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制剂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21.57 KB
- 文档页数:2
纳米技术在中药剂型改造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摘要】目的阐述纳米技术在中药剂型改造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方法广泛查阅资料,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叙述目前在一些合成药制剂领域已逐渐使用的与纳米概念有关的制剂技术,如:纳米中药、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乳化技术、脂质体制备技术、聚合物纳米制备技术等。
结论纳米技术在中药剂型改造中的应用,将极大丰富中药的剂型,将有助于提高中药的研究和治疗水平,真正意义上实现中药现代化。
【关键词】纳米技术;纳米中药;剂型改造;研究进展纳米科学技术(Nano-ST)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刚刚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科技,它的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10-9~10-7m)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制新物质[1]。
药剂学领域中纳米粒子的研究早于“纳米技术”概念的出现,70年代就已经对纳米脂质体、聚合物纳米囊和纳米球等多种纳米载体进行了研究。
目前,我国中药剂型的老化、单一,是中药制剂难以打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我国中药提取工艺及设备落后,限制了中药临床疗效的提高。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中药具有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现代剂型可能是现代中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1 纳米中药徐辉碧等[2]认为“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100 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3]。
纳米中药一般不是简单地将中药材进行粉碎至纳米数量级,而是针对组成中药方剂的某味药的有效部位甚至是有效成分进行纳米技术加工处理,赋予传统中药以新的功能,这些功能有下面几方面: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靶向性;降低毒副作用;呈现新的药效,拓宽原药的适应症;丰富中药的剂型选择;减少用药量,节省中药资源。
如灵芝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其具有抗肿瘤作用较强的活性成分及功能因子被包裹在极其微小的、直径只有6 μm,且具有坚韧双层包壁的灵芝孢子中。
一般制剂及粉碎技术不能将其孢子破壁,也不能提取到其中的脂质活性物质,因此,灵芝功效大打折扣。
药物制剂中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技术研究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纳米颗粒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载体在药物制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对纳米颗粒表面的修饰,可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生物活性及药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探讨药物制剂中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一、纳米颗粒表面修饰的意义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是指通过改变纳米颗粒的表面性质及结构,达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提高靶向性和生物安全性的目的。
表面修饰对纳米颗粒的生物活性、稳定性和控释性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表面修饰,可以减少纳米颗粒与生物体内生物分子的非特异性相互作用,增强其药物递送的靶向性,减少毒副作用。
二、表面修饰技术的分类1. 化学修饰技术:包括胺基化、酯化、磷酰化等方法。
通过改变纳米颗粒的表面化学性质,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和靶向性修饰。
2. 物理修饰技术:如电沉积、共价键结合等。
通过改变纳米颗粒的物理性质,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和增强对特定细胞的识别能力。
3. 生物修饰技术:如蛋白质包裹、多肽修饰、表面修饰等。
通过特定的生物分子与纳米颗粒表面的相互作用,实现药物的靶向性修饰和增强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
三、表面修饰技术的关键问题1. 表面修饰剂的选择:需要根据纳米颗粒的性质和药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表面修饰剂,以达到相应的修饰效果。
2. 表面修饰的稳定性:需要考虑表面修饰是否能够稳定存在于纳米颗粒表面,并且能够在药物制剂中保持其修饰效果。
3. 表面修饰与药物相容性:需要考虑表面修饰是否对药物的活性产生不良影响,以及是否会导致药物与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改变。
四、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技术的应用1. 靶向治疗:通过表面修饰,可以将纳米颗粒靶向到特定细胞或组织,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2. 控释技术:通过表面修饰,可以调控纳米颗粒对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间,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和控制释放。
3. 药物稳定性增强:通过表面修饰,可以提高纳米颗粒制剂的稳定性,减少药物的降解和失活。
药物制剂中纳米胶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胶束作为一种理想的药物传递系统,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药物制剂中纳米胶束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一、纳米胶束的定义与特点纳米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和药物组成的亲水和疏水性混合物。
其粒径通常在10-1000纳米之间。
纳米胶束的特点包括高药物载荷能力、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
二、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1. 溶剂沉淀法:该方法通过在混合溶液中添加沉淀剂,如乙醇或乙醚,使胶束从溶液中析出。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并且能够得到较小的粒径纳米胶束。
2. 膜超滤法:该方法利用膜超滤装置,通过压力驱动溶液通过微孔膜,从而分离出纳米胶束。
这种方法能够得到较为均一的粒径分布纳米胶束。
3. 热溶液法:该方法将药物和表面活性剂在高温下混合,使其溶解,然后通过降温使纳米胶束析出。
这种方法可以得到具有高药物包封率的纳米胶束。
三、纳米胶束的性能研究方法1. 粒径测定:利用动态光散射仪或透射电子显微镜等仪器可以测定纳米胶束的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情况。
这对于评估纳米胶束的药物传递效果至关重要。
2. 药物包封率测定:通过分离纳米胶束中的药物,并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浓度测定,可以计算出纳米胶束的药物包封率。
这可以用来评估纳米胶束的药物载荷能力和释放行为。
3. 稳定性评估:纳米胶束在药物传递过程中需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可以通过测定其在不同温度和pH值下的变化情况来评估其稳定性。
四、纳米胶束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纳米胶束作为药物传递系统具有许多优势,如增加药物的水溶性、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等。
因此,在药物制剂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抗肿瘤药物传递:纳米胶束可以通过被肿瘤细胞辨认的靶向配体,将药物准确地输送到肿瘤细胞内部,从而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疗效。
2. 控释药物传递:纳米胶束可以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途径,实现药物的长效释放,从而减少药物的频繁给药次数。
3. 体外诊断:纳米胶束可以作为载体,将诊断性物质输送到体内,用于磁共振成像、荧光成像等体外诊断。
药物制剂技术开发应用新进展在当今医学领域,药物制剂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药物制剂技术是指利用药物学、化学工程学、生物工程学等知识和技术,对药物进行有效、安全、合适的载体设计和制备,以便给药时能够达到预期的疗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药物制剂技术应用的新进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这些特点都对制剂的研发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纳米技术是一种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新技术,它在药物制剂技术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通过纳米技术,药物可以被包裹在纳米粒子中,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分布,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药效并降低用药剂量。
这种技术的出现,为制剂的研发和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口。
二、仿生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创新仿生技术是将生物学原理与工程学技术相结合,通过仿生的方法研究和制造产品。
在药物制剂领域,利用仿生技术,可以设计出更加接近生物体内部环境的制剂,从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靶向性。
这种新的制剂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个性化治疗的需求,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
三、3D打印技术在制剂制备中的突破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进步,3D打印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在药物制剂方面,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根据个体患者的特点,制备符合个性化治疗需求的药物制剂,有效提高了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依从性。
这种技术的出现,使得药物制剂研发更加灵活多样化。
总结而言,药物制剂技术的新进展,包括纳米技术、仿生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应用,为药物制剂的研发和应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这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药物制剂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以上是对药物制剂技术开发应用新进展的一些个人看法和理解,希望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帮助。
如果有什么不足或者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地方,欢迎您随时向我提问。
祝好!药物制剂技术开发应用的新进展,正是当前医药领域的热点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药物制剂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为药物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选择。
药物制剂中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应用一直是医药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载药系统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围绕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和应用展开综述,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
一、纳米载药系统的概述1.1 纳米载药系统的定义纳米载药系统是指将药物通过纳米技术将其包裹在纳米级的载体中,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和靶向性,并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
1.2 纳米载药系统的分类根据载体的性质和制备方法的不同,纳米载药系统可以分为无机纳米载药系统和有机纳米载药系统。
无机纳米载药系统主要包括金属纳米粒子、纳米孔材料等;有机纳米载药系统则包括聚合物纳米颗粒、脂质体等。
二、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方法2.1 化学法制备纳米载药系统化学法制备纳米载药系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调节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表面修饰,可以得到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的纳米载药系统。
2.2 物理法制备纳米载药系统物理法制备纳米载药系统主要包括溶剂挥发法、超声法和凝胶法等。
这些方法不需要使用有机溶剂和高温,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
三、纳米载药系统的应用研究3.1 靶向性药物传递系统纳米载药系统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增加其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识别和结合能力,实现靶向性药物传递。
这种靶向性药物传递系统在癌症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3.2 控释性药物传递系统纳米载药系统可以通过控制释放速率,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
这种控释性药物传递系统在治疗慢性疾病和减少药物副作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3 药物稳定性提升系统纳米载药系统可以通过包裹药物,提高其稳定性,延长其有效期。
这种药物稳定性提升系统在药物贮存和运输中具有重要作用。
四、纳米载药系统的挑战与展望4.1 纳米载药系统的生物相容性问题纳米载药系统的生物相容性一直是制约其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探索纳米载药系统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提高其生物相容性。
“浏阳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主动与爱卫办结合,解决了废弃物处置之难,与乡镇(街道)协作,解决了工作机制之难。
”在2019年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试点项目回收会上,湖南省农药检定所所长吕运涛如此评价“浏阳经验”。
正是得益于领导重视、财政支持、分工明确、人员到位,使得浏阳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的县市。
2018年,浏阳全市32个乡镇(街道)、322个村(社区)、427家农药经营门店共设置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中心32个,设立收集点1207个,安置回收桶1577个,发放回收纤维袋27120个,全市共收集农药包装废弃物68.84吨,其中玻璃瓶10.06吨、塑料瓶36.74吨、塑料袋22.04吨。
善于解题:探索长效机制治理沉疴:在吕运涛看来,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既是一件平凡的小事,也是一件需要默默奉献的重要工作。
这项工作目前还不为人重视,需要农业部门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把工作做细做深。
同时,还要立足长效,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长效机制。
经过一年的试点,在湖南省农药检定所的指导下,浏阳初步建立起了“市场主体回收、公共财政扶持、专业机构处置”的长效工作机制,全面调动起了农药经营者、农药使用大户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大瑶镇组织种植大户在自己所流转土地范围内搞一次地毯式农药包装废弃物清理活动,组织试点农资店开展积分制收集兑换方式,农药包装废弃物兑换积分,每满5元农药可积1分,凭10积分兑换券可到原农资店兑换价值4元/包的磷酸二氢钾一包(或其他等价农药)。
北盛镇、高坪镇、普迹镇、龙伏镇等乡镇均采取有偿回收方式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
“玻璃农药瓶0.3元/个、塑料农药瓶0.2元/个、塑料农药袋0.1元/个。
”这是记者在北盛镇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中心见到的有偿回收价目表。
“小举措带动观念大改变。
”浏阳市农药监管站副站长张璋告诉记者,浏阳全市已形成散户将农药包装废弃物交农资店或村级收集点,农资店、种植大户将收集的农药包装废弃物交乡镇收集中心,再由乡镇交政府爱卫办指定有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置的回收处置模式。
纳米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孔晓龙;郭梅红;范颖;黄燕【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2)004【总页数】4页(P682-685)【关键词】纳米靶向制剂;药物递送系统;给药方式【作者】孔晓龙;郭梅红;范颖;黄燕【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南宁 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3纳米靶向制剂亦称纳米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nanodrug delivery system),是指运用特殊的药物载体或者给药技术将药物有目的地浓集于特定的组织或器官的给药系统。
通常药物制成靶向制剂后,具有缓释性、靶向性、保护药物稳定性、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等特点。
早在1906年,Ehrlich P就提出了靶向制剂的概念,至今已有超百年的历史了,但是由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靶向制剂的发展。
直到上世纪70、80年代,人们才开始比较全面地研究第二代控释制剂,即靶向制剂。
其研究内容包括靶向制剂的制备、性质、体内分布、靶向评定及药效与毒理。
1993年Florence创办的“Journal of Drug Targeting”,专门刊登靶向制剂的研究论文,促进了医药界对于靶向制剂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随着生物药剂学、纳米科学、材料科学等技术的发展,药物与新型药物载体材料不断涌现出来。
微粒(球)、纳米粒和脂质体等己成为医药研发领域重要的新型给药系统技术。
采用特定技术制备的药物纳米粒制剂具有良好的缓、控释给药特性,可以通过改变药物在人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加强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1 纳米靶向制剂的分类和特点1.1 纳米靶向制剂的分类按给药途径的不同,纳米靶向制剂可分为静脉给药、肌肉和皮下注射、口服给药、鼻腔给药、经皮给药及眼部给药等;按作用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按靶向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肝靶向制剂、肺靶向制剂、心肌靶向制剂等;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脂质体、纳米囊和纳米球、乳剂、微粒(球)等。
药物制剂中纳米胶束的应用研究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胶束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载体,正在药物制剂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探讨纳米胶束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在药物输送、靶向治疗和药物稳定性等方面的优势。
1. 纳米胶束的基本概念与制备方法1.1 纳米胶束的定义和特点纳米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分子组装形成的微型胶束结构,其内部具有水状核心和表面活性剂分子构成的亲水壳。
这种结构赋予了纳米胶束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承载能力。
1.2 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这部分内容根据相关研究进展补充具体的制备方法,如溶剂沉淀法、薄膜溶剂挥发法等)2. 纳米胶束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2.1 纳米胶束的药物承载能力纳米胶束具有较大的内部空腔,能够有效地承载各类药物,包括水溶性药物和疏水性药物。
这种药物承载能力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并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增强药物疗效。
2.2 纳米胶束的药物释放特性纳米胶束的亲水壳可以有效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实现药物的缓释效果。
通过调节胶束结构和表面性质,可以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或靶向释放,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2.3 纳米胶束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纳米胶束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或配伍药物等手段实现对特定器官、组织或肿瘤的靶向输送。
这种靶向性可以提高药物的有效浓度,减轻副作用,并改善治疗效果。
3. 纳米胶束在药物稳定性中的应用3.1 纳米胶束的稳定性问题纳米胶束在制备和储存过程中常常面临稳定性问题,包括胶束聚集和药物溶出等情况。
这些问题会影响纳米胶束的药物输送效果和稳定性。
3.2 提高纳米胶束稳定性的策略通过优化胶束结构、改变表面性质和添加稳定剂等手段,可以提高纳米胶束的稳定性,并延长其在制剂中的有效寿命。
4. 纳米胶束在临床应用中的现状与展望目前,纳米胶束已经在某些药物制剂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提高纳米胶束载药量、精确控制释放速率、实现组织工程化胶束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药物制剂中纳米粒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纳米粒子在药物制剂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纳米粒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控的药物释放性能,因此成为药物载体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探讨药物制剂中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以及其性能研究。
一、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1.凝胶法制备纳米粒子凝胶法是一种常用的纳米粒子制备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凝胶材料作为载体,如聚合物凝胶。
然后,在载体中加入药物成分,并通过热、化学或光照等方式促使凝胶形成纳米颗粒。
最后,通过离心、滤膜或超声波等手段分离纳米粒子,并经过干燥或冷冻干燥等步骤得到最终的纳米粒子制剂。
2.溶剂沉淀法制备纳米粒子溶剂沉淀法是一种常用的纳米粒子制备方法之一。
首先,选择合适的溶剂和反溶剂,如水和有机溶剂。
然后,在溶剂中溶解药物成分,并将其滴入反溶剂溶液中。
由于药物成分在反溶剂中的溶解度变小,会产生胶束或团簇结构,从而形成纳米粒子。
最后通过离心或过滤分离纳米粒子,并经过干燥或冷冻干燥等步骤得到最终的纳米粒子制剂。
3.胶束法制备纳米粒子胶束法是一种常用的纳米粒子制备方法之一。
通过选择表面活性剂和药物成分,使其在溶液中形成胶束结构。
胶束结构由水溶性头基和油溶性尾基组成,可有效包裹药物成分。
最后,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或添加其他物质如离子凝聚剂,使胶束聚集并形成纳米粒子,最终通过离心或滤膜等方式分离纳米粒子。
二、纳米粒子的性能研究1.药物释放性能研究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调控的药物释放性能。
通过改变纳米粒子的形态、粒径、表面修饰或结构等因素,可以调控药物在纳米粒子内的溶解度和扩散性,从而实现药物的缓释、控释或靶向释放。
因此,研究纳米粒子药物释放的速率和方式对于药物制剂的开发非常重要。
2.生物相容性评价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进入人体后,其生物相容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研究纳米粒子在体内的分布、代谢途径和副作用等,有助于评估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的安全性和效果。
纳米气体制剂的构建及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陆秀鑫;刘军杰;王钦;吴雅菲;郭静;张维青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23(63)4
【摘要】纳米气体制剂是将气体或其前体药物与纳米载体相结合,实现气体的肿瘤靶向递送。
当纳米气体制剂到达恶性肿瘤区域后,借助刺激源实现气体分子的可控释放,对恶性肿瘤具有治疗作用。
纳米气体制剂构建有提高分子负载量、提高分子释放可控性、提高化学催化反应效率等多种形式,基于气体疗法联合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硫化氢、氢气、二氧化硫的纳米气体制剂的肿瘤治疗策略与其他治疗策略相结合,可最大程度增强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并减少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
【总页数】4页(P92-95)
【作者】陆秀鑫;刘军杰;王钦;吴雅菲;郭静;张维青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科;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验研究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32
【相关文献】
1.纳米气体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2.PARP抑制剂联合纳米材料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3.《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PARP抑制剂联合纳米材料在恶性肿
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4.槐耳制剂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5.仑伐替尼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协同效应的机制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目前依然是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害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全球粮食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WHO统计,到21世纪80年代全球人口将超100亿,这要求全球粮食产量在当前的基础上至少增加50%o不断减少的耕地面积和不断增加的粮食需求,要求更多的或更有效的植保产品投入使用。
但是,为了追求产量,盲目、不科学地使用农药,会给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近年来,纳米科技在农业领域发展迅速,已经在新型农药制剂、肥料、生物传感器、植物生长调节剂、土壤修复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
纳米农药是指利用纳米材料或者纳米制备技术与设备,将原药、载体、助剂等配制成纳米尺度的新剂型。
目前,在纳米农药制备、表征及有效性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
相对于传统常规农药,纳米农药可增加农药运输储藏过程中有效成分的稳定性,可提高田间喷施过程中有效成分的延展性、湿润性和靶标吸附性;另外结合纳米材料可实现有效成分的智能控释。
Me1anie等系统分析了已经报道的78篇关于纳米农药有效性的文章,结果表明纳米农药对靶标生物的防治效果相对传统农药提高了20%〜30%。
在农业生产中,纳米农药可通过提高药效和减少流失来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有效成分施用量,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任何一项新技术都有两面性,纳米农药也不例外。
虽然纳米农药可以通过减少农药有效成分施用量而减少环境和人群在农药中暴露量,但是纳米农药可能通过提高有效成分生物有效性、改变有效成分富集代谢行为或作用机制增加了潜在的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
另外,纳米材料本身以及纳米材料与农药有效成分组成的复合物对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也存在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还未有纳米农药取得登记和商业化,主要是由于目前现有的农药登记风险评价方法是否适用于纳米农药还有待商榷。
本文系统梳理了目前纳米农药研发及其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研究现状,旨在为纳米农药的科学使用和准确评价提供依据。
纳米农药的研究进展日期:2010-08-10 来源:2010 字体大小:大中小农药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经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产业。
我国农药的生产和使用量都很大,从1990年开始,农药总产量已占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
1996年,我国生产的农药品种已多达181种。
一般而言,农药分为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我国目前生产的农药大多为化学农药,而化学农药的毒性较大,可致使人畜直接中毒,并且对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受农药污染的土壤面积已达1 600 hm2,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超标率高达16%-18%,且由于长期使用某些化学农药,病虫害产生了抗药性。
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以来,抗药害虫已从10种增加到目前的417种。
而生物农药虽毒性小,但防治效果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其杀虫防病的能力往往不如化学农药,且成本偏高,因此还难以大规模的推广使用。
针对这些问题,研制出一系列防治效果好、用药量少、使用成本低、环境污染小、对人畜危害小的新型农药已被提到议事日程。
纳米科学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兴科技,纳米科技是以1-100 nm分子大小的物质或结构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来创制新的物质。
由于纳米材料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量子隧道效应等基本特性,因此,显现出许多传统材料不具备的奇异特性。
纳米材料在机械性能、磁、光、电、热等方面与普通材料有很大不同,具有辐射、吸收、催化、吸附等新特性,正因为如此,纳米科技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美国、日本和欧盟都分别将纳米技术列为21世纪最先研究的科技。
将纳米技术与农药的研制相结合,即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纳米农药研究领域。
纳米农药的出现,不仅大大降低了用药量,提高了药效,在使用经济性上也得到突破。
真正体现了使用浓度低、杀虫防病广谱、病虫害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低毒、农药残留少、对环境污染小等诸多优点。
姜黄素纳米制剂的研究进展陈毅文【摘要】姜黄素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作用,但由于姜黄素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在临床上应用受到限制.纳米给药系统具有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不良反应、靶向性给药等特点.目前多种姜黄素纳米制剂,如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脂质体、纳米粒等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其能改变姜黄素药动学和药效学,有效提高姜黄素生物利用度及靶向性,进而提高姜黄素的有效性.该文就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脂质体、纳米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20)002【总页数】3页(P237-238,241)【关键词】姜黄素;纳米制剂;固体脂质纳米粒;脂质体;载药纳米粒【作者】陈毅文【作者单位】柳州市工人医院药学部,广西,柳州,545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4.1姜黄素是从姜黄根茎中提取出的一种植物多酚,是姜黄中的有效成分,分子式为:C21H20O6。
前期的实验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菌、保肝等多种药理活性[1],但是由于姜黄素存在几乎不溶于水,容易氧化,在体内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限制了姜黄素在临床的直接推广应用。
在药剂学中,粒径在1~1000 nm的纳米粒包括聚合物纳米囊与纳米球、药质体、脂质纳米粒、纳米乳和聚合物胶束。
作为新型的药物载体,纳米给药系统在实现靶向给药、缓释给药、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与生物利用度、降低不良反应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2-4],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
姜黄素不溶于水等缺点限制了其利用,通过将姜黄素制备成纳米粒制剂以期望可以增加其溶解度,提高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进而提高药物疗效。
近年来,相关文献对此进行了报道,目前研究较多的姜黄素纳米制剂主要有固体脂质体纳米粒、脂质体、载体纳米粒等,该文就姜黄素纳米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姜黄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固体脂质纳米粒固体脂质纳米粒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给药系统,以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固体脂质为载体,将药物吸附或包裹于脂质核中制成的纳米给药体系,兼有脂质体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容性的优点,还具有聚合物纳米粒缓释,靶向性好等优点[5]。
120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21年第29卷第2期hemorrhagic stroke[J].Cell Rep,201&24(11):2869-2882.2014,184(1):79-85.[16]Stansfield BK.Bessler WK,Mali R,et al.Ras-Mek-Erk signalingregulates Nfl heterozygous neointima formationfj].Am J Pathol,(收稿日期:2020-05-27)•综述.纳米药物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王济涵王思涵肇玉明张璐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AD是一种以认识功能障碍为主的渐进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截至2015年为止,中国已经有约1275万人受其影响;而预计到2050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患者人数将达到约3000万AD已经成为严重危害社会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对于AD的治疗药物较少,现有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普遍存在药效弱,不良反应大,难以通过血-脑脊液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等缺陷:尤其是BBB对药物分子的传递限制.成为治疗药物药效较差的主要因素而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使药物容易透过BBB.以及完成药物的靶向传递,这为AD的治疗提供了希望:本文从纳米药物载体的种类、纳米药物包载的药物成份以及纳米技术在AD治疗中的影像学诊断几方面进行总结,概括了纳米药物及纳米技术在AI)治疗中的应用,为AD的纳米药物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一一、纳米药物的分类及代表药物纳米药物系统由纳米载体与包载药物组成,包载体可完成对包载药物的传输与控释,包载的药物包含AD治疗药物与促进药物分子实现功效的辅助药物。
而包载体的材料与合成工艺、不同作用功效的药物选择是现阶段纳米药物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对象:1.纳米药物的常用载体纳米制剂的纳米载体的优势有能透过BBB、改善药物生物利用度、可塑性强、甚至实现靶向传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