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病机理
- 格式:docx
- 大小:16.53 KB
- 文档页数:2
NF-κB在实验性暴发性肝衰竭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及其机制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实验性暴发性肝衰竭是由于急性肝功能衰竭而引起的病症,常常导致死亡。
肝细胞凋亡是促进实验性暴发性肝衰竭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NF-κB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它参与调节细胞生长、凋亡、炎症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尤其在肝细胞凋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探究NF-κB 在实验性暴发性肝衰竭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 研究问题与目的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
(1)NF-κB是否参与实验性暴发性肝衰竭肝细胞凋亡?
(2)NF-κB对实验性暴发性肝衰竭肝细胞凋亡的调节机制是什么?
研究目的是揭示NF-κB在实验性暴发性肝衰竭肝细胞凋亡中的具体作用及其机制,为进一步防治实验性暴发性肝衰竭提供理论依据。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1)文献综述,归纳NF-κB在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2)建立实验性暴发性肝衰竭模型,分别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肝细胞凋亡情况;
(3)通过Western blot、免疫组化等技术,检测NF-κB在实验性暴发性肝衰竭肝细胞凋亡中的表达变化,探究NF-κB对肝细胞凋亡的调节机制。
4. 研究预期结果
(1)NF-κB可能参与实验性暴发性肝衰竭肝细胞凋亡;
(2)NF-κB在实验性暴发性肝衰竭肝细胞凋亡中的调节机制可能与其对相关基因的转录活性及细胞膜受体的激活有关。
5. 研究意义
(1)揭示NF-κB在实验性暴发性肝衰竭肝细胞凋亡中的具体作用及其机制,为防治实验性暴发性肝衰竭提供理论依据;
(2)为深入认识肝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暴发性肝衰竭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暴发性肝衰竭症状,尤其是暴发性肝衰竭的早期症状,暴发性肝衰竭有什么表现?得了暴发性肝衰竭会怎样?以及暴发性肝衰竭有哪些并发病症,暴发性肝衰竭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暴发性肝衰竭常见症状:肠麻痹、进行性肝缩小、持续发烧、鼻翼扇动、肠鸣音消失*一、症状1.原发病的表现根据病因的不同,可以有相关的临床表现,如在慢性肝病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暴发性肝衰竭可有肝病面容,肝掌及皮肤血管蜘蛛痣等,由中毒引起者可有相应的中毒表现,由Wilson病引起者可有角膜K-F环,由肿瘤浸润引起者可有原发肿瘤的表现。
2.肝功能衰竭的表现黄疸在短期内迅速加深,同时伴有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及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及活动度显著下降;在病程的早期可有低热,如低热持续不退提示有内毒素血症或持续性肝细胞坏死;全身情况极差,如食欲极差,极度乏力,烦躁不安等;出现顽固性的呃逆,恶心,呕吐及明显的腹胀;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可出现皮下淤点,淤斑,往往在注射部位更为明显,可有齿龈渗血,鼻出血,严重者有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迅速出现,一般病程超过2周者多有腹水及低白蛋白血症;体检肝脏进行性缩小;可出现肝臭;出现肝性脑病的表现,如性格改变,昼夜节律颠倒,言语重复,过度兴奋,行为怪癖,随地便尿等,严重者有意识障碍;其他神经精神异常如肌张力增高,锥体束征阳性,髌和(或)踝阵挛,定向力及计算力障碍;还可有心动过速及低血压。
3.并发症的表现暴发性肝衰竭的临床表现因其并发症的多样性而呈现其多变性。
*二、诊断1.肝衰竭的诊断暴发性肝衰竭的诊断应依据临床上有黄疸、肝脏缩小及脑病表现,生化检查有高胆红素血症、转氨酶活力升高、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V等凝血因子的极度降低来作出。
腹部超声检查可观察肝脏大小及结构改变,有无慢性肝病的征象或占位性病变,以及血管和胆管的情况。
病原学诊断应根据详细的临床分析及血清学和毒理学实验,最终还可进行组织学检查。
肝衰竭课件引言: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之一,负责多种生物化学反应的调节和维持体内环境稳定。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肝脏可能会受到严重损害,导致肝功能衰竭。
本课件旨在介绍肝衰竭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帮助医疗专业人员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严重疾病。
一、病因:肝衰竭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或毒素中毒、酗酒、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
其中,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是最常见的病毒性原因,而药物或毒素中毒和酗酒则是最常见的非病毒性原因。
二、病理生理:肝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主要涉及肝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形成。
当肝细胞受到损伤时,会释放出各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引发炎症反应,进一步损伤肝细胞。
同时,肝脏内的炎症细胞也会释放出更多的炎症介质,形成恶性循环。
肝细胞损伤还会导致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纤维化,进一步影响肝脏的功能。
三、临床表现:肝衰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腹水、肝性脑病等。
其中,黄疸是肝衰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由于肝细胞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
腹水是由于肝功能减退导致蛋白合成减少,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使液体从血管渗出到腹腔。
肝性脑病则是由于肝脏不能正常代谢氨,导致血液中氨水平升高,影响大脑功能。
四、诊断:肝衰竭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或毒素接触、酗酒等。
然后,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患者是否有黄疸、腹水等表现。
医生会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肝功能指标、病毒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等。
其中,血液肝功能指标如ALT、AST、总胆红素等可以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五、治疗:肝衰竭的治疗取决于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
医生会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病毒治疗、停用有害药物、戒酒等。
医生会给予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控制感染等。
急性肝衰竭急性肝衰竭南京市第⼀⼈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章⽂豪重症⾏者翻译组Lancet 2019; 394: 869–81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由于突发的肝细胞损伤⽽导致的罕见且严重的结果,并可在数天或数周内演变为致死性结局。
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细胞损伤均可表现为转氨酶快速升⾼、精神状态改变和凝⾎功能紊乱。
⽬前缺乏将急性肝衰竭与失代偿性肝硬化和慢性肝衰竭急性加重相区分的肝脏疾病。
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包括扑热息痛毒性、肝缺⾎、病毒性和⾃⾝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包括处⽅药、中药及保健品)。
诊断需要仔细检查服⽤的药物,并对可能的病毒暴露进⾏⾎清学检测。
由于其罕见性,急性肝衰竭尚未进⾏⼤型随机试验研究,⼤多数治疗建议来源于专家意见。
尽管近30%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采⽤了肝移植,但是管理上的改进导致死亡率的降低,为临床处置提供了救命的选择。
前⾔急性肝功能衰竭是⼀种独特的、罕见的肝细胞严重损伤综合征,表现为在没有慢性肝病基础的情况下出现的凝⾎和精神状态的改变。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特点是难以预测,发病迅速,影响先前健康个体,往往导致致命的结果。
尽管病因多种多样,但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特征⾮常相似(图1)。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主要表现为凝⾎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PT-INR)的延长和肝性脑病,在1970年ALF⾸次被描述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但这⼀术语现在已基本被抛弃。
急性肝功能衰竭不应与慢性肝功能衰竭急性加重相混淆,慢性肝功能衰竭急性加重是急性肝硬化失代偿所导致的肝外器官系统衰竭。
慢性肝病急性失代偿,出现以下三个原因时,仍然可能被认为是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状核变性、慢性⼄型肝炎感染的再激活和⾃⾝免疫性肝病。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其他常见特征包括⾎流动⼒学不稳定、感染、急性肾损伤,以及在肝病中表现⽐较特别的,脑⽔肿。
尽管急性肝衰竭很少见,但它影响到所有器官系统,需要利⽤⼤量的资源,并且有30%的死亡率,因此引起了多个学科的兴趣和研究。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治疗与预防急性肝功能衰竭可发生在慢性肝病、肝中毒、其他系统器官衰竭等过程中。
肝有弥漫性病变,合成、转移、储存、解毒等相关功能降低,严重影响全身。
1.病毒性肝炎(A、B、C等):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是肝炎和坏死病变。
它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的法定乙类传染病;部分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患者可演变为慢性,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对人民健康危害极大。
目前已确定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病毒性肝炎五种,其中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
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可表现为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2.化学中毒:乙酰氨基酚、甲基多巴、硫异烟胺、异烟肼、吡嗪酰胺、利福平、氟烷、四氯化碳、水杨酸、黄磷等,可引起急性肝衰竭。
3.手术疾病:急性肝衰竭可发生在手术、创伤、休克等患者中,常发生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肝功能障碍。
4.其他:妊娠(多在后3个月)Wilson急性肝功能衰竭也可发生在疾病等过程中。
1.肝性脑病:这种疾病主要是中枢神经功能障碍,主要是意识障碍。
最根本的原因是急性肝衰竭或门衰竭-身体分流,使肠道毒性物质不能被肝脏解毒或清除,或通过侧支循环直接进入身体循环,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导致脑功能障碍。
它通常发生在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硬化、自发或人为引起的门分流的基础上,也可发生在原发性肝癌、妊娠急性脂肪肝和严重胆道感染的基础上。
2.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胆,是血清中胆红素升高引起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一些肝病、胆囊病和血液病常引起黄疸。
3.肝臭:如果患者呼气或观察尿液时闻到烂苹果和臭鸡蛋的混合气味,或者鱼腥味带有甜味,那就是肝臭。
肝臭是严重肝病患者,尤其是肝昏迷患者在肝功能衰竭时的独特特征。
4.出血:可出现皮肤出血斑、注射部位出血或胃肠道出血等。
5.其他器官系统并发性功能障碍:常见的是肾功能减退、尿量减少,甚至急性渗功能衰竭。
肝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hepatic failure)肝细胞受到广泛、严重损害,机体代谢功能发生严重紊乱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简称肝衰竭。
一般是指肝功能不全的晚期阶段,临床的主要表现为肝性脑病与肝肾综合征(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肝衰竭发生于许多严重的肝脏疾病过程中,症候险恶,预后多不良。
肝功能不全(hepatic insufficiency):指某些病因(各种致病因素)严重损伤肝细胞时(使肝实质细胞和Kupffer细胞(枯否细胞)发生严重损害),可引起肝脏形态结构破坏(变性、坏死、肝硬化)并使其分泌、合成、代谢、生物转化、解毒、免疫功能等功能严重障碍(肝功能的异常),机体出现(发生)黄疸、出血倾向、严重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临床表现的病理过程或者临床综合征。
由于肝脏具有巨大的贮备能力和再生能力,比较轻度的损害,通过肝脏的代偿功能,一般不会发生明显的功能异常。
如果损害比较严重而且广泛(一次或长期反复损害),引起明显的物质代谢障碍、解毒功能降低、胆汁的形成和排泄障碍及出血倾向等肝功能异常改变,称为肝功能不全(hepaticinsufficiency)。
分类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肝衰竭可被分为四类:急性肝衰竭(肝功能衰竭acuteliverfailure,AL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liverfailure,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ACLF)和慢性肝衰竭(chronicliverfailure,CLF)。
急性肝衰竭的特征是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发病15d~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慢性肝衰竭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静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患儿急性肝功能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hepatic failure,ALF)是指原本“健康”的肝脏突然发生大量肝细胞坏死或肝细胞功能严重受损,肝脏的合成、分泌、排泄和解毒等功能严重减弱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常伴发肝性脑病。
主要由肝炎病毒、非肝炎病毒感染以及药物及肝毒性物质中毒引起,进展快,病死率高,预后差。
在小儿,由于肝脏再生能力强,能生存数天至数十天就可能有肝细胞再生,故急性肝功能衰竭预后较成人略好。
一、病因儿童肝功能衰竭病因与年龄关系较大,婴儿主要是由CMV感染、遗传代谢病和胆道疾病等引起,年长儿以HBV和HAV感染为主,注意肝豆状核变性的存在。
药物/毒物性肝功能衰竭越来越得到重视,尤其是对乙酰氨基酚的广泛应用所致的ALF逐年上升,在英美国家,药物引起急性肝衰竭占首位。
危重患儿因循环衰竭、肝血管闭塞、严重心律失常、休克等造成肝脏的缺血缺氧可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需常规监测肝功能。
二、发病机制涉及致病因子与宿主易感性之间的关系,许多问题尚不清楚。
肝细胞的大量坏死,可以是病毒、毒素、药物等的直接毒性作用,也可以是免疫损伤。
对乙酰氨基酚、异烟肼等药物进入机体内形成肝细胞毒性代谢产物引起肝细胞损伤,这种损伤可能与特异性体质有关;某些因素如肝细胞再生能力减弱、肝血流灌注减少、内毒素血症、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手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等可促发肝功能衰竭。
病毒株的毒力、机体的免疫系统参与起重要作用,近年来注意到内毒素血症和细胞因子(如TNF)在发病中的作用。
ALF时肝清除内毒素功能降低,内毒素血症发生率可高达70%以上,能加重肝衰竭及诱发多脏器功能障碍。
细胞因子中研究较多的是TNF,其在ALF 中的作用主要有介导内毒素的多种生物学作用;诱导肝脏发生非特异性超敏反应,引起局部微循环障碍;可激活磷脂酶A,诱导血小板活化因子、白三烯、IL-1和IL-6等参与肝脏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诱发细胞内自由基产生,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和杀细胞效应;引起肝窦内皮细胞损伤而诱发DIC,与肝功能衰竭关系密切、互为因果。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症状,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暴发性肝衰竭是由多种病因引起大量肝细胞坏死及严重肝功能损害,既往无肝病史并在病后8周内出现肝性脑病的综合征。
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疾病病因一、病因:1、病毒感染:是引起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常由肝炎病毒引起,以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所致者最为多见。
其他病毒如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也可引起。
2、药物及毒物中毒:以药物为常见,如对氨基乙酰酚、氟烷、异烟肼、利福平、四环素等。
中草药引起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也有报道。
四氯化碳、毒蕈、鱼胆、猪胆等可致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3、缺血缺氧:缺血缺氧引起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并不少见,但往往没有作为第一诊断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因为此时往往合并其他重症疾病,掩盖了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症状。
如各种休克、布查综合征、肝血管闭塞,在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病因中不超过2-5%。
4、代谢紊乱:如肝豆状核变性、妊娠急性脂肪肝等。
5、其他:自身免疫性肝炎,肝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等。
二、发病机制: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以前认为FHF的发病主要是原发性免疫损伤,并继发肝微循环障碍。
但随着细胞因子(Cytokine)对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研究的深入和对肝微循环障碍在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认为Schwartz反应与FHF发病有关。
细胞因子是一组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介质,是继淋巴因子研究而生出来的,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及淋巴毒素(LT)等,其中TNF是内毒素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的产物,并能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及肝细胞,可导至Schwartz反应,因而认为TNF是FHF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此外,内毒素血症可加重肝细胞坏死和导致内脏损伤(如肾功能衰竭)也是一个重要致病因素。
症状体征一、症状:一.早期症状在肝功能衰竭病发早期会出现一些全身症状。
1.黄疸俗称黄病,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
肝功能衰竭是什么原因文章目录*一、肝功能衰竭是什么原因*二、肝功能衰竭如何预防*三、肝功能衰竭如何治疗肝功能衰竭是什么原因1、各型病毒性肝炎如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也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肝炎病毒混合或重叠感染引起,急性肝衰竭的发病主要是强烈的免疫病理反应所致。
2、遗传代谢障碍疾病包括半乳糖血症、果糖失耐受、酪氨酸血症、Reye综合征、新生儿血色病、肝豆状核、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它们所致的急性肝衰竭绝大多数发生于婴幼儿。
3、妊娠妊娠偶可引起急性肝衰竭,在妊娠者中的发病率为0.008%。
多见于妊娠后期3个月,均匀发生于妊娠第36周,初产妇占48%,半数病例有先兆子痫或子痫的临床表现,14%为挛生妊娠妇女,发病原因尚未明确。
4、药物解热镇痛药如扑热息痛、安痛定、阿司匹林等;抗结核药如雷米封、利福平等;其他如氟烷、甲基多巴、锑剂、砷剂、磺胺药等。
引起的急性肝衰竭几乎与病毒性肝炎引起者一样常见,大多发生于年龄在40岁以上者,可通过直接肝毒性和间接肝毒性两种模式损害肝脏。
药物性肝损害在出现首见症状后如继续用药,则发生急性肝衰竭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肝功能衰竭如何预防急性肝衰竭的病死率较高,应尽量防避其发生。
临床上能做到的是用药时注意对肝的不良作用。
例如:结核病用利福平、硫异烟胺或吡嗪酰胺等治疗时,应检查血转氨酶、胆红素等,如发现肝功能有改变,应及时更改药物。
外科施行创伤性较大的手术,术前应重视病人的肝功能情况,尤其对原有肝硬化、肝炎、黄疽、低蛋白血症等病变者,要有充分的准备。
麻醉应避免用肝毒性药物。
手术和术后过程中要尽可能防止缺氧、低血压或休克、感染等,以免损害肝细胞;术后要根据病情继续监测肝功能,保持呼吸循环良好、抗感染和维持营养代谢,对肝起良好作用。
肝功能衰竭如何治疗1、消除诱因谨防诱因,主要措施有:严格限制蛋白质摄人量,在限制蛋白质的同时可增加葡萄糖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为防止食管下端静脉破裂出血,应严禁患者吃粗糙食物;慎用镇静剂和麻醉剂,即使用最低量,也要警惕药物蓄积的可能。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导读:暴发性肝功能衰竭(FHF)通常系指肝脏病起病8周以内发生肝性脑病的急性肝衰竭。
虽然目前各种治疗措施较多,使FHF患者的预后很大改善,但其病死率仍在50%以上。
……【病理改变】由肝炎病毒、药物中毒、毒蕈中毒所致FHF,其肝病理特点为广泛肝细胞坏死,肝细胞消失,肝脏体积缩小。
一般无肝细胞再生,多有网状支架塌陷,残留肝细胞淤胆,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Reye综合征等肝病理特点为肝细胞内线粒体严重损害,而致代谢功能失常。
肝小叶至中带细胞增大,胞浆中充满脂肪空泡,呈蜂窝状,无大块肝细胞坏死。
肝缩小不如急性重型肝炎显著。
【临床表现】在病程中因有多脏器受累,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
起病急,病情演变进展迅速。
一.早期症状1.黄疸有3个特点:(1)黄疸出现后在短期内迅速加深,如总胆红素171μmol/L,同时具有肝功能严重损害的其他表现,如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ALT升高等。
若只有较深黄疸,无其他严重肝功能异常,示为肝内淤胆;(2)黄疸持续时间长,一般黄疸消长规律为加深、持续、消退3个阶段,若经2~3周黄疸仍不退,提示病情严重;(3)黄疸出现后病情无好转,一般规律急性黄疸型肝炎,当黄疸出现后,食欲逐渐好转,恶心呕吐减轻。
如黄疸出现后1周症状无好转,需警惕为重型肝炎。
2.持续低热病初可有低热,黄疸出现后体温下降至正常。
若与黄疸同时伴有持续性低热,提示有肝细胞坏死或内毒素血症。
3.一般情况极差如乏力、倦怠、无食欲,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4.明显消化道症状频繁恶心、呕吐、呃逆、明显腹胀、肠鸣音消失、肠麻痹。
5.出血倾向如皮肤淤斑、紫癜、鼻衄、牙龈出血,少数上消化道出血等,提示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衰竭。
6.腹水迅速出现因白蛋白半衰期较长(2周左右),一般在病后2~3周才出现低白蛋白血症,病程超过2~8周者多有腹水。
7.性格改变如原性格开朗,突变为忧郁,或相反。
睡眠节律颠倒,语言重复,不能构思,定向障碍,行为怪癖,行为怪癖,随地便溺等,均为肝性脑病征兆。
肝功能衰竭(肝功能不全)肝脏是人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器官,它既是物质代谢的中心,又是重要的分泌、排泄、生物转化和屏障器官。
肝脏的多种复杂功能,主要由肝实质细胞来完成。
枯否细胞虽仅占肝脏体积的2%,却承担着机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的80%~90%,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肝实质细胞发生功能障碍时,首先受损的是分泌功能(高胆红素血症),其次是合成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减少、低白蛋白血症等),最后是解毒功能障碍(灭活激素功能低下,芳香族氨基酸水平升高等)。
枯否细胞除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外,尚有调节肝内微循环,参加某些生化反应(如合成尿素与胰岛素降解等),并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对机体的防御、免疫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枯否细胞受损或功能障碍将会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后者又可加重肝脏损害,并引起多种肝外并发症,如 DIC、功能性肾衰竭、顽固性腹水等。
凡各种致肝损伤因素使肝细胞(包括肝实质细胞和枯否细胞)发生严重损害,使其代谢、分泌、合成、解毒与免疫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此种情况称之为肝功能不全(hepatic in-sufficiency),患者往往出现黄疽、出血、继发性感染、肾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肝功能衰竭(hepatic failure)一般是指肝功能不全的晚期阶段,临床的主要表现为肝性脑病与肝肾综合征(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第一节肝功能不全的病因与分类( Etiology and clssification of hepatic insufficiency)肝功能不全根据其发病经过有急、慢性之分。
肝功能不全的病因与分类分类急性肝功能不全慢性肝功能不全发病特点1、发病急,病情重2、12~24小时后出现黄疸3、2~4天即从嗜睡转为昏迷4、伴有出血倾向故又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1、病程较长,病情进展缓慢2、病情多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迅速加剧,重者昏迷常见病因暴发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或毒物中毒、妊娠期脂肪肝等肝硬化失代偿期和部分肝癌晚期第二节肝功能不全对机体的影响(Influences of hepatic insuffici ency on the body)一、物质代谢障碍(Metabolic disorder)肝脏是物质代谢的中心,因此,当肝功能不全,特别是肝功能衰竭时,可出现多种代谢紊乱。
肝衰竭发生机制中的三重打击——免疫损伤、缺血缺氧和内毒素血症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叶一农高志良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因此其发生机制十分复杂,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在肝衰竭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最核心的事件是大量的肝细胞死亡。
但是在其肝组织病理片中,除了可见大量的肝细胞死亡,还可以见到另外两种典型的重要改变:炎症细胞浸润与微循环障碍。
免疫损伤、缺血缺氧损伤和内毒素血症损伤,无疑都在肝衰竭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所起到了的重要作用:首先,病毒、药物、肝毒性物质等病因,诱发免疫损伤,直接导致肝细胞死亡;免疫损伤以及局部肝细胞的死亡介导了局部炎症反应。
第二步,局部炎症反应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一方面导致了微循环障碍,造成了缺血缺氧性损伤,另一方面在诱发内毒素血症中也起到关键作用。
第三步,缺血缺氧性损伤既能够直接导致肝细胞死亡,也能够促进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最后,肝脏解毒能力的降低、肠道屏障功能的障碍、免疫抑制等等,促进了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内毒素血症加速了肝细胞的死亡。
因此,从肝细胞大量死亡这个角度看,肝组织在肝衰竭发生过程中依次经受了免疫损伤、缺血缺氧和内毒素血症等的三重致死性打击。
本文以HBV导致的肝衰竭为例,讨论这三个损伤性环节对肝衰竭患者的三重打击效应。
1 第一重打击——免疫损伤如果缺少免疫因素的作用,HBV在肝细胞中的复制,即使是活跃的、大量复制状态,也不会导致大范围、严重的肝细胞死亡。
免疫反应造成的损伤,在肝衰竭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病毒性肝炎引起的免疫损伤以细胞免疫为主,以体液免疫为辅。
而细胞免疫过程的主要环节细胞包括:DC细胞与Kuffer细胞(本文将重点讨论DC细胞)、CTL细胞、NK/NKT细胞等。
其主要过程为:DC细胞将抗原递呈给TH1细胞;诱导过的淋巴细胞被肝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特异性的吸引至肝内;病毒特异性CTL通过Fas或穿孔素介导的(凋亡)机制直接“杀死”受染肝细胞,或通过抗病毒因子“治愈”受染肝细胞;诱导过的NK/NKT细胞也能够致死受染肝细胞。
肝衰竭的发病原因是什么?肝衰竭是如何引起的?文章导读随着生活水平的上升,很多人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经常熬夜加班,这样对肝的损害是非常大的,那么肝衰竭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呢?1、肝衰竭的发病机制肝衰竭时肝细胞大量死亡,伴随炎症细胞浸润和肝脏缺血性损伤,并超过其再生能力,肝功能失代偿,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最终多脏器功能衰竭。
其机制主要涉及直接损伤和免疫介导的间接损伤。
直接损伤主要是指病毒、药物、毒物及酒精等各种因素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
但免疫介导的间接损伤在肝衰竭的病程中至关重要,尤其是免疫细胞的激活,如枯否细胞、树突状细胞(DC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TLs)、调节性T 细胞(Treg)、Th17细胞等,并产生相应的炎症细胞因子,造成炎症瀑布样反应。
上述免疫系统的激活主要是以T淋巴细胞激活为中心。
T淋巴细胞包括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Th17、Treg 细胞。
Th17 细胞可表达相应的促炎因子如IL-17、IL-6、TNF-α等,在免疫激活及促炎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而Treg 细胞则具有负向免疫调节及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并且表达TGF-β 和IL-10等细胞因子。
两者比例失衡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促炎和抑炎调节失衡,从而发生一系列疾病。
有研究提示肝衰竭患者存在显著的Treg/Th17失衡,并与其预后密切相关,重建合适的Treg/Th17 比例有可能缓解发病进程。
2、肝衰竭的分类和评估预测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可将肝衰竭分为四类: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liver failure,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ACLF)、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
临床上一系列预测肝衰竭死亡风险评分系统和模型主要有改良的Child-Pugh 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King’s CollegeHospital 标准(KCH标准)、序贯脏器衰竭评分(SOFA)、慢性疾病的健康评估(APACHE)、Clichy标准、重型病毒性肝炎评分标准(SMSVH)等,但这些模型的准确性还存在较大争议。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