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史之报刊思想 笔记

中国新闻史之报刊思想 笔记

中国新闻史之报刊思想 笔记
中国新闻史之报刊思想 笔记

林则徐和魏源的报刊思想

他们是最早接受西方新闻思想的人,林则徐组织专人翻译外报以“探访夷情”,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们对报刊沟通信息的功能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洪仁玕的主要新闻观点

1859年太平天国后期将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设立新闻馆,“准卖新闻篇”等新闻能主张,遗憾的是,这些报刊思想大多无法实施。思想归纳如下:

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挺过报纸去“禁朋党之弊”,以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沟通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公议。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王韬和郑观应等早期报人系统的报刊思想

★王韬的新闻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之后,“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报纸可以“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③新闻自由的思想。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严禁,允许民间办报。

④报纸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辞达而已。

⑤报纸编辑人应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报纸的主笔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

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主要见于其撰写的《盛世危言》的《日报》等文章中。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工具,广设日报是西方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

②创办日报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③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

④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和著名报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较之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他们所论及的问题更广泛,也更深刻。

(1)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认为报纸书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2)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有较为系统的认识。梁启超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严复也指出,报纸的功能在于“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谭嗣同在《湘报后续》阐述的办报思想有两点:一是报纸要求新,成为“助新之具”;二是报纸要代民立言,成为”民史、民口“。

维新派的报刊均属于政治报刊,他们的新闻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范畴,又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提出了整套的办报主张,形成了系统的新闻思想。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册上发表的新闻学处女座《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并针对报纸如何发挥这一功能提出了四条要求: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梁启超早期的办报主张,表达维新派要求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爱国热情,反映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急于冲破封建束缚,发展民族经济的迫切愿望。

维新变法后,梁启超流亡海外,接触了更多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和新闻理论,同时总结自己的办报经验,比维新运动时期大大进了一步,提出了许多全新的办报主张:提出报纸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报刊要造成健全的舆论必须具有五要素: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提出了报刊的宣传方法,即浸润法和煽动法。所谓浸润法,就是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接受论者的观点;所谓煽动法就是要故作惊人之语,使读者猛省。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同出一源,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他们的办报主张不仅在实质上的相同的,在具体表述方面亦有许多相似之处。革命派报人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取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成为中国资产阶级的主流新闻思想:(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革命派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办报的目的是为了革命,即使是在国内出版不便倡言革命的报刊,也巧妙地表达了他们为革命办报的宗旨。

(2)公开承认报纸的阶级性。革命派明确宣布自己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当的纲领和主张。

(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郑贯公就曾将报纸成为“笔枪”。

(4)认为报纸应该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因此,革命派创办的报纸大多以“民”字命名,如《民报》、于右任的“竖三民”等。

(5)革命派报人还发表了一些鼓吹言论自由,重视开发民智等方面的主张。但总的看来,革命派报人的办报主张都比较零碎,不像梁启超那样有系统完整的论述。

陈独秀的新闻思想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一个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曾在中共新闻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他的新闻思想在中国新闻史上是十分有价值的。归纳如下:(1)社会进步、御敌救国的重要条件是通过新闻宣传沟通信息,开发民智。

(2)新闻媒介具有教育功能,可以提高新闻读者文化素养,并反过来促进新闻也发展。

(3)倡导言论思想自由,反对将党见和舆论完全视为一物。

(4)新闻事业的政治性不可否认,新闻要讲政治。

邹韬奋提出过许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特别是主编《生活》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也就是所谓的“韬奋精神”。

(1)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2)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3)报刊要有创造精神,形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

(4)文风要“明显畅快”

(5)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和广告的关系。

(6)新闻工作者应“视事业为生命”,有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全党办报”

“全党办报“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实行的号召党组织和党员参加党报工作的方针和优良的办报传统。在1944年由《解放日报》在社论中首次提出,后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全党办报“的思想。”全党办报“的内容包括:①党报是党的耳目、喉舌,党组织要领导和指导党报的工作,要善于使用党报指导各地工作;②党组织和党员要关心党报,要读党报,要为党报写文章;③党组织和党员富有推销党报,扩大党报发行量的责任;④每个单位都要办报,增加报纸的数量。这个思想,在党的早期办报活动中就有所实践和表述。

毛泽东的新闻思想

(1)毛泽东认为报纸属于意识形态,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讯社、报纸和广播电台都毫无疑问地具有阶级性,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在社会主义国家,报纸即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2)指出党报是党的喉舌,党报必须具备党性、群众性、组织性和战斗性。

(3)指出报纸的作用就是迅速广泛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计划。

(4)要求党的新闻工作者在业务指导思想上,要”政治第一“,不要“技术第一”。

(5)指出党报在运作中,要处理好党报与党委、与群众、与实际工作的关系。

(6)注重报刊宣传的策略和艺术,要扎扎实实做调查研究。

(7)提倡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文风。

(8)在办报方面,毛泽东一贯主张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

(9)提出要政治家办报的主张。

(10)强调新闻工作者的素养。

这些思想结合中国的过去,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奠定了我国新闻工作的理论基石。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1948年,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在听取报社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谈话,他对包括《晋绥日报》在内的解放区新闻工作中经历的两条战线进行了全面总结,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1)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他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2)办报的路线和方针:必须坚持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相结合的方针

(3)无产阶级党报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具有生动、鲜明、尖锐的战斗风格。

(4)党报工作者应多向群众学习、向社会学习。

刘少奇的新闻思想

刘少奇同志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也是党的最重要的宣传家之一。他的新闻思想如下:

(1)他创造性地使用了“桥梁”的比喻,说明党的媒介在党和人民之间的双重作用。

(2)他提出了党的记者一项新的任务,即考察党的政策。

(3)在出现较大的宣传导向错误时,他认为应当从中央领导、媒介领导两方面检查错误,及时纠正。

(4)在处理党的媒介与党的领导机关的关系方面,他主张“要把坚持原则性和坚持纪律性结合起来”

(5)他主张媒介的政策宣传要和实际保持一定距离。这里的“实际”是指中心工作。

(6)他主张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有兴趣,同时有立场。刘少奇的这个思想既体现了党性原则,也体现了对新闻工作规律的尊重。

(8)他提出了改革新闻体制的一些思路。1956年刘少奇说:“新华社做国家通讯社号,还是当老百姓好。我看不做国家通讯社,当老百姓好;新华社干部不作为国家干部,不受行政级别限制,记者的薪水也可以比毛主席的薪水高。新华社的评论,不是代表国家发言。新华社也不要学塔斯社那样代表政府辟谣。”

(9)他强调新闻工作的读者视角。在党的最高领导人中,刘少奇最早提到调查报纸读者的问题。

邓拓的新闻思想

(1)邓拓最重视的是报纸的社论工作。他认为:“一篇社论是一期报纸的旗帜,其他形式的评论文章也都代表报纸的政治见解,因此报纸的评论工作应当看成是思想工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2)邓拓也很重视报纸的理论宣传,提出报纸应当“经常地就党和国家的总任务和实际生活的各项问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他还强调报纸宣传“要从实际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力戒教条主义倾向。”

(3)邓拓认为全国性报纸与地方报纸是有区别的。全国性报纸:①解释全国性的问题与任务,从全国的观点出发并照顾到地方的特殊条件来反映地方生活;②解释地方的成就与经验,并把它们普及到全国去;③解释中国的国际状况和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保卫世界和平的任务。地方报纸:①以大部分的篇幅来发表地方的材料,国内和国际新闻所占的篇幅不应超过二分之一;②应当从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并按照地方的实际需求发表其他地区的经验和材料。

《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

《民报》自创刊起,就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为了清除保皇派的思想影响,清除革命道路中的思想障碍,扩大革命阵营。一开始就与影响最大的保皇派报刊《新民从报》,展开论战。

(1)论战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2、要不要进行民主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局地权。

4、进行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招致瓜分。

(2)论战的结果

这场大论战持续到1907年冬,以《新民从报》的停刊而宣告结束。《民报》大获全盛的原因:

1、《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从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民众的愿望和要求。

2、《民报》论战的力量雄厚,以孙中山挂帅,参加论战的有20多人。而《新民从报》只有梁启超一人势单力薄。

3、《民报》立论以事实为基础,令人信服。《新民从报》只是主观推测,难以服众。

(3)论战的影响

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的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作了组织上的准备,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反“诚言”斗争

五卅运动中,帝国主义面对中国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进行一场反革命宣传,有伤害工部局印发了传单性质的宣传品《诚言》,制造中国被“赤化”,污蔑工人运动的谣言,在上海各公共场所张贴,并于7月11日在《申报》和《新闻报》上刊出,引起上海人民的极大愤慨,《血潮日报》等进步报刊纷纷载文批驳,人民抵制两报,申新两报不得不道歉,登辟《诚言》广告一则。斗争以胜利告终,标志着帝国主义报刊欺骗宣传的又一次破产。

拒检运动

1945年8月7日,黄炎培写作的《延安归来》一书,避开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延安归来》出版后,进步人士起草了重庆杂志界拒检声明,8月17日正式声明《东方杂志》等16家杂志社不再送检。在中共支持下,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了笔的解放而斗争》,9月重庆出版界发起的拒检运动扩展到成都昆明等地,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

影响:国民党废除了新闻出版检查制度。

《新华日报》和《大公报》的论战

国民党表面上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团结的政治方针,而实际上对解放区的进攻变本加厉。1945年11月《大公报》发表了题为《质中共》的社评,公开点名指责中国共产党,把内战责任归于共产党,要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第二天《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与〈大公报〉论国是》驳斥谬论,指出它的本质,“借大公之名,掩大私之实;借人民之名,掩权贵之实”;揭露其基本立场“在若干次要问题上批评国民党当局”,而在一切首要的问题上“却不能不拥护当局”。

1946年春,当东北民主联军同国民党展开争夺东北之战时,上海版《大公报》于4月16日发表社评《可耻的长春之战》充当国民党帮凶,4月18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可耻的〈大公报〉社论》批驳其反动言论。

两次大论战,粉碎了国民党御用报刊的栽赃阴谋,使广大人民群众看清了蒋介石破坏和平民主、挑动内战、实行独裁的真面目。

反“客里空”运动

“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一个惯于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的战地特派记者,新闻界借用它泛指新闻报道中虚构、浮夸的作用。1947年6月起,《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的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随后运动迅速发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这一运动维护了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发扬了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提高了新闻队伍的素质,赢得了读者对党的新闻事业的信任和支持。

一报三禁

南京国民政府迁台后,为了加强对新闻事业的控制,对报刊做出了“限证、限张、限印”的规定,称为“一报三禁”。限证:1951年起,台湾行政院以节约纸张为名,规定新申请之报纸杂志通讯社,应从严限制登记;限张:1952年《新闻用纸供应办法》限制了报纸优惠用纸的张数,得不到廉价配纸,报纸业务的发展受到了限制;限印:1952年《出版法》规定,每一家报纸只能有一个印刷所或发行所,而且必须在原登记的印刷和发行地点发行,不能随意变更,给南北发行总成了极大的不便。

“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新闻业的破坏和影响

文革期间,“新闻为政治服务”的观点成为统治新闻界的主流观点,新闻事业成为发动和开展“文化大革命”的舆论工具,新闻事业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成为“文革”的重灾区。

(1)报纸与期刊

在“文革”开始前进行的对邓拓、吴晗、廖沫沙即“三家村”的批判中,人民日报社、北京日报社等首都新闻单位由于反应迟钝,表现消极,为毛泽东所不满,成为被夺权的主要对象。《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则代替《人民日报》成为制造舆论的旗手。新闻媒体在广告业务在“文革”期间被视为“资本主义生意经”,除了“样板戏”的演出广告和《红旗》杂志的出版广告外,其他广告在大众媒体上几乎消失。

(2)小 报 (见p45)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报”。

(3)广播、电视与其他媒体

“文化大革命”中,广播电视也深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成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手中的舆论工具,为他们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服务。

①广播

1967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广播电台问题的通知》,决定对地方人民广播电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和播送地方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广播电台的节目。“文革”期间,中央广播电台长期以来形成的庄重、朴实、亲切、自然的播音风格被破坏,广播节目充满声嘶力竭的大喊大叫,形成了高调门、平淡、空洞的“播音八股”,听众和广播电台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日益渐远,广播节目完全成了自拉自唱,丢掉了和听众进行交流的基础,广播电台收到的听众来信少之又少,在听众中的影响力不断下降。

②电视

“文革”的爆发是刚刚起步的中国电视事业遇到暂时的挫折。1967年初,全国13家电视台,除上海台和广州台外,其他电视台一律停播。

③新闻摄影与纪录片

当时的报纸上鲜有真正意义的新闻摄影照片,除了领袖人物的巨幅照片,就是工农兵在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图片。这些图片缺乏新闻时效,而且多是经过导演和摆设之后德尔造假作品。画报和摄影杂志在“文革”中越来越不景气。

在全国各地电影制片厂相继停止生产的情况下,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仍坚持摄制新闻纪录片,为我们留下了关于那一时期的宝贵的历史资料。

(4)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我国的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遭到严重破坏。据统计,从1966 年五月到1976年十月,出版的新闻学著作只有43种,基本上都是新闻单位内部编印的小册子,公开出版发行的著作寥寥无几。

学校普遍停课闹革命,各高等院校新闻学或新闻专业只好停课,停止招生。到1971年9月,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才得以恢复。此外其他的新闻教育单位也陆续恢复。但教学秩序混乱,仅有的几门课程,都充满了极左思潮的烙印。

在维新变法中,康有为等维新志士不仅继王韬等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之后,再次公开提出废止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而且在得到光绪帝认可后还一度付诸实践,解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

冲破“言禁”、“报禁”的藩篱,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权利,至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1896年,清廷采纳了康有为等人的部分办报建议,将封禁后的强学会改建为官书局,这无疑是清廷“报禁”政策有所改变的一个暗示。官书局成立后,除印行新书外,还出版《官书局报》和《官书局汇报》。

1898年6月-9月“百日维新”开始后,光绪帝多次发表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正式承认官报、民报均具有合法的地位,“报禁”、“言禁”的藩篱被冲倒,官绅市民第一次得到了办报的自由权利。此后光绪帝还发布过多道上谕,进一步扶植、鼓励官绅市民创办近代报刊,对书籍报纸实行免税等政策。新闻法的制定也被正式提上清廷的议事日程。但这次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实践活动为时过短,且最后以流产而告终,但仍不失为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袁世凯政府的《出版法》

袁世凯为了建立封建专制统治,采用各种手段加强对社会舆论和新闻界的控制,制定了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1914年12月5日,袁世凯颁布了《出版法》,该法对所有的出版物都做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而且更为苛刻。其中规定:(1)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

(2)报纸出版必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呈现:发行人、编辑人、印刷人之姓名、年龄、籍贯、履历、住址;

(3)禁止报纸刊登”混淆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

(4)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

尽管报律已经十分苛刻,各地政府在执行法律过程中,又层层加码。北京的英文《京报》曾发表文章,称袁世凯制定的新闻法是”世界上报律最恶者“。这一时期是中国新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清末民初我国通讯事业的诞生和发展情况

(1)我国的通讯事业和近代报业一样,首先是由外国人在中国办的通讯社开始的。1872年,英国路透社在上海设立远东分社,是外国人在中国版的最早的通讯社。

(2)在国人办报的第二次高潮中,1904年广东老报人骆侠挺在广州创办了中兴通讯社,是中国人办的第一家通讯社,主要向广州和香港的报纸发新闻稿。

(3)民国成立以后,新闻通讯事业真正发展起来,中国新闻事业增添了一种新的媒介,改变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1911年-1912年出现了4家通讯社,1913年-1918年,新创办了20余家。这些通讯社规模都不大,有的只有一两个访员,用复写或油印的方式向有限的几家报纸发稿。经济上,大多靠官僚政客和资本家的津贴来维持,也有个别是撰稿人独立办的,邵飘萍1915年创办的东京通讯社,1916年在北京创办的新闻编译社最为成功,前者专门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后者以消息迅捷而闻名。

新华社的创建及其80年来的主要发展

新华社全称新华通讯社,是中国的国家通讯社,自创建以来,已经历了80年的风风雨雨。其创建及主要发展历程如下:

(1)新华社的创建

新华社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创办于江西瑞金县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通讯社,与当时的《红色中华》报实际上是同一个机构。主要发布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告、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成《参考消息》,供中央领导机关参阅。1937年1月,为团结抗日,《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红色中华通讯社也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2)新华社的主要发展历程

①抗战爆发后,各抗日民主根据地都被敌人所封锁,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指示的传达,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况与信息交流,在极大程度上都要依靠新华社对外传播。新华社每天发稿量有原来的一两千字增加到四五千字。

②1939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各自成为独立的编辑机构,统属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统一领导,结束了报、社一家的历史。新华社改建为独立的新闻通讯机构后,人员增至30余人,使新华社的组织略具雏形。除总社不断扩大外,新华社还自1939年起开始在敌后民主根据地建立分社组织,逐步形成一个以延安总社为中心的新华通讯社网络。1942年底,新华社已有5个分社组织。

③抗战胜利后,新华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a.在组织建设方面,新华社总社的工作机构较前扩大充实,分为国内新闻、国际新闻、英文广播、口语广播四个编辑部门。194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全党办通讯社“的口号,对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进行报社合一、以通讯社为主的体制。

b.业务建设方面,新华社总社提出了提高报道水平、改进新闻写作,加紧业务学习等新的任务和追求。

④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后,新华社大批人员撤出延安,少数工作人员留下工作,后随党中央撤离。此时《解放日报》停刊,新华社担任着中共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任务,成为党中央指导全国革命斗争的重要舆论工具。接着,中共中央又把新华社分为两只工作队伍,以适应战时需要。一支由廖承志率领,战略转移到太行山地区;另一支由范长江率领,留在陕北,其主要任务是:

a.收译国内外通讯社电讯,为党中央及时提供消息;

b.负责党中央同太行新华总社之间的电台联系,并抄收总社的文字广播;

c.代表总社就近指导分社的报道工作。

在解放战争时期,军事宣传是新华社的最大贡献。新华社的战地记者成功地报道了许多重大战役与战斗场面;新华社和新华广播电台还成功地组织了瓦解敌军和争取蒋军家属的宣传报道。

⑤全国解放后,新华社逐步统一和调整了全国各地的机构,成为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除文字宣传报道工作外,新华社的摄影报道工作也日益加强;通讯技术手段也有了很大的改进。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华社在强化国家通讯社职能的同时,开始建设世界性通讯社。

总之,创建80余年来,经过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洗礼,新华社逐步走向成熟,并不断发展壮大。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广播事业发展的基本历程

(1)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和初期的发展

①1923年初,美国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作,办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这是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因没有经过中国政府的批准而被取缔。

②1924年美商开办开洛公司广播电台,与《申报》合作,在报馆设发音室报告新闻。这座广播电台是早期外商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中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播音一直持续到1929年止。

③1924年8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无线电广播的规则。规则中规定,允许民间装设收音机,还就收音机装设范围、收听内容、收音机费用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这个规则的颁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

④1926年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这是我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随后天津、北京、沈阳的广播电台开始播音。1927年我国最早的民营广播电台上海新新广播电台创办。同年,北京商办的燕生广播电台也开始播音。

初创时期的广播事业,设备简陋,规模很小,收听范围只限于广播电台所在地区附近。由于收音机价格昂贵,广播听众大多是政府官员,有钱的商人及外国人等,广播媒介的社会影响不大。

(2)十年内战时期中国的广播事业

①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中国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在南京播音。1932年建成新台,增大发射功率至7500千瓦,呼号改为XGOA,成为亚洲之冠,收听范围可达东南亚。

②国民党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广播事业的政策法规,如1928年12月的《广播电台条例》,1932年1月22日的《限制民营电台暂行办法》(修正案)、1934年1月15日的《装设无线电收音机登记暂行办法》等。

③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广播呼号CSR(Chinese Soviet Radio),每日发稿一两千字,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告、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手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油印后为”参考消息“,供中央机关参阅。1934年10月随红军长征,途中新闻广播中断,但抄报未停,1935年11月在山西瓦窑堡恢复新闻广播。

(3)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广播事业

①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这是中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播出内容主要是中共中央重要文件,党的机关报的重要社论及各类文章,国内外时事新闻,名人演讲,科学常识,革命故事,日语等。1943年因机器故障而暂时停播,1945年9月5日才恢复播音。

②在国统区,中共上海地下组织还乘民营电台纷纷申请复业之际,秘密创办起党在国统区唯一一个广播电台—”中联广播电台“,1946年3月初开始播音,7月被国民党查封。

(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共广播事业

①资产阶级民营广播电台,因国民党当局钳制过多而难以获得较大的发展。抗战胜利后,上海的民营广播电台陆续恢复,至1946年初发展到43座。国民党交通部于1946年2月14日颁布了《广播无线电台设置规则》,对电台加以种种限制。上海54家民营电台被封闭,仅剩22家。

②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规,这些法规规定,中国公民及完全华人组织、公司、厂矿、学校和团体虽经批准可创办广播电台,但严格控制在规定的数额内;外国人及其机关、公司等一律不准在中国境内设立广播电台。在内容上,广播电台播音节目以新闻与教育内容为主,上述内容不得少于日播音时间的十分之四,商业报告不得超过日播音时间的十分之二。广播节目的内容必须经有关部门事先审查。

③解放区的人民广播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广播电台初具规模

a.1948年8月中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恢复工作并实验播音。9月11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播。播送节目有时事新闻、解放区消息、时评和名人讲演等。

b.人民军队收复关内和东北地区的一批中小城市后,这些城市中的人民广播电台在没收、利用日伪电台设备基础上创建。哈尔滨,张家口,大连的广播电台相继开播。

c.1946年《语言广播部暂行工作细则》颁布,对编写稿件和节目要求、稿件处理制度等都作了比较详细具体的规定

d.全面内战后,解放区刚刚发展起来的人民广播事业被迫收缩,不少电台停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被迫迁址。

e.内战结束后,人民广播事业再度进城,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9年3月迁入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成为全国性的广播宣传中枢。

中央电视台

中国中央电视台(China Central Television,CCTV)是中国国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试播,9月2日正式播出,初名为北京电视台。该台当时每周播出四次黑白节目,每次2-3小时,1967年1月6日因文化大革命造反派造反而停播,同年2月4日复播。1973年5月1日开始播出部分彩色节目。1978年5月1日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电视传播为主业,电影、互联网、报刊、音像出版等相互支撑的多媒体传播、广告经营和产业拓展的多元化经营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央视发展迅猛,日新月异。现已拥有42个电视频道,包括30个公共频道,12个数字付费频道。同时,央视国际视通发稿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经基本具备全天24小时、日均多语种150条、视频素材100条的发稿能力。中央电视台在全国设有31个国内记者站,并与50家地方电视台建立了完善的直播联盟体系。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是亚洲最大、世界一流的视音频资料库,拥有约130万小时的节目和素材资料。央视的网络媒体是中国网络电视台,简称CNTV。

中央电视台海外记者站站点数量达70个,包括2个海外分台、5个区域中心站和63个驻外记者站,数量在全球电视媒体中位居首位,基本形成了全球化的传播格局。央视是全球唯一一个每天用6种联合国工作语言不间断对外传播的电视媒体,目前已在171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拥有3.14亿海外用户。

中央电视台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党、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是中国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是当今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具有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在国际上的影响正日益增强。

1996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它是全国首家报业集团,也是全国版面规模最大、经济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报业集团。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大众传播媒介产业化进程驶入官方认可的”快车道“。目前集团旗下共拥有1张主报、15张系列报、5家杂志社、1家出版社和2个网站。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1.1 复习笔记 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1.相关概念 (1)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 (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 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 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2)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 ①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社会学家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思想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②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所写的一系列学术反思性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社会学界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的研究,真正“中国的”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要以中国丰富的社会思想为基础,才能继往而开来,自立于世界社会学之林。 4.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地位 (1)从建立新中国社会学的角度看, 我国的社会学,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为其发展目标,就需要我们在吸收借鉴西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5个20分) 1、孙樵,晚唐时期。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 “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新社”——国际新闻社 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 导师:徐宝璜邵飘萍 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三章 向西方学习与国人办报发轫【圣才出品】

第三章向西方学习与国人办报发轫 一、概念题 1.王韬[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山东大学2008年研;人大2004年研] 答: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1867年,王韬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并于1869年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1883年,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弢园文录外编》,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2.《循环日报》[人大2007年研;南京大学2007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华中师大2004~2005年研;山东大学2005年研] 答:《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是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该报取名“循环”,是因为其创办人王韬是循环论的信奉者。王韬先后在该报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作为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

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网上作业12答案

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网上作业12答案

作业1ABAADDDBABCCBDB 16.为了防止西方三权分立的流弊,实施五权宪法,孙中山提出了“权能分治”学说。她把国家权力分成“政权”与“治权”。“政权”指选举、罢免、创治、复决四权。“治权”指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她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应把“政权”交给人民管理,但又认为人民没有能力管理国家,应由有能力的专家组成政府,治理国家,若能权能分立,互相制约,各司其职,就能实现民主政治。17. 黄宗羲,极力赞扬汉、宗太学生的清议,认为学校确实能代表人民的舆论,扩大学校的职能,使她成为清议的机关,监督政府,国家无论行政,外交、军事、刑狱等等,都应当经过学校的意见来执行,大大推动学校的政治作用,让它主持公是公非,对政府实行一种检察权,这样的学校就近似一个议会。 18. 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周公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的说,她认为天命是有的,但“惟命不于常”,她不是固定不变的,天命属谁要看谁有“德”,“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她以此为周朝的政治辩护。19. 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的

理论基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只要利国利民,上天惩罚与人言都不是障碍,表现了她变法的决心,也是对古代变法理论的发展。 20. 它以道家思想为主,杂采众家之长,融合了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供全面的治理方案。 (1)无为而治,法宽行缓。 《淮南子》认为宇宙万物是“道”所派生的,“达于道者,反于清净;究于物者,终于无为”;只有无为才合乎道的要求:“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 君主以无为原则治理天下有莫大的好处:“清净无为,则天与之时,廉洁守节,则地升之财。”《淮南子》解释无为的含义时说:“圣人…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无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它认为人君固然要顺应自己的变化,不干扰其下属,不侵渔其民,但并不是放任自流,无所作为。 (2)法随时变,礼与俗化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社会学)doc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思想史:真正构成思想史对象或素材的不是人类的一切思想和情感,而是那些以理论形态以及叫系统化呈现的学说和思想。 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对于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反映,是人们对社会结构模式和社会运行模式的认识或设想所形成的观念和理论。 社会思想史:是以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作为研究和认识对象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他从整体上、结构上、组织与制度上去考察社会,从历史和发展的方面去把握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并使这种考察从一般的经验层次提升到论与学说的抽象层次。 中国社会思想史:应是在中国这个地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生存规则、政治模式、经济状态经过了整合,有一定存在能力和一定群众基础,并顺应人民和自然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进行进一步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便是中国社会思想史。 一、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 1 “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意识:王权专制意识,须听从王命,动用刑罚,对臣民拥有杀生大权,但是商王对国家也负有责任。后世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本理念之一。

2 敬德与重民思想的萌芽:“德”已经包含了政治与道德的内涵,重民思想的萌芽。后世影响:成为西周京德保民思想的渊源。 二、西周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1 宗法社会:“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则,规范。“宗法”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 2 宗法文化:“亲亲”“尊尊”,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后世影响: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安定,宗法意思浸入中华文化血脉之中,确立了中国社会基本性质。 三、周公的社会思想(儒家思想主要渊源) 1 天命观:“惟命不于常”,周公的天命观与传统天命观有区别,上天的意志、命令是可以改变的,不会永远无条件垂青于一朝一姓,承天受命于人间行为联系起来,不是上天转移天命,而是自己失德失去上天的眷顾。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相关,道德伦理内涵。后世影响:是孔孟天命观,宋明理学天理观之滥觞。 2 敬德保民:“德”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 1)敬德:“德”是个人的德行,政治上的德政。“慎罚,保民” 2)慎罚:敬德思想一大主题 合义合宜,避免滥用刑法 罪小不做反省,不可不杀,罪大而悔改,可予以饶恕 用刑之道在于使民心悦诚服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清两朝的官报和报房《京报》【圣才出品】

第三章明、清两朝的官报和报房《京报》 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元朝无官报 (1)元朝设有通政院以取代进奏院,但通政院只管理全国驿站之事,只负担单纯的官文书的递送任务,并无专门负责广为抄录和广为传播官文书的职责。 (2)元朝中央和地方官吏的正职概由蒙古贵族担任,朝廷规定一切诏令章奏都使用蒙文;元朝历代皇帝崇尚武力,不习汉文,不会将诏命奏章译成汉文后发往各地方。 (3)元代没有汉文的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报纸。从唐代开始的邸报制度至元代中断。 二、明、清两朝的官报 1.明朝官报概述 (1)明朝建立后,恢复宋代诏令章奏传报及官报制度,使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原始形态报纸,在元代一度中断后又得以继承下来。 (2)明、清两朝时,官报除通常概称为“邸报”外,还有“邸钞”、“阁钞”、“京报”等别称。其传报系统和宋朝大致相同,但已将“都进奏院”取消,朝廷改设“通政司”及“提塘”制度,以

代替“都进奏院”的职责。 (3)明代“通政司”掌管一切内外章奏及发布官报,是中央政权中的重要衙门,通常由当朝宰辅和大宦官委派心腹人物掌管。此外,也负责向全国各级行政机构发布“使知朝政”的官报。 (4)明代的官报仍以手抄为主,到崇祯十一年,才普遍采用活字版印刷。 (5)用活版印刷报纸,是明代官报的一大特色,亦是我国古代报纸形式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使报纸大量复制、大量发行成为可能。 (6)明代邸报所刊载的主要内容,是诏令章奏及朝廷动态一类的官文书。明朝末年,邸报上开始出现少量的社会新闻,是个大突破。 2.清朝官报概述 (1)清朝基本沿袭明朝的发报制度,先由内阁发布消息,再由各省总督、巡抚派驻京城的“提塘官”转抄、传送于各省。 ①清代提塘、提塘官与唐、宋两朝的进奏院的职能相仿,起上传下达的中间媒介作用。 ②清代邸报除一般概称为“邸钞”、“阁钞”外,由于“邸钞”由“提塘”递送传播,有时也别称为“塘报”。 (2)为进一步严密官报传报制度,雍正、乾隆年间,改由皇帝的办事机关一一军机处把应发抄的谕旨章奏发交内阁。 ①到内阁后,一方面传知各衙门抄录执行或交由六科传抄;同时,由各省在京所设的提塘官把允许向下传阅的谕旨章奏抄录后,通过驿站传报四方。 ②清朝内阁和各省督抚衙门还自行发布一些公报性质的文书,由内阁抄发的称“宫门钞”,内容有上谕、奏折等。 ③由各省督抚衙门抄发的称“辕门钞”,内容以报道省衙之命令及重要人事动态为主。宫

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的历史考察

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的历史考察 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是在近代民主国家形成的过程中确立起来的。 l644年,英国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发表《论出版自由》提出“出版自由”的口号,作为反对封建专制、争取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权利的强大武器。18世纪,西方新闻出版自由从理论斗争逐步进入实践范畴,持续 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如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和同年经国会通过、1791年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它们激励着人们同集权专制 政治进行不懈斗争,持续取得胜利。“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 到19世纪,在全世界成了伟大的口号。随着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扩张 热潮,商人和传教士接踵而至,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逐渐在古老中 国打开了思想的缺口,持续萌发成长。但是,目前学术界关于西方自 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过程的研究,却因为研究者资 料和视野的差异,学术纷争持续,需要利用新史料和新视野对它重新 进行历史考察,以修正对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 史认识。 一、两种相异的新闻自由起源观点 目前,学术界关于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过程 有两种相异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刊登 的文章《新闻纸略论》最早在中国传播了出版自由理念,如《中国新 闻事业通史》记载:《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12月所载《新闻纸略论》是中文书刊第一篇介绍西方报纸情况和新闻自由观念的专文”。在目前人大版和复旦版中国新闻史教材以及诸多专著,如《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中国新闻史新修》《中国 新闻史》等支持该观点,但修正了该文发表的时间为1834年1月。第 二种观点认为:《广州纪录报》所载的《印刷自由论》是东方报刊上 第一篇介绍西方出版自由理念及天赋人权学说的文章,如台湾政治大 学新闻学系赖光临先生《中国新闻传播史》认为:“马礼逊在《广州 纪录报》(CantonRegister)发表了一篇《印刷自由论》,申论天赋 人权,所有人均得享有发表及印行自己意见的自由。强调政府无权减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考核作业一及答案(黔2012版)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40分,每题10分) 1、神权法思想 神权法思想一般指利用宗教迷信进行统治的阶级,为了取得人们的拥护,把他们的权力说成是神所授予的,把体现他们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的一种法律思想。在由宗教领袖直接掌握政权、实行神权政治的国家或地区,神权法也就是教会法(或称寺院法、宗规法)。西欧中世纪基督教神权法思想曾占统治地位,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见西欧中世纪神学法律思想)。 2、明德慎刑思想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之一。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是刑法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3、兼相爱,交相利 是墨家思想。缘自墨子.意思为: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义利的关系也应是对立的统一.墨子讲究“兼爱”、“非攻”。其实墨子的“兼爱”,是“兼相爱交相利”合论的。 4、“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中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生有,有归无。这是万事万物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运动变化的最后依据。无外无他,无蕴含有且是有。无生有,是无动而有然,也就是说,无自然而有然。 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与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二、简答题(60分,每题20分)(可加纸) 1.简述先秦法家的法律思想的核心。

法家,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个以法治为核心的思想学派。这个学派否定了世袭贵族天然传承的等级制度,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史记?商君列传》)他们在政治实践中,奖励耕战,毁弃诗书,彻底与传统文化决裂,主张以法治国。法家这种学说乃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内容核心主要是针对君主如何加强统治。 2.简述先秦儒家礼法观。 儒家重礼,强调“为国以礼”。儒家所强调的礼作为根本的国家制度,主张将礼实施的范围扩大到民间,其否定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为礼赋予了道德的基础。(一)礼治优于法治。认为礼治具有天然合理性,认为以严酷和平等为特征的法治违反了自然规律;(二)以刑弼教。推行礼的最好办法是德教,是统治者以身作则与合理教化,同时指出礼治的推行也离不开法;(三)法需以“仁义”和“孝悌”为原则。仁义既是儒家倡导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又是先秦儒家对统治者进行道德评价和法律评价的具体尺度。儒家重孝悌,并把孝悌作为判断现实法制优劣的又一价值标准。 3.简评墨家的法律观。 墨家是战国时期有显著影响和地位的重要学派。它曾与势力强大的儒家学派分庭抗礼,并称“显学”。墨家法律观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广泛性的特点。其所定义的法是广义的法,从他们所熟悉和使用的规矩、绳墨、度量衡等一般工具,到在整个社会中起调整和规范作用的法律、道德等行为规范,统统包括在内,实际上是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亲身体会和认识。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名翟,博学多识,“好学而博”,是一位独具创造精神的伟大思想家。墨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墨家,适应当时公布成文法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他们“兼相爱、交相利”的主体思想构架下,站在“贱者”、“弱者”、“贫者”等下层劳动者的立场上,通过展开对维护“贵者”、“强者”、“富者”利益的奴隶主贵族统治制度的批判,提出了兼爱、兼利、以天为法、“劝爱禁恶”、赏当贤、罚当暴等独具特色的法律思想。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一)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传播渊源 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1.非文字形式:口头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大铃) 2.文字:利益(西周)甲骨文、金器、刻石 3.竹、露布 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进奏院状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手抄新闻——开元杂报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 1.古代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周朝说、汉朝说、东晋说 二.孙樵和开元杂报 三.敦煌的进奏院状 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邸报的出现和有关邸报的制度。 宋太宗设都进奏院正式发行邸报。快件:急脚递,摆铺“定本”制度: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 意义: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2.冲破封建王朝对新闻体制的专制。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明代邸报的发行日刊,小册 传播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2.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 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急选报: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现存) 4.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 竹筹、揭帖、旗报、排报 第五节清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 清代官方新闻转播制度 1.发行渠道:通政使司——六科——提塘 (收受)(发抄)(抄传发行) 2.清代提塘分京塘和省塘 3.官报的内容:官门抄:朝廷的动态消息。 上谕:臣僚章奏: 4.提塘报房:雍正 5.小报(小抄):非法报纸(被禁)清何遇恩、邵南山 二.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出现在乾隆中叶以后的事,以“公慎堂”为最早,聚兴,公兴两家开业最早,创于咸丰年间。 三. 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四. 古代报纸没落的原因 主观: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采取压制政策。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篇【圣才出品】

第五篇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 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儒学社会思想由兴盛而转入低潮的时期,从隋唐至两宋,是儒学社会思想由三教纷争、融合而复兴的时期。隋唐时期,纷争多于融合,两宋时期则是融合多于纷争。其结果就是出现了一种名曰儒学而实际上糅合了儒、释、道三教的道学社会思想,或叫新儒学社会思想。 第十五章隋唐佛教的本土化社会思想 15.1 复习笔记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逐渐在中国扎下根来,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到隋唐,佛教进入鼎盛时期。隋唐时期,佛教最重要的发展成就是心性论的展开。 一、天台宗的社会思想 1.简介 天台宗渊源于南北朝时期,而创于隋,盛于唐,中唐以后趋于衰落。天台宗是由于这一宗派的智者大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而得名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智颚(531~597年)和湛然(711~782年)。 2.教旨 天台宗主要是依据《法华经》,其教旨主要是“三谛圆融”和“一念三千”,认为世界万

物和“尘世”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人心一念的产物。 (1)“三谛圆融” 在佛教天台宗看来,解决社会秩序失调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一个“空”字。智颚认为,世间人们所谓的“有”都不过是“假有”,只有把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看作虚幻不实的(“空谛”),都看作一种假象,是看上去似乎“有”的一种假借的概念(“假谛”),才能符合于佛教的最高真理——中道(“中谛”)。“ ①“空谛”是世界万物的实质,是从“道”的角度着眼的,所以又可以叫作“真谛”。 ②“假谛”是从世俗的角度着眼的,是权宜之计,所以又可以叫“俗谛”。 ③“中谛”是空与假的统一,是“真如”(佛性),因此,空、假、中三谛是互相融通的,它们都系于信仰者的一心,就是“三谛圆融”了。 (2)“一念三千” 一念是指人的某种念头,而三千则源于佛教作为轮回报应学说依据的“十法界”。 ①十法界 十法界是指世界的“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世人、天人)加上“声闻”、“缘觉”、“菩萨”和“佛”。这十法界又都是相通的,所以可以细分为百法界。 ②百法界 百法界又各有“十如是”,即“相”(表相)、“性”(性质)、“体”(质体)、“力”(力量)、“业”(作业)、“因”(根据)、“缘”(条件)、“果”(结果)、“应对”(报应)、“本末究竟”(总体),于是又可以分为千法界了。 ③千法界 千法界中之每一界又各有三种世间,即众生世间(有生命的世界)、国土世间(众生所依的生存基地)、五蕴世间(构成各界的物质和精神因素),于是又可细分为“三千法界”。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全)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 徐海涛 授课计划 导论 第一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奴隶社会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神权法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演变 第二节维护宗法等级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一节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法律思想(管仲、子产、邓析) 第二节儒家的法律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第三节墨家的法律思想(墨子) 第四节道家的法律思想(《老子》、《庄子》) 第五节法家的法律思想(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管子》、韩非) 第三章秦汉以后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和酝酿 一、秦王朝的迅速灭亡与法家思想的破产 二、从黄老到以儒为主的儒法合流、礼法统一 第二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形成过程、内容和基本特点) 第三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局部深化(基本理论、刑事制度、婚姻家庭方面)自学辩论:“春秋决狱”利大于弊VS“春秋决狱”弊大于利 第四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 理学的兴起、一代理学宗师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法律思想第五节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 了解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特点、重点讲述以黄宗羲为主的启蒙思想 第四章中国近代的法律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法律思想(龚自珍、魏源) 第二节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法律思想(洪秀全、洪仁玕) 第三节洋务派与早期改良派的法律思想(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第四节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第五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孙中山、章太炎) 第六节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及沈家本的法律思想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三章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与新闻事业曲折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与新闻事业曲折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大跃进”[清华大学2007年研] 答:“大跃进”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大跃进”运动是建国后的中国所经历的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 2.《海瑞罢官》[南开大学2010年研] 答:1959年4月,毛泽东在不同场合提出要学习海瑞精神,时代需要直言敢谏、刚正不阿的忠臣。6月,明史专家吴晗应胡乔木之约,根据毛泽东的精神为《人民日报》写《海瑞骂皇帝》一文,发表于6月16日的《读书札记》栏目。庐山会议之后,胡乔木又约吴晗为《人民日报》再写一篇关于海瑞的文章,这便是9月21日发表的《论海瑞》一文。同年北京京剧团请吴晗写一部关于海瑞的戏。吴晗于1960年年底将剧本写成,初名《海瑞》,后接受别人的意见改为《海瑞罢官》,于1961年正式演出。 3.《红旗》杂志 答:《红旗》杂志是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于1958年6月1日在北京创刊,中共中央

主办,总编辑是陈伯达。该刊是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出版的中央理论刊物,旨在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阐述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理论问题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经济、政治、哲学、历史、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发表评论。读者对象主要是各级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1988年6月,《红旗》杂志停刊。 4.穆青[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研] 答:穆青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他的新闻通讯报道浓缩了伟大时代,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叙写了时代激流,因而读来引人入胜。1986年,国家创办中国新闻学院,穆青兼任新闻学院院长,为中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 5.左叶事件 答:左叶事件是1957年新闻界积极“鸣放”、帮助共产党整风的时候,发生的轰动新闻界的事件。当时,左叶是农业部部长助理,4月17日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陪同苏联最高领导人在北京参观全国农业展览会时,左叶在场维持秩序与记者发生争吵,出言不逊,引起各报记者的反感。第二天,《北京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均以“记者专电”的形式报道了这件事。5月11日,新华社又发了通稿,使其影响进一步扩大,并由此引起了全国新闻界关于新闻工作者的地位和反官僚主义的大讨论。以“左叶事件”为契机,新闻界自身的“鸣放”和整风运动逐渐升温。反右派斗争开始后,曾就“左叶事件”发表批评意见的报纸和个人纷纷公开作了检讨。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1.1 复习笔记 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1.相关概念 (1)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 (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 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 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2)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 ①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社会学家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思想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②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所写的一系列学术反思性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社会学界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的研究,真正“中国的”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要以中国丰富的社会思想为基础,才能继往而开来,自立于世界社会学之林。 4.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地位 (1)从建立新中国社会学的角度看,

中国法律思想史电大答案真题剖析

1、单选题(4 分) “天命”、“天罚”思想最早出现于() A. 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A标准答案:A 得分: 2、单选题(4 分)殷商时代的“礼”主要是一种() A. 宗教祭奠仪式 B.政治组织原则 C.普遍行为准则 D.国家根本大法 答案:A标准答案:A 得分: 3、单选题(4 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 A. 《尚书》 B.《诗经》 C.《论语》 D.《礼记》 答案:D 标准答案:D 得分: 4、单选题(4 分)“恭行天罚”的思想本质是() A. 神权法 B.自然法C制定法 D.习惯法 答案:A标准答案:A 得分: 5、单选题(4 分)周公提出“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观点,表明他主张() A.族诛连坐 B.罪止一身C尊尊亲亲 D.以德配天 答案:B 标准答案:B 得分: 6、单选题(4 分)较为接近老子自然主义法律思想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申不害 C.慎到 D.庄子 答案:D 标准答案:D 得分: 7、单选题(4 分)春秋时期,子产所铸刑书本质上属于() A.自然法 B.教会法 C.成文法 D.习惯法 答案:C标准答案:C 得分: 8、单选题(4 分)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命题的是()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答案:B 标准答案:B 得分: 9、单选题(4 分) 提出“官无常贵, 民无终贱”的先秦思想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 D.法家 答案:C标准答案:C

得分: 10、单选题(4 分)反对人定法,提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候”的是() A.老子 B.庄子C荀子D慎到 答案:B标准答案:B 得分: 11、多选题(4 分)下列属于先秦宗法等级制的内容或产物的有() A.嫡长继承制 B.王位世袭制 C世卿世禄制 D.九品中正制 答案:ABC标准答案:ABC 得分: 12、多选题(4 分)西周“礼治”的原则有() A.男女有别 B.亲亲 C.长长 D.尊尊 答案:ABCD标准答案:ABCD 得分: 13、多选题(4 分)下列说法中,符合西周“礼治”原则的有() A.男女有别 B.礼不下庶人 C.亲亲、尊尊' D.刑不上大夫 答案:AC标准答案:AC 得分: 14、多选题(4 分)“明德慎刑”的思想史周初的政治家周公提出的,其内容主要包括( ) A、要求对犯罪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B、反对族诛连坐,主张罪止一身 C、犯罪“乱罚无罪、杀无辜“,主张德刑并用,实行教化 D、对危害宗法等级秩序和私有财产的犯罪严惩不赦 答案:ABCD标准答案:ABCD 得分: 15、多选题(4 分)法家认为法律的作用包括() A、“定纷”以“止争” B、“兴功”而“惧暴” C、“存天理,灭人欲” D、“一民而使下” 答案:ACD标准答案:ACD 得分: 16、多选题(4 分) 《老子》从“无为而治” 的思想出发,向统治者提出了“三去” 、“三绝” 的原则。 其中“去”是指去甚、去奢、去泰;那么“三绝”是指() A、绝圣弃智 B、绝仁弃义 C、绝巧弃利 D、绝少分甘 答案:ABC标准答案:ABC 得分: 17、多选题(4 分) 下列思想家中,提倡“法治”,主张严刑的有()

中国新闻史笔记

中国新闻史笔记(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 一、名词解释 1、木铎 2、露布(99传名) 3、开元杂报 4、敦煌进奏院状 5、进奏院状 6、定本制度(00新名) 7、邸报 8、小报(90名) 9、民间报房 10、《急选报》(98名) 11、《万历邸钞》(02名) 12、《天变邸抄》 13、揭帖 14、旗报和牌报 15、报房京报 16、辕门抄 二、简述题 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 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01传) 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99新)

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 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 一、名词解释 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2、《蜜蜂华报》 3、《广州纪录报》 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5、《香港公报》 6、《德臣报》 7、《孖刺报》 8、《遐尔贯珍》(99新名) 9、《香港船头货价纸》 10、《字林西报》(99传名) 11、《六合丛谈》 12、《万国公报》 13、《上海新报》 14、《申报》 15、《新闻报》 16、《京津泰晤士报》 17、《中西见闻录》

二、简述题 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94论) 2、简述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3、简述鸦片战争后外人办的中文刊物的业务情况。 4、简述鸦片战争后上海外报发展情况。(01论) 5、简述鸦片战争后香港报纸发展情况。 6、简述鸦片战争前后广州报纸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 1、如何评价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产生(1873-1898) 一、名词解释 1、《彙报》 2、《述报》 3、《循环日报》 4、王韬(98论) 5、《万国公报》 6、《中外纪闻》 7、《强学报》 9、梁启超(99传论) 10、《知新报》(00新名) 11、《湘学报》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考核答案(2011秋)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 1.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最早出现于(B) A.西周B.夏C.东周D.商 2.先提出“明分使群”的国家与法律起源论的思想家是(A) A.荀子B.孟子C.管子D.孔子 3.先诸家流派中,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是(B) A.农家B.墨家C.兵家D.法家 4.最早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先思想家是(C) A.始皇B.斯C.非D.商鞅 5.被始皇利用的“五德终始”说出自(D) A.儒家B.道家C.法家D.阴阳家 6.“皇天无新,惟德是辅”所反映的法律思是(C ) A.天命无常B.致天之罚C.以德配天D.天下 7.西周宗法等级制的核心是(C) A.嫡长继承制B.世卿世禄制C.分封制D.君权神授制 8.春秋时期,(B )提出“宽猛相济”的主。 A.管仲B.子产C.邓析 9.商鞅认为必须确立法令至高无上的地位,做到(B ) A.“治不听君,民不从官”B.“皆有法式”C.“一同天下之义”D.“不务德而务法”10.我国最早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产生于下列哪位思想家(C) A.周公B.周文王C.老子D.孔子 二、多项选择题 1.道家提倡实行愚民政策,消除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主( ABC )。 A.“绝仁弃义” B.“绝圣弃智” C.“绝巧弃利” D.“立公弃私” E.“弃礼废道” 2.朝“法治”思想的容有( BCD )。 A.礼B.法C.术D.势E.义 3.西周宗法等级制度包括(BCD ) A.礼制 B.分封制 C.世卿世禄制 D.嫡长继承制 三、名词解释题 1.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这是西周时期礼治的基本特点之一,。所谓“礼不下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受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刑不上大夫”是说刑罚的锋芒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而是指向广大平民。2.“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3.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这是邓析思想的主要倾向,也是他主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意思是说:

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思想定义: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史定义: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范围:①关于社会起源问题②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问题③社会变迁的动力及其规律问题④社会制度及其功能问题⑤关于社会问题的揭露与解决方案的设计⑥个人与社会问题⑦社会行为的控制问题⑧文化的性质与功能问题⑨地理人口与社会现象问题⑩社会理想和社会进步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特殊性:①中国社会思想在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如何调整封建社会中阶级关系方面较为突出。②特别重视人的问题,人本主义色调特别浓重。③往往与伦理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纠缠在一起。④中国社会思想家对社会演变的兴趣特别浓厚。⑤比较完整的有体系的社会理想较之西方相对缺乏。⑥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农民战争,其中反映出的社会理想也很多。 神话和传说形式保留下来的社会思想具有什么特点? ①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②各不相关、没有系统。③在全部古神话中,可分为人对自然和人对社会两类、而属于人和社会的一类为数甚少,绝大多数是反映人和自然斗争的情况的。④只是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隐隐约约的反映出一些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和社会进化的思想,没有抽象的社会思想。⑤不能忽略其保留下的社会思想,应重视其对后来的思想家的思想形成的启迪作用。 试评西周宗法制的社会学意义:①周代的宗法制反映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社会权力继替标准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把阶级等级、名分观念看的比血缘观念更重要。②宗法制建立说明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已意识到要对生活实行有效控制,必须有一套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必须“名分”分明。③在整个人类历史来看,社会继替的原则是由身份到契约或能力的发展过程。周代宗确立了以身份为继替标准的原则,并由此形成一个社会控制的组织体系。周代的宗法思想标志着古代中国社会组织思想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如何理解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对后代的影响是什么?㈠①敬天思想:西周统治者灭商之后,继承了商代的神权社会思想,周公旦称受命于天,所以要敬天,就是因为他认为周代的统治权是由天赋予的。②明德思想:周公旦认为上天授命的原则是看谁有德行,所以他主张“明德”。“德”作为一个社会伦理范畴,是指人对社会规范的体会,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发生作用的,利用这些行为规范去调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统治阶级道德的重要职能。③保民思想:德行施于尊祖敬宗,施于人事,就是“保民”。周公旦认为,天的意志是靠人民的意志来体现的。④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是要使用怀柔的办法,让人民安于现状,听其统治。从根本上讲,其目的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但他注重社会下层的疾苦,注意调试社会下层的人与人关系,以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思想,是对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一个发展。㈡影响:①他代表了君师合一的理想②他成了后来儒家学派理想的政治楷模③他的天命随民心与德性而转移的思想成为后世儒家“天人合一”观念之滥觞。 孔子关于仁与礼之关系的思想特点是:①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②孔子的“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③仁是礼的内心,礼是仁的表达形式。仁是内心的深情厚谊,由此而求表达,于是有礼乐。没有内心的仁,礼乐将失去意义。但仅有内心的仁,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则仁也不能落实。仁与礼,一内一外,相反而相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是礼的内心,是内心的深情厚意;仁是出于自己自觉自愿的行为,是一种规范与自由合一的状态;仁是孔门教育的宗旨,是孔子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 仁是一种人与人彼此间痛痒相关息息相通的心情;“求仁”与“知命”相配合,知命才能求仁;仁道的范围很广,而其基础是孝悌。 孟子“性善论”的社会学意义?:如果我们把人性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话,孟子的人性则指人的社会性。第一、“性善论”认为人性之中皆有“善端”,能够启发人的自信,鞭策人们努力向上,包涵人人平等的观念。第二、“性善论”强调人所独具的向善的可能性,揭示出如果人们重视环境的作用,鼓励他人,鼓励自己,成为理想人格,就有可能成为理想人格。第三、性善论是从人文历史演进角度立论的,所以包涵人文历史演化的思想。 试评孟子的社会分工论:①孟子认为,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是与生产领域内的社会分工同样重要或更为重要

中国新闻史笔记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笔记重点名词解释 答题要点分析 ※名词解释(或简述)。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首先,要回答出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第二,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即可)。第三,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第四,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首先,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第二,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第三,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第四,代表着作。 (三)关于事件:首先,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第二,何时何地,涉及何人。第三,起因、经过、影响。 ※重点名词解释 1.着名报刊 (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它于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办,为一份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3)、《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湖南大学2014年考研真题) (4)、《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出版的《教会新报》林乐知创办、主编。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变的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它全录《京报》并报道全国新闻,此外还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皇帝也经常阅读该报。该报还反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击诬蔑孙中山。它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沿着西方列强所期望的道路即向殖民化的道路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的时候,《万国公报》发表了林乐知的《印度隶英十二益说》,实质上是说中国如果变成英国殖民地将得到比印度更大的好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