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章 免疫调节 第3节 免疫失调

第4章 免疫调节 第3节 免疫失调

第4章免疫调节

第3节免疫失调

课程标准素养要求

举例说明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疾病,如过敏、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1.生命观念: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说明免疫系统的组成异常与功能失调的关系。

2.科学思维:应用比较与分类,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各种疾病。

3.社会责任:基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远离毒品,自觉地抵制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一、过敏反应

[提醒]过敏反应是一种异常的体液免疫。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是免疫反应,不是过敏反应。

二、自身免疫病

三、免疫缺陷病

1.概念: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2.类型

类型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特点生来就有后天获得

病因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缺失疾病或其他因素

病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表现对异物缺乏免疫应答能力,很容易因感染病原体而致病,甚至死亡

3.艾滋病

(1)抗原即是过敏原,能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还有遗传倾向及个体差异。()

(2)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

(3)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

(4)HIV主要侵染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由于不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所以会导致人患AIDS。()

答案:(1)×(2)√(3)√(4)×

知识点一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

项目过敏反应体液免疫

激发因素过敏原抗原

反应时机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抗体分布

些细胞的表面

反应结果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从而引发过敏反应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温馨提示]抗原和过敏原

抗原具有大分子性,不一定是外源物质,不存在个体差异;而过敏原不一定是大分子物质,如青霉素,但一定是外源物质,存在个体差异。

1.(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段测)给病人注射青霉素前要做“皮试”,即将少量的药液注射于前臂掌侧皮肤中,观察是否出现局部过敏反应。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疗程内不会更换青霉素的批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过敏反应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

B.首次“皮试”无反应的患者,再次“皮试”可能出现反应

C.对青霉素“皮试”有反应的人体内存在相应的抗体

D.对青霉素“皮试”有反应的人,其亲人中可能也存在此现象

答案:A

2.下图为过敏反应发生过程示意图(部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

B.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C.人体一旦接触过敏原将立即发生过敏反应

D.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

解析:选C。肥大细胞上的抗体能与过敏原发生结合,而过敏原可与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故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A正确;抗体是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故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B正确;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C错误;由于过敏反应与组织胺等物质的释放有关,故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D正确。

发展素养长句特训与高考接轨

1.(科学思维)生活中常有同学发生过敏反应,如皮肤出现湿疹。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会发生过敏反应吗?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会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而产生的反应

2.(科学思维)甲同学接触植物花粉后出现过敏反应,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原来一定接触过该种植物的花粉,你是否认同乙同学的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认同。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发生的反应,故甲同学原来一定接触过该种植物的花粉

知识点二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

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

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发

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

紊乱的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异常敏感,

“敌我不分”地将自身

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

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

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可分为两类:先天性免

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

疫缺陷病

发病机理由相同过敏原再次进

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

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

合,使细胞释放组织胺

而引起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

表面物质结构相似,抗

体消灭抗原的同时,也

消灭正常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先

天不足(遗传缺陷)或遭

病毒等攻击破坏而致

举例

消化道、呼吸道过敏反

应、皮肤过敏反应等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

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

疮等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艾滋病等

2.艾滋病

[温馨提示]不会传播艾滋病的行为

与HIV感染者的一般接触,如拥抱、握手、共同进餐、蚊子叮咬等,不会使人感染HIV,所以不要歧视和排挤艾滋病病人。

1.(2021·甘肃天水高二期末)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控制体内自身免疫反应的细胞,起着避免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机体的重要作用,其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

反的蛋白质决定(下图)。下列疾病最可能与Mcl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是()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过敏反应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D.艾滋病

解析:选A。Mcl1蛋白可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当Mcl1蛋白被抑制可能会导致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进而引发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A符合题意。过敏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B不符合题意。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不属于自身免疫病,C不符合题意。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D不符合题意。

2.(2021·北京丰台区高二期中)下图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病毒和辅助性T细胞的浓度变化曲线。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HIV对人体辅助性T细胞有攻击作用,所以人体一旦被HIV侵入就丧失了细胞免疫

B.HIV数量与辅助性T细胞数量成正比

C.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识别HIV

D.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解析:选D。由题图可知,在感染初期,辅助性T细胞数量增加,HIV数量降低,故机体不会在HIV侵入后立即丧失细胞免疫,A错误;由题图可知,HIV数量与辅助性T细胞数量并不成正比,B错误;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HIV,并作出免疫应答,C错误;当辅助性T细胞被HIV攻击而大量减少时,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减退,最终患者死于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D正确。

发展素养长句特训与高考接轨

1.(生命观念)HIV主要攻击人类的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和B细胞增殖分化

2.(社会责任)HIV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针对HIV的主要传播途径,你认为防止HIV传播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采取安全的性行为,避免注射吸毒等

核心知识小结

[要点回眸]

[答题必备]

1.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

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

紊乱的免疫反应。

2.过敏反应的特点:有快慢之分、有明显的

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自身免疫病是指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

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

4.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类风湿关节炎、系统

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等。

5.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

6.艾滋病病毒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

[随堂检测]

1.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与淋巴细胞无关

B.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功能正常的反应

C.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D.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产生过敏反应

解析:选C。过敏反应过程中抗原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抗体的分泌与淋巴细胞有关,A错误;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的反应,B错误;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该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C正确;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D错误。

2.下图为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该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过敏介质。图中甲~丁代表不同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B.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才能引发丁过程导致哮喘

C.哮喘发生过程中既有浆细胞参与又有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

D.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解析:选B。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免疫失调中的过敏反应,A错误;由题图可知,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引发丁过程才导致哮喘,B正确;哮喘发生过程中既有浆细胞参与又有辅助性T细胞参与,C错误;临床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D错误。

3.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HI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B.感染HIV后一般要经过较长的潜伏期才会发病

C.艾滋病是一种削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疾病

D.HIV侵入人体后只感染辅助性T细胞

解析:选D。HI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A项正确;HIV侵入人体后通常可以潜伏2~10年甚至更长时间,B项正确;HIV能够攻击人类的辅助性T细胞,导致人的免疫功能下降,C项正确;HIV除感染辅助性T细胞外,还可以感染体内其他类型的细胞,如脑细胞、巨噬细胞,D项错误。

4.小儿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由于个体内B细胞成熟过程受阻,无法产生抗体,患儿出生6个月后,因母源抗体耗尽而发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B.该病可以通过注射抗原的方式治疗

C.免疫缺陷病就是艾滋病

D.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是生来就有的

解析:选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小儿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一种先天性免疫缺陷病,A正确;该病患者体内B细胞成熟过程受阻,即使注射抗原,也不能产生浆细胞和抗体,B错误;艾滋病只是免疫缺陷病的一种,C错误;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不是生来就有的,D错误。

5.下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细胞表示的是浆细胞

B.方框内的吞噬细胞属于淋巴细胞

C.这种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D.红细胞的细胞膜上有抗原物质

解析:选B。分析题图可知,a细胞能分泌抗体,是浆细胞,A正确;吞噬细胞既可参与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B错误;分析题图,根据免疫失调的分类可知,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红细胞能与抗红细胞的抗体结合,说明红细胞的细胞膜上有针对该抗体的抗原物质,D正确。

6.一种被称为阴性艾滋病的神秘疾病,其感染途径与艾滋病相似,由此加重了人们的“恐艾”心理。下图是人体对HIV的免疫过程以及HIV在宿主细胞中的增殖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HIV主要侵染的A细胞是________,该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部分________细胞进入________发育而成的。

(2)据图可知,HIV能特异性地侵染A细胞,这是因为A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特异性的________,HIV遗传物质侵入A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性。

(3)若图中的④~⑦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则在正常人体细胞中不会发生的是____________。

解析:(1)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部分造血干细胞进入胸腺发育而成的。(2)据题图可知,HIV能特异性地侵染A细胞,这是因为A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特异性受体,HIV注入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病毒包膜首先需要与A细胞的细胞膜融合,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3)若题图中的④~⑦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④表示逆转录,⑤表示整合,⑥表示转录,⑦表示翻译,则在正常人体细胞中不会发生逆转录(④),也不会发生细胞质DNA进入细胞核与核DNA整合的过程(⑤)。

答案:(1)辅助性T细胞造血干胸腺(2)受体流动(3)④⑤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解析:选B。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A错误;过敏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正确;机体免疫反应中分泌细胞因子的是辅助性T细胞而不是浆细胞,浆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分泌抗体,C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发生的是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错误。

2.一种被称作玫瑰露的高级香水因其有宁神静心的功能而备受女士喜爱,王女士慕名买了一瓶,使用后连续出现打喷嚏、嗓子痛的症状,该症状属于()

A.呼吸道过敏B.消化道过敏

C.皮肤过敏D.全身过敏

解析:选A。使用香水后,出现的打喷嚏、嗓子痛的症状都说明是与呼吸道有关的过敏反应。

3.人的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的眼睛也可能失

明。在此类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自身晶状体蛋白的相应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晶状体蛋白一旦进入血液,会刺激B细胞发生分化

B.正常生理状态下,眼球的晶状体蛋白不进入血液

C.该患者的另一只健康眼睛失明是免疫失调引起的

D.这是机体的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答案:D

4.(2021·陕西宝鸡高二检测)有一种疾病被称为“重症肌无力”,病人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而受到攻击,致使神经冲动传递速率低下、病人肌无力,其发病机理与以下病症最为相似的是()

A.系统性红斑狼疮B.艾滋病

C.过敏反应D.骨质疏松症

答案:A

5.睾丸吞噬细胞是专门针对精子防御的免疫细胞。精子从青春期开始出现,它们有时会被免疫系统误认为是外来细胞而被杀死,从而导致某些类型的“死精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B.吞噬细胞不会参与细胞免疫

C.精子有时候也会成为抗原

D.上述“死精症”是自身免疫病

解析:选B。吞噬细胞能够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A正确;细胞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能够吞噬、处理、传递抗原,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精子有时会被免疫系统误认为是外来细胞而被杀死,即精子有时候也会成为抗原,C正确;由于免疫系统攻击了自身产生的精子,因此上述“死精症”属于自身免疫病,D正确。

6.(2021·山东青岛高二期中)科学家发现某种病患者的血清中有一种特殊的抗体,该抗体能攻击和破坏细胞内染色体的着丝粒蛋白,称为抗着丝粒抗体(ACA)。下列有关ACA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必须经高尔基体加工后才具有生理活性

B.可使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出现染色体变异

C.能特异性地对着丝粒蛋白发挥作用

D.可能导致个体患免疫缺陷病

解析:选D。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在高尔基体上加工后才具有生理活性,A正确;该抗体能攻击和破坏细胞内染色体的着丝粒蛋白,如果着丝粒被破坏,会影响染色单体的分离,从而导致染色体变异,B正确;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其作用具有特异性,C正确;ACA的作用是破坏着丝粒,可能导致个体患自身免疫病,D错误。

7.(2021·安徽安庆高二期末)艾滋病(AIDS)是由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病,死亡率极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途径传播给后代,属于一种遗传病

B.HIV不能引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患者体内无相应抗体

C.HIV破坏辅助性T细胞,导致患者在患病后期易出现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D.健康人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共用剃须刀都不会感染艾滋病

解析:选C。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途径传给后代,但不是遗传病,而是一种传染病,A 错误;HIV能引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患者体内有相应抗体,B错误;HIV破坏辅助性T 细胞,导致患者在患病后期易出现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C正确;健康人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不会感染艾滋病,共用剃须刀可能会感染艾滋病,D错误。

8.(高考全国卷Ⅰ)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解析:选C。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两次注射时实验小鼠应该有相同的反应,且不会发生呼吸困难等症状,A错误;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注射神经递质不会出现题干描述的现象,B错误;实验小鼠第一次注射A未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第二次注射A 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说明发生了过敏反应,即提取液(A)中含有过敏原,C正确;若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则应该在首次注射时也发生呼吸困难等症状,D错误。

9.往受试者皮内注射白喉毒素24~48 h后,如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则说明受试者对白喉毒素无免疫力;反之,则说明受试者血清中含有足量的抗白喉毒素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局部皮肤出现红肿说明受试者对白喉毒素产生了过敏反应

B.若受试者注射白喉毒素后皮肤没有红肿,则说明其机体内没有发生免疫反应

C.抗白喉毒素抗体的产生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和细胞因子的参与

D.若受试者注射白喉毒素后皮肤出现红肿,下次注射一定会出现红肿

解析:选C。皮肤试验是借助抗原、抗体在皮肤内或皮肤上的反应进行免疫学检测的方法,不属于过敏反应,A项错误;受试者若有免疫力,其血清中应含有足量的抗毒素抗体,能中和注入的毒素,则局部不出现红肿,B项错误;B细胞受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并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针对该抗原的抗体,C项正确;受试者局部皮肤出现红肿说明其对白喉毒素没有免疫力,将少量该抗原注射到人体内,可引起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下次注射不一定会出现红肿,D项错误。

10.免疫失调包括过强与过弱两种情况,下图是重症肌无力的致病机理。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的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重症肌无力的致病机理属于免疫过弱

B.物质a属于抗原,在此过程中产生抗体的细胞仅来自B淋巴细胞

C.由图示过程可以推测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

D.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属于免疫过强,二者都在机体二次接触抗原时才会发生

解析:选C。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的抗体,只有体液免疫过程能产生抗体,说明物质a引发的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图中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属于免疫过强,A错误;物质a属于抗原,在此过程中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可以来自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B错误;乙酰胆碱不能发挥作用,导致重症肌无力,说明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引起肌肉收缩,C正确;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属于免疫过强,前者在机体二次接触抗原时才会发生,后者不是,D错误。

11.(2021·山东济宁高二期末)研究人员以某过敏原刺激健康小鼠,建立过敏反应的小鼠模型。将这批小鼠均分成4组,再用该过敏原刺激,诱发其产生过敏反应,诱发前0.5 h和

诱发后6 h,在B、C、D、E组小鼠外耳分别涂浓度为0、3%、6%、9%的青蒿素乳膏,同时另设健康小鼠为对照组。诱发48 h后取小鼠胸腺并称重,计算胸腺指数,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其重量变化能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

B.过敏反应是由机体免疫系统对过敏原存在免疫缺陷而导致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C.B组小鼠的胸腺指数明显高于A组,说明B组小鼠发生了对该过敏原的免疫应答

D.C、D、E组与B组比较,说明青蒿素具有抑制免疫的作用

解析:选B。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其重量变化能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A正确;过敏反应不是免疫缺陷,而是免疫过强导致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B错误;B组小鼠的胸腺指数明显高于A组,说明B组小鼠发生了对该过敏原的免疫应答,C正确;通过对柱形图数据分析可知,C、D、E组与B组比较,胸腺指数偏低,说明青蒿素具有抑制免疫的作用,D正确。

12.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感染者死亡率极高。下图是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的HIV浓度和人体内的辅助性T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HIV增殖需要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作为原料,其蛋白质合成场所是HIV自身的核糖体

B.人体感染HIV后,辅助性T细胞数量一直在下降

C.AIDS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念珠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D.感染HIV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受到严重影响,体液免疫不受影响

解析:选C。HIV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A错误;根据曲线信息可知,感染初期人体辅助性T细胞数量有短时间的增加,B错误;AIDS患者由于免疫能力基本丧

失,直接死因往往是念珠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C正确;感染HIV 后,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受到严重影响,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下图是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物质是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产生的。

(2)如果A吸附在皮肤表面,则过敏反应出现的症状是皮肤出现红肿、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这时局部区域的组织液会________。

(3)艾滋病与过敏反应一样,都是由免疫失调引起的,但两者的原理不一样。艾滋病是由于艾滋病病毒攻击了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____________细胞,使其大量死亡,最后导致患者丧失大部分的免疫功能。

(4)从图示可以看出,人体第________次接触过敏原一般不会发生过敏反应。

解析:(1)图中A物质表示机体接触过敏原时,浆细胞产生的抗体。(2)过敏反应可导致组织液增多。(3)艾滋病病毒的主要攻击目标是辅助性T细胞。(4)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并不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发生在再次接触过敏原时。

答案:(1)抗体浆细胞(2)增多(3)辅助性T(4)一

14.2020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医疗工作者一直致力于艾滋病的预防与治疗。请回答下列问题:

(1)HIV感染初期,机体通过________免疫产生大量抗体。

(2)下图表示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的过程,①~⑦代表生理过程。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下列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

A.②所需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

B.③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C.④所需的酶是解旋酶

D.⑤过程需要消耗A TP

解析:(1)HIV感染初期,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大量抗体。(2)题图中①表示HIV与CD4受体特异性结合,由于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因此②表示通过逆转录产生DNA,所需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A错误;③是D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不能体现膜的流动性,B错误;④表示转录,转录过程不需要解旋酶,C错误;⑤为翻译,需要消耗ATP,D正确。

答案:(1)体液(2)HIV与CD4受体特异性结合逆转录ABC

15.(2021·吉林长春九校期中)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HIV引起。为预防艾滋病,科学家曾给老鼠注射HIV制剂(减毒HIV+生理盐水)实验成功,但在人体实验失败。下图是HIV制剂引发老鼠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数字编号代表细胞):

(1)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侵入人体后,主要侵染____________细胞,使人体几乎丧失免疫功能。

(2)图中物质A是________,⑤是________。

(3)已注射HIV制剂的老鼠再次接触HIV时,图中________(填序号)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

(4)为检测已注射HIV制剂的老鼠对HIV是否具有免疫能力,进行以下实验:

①选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分为两组。

②第一组每只注射3 mL HIV制剂,第二组每只注射______________。

③两周后,给两组老鼠注射等量的HIV。

随之检测两组老鼠体内相应抗体的水平,预期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0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为“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请提出一项预防艾滋病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侵入人体后,主要侵染辅助性T 细胞,使人体几乎丧失免疫功能。(2)图中物质A是细胞因子,⑤是浆细胞。(3)已注射HIV 制剂的老鼠再次接触HIV时,图中④(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4)为检测已注射HIV制剂的老鼠对HIV是否具有免疫能力,进行以下实验:①选取身体健康、体重、大小等相同的老鼠若干,均分为两组;②第一组每只注射3 mL HIV制剂,第二组每只注射3 m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③两周后,给两组老鼠注射等量的HIV。二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数量多且速度快,因此,随之检测两组老鼠体内相应抗体的水平,预期结果是第一组老鼠体内的抗体水平高于第二组。(5)预防艾滋病的措施主要有避免注射吸毒、洁身自爱等。

答案:(1)辅助性T(2)细胞因子浆细胞(3)④(4)①身体健康、体重、大小等相同的老鼠若干②3 mL生理盐水第一组老鼠体内的抗体水平高于第二组(5)避免注射吸毒(或洁身自爱等其他合理答案)

第4章 免疫调节 第3节 免疫失调

第4章免疫调节 第3节免疫失调 课程标准素养要求 举例说明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疾病,如过敏、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1.生命观念: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说明免疫系统的组成异常与功能失调的关系。 2.科学思维:应用比较与分类,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各种疾病。 3.社会责任:基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远离毒品,自觉地抵制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一、过敏反应 [提醒]过敏反应是一种异常的体液免疫。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是免疫反应,不是过敏反应。 二、自身免疫病

三、免疫缺陷病 1.概念: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2.类型 类型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特点生来就有后天获得 病因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缺失疾病或其他因素 病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表现对异物缺乏免疫应答能力,很容易因感染病原体而致病,甚至死亡 3.艾滋病 (1)抗原即是过敏原,能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还有遗传倾向及个体差异。() (2)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 (3)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

(4)HIV主要侵染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由于不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所以会导致人患AIDS。() 答案:(1)×(2)√(3)√(4)× 知识点一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 项目过敏反应体液免疫 激发因素过敏原抗原 反应时机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抗体分布 些细胞的表面 反应结果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从而引发过敏反应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温馨提示]抗原和过敏原 抗原具有大分子性,不一定是外源物质,不存在个体差异;而过敏原不一定是大分子物质,如青霉素,但一定是外源物质,存在个体差异。 1.(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段测)给病人注射青霉素前要做“皮试”,即将少量的药液注射于前臂掌侧皮肤中,观察是否出现局部过敏反应。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疗程内不会更换青霉素的批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过敏反应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 B.首次“皮试”无反应的患者,再次“皮试”可能出现反应 C.对青霉素“皮试”有反应的人体内存在相应的抗体 D.对青霉素“皮试”有反应的人,其亲人中可能也存在此现象 答案:A 2.下图为过敏反应发生过程示意图(部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新高考生物-第4章 免疫调节 第3节 免疫失调

第3节免疫失调 课程内容标准核心素养对接 (1)举例说出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了解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等的致病机理。 (2)阐述HIV感染人体的机理,了解怎样预防艾滋病。(1)生命观念——通过免疫失调的类型及产生症状建立调节稳态观。 (2)社会责任——通过学习免疫失调产生的机理及危害,做好预防措施。 知识点1过敏反应 填写图中花粉过敏实例中涉及的物质或细胞名称 知识点2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 1.自身免疫病 (1)概念: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2)实例分析: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分子,与心脏瓣膜上一种物质的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这种病菌后,免疫系统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而且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结果,在消灭病菌的同时,心脏也受到损伤。这就是风湿性

心脏病。 (3)常见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免疫缺陷病 (1)过敏原是抗原,能引起免疫系统分泌抗体。(√) (2)过敏反应一定会引起组织损伤。(×) (3)过敏反应过程中有细胞毒性T细胞的参与。(×) (4)类风湿关节炎是由免疫系统攻击人的心脏瓣膜造成的。(×) (5)HIV主要攻击人的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免疫基本丧失。(×) (6)与HIV感染者握手、拥抱、共用剃须刀等不会使人感染。(×) 仔细阅读教材,完善下列HIV结构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教材P81“科学·技术·社会”

(1)HlV攻击的主要是辅助性T细胞,为什么最终患者会死 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提示: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 的辅助,如果辅助性T细胞大量减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 疫功能严重减退甚至丧失,患者容易出现恶性肿瘤或严重感染而导致死亡。(2)临床出现艾滋病症状,最终患者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表明患者丧失了免疫系统的哪项功能? 提示:丧失了免疫防御功能;患者发生恶性肿瘤,表明丧失了免疫监视功能。探究点一过敏反应 完成过敏反应过程模型构建,并回答下列问题: (1)抗原不一定(填“一定”或“不一定”)是过敏原,过敏原一定(填“一定”或“不一定”)是抗原。 (2)过敏反应中所产生的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而体液免疫中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等细胞外液中。

第4章 免疫调节-【必背知识】高二生物章节知识清单(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背诵版)

新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知识梳理 第四章 免疫调节 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 免疫器官: (1)扁桃体 :通常指咽腭部的扁桃体,左右各一,形状像扁桃。其内部有很多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2)淋巴结 :呈圆形或豆状,是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沿淋巴管遍布全身,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部和腹股沟部等处,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3) 脾 :呈椭圆形,在胃的左侧,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也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4)骨髓 :位于骨髓腔或骨松质内,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5) 胸腺 :位于胸骨的后面,呈扁平的椭圆形,分左、右两叶。胸腺随年龄而增长,在青春期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退化。胸腺是T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2. 免疫细胞 (1)概念:执行 免疫 功能的细胞。 (2)来源:来自__骨髓的造血干细胞__。 (3)种类:各种 白细胞 。如: 巨噬 细胞、淋巴细胞、 树突状 细胞等。 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T 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 细胞和细胞毒性T 细胞等。 树突状细胞:分布于 皮肤 、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 上皮 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支;具有强大的 吞噬 、呈递抗原功能。 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 吞噬 消化、抗原 处理和呈递 功能。 2. 免疫活性物质 (1)概念: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2)来源: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 (3)种类: 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 (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能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全身各处。 细胞因子:淋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 溶菌酶:(多种细胞如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都能合成)。 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 等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细胞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T 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成熟) B 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第4章免疫调节-高二生物知识点汇总(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4章免疫调节 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2.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其中,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 3.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他们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又分为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和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又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4.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抗原呈递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加工处理抗原,暴露并呈递抗原。 5.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主要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 6.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称为抗体。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7.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8.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实现的。 9.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使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叫作特异性免疫。 10.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2节特异性免疫 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体液中,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3.体液免疫中,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直接接触B细胞,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与B细胞结合。 4.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免疫调节知识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章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脾、淋巴结、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 (1)扁桃体:内含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2)胸腺:随年龄增长,在青春期达到顶峰,以后逐渐退化。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3)淋巴结: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4)脾: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5)骨髓: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1)淋巴细胞:

(2)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的功能。 (3)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3、抗原:能够引起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 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呈递给其他细胞,如B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4、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反应的物质。 (1)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其本质为蛋白质。 (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以及黏膜分泌的物质。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等和吞噬细胞。 前两道防线都是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的。 第三道防线: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做特异性免疫。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起作用。 (2)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稳态。 (3)免疫监视:识别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二、特异性免疫

第4章免疫调节(第34节5大题型)(原卷版)

第4章免疫调节(第3、4节) 【题型1 过敏反应】 【题型2 自身免疫病】 【题型3 免疫缺陷病】 【题型4 疫苗】 【题型5 器官移植】 【题型1 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 (1)概念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 (2)过敏原 ①概念: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作过敏原。 ②实例:鱼、虾、牛奶、蛋类、花粉、花生、室内尘土、磺胺、奎宁、宠物的皮屑、棉絮等都是(或含有)过敏原。 (3)反应机理 (4)反应特点 ①有快慢之分。 ②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5)预防措施:找出过敏原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例1】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与淋巴细胞无关 B.过敏反应是针对各种抗原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 C.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D.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产生过敏反应 【变式11】海鲜过敏是因为海鲜中富含的异种蛋白直接或间接地激活免疫细胞,引起相应化学物质的释放,继而产生一系列复杂反应,其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a 发生增殖分化并分泌IgE抗体 B.B 淋巴细胞可特异性识别异种蛋白,辅助性T 细胞与其结合释放白介素参与①过程

C.正常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与IgE 抗体相似,也分布于细胞的表面 D.第一次吃海鲜的时候由于发生过敏反应使浆细胞产生抗体 【变式12】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都是免疫能力不足引起的疾病 B.易过敏体质者,初次接触过敏原时,易发生过敏反应 C.艾滋病(AIDS)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D.器官移植中,器官植入后发生的排斥反应是人体正常免疫功能所产生的反应 【变式13】化妆品中的乳化剂可在某些人体内转化为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导致脸部出现红肿,水泡等 【题型2 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病 (1)概念: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2)实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例2】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体内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树突状细胞表现为对患者自身抗原异常呈递,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另一方面,树突状细胞能产生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酶IDO,IDO能导致T细胞凋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RA属于免疫防御功能异常导致的自身免疫病 B.树突状细胞作为APC,可将抗原直接呈递给B细胞 C.RA患者的T细胞中IDO基因表达导致T细胞凋亡 D.可通过使用免疫抑制疗法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变式21】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体内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树突状细胞表现为对患者自身抗原异常呈递,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另一方面,树突状细胞能产生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高中生物 第4章 免疫调节 第3节 免疫失调课后提升训练选择性高中生物试题

化钝市安居阳光实验学校第3节免疫失调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B.T细胞是参与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C.过敏反应和正常免疫反应中产生的抗体,其化学本质都是球蛋白 D.找出过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解析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等都是参与过敏反应的免疫细胞,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B细胞,因为B细胞分裂、分化成的浆细胞产生抗体。 答案B 2.中国学者研究发现雾霾中含多种病菌,部分会引起过敏和呼吸系统疾病。雾霾也是肿瘤的重要成因之一,特别是肺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呼吸道黏膜产生黏液溶解微尘和杀灭部分病菌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B.病毒侵入肺细胞后,免疫系统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可导致靶细胞凋亡 C.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所以属于遗传病 D.肺部癌变的细胞表面糖蛋白等物质增多是其容易扩散的主要原因 解析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是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过敏反应不是遗传病;癌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使其容易扩散和转移。 答案B 3.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的疾病是( )A.皮肤荨麻疹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艾滋病 D.苯丙酮尿症 解析皮肤荨麻疹属于免疫过强造成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免疫过强造成的;艾滋病属于免疫能力过弱;苯丙酮尿症是遗传病。 答案D 4.下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激素A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 C.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的,所以该病是自身免疫病;激素A为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垂体细胞的代谢,但是甲状腺激素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从图中可以看出抗体和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相同受体,故推断抗体可能和激素B一样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细胞甲分泌抗体,使该病的病情得到缓解。 答案B 5.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 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HIV的遗传物质为DNA,艾滋病患者常死于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B.曲线AB段,HIV直接利用辅助性T细胞内的葡萄糖作为能源物质 C.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3版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第3节免疫失调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3节免疫失调 ( ) A.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会引发过敏反应 B.当过敏原进入机体,会被血清中的抗体结合,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C.过敏反应通常具有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D.过敏反应中,抗体敌我不分,攻击自身的组织成分 2.[2023·湖北武汉高二校联考模拟]广西一小朋友因食用未见过的青色果子,吃完2~3分钟后出现过敏反应,嘴唇肿成“腊肠”的形状。根据所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消退时唇部的组织液渗透压比血浆的渗透压高 B.很可能诱发物质是过敏原,此前应该接触过 C.食用后,过敏原从小肠吸收运至唇部出现水肿 D.外来物质直接引起唇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下降 3.巨大荨麻疹又称血管性水肿,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疏松组织或黏膜的局限性水肿,其发病原因以过敏为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首次接触过敏原一般不会引起巨大荨麻疹 B.巨大荨麻疹发病时,免疫细胞的活动增强 C.巨大荨麻疹患者的子女也很有可能患该病 D.巨大荨麻疹与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完全相同 4.春季,一些人将柳絮吸入鼻腔后,会引起强烈的刺激、流涕、咳嗽和哮喘等反应,皮肤上也会出现瘙痒的症状,这是过敏反应的表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就可以表现出过敏症状 B.过敏反应的症状表现很快,通常接触过敏原数分钟内就会出现反应 C.不同人的过敏症状不同,这可能和家族遗传有关 D.人患有过敏性疾病说明了人体的免疫自稳功能异常 5.在注射青霉素前需进行皮试,若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则说明患者体内存在针对青霉素的抗体,对青霉素过敏;反之,则说明患者体内无相应的抗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对人体来说青霉素相当于抗原,使用前需进行皮试 B.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C.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则说明其不是第一次接触青霉素 D.若患者首次做青霉素皮试无反应,则终身可以使用青霉素 6.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而且向心脏瓣膜也发起进攻。这种现象是( ) A.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 B.机体免疫监视功能偏弱 C.机体免疫自稳功能过强

免疫失调+示范教案

第3节免疫失调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了解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等的致病机理。 2.阐述HIV感染人体的机理,了解怎样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过敏反应的发生机理。 2.HIV感染人体的机理。 【教学难点】 HIV感染人体的机理。 【设计思路】 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疾病为切入点,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实例来理解三种免疫失调类型。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创设情境: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许多过敏反应的现象。你经历过过敏反应吗?请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对什么东西过敏,过敏后会出现什么症状?一般都是怎么解决过敏反应的。 学生活动: 学生1:对花粉过敏,会发生鼻炎,一般过几天就自动好了。 学生2:对海鲜过敏,会发生腹痛、腹泻,一般很快就会好了。 学生3:对头孢过敏,会皮肤发痒,起红色的疹子,需要吃药治疗,一般吃氯雷他定片。 …… 设计意图:由于过敏反应学生经历者较多,让学生从自身的经历出发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提高听课效率。学生发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过敏反应的特点,进入新知讲解

的过程。 【新知讲解】 一、过敏反应 教师活动:回归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叫什么?举出一些例子? 2.过敏反应是什么?它与免疫反应有什么关系? 3.过敏反应的机理是什么呢? 4.过敏反应的特点是什么? 5.如何预防过敏反应?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77页下面的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提示: 1.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叫作过敏原,鱼、虾、蛋、奶、花粉、一些药物等等都是过敏原。2.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类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是一种反应过强的免疫反应。 3.由于过敏反应的机理过程比较复杂,为了降低学生初次学习的难度,采用学生补充回答流程图中的一些步骤的形式完成。 教师活动:通过学生回答流程图中两个关键点“抗体”、“再次刺激”来启发学生思考以下常见的易错问题。 过敏反应是特异性免疫还是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是否会发生过敏反应?(否) 过敏反应什么时候发生的?(再次接触过敏原) 4.有快慢之分;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5.找出过敏原,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第4章 第3节 免疫失调

第3节免疫失调 一、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2.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 3.过程:在过敏原的刺激下,B细胞活化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表面。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最终出现过敏症状。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1)初次接触过敏原就会出现过敏症状() (2)组织胺会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舒张() (3)过敏反应无快慢之分,没有个体差异性() (4)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 答案(1)×(2)×(3)×(4)√ 完成下列关于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比较

二、自身免疫病 1.概念 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2.原因 抗原分子与自身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这种抗原时,免疫系统不仅向抗原发起进攻,而且向自身结构发起进攻,从而引起组织损伤。 3.实例 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1)自身免疫病是因为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疾病()

(2)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年轻男性() (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与遗传、免疫失调、内分泌异常及环境等因素有关() 答案(1)×(2)×(3)√ 三、免疫缺陷病 1.概念 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2.类型 (1)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免疫缺陷的,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2)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如艾滋病。 3.艾滋病 (1)原因: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 (2)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3)预防:洁身自爱,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

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第3节免疫失调课后检测含解析选择性1

免疫失调 【合格考全员做】(学业水平一、二) 1.过敏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①已免疫的机体②未免疫的机体③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④接触过敏原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2.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曾带领她的团队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下列生理现象或疾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机理相同的是() A.风湿性心脏病B.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C.过敏反应D.艾滋病 3.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是()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引发的过敏反应4.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与某些细胞释放组织胺等化学物质有关 B.过敏反应无快慢之分 C.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 D.过敏反应是由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

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 5.下图表示人体某种病的发病机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a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b细胞能识别抗原 C.c物质是抗体 D.该病是自身免疫病 6.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患者会表现出皮疹、红肿等症状,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过敏原首次侵入人体即发生过敏反应 B.某些血管壁细胞释放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降低 C.过敏原与某些血管壁细胞表面的抗原决定簇特异性结合D.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出现组织水肿 7.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HIV主要侵染人体内的辅助性T细胞,使人逐渐丧失免疫功能 B.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再叮咬正常人可传染艾滋病C.艾滋病疫苗难以研制,主要是因为HIV极易传染,人们无

4.3免疫失调(解析版)

第3节免疫失调 【学习目标】 1. 掌握过敏反应的过程,培养学生建立模型的能力。 2. 理解预防和治疗过敏的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能力。 3. 通过风湿性心脏病的实例,学生掌握自身免疫病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4. 认识常见的自身免疫病,了解治疗自身免疫病的基本思路。 【课前学习】 一、过敏反应 1.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____________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2.过敏原:引起__________的抗原物质。 3.现象:皮肤红肿、发疹、流涕、打喷嚏、_______、__________等。 4.类型: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类。 5.特点: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预防措施:找出过敏原,避免再次接触该____________。 二、自身免疫病 1.概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对________发生反应,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__________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2.机理:抗原的分子结构与正常细胞表面的一种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免疫系统在向________发起进攻的同时也进攻了正常细胞。 3.举例:风湿性心脏病、____________、系统性红斑狼疮。 三、免疫缺陷病 1.概念:指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_________而引起的疾病。 2.种类 (1)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_________而生来就有的免疫缺陷。 (2)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_______________引起的免疫缺陷。大多数免疫缺陷病都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四、艾滋病及其防治 1.致病原因:_________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_________。

第4章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四章免疫调节 第一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免疫系统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免疫器官的概念:免疫器官主要由_______构成,并借助于________和________相互联系; 3.免疫器官分为中枢免疫器官(_____、_____,是免疫细胞_____并_________的地方)和外周免疫器官(____、______、______,是免疫细胞________的场所); 4.免疫器官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骨髓分布:位于______或___;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骨髓的特殊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胸腺分布:位于__________,呈____的____形,分_________; 特征:胸腺随年龄而____,在______达到高峰,以后________; 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胸腺的特殊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B细胞发生于_____,成熟于_____;T细胞发生于_____,成熟于_____; 10.如果给动物摘除胸腺,影响最大的淋巴细胞是什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扁桃体分布:位于________;特征:形状像_____,________; 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淋巴结分布:沿_______遍布____,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处; 特征:呈___形或___形;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脾分布:在________;特征:呈_____形; 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免疫细胞的概念:免疫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假期作业复习第4章第3节免疫失调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假期作业复习第4章第3节免疫失调 一、单选题 1.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B.共用针管静脉注射和与HIV感染者握手拥抱均能传染艾滋病 C.人体感染HIV—段时间后,可导致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D.艾滋病人因为免疫功能缺失,所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升高 2.下列有关免疫及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树突状细胞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②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③抗原和抗体结合发生在体细胞中 ④细菌抗原和受抗原刺激的辅助性T细胞均可参与B细胞的活化 ⑤机体一接触过敏原就会立即发生过敏反应 A.一项B.二项C.三项D.四项 3.下列关于HIV和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HIV含有2条互补的RNA B.HIV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C.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治疗艾滋病D.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途径进行传播 4.如图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信息分子相互作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的信息分子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神经系统只能通过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影响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 C.图中信息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与特异性受体结合 D.糖皮质激素可缓解“细胞因子风暴”对机体正常细胞的损伤,属于免疫抑制剂 5.要达到全民健康,除了需要优质的物质生活和良好的环境外,还需要科学饮食及正确的健康观念。下列关于人体健康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长期缺铁会降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 B.糖尿病形成的原因之一是病人的胰岛B细胞被本身产生的抗体攻击而损伤C.长期高盐饮食会降低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D.艾滋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免疫系统疾病 6.某人感染了酿脓链球菌痊愈后,出现了因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攻击心脏瓣膜,导致其患上风湿性心脏病。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A.酿脓链球菌再次进入此人体内记忆细胞将快速增殖分化 B.风湿性心脏病是由免疫系统功能过弱而导致的疾病 C.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等参与清除酿脓链球菌 D.酿脓链球菌表面的抗原可能与心脏瓣膜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 7.艾滋病(由HIV感染引起)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如图表示HIV浓度和T细胞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