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842.15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仲伟金①

摘 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本文旨在研究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构建社会管理新模式,探索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社会管理路子。

关键词:社会管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下,社会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加强,基层社区建设有序推进,社会组织不断发展,社会安全体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但是,由于我们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社会需求更加多样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社会矛盾的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和破坏性明显增强,因此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有的还非常突出。

一、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管理理念陈旧。先进的社会管理理念是社会管理的前导,是确保社会管理有效性和持续性的思想基础。但是,目前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理念仍然十分陈旧。主要表现为:(1)重视经济建设,轻视社会管理。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片面认为:“经济上去了,其他一切工作也就上去了”,“政绩只看GDP,经济一俊遮百丑”,因此,工作上“一手硬,一手软”,只追求招商引资、上大项目、花大力抓经济增长,不注重社会发展、民生建设和抓社会管理,对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更是缺少投入的热情和动力。(2)重视强势群体权利,轻视弱势群体权利。有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有意无意把服务和执法的天平倾向强势群体一边,而对于弱势群体则缺少应有的联系、了解和关心。(3)管控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一些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人员仍然习惯于运用行政强制和经济处罚手段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不善于运用平等协商的手段实施管理,更不善于将执法和管理寓于服务之中。

(二)社会管理主体单一。(1)政府仍然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这就要求政府不能包揽所有社会管理事务,社会管理需要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但是,目前各级政府仍然是社会事务的唯一管理者,政府包打天下,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以至于顾此失彼,不堪重负。(2)社会组织缺乏培育。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组织发展迅速,

① 仲伟金,山东省济宁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法制办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行政法。邮编:272019。

但是从现状看,社会组织的数量、规模,特别是整体能力和作用,都还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多数非营利组织,特别是社会团体,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行政色彩太浓,缺乏应有的民间性、自治性、自愿性和自主性;二是自律机制不健全,缺乏非营利组织应具备的透明度、公信度和良好的行为准则;三是力量薄弱,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源满足多元阶层、多元利益并存的需要。(3)社区建设进展缓慢。一是社区村(居)委会行政性负担过重。由于社区管理体制尚未摆脱传统“大政府”观念和长期行政化管理的影响,村(居)委会行政化倾向没有得到彻底改变,绝大部分村(居)委会仍然扮演着“政府派出机构的派出机构”的角色。现有的村(居)委会管理体制与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管委会体制,在性质和功能上仍存在较大差距,(村)居委会同时扮演着“政府的腿”和“居民的头”的双重身份,行政职能过重,自治任务较虚。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重心下移成了任务下移,一些本该由政府直接承担的行政事务交给(村)居委会承担,政府有多少块牌子,社区工作就有多少副担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不仅导致政社不分,而且当政府委派的工作和居民自治工作发生冲突时,村(居)委会往往牺牲居民自治工作,致使村(居)委会在社区居民中的信赖度受到影响。二是城市社区居委会、居民自治组织和物业管理公司三者间关系没有理顺,三者在社区管理中职责不清、权力不清、利益不清,没有形成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各司其职的有效管理体制。(4)公众较少参与社会管理。公众是社会管理的最基本元素。但是,目前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仍然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一些行政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公众当成社会管理的主体,没有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条件和平台,不积极吸纳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公众受传统观念和知识文化水平等因素制约,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不高,意识不强,能力不足。

(三)利益表达机制不完善。利益表达是保障社会主体权益的前提,没有顺畅的利益表达机制,权益保障就难以实现。从目前情况看,近年来越级上访频繁出现,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尽管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社会管理中利益表达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应当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1)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民意表达的基础制度。但是现行人大代表选举还不能完全确保当选人与选民之间的利益代表关系。对于普通的人民群众来说,直接参与人民代表大会活动,表达利益诉求,必竟机会太少。现行的政治协商制度、信访制度、领导接待制度等利益表达补充形式,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约束,只能在局部范围起到一定作用。工会、妇联、共青团、各种学会、协会、新闻媒体虽然在公众利益诉求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仅是起到沟通信息和反映情况的“桥梁”作用,强度和力度都受到限制。虽然多年来我们一直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民意,了解民情,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未能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即使下到基层,也往往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难以真正了解民情民意,倾听群众的呼声。(2)利益表达主体不平等。由于不同利益群体在自我意识的发育程度、社会资源的占有程度、政治参与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其利益表达的

份量十分悬殊,手中掌握的话语权很不平衡。由失地农民、进城民工、下岗职工、无业人员等组成的弱势群体,在利益遭受侵害时,无法有效利用资源,很难通过利益表达维护自身权益。(3)利益表达方式不理性。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发生冲突,不善于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懂得通过谈判、协商解决矛盾。有的利益群体违反宪法和法律规定,以恶意甚至暴力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以致于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四)应对社会舆论经验不足。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社会舆论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强,信息发布、意见表达的渠道日益多样化,人们获得信息、选择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一报独大、一刊独大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互联网正在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甚至是主要手段,开放、多元、不盲从已经成为主流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追求。但是,一些领导干部对此却反应迟钝,把握不住时代发展的本质要求和社会心态的深刻变化,习惯于线性思维,习惯于发号施令,习惯于为民做主和替民做主,缺少对社会舆论的重视和认识,缺少对公众权利的理解和尊重。他们视媒体为对手或“刺头”,仍然采取传统的手段和简单化方式应对社会舆论,要么以“一捂二盖三拒绝”的态度对待新闻媒体,要么以查封、关闭、删除的办法对待网络信息。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应对媒体的基本经验和常识,面对媒体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经常出现“四不说”现象:一是不肯说,害怕影响形象,影响稳定;二是不快说,能推则推,能拖则拖;三是不真说,拐弯抹角,指东说西,不敢公布事实真相;四是不先说,只有等到媒体炒作之后才不得不出来解释或辟谣,往往导致媒体和公众的强烈问责,演变成政府危机和社会危机。

二、解决对策

(一)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当前,我国正处于以发展经济为主导向统筹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转变的历史时期,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紧跟形势发展,尽快转变社会管理理念。(1)从生产建设型向社会管理型转变。各级政府应当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重视生产建设、GDP增长,又重视教育、卫生、生态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社会治安等社会建设。(2)从提供经济物品向提供制度环境转变。各级政府应该改变过去直接配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社会提供经济物品的做法,主要精力转向完善市场运行规则,规范各类经济主体,创造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3)从行政管制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各级政府要在向社会提供教育、文化、娱乐、公共卫生、交通、通讯、能源、道路、照明、水电等方面的公共产品的同时,积极为人民群众提供多种服务。要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以优质服务促进管理,让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感受到政府快捷、便利、文明、和谐的服务。(4)从集中管理型向依靠市场调控型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履行市场监管职能,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合理有效的分配经济社会资源,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二)构建多元社会管理主体。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的构建“党委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