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生物学的现况和今后的发展资料讲解

分子生物学的现况和今后的发展资料讲解

分子生物学的现况和今后的发展资料讲解
分子生物学的现况和今后的发展资料讲解

分子生物学的现况和今后的发展

精品文档

分子生物学的现况和今后的发展

唐宇轩MSN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研究人体内源性或外源性生物大分子和大分子体系的存在、结构或表达调控的变化,从而为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转归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近些年其发展迅速,并渗透到了多门学科的研究领域。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前景是相当可观的。

关键字分子生物学现状及发展基因治疗蛋白质工程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路程,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近年来我国分子生物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在医学院校和省级以上的医院均建立了临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和向各方面的渗透,生物科学的各分支学科也经历着兴衰更替的变化。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分子生物学仍将保持带头分支学科的地位,分子生物学带动了整个生物科学的全面发展。

就分子生物学现状来看,现代生物科学是生物科学与众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和相互促进的结果。例如:分子生物学渗入到发育生物学产生了分子发育生物学(molecdar developmental biology), 生活周期短的一些动植物如线虫、果蝇、拟南芥已成为发育生物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它们的发育过程很多已从分子水平得到了解。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关系密切,已形成一门新的分子细胞生物学(molecdar cell biology)。许多细胞生物学问题如细胞分裂、细胞骨架(cytoskeleton)、细胞因子(cytoldne)的研究都进入了分子水平。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结合,产生了分子免疫学(molecular immunology)。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结合,产生了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其中病毒学与分子生物学结合,就是分子病毒学(molecular virology〉其他相关科学推动了生物科学对生命现象和本质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扩大,生物科学的发展也为其他相关科学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可见,生物科学与有关科学的高度的双向渗透和综合。再者,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许多是在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的条件下取得的,这些新技术有:DNA重组技术,DNA合成技术,快速DNA序列测定技术,蛋白质人工合成技术,蛋白质序列测定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反义RNA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脉冲电泳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等。

要论起分子生物学目前在实际方面的发展状况是令人乐观的。在医学方面,基因治疗(gene therapy)目前已在研究之中。在动植物方面转基因动植物的培育,也已进入重点研究之列,成为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的主要内容。将苏云金杆菌毒蛋白(Bt)基因转入棉花已获得抗棉铃虫的抗虫棉,并已取得经济效益。利用反义RNA(antisense RNA)技术延长果实、蔬菜的保鲜期和改变花卉的花色也已取得成果,。蛋白质工程(protein engineer)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结合,采用定点突变(site-directed mutagenesis)方法使基因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可以改变基因表达产物中的氨基酸残基,可以使我们丁解蛋白质中每个氨基酸甚至每个化学基团所起的作用,等等这些都是分子生物学在实际方面的贡献。近些年来,分子生物学在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也成为了其的一个特点。由于人类在全球的生存条件日趋恶化,生态学正与数学、地球科学等学科联合起来,研究地球各个圈层的相互作用及其引起的全球变化。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学家也开始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种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发展和结合是当代生态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近十年来,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带动下,人类对于“大多数疾病的病因在于基因”已达成共识,蛋白质组及蛋白质组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也在不断丰富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因此今后在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方面必将有重要发现和突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人类对生命的认识,21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时代。生物科学的众多分支学科也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理论的大综合,促使生物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分子生物学文献翻译

在旱地土壤中产甲烷古菌活性对养牛业的影响 维维安radl1,5,安德烈亚斯gattinger1,5,艾莉卡时ˇ一′可娃′2,3,安娜NEˇmcova′2,3,Jiri Cˇuhel2,3,米洛斯拉夫的ˇimek2,3,让查尔斯munch1,4,迈克尔schloter4和Dana elhottova′2 1土壤生态学,慕尼黑工业大学,上施莱斯海姆,慕尼黑,德国;2生物中心,土壤生物学研究所,Cˇ艾斯克′不得ˇjovice,捷克共和国;3生物科学,南波西米亚州大学,Cˇ艾斯克′不得ˇjovice,捷克共和国;4gsf国家研究中心环境与健康,土壤生态,Neuherberg学院,德国。 在本研究中,我们测试的假设是动物的行走与作为越冬牧场土壤中的甲烷有机物有关。因此,捷克共和国指出,在波西米亚南部的一个农场中,甲烷排放量和产甲烷菌种群对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春天,甲烷排放与动物影响的梯度相一致。分析应用磷脂,该古细菌量最高的影响,发现部分(SI)对其有影响,其次是温和的影响(MI)没有影响。对于产甲烷菌的实时显示甲基辅酶M还原酶(MCRA)基因的定量PCR分析观察到了相同的趋势。检测单不饱和脂肪酸异戊烯基侧链的碳氢化合物(i20:1)表示的乙酸分解的存在影响牛产甲烷菌。这个结果是由mcrA基因序列分析证实得到的,这表明,所分析的克隆的33%属于甲烷。克隆序列的大部分(41%)与未培养瘤胃有关。由此可得到的假设是,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放牧本身产生甲烷的区域。相比于春天采样,在秋天,古细菌的生物量和mcrA数显著减少主要用于截面MI基因观察。可以得出结论,5个月后没有牛的影响,严重影响了部分保持其产甲烷的潜力,而在温和的冲击后甲烷生产潜力。期刊名称(2007)1,443,452–;DOI: 10.1038/ismej.2007.60;网上公布19七月2007 学科类别:微生物生态学和自然栖息地的功能多样性 关键词:多样性;甲烷排放;甲基辅酶M还原酶 引言 农业对于在土壤和植物生物量的二氧化碳(OCA,2006)气体减排和系统隔离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在这方面,山地草原在低投入农业系统中被认为是作为温室气体甲烷(CH4)(胡¨tsch等人。,1994)和只有微弱的来源的氧化亚氮(N2O)(莫西尔等人。,1991)。 然而,当草原用作牧场放牧时这些减排潜力可以改变。例如,克莱顿等人(1994)发现, 一个放牧的牧场的N2O排放量比不放牧的草地高三倍,并且推测踩踏和排泄的相互作用会刺激这个过程。动物踩踏时通过土壤压实造成土壤通气减少,从而增强的反硝化率(menneer等人,2005)。此外,踩踏可以使丰富的有机碳物质从粪便进入土壤,刺激微生物代谢,从而增加在较低的土壤深度氧的需求(Sˇimek 等人,2006)。厌氧环境和可用的有机碳可能有利于甲烷碳。事实上,一些研究表明,在施用有机肥后,甲烷排放量的时间会增加。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发展

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本文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基本原理,研究领域等作了简单介绍,阐述了分子生物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结合药学专业着重讨论了其在药学及中药开发发面的应用,并进一步对分子生物学未来的研究技术、方向和前景做了展望。 一前言 生物以能够复制自己而区别于非生物。生命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进行“自我更新”。进行“自我更新”体现了一种最高级和最复杂的运动状态。这种运动就是生物机体从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以更新本身的物质组成,而山现生长、繁殖,在这样的过程中保证了将自身的特征传给历代;同时也不断地向环境输送一些物质和释放能量。在生物机体的组成物质中,防水分外,有各种无机盐类和各种有机化合物。其中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质在进行自我更新运动中,以其功能的重要性占第一位。为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问题,产生了分子生物学这一学科[1]。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为目的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在与其它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重要前沿领域[2]。 分子生物学的最终目标是远大的,从产生基本细胞行为类型的各种分子的角度,来理解这五类行为类型:生长、分裂、分化、运动和相互作用。即分子生物学力图完整地描述细胞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联系,从而理解细胞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3]。 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渗透和应用,促使人们对生物学等生命科学的认识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在农业、畜牧、林业、微生物学等领域发展十分迅速,如转基因动植物等。在医学领域,为医学诊断、治疗及新的疫苗、新药物研制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医学科学中原有的学科发生分化组合,医学分子生物学等新的学科分支不断产生,使医学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不认识到这一点就很难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生命现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也为人类利用和改造生物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前景。 二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4-7]:

分子生物学发展史之我感

分子生物学发展史之我感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分子生物学完成了两大重点突破:确定了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基础物质;确定了生物遗传的物质是DNA。 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发现犹如黎明中亮起的第一道曙光,照亮了隐藏在黑暗中的条条大路,为之后的一系列发现照明了方向,由此步入了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阶段。而后DNA半保留复制模型的确立,DNA作为模板转录RNA,RNA作为模板利用氨基酸合成蛋白质,RNA作为模板转录DNA。这些成果的发现共同建立了以中心法则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体系。 中心法则建立的这一过程大约花了近20年,是几代科学家辛苦专研的共同成果,个人觉得这个发展过程还是很飞速的。看分子生物学发展史,我觉得也是在看诺贝尔化学、生理和医学奖收获史。就以中心法则建立的这一过程来说,每走一小步都是一个突破,都极其重要,往往也标志着下一个突破的到来。没有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发现,没有RNA聚合酶的发现,就不会有转录的发现,再就不会有翻译等等的发现。这每一小步成果也都建立在科学家大胆创新的思维,合理的实验设计,共同合作和坚持不懈的反复实验基础之上。同时,在获得这一系列成果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也创造了更多的实验方法与新技术。这些新方法新技术往往推动一个学科的快速发展,甚至带来一个新的交叉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分子结构生物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分子发育生物学…… 20世纪70年代后,以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作为新的里程碑,标志人类从认识生命本质到迈出改造生命的步伐。在D.Baltimore、R.Dulbecco和H.M.Temin 发现肿瘤病毒与细胞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W.Arber、D.Nathans、H.O.mith发现限制性内切酶并荣获197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后,基因工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这得益于许多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不断涌现。M.R.Capecchi、O.Smithies和M.J.Evans凭借“基因打靶技术”共同分享了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基因打靶”技术利用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可与外源性DNA 同源序列发生同源重组的性质,可以定向改造生物某一基因。借助这一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技术,人们得以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式对生物遗传信息进行精细改造。可以瞄准某一特定基因,使其失去活性,进而研究该特定基因的功能。尽管“基因打靶”技术刚刚诞生20余年,全世界的科学家已经利用该技术先后对小鼠的上万个基因进行了精确研究。根据导致人类疾病的各种基因缺陷,科学家培育了超过500种存在不同基因变异的小鼠,这些变异小鼠对应的人类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糖尿病和癌症等。评委会认为,是因为其“开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为人类攻克某些疾病提供了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我对这一技术印象深刻,不仅惊叹于它的革新,更惊叹于其实际应用功能。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或将攻克很多人类疾病,给医学进步带来很大利益。所以说,一个学科的发展往往能推动另一学科的发展,学科之间是有界限的,往往也是无界限的。除了基因打靶,更多的技术已经被发现或将要被发现。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在影响着人类生活,给人带来更多福祉。这也教诲我们在科研工作中要有发现的眼睛,创新的思维。 学习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发现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范围发展最迅速

中医护理的发展历史简介

中医护理的发展历史简介 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史可分七个时期。 萌芽时期约距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和生存,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积累了不少护理知识。如从西安半坡村发掘的带有门户通道房屋的遗址,说明上古人已懂得筑房可避狂风暴雨和野兽的袭击。用兽皮和树皮作衣可避寒防邪等护理。氏族公社后,随着部落间斗争,当受伤后采用泥土、树叶、草茎等涂裹伤口的外用护理法。定居下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到更多的动、植物和药物,并用于病人,《史记》中记载有神农氏尝百草的例证。 护理学基本形成时期夏、商、周至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护理学也得到相应发展。如河南安阳殷王墓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沐”字,很像人在盆中用水洗澡,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定期沐浴的卫生习惯。周代,人们已懂得凿井和饮食护理。如《左传》记载:“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和“土薄水浅……其恶易觏”的论述,说明当时已知水土等居住条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开始进行灭鼠、除虫、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调护等活动。 春秋时期,人们已了解四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周礼》记载四季发病:“春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影响人体的健康,气候失常导致疾病的流行。它提示人们要做好气象、起居等护理,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从《周记?天官》中有:“凡民之疾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医师。”说明当时已开始分科治疗和护理,并已建立了治疗、书写死亡报告等医疗文件的记录制度。这一时期护理学基本形成的另一标志,是护理和治疗病人不再求助于巫术占卜,而是通过客观检查和观察来判断疾病的吉凶。如《周记》记载以五音(角、徵、宫、商、羽五个音阶)、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色(青、紫、蓝、白、黑)来判断疾病的吉凶。这是运用中医五音、五声和五色配肝、心、脾、肺、肾五脏的学说,通过声音和面色观察来推测五脏病变和吉凶。同时随着文化的发展,针药知识也得到发展,从而扩大了给药的途径和方法。 理论体系确立时期战国时期,七国争雄,新兴封建制度建立,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我国最早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成就和护理经验,运用当时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有关护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但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正护原则,和“热因热

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

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

PCR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王亚纯 09120103 摘要: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通过变性、退火和延伸的循环来完成核酸分子的大量扩增.定量PCR技术是克服了原有的PCR技术存在的不足,能准确敏感地测定模板浓度及检测基因变异等,快速PCR技术快速PCR在保证PCR反应特异性、灵敏性和保真度的前提下,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对核酸分子的扩增.mRNA 差异显示PCR技术是在基因转录水平上研究差异表达和性状差异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已经开展了许多这三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就定量PCR技术、快速PCR技术、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作一综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及应用这项技术。 关键字:定量PCR;荧光PCR;快速PCR;DNA聚合酶;mRNA差异显示PCR 0 前言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由于PCR简便易行、灵敏度

高等优点,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但是,由于传统的PCR技术不能准确定量,且操作过程中易污染而使得假阳性率高等缺点,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1]。鉴于此,对PCR产物进行准确定量便成为迫切的需要。几经探索,先后出现了多种定量PCR (quantitative PCR,Q-PCR)方法,其中结果较为可靠的是竞争性PCR和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FQ-PCR)。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检测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在保证PCR反应特异性、灵敏性、保真度的同时,能够尽量缩短反应的时间,即实现快速PCR(Rapid PCR or Fast PCR)。快速PCR 技术不仅可使样品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尽快得到扩增,而且可以显著增加可检测的样品数量,显然,在大批量样本检测和传染病快速诊断等方面将会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例如,快速PCR在临床检测中可大大加快疾病的诊断效率;在生物恐怖袭击时能有效帮助快速鉴定可疑物中有害生物的存在与否;同时,由于PCR已经渗入到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快速PCR的实现必然可以使许多科学研究工作的进展显著加快,最终影

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

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 technology是在不破坏组织结构,保存要捕获的细胞和其周围组织形态完整的前提下,直接从冰冻或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获取目标细胞,通常用于从中精确地分离一个单一的细胞。 背景:机体组织包含有上百种不同的细胞,这些细胞各自与周围的细胞、基质、血管、腺体、炎症细胞或相互粘附。在正常或发育中的组织器官内,细胞内信号、相邻细胞的信号以及体液刺激作用于特定的细胞,使这些细胞表达不同的基因并且发生复杂的分子变化。在状态下,如果同一类型的细胞发生了相同的分子改变,则这种分子改变对于疾病的发生可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发生相同分子改变的细胞可能只占组织总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同时,研究的目标细胞往往被其它组织成分所环绕。为了对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组织损害进行分子水平分析,分离出纯净的目标细胞就显得非常必要。1996年,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国家肿瘤研究所的[2]开发出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 LCM ),次年,美国Arcturus Engineering公司成功研制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系统,并实现商品化销售。应用该技术可以在显微镜直视下快速、准确获取所需的单一细胞亚群,甚至单个细胞,从而成功解决了组织中细胞异质性问题。这项技术现已成为美国“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的一项支撑技术[1]。 原理:LCM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低能脉冲激活热塑膜———乙烯乙酸乙烯酯(ethylene vinylacetate,EVA)膜(其最大吸收峰接近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形成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形 成 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战国──东汉时期)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有理论作基础的,虽然我们认为护可能早于医,因为,原始人生了病,开始并没有医药,只有他的亲人照料他、看护他。后来有了医疗活动,但有关护理方面的知识均散在于各医家的著作中,没有护理专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基础 《皇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实为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和汇编。全书分《素问》、《灵枢》两部分。 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基本学说有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治则学说等。同时也论述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知识。 《神农本草经》与用药护理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和《内经》一样,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大约是秦汉以来

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全书共分三卷,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本书概括地讲述了君、臣、佐、使的药物学理论,另外还有药物的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理论,对药物的配伍、组成方剂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对临床护理观察药效和毒性反应也有指导价值。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 《伤寒杂病论》是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了先河。本书强调服药护理、饮食护理对疾病的作用,并创建一些护理技术。 华佗-医疗体育的奠基人 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的名医,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等,以外科著称。首创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其在古代气功导引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猿、熊、鸟等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了一套保健体操,名叫“五禽戏”,使头、身、腰、四肢等各个关节都得到活动。认为“人体欲

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

生物芯片研究进展 摘要:生物芯片是便携式生物化学分析器的核心技术。通过对微加工获得的微米结构作生物化学处理能使成千上万个与生命相关的信息集成在一块厘米见方的芯片上。采用生物芯片可进行生命科学和医学中所涉及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从而达到对基因、抗原和活体细胞等进行测试分析的目的。生物芯片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将从样品制备、化学反应到检测的整个生化分析过程集成化以获得所谓的微型全分析系统(micro total analytical system)或称缩微芯片实验室(laboratory on a chip)。生物芯片技术的出现将会给生命科学、医学、化学、新药开发、生物武器战争、司法鉴定、食品和环境卫生监督等领域带来一场革命。 关键词:生物芯片,缩微芯片实验室,疾病诊断,基因表达 正文:人们利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所发现的已知基因对其功能进行研究,把已知基因的序列与功能联系在一起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另外,与疾病相关的研究已从研究疾病的起因向探索发病机理方面转移,并从疾病诊断向疾病易感性研究转移。由于所有上述这些研究都与DNA结构、病理和生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许多国家现已开始考虑在后基因组时期,研究人员是否能用有效的硬体技术来对如此庞大的DNA信息以及蛋白质信息加以利用。为此,先后已有多种解决方案问世,如DNA的质谱分析法、荧光单分子分析法、阵列式毛细管电泳、杂交分析等。 但到目前为止,在对DNA和蛋白质进行分析的各种技术中,发展最快和应用前景最好看的技术当数以生物芯片技术为基础的亲和结合分析、毛细管电泳分析法和质谱分析法。此外,在此基础上,通过与采用生物芯片技术和样品制备方法(芯片细胞分离技术和生化反应方法(如芯片免疫分析和芯片核酸扩增)相结合,许多研究机构和工业界都已开始构建所谓的缩微芯片实验室。 建立缩微芯片实验室的最终目的是将生命科学研究中的许多不连续的分析过程,如样品制备,化学反应和分离检测等,通过采用象集成电路制作过程中的半导体光刻加工那样的缩微技术,将其移植到芯片中并使其连续化和微型化。用这些生物芯片所制作的具有不同用途的生化分析仪具有下述一些主要优点,即分析全过程自动化、生产成本低、防污染(芯片系一次性使用)、分析速度可获得成千上万倍的提高、同时,所需样品及化学药品的量可获得成百上千倍的减少、极高的多样品处理能力、仪器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 一.生物芯片的微加工制备 生物芯片的加工借用的是微电子工业和其他加工工业中比较成熟的一些微细加工工艺,在玻璃、塑料、硅片等基底材料上加工出用于生物样品分离、反应的微米尺寸的微结构,如过滤器、反应室、微泵、微阀门等微结构。然后在微结构上施加必要的表面化学处理,再在微结构上进行所需的生物化学反应和分析。 生物芯片中目前发展最快的要算亲和结合芯片(包括DNA和蛋白质微阵列芯片)。它的加工除了用到一些微加工工艺以外,还需要使用机器人技术。现在有四种比较典型的亲和结合芯片加工方法。一种是Affymetrix公司开发出的光学光刻法与光化学合成法相结合的光引导原位合成法。第二种方法是Incyte pharmaceutical公司所采用的化学喷射法,它的原理是将事先合成好的寡核苷酸探针喷射到芯片上指定的位置来制作DNA芯片的。第三种是斯坦福大学所使用的接触式点涂法。该方法的实现是通过使用高速精密机械手所带的移液头与玻璃芯片表面接触而将探针定位点滴到芯片上的[11]。第四种方法是通过使用四支分别装有A、T、G、C核苷的压电喷头在芯片上作原位DNA探针合成的。

现代分子生物学小论文

中国因大豆最新研究进展报告(专题三) 摘要: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饲料作物,也是人类的主要食用蛋白和工业原料的来源。而转基因是一种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的现代技术。目前,越来越多的转基因技术运用到食品医药行业当中。大豆的转基因研究是国内外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大豆基因中,可获得抗虫大豆,其出油率也高于普通大豆。转基因大豆已成为世界大豆主产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概述转基因大豆依据的主要理论,目前国内研究进展,转基因大豆的现状及其安全问题等等。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食品安全研究进展外源基因现状 前言: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多种人体有益的生理活性物质。随着基因工程研究的升入,用转基因来改变大豆的性状已被广泛应用。转基因大豆最早的报道是1984年De Bloke等和Horsch 等的研究结果。1988年,McCabe和Hinchee分别用基因枪轰击大豆未成熟胚生长点和用农杆菌侵染大豆子叶节的方法获得转基因植株。1994年5月,美国孟山都公司培育的抗草甘膦除草剂转基因大豆首先获准在美国商业化种植。1997年,杜邦公司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推广种植高油酸转基因大豆。1998年AgrEvo公司研制的抗草丁膦大豆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转基因大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是世界大豆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已成为世界大豆发展生产的主流趋势。 1转基因大豆简介 转基因大豆最早来源于美国,1996年春,美国伊利诺伊西部许多农场主种植了一种大豆新品种,这种大豆是移植了矮牵牛的一种基因。这个新大豆品种可以抵抗杀草剂——草甘膦(毒滴混剂)。草甘膦会把普通大豆植株与杂草一起杀死。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培育转基因大豆。 转基因大豆包括抗草胺膦转基因大豆,抗磺酰脲类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等等。目前以抗草甘膦为目标而创制出的抗除草剂作物占绝对优势,其中尤以抗草甘膦大豆在世界范围内种植面积最广。 2转基因大豆的主要理论 2.1 转基因技术理论

第十五期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与研究进展学习班

第十五期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与研究进展学习班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为推广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满足临床医技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在读研究生及其它有需要人员的要求,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已举办了十四期“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与研究进展学习班”,并得到了全体学员的一致好评。应广大学员的强烈要求,理化中心将于2016年11月19日至11月22日在北京开办本年度唯一一期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学习班,欢迎各位学员前来参加。本期学习班包括理论讲座与实验操作两部分内容,力求使每位学员在4天时间内都能学有所值、学有所用。 一、培训单位: 主办单位: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协办单位:华斯泰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二、培训日程:

三、培训安排 时间:2016年11月19日-22日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永丰产业基地丰贤中路7号孵化楼B座四层 报到:北京康复瑞假日酒店西山店2016年11月18日14:00-18:00

四、住宿安排 1、交通、住宿、午餐及晚餐费用自理。如需会务组预定午餐,请各位学员在回执表内注明(午餐均为快餐,发票均为手撕发票)。 2、酒店预订:会务组协助提供协议酒店,但培训人员需自行预定,预定时请说明“百欧美生公司预定”即可享受协议价。 协议酒店:北京康福瑞假日酒店西山店(北京市海淀区北青路与永丰路交叉口往南800米路东),房间优惠价:单人间298元/天/间,双人标准间380元/天/间,均含早餐,电话:。 五、注册方式 1、报名时间 报名从即日起至2016年11月14日截止。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本次培训班限额40人,招满为止。 2、注册费 共计3200元/人,同一单位两人以上参会优惠至3000元/人。 3、缴费方式(电子汇款) 账户名称: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账户号: 开户行:工商行紫竹院支行 汇款用途处务必请标明:学员姓名+分子培训班 4、联系人 姓名:马老师联系电话: E-mail:网站: 报名者请填写以下回执,并于2016年11月14日前E-mail至联系人邮箱。如有其它需要,请在备注中说明。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及基本特点 时间:2015年5月6日地点:六楼会议室主讲人:姜艳华 主讲内容: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得形成与发展 1、早在远古时代期,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以植物和野兽为食,用兽皮或树叶遮体,是过着“巢穴而居”的生活。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偶然受伤便设法涂裹包,身体疼痛不适便揉捏按压,天气变化则趋避寒温,并通过对动物、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逐渐熟悉和认识了动、植物的营养、毒性和药用价值。原始人类这些本能的保护自身、减轻痛苦的自疗和互动活动,即是医护的开始。当人们发现一些本能的方法具有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从而有目的地去实施时,即形成了护理学的萌芽。 2、战国至东汉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皇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杰出医家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他不仅创造性地使用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还吸取前人“引导”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使头、身、腰等各个关节都得到运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把体育和医疗护理结合起来。 这是最早的康复护理的方法,也对体育保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晋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众多名医著作,促进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5、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骨伤各科之大成,书中对各科护理均有详细的阐述 6、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是两本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病手段为主的方书 《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载方5300首,较系统地总结和反应了自《皇帝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并详细论述了临床各科的临证护理、投药、食疗及养生、婴幼儿保健、护理等内容,对妇女怀孕、养胎、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作了详细的叙述,同时还记载了许多小儿喂养和护理方法 7、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 8、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这一时期饮食营养学得代表作 9、明清时期是中国医药学深化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诸多医家在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哲学研究成果,经过反复探讨,提出了许多创见,

分子生物学论文

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 基因治疗与基因诊断的研究与发展 邓小红临床医学08级3班200805090346 摘要: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从理论设想变为现实,主要是由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及技术方法,特别是重组DNA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可以在实验室构建各种载体、克隆及分析目标基因。所以对疾病能够深入至分子水平的研究,并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末诞生了基因诊断(gene diagnosis);随后于1990年美国实施了第一个基因治疗(gene therapy)的临床试验方案。可见,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范例。 关键词:基因治疗基因诊断重组DNA 英文题目:Molecular biology course in dissertation Molecular biology curriculum paper gene treatment and gene diagnosi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 t Deng Xiaohong clinical medicine 08 levels of 3 classes 200805090346 Summary: gene-diagnosing and gene therapy in the relatively short time from theoretical ideas into reality, mainly due to the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ory and techniques, in particular the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rapidly, so that people can build a variety of carriers in the laboratory, cloning and analysis of target genes. The disease can drill down to the molecular level research and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Thus, in the late 1970s was born gene diagnosis (gene diagnosis); subsequently, in 1990, United States implemented the first gene therapy (gene therapy) clinical trials programme. V isible, genetic diagnosis and gene therapy is a modern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ory and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medicine. Keywords: gene therapy gene-diagnosing recombinant DNA 1.引言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崛起,人们进入了合成代谢与代谢调节的研究。这一阶段,细胞内两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与核酸,成为研究焦点。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现了蛋白质的α螺旋的二级结构形式;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1953年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揭示遗传信息传递规律奠定了基础,是生物化学发展进入分子生物学时期的重要标志。 20世纪70年代,重组DNA技术的建立不仅促进了对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使基因操作无所不能,而且使人们主动改造生物体成为可能。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也是重组DNA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重要方面。 随着对各种疑难疾病的深入研究,和分子生物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诊断治疗手段无法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通过对生物体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基因诊断与治疗的作用逐渐显露出来,尤其是许多遗传疾病。

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

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 1. 核酸的分子生物学。 核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核酸的结构及其功能。由于 核酸的主要作用是携带和传 递遗传信息,因此分子遗传 学是其主要组成部分。由于 50年代以来的迅速发展,该 领域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 论体系和研究技术,是目前分子生物学内容最丰富的一个领域。研究内容包括核酸/基因组的结构、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与翻译,核酸存储的信息修复与突变,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等。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 2. 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 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执行各种生命功能的主要大分子──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尽管人类对蛋白质的研究比对核酸研究的历史要长得多,但由于其研究难度较大,与核酸分子生物学相比发展较慢。近年来虽然在认识蛋白质的结构及其与功能关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对其基本规律的认识尚缺乏突破性的进展。 3.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生物学。 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细胞内、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及其它各种功能的完成均依赖于外界环境所赋予的各种指示信号。在这些外源信号的刺激下,细胞可以将这些信号转变为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例如蛋白质构象的转变、蛋白质分子的磷酸化以及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的变化等,从而使其增殖、分化及分泌状态等发生改变以适应内外环境的需要。信号转导研究的目标是阐明这些变化的分子机理,明确每一种信号转导与传递的途径及参与该途径的所有分子的作用和调节方式以及认识各种途径间的网络控制系统。信号转导机理的研究在理论和技术方面与上述核酸及蛋白质分子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当前分子生物学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 4.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肽类生长因子、细胞周期及其调控的分子机理等。 从基因调控的角度研究细胞癌变也已经取得不少进展。分子生物学将为人类最终征服癌症做出重要的贡献。

分子生物学论文

高血压 张亚梅,2010级口腔专业2班,学号 12010051702022 摘要: 单基因突变引起的高血压的分类和原发性高血压的分类,以及高血压基因sNPs研究。 原发性高血压(EH)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发的复杂疾病,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同卵双生子发病一致性等研究结果,揭示了(EH)的多基因遗传性质。本文主要介绍(EH)易感基因研究策略和已发现的基因变异; 与传统治疗高血压药物相比,基因治疗不但具有作用特异性强、效果稳定、持续时间长、毒副作用小等优点,而且还有可能从根本上控制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高血压发生,从而降低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本文综述了目前基因治疗高血压的研究概况,讨论了基因治疗前景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单基因突变引起的高血压;EH;Liddl e 综合征;高血压基因sNPs研究;基因治疗 高血压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对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其血压升高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仍不清楚。当遗传和环境因素作用累积到一定程度,最终导致基因表达异常及病理性血压升高。多数情况下,多个基因表达异常共同导致血压升高。本论文就人类高血压相关基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分类 Ⅰ单基因突变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 1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有关的基因 a. 醛固酮合成酶基因 b. 11β羟化酶基因 c.17α羟化酶基因 d. 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βOHSD)基因 2上皮细胞钠通道(ENaC)基因 3高血压伴短指畸形 Ⅱ原发性高血压 1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 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 3肾素基因 4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2R1)基因 5 β 2-肾上腺素受体基因 6 α-adducin基因 7 G蛋白β 3亚单位人G蛋白β3亚单位(G-proteinβ3-subunit ,GNB3)基因 举例 单基因突变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 以上皮细胞那通道(ENaC)基因有关的Liddl e 综合征为例:Liddl e 综合征于1963年首列被报道出来。它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6p) 肾上皮钠通道(ENaC) 基因突变;报道一个家族中有多个同胞早年即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其中一些患者有低血钾,该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himkets等发现Liddle综合征与氨氯吡咪敏感性上皮细胞钠通道β亚单位完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影响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影响 浅谈PCR技术和克隆技术在遗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姓名:李建飞 专业:植物学 学号:S110916 指导教师:周宜君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影响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物质基础的学科。研究细胞成分的物理、化学的性质和变化以及这些性质和变化与生命现象的关系,如遗传信息的传递,基因的结构、复制、转录、翻译、表达调控和表达产物的生理功能,以及细胞信号的转导等。[1]分子生物学技术就是以分子生物学为基本知识基础,结合现代技术以研究分子水平变化的新技术,其中包括基因克隆,real-timePCR,转基因技术,SNP分析技术,RSLP分析技术,RACE技术,双向电泳技术(IEF和SDS-PAGE),质谱分析技术,western blotting,原位杂交技术,基因芯片,蛋白质组芯片,酵母单杂交、酵母双杂交技术,以及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RNAi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该技术的发展已经在整个生物学领域占据了主导作用,相关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推动相关学科发展的必要手段。分子生物学技术能有今天的地位也是取决于它研究对象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下面将谈谈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具体影响。 遗传疾病从分子水平解释,究其根源是由于与正常个体的遗传分子相比,患有遗传疾病个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DNA序列或染色体片段上的改变。这种遗传物质上的异常在向后代传递时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而可遗传给下一代。具体讲,较常见的突变情况有如下几种:(1)染色体某个区域的缺失;(2)某个基因的部分外显子或内含子的缺失;(3)基因的单碱基突变;(4)三核苷酸重复突变;(5)基因的一部分重复转录,而导致基因产物大小的改变;(6)插入突变,从基因组其他部位的DNA片段插入到目的DNA序列内;(7)线粒体基因组的突变[2~5]。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遗传疾病,又称遗传疾病基因诊断,是在分子水平上对核苷酸序列的突变进行检测,以在遗传物质的分子水平揭示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发病根源。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人类遗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手段不断发展和成熟并在社会生活中逐步运用、普及的结果。一般来讲,遗传疾病的分子突变机制都比较复杂,往往包括上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如导致新生儿失盐症的212羟化酶缺乏症,可由于212羟化酶基因(P450c21) 发生缺失或基因易位插入所致[6];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由于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的部分缺失和重复造成

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准备和酝酿阶段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可编辑

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准备和酝酿阶段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建 立和(可编辑) 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准备和酝酿阶段现代分子生物学 的建立和 药学分子生物学药学分子生物学 Pharmaceutical Molecular Biology Pharmaceutical生化教研室肖建英绪论 一、分子生物学与药学分子生物学 二、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回顾 三、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绪论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什么? ?? 医学和生命科学的永恒主题 ?? 医学和生命科学的永恒主题绪论 一、分子生物学与药学分子生物学 1.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的概念: 1.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的概念: 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 科学,是现 代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 。核心内容是通过生物的物质基础?? 核酸、 蛋白质、酶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等运动规律的研究来阐明生命分子基础 , 从而探讨生命的奥秘。绪论 2、分子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 2、分子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

生物学 生物化学 遗传学 细胞生物学 相互渗透进入细胞水平 生物物理学 相互促进 微生物学 20世纪中叶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 生物学引入生物大分子 分子生物学绪论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轨迹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和发 展轨迹 ?分子生物学不断地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入的横 ?向联系和交叉融合 ? 分子、细胞、整体水平的研究得到和谐统一 ? 表型和基因型的关系得到客观准确解释分子生物学打破了学科的界线 分子生物学把各学科联系在一起病理学药理学 免疫学 生理学 绪论分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分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临床医学 分子 生物学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与展望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与展望 兰州市中医医院妇产科周梅琳 概述 中医护理在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外科精义》 ■《侍疾要语》对中医护理学基础的贡献 ■《千金方》等在妇儿科护理的内容。 ■中医护理之展望 中医学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沃土,并不断汲取外来文化营养,形成了极为系统、缜密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与养生保健手段,其属生命科学范畴,独具中国医学特色。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的形成,源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但必须以人类求生本能为先导,而中医理论的形成,必脱胎于医疗经验。 站在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医理论,则可发现,传统的中医理论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哲学思想为依托。 “医学经验”与“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医理论的两大支柱。 中医护理学的定义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养生、保健、康复及各项医疗护理活动等对患者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以保护、维持、恢复人类的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护理特点,又汲取了现代护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 是临床护理中最常用、最具普遍性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中医护理学基础起到了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辨证施护之间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整体观念、辩证施护及独特的中医临床操作技术与护理方法三个基本特点,是中医护理的重要指导原则和措施。 各时期对中医护理的贡献 夏、商、周至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护理学也得到相应发展。如河南安阳殷王墓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沐”字,很像人在盆中用水洗澡,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定期沐浴的卫生习惯。 春秋时期,人们已了解四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周礼》记载四季发病:“春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影响

研究生考试资料分子生物学文献题整理

基因组学&蛋白质学文献交流 1.研究相互作用蛋白质组学的意义? 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大多数细胞功能的发挥是必不可少的。基因转运,细胞周期调控,信号转导和调控等基本过程都有赖于蛋白质复合物正常功能的行使。蛋白质复合物组成的信号或串联混乱常导致细胞功能障碍,最终引起疾病。 相互作用蛋白质组学是指大范围地或在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侧重于研究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试图建立细胞整体以及疾病或信号通路特异性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主要有特殊药物反应的蛋白相互作用和依赖磷酸化或其他蛋白修饰的蛋白相互作用。 研究相互作用蛋白质组学已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关键,研究复杂的蛋白质组成让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分子功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致病机制,研发药靶蛋白,更好地用药等。 蛋白质几乎很少能单独发挥其作用,多蛋白质复合物在生物功能行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蛋白质组的研究不仅能为生命活动规律提供物质基础,也能为众多种疾病机理的阐明及攻克提供理论根据和解决途径。 通过对正常个体及病理个体间的蛋白质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找到某些“疾病特异性的蛋白质分子”,它们可成为新药物设计的分子靶点,或者也会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分子标志。 深入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及确定药物作用的靶点有重要作用。对未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物开发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蛋白质组学研究不仅是探索生命奥秘的必须工作,也能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巨大的利益,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是生命科学进入后基因时代的特征。 2.相互作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分析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的方法主要是遗传方法和生物化学方法。 生物化学方法,通过直接与蛋白质作用来检测蛋白质复合物的组成,从而来探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如1免疫共沉淀作用2亲和提纯法33)串联亲和纯化方法等; 遗传方法是在重组相互作用的报道分子的基础上确定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其中经典的膜酵母双杂交系统以成为个体蛋白质相互作用和全球蛋白质图谱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文献中主要介绍了以下的方法1)蛋白质片段互补分析(PCA)2)膜酵母双杂交(MYTH)系统3)共振能量转移(RET)系统4)基于荧光的哺乳动物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组图谱(LUMIER)5)哺乳动物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陷阱(MAPPIT)及其改良技术6)噬菌体展示技术7)蛋白质微阵列技术 3.与传统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相比,相互作用蛋白质组学的优势在哪里? 经典的酵母双杂交系统(Y2H)有其局限性:相互作用限制于细胞核内,并只能将酵母作为宿主系统。很难用于高通量模式。 1、蛋白质片段互补分析(PCA):它可用于高通量和低通量模式,不仅在体内、体内,在任何类型的细胞内都具有可操作性,也允许自然条件下和适当的亚细胞结构内进行试验,其适用范围广,性质较稳定。 2、膜酵母双杂交系统(MYTH):不需要在核内作用,并可用于高低通量从不同的组织鉴别相互作用的膜或膜相关蛋白不同功能、结构和亚细胞位置。 3、共振能量转移系统(PET):一种典型的、高效的在体无损成像技术,能动态地反映活细胞生理过程的时空变化以及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时空传递特性,可以在活细胞正常生理条件下无损伤地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可以反应在生物体内实时的研究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 4、基于荧光的哺乳动物相互作用(LUMIER):可应用于96孔板的自动检测,能扩大蛋白质间微弱的或短暂的作用,这种方法对于分析膜蛋白,表达量低的蛋白,或者比较大,多聚体的蛋白十分有效; 5、哺乳动物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MAPPIT):可以在很多方面应用,可被用来筛选cDNA文库,可以用来鉴别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药物开发和靶向分子分析的有利工具。 6、噬菌体展示技术:能够将表达蛋白和编码基因完美地联系起来, 并具有高通量、高选择性的特点,是确定和优化多肽功能的有效的方法 7、蛋白质微阵列技术:可同时对成千上万的蛋白质的活性、功能、相互作用进行分析,且使检测系统小型化,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敏感性,使成本效益大大降低。 *介绍目前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基本技术流程并简述其原理 蛋白质学研究中需要两条互补的实验工作流程—基于凝胶的工作流程和基于液相色谱的工作流程,基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