏佐剂导致的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继发性病变、抑制醋酸导致的小鼠扭体反应。
5.2纳米乳口服给药系统与传统口服剂型相比,纳米乳作为口服给药系统有许多极为明显的优点:(1)可以增加疏水性药物的溶解度,减少药物在体内的酶解;(2)纳米乳口服后可经淋巴吸收,避免了首过效应及大分子通过胃肠道上皮细胞(3)由于表面张力较低易通过胃肠道的水化层,膜时的障碍。
药物能直接和胃肠上皮细胞接触,促进药物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4)一些疏水性药物可制成纳米乳的口服给药系统,可适合儿童和不能吞服固体剂型的患者服用,药物可直接被机体利用,且吸收比片剂、胶囊剂更迅速,更有效[19]。
欧阳五庆等[20]以小麦胚芽油为油相、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RH40)为表面活性剂制备了紫苏子油纳米乳,并研究了其对急性小鼠高血脂症的影响。
结果显示,紫苏子油纳米乳比紫苏子油软胶宋强等[21]研究了穿心莲内酯的纳囊有更强的抗高血脂功效。
米乳提取方法及其对有效成分含量、生物活性和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结果显示穿心莲的纳米乳提取液和乙醇提取液中的穿心莲内酯含量差异不显著,但纳米乳提取液的抗炎活性明显高于乙醇提取液,其穿心莲内酯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也明显提高。
表明利用纳米乳液提取中药不仅可以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效率,而且可以显著提高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和生物利用度,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中药提取技术。
5.3纳米乳注射给药系统水难溶性药物的非胃肠道给药,尤其是静脉注射给药,在制剂技术方面一直存在许多难题。
而纳米乳作为药物载体能较好地解决一些问题,同时还具有缓释、靶向以及毒副作用小等特点,是一种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注射用药物载体。
宋贷赟等[22]采用乳化法研制了水飞蓟宾纳米乳注射剂,考察了其在家兔体内的代谢过程,结果显示:Zeta电位-26.9mV,稳水飞蓟宾纳米乳平均光强粒径为21.2nm,定性好;家兔体内药动学过程表明水飞蓟宾纳米乳有一定的缓释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张莉等[23]采用卵磷脂/乙醇/油酸乙酯/水的体系,制备了去甲斑蝥素W/O型纳米乳,和同剂量注射剂相比,纳米乳在体内的平均驻留时间明显大于注射液,具有较强的肝靶向性,同时还可明显减少去甲斑蝥素在肾脏中的分布,从而降低其对肾脏的毒性作用。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纳米乳对肝脏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亲和性余东升等[24]制备了黄芪W/O纳米乳注射液,并和靶向释药性。
考察了体外释放度,发现在前8h内稳定释放,几乎呈一条直线(r=0.9957),药物的释药特征符合Higuchi动力学,并在24h内缓慢释放。
说明纳米乳可发挥一定的缓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