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指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

生的张力。

?血氧容量(oxygen binding capacity,CO2max):指100ml血液中得血红蛋白完

全氧和后的最大带氧量,取决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及其与O2结合的能力。

?血氧含量(oxygen content,CO2):指100ml血液中实际含氧量,包括物理溶

解的和与Hb结合的氧量。

?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O2):指Hb结合氧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

量/血氧容量。

?低张性缺氧(hypotonic hypoxia):动脉氧分压降低,动脉血氧含量降低,又

称乏氧性缺氧;吸入氧分压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和静脉血分流是其主要原因。

?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主要因为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引起的

血氧含量降低,但动脉氧分压正常,故又称等张性缺氧(isotonic hypoxia),主要特点为血氧含量降低或血红蛋白氧亲和力过高。

?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是指因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的组织供氧不

足,又称低血流性缺氧或低动力性缺氧(hypokinetic hypoxia)。主要特点是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

?组织性缺氧(histogenous hypoxia):指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障碍,故又称

氧利用障碍性缺氧(dysoxidative hypoxia)。线粒体功能和结构障碍是主要原因,主要特点是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少。

?低氧通气反应(hypoxia ventilation reation HVR):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时呼吸加

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氧中毒(oxygen intoxication):吸入氧分压过高、吸氧时间过长,可引起细胞

损害、器官功能障碍,称为氧中毒。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体液容量减少,以失纳多于失水,血

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Osm/L为主要病理变化过程。

?标准碳酸氢盐(standard bicarbonate,SB):标准条件下(血液温度38℃、血

红蛋白氧饱和度100%,PaCO2为40mmHg气体平衡)测得的血浆中HCO3ˉ的含量。正常值22-27mmol/L。

?实际碳酸氢盐(actual bicarbonate,AB):隔绝空气的血液标本在实际PaCO2、

体温和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测得的血浆HCO3ˉ浓度。

?缓冲碱(buffer base,BB):在标准条件下,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负离

子碱的总和。包括:血浆和红细胞中的HCO3ˉ、Hbˉ、HbO2ˉ、Prˉ、HPO4ˉ。

正常值45-52mmol/L。

?碱剩余(base excess,BE):指在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滴定全血标本至pH7.4

时所需的酸或者碱的量。

?阴离子间隙(anion gap,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

阳离子(UC)的差值。AG=UA-UC=[Na+]—[Cl-]— [HCO3-]=12±2mEg/L。

?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导致pH值下降

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酸负荷过多是主要原因,碱过少是重要原因,高血钾)。

?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血浆H2CO3浓度或PaCO2原发性增高导

致pH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血浆[HCO3-]原发性增高导致pH值下

降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H+丢失为主要原因,HCO3-负荷增加重要原因,低钾血症,肝衰竭)。

?反常性酸性尿(paradoxical acidic urine):低钾血症导致代谢性碱中毒时,由

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缺钾,K-Na交换减少,而H-Na交换增多,H+排出增多使尿液呈酸性。

?反常性碱性尿(paradoxical alkaline urine):低钾血症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时,

由于远端小管上皮细胞泌钾增强,通过管腔侧的K-Na交换增强而抑制H-Na 交换,使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分泌H+减少,使血液中H+增多而尿液呈碱性。?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生物机体在受到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

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非特异性适应反应。这些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stressor)。

神经内分泌反应,一般适应综合征

?应激机制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快速反应:儿茶酚胺↑

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强烈兴奋:糖皮质激素↑

急性期反应和急性期蛋白:抑制蛋白酶活化、清除异物和坏死

组织,抑制自由基生成等;

应激细胞反应:热休克反应、冷休克反应、内质网应激、基因

毒应激。

?细胞应激(cell stress):当暴露于各种理化和生物性刺激因素时,任何生物

细胞都会出现一系列适应代偿反应,包括和损伤因素性质相关的特异性反应和与损伤性因素性质无关的非特异性反应,统称细胞应激。

?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全身适应综合征:由各

种有害因素引起的、以神经内分泌变化为主要特征,具有一定适应代偿意义,并导致机体多方面紊乱和损害的过程称GAS。

?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热休克蛋白(HSP)本身不是蛋白质代谢

的底物或产物,但始终伴随蛋白质代谢的许多重要步骤,帮助蛋白质折叠、移位、复性及降解,被称为分子伴侣。

?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各种应激原作用于细胞后,通过

诱发内质网腔中错误折叠和未折叠蛋白质的堆积以及Ca平衡紊乱而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及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等内质网反应,称内质网应激。

?基因毒应激(genotoxic stress):生物体暴露于各种有害的理化和内外环境因

素之下,其基因组DNA常受到攻击而损伤,各种有害因素对生物机体基因组的损伤称基因毒应激。

?血栓形成(thrombosis):血液成分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发生粘集、凝固形

成病理性固体凝块的过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n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继发于某

些基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以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相继激活、并导致广泛微血栓形成及止血、凝血功能障碍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DIC的触发因素:在基础疾病或病理过程中,能够触发凝血系统激活的因素,

从而导致DIC的发生与发展,这些因素成为DIC的触发因素。包括:①组织损伤,释放TF②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③细菌内毒素④棉衣复合物⑤蛋白水解酶⑥颗粒和胶体物质⑦病毒或其他病原微生物。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DIC

时,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脏器功能障碍,成为MODS。

?发热(Fever):在致热源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

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体温0.5℃。

?发热激活物(pyrogenic activators)指各种能够刺激机体某些细胞产生致热性

细胞因子的物质,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外源的非微生物类发热激活物和某些体内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肿瘤细胞、坏死物质等)。

?内生性致热原(pyrogenic cytokines):指在各种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机体

细胞产生和释放的具有致热活性的细胞因子。(包括IL1、INF、IL6、TNF)。

?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

逆损伤的现象,基本机制是自由基、细胞内钙超载及白细胞介导的微循环障碍的共同作用。

?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urst)或氧爆发oxygen burst: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引发

大量炎症介质释放、补体系统激活,使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向缺血组织趋化、浸润,激活了细胞内NADPH/NADH氧化酶系统,催化氧分子,特别是再灌注时涌入大量氧分子,产生氧自由基。

?钙超载(calcium overload):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Ca2+含量异常增多并导

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严重者可导致细胞死亡的现象。

?细胞胀亡(oncosis):细胞内增加的CA2+和缺血时增加的Na+导致细胞内渗

透压增高,升高的渗透压与细胞膜损伤共同引起细胞水肿,甚至细胞胀亡。

?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缺血原因去除后,缺血区不能得到充

分的血流灌注,是微循环障碍的主要表现。

?心肌顿抑(myocardial stunning):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流灌注厚一段时间内出

现可逆性收缩舒张功能降低的现象。

?血管源性休克(vasogenic shock):由于血管床容量增加引起的休克,见于过

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及部分感染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由于急性心泵功能衰竭或严重心律紊乱,

心排出量急剧减少引起的休克。可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包填塞、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脏破裂等心脏病变。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机体受到休

克、创伤、感染、烧伤等严重打击后,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或衰竭,不能维持自身的生理功能,从而影响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临床综合征。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指感

染或非感染等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各种炎症介质过量释放和炎症细胞过量激活,产生一系列连续反应或称“瀑布样效应”的一种全身性过度炎性反应状态。

?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机体受到感染或创伤后释放促炎因子时,机体可产生引起免疫功能降低和对感染易感性增加的内源性抗炎反应,来对抗原发的促炎反应,其目的是下调促炎因子的合成,调节他们的效应,从而恢复体内的自稳态,诊断标准是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低于30%,而且伴有炎症因子释放减少。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是一组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

决定的,以多种代谢异常发生在同一个体为特点的综合征。这些代谢异常包括糖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高血压、肥胖或超重、高尿酸血症、高凝血、低纤溶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微量白蛋白尿等。

?诊断:1、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欧洲≥94cm,南美及中国≥90cm,女性腰

围≥80cm)

2、合并一下中2项:①甘油三酯>1.7mmol/L;②HDL-C降低,男性

<1.03mmol/L,女性<1.29mmol/L;③血压>130/85mmHg,或已经确

诊为高血压;④空腹血糖FPG≥5.6mmol/L或已确诊为糖尿病患者。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心脏的舒缩功能发生障

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

?

?紧张源性扩张(tonogenic dilation):当心脏收缩功能受损时,由于每博输出

量降低,使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此时心肌收缩力增强,代偿性增加每博输出量,这种伴有收缩力增强的心腔扩大成为紧张源性扩张,有利于心室内过多的血液及时泵出。

?肌源性扩张(myogenic dilation):慢性心力衰竭时,长期容量负荷过重,舒

张末期容积或压力过高,造成心肌过度拉长并伴有心肌收缩力减弱的心腔扩大。

?劳力性呼吸困难(dyspnea on exertion):心力衰竭患者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

吸困难,休息后消失,称劳力性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的最早表现。发生机制和回心血量增多、心室充盈减少、缺氧加重刺激呼吸中枢有关。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paroxysmal nocturnal dyspnea):一种夜间突然发作的

呼吸困难,表现为患者夜间入睡后突感胸闷憋气而被惊醒,在坐起咳嗽和喘气后有所缓解,是左心衰竭肺淤血典型表现。发生机制主要是回心血量增多,水肿液吸收、迷走张力增高,气管收缩、中枢敏感性下降。

?端坐呼吸(orthopnea):患者在静息时已经出现呼吸困难,平卧时加重,故

需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程度。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指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

低于正常范围,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并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过程。

?功能性分流(functional shunt):病变的部分肺泡通气明显减少,而血流未相

应减少,甚至因炎性充血等使血流增多(如大叶性肺炎早期),使VA/Q显著降低,以致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动脉画便掺入动脉血内,类似动-静脉短路,称功能性分流。

?死腔样通气(dead space like ventilation):肺动脉栓塞、DIC、肺动脉炎、肺

血管收缩等,都可使部分肺泡血流减少,VA/Q显著大于正常,患部肺泡血流少而通气多,肺泡通气不能充分被利用,称死腔样通气。

?真性分流(true shunt):肺内存在解剖分流(anatomic shunt),即部分静脉

血经支气管静脉和极少的肺内动-静脉交通支直接流入肺静脉,静脉血液完全未经气体交换过程,称真性分流。支气管扩张可伴有支气管血管扩张和肺内动-静脉短路开放,可使解剖分流量增加。肺实变、肺不张使病变肺泡完全无通气功能而仍有血流时,流经的血液完全未经气体交换掺入动脉,类似解剖动脉,属真性分流。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一种脂蛋白,由Ⅱ型肺泡上

皮细胞合成铺于肺泡表面,主要作用包括:1)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萎陷,保持肺组织适宜的顺应性;2)对抗液体漏入肺泡,防止肺水肿;3)促进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异物,或使细菌局限于肺泡表层以利于排除,以及下调特异性免疫反应,减轻变应性肺损伤。

?肾衰竭(renal failure):由于某些原因使肾脏泌尿功能严重障碍,体内代谢

产物不能充分排出,并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双肾泌尿功能在短期内

急剧障碍,导致代谢产物在体内迅速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出现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并由此发生的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的临床综合症。

?肾前性急性肾衰竭(prerenal failure):肾脏血液灌流量急剧减少所致的急性

肾衰竭。又称功能性肾衰竭、肾前性氮质血症。

?肾性急性肾衰竭(intrarenal failure):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肾实质病变而产生的

急性肾衰竭,又称器质性肾衰竭。Parenchymal renal failure

?肾后性急性肾衰竭(postrenal failure):指肾以下尿路梗阻引起的急性肾功能

急剧下降。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指各种病因作用于肾脏,使肾单位慢性

进行性、不可逆性破坏,以致残存肾单位不能完全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恒定,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代谢产物在体内积聚,以及肾内分泌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肾性骨营养不良(renal osteodystrophy):又称肾性骨病,指慢性肾衰竭时,

由于钙磷及维生素D代谢障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酸中毒、铝中毒等所引起的骨病。可发生儿童肾性佝偻病、成人的纤维性骨炎、骨软化、骨质疏松和骨硬化等。

?尿毒症(uremia):急性和慢性肾衰竭发展到最严重阶段,由于肾单位大量

破坏,使代谢终末产物和毒性物质在体内大量潴留,并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某些内分泌功能失调,从而引起一系列自体中毒症状。

?认知障碍(cognitive disorder):指与学习记忆以及思维判断有关的大脑高级

智能加工过程出现异常,从而引起严重学习记忆障碍,同时伴有失语或失用或失认等改变的病理过程。最常见的如健忘症、记忆增强症、痴呆症、妄想症。

?失语(aphasia):指在意识清晰的前提下,无视觉及听觉缺损,亦无口、咽

喉等发声器官肌肉瘫痪及共济失调障碍,由于优势侧大脑半球语言中枢的病变导致的语言表达或理解障碍。

?失认(agnosia):指脑损害时患者在意识清楚且无视觉、听觉、触觉、智能

及意识障碍的情况下,不能通过特定感觉辨认以往熟悉的物体,但能通过其他感觉通道进行辨识。

?失用(apraxia):在意识清楚、无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的情况下,患者而丧

失完成有目的的复杂活动的能力。

?意识障碍(conscious disturbance):意识consciousness是机体对自身和环境

的感知和对外界刺激做出恰当反应的能力,涉及觉醒状态和意识内容两个部分。意识障碍指不能正确感知自身和环境的一种严重脑功能障碍,临床上通常指觉醒系统的不同部位损伤所引起的意识清晰度和意识内容异常综合征。

?嗜睡(somnolence):卧床即能入睡,能被唤醒,并能勉强配合检查,回答

简单问题,但停止刺激后马上入睡。

?昏睡(sopor):对觉醒刺激有短暂的反应。

?昏迷(coma):意识完全丧失,大小便失禁,角膜、腱、皮肤及瞳孔对光反

射均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但可出现无意识的运动,如呻吟、肢体偶动等。

?()

?()

?

电大行政管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行政管理学(A)—名词解释B B B B 办公自动化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中,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广泛、全面、迅速地收集、整理、加工、存 储和使用信息,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指为提高办公效率而建立的,面向特定工作部门,支持其综合办公业务的集成化信息系统。 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C C C C 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等级降低变小的组织类型。 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将筹集与集中的资金我,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再分配的过程。 D D D D 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F F F F 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个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自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结果必须冒一定风险。 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要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非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他各种渠道进行的沟通。 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G G G G 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各种正式关系的模式。 公共组织绩效评估是指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公共组织纯净评估指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纯净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和各种要素的总和。 公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自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公文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作用的载体。 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 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在西方,国家公务员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任命担任政府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 公务员(中国)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国家公务员的辞职,是指国家公务员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主动地提出解除与其所服务的行政机关工作关系的申请,并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而辞去所担任的行政职务的制度。 国家预算制度是国家政权内部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划分财政权限并且由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财政行为予以根本约束和决定的一种制度。 国家决算是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用以反映国家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由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构成。 国家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将短筹集与集中的资金,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再分配的过程。 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行政系统内部,依法对政府和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督促的行为。 J J J J 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机关行政就是指综合办事机构对机关的日常事务、规章制度和工作秩序等所进行的自身事务管理。 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有决策、指挥、监督的权力,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被动地位,一切行政行为要按照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的指令来行动,自主权很少。 集体决策是指在进行行政决策时,由行政领导集体所做出的决策。 经验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认识与分析,以及对决策方案的选择,完全凭借决策者在长期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方式进行的决策。 具体环境具体行政环境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面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和总和。 K K K K 考任制是指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其任务是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人体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和变化机制,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按照。 2疾病:这是由体内平衡调节失调引起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由致病因子的破坏和机体的抗损伤作用所致。此时,机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变化。临床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身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性受到损害。 三。脑死亡:指整个大脑在孔上方死亡,大脑、小脑和脑干的功能永久消失。 4高渗性脱水:指体液体积减少,失水大于钠丢失,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5水中毒:指患者肾引流功能减弱,或大量补水,使细胞内外液量增加,血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又称高血容量低钠血症。 6水肿:在组织空间或体腔中积聚过多液体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7酸碱失调:在一定的病理条件下,由于酸碱负荷过多或不足或调节机制紊乱,会破坏体液的酸碱稳定性,形成酸碱平衡紊乱。 8以酸中毒为特征的[O3-H]代谢紊乱,其特征是细胞外酸碱平衡失调。 9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ive Acidiosis):指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紊乱或过量吸入而导致血浆H2CO3(或Paco3)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10代谢性碱中毒:指因细胞外H+丢失或过量碱而引起血浆HCO3浓度升高的酸碱性疾病。 11呼吸性碱中毒是一种酸碱平衡紊乱,其特征是过度的肺通气导致血浆H2CO3浓度(或PaCO2)下降。 12缺氧:由缺氧或组织利用障碍引起的代谢、功能、形态和结构改变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3紫癜:当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0g/L时,病人的皮肤和粘膜会出现紫绿色。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2、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3、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4、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 疾病的状态。 5、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病因:是指能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它是决定疾病特异性的。 7、诱因: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8、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9、危险因素:与某个疾病明显相关,但分不清是原因还是条件的因素。 10、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但并不意味着各器官组织同时均死亡。 11、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消失或停止,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2、低渗性脱水: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伴有细胞外 液的减少。 13、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Na+,血清Na+浓度﹥150 mmol/L,血浆渗透压﹥310 mmol/L,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减少细胞外细胞外液均减少。 14、水中毒: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 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 15、等渗性脱水: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6、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 17、低钾血症:血清K+浓度低于3.5 mmol/L。 18、高钾血症:血清K+浓度高于5.5mmol/L。 19、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减少,泌H+增多,尿液呈酸性 的现象。 20、反常性碱性尿:高钾血症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增多,泌H+减少,尿液呈碱性 的现象。 2 21、酸碱平衡: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不断生成酸性或碱性物质,通过体内的一系列缓冲和调节机制,正常人 动脉血pH能保持在7.35~7.45范围内,机体维持体液酸碱度相对稳定的过程称之为~。 22、酸碱平衡紊乱:某些病理情况下体内酸碱物质增多、减少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内环境酸碱稳态 的破坏。 23、代谢性酸中毒: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降低的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24、代谢性碱中毒: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升高的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25、呼吸性酸中毒:血浆中H2CO3浓度原发性升高的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26、呼吸性碱中毒:血浆中H2CO3浓度原发性降低的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27、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降低,通过机体的代偿,使机体 HCO3-/H2CO3的比值在20:1左右,pH仍在7.35~7.45之间。 28、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降低,通过机体的代偿,使机体 HCO3-/H2CO3的比值小于20:1,pH<7.35。 27、阴离子间隙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其波动范围为10~14mmol/L。 28、血氧分压:为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PaO2约为13.3kPa(100mmHg)

医学统计学 名词解释+问答题-1

医学统计学 1、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计算相对数时分母不能太小; ②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③当各分组的观察单位数不等时,总率(平均率)的计算不能直接将各分组的率相加求其平均; ④对比时应注意资料的可比性:两个率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即要求研究方法相同、研究对象同质、观察时间相等以及地区、民族、年龄、性别等客观条件一致,其他影响因素在各组的内部构成应相近; ⑤进行假设检验时,要遵循随机抽样原则,以进行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2、正态分布的特点及其应用 性质:①两头低中间高,略呈钟形; ②只有一个高峰,在X=μ,总体中位数亦为μ; ③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 ④μ为位置参数,当σ恒定时,μ越大,曲线沿横轴越向右移动; σ为变异度参数,当μ恒定时,σ越大,表示数据越分散,曲线越矮胖,反之,曲线越瘦高; ⑤对于任何服从正态分布N(μ,σ2)的随机变量X作的线性变换,都会变换成u 服从于均数为0,方差为1的正态分布,即标准正态分布。 应用:①概括估计变量值的频数分布; ②制定参考值范围; ③质量控制; ④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3、确定参考值范围的一般原则和步骤、方法 一般原则和步骤:①抽取足够例数的正常人样本作为观察对象; ②对选定的正常人进行准确而统一的测定,以控制系统误差; ③判断是否需要分组测定; ④决定取单侧范围值还是双侧范围值; ⑤选定适当的百分范围; ⑥选用适当的计算方法来确定或估计界值。 方法:①正态分布法:②百分位数法(偏态分布) 4、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区别 概念:可信区间是按预先给定的概率来确定的未知参数μ的可能范围。 参考值范围是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指标范围。所谓正常人,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人;所谓绝大多数,是指范围,习惯上指正常人的95%。 计算公式:可信区间① ② ③ 参考值范围①正态分布 ②偏态分布 用途:可信区间用于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 参考值范围用于表示绝大多数观察对象某项指标的分布范围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word 公共管理学一一名词解释 B 1.办公自动化:是指在行政机关工作中,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一系列现代化 的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广泛,全面,迅速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2.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指为提高办公效率而建立的,面向特定工作部门,支持 其综合办公业务的集成化信息系统. 3.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都不清楚, 决策目标也不够明确,对决策的结果也不能控制和预测. 4.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 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C 1.层次管理: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次的数额. 2.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层级 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3.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将筹集与 集中的资金,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在分配的过程. 4.创新型组织:认为通过持续学习创新是一种组织功能,而不是创意活动和 脑力激荡.创新应该成为组织流程,并能产生持续的新价值.创新应该是在每个部门进行,整个组织就像爵士乐队一样发挥即兴演奏的效果. 5.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 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D 1.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2.地方分权制:也称多元制和分离制.它是指中央政府将一些行政权授予下级政 府,地方政府有较大的自治权和自主权的行政体制3.单向沟通:是一种一方只发出信息,另一方只接收信息而不反馈信息的沟 通.故亦称无反馈沟通. 4.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F 1.非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他各种渠 道进行的沟通. 2.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 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3.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 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4.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 独自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5.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 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6.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 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的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7.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 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必须冒一定的风险. G 1.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由法律所确认的各 种正式关系的模式. 2.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 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休克(shock):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时发生的一种 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 有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2.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是指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 心排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而引起的休克,如得不 到有效的治疗,死亡率极高。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肌病, 严重的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心脏病的晚期。 3.血管源性休克;分布异常性休克(maldistrubutive shock):由于 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增大,大量血液淤滞在舒张的 小血管内,使有效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见于感染性,过敏 性,神经源性休克等。 4.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严重的创伤,感染和休 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 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必需靠临 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征。 6.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休克肺:休克时所出现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指肺 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 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 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 吸衰竭综合征。ARDS是急性肺损伤发展到后期的典型表现。

该病起病急骤,发展迅猛,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50%以上。 7.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机体通过持续放大的级联反应,产生大量的促炎介质并进入循环,并在远隔部位引起全身性炎症,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8.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以血液凝固性障碍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9.MHA,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患者可伴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其特征是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称为裂体细胞,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红细胞碎片,该碎片脆性高,易发生溶血。 10.FDP: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及交联纤维蛋白产生的各种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这些片段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各种FDP片段的检查在DIC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11,3P试验:即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其原理是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后,可与FDP结合,使血浆原与FDP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并凝固,这种不需要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象称为副凝试验。DIC患者往往呈阳性反应,但晚期有时也可为阴性。 12,IRI缺血-再灌注损伤:指在一定条件下缺血后再灌注,不仅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1.简述标准差、标准误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含义不同:标准差S表示观察值的变异程度,描述个体变量值(x)之间的变异度大小,S越大,变量值(x)越分散;反之变量值越集中,均数的代表性越强。标准误..估计均数的抽样误差的大小,是描述样本均数之间的变异度大小,标准误越大,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间差异越大,抽样误差越大;反之,样本均数越接近总体均数,抽样误差越小。 (2)与n的关系不同: n增大时,S趋于σ(恒定),标准误减少并趋于0(不存在抽样误差)。 (3)用途不同:标准差表示x的变异度大小、计算变异系数、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计算标准误等,标准误用于估计总体均数可信区间和假设检验。 联系:二者均为变异度指标,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即为标准误,标准差与标准误成正比。 2.简述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建立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2.选择适当的假设检验方法,计算相应的检验统计量。 3.确定P值,下结论 3.正态分布的特点和应用:? 特点:?1、集中性:正态曲线的高峰位于正中央,即均数所在的位置;? 2、对称性:正态分布曲线位于直角坐标系上方,以x=u为中心,左右对称,曲线两端永远不与横轴相交; 3、均匀变动性:正态曲线由均数所在处开始,分别向左右两侧逐渐均匀下降;?

4、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μ和标准差σ,可记作N(μ,σ):均数μ决定正态曲线的中心位置;标准差σ决定正态曲线的陡峭或扁平程度。σ越小,曲线越陡峭;σ越大,曲线越扁平; ?5、u变换:为了便于描述和应用,常将正态变量作数据转换;?? 应用:?1.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2.质量控制?3.正态分布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4.简述参考值范围与均数的可信区间的区别和联系 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意义、计算公式和用途均不同。 ?1.从意义来看?95%参考值范围是指同质总体内包括95%个体值的估计范围,而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是指?95%可信度估计的总体均数的所在范围? 2.从计算公式看?若指标服从正态分布,95%参考值范围的公式是:±1.96s。?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的公式是:??前者用标准差,后者用标准误。前者用1.96,后者用α为0.05,自由度为v的t界值。 5.频数表的用途和基本步骤。 用途:(1)揭示资料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类型;(2)便于进一步计算指标和分析处理;(3)便于发现某些特大或特小可疑值。 基本步骤:(1)求出极差;(2)确定组段,一般设8~15个组段;(3)确定组距;组距=R/组段数,但一般取一方便计算的数字;(4)列出各个组段并确定每一组段频数。 6.非参数统计检验的适用条件。 (1)资料不符合参数统计法的应用条件(总体为正态分布、且方差相等)或总体分布类型未知;(2)等级资料;(3)分布呈明显偏态又无适当的变量转换方法使之满足参数统计条件;(4)在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要求时,应首选参数法,以免降低检验效能 7.线性回归的主要用途。

《行政管理学》历年考研真题版

行政管理学历年真题 一、导论 (一)名词解释: 1、行政与行政管理学。 2、行政管理 3、威尔逊 4、(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二)简答题: 1、行政管理学在西方国家兴起的原因。 2、简述(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3、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 1、试述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2、试述科学发展观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二、行政环境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环境。 2、行政外部环境与行政管理 (二)简答题: 1、简述行政环境及其意义。 2、简述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的辩证关系。 3、简述经济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4、简述政治环境与行政系统的影响。 5、分析怀特关于“现代国家的行政作用也深受时代的、一般政治与文化环境的影响”的观点。

1、联系实际谈谈我国现阶段行政环境的主要特点。 2、论述行政系统和行政外部环境的互依性。 3、从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阐述中国行政学发展的趋势和主要方面。 4、试论文化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5、试论如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行政职能 (一)名词解释: 1、行政职能。 2、行政管理的政治职能。 3、决策职能。 4、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5、“守夜人”。 6、行政职能扩张。 (二)简答题: 1、简述行政职能的特点。 2、简述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 3、分析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 4、行政管理中的协调职能及其作用。 5、简述我国的行政职能体系及意义。 6、简述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的演变过程。 7、简述当代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 8、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要点。 9、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1、解析“政府干预经济只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个范围是市场长久失败的地方以及政府去干预并不会带来‘政府失败’的方面”的观点。 2、结合实际阐述政府监管职能及其有效实现方式。 3、联系我国逐步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实际,论述中国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4、试分析中国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内容与实现途径。 5、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与完善的措施。 6、从政府职能转变出发论述政府和社会关系的调整。 7、案例分析(略)。 四、行政组织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组织。 2、行政组织与公共责任。 3、行政目标。 4、行政组织与民间组织的区别。 5、非正式组织。 6、行政组织结构。 7、编制。8、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二)简答题: 1、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2、行政组织有哪些基本特性。 3、简述行政组织的法制化特征。 4、简要回答行政机关与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的区别。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85083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2.病理过程pathologic process[?p?θ??l?d?ik ?pr?uses]: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异常变化。 3.循证医学(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全良好状态。 5.疾病(disease):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病因: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7.遗传易感性(genetic susceptibility)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 8.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 9.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10.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11.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2.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13.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14.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15.脱水热:严重高渗性脱水时,尤其是小儿,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16.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7.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为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18.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19.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填空

本总结是结合近两年咨询来的考试题和蔡军伟老师画的全部重点总结出来的,黄色划线是曾经的考试题,画星是我认为本次考试有很大可能会出的,若有什么错误或遗漏的欢迎联系我。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 现象。 2 3 4 啊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啊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5、细胞死亡:指细胞作为一个基本单位的永久性功能丧失。 6、细胞凋亡:指在体内外因素诱导下,由基因严格调控而发生的自主性细胞有序死亡。 7、凋亡小体:细胞凋亡时,胞膜皱缩内陷,分割包裹胞浆,内含DNA物质及细胞器,形 成泡状小体称为凋亡小体。 8、脱水: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 9、低渗性脱水:低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过程,失钠>失水, 啊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Osm/L。 11、等渗性脱水:水、钠按正常血浆浓度比例丢失引起的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血钠维持在 130-150mmol/L,渗透压浓度280-310mOsm/L。 12、水肿(显隐性):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聚积的病理过程。显性水肿:皮下组 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 时,留有凹陷。隐形水肿:全身性水肿时,皮下组织液增多,当水肿 液不超过原体重的10%时,手指按压不会出现凹陷征。 啊致体温升高,尤其是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易出现脱水热。 15、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1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17、代谢性酸中毒: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而导致的PH下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酸碱 失衡。 18、代谢性碱中毒: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多而导致的PH升高。 19、呼吸性酸中毒:指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而导致血浆中PH下降。 20、呼吸性碱中毒:指因通气过度,血浆中PaCO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血浆中PH升高 21、阴离子间隙(AG):实质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阳离子(UC)的差值, 即AG=UA-UC=[Na+]-[Cl-]-[HCO3-],正常为12mmol/L。 22、乏氧性缺氧(低张性):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外界环境氧气不足,呼吸功能 障碍引起血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 23、血液性缺氧(等张性低氧血症):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血氧含量降低, 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而导致的组织缺氧。 24、循环性缺氧:是指因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 25、组织性缺氧:是指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Statistics):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表达的科学。 总体(population):大同小异的研究对象全体。更确切的说,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单位的观测值。 样本(sample):来自总体的部分个体,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个体的观察值。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在抽样过程中由于抽样的偶然性而出现的误差。表现为总体参数与样本统计量的差异,以及多个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标准误(Standard Error) 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反映样本统计量的离散程度,也间接反映了抽样误差的大小。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称为均数的标准误。均数标准误大小与标准差呈正比,与样本例数的平方根呈反比,故欲降低抽样误差,可增加样本例数 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将样本统计量与标准误结合起来,确定一个具有较大置信度的包含总体参数的范围,该范围称为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又称可信区间。 参考值范围描述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项指标所在范围;正态分布法(标准差)、百分位数法,参考值范围用于判断某项指标是否正常 置信区间揭示的是按一定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t分布法、正态分布法(标准误)、二项分布法。置信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参数统计(parametric statistics) 非参数统计(nonparametric statistics)是指在统计检验中不需要假定总体分布形式和计算参数估计量,直接对比较数据(x)的分布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 变异(variation):对于同质的各观察单位,其某变量值之间的差异 同质(homogeneity):研究对象具有的相同的状况或属性等共性。 回归系数有单位,而相关系数无单位 β为回归直线的斜率(slope)参数,又称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 线性相关系数(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又称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efficient),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 参数(parameter):描述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统计量(statistic):描述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名词解释《行政管理学》夏书章_2008版

《行政管理学》名词解释 【行政管理】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以及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行政环境】影响行政系统生存和发展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限之外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因素或者条件的总称。内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限之内的、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或者条件的总称。 【经济环境】是行政系统外部环境中最基本的方面,是行政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深层环境。 【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三个部分。 狭义的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科学、文化艺术、哲学、思想、信仰、风俗等,又可归纳为两点,即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行政道德】行政系统成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遵循的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行政系统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 【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欲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国际社会环境】一国在与外国或者各种国际组织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影响该国行政系统及其功能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国际组织】是主权国家之间为了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协商对话、解决

纠纷或者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依据条约、协议而成立的。 【民族区域自治】在主权国家内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本组成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行使自治权,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宗教信仰自由】一个国家的公民都有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平等权利,即公民有选择和拒绝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权利,不得强制、敢于人民的自由选择。 【独立自主】就是在任何时候,行政系统都要从本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独立的决定自己的政策,保障本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 【行政职能】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它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和体现,其行使受立法机关的监督;反之,它发挥的程度又制约和影响其他国家职能的实现程度。 【组织职能】为有效的实现既定行政管理目标和任务,通过建立行政组织机构,确定职位、职责和职权,协调相互关系,将组织内部各个要素连结成有机的整体,使人、财、物得到最合理的使用。 【职能关系】不同管理职能该由谁来行使和管理主体间职责权限的划分。 【行政组织】是静态组织结构和动态组织活动过程的统一。就动态讲,行政组织指为完成行政管理任务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和运行过程。就静态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除政府行政组织外,还包括立法司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肿,缺氧,休克 2.疾病概论(总论):疾病的概念、概括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 3.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上都处于完好状态。 4.疾病:是指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过程,并出现一系 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异常。 5.病因:病因学中的原因是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的因素,常被称为病因。 6.条件:是指在原因的基础上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通常包括机体的内在因素 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因素。 7.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临床死亡的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 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8.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脑死亡的判定标准:颅神经反射消 失、不可逆性昏迷、大脑无反应性、自主呼吸停止、无自主运动、脑电波消失、脑 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死亡的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 1.脱水: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2.高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 >150mmol/L,血浆渗透压> 310mOsm/L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3.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 < 130mmol/L,血浆渗透 压< 280mmol/L为低容量低钠血症 4.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减少不明显,血清[N a+] 仍维持在130- 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为正常血钠性容量不足。 5.水中毒:过多的液体在体内潴留,细胞内液量增加,体液增多伴低钠血症,血清[Na +] < 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多因水潴留所 致,通常无钠的过度丢失。 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L的状态,体钾总量减少被称为缺钾或钾丢失。 7.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L的状态,一般将血清钾浓度高于l者成为轻度高钾血 症,高于7mmol/l者为重度高钾血症。 8.低镁血症:血清镁低于l。高酶血症:血清镁高于l 9.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体腔中体液积聚被称为积 水。心性水肿是指心力衰竭诱发的水肿。肾性水肿是因肾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全身性 水肿。原发于肝病的体液异常积聚被称为肝性水肿。肺间质中有过量体液积聚和/ 或溢入肺泡腔的病理现象被称为肺水肿。脑组织的液体含量增多引起的脑容量和容 量增加为脑水肿。 、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 1.医学统计学: 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医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以及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各种因素) 2.同质: 性质相同的事物成为同质的,否则成为异质的或间杂的。 (观察单位间的同质性的进行研究的前提,也是统计分析的必备条件,缺乏同质性的观察单位的不能笼统地混在一起进行分析的) 3.变异: 是指在同质的基础上各观察单位(或个体)之间的差异。 4.总体: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5.样本: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个体。(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含量) 6.随机: 即机会均等,是为了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可靠性,使各对比组间在大量不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的分布方面尽量保持均衡一致,而采取的一种统计学措施。(包括抽样随机、分组随机、实验顺序随机) 7.统计量: 由样本所算出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统计量。(反映样本特性的有关指标) 8.参数: 总体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参数。 (总体参数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变的,为常数) 9.抽样误差: 从某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来进行研究,而所得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常不一致,这种由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这种在抽样研究中不可避免。(抽样误差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②样本统计量间的差异)10.概率: 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常用P表示,取值为0≤P≤1。 11.频率: 用随机事件A发生表示观察到某个可能的结果,则在n次观察中,其中有m次随机事件A发生了,则称A发生的比例0≤f≤1为频率。显然有 f = m / n 12.小概率事件: 当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小于或等于0.05时,统计学上称该事件为小概率事件,其涵义为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进而认为其在一次抽样中不可能发生。(为进行统计推断的依据) 13.定量资料: 以定量值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血脂,心率等。 14.定性资料: 以定性方式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如血型、性别等。 15.等级资料: 以等级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疗效分级、血粘度、心功能分级等。

《行政管理学》名词解释

三、矩阵配对题—名词解释对应选择题 1.广义的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一切社会组织。不仅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而且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工厂、企业、学校、医院、教会、军队、政党等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具有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 2.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在这里公共组织主要是指政府,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 3.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4.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5.政府职能: 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 6.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7.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 和。 8.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 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 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 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 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 织体制。 1.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 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 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 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 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 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 的组织类型。 2.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 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 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 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 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 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 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3.层级制:又称分级制, 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 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 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 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 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 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 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 组织类型。 4.机能制:又称职能制, 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 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 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 类型。 5.行政领导:是指在公共 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 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个 人或领导集体,依法行使 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 和手段,有效地影响部 属,以实现行政目标的行 为过程。 6.委任制:亦称任命制, 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 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 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 的制度。 7.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 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 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 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 领导者的制度。考任制源 于我国古代科举制,现已 被世界各国所采用。 8.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 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 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 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 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 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9.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 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 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 的法律后果。 10.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 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 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 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 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 和法治化管理。 11.人力资源:指在一定范 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 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 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它 可分为现实的人力资源 和潜在的人力资源两部 分。 12.集权制:集权制是指行 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政府 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 府或行政首长有决策、指 挥、监督的权力,下级处 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 被动地位,一切行政行为 要按照上级政府或行政 首长的指令来行动,自主 权很少。 1.行政决策:是指行政领 导者在处理政务时,从公 共利益和公平与公正原 则出发,依照法律和有关 规定作出决定的行政行 为。 2.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 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 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 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 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必 须冒一定风险。 3.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 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 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各 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 胆预测,做出决定的过 程。 4.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 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 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 社会团体、公众等对决策 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5.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 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 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 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 的总和。 6.行政控制:指行政领导 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 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 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 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 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 活动。 7.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 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 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 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 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 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 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8.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 的监督,是指有监督权的 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 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 确地行使职权所进行的 监督与控制。 9.舆论监督:意指通过在 公共论坛的言论空间中 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 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 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 与制约。舆论监督的主体 为一般公民和包括新闻 媒体在内的社会组织。 10.非程序性决策:非程序 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